纸上论将:将军?皇帝?(原创非首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9:02:53


       


毛泽东有明确评论,自古帝王,唐太宗李世民第一能军,第二就是朱元璋。
我倒认为老朱同志应该排第一。李世民出身将门,受过良好的军事教育,从战略战术到个人技术那是第一流的。我们要记得李渊本身就是国公(一级军事干部),主管北方重要军区,而且我们可以有历史的明证,说明李渊是个武林高手。
话说当年隋室尚未窜周,雄姿英发的周武帝有个姐姐,嫁到军事贵族窦家,生下美丽聪明的女儿,据历史记载,窦女三岁就长发与身齐,人见人爱,还是个国策天才,提醒自己的舅舅(周武帝)对突厥皇后好一些,有突厥作靠山多少美女不能抢啊,嘿嘿(时武帝纳突厥女为后,无宠,后尚幼,窃言于帝曰:“四边未静,突厥尚强,愿舅抑情抚慰,以苍生为念。但须突厥之助,则江南、关东不能为患矣。”武帝深纳之。)
这末个宝贝女儿,他老爸当然要搞个超级女婿,记住,这个老爸也是定州军区司令。于是就比武招亲:于门屏画二孔雀,诸公子有求婚者,辄与两箭射之,潜约中目者许之。
我们的李渊同学当时还是个少年,两箭两中,取得美人归。从此我们有了雀屏中选的成语。
看看,李世民有如此优秀军事基因,想不成名将也难。
何况李渊起兵太原,已经有一支颇具规模的军队了,李世民只需要管好作战就行了,反正扩军啦,后勤啦有老爸呢。
而且李世民负责的不是全局,他只是从一个重要战区到另外一个转来转去,先是平定陇西薛氏,后来是河南,山西,河北。整个东南是李靖搞下来的,关中是李渊的主功。
当然了,李世民同学在战役学上造诣是比较深地,他的指挥特点是快准狠,他最擅长的兵种是骑兵,而且是中型骑兵,很有特色的呦。
在李世民对薛举父子的第二次战役中,他在会战击败薛军后,亲率二千骑兵猛追不止,舅舅窦轨拉着他的马缰绳劝他:二子,敌人上万兵在逃,前面还有好几座城池,你这点骑兵别赔了老本!李世民不听,狂追薛氏到城下,结果薛军纷纷投降,一举解决了陇西战事
,后来他告诉部下急追得原因:统是陇外悍卒,我出其不意,将他击破。他四处散溃,伤毙不多,我若缓
追,他俱入城,再为仁杲收抚,复成劲旅,据城固守,势必难图。惟乘胜急攻,溃卒无城可
归,当然散归陇外。折摭虚弱,仁杲破胆,无暇为谋,不降何待?我所以得告成功。
李二公子首次独立作战就体现了快速的特点,后来他自己写诗纪念这个战役:
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
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
一挥氛沴静,再举鲸鲵灵。于兹俯旧原,属目驻华轩。
沉沙无故迹,灭灶有残痕。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
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长想眺前踪,抚躬聊自适。
顺便说一下,这一年李世民十九岁。
这种作战风格在山西对刘武周中再次得到体现。我们这位李公子,先是不合敌人打仗,足足熬了三个月,等敌人粮尽退兵,他倒好,把三个月的仗一起打了:世民督兵追逐,一昼夜行二
百余里,至高壁岭,只有少许敌军,不值唐兵一扫。将士请驻军待粮,世民不从,忍饥疾
驰,一直至雀鼠谷,始追及敌军。金刚且战且行,交锋至八次,俱被世民杀败,俘斩达数万
人,金刚落荒遁去。世民已三日不解甲。二日不进食,军中止有一羊,乃命烹食,分给将
士,稍稍疗饥,复引兵趋介休。金刚已入介休城,尚有余众二万,开门出战,背城列阵,世
民令前军应敌,自率后军绕出敌后,夹击金刚。金刚大败,轻骑复遁。世民追击数十里,斩
首三千级。
哈哈哈,跟着李世民打仗真是闲的时候闲死,忙的时候忙死。这就是静如处子动如脱兔了。
世民作战每次均亲自冲击敌阵,这样他可以找到敌人的弱点,他往往使用骑兵对找到的弱点进行突击,直透敌阵后方,有的时候还要几进几出。这种冒险的打法好像中国几千年就看到过他一个。好处在于军事主官直接了解敌人的弱点,选择突破口极其准确,坏处在于非常危险小朋友们不要轻易尝试。后来李世民的堂弟李道玄想模仿世民风格,结果丧命。
这种李世民独特的战法是有系统保障的,人家秦王身边有特种部队:玄甲军。这是一支中装骑兵。嘿嘿,中国特色。西方中世纪骑士人马披甲,是重装骑兵,蒙古人基本没有甲,属于轻装骑兵。玄甲军人披甲马不披甲,算中装骑兵。
隋唐上继承北朝军事传统,重视甲的作用,北朝骑兵似乎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重装骑兵,刀枪不入,是突击的好兵种。但是重装骑兵机动能力差,一个骑兵要两三个人伺候,而且费用昂贵,一般军队用不起。我知道最牛逼的就是拜占庭帝国了,可以一次投入一万重骑兵,不过那是倾国之力了。唐军中和了轻重骑兵的特点,选择走中装道路,李世民在冲锋时曾经战马被击毙,人由于披甲中几箭也没事情,唐帝国中装骑兵后来威震中亚东北亚,就是把防护性与机动性作了结合,东突厥开始全是轻装骑兵和唐作战吃了亏,后来却特勤时代,也改成中装骑兵,曾经有个突厥将军一次战役中箭五次,战马死掉三匹,人没事情。
李世民的玄甲军由秦叔宝罗士信程知节等传奇人物率领,大概一千人,是一支决定战局的精锐,冲锋在前,以一当十。这是我国历史上最出色的骑兵之一。在虎牢关战役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一个冲锋就搞掉了敌军总指挥部,穿透敌阵。
后来女真人的两个朝代,金与清也是用中装/重装骑兵的好手,不过是和轻装骑兵一起用。

