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初起时(一)原创非首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2:12:16
安史之乱是不仅为唐代由盛而衰的转折,而且是中国此后六百年中原政权不断经受外族侵扰的开端。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迄今为止有许多固定的看法,作为主流历史解释深入人心。但是如果我们以纯粹客观的态度来细读原始史料,就会发现有许多曾经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说法并非无懈可击,本文将从一个业余历史爱好者的角度,通过对平常的、公开的史料的分析,得出一些合乎情理而又不同寻常的结论,供大家鉴赏。由于本人时间有限,本文估计会成为大坑,先谢罪了,以后几个月要陆续填坑,在此预告内容如下:荣王李琬兄弟与安史之乱,高仙芝之死新探,唐中央军消失之谜,安史之乱起因新探,平定安史之乱的最佳策略讨论。6 \8 K2 L; Z$ k/ S, V3 ~

一荣王李琬兄弟与安史之乱
我们要谈的第一个事情,就是为很多人忽略的荣王李琬兄弟的生死沉浮与安史之乱的关系。李琬三兄弟何等人也?据旧唐书记载:- Q8 L$ Q# c9 Z- S& Z$ s" s

玄宗三十子:刘华妃生奉天皇帝琮、靖恭太子琬、仪王璲。3 e' R6 C! K: q: c, v! y

靖恭太子琬,玄宗第六子也,初名嗣玄。开元二年三月,封为甄王。十二年三月,改名滉,封为荣王。十五年,授京兆牧,又遥领陇右节度大使。二十三年,加开府仪同三司,余如故。二十五年,改名琬。天宝元年六月,授单于大都护。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反于范阳,其月制以琬为征讨元帅,高仙芝为副,令仙芝征河、陇兵募屯于陕郡以御之。数日,琬薨。琬素有雅称,风格秀整,时士庶冀琬有所成功,忽然殂谢,远近咸失望焉。赠靖恭太子,葬于见子西原。琬诸子尤繁衍,男女五十八人。天宝中封为郡王者二:俯为济阴王、太仆卿同正员,偕为北平王、国子祭酒同正员。# a$ y6 v9 ^6 ]( ]1 V4 J8 [

值得注意的是,荣王的两个同母亲兄弟明显是非常得宠的。3 p! h0 A5 }  K: g: j
其兄:奉天皇帝琮,玄宗长子也,本名嗣直。景云元年九月,封许昌郡王。先天元年八月,进封郯王。开元四年正月,遥领安西大都护,仍充安抚河东、关内、陇右诸蕃大使。十三年,改封庆王,仍改名潭。十五年,遥领凉州都督,兼河西诸军节度大使。二十一年,加太子太师,改名琮。二十四年,拜司徒。天宝元年,兼太原牧。十一载薨,赠靖德太子,葬于渭水之南细柳原,仍于启夏门内置庙祔享焉。肃宗元年建寅月九日,诏追册为奉天皇帝,妃窦氏为恭应皇后,备礼改葬于华清宫北齐陵,以尚书右仆射、冀国公裴冕为其使。初,开元二十五年,太子瑛得罪废,令琮养其子,及天宝十一载琮薨,以瑛子俅为嗣庆王,除秘书监同正员。 ; d4 a; V0 T' K. q

其弟:仪王璲,玄宗第十二子也,初名潍。开元十三年五月,封为仪王。十五年,授河南牧。二十三年,加开府仪同三司,兼河南牧,其年改名璲。永泰元年二月薨,废朝三日,赠太傅。天宝中有子封王者二人:侁为钟陵郡王、光禄卿同正员,僆为广陵王、国子祭酒同正员。3 K8 r# s$ `0 i4 _

多么幸福的三兄弟啊,在政治风云诡谲的开元末天宝中,三兄弟节节高升,而除了仪王,另外两位都和安史之乱发生了很深的关系。其中荣王李琬之死,更是安史之乱中沉寂了千年的一个大秘密。

