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义是宋朝军力孱弱的罪魁祸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4:46:21


  上次所发拙文已经辩明,宋代军力脆弱并非赵匡胤之过,宋太宗赵光义应为此负最大责任。
  
  赵光义自己遥控或直接指挥军队,使各将军互不统率,在战役中直接干涉将军们的指挥,是军力贫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指挥战争,可以说是一种艺术,不是什么人都会的。赵光义曾随赵匡胤出征,应该是经过一些战阵的,但是,他在当皇帝前,从来没有当过主帅,因而在军事艺术中,他是属于那种见过猪跑却没有吃过猪肉的主,不懂得军事指挥规律的外行。但是,在当了皇帝后,他却硬要充当实际的主帅,而且他说的话,别人还不得不服从。

  赵光义当皇帝后的第一场重要的战役时进攻北汉。虽然他任命宿将潘美(曾任征南汉主将,征南唐一方面主将)为围攻太原的主帅,但实际上,他仍是亲自控制。在皇宫中授给潘美作战方案,确定攻城的几位将军进攻的方位等。当两位将军为谁攻最难攻一面有争执时,不是潘美而是皇帝亲自来解决。在战争进程中,他也亲自到前线指挥。①(本不欲引用史书原文,不过,赵光义有些行为实在匪夷所思,像编故事损他,故引一些。所有引文皆出自《续资治通鉴》,只标卷数。)
  一月出兵北汉,五月攻下太原,赵光义不顾几个月来作战,将士们已经十分疲劳,粮草也将用尽,不休整,甚至连论功行赏都等不得,就由太原北攻辽国。将军们不同意,他却一意孤行②。长时间大战役后,部队必须修整,这是常识,赵光义竟似不知道。在攻辽战役中,他根本就没有任命统兵大将,而是亲自挂帅。结果中了辽军诱敌深入之计,大败,他自己也差点丢了命。
  雍熙三年第二次北伐辽国,他任命四路统帅,互不统领③,按照他制定好的策略来作战。结果是先小胜而大败。赵光义自己认为是将领没有按他的诏令行事而致败。实际上,前线战事瞬息万变,他预先闭门造车的作战计划,只能让大将们进退失据,不失败太难了。在无高速通信系统的情况下,没有富有作战经验的、有权威的统帅在前线直接指挥,怎么能打好一个大战役。
  至道二年,为了打当时还相当弱小党项人(夏国尚未成立),赵光义派了五路人马讨伐,仍是互不相统率,有位前方作战的将军为抄近道要改变进军路线,派自己弟弟骑马回京城向皇帝请求,赵光义大发雷霆,严令必须按他原定路线进军④。结果五路军马根本就未能会齐,当然也谈不上什么胜利,虽然宋军不论在哪一方面都是占绝对优势的。
  在处理国防及与军事有关事务方面,与赵匡胤相比,赵光义差的太多。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赵匡胤是敢于放手发挥所任命的将领们的才干的。在征服南方势力较强的南唐时,他任命曹彬统一节制五路人马,赐曹彬尚方宝剑,有不服从命令者,格杀勿论。可见赵匡胤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种任命了大将,又处处猜疑,千方百计提防控制的皇帝;而赵光义则是几乎不任命大将,更谈不上对大将信任与否了。

  赵光义还有给将军们授作战阵图的雅兴。
  雍熙四年五月他把几位作战经验丰富的大将们召至京城,拿出他创作的《御制平戎万全阵图》,亲授进退攻击之略⑤。那些身经百仗的将军们当然竖耳聆听,至于心中是不是在暗笑,甚至叫苦,就不得而知了。这个阵图也许在某些情况下会有用,但是,要想“万全”,在战争中以不变应万变还想取胜,那只能是痴人说梦。
  在具体战役中,他也以授前线将领阵图的方式瞎指挥。太平兴国四年,辽军十万入侵,敌强我弱,赵光义在宫中亲自拟定作战计划,要部队以“八阵”迎敌。前线按此摆开阵势,将士们都明白必败无疑,兵卒们无不恐惧。在主要将领不敢改变阵形时,俾将赵延进等敢于担当,冒着“违旨”的危险,改为“二阵”,加上诈降诱敌等计策,才取得了胜利⑥。如果作战不利,(这在敌强我弱形势下极易出现,)“违旨”的将军们就得倒大霉。可见让前方将军们有自主指挥能力,宋还是能打败辽军的。
  过种皇帝直接控制指挥军队,美其名为“将从中御”。像这样不知己,不知彼,坐在皇宫中闭门造车画出来的阵图或制定的战术策略,若不“战无不败”才是怪事呢!赵匡胤不这样作,正因为他身经百战,极富军事经验。