虎牢关战役无疑是李世民战地指挥的登峰造极之作。此战表现了他旺盛的求战欲望,迅速的决心转换,灵活的战术运用,明确的大局观和突出的骑兵突击运用。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个围城打援的经典战例,当时的洛阳作为隋朝的东都,坚固无比,经受住了瓦岗军几十万人多年的攻击。王世充又招降了隋军所有残余精锐,要是洛阳粮食充足,以隋军的精兵的能战,还不知道李世民能否生还呢。我们的李二聪明过人,正确地决定不能让窦建德的粮食运给王世充的兵,转过头去,在虎牢关迎战远来无纪律的夏军,改围城为打援。
尤其是中国史书一向为文人掌握,对战役具体细节描写有心无力,但是虎牢战役由于李世民的皇帝身份和其随军文人的众多,得到了较好的记载。
24史已经有很好表述,这里我不多讲。只强调作为一个骑兵将领,最重要的是把握突击的时机和方向,李世民选择了敌人人困马乏,而且召开军事会议的时机,这样夏军调来补缺口的骑兵刚好和去开会的将领们夺路,一团乱麻,导致唐军重骑兵成功突破。

李世民在武德年间一直作为战区司令官,负责唐军北方方面军的行动,为大唐奠定了在西北华北中原战区的胜利。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从此离开了战役指挥的岗位,成为了唐军的总司令。他的舞台从战役转变为战争。
他在新的位置上的表演依然精彩独特。
与中国古代其他皇帝甚至职业军人不同,李世民注重军官教育和士兵的训练,这是独树一帜的。中国历代从来没有对中高级将官建立一个教育体系,只有在李世民的年代做到了这一点。贞观年间,世民以李靖为校长对侯君集等高级将领进行了有系统的战术战役学教育,成果显赫。
而唐军对士兵的训练也是非常重视,史书记载,太宗平时亲自作射击教练,战时就是自己学生兵的统帅。
中国尚武之风,到唐太宗时发展到了顶点,当时政府官员,均文武全才,出将入相成为传统。声名显赫的贵族世家弟子,以能军为荣。
所以李世民创造了中原政权对外战争的奇迹,仅三年时间,就从赔款辱国的城下之盟中恢复过来,仅仅一次会战,就灭亡了强大的东突厥,相比汉高祖白登之围后,汉倾尽全国之力,历经百年血战灭亡匈奴,大唐的迅速崛起和复仇简直是惊人的谜团。
秘密在于李世民已经成为兵家宗师,他充分运用了谋这个终极武器,把伐谋伐交伐兵有机结合,虚实奇正相互运用,弄得现在绝大部分人也搞不清楚他怎末快速灭亡东突厥的。搞不清楚就对了,这才是寂寞高手。
李世民的战略眼光,还充分体现在对高丽的讨伐上。实际上中国国家的发展战略一直有着东进,南下,西征的区别,南下从周天子征荆楚开始,经过秦屠杀百越,汉武的历次南下战役,到唐代中国势力南伸到中南半岛,然而由于当时农业生产条件的限制和农作物种类的贫乏,南方山地多,不利于当时小麦水稻等作物的种植,直到后来明代引进了玉米等,才把山间的小地有效运用。所以南下即使得地也不为利。
而西征还是东进就是个困难的选择了。李世民正确地伐高丽东征,这是他在国家发展战略层次做出的重要决定,可惜他可能是最后一个理解东北对中国重要的皇帝了。高宗后,中国几乎放弃了对东北的经营,以至于宋明相继亡于东北地方政权,而日本俄国在近代也以东北为基地窥视中国,直到中共建国,以毛主席的战略眼光,果断介入朝鲜战争,中止了外国势力从朝鲜东北方向窥视中国的历史,前有李世民,后有毛泽东,能军的皇帝,就是不一样。
如果我们总结一下李世民的军事功业,可以说他是出色的战地指挥官,受过系统的军事教育,勇敢坚决,善于把握时机,以轻重骑兵进行突击和追击,对步骑兵合成作战运用成熟。
熟悉参谋业务,战略眼光独特,在建军理论方面强调军事教育的作用,重视训练,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提倡并实行军队可持续发展的军事家政治家。
他的成功也是建立在北朝以来由鲜卑开创的一系列军事制度基础上的,这些包括:府兵制,均田制,关陇军事贵族集团,轻重装骑兵与步兵的合成编制等等。可以说他是李世民是中国南北朝以来军事科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就仿佛是一颗精心挑选的种子,洒在了肥沃的土壤,自然结成了硕果,没有前人创造的优越条件,李世民不会成就如此显赫,但是如果没有李世民的天资,南北朝和隋代的军事科学也得不到如此出色的发扬,时势英雄交相辉映,造就了威震遐迩的大唐帝国军队的神话。