我们先来谈安史之乱的获益者,大哥庆王。从以上旧唐书记载可知,荣王的哥哥是玄宗长子,很明显他和废太子瑛关系密切,开元二十一年他任太子太师;而且废太子之子过继给了庆王并承袭了他的王位。从为弟弟废太子养子,并死后得到另一个弟弟肃宗封赠看,这位庆王明显的兄弟缘不错,而且他对兄弟的友好看来很得老爸---玄宗的共鸣。玄宗自己在兄弟之‘悌’上是著名的,他对自己的兄弟宋王和岐王之友善史不绝书,他晚年的爱子寿王也是宋王家带大的。所以玄宗给庆王待遇是不错地,死后赠太子。
而这位幸运的庆王居然从肃宗手上拿到了皇帝的追赠!耐人寻味的是追赠的时间竟然是肃宗元年!我们知道肃宗在灵武的上位有很大非法性,当时安史叛军威逼灵武,玄宗也没有承认甚至还没有知道李亨自行继位了,在这个混乱危机的时刻,李亨干了两件事,一是尊玄宗为太上皇,二是追赠庆王为奉天皇帝。而李亨自己的妃子张氏谋士李泌都是后来很久才得到封位,这里唯一的解释,就是肃宗对庆王的封赠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封赠死人是为了向活人---玄宗表达其政治交换的诚意:连死去的大哥都得到皇帝的位子,活着的老爹更没问题了。


对于长子庆王,他一生一切都很完美,除了一件事,那就是为什么他生前没有被选为太子?



下面我们来谈谈荣王李琬.在开元天宝年间的政治拼图中,皇权和相权牢牢地占据了中心舞台,以至于历来史学家在对盛唐中枢政治研究时忘记了宗亲的作用.实际上,唐室宗亲对政治的影响在开元天宝年间以不同形式表现着,为人们熟悉的李林甫,李适之,信安王祎等均为宗亲.而当朝皇帝李隆基的诸子中除了太子李亨外,荣王李琬就是另一个在军事主官舞台上经常出镜的王爷.
荣王靓丽出场在开元15年,通鉴: 夏,五月,癸西,上悉以诸子庆王潭等领州牧、刺史、都督、节度大使、大都护、经略使,实不出外。据旧唐书:李琬于十五年,授京兆牧,又遥领陇右节度大使.陇右是当时对吐蕃战争的最前线,开元15年正是战争最激烈的时候.当年底,唐陇右节度副使王君奐被回纥叛军斩杀.唐政府不得不调动原朔方节度副使萧嵩接任.随后是三年激烈的战争.直到开元18年唐蕃才媾和.
荣王从开元15年起,一直是名义上的陇右军区司令官.开元天宝年间,很多皇子遥领各军区的军事主官,以至于史学家们一般认为这些皇子的职位仅为傀儡性质.然而事有例外,我们必须根据能够找到的史料事实来看待.
比如后来的肃宗,当年的忠王就是利用这种名义上的军事主官经历累积了很多政治资本.
通鉴开元18年,六月,丙子,以单于大都护忠王浚领河北道行军元帅,以御史大夫李朝隐、京兆尹裴伷先副之,帅十八总管以讨奚、契丹。命浚与百官相见于光顺门。张说退,谓学士孙逖、韦述曰:“吾尝观太宗画像,雅类忠王,此社稷之福也。”
肃宗后来在灵武继位,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曾任朔方节度使,通鉴记载肃宗被玄宗留下后: 太子既留,未知所适。建宁王倓曰:“殿下昔尝为朔方节度大使,将吏岁时致启,倓略识其姓名。今河西、陇右之众皆败降贼,父兄子弟多在贼中,或生异图。朔方道近,士马全盛,裴冕衣冠名族,必无贰心。贼入长安方虏掠,未暇徇地,乘此速往就之,徐图大举,此上策也。
由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在遥领节度使的各皇子与当地将士之间,是存在着一定联系的,至少当地将吏会每年问安,各王对自己遥领的将士姓名等情形还是熟悉的.


具体到荣王李琬和陇右军,关系就会更密切一些.