  查看赵光义即位后的诸战役,看不出有什么高明的战略战术,只是大军向前攻,或围攻敌方城池攻城,也就是说只会打“笨仗”。《孙子兵法》中的诡道似乎全丢失了,其实,这也不奇怪,以赵光义的水平,又对前方具体情况一无所知,哪里可能有“诡道”?按这样的办法来作战,要取胜太难了。
  如果只是赵光义一个皇帝这样干,宋军也不至于一直弱下去,只可惜,这些恶劣的先例成了种“遗传基因”,留传给了大宋其它皇帝。如宋真宗(赵光义之子)咸平二年,辽军入侵,真宗也给先锋授以阵图。至于“将从中御”,更成为宋朝的传统。
  赵匡胤取消了武将统率禁军的权力,把军权收到皇帝处或交给文官,这不应该看作是宋朝军力不振的原因,但是,到战时甚至到了前线仍不给将军以权力,那就只能走向反面。赵光义正是在防止军人擅权方面走过了头,为宋朝武装力量孱弱种下病根。

  为什么赵光义会这样?在人说他天生多疑猜忌的性格,这也可能,不过,后天的因素也不能忽略。他是继他哥哥赵匡胤当上皇帝的,虽然有不少专家们都论证,赵匡胤本意就是要把皇位传给他的,但是,赵匡胤从没有公开宣布他是继承人,没有传位给他的诏书,更没有给他以皇太弟之类的正式名义。“斧声烛影”这个千古之谜,当时对他的精神压力也不会小,使他疑忌之心倍增。
  他弟弟赵光美三十八岁时死于他的迫害,赵匡胤两个存活的儿子也都年轻夭亡,二子赵德昭在赵光义威势下自杀,四子赵德芳二十三岁时不明不白死去。
  对自己的亲人尚且如此,对于武将就必然更不信任了。不信任别人为主帅,凡事都要自己包办,就是这种猜忌之心的具体表现。军事上全都包办了,自然只能积弱不可拔。

  赵光义的另一个大毛病是允许宋朝军队纪律松弛。
  宋辽边境石岭关守将田钦祚屯积出卖军用物资谋利。太平兴国四年,主将郭进率军出战,田钦祚不服从命令,在城内不战,敌退也不出击。这样严重的问题,赵光义只不过调动其职务而已。⑦。
  雍熙四年,前线将领刘廷让和辽军作战,先约好李继隆部为援军,战时,李继隆不发一兵,致使刘廷让部全军覆灭,刘廷让只身逃出。当刘廷让向皇帝请罪时,赵光义很清楚责任在李继隆,没有责罚刘廷让,而对于李继隆,先是要追问,接着就放手,不再追究其罪责。⑧
  古代战争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能讲求什么自觉性的,为提高其打仗中将士们的责任心和主动性,无非就是胜了重赏,败了或不服军纪重罚,否则怎能能让将士们冒死争胜!?在这两事件中,按常理,田钦祚和李继隆都该按军法处罚,但是,赵光义就这样轻描淡写的不了了之。
  这种军纪松弛,从赵光义开始,也就成了宋军的传统。
  真宗咸平二年,辽国入侵,大将傅潜拥兵八万,别的将军出战,他只闭城自守,出战的宋军作战不利他也不救,导致全军覆没⑨。仁宗康定元年,将军赵振在延安拥兵八千,党项(西夏)围攻一个驻军千人的要塞达五个月之久,赵振只派了百余人去援救,导致要塞丢失,驻防军士们死亡⑩。对于这两个事件中的傅潜及赵振,当时朝中大臣认为按军法都应处以死刑,但是皇帝都只给予较轻的惩罚。前一事件这是赵光义的儿子宋真宗处理的,后一事件则是赵光义的孙子宋仁宗处置的。
  