相比李世民,朱元璋同学的成长环境可以用恶劣两个字来形容。朱元璋从小不仅不可能接受任何军事教育,连饭也吃不饱。我们的朱同学有着90%的可能性在光荣参军前饿死,有着95%的可能性在第一次战斗中由于经验不足,武器不好而战死,有着90%的可能性在他升为军官后死于内部斗争。
任何学过概率的同学现在可以知道朱元璋存活下来的可能性真的不大,远小于99%。历史告诉我们,他不仅活下来,而且创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明帝国。
战役指挥上,朱元璋最辉煌的是对陈友谅的两次会战。如果我们相信历史记载的话,1363年最后的鄱阳湖决战双方投入总兵力八十万,这是一场水陆大战,朱元璋以二十万战胜了八十万。
阿米驼佛,我们来比较一下,李世民同学的团队和朱元璋同学的团队,就知道为什末老夫觉得朱和尚更了不起了。
李世民的将领要末是李家军事贵族子弟,如李道玄,李道宗,要末是隋军将领,如秦叔宝等,要末是老爸留下的,如李靖,要末是瓦岗将领,如李绩。可以说,基本上是招揽来的人才。
朱元璋的呢?亲属有朱文正,李文忠,小伙伴有徐达汤和邓愈,招揽来的有常遇春,蓝玉等。这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朱元璋善于在恶劣环境中培养军事人才。
同样是亲属成才,我们要看到,朱元璋的亲属以前可没有丝毫的军事教育背景,他们是赤贫的农民,朱文正李文忠能够成为名将,只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朱元璋在战争中把他们培养成材。
同样的,世界上一起玩耍的光屁股小孩不计其数,从中跑出来四个名将的机会几乎为零,唯一的解释就是朱元璋的教育功夫很深很深。
谈完了将,来谈谈兵,李世民从老爸那里领来的是隋朝的正规边防军,有关中,山西作为根据地,襟山带河进窥中原,战略态势优越。
朱元璋的每一个兵都是他自己辛辛苦苦抓来的壮丁,每一寸土地都是他抢来的。南京四面受敌,朱元璋不得不在夹缝中求生存,明代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从东南出发统一中国的朝代,这个唯一说明了朱元璋的卓越军事能力。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中国历代的养马场均在西北,宋代失去西北后,中原军力一蹶不振,被北方的骑兵压得抬不起头来。
可是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傅友德蓝玉还有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却是哪个时代最优秀骑兵将领,他们善于在各种地形使用骑兵,把马背上为生的蒙古人赶得鸡飞狗跳,终大明一代,国家从来不缺马,连李自成的流寇也每人两三匹马,如此豪阔的骑兵能让宋朝人羡慕死,朱元璋作为汉族人对骑兵的成功建设和使用,是历代难以比拟的。

总之,朱同学毫无疑问是自学成材的,他创造了从奴隶到将军的奇迹,而且造就了一批奴隶将军,如果说李世民象皎洁的明月,朱元璋就是火热的太阳,他的光芒盖住群星。


       


毛泽东有明确评论,自古帝王,唐太宗李世民第一能军,第二就是朱元璋。
我倒认为老朱同志应该排第一。李世民出身将门,受过良好的军事教育,从战略战术到个人技术那是第一流的。我们要记得李渊本身就是国公(一级军事干部),主管北方重要军区,而且我们可以有历史的明证,说明李渊是个武林高手。
话说当年隋室尚未窜周,雄姿英发的周武帝有个姐姐,嫁到军事贵族窦家,生下美丽聪明的女儿,据历史记载,窦女三岁就长发与身齐,人见人爱,还是个国策天才,提醒自己的舅舅(周武帝)对突厥皇后好一些,有突厥作靠山多少美女不能抢啊,嘿嘿(时武帝纳突厥女为后,无宠,后尚幼,窃言于帝曰:“四边未静,突厥尚强,愿舅抑情抚慰,以苍生为念。但须突厥之助,则江南、关东不能为患矣。”武帝深纳之。)
这末个宝贝女儿,他老爸当然要搞个超级女婿,记住,这个老爸也是定州军区司令。于是就比武招亲:于门屏画二孔雀,诸公子有求婚者,辄与两箭射之,潜约中目者许之。
我们的李渊同学当时还是个少年,两箭两中,取得美人归。从此我们有了雀屏中选的成语。
看看,李世民有如此优秀军事基因,想不成名将也难。