通鉴:开元二十七年(己卯,公元七三九年)募关春,正月,壬寅,命陇右节度大使荣王琬自至本道巡按处置诸军,选募关内、河东壮士三五万人,诣陇右防遏,至秋末无寇,听还。


当时的情况是开元25年陇右唐军突袭吐蕃,唐蕃维持了7年的和平局面被打破.唐玄宗在这个时候派荣王李琬去陇右,一是整顿了当地驻军,二是带领精锐增援.从这段记载可见荣王李琬在军务方面的能力是玄宗比较信任的.另外也证明李琬不仅仅是名义上的陇右军事主官,他很破例地到当地去巡按处置诸军,这在安史之乱前的玄宗各皇子里除了当时已经被立为太子的忠王,是绝无仅有的记录.
而且李琬这次前往,还带领了新募的五万壮士,这是又诸皇子中除忠王外一个绝无仅有的带兵经历.
正是由于荣王李琬的这些实际军事经历,安史乱起后,玄宗第一个任命的平叛军主帅就是他.丁丑,以荣王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副之,统诸军东征。

同样的记载,在旧唐书玄宗诸子中为: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反于范阳,其月制以琬为征讨元帅,高仙芝为副,令仙芝征河、陇兵募屯于陕郡以御之。
在旧唐书玄宗本纪中为:甲申,以京兆牧、荣王琬为元帅,命高仙芝副之,
于京城召募,号曰天武军,其众十万。丙戌,高仙芝等进军,上御勤政楼送之。

可以看到,通鉴和旧唐书对荣王为元帅的日期记载差距很大。通鉴所记载之丁丑,为农历十一月二十九,而旧唐书所记载甲申则为农历十二月初七,相差九天之多。那么哪个记载是正确的呢?我们注意到,通鉴对高仙芝出兵的记载为:十二月,丙戌,高仙芝将飞骑、彍骑及新募兵、边兵在京师者合五万人,发长安。上遣宦者监门将军边令诚监其军,屯于陕。

由此可见,双方对高仙芝发兵日期记载是一致的。如果按照旧唐书玄宗本纪记载,则对李、高二人任命日与高的发兵日仅隔二日,李、高二人奉命募兵或者调兵,不可能在两天内完成,故通鉴的记载应该是可信的。

然而这又给我们一个新的疑问,那就是旧唐书成书比通鉴早得多,旧唐书乃敦煌洞穴遗存的经典,成书于五代时,而且其资料来源应该是很可靠的宫廷实录,我们可以看到通鉴中大量原始记录正是采自旧唐书。那么为什么在这里,旧唐书错了呢?

请注意,本人没有说过旧唐书记载有误。中国的古代史官用字如金,他不可能像现在人这样罗列相关资料,而是直接给出一个历史事实。比如,通鉴之所以称丁丑,肯定是司马光查到了一些唐代诏书或政令为依据,而旧唐书说甲申,也肯定是找到另外一份诏书为依据。
笔者认为,旧唐书的甲申,肯定是以唐廷发兵的命令为依据:后天就要发兵了,皇帝还要亲自送行,相信甲申日长安城有关大阅兵的政令广告满天飞,这份发兵昭告肯定要写上主帅的名字,自然旧唐书就以政府公告日来当作李、高正式任命日而大书特书。
而同时请注意本文上面引用的旧唐书玄宗诸子中的记载: 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反于范阳,其月制以琬为征讨元帅,高仙芝为副,令仙芝征河、陇兵募屯于陕郡以御之。请注意这里的其月两个字,上文说了,只有丁丑才是其月,甲申已经跑十二月去了。可见旧唐书作者其实也看到了丁丑以荣王为帅的文献,只不过旧唐书作者认为这个不算官方正式任命。
综上所述,荣王内定为大军统帅,应该是在农历十一月二十九,正式发兵于农历十二月初九。那么任命荣王为统帅又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荣王又是什么时候怎么死去的呢?围绕荣王之任命以至于他的死亡,又有什么样的历史真相呢?请等本人有时间填坑。安史之乱是不仅为唐代由盛而衰的转折,而且是中国此后六百年中原政权不断经受外族侵扰的开端。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迄今为止有许多固定的看法,作为主流历史解释深入人心。但是如果我们以纯粹客观的态度来细读原始史料,就会发现有许多曾经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说法并非无懈可击,本文将从一个业余历史爱好者的角度,通过对平常的、公开的史料的分析,得出一些合乎情理而又不同寻常的结论,供大家鉴赏。由于本人时间有限,本文估计会成为大坑,先谢罪了,以后几个月要陆续填坑,在此预告内容如下:荣王李琬兄弟与安史之乱,高仙芝之死新探,唐中央军消失之谜,安史之乱起因新探,平定安史之乱的最佳策略讨论。6 \8 K2 L; Z$ k/ S, V3 ~