  这种传统的影响是极恶劣的。在赵匡胤掌政时,没有败仗,也没有大将不服军令救援不力的记载,但有一个因作战不力而处二十余人死刑之严厉处置的例子,这在前文已经讲过。由此可见,这种传统只能从赵光义那里寻找源头。
  纪律不严,畏敌不敢战的军队只能是弱旅,在中央权威仍在时,不应该有意松弛军纪。赵光义不可能不明白这个最简单的道理,那么为什么他会容忍自己的军队中军纪松弛呢?推测起来,可能有两个原因:
  一是“烛影斧声”给了他极大的精神压力,使他的疑忌心极强,这种疑忌心的另一方面就是怕武将们狗急逃墙造反,因而只好对武将违纪网开一面,处分甚轻。
  另一个可能原因则是上面所举的违纪或畏战的例子多属于一战将危急而另一战将未救援。也许这种武将部不抱成一团,不结为死党,甚至互相有矛盾的状况,正是赵光义心中所希望的。因而对将军们相互不救援只轻描淡写的处罚。
  无论如何,这种军纪差的痼疾从赵光义开始,一直延续到两宋灭亡,对宋军的战斗力的危害极大,则是不争之事实。

  和赵匡胤时不同,赵光义对边防也做了一些有害的变革,这可以说是赵光义削弱宋军另一措施。
  赵光义取消了边防地区长官有权为了巩固边防而动用当地财政收入的权力。这样就限制了边防地区长官的主动性。如在赵匡胤时期,边防长官可以用金钱收买情报,或派间谍到敌方去侦探敌情。这样,边防就很容易采取主动有利的措施,赵光义时就不行了。
  还有就是赵光义开始多任命文官为边防地区首脑,如柳开、郑宣等。读书人出身的官员,如果本是优秀人才,又多少懂得一些兵略,可能会干的不错,如范仲淹、韩琦等。不过仔细看一下有关他们的的战绩,就知道他们在战事中的建树也实在可怜的很。大量的只有点书本知识、本人从没有刀剑之下腥风血雨的经历,在敌前是很容易不知所措,极易误事,易使 大宋的边境弱不禁风。
  在边防地区任命过多的文职长官的另一个,也可能更重大的危害是妨碍了战将的提拔。在北宋,像狄青这样经百战而成大将的好像没有第二例。
  一个军队不注重提拔披坚执锐、在战斗中能为士卒先的勇将,军队的战斗力只能越来越弱。  
  
  总之,赵光义开创了一些非常坏的先例:
  一,战争中军队由他自己坐在千里之外的皇宫中遥控指挥,即使是军事天才,在没有近代通信工具之前,也会导致失败,何况不懂军事指挥的皇帝。不知己也不知彼,不明前线地物地形,在宫中画阵图,甚至是“万全”阵图,命令部队执行。
  二,在战役中不设统率全局的前方将领,几路军马各自独立行动。不但容易导致失败,而且在军中很难产生在威望的大将,这对于一支军队来说是极严重的问题。
  三,在中央权威仍相当强时,允许军队纪律松弛
  四,以文官为主官直接统领边境前线的军队。
  可悲的是,这些先例在他的后继者那里却当作祖宗章法被延续下去,成为北宋军力孱弱的主要原因。