何况李渊起兵太原,已经有一支颇具规模的军队了,李世民只需要管好作战就行了,反正扩军啦,后勤啦有老爸呢。
而且李世民负责的不是全局,他只是从一个重要战区到另外一个转来转去,先是平定陇西薛氏,后来是河南,山西,河北。整个东南是李靖搞下来的,关中是李渊的主功。
当然了,李世民同学在战役学上造诣是比较深地,他的指挥特点是快准狠,他最擅长的兵种是骑兵,而且是中型骑兵,很有特色的呦。
在李世民对薛举父子的第二次战役中,他在会战击败薛军后,亲率二千骑兵猛追不止,舅舅窦轨拉着他的马缰绳劝他:二子,敌人上万兵在逃,前面还有好几座城池,你这点骑兵别赔了老本!李世民不听,狂追薛氏到城下,结果薛军纷纷投降,一举解决了陇西战事
,后来他告诉部下急追得原因:统是陇外悍卒,我出其不意,将他击破。他四处散溃,伤毙不多,我若缓
追,他俱入城,再为仁杲收抚,复成劲旅,据城固守,势必难图。惟乘胜急攻,溃卒无城可
归,当然散归陇外。折摭虚弱,仁杲破胆,无暇为谋,不降何待?我所以得告成功。
李二公子首次独立作战就体现了快速的特点,后来他自己写诗纪念这个战役:
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
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
一挥氛沴静,再举鲸鲵灵。于兹俯旧原,属目驻华轩。
沉沙无故迹,灭灶有残痕。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
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长想眺前踪,抚躬聊自适。
顺便说一下,这一年李世民十九岁。
这种作战风格在山西对刘武周中再次得到体现。我们这位李公子,先是不合敌人打仗,足足熬了三个月,等敌人粮尽退兵,他倒好,把三个月的仗一起打了:世民督兵追逐,一昼夜行二
百余里,至高壁岭,只有少许敌军,不值唐兵一扫。将士请驻军待粮,世民不从,忍饥疾
驰,一直至雀鼠谷,始追及敌军。金刚且战且行,交锋至八次,俱被世民杀败,俘斩达数万
人,金刚落荒遁去。世民已三日不解甲。二日不进食,军中止有一羊,乃命烹食,分给将
士,稍稍疗饥,复引兵趋介休。金刚已入介休城,尚有余众二万,开门出战,背城列阵,世
民令前军应敌,自率后军绕出敌后,夹击金刚。金刚大败,轻骑复遁。世民追击数十里,斩
首三千级。
哈哈哈,跟着李世民打仗真是闲的时候闲死,忙的时候忙死。这就是静如处子动如脱兔了。
世民作战每次均亲自冲击敌阵,这样他可以找到敌人的弱点,他往往使用骑兵对找到的弱点进行突击,直透敌阵后方,有的时候还要几进几出。这种冒险的打法好像中国几千年就看到过他一个。好处在于军事主官直接了解敌人的弱点,选择突破口极其准确,坏处在于非常危险小朋友们不要轻易尝试。后来李世民的堂弟李道玄想模仿世民风格,结果丧命。
这种李世民独特的战法是有系统保障的,人家秦王身边有特种部队:玄甲军。这是一支中装骑兵。嘿嘿,中国特色。西方中世纪骑士人马披甲,是重装骑兵,蒙古人基本没有甲,属于轻装骑兵。玄甲军人披甲马不披甲,算中装骑兵。
隋唐上继承北朝军事传统,重视甲的作用,北朝骑兵似乎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重装骑兵,刀枪不入,是突击的好兵种。但是重装骑兵机动能力差,一个骑兵要两三个人伺候,而且费用昂贵,一般军队用不起。我知道最牛逼的就是拜占庭帝国了,可以一次投入一万重骑兵,不过那是倾国之力了。唐军中和了轻重骑兵的特点,选择走中装道路,李世民在冲锋时曾经战马被击毙,人由于披甲中几箭也没事情,唐帝国中装骑兵后来威震中亚东北亚,就是把防护性与机动性作了结合,东突厥开始全是轻装骑兵和唐作战吃了亏,后来却特勤时代,也改成中装骑兵,曾经有个突厥将军一次战役中箭五次,战马死掉三匹,人没事情。
李世民的玄甲军由秦叔宝罗士信程知节等传奇人物率领,大概一千人,是一支决定战局的精锐,冲锋在前,以一当十。这是我国历史上最出色的骑兵之一。在虎牢关战役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一个冲锋就搞掉了敌军总指挥部,穿透敌阵。
后来女真人的两个朝代,金与清也是用中装/重装骑兵的好手,不过是和轻装骑兵一起用。