一荣王李琬兄弟与安史之乱
我们要谈的第一个事情,就是为很多人忽略的荣王李琬兄弟的生死沉浮与安史之乱的关系。李琬三兄弟何等人也?据旧唐书记载:- Q8 L$ Q# c9 Z- S& Z$ s" s

玄宗三十子:刘华妃生奉天皇帝琮、靖恭太子琬、仪王璲。3 e' R6 C! K: q: c, v! y

靖恭太子琬,玄宗第六子也,初名嗣玄。开元二年三月,封为甄王。十二年三月,改名滉,封为荣王。十五年,授京兆牧,又遥领陇右节度大使。二十三年,加开府仪同三司,余如故。二十五年,改名琬。天宝元年六月,授单于大都护。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反于范阳,其月制以琬为征讨元帅,高仙芝为副,令仙芝征河、陇兵募屯于陕郡以御之。数日,琬薨。琬素有雅称,风格秀整,时士庶冀琬有所成功,忽然殂谢,远近咸失望焉。赠靖恭太子,葬于见子西原。琬诸子尤繁衍,男女五十八人。天宝中封为郡王者二:俯为济阴王、太仆卿同正员,偕为北平王、国子祭酒同正员。# a$ y6 v9 ^6 ]( ]1 V4 J8 [

值得注意的是,荣王的两个同母亲兄弟明显是非常得宠的。3 p! h0 A5 }  K: g: j
其兄:奉天皇帝琮,玄宗长子也,本名嗣直。景云元年九月,封许昌郡王。先天元年八月,进封郯王。开元四年正月,遥领安西大都护,仍充安抚河东、关内、陇右诸蕃大使。十三年,改封庆王,仍改名潭。十五年,遥领凉州都督,兼河西诸军节度大使。二十一年,加太子太师,改名琮。二十四年,拜司徒。天宝元年,兼太原牧。十一载薨,赠靖德太子,葬于渭水之南细柳原,仍于启夏门内置庙祔享焉。肃宗元年建寅月九日,诏追册为奉天皇帝,妃窦氏为恭应皇后,备礼改葬于华清宫北齐陵,以尚书右仆射、冀国公裴冕为其使。初,开元二十五年,太子瑛得罪废,令琮养其子,及天宝十一载琮薨,以瑛子俅为嗣庆王,除秘书监同正员。 ; d4 a; V0 T' K. q

其弟:仪王璲,玄宗第十二子也,初名潍。开元十三年五月,封为仪王。十五年,授河南牧。二十三年,加开府仪同三司,兼河南牧,其年改名璲。永泰元年二月薨,废朝三日,赠太傅。天宝中有子封王者二人:侁为钟陵郡王、光禄卿同正员,僆为广陵王、国子祭酒同正员。3 K8 r# s$ `0 i4 _

多么幸福的三兄弟啊,在政治风云诡谲的开元末天宝中,三兄弟节节高升,而除了仪王,另外两位都和安史之乱发生了很深的关系。其中荣王李琬之死,更是安史之乱中沉寂了千年的一个大秘密。