  *******************************
  注:
  ①庚寅,以宣徽南院使潘美为北路都招讨制置使,命崔彦进、李汉琼、曹翰、刘遇各攻其城之一面。遇以次当攻其西面,而西面直北汉主宫城,尤险恶。遇欲与翰易地,翰弗可,遇必欲易之,议久不决。帝虑将帅不协,乃谕翰曰:“卿智勇无双,城西面非卿不能当也。”翰始奉诏。……乙未,宴潘美等于长春殿,帝亲授方略以遣之。(卷九)庚午,帝至太原。(卷十)
  ②初,攻围太原累月,馈饷且尽,军士罢乏。刘继元降,人人有希赏意,而帝将遂伐辽,取幽蓟。诸将皆不愿行,然无敢言者。(卷十)
  ③庚寅,北伐,以曹彬为幽州道行营前军马步水陆都部署,崔彦进副之;米信为西北道都部署,杜彦圭副之,以其众出雄州;田重进为定州路都部署,出飞狐。……二月,壬子,以潘美为云、应、朔等州都部署,杨业副之,出雁门。(卷十三)
  ④先是帝部分诸将攻讨,李继隆自环州,范廷召自延州,王超自夏州,容州观察使丁罕自庆州,锦州刺史张守恩自鄜州,凡五路,……皆先授以方略。……(卢)斌谓继隆曰:“灵州趋乌白池,月馀方至,若自环州橐驼路,才十里程耳。”继隆因遣其弟继和驰驿上言:“赤柽路回远乏水,请自清岗峡直抵继迁巢穴。”不及援灵州。帝怒,召继和于便殿,诘之曰:“汝兄如此,必败吾事矣!”因手书切责继隆。(卷十九)
  ⑤并州都部署潘美,定州都部署田重进,皆承诏入朝。庚寅,出《御制平戎万全阵图》,召美、重进及崔翰等亲授以进退攻击之略,并书将有五才十过之说赐之。(卷十三)
  ⑥先是帝以阵图援诸将,俾分为八阵。及军次满城,辽师大至,右龙武将军赵延进乘高望之,东西亘野,不见其际,翰等方按图布阵,阵相去各百步,士众疑惧,略无斗志。延进谓翰等曰:“主上委吾等边事,盖期于克敌耳。今敌骑若此,而我师星布,其势悬绝,彼若乘我,将何以济!不如合而击之,可以决胜。违令而获利,不犹愈于辱国乎?”翰等曰:“万一不捷,则若之何?”延进曰:“倘有丧败,延进独当其责。”翰等犹以擅改诏旨为疑,镇州监军、六宅使李继隆曰:“兵贵适变,安可预定!违诏之罪,继隆请独当之。”翰等意始决,于是改为二阵,前后相副。先遣人诈约降,……俄而宋师鼓噪,尘起涨天,(辽 )遂败绩,溃兵悉走西山,投坑谷中。追奔至遂城,斩首万馀级,获马千馀匹,生擒其将三人,俘老幼三万户及兵器军帐甚众。(卷十)
  ⑦引进使、汾州防御使田钦祚护石岭关屯军,与都部署郭进不协,敌至,闭壁自守,去又不追,蓄军资以规利,为部下所讼,诏鞫之,钦祚具伏。癸未,责授睦州防御使,仍护军。(卷十)
  ⑧时都部署刘廷让以数万骑并海而出,约与李敬源合兵,声言取燕。……天大寒,宋师不能彀弓弩,辽兵围廷让数重,敬源战死。沧州都部署李继隆失期不救,退屯乐寿。廷让全军皆没,死者数万人,仅以身免。……廷让诣阙请罪,帝知为继隆所误,不责。追继隆,令中书问状,寻亦释之。(卷十三)
  ⑨潜屯于定州,缘边城堡悉飞书告急,潜畏懦,闭门自守,将校请战者辄丑言詈之。……朝廷屡间道遣使督潜会诸路兵合击,其都监秦翰及定州行营都部署范廷召等屡促之,皆不听。……钱若水等议潜等罪当斩,诏特贷其死,中外无不愤惋。(卷二十一)
  ⑩己巳,降鄜延副都部署赵振为白州团练使,知绛州。元昊自正月攻围塞门寨,振代范雍守延州,有兵七千八百馀人,按甲不动。寨中兵方千人,屡告急。五月初,振始遣百馀人赴之,寨遂陷。都转运使庞籍劾奏振畏懦,故坐贬。(卷四十二)

  上次所发拙文已经辩明,宋代军力脆弱并非赵匡胤之过,宋太宗赵光义应为此负最大责任。
  
  赵光义自己遥控或直接指挥军队,使各将军互不统率,在战役中直接干涉将军们的指挥,是军力贫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指挥战争,可以说是一种艺术,不是什么人都会的。赵光义曾随赵匡胤出征,应该是经过一些战阵的,但是,他在当皇帝前,从来没有当过主帅,因而在军事艺术中,他是属于那种见过猪跑却没有吃过猪肉的主,不懂得军事指挥规律的外行。但是,在当了皇帝后,他却硬要充当实际的主帅,而且他说的话,别人还不得不服从。