虎牢关战役无疑是李世民战地指挥的登峰造极之作。此战表现了他旺盛的求战欲望,迅速的决心转换,灵活的战术运用,明确的大局观和突出的骑兵突击运用。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个围城打援的经典战例,当时的洛阳作为隋朝的东都,坚固无比,经受住了瓦岗军几十万人多年的攻击。王世充又招降了隋军所有残余精锐,要是洛阳粮食充足,以隋军的精兵的能战,还不知道李世民能否生还呢。我们的李二聪明过人,正确地决定不能让窦建德的粮食运给王世充的兵,转过头去,在虎牢关迎战远来无纪律的夏军,改围城为打援。
尤其是中国史书一向为文人掌握,对战役具体细节描写有心无力,但是虎牢战役由于李世民的皇帝身份和其随军文人的众多,得到了较好的记载。
24史已经有很好表述,这里我不多讲。只强调作为一个骑兵将领,最重要的是把握突击的时机和方向,李世民选择了敌人人困马乏,而且召开军事会议的时机,这样夏军调来补缺口的骑兵刚好和去开会的将领们夺路,一团乱麻,导致唐军重骑兵成功突破。

李世民在武德年间一直作为战区司令官,负责唐军北方方面军的行动,为大唐奠定了在西北华北中原战区的胜利。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从此离开了战役指挥的岗位,成为了唐军的总司令。他的舞台从战役转变为战争。
他在新的位置上的表演依然精彩独特。
与中国古代其他皇帝甚至职业军人不同,李世民注重军官教育和士兵的训练,这是独树一帜的。中国历代从来没有对中高级将官建立一个教育体系,只有在李世民的年代做到了这一点。贞观年间,世民以李靖为校长对侯君集等高级将领进行了有系统的战术战役学教育,成果显赫。
而唐军对士兵的训练也是非常重视,史书记载,太宗平时亲自作射击教练,战时就是自己学生兵的统帅。
中国尚武之风,到唐太宗时发展到了顶点,当时政府官员,均文武全才,出将入相成为传统。声名显赫的贵族世家弟子,以能军为荣。
所以李世民创造了中原政权对外战争的奇迹,仅三年时间,就从赔款辱国的城下之盟中恢复过来,仅仅一次会战,就灭亡了强大的东突厥,相比汉高祖白登之围后,汉倾尽全国之力,历经百年血战灭亡匈奴,大唐的迅速崛起和复仇简直是惊人的谜团。
秘密在于李世民已经成为兵家宗师,他充分运用了谋这个终极武器,把伐谋伐交伐兵有机结合,虚实奇正相互运用,弄得现在绝大部分人也搞不清楚他怎末快速灭亡东突厥的。搞不清楚就对了,这才是寂寞高手。
李世民的战略眼光,还充分体现在对高丽的讨伐上。实际上中国国家的发展战略一直有着东进,南下,西征的区别,南下从周天子征荆楚开始,经过秦屠杀百越,汉武的历次南下战役,到唐代中国势力南伸到中南半岛,然而由于当时农业生产条件的限制和农作物种类的贫乏,南方山地多,不利于当时小麦水稻等作物的种植,直到后来明代引进了玉米等,才把山间的小地有效运用。所以南下即使得地也不为利。
而西征还是东进就是个困难的选择了。李世民正确地伐高丽东征,这是他在国家发展战略层次做出的重要决定,可惜他可能是最后一个理解东北对中国重要的皇帝了。高宗后,中国几乎放弃了对东北的经营,以至于宋明相继亡于东北地方政权,而日本俄国在近代也以东北为基地窥视中国,直到中共建国,以毛主席的战略眼光,果断介入朝鲜战争,中止了外国势力从朝鲜东北方向窥视中国的历史,前有李世民,后有毛泽东,能军的皇帝,就是不一样。
如果我们总结一下李世民的军事功业,可以说他是出色的战地指挥官,受过系统的军事教育,勇敢坚决,善于把握时机,以轻重骑兵进行突击和追击,对步骑兵合成作战运用成熟。
熟悉参谋业务,战略眼光独特,在建军理论方面强调军事教育的作用,重视训练,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提倡并实行军队可持续发展的军事家政治家。
他的成功也是建立在北朝以来由鲜卑开创的一系列军事制度基础上的,这些包括:府兵制,均田制,关陇军事贵族集团,轻重装骑兵与步兵的合成编制等等。可以说他是李世民是中国南北朝以来军事科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就仿佛是一颗精心挑选的种子,洒在了肥沃的土壤,自然结成了硕果,没有前人创造的优越条件,李世民不会成就如此显赫,但是如果没有李世民的天资,南北朝和隋代的军事科学也得不到如此出色的发扬,时势英雄交相辉映,造就了威震遐迩的大唐帝国军队的神话。

相比李世民,朱元璋同学的成长环境可以用恶劣两个字来形容。朱元璋从小不仅不可能接受任何军事教育,连饭也吃不饱。我们的朱同学有着90%的可能性在光荣参军前饿死,有着95%的可能性在第一次战斗中由于经验不足,武器不好而战死,有着90%的可能性在他升为军官后死于内部斗争。
任何学过概率的同学现在可以知道朱元璋存活下来的可能性真的不大,远小于99%。历史告诉我们,他不仅活下来,而且创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明帝国。
战役指挥上,朱元璋最辉煌的是对陈友谅的两次会战。如果我们相信历史记载的话,1363年最后的鄱阳湖决战双方投入总兵力八十万,这是一场水陆大战,朱元璋以二十万战胜了八十万。
阿米驼佛,我们来比较一下,李世民同学的团队和朱元璋同学的团队,就知道为什末老夫觉得朱和尚更了不起了。
李世民的将领要末是李家军事贵族子弟,如李道玄,李道宗,要末是隋军将领,如秦叔宝等,要末是老爸留下的,如李靖,要末是瓦岗将领,如李绩。可以说,基本上是招揽来的人才。
朱元璋的呢?亲属有朱文正,李文忠,小伙伴有徐达汤和邓愈,招揽来的有常遇春,蓝玉等。这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朱元璋善于在恶劣环境中培养军事人才。
同样是亲属成才,我们要看到,朱元璋的亲属以前可没有丝毫的军事教育背景,他们是赤贫的农民,朱文正李文忠能够成为名将,只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朱元璋在战争中把他们培养成材。
同样的,世界上一起玩耍的光屁股小孩不计其数,从中跑出来四个名将的机会几乎为零,唯一的解释就是朱元璋的教育功夫很深很深。
谈完了将,来谈谈兵,李世民从老爸那里领来的是隋朝的正规边防军,有关中,山西作为根据地,襟山带河进窥中原,战略态势优越。
朱元璋的每一个兵都是他自己辛辛苦苦抓来的壮丁,每一寸土地都是他抢来的。南京四面受敌,朱元璋不得不在夹缝中求生存,明代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从东南出发统一中国的朝代,这个唯一说明了朱元璋的卓越军事能力。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中国历代的养马场均在西北,宋代失去西北后,中原军力一蹶不振,被北方的骑兵压得抬不起头来。
可是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傅友德蓝玉还有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却是哪个时代最优秀骑兵将领,他们善于在各种地形使用骑兵,把马背上为生的蒙古人赶得鸡飞狗跳,终大明一代,国家从来不缺马,连李自成的流寇也每人两三匹马,如此豪阔的骑兵能让宋朝人羡慕死,朱元璋作为汉族人对骑兵的成功建设和使用,是历代难以比拟的。

总之,朱同学毫无疑问是自学成材的,他创造了从奴隶到将军的奇迹,而且造就了一批奴隶将军,如果说李世民象皎洁的明月,朱元璋就是火热的太阳,他的光芒盖住群星。
都是人物啊,太宗,明高祖,还有我朝太祖那可都是几百年一遇的人物
隋末战争,是贵族战争,可谓“骑士的战争”。而元末战争,各方英豪都是草莽出身,可谓“英雄的战争”。
貌似太祖另外说过:自古帝王,汉光武刘秀第一能军
光武帝的昆阳