我们先来谈安史之乱的获益者,大哥庆王。从以上旧唐书记载可知,荣王的哥哥是玄宗长子,很明显他和废太子瑛关系密切,开元二十一年他任太子太师;而且废太子之子过继给了庆王并承袭了他的王位。从为弟弟废太子养子,并死后得到另一个弟弟肃宗封赠看,这位庆王明显的兄弟缘不错,而且他对兄弟的友好看来很得老爸---玄宗的共鸣。玄宗自己在兄弟之‘悌’上是著名的,他对自己的兄弟宋王和岐王之友善史不绝书,他晚年的爱子寿王也是宋王家带大的。所以玄宗给庆王待遇是不错地,死后赠太子。
而这位幸运的庆王居然从肃宗手上拿到了皇帝的追赠!耐人寻味的是追赠的时间竟然是肃宗元年!我们知道肃宗在灵武的上位有很大非法性,当时安史叛军威逼灵武,玄宗也没有承认甚至还没有知道李亨自行继位了,在这个混乱危机的时刻,李亨干了两件事,一是尊玄宗为太上皇,二是追赠庆王为奉天皇帝。而李亨自己的妃子张氏谋士李泌都是后来很久才得到封位,这里唯一的解释,就是肃宗对庆王的封赠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封赠死人是为了向活人---玄宗表达其政治交换的诚意:连死去的大哥都得到皇帝的位子,活着的老爹更没问题了。


对于长子庆王,他一生一切都很完美,除了一件事,那就是为什么他生前没有被选为太子?



下面我们来谈谈荣王李琬.在开元天宝年间的政治拼图中,皇权和相权牢牢地占据了中心舞台,以至于历来史学家在对盛唐中枢政治研究时忘记了宗亲的作用.实际上,唐室宗亲对政治的影响在开元天宝年间以不同形式表现着,为人们熟悉的李林甫,李适之,信安王祎等均为宗亲.而当朝皇帝李隆基的诸子中除了太子李亨外,荣王李琬就是另一个在军事主官舞台上经常出镜的王爷.
荣王靓丽出场在开元15年,通鉴: 夏,五月,癸西,上悉以诸子庆王潭等领州牧、刺史、都督、节度大使、大都护、经略使,实不出外。据旧唐书:李琬于十五年,授京兆牧,又遥领陇右节度大使.陇右是当时对吐蕃战争的最前线,开元15年正是战争最激烈的时候.当年底,唐陇右节度副使王君奐被回纥叛军斩杀.唐政府不得不调动原朔方节度副使萧嵩接任.随后是三年激烈的战争.直到开元18年唐蕃才媾和.
荣王从开元15年起,一直是名义上的陇右军区司令官.开元天宝年间,很多皇子遥领各军区的军事主官,以至于史学家们一般认为这些皇子的职位仅为傀儡性质.然而事有例外,我们必须根据能够找到的史料事实来看待.
比如后来的肃宗,当年的忠王就是利用这种名义上的军事主官经历累积了很多政治资本.
通鉴开元18年,六月,丙子,以单于大都护忠王浚领河北道行军元帅,以御史大夫李朝隐、京兆尹裴伷先副之,帅十八总管以讨奚、契丹。命浚与百官相见于光顺门。张说退,谓学士孙逖、韦述曰:“吾尝观太宗画像,雅类忠王,此社稷之福也。”
肃宗后来在灵武继位,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曾任朔方节度使,通鉴记载肃宗被玄宗留下后: 太子既留,未知所适。建宁王倓曰:“殿下昔尝为朔方节度大使,将吏岁时致启,倓略识其姓名。今河西、陇右之众皆败降贼,父兄子弟多在贼中,或生异图。朔方道近,士马全盛,裴冕衣冠名族,必无贰心。贼入长安方虏掠,未暇徇地,乘此速往就之,徐图大举,此上策也。
由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在遥领节度使的各皇子与当地将士之间,是存在着一定联系的,至少当地将吏会每年问安,各王对自己遥领的将士姓名等情形还是熟悉的.


具体到荣王李琬和陇右军,关系就会更密切一些.