  赵光义当皇帝后的第一场重要的战役时进攻北汉。虽然他任命宿将潘美(曾任征南汉主将,征南唐一方面主将)为围攻太原的主帅,但实际上,他仍是亲自控制。在皇宫中授给潘美作战方案,确定攻城的几位将军进攻的方位等。当两位将军为谁攻最难攻一面有争执时,不是潘美而是皇帝亲自来解决。在战争进程中,他也亲自到前线指挥。①(本不欲引用史书原文,不过,赵光义有些行为实在匪夷所思,像编故事损他,故引一些。所有引文皆出自《续资治通鉴》,只标卷数。)
  一月出兵北汉,五月攻下太原,赵光义不顾几个月来作战,将士们已经十分疲劳,粮草也将用尽,不休整,甚至连论功行赏都等不得,就由太原北攻辽国。将军们不同意,他却一意孤行②。长时间大战役后,部队必须修整,这是常识,赵光义竟似不知道。在攻辽战役中,他根本就没有任命统兵大将,而是亲自挂帅。结果中了辽军诱敌深入之计,大败,他自己也差点丢了命。
  雍熙三年第二次北伐辽国,他任命四路统帅,互不统领③,按照他制定好的策略来作战。结果是先小胜而大败。赵光义自己认为是将领没有按他的诏令行事而致败。实际上,前线战事瞬息万变,他预先闭门造车的作战计划,只能让大将们进退失据,不失败太难了。在无高速通信系统的情况下,没有富有作战经验的、有权威的统帅在前线直接指挥,怎么能打好一个大战役。
  至道二年,为了打当时还相当弱小党项人(夏国尚未成立),赵光义派了五路人马讨伐,仍是互不相统率,有位前方作战的将军为抄近道要改变进军路线,派自己弟弟骑马回京城向皇帝请求,赵光义大发雷霆,严令必须按他原定路线进军④。结果五路军马根本就未能会齐,当然也谈不上什么胜利,虽然宋军不论在哪一方面都是占绝对优势的。
  在处理国防及与军事有关事务方面,与赵匡胤相比,赵光义差的太多。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赵匡胤是敢于放手发挥所任命的将领们的才干的。在征服南方势力较强的南唐时,他任命曹彬统一节制五路人马,赐曹彬尚方宝剑,有不服从命令者,格杀勿论。可见赵匡胤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种任命了大将,又处处猜疑,千方百计提防控制的皇帝;而赵光义则是几乎不任命大将,更谈不上对大将信任与否了。

  赵光义还有给将军们授作战阵图的雅兴。
  雍熙四年五月他把几位作战经验丰富的大将们召至京城,拿出他创作的《御制平戎万全阵图》,亲授进退攻击之略⑤。那些身经百仗的将军们当然竖耳聆听,至于心中是不是在暗笑,甚至叫苦,就不得而知了。这个阵图也许在某些情况下会有用,但是,要想“万全”,在战争中以不变应万变还想取胜,那只能是痴人说梦。
  在具体战役中,他也以授前线将领阵图的方式瞎指挥。太平兴国四年,辽军十万入侵,敌强我弱,赵光义在宫中亲自拟定作战计划,要部队以“八阵”迎敌。前线按此摆开阵势,将士们都明白必败无疑,兵卒们无不恐惧。在主要将领不敢改变阵形时,俾将赵延进等敢于担当,冒着“违旨”的危险,改为“二阵”,加上诈降诱敌等计策,才取得了胜利⑥。如果作战不利,(这在敌强我弱形势下极易出现,)“违旨”的将军们就得倒大霉。可见让前方将军们有自主指挥能力,宋还是能打败辽军的。
  过种皇帝直接控制指挥军队,美其名为“将从中御”。像这样不知己,不知彼,坐在皇宫中闭门造车画出来的阵图或制定的战术策略,若不“战无不败”才是怪事呢!赵匡胤不这样作,正因为他身经百战,极富军事经验。

  查看赵光义即位后的诸战役,看不出有什么高明的战略战术,只是大军向前攻,或围攻敌方城池攻城,也就是说只会打“笨仗”。《孙子兵法》中的诡道似乎全丢失了,其实,这也不奇怪,以赵光义的水平,又对前方具体情况一无所知,哪里可能有“诡道”?按这样的办法来作战,要取胜太难了。
  如果只是赵光义一个皇帝这样干,宋军也不至于一直弱下去,只可惜,这些恶劣的先例成了种“遗传基因”,留传给了大宋其它皇帝。如宋真宗(赵光义之子)咸平二年,辽军入侵,真宗也给先锋授以阵图。至于“将从中御”,更成为宋朝的传统。
  赵匡胤取消了武将统率禁军的权力,把军权收到皇帝处或交给文官,这不应该看作是宋朝军力不振的原因,但是,到战时甚至到了前线仍不给将军以权力,那就只能走向反面。赵光义正是在防止军人擅权方面走过了头,为宋朝武装力量孱弱种下病根。

  为什么赵光义会这样?在人说他天生多疑猜忌的性格,这也可能,不过,后天的因素也不能忽略。他是继他哥哥赵匡胤当上皇帝的,虽然有不少专家们都论证,赵匡胤本意就是要把皇位传给他的,但是,赵匡胤从没有公开宣布他是继承人,没有传位给他的诏书,更没有给他以皇太弟之类的正式名义。“斧声烛影”这个千古之谜,当时对他的精神压力也不会小,使他疑忌之心倍增。
  他弟弟赵光美三十八岁时死于他的迫害,赵匡胤两个存活的儿子也都年轻夭亡,二子赵德昭在赵光义威势下自杀,四子赵德芳二十三岁时不明不白死去。
  对自己的亲人尚且如此,对于武将就必然更不信任了。不信任别人为主帅,凡事都要自己包办,就是这种猜忌之心的具体表现。军事上全都包办了,自然只能积弱不可拔。