唐太宗的虎牢关

明太祖的鄱阳湖

个人任务:中国历史上有皇帝参与的最著名三大战役
那个主官喜欢冲锋的,除了李2,貌似还有个明成祖朱棣
李2冲锋把他堂弟看得热血沸腾也去冲,结果被包围差点出不来
朱棣冲锋把他长孙看得热血沸腾也去冲,结果差点被围
这活还真不是一般人能干的
另,感觉LZ所描述有所偏颇
对李2更多的描述在他的前期,当然只有战役层次可说
其实要看李2的战略大局观,要看他为帝以后的2次大行动
第1是灭突厥,第2是征高句丽,1死1残,把握得相当不错,和老朱么,完全算1个级别上的
如果要说前期的战略层次,李2有次闪光,就是李渊刚起兵太原没多久,战事不顺又逢大雨,想退回太原
书上是说李2哭着拉着李渊的马劝说我们无路可退啥的,1退人心就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大家可以对比下明朝宁王造反)对大局把握非常好
他那个堂弟没跑出来,挂了。小李子创业条件比朱重九好很多。官二代作皇帝比一个布衣还是容易。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中国历代的养马场均在西北,宋代失去西北后,中原军力一蹶不振,被北方的骑兵压得抬不起头来。
可是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傅友德蓝玉还有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却是哪个时代最优秀骑兵将领,他们善于在各种地形使用骑兵,把马背上为生的蒙古人赶得鸡飞狗跳,终大明一代,国家从来不缺马,连李自成的流寇也每人两三匹马,如此豪阔的骑兵能让宋朝人羡慕死,朱元璋作为汉族人对骑兵的成功建设和使用,是历代难以比拟的。

蒙元建立后,大力推行退耕还草 养马牧羊事业 ,汉人从此就不缺建立的条件鸟……
843946212 发表于 2012-3-22 22:21
蒙元建立后,大力推行退耕还草 养马牧羊事业 ,汉人从此就不缺建立的条件鸟……
应该不是这个原因,可能是宁夏甘肃青海的马场未失。而且东北在辫子造反前也在大明手里。
射声 发表于 2012-3-22 23:02
应该不是这个原因,可能是宁夏甘肃青海的马场未失。而且东北在辫子造反前也在大明手里。
草原民族侵入中原后基本都是如此,到后期农耕恢复后,马匹的使用喂养自然保留,史书上有相关记载,但我找不出具体的证据,不好意思,见笑见笑
843946212 发表于 2012-3-22 23:18
草原民族侵入中原后基本都是如此,到后期农耕恢复后,马匹的使用喂养自然保留,史书上有相关记载,但我找 ...
不仅是马匹数量的问题,还有马种的问题。北朝后直到隋唐,骑兵有大量重装骑兵,就是由于北方各少数民族带来了优秀马种。宋代莫有好马了,结果被金军重骑兵灭国
射声 发表于 2012-3-22 23:23
不仅是马匹数量的问题,还有马种的问题。北朝后直到隋唐,骑兵有大量重装骑兵,就是由于北方各少数民族带 ...
似乎跑题了:谈论的是重八牛13骑兵起源
843946212 发表于 2012-3-22 23:28
似乎跑题了:谈论的是重八牛13骑兵起源
谈到那儿算哪儿,古代马匹是战略物资。欧洲中世纪重骑兵的兴起一个重要原因是十字军东征带回了阿拉伯优质种马,保证了欧州乘用马可以带得动铁甲骑士。中国汉武帝西征大宛,也是为了改良马种,保证汉军骑兵的质量优势。唐帝国威震遐迩,突厥马居功至伟。明代宁夏青海始终在手,据实属记载,青海从吐谷浑时代就以产骏马著名。明代骑兵之强大可能与此有关。
宋明在骑兵方面的天壤之别,值得写篇论文探讨一下。
开朝皇帝 都是有点本事的
北方新青年 发表于 2012-3-18 23:57
都是人物啊,太宗,明高祖,还有我朝太祖那可都是几百年一遇的人物
明"高"祖?????
所以李世民创造了中原政权对外战争的奇迹,仅三年时间,就从赔款辱国的城下之盟中恢复过来,仅仅一次会战,就灭亡了强大的东突厥,相比汉高祖白登之围后,汉倾尽全国之力,历经百年血战灭亡匈奴,大唐的迅速崛起和复仇简直是惊人的谜团。
秘密在于李世民已经成为兵家宗师,他充分运用了谋这个终极武器,把伐谋伐交伐兵有机结合,虚实奇正相互运用,弄得现在绝大部分人也搞不清楚他怎末快速灭亡东突厥的。搞不清楚就对了,这才是寂寞高手。
==============================================================================================

这句话就不厚道了,当时的东突厥早已经被天灾和内乱折腾散了架。在李靖出兵以前,铁勒诸部,薛延陀和回鹘就已经把突厥虐的七荤八素,突利也和吉利翻了脸,唐朝仅仅是完成最后一击而已。

要是灭亡一个强大的游牧汗国这么简单,不等于骂汉武+文景+卫霍都是白痴嘛。
中华飞刀 发表于 2012-4-6 22:52
所以李世民创造了中原政权对外战争的奇迹,仅三年时间,就从赔款辱国的城下之盟中恢复过来,仅仅一次会战, ...
突厥的内乱是谁造成的?难道仅仅是自发的?铁勒薛延陀和回鹘不是第一天对突厥心存不满,为神马他们都选择这个时候爆发?天灾不仅降临到突厥也降临到和突厥相连的大唐,正是因此,本来李三还不想动手呢,历史有明确记载。
我已经写得很清楚了,灭突厥运用的是谋,因此到现在大多数人搞不清楚他怎么干成的,突厥的内乱就是谋略的结果,就像卡上校一样,难道一些乌合之众开几辆卡车真的就能干掉他?
射声 发表于 2012-4-7 07:21
突厥的内乱是谁造成的?难道仅仅是自发的?铁勒薛延陀和回鹘不是第一天对突厥心存不满,为神马他们都选择 ...
没错,确实是自发的。如果你说突厥的灭亡时“谋略”造成的,那就应该拿出史料来,证明突厥的灭亡是唐太宗的谋略起作用,而不是简单的一句“因为突厥灭亡的快,没人搞清楚为什么,所以太宗的谋略厉害”。