通鉴:开元二十七年(己卯,公元七三九年)募关春,正月,壬寅,命陇右节度大使荣王琬自至本道巡按处置诸军,选募关内、河东壮士三五万人,诣陇右防遏,至秋末无寇,听还。


当时的情况是开元25年陇右唐军突袭吐蕃,唐蕃维持了7年的和平局面被打破.唐玄宗在这个时候派荣王李琬去陇右,一是整顿了当地驻军,二是带领精锐增援.从这段记载可见荣王李琬在军务方面的能力是玄宗比较信任的.另外也证明李琬不仅仅是名义上的陇右军事主官,他很破例地到当地去巡按处置诸军,这在安史之乱前的玄宗各皇子里除了当时已经被立为太子的忠王,是绝无仅有的记录.
而且李琬这次前往,还带领了新募的五万壮士,这是又诸皇子中除忠王外一个绝无仅有的带兵经历.
正是由于荣王李琬的这些实际军事经历,安史乱起后,玄宗第一个任命的平叛军主帅就是他.丁丑,以荣王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副之,统诸军东征。

同样的记载,在旧唐书玄宗诸子中为: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反于范阳,其月制以琬为征讨元帅,高仙芝为副,令仙芝征河、陇兵募屯于陕郡以御之。
在旧唐书玄宗本纪中为:甲申,以京兆牧、荣王琬为元帅,命高仙芝副之,
于京城召募,号曰天武军,其众十万。丙戌,高仙芝等进军,上御勤政楼送之。

可以看到,通鉴和旧唐书对荣王为元帅的日期记载差距很大。通鉴所记载之丁丑,为农历十一月二十九,而旧唐书所记载甲申则为农历十二月初七,相差九天之多。那么哪个记载是正确的呢?我们注意到,通鉴对高仙芝出兵的记载为:十二月,丙戌,高仙芝将飞骑、彍骑及新募兵、边兵在京师者合五万人,发长安。上遣宦者监门将军边令诚监其军,屯于陕。

由此可见,双方对高仙芝发兵日期记载是一致的。如果按照旧唐书玄宗本纪记载,则对李、高二人任命日与高的发兵日仅隔二日,李、高二人奉命募兵或者调兵,不可能在两天内完成,故通鉴的记载应该是可信的。

然而这又给我们一个新的疑问,那就是旧唐书成书比通鉴早得多,旧唐书乃敦煌洞穴遗存的经典,成书于五代时,而且其资料来源应该是很可靠的宫廷实录,我们可以看到通鉴中大量原始记录正是采自旧唐书。那么为什么在这里,旧唐书错了呢?

请注意,本人没有说过旧唐书记载有误。中国的古代史官用字如金,他不可能像现在人这样罗列相关资料,而是直接给出一个历史事实。比如,通鉴之所以称丁丑,肯定是司马光查到了一些唐代诏书或政令为依据,而旧唐书说甲申,也肯定是找到另外一份诏书为依据。
笔者认为,旧唐书的甲申,肯定是以唐廷发兵的命令为依据:后天就要发兵了,皇帝还要亲自送行,相信甲申日长安城有关大阅兵的政令广告满天飞,这份发兵昭告肯定要写上主帅的名字,自然旧唐书就以政府公告日来当作李、高正式任命日而大书特书。
而同时请注意本文上面引用的旧唐书玄宗诸子中的记载: 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反于范阳,其月制以琬为征讨元帅,高仙芝为副,令仙芝征河、陇兵募屯于陕郡以御之。请注意这里的其月两个字,上文说了,只有丁丑才是其月,甲申已经跑十二月去了。可见旧唐书作者其实也看到了丁丑以荣王为帅的文献,只不过旧唐书作者认为这个不算官方正式任命。
综上所述,荣王内定为大军统帅,应该是在农历十一月二十九,正式发兵于农历十二月初九。那么任命荣王为统帅又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荣王又是什么时候怎么死去的呢?围绕荣王之任命以至于他的死亡,又有什么样的历史真相呢?请等本人有时间填坑。
高人,多谢!
目测又一深坑
好文为什么这么没人气啊~支持楼主一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