从武德四年(621)起就脱离了大可汗的控制,自成一系。豳州、渭桥两次战役,突厥兵临长安,只不过是暂时的局部的现象,到唐太宗决定对突厥用兵时,统一的东突厥汗国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唐太宗发动的战役,不过是起了收拾残局的作用。与隋朝比较而言,唐初对东突厥用兵的规模要小得多。分裂的东突厥诸部在突厥汗国的覆灭过程中起了最重要的作用。    

----吴玉贵《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P186
中华飞刀 发表于 2012-4-7 10:27
对东突厥战争的胜利,一直是为后人称道的唐朝武功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仔细梳理就会发现,东突厥汗国的覆灭与 ...
证据到处都是,只不过需要我们稍微动一点点脑筋了。不需要多,真的只是一点点。列举几个:

一李三身边重臣们对突厥了如指掌,并且在突厥有很多内线,例如长孙家在隋朝曾经负责过神马?隋代对突厥的政策和情报工作就是长孙家搞的,细节请查隋书长孙晟传。隋代成功地分裂了突厥,就是长孙家的功劳。到长孙无忌这一代,不会就变得对老爹整蛊掉的突厥一无所知了吧?

二李三本人和突厥贵族就有很多内线关系,各种史料记载的便桥之盟中,可以看出李三在突厥贵族中的内线网络一些端倪:
如在便桥盟前颉利派来的使节执失思力:(以下一段转自唐太宗与颉利便桥订盟的真相)《执失善光墓志铭》透露,执失思力此番入见,并不是《资治通鉴》中所说“以观虚实”,而是“入朝献策”。执失思力献策的详情没有记载,但是唐太宗“嘉其诚节,取其谋效”,说明是接受了执失思力的建议。虽然旧史中记载唐太宗对执失思力大加呵斥,但是将执失思力囚于门下省一事却可圈可点。须知门下省是宰相官衙,并没有禁囚场所,门下内省在宫城之内,位于太极殿侧之左延明门外,门下外省在皇城之中众多官衙的最北端,侧邻又有禁卫军官衙,因此,这里是安全的场所。此时门下省长官(侍中)是唐太宗刚刚提升的自己的亲信高士廉——他恰恰也是跟随唐太宗在便桥会见颉利可汗的六骑之一。我猜测,把执失思力“囚”于门下省,正是对肩负重大和秘密使命的执失思力的保护措施。由于执失思力的特殊使命和传递消息,使唐太宗得以有信心率高士廉、房玄龄等六骑前往便桥,先与颉利可汗隔渭水相望,又“独与颉利临水交言”(《旧唐书·突厥传上》)。唐太宗要与颉利独自交谈时,宰相萧认为太过轻敌,“扣马固谏”,试图劝阻。此时的唐太宗却信心十足,他说:“吾筹之已熟,非卿所知……制服突厥,在此一举。”(《资治通鉴》)显然,唐太宗“独留与颉利语”,无疑是为解决军事危机、解除长安面临的战争威胁秘密地讨价还价。同样是由于之前有执失思力的沟通,唐太宗清楚“彼既得所欲,理当自退”,所以“卷甲韬戈,以金帛”,即以金帛换取突厥的退兵。唐太宗当天还宫,说明唐太宗和颉利可汗之间达成共识。最后,在八月三十日斩白马盟于便桥以及颉利退兵,都是双方盟议之后的结果。(转载结束)
从上面转文可以看出,根据考古碑铭及史料记载,连颉利的特使都是李三内线,如果没有事先建立的情报关系,难道执失思立疯了,非要突然背叛当时强大的突厥一方,忽然向素不相识的李三效忠?
另外,史书记载,在公开场合与执失思立会谈中,李三的原话是:吾与汝可汗面结和亲,赠遗金帛,前后无算。汝可汗自负盟约,引兵深入,于我无愧!汝虽戎狄,亦有人心,何得全忘大恩,自夸强盛!我今先斩汝矣!
那么很清楚了,李三自己曾与颉利有过深入的接触(面结和亲),我们不能想象李三这样的人精去会见颉利仅仅用了两个小时写份公报,他肯定搂草打兔子,和颉利身边的贵族们搞了不少统一战线活动。故此很多史料记载在便桥有突厥贵族当场下马跪拜李三的,后来又有很多突厥贵族私自到唐军营地拜见李三的。

最后呢,我得说一句,谋攻是孙子兵法中谈到的最高境界,其中的各种隐情就算当时,也是国家机密,何况跨越千年,如果有同学期望有唐代国家档案馆的解密档案那是不太现实的,不过很多事情从公开史料和考古佐证中,用一点点脑筋可以推知90%了。还是那句话,难道你要看到CIA档案才相信卡上校倒台是欧美策划的?圣经说过,要知道一棵树是不是好树,看果子就行了。



射声 发表于 2012-4-7 11:12
证据到处都是,只不过需要我们稍微动一点点脑筋了。不需要多,真的只是一点点。列举几个:

一李三身边 ...
不得不说,你的这段话脑补的实在太多了。

首先,长孙家对于突厥了解,这是事实;但没有丝毫证据能证明贞观年间灭亡突厥是靠这类重臣的谋划。别忘了,突厥也知道吃一堑长一智,长孙晟耍突厥是很爽,但同样的事情裴矩再干一遍,就已经不好使了,不但没把突厥分化,反而弄得始毕可汗和隋朝决裂,围攻雁门关。

第二,执失思力和太宗密谈,“入朝献策”又是如何推断出他就是太宗的内线?“献策”献的就是分裂灭亡突厥?“太宗嘉其诚节, 取其谋 ”,“与思力歃血而盟”, 同时表示“代代子孙, 无相侵扰”这些都表明思力献的策就是和突厥罢兵和好,咋就也成了”靠谋略整垮突厥“的证据?

而突厥的灭亡,说到底是因为天灾导致导致突厥汗国的分裂和失控,外加吉利自己无能,镇不住局面。当时突厥的属国回鹘造突厥的反,“贞观初,菩萨与薛延陀侵突厥北边,突厥颉利可汗遣子欲谷设率十万骑讨之,菩萨领骑五千与战,破之于马鬛山”,突厥已经废物到了十万人打五千还被虐的惨象,信奉丛林法则的塞北部落还会跟着他混吗?

李靖的那最后一击,确实漂亮,但对付的也仅仅是已经沦为孤家寡人的吉利部而已。太宗的谋略,也是以突厥内部离心外部天灾这一事实为基础的,太宗是第一流明君不假,但也不要把太宗想象成天顶星人。
中华飞刀 发表于 2012-4-7 12:05
不得不说,你的这段话脑补的实在太多了。

首先,长孙家对于突厥了解,这是事实;但没有丝毫证据能证明 ...
首先说下您的第二,执失思力都已经献策了,您还认为他不是突奸,看来汪精卫当年很冤枉啊,他也是口口声声要日中亲善哦。不明白您怎么定义内奸的,难道一定要一刀杀了颉利?
第二说一下您的首先,其实我说得已经很清楚了,没有人能拿出长孙无忌为李三谋划的录音来,但是长孙晟设计分裂突厥,他儿子作为李三的重臣,照猫画虎的思路都没有?而且李三身边其他熟悉突厥内幕甚至在突厥有各种关系的人还有的是,隋唐皇室本来就和北方少数民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唐廷能比汉廷干得漂亮的原因。
第三提醒您一下,颉利的颉发jie音,您不要再用李书福的商标称呼可汗了,有点儿让人别扭。
射声 发表于 2012-4-7 19:10
首先说下您的第二,执失思力都已经献策了,您还认为他不是突奸,看来汪精卫当年很冤枉啊,他也是口口声声 ...
首先,发音方面谢谢纠正,这个错字我小时候读习惯了,一直没改过来。

兄台拿汪精卫做对比,实在不合适,汪精卫被骂,不是因为他搞中日亲善,而是因为他出卖中国利益,为日本主子管理被侵占的中国土地。但唐朝侵占突厥土地了吗?没有。恰恰相反,渭水之盟是一个唐朝花钱让突厥退兵的合约,对突厥是有利的。你把执失思力和汪某人比较,岂不谬哉。

另外,兄台既然说突厥的覆灭是出于谋划,那就得拿出证据,证明薛延陀,回鹘,铁勒那些部落本来不想背叛突厥,但被唐朝策反之后,才决定起兵。否则的话,光靠一些片段进行脑补,就有可能和美国登月骗局论,神七出仓骗局论一样,沦为自娱自乐的笑料。
中华飞刀 发表于 2012-4-8 11:26
首先,发音方面谢谢纠正,这个错字我小时候读习惯了,一直没改过来。

兄台拿汪精卫做对比,实在不合适 ...
兄弟,我以前的回复里写得很清楚了,不用赘述.
执失思力作为可汗的大将重臣,反过来向李三献策而且据碑铭,和李三歃血结盟,而李三则在公开场合用申斥关押他来作掩护,您不要告诉我说您看不明白这段铁证,再掰就没啥意思了,对吧?就因为唐朝是受害方,执失思力就不算间谍行为就不能和汪精卫相比?就不算出卖突厥的底牌和情报?就算是他的行为客观上促进了唐突友好,也不能改变他是间谍的本质,不然李三干吗要为他打掩护?
至于您说的"就得拿出证据,证明薛延陀,回鹘,铁勒那些部落本来不想背叛突厥,但被唐朝策反之后,才决定起兵。否则的话,光靠一些片段进行脑补,就有可能和美国登月骗局论,神七出仓骗局论一样,沦为自娱自乐的笑料。"
我真的没办法理解您的逻辑.策反都是顺势而为,就是要找出敌人内部本来就想背叛的,然后行动,没听说过去策反那些死忠的人的.照你这么个逻辑,那世界上莫有成功的策反了.那东欧的颜色革命,苏联的分裂,淮海战役的廖运周起义,彭德怀的平江起义,以至于八一南昌起义,都和策反没关系喽?因为必须是证明彭德怀等本来不想背叛原主人,但被策反,才算数.
an_999 发表于 2012-4-6 17:42
明"高"祖?????
太祖 成祖!![:a5:]
射声 发表于 2012-4-7 07:21
突厥的内乱是谁造成的?难道仅仅是自发的?铁勒薛延陀和回鹘不是第一天对突厥心存不满,为神马他们都选择 ...
二哥变三哥了.........高祖表示:偶不记得建成和世民之间还有别的儿子.
an_999 发表于 2012-4-8 18:19
二哥变三哥了.........高祖表示:偶不记得建成和世民之间还有别的儿子.
赫赫,你是对的,小时候老听说燕子李三的故事,说顺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