  赵光义的另一个大毛病是允许宋朝军队纪律松弛。
  宋辽边境石岭关守将田钦祚屯积出卖军用物资谋利。太平兴国四年,主将郭进率军出战,田钦祚不服从命令,在城内不战,敌退也不出击。这样严重的问题,赵光义只不过调动其职务而已。⑦。
  雍熙四年,前线将领刘廷让和辽军作战,先约好李继隆部为援军,战时,李继隆不发一兵,致使刘廷让部全军覆灭,刘廷让只身逃出。当刘廷让向皇帝请罪时,赵光义很清楚责任在李继隆,没有责罚刘廷让,而对于李继隆,先是要追问,接着就放手,不再追究其罪责。⑧
  古代战争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能讲求什么自觉性的,为提高其打仗中将士们的责任心和主动性,无非就是胜了重赏,败了或不服军纪重罚,否则怎能能让将士们冒死争胜!?在这两事件中,按常理,田钦祚和李继隆都该按军法处罚,但是,赵光义就这样轻描淡写的不了了之。
  这种军纪松弛,从赵光义开始,也就成了宋军的传统。
  真宗咸平二年,辽国入侵,大将傅潜拥兵八万,别的将军出战,他只闭城自守,出战的宋军作战不利他也不救,导致全军覆没⑨。仁宗康定元年,将军赵振在延安拥兵八千,党项(西夏)围攻一个驻军千人的要塞达五个月之久,赵振只派了百余人去援救,导致要塞丢失,驻防军士们死亡⑩。对于这两个事件中的傅潜及赵振,当时朝中大臣认为按军法都应处以死刑,但是皇帝都只给予较轻的惩罚。前一事件这是赵光义的儿子宋真宗处理的,后一事件则是赵光义的孙子宋仁宗处置的。
  
  这种传统的影响是极恶劣的。在赵匡胤掌政时,没有败仗,也没有大将不服军令救援不力的记载,但有一个因作战不力而处二十余人死刑之严厉处置的例子,这在前文已经讲过。由此可见,这种传统只能从赵光义那里寻找源头。
  纪律不严,畏敌不敢战的军队只能是弱旅,在中央权威仍在时,不应该有意松弛军纪。赵光义不可能不明白这个最简单的道理,那么为什么他会容忍自己的军队中军纪松弛呢?推测起来,可能有两个原因:
  一是“烛影斧声”给了他极大的精神压力,使他的疑忌心极强,这种疑忌心的另一方面就是怕武将们狗急逃墙造反,因而只好对武将违纪网开一面,处分甚轻。
  另一个可能原因则是上面所举的违纪或畏战的例子多属于一战将危急而另一战将未救援。也许这种武将部不抱成一团,不结为死党,甚至互相有矛盾的状况,正是赵光义心中所希望的。因而对将军们相互不救援只轻描淡写的处罚。
  无论如何,这种军纪差的痼疾从赵光义开始,一直延续到两宋灭亡,对宋军的战斗力的危害极大,则是不争之事实。

  和赵匡胤时不同,赵光义对边防也做了一些有害的变革,这可以说是赵光义削弱宋军另一措施。
  赵光义取消了边防地区长官有权为了巩固边防而动用当地财政收入的权力。这样就限制了边防地区长官的主动性。如在赵匡胤时期,边防长官可以用金钱收买情报,或派间谍到敌方去侦探敌情。这样,边防就很容易采取主动有利的措施,赵光义时就不行了。
  还有就是赵光义开始多任命文官为边防地区首脑,如柳开、郑宣等。读书人出身的官员,如果本是优秀人才,又多少懂得一些兵略,可能会干的不错,如范仲淹、韩琦等。不过仔细看一下有关他们的的战绩,就知道他们在战事中的建树也实在可怜的很。大量的只有点书本知识、本人从没有刀剑之下腥风血雨的经历,在敌前是很容易不知所措,极易误事,易使 大宋的边境弱不禁风。
  在边防地区任命过多的文职长官的另一个,也可能更重大的危害是妨碍了战将的提拔。在北宋,像狄青这样经百战而成大将的好像没有第二例。
  一个军队不注重提拔披坚执锐、在战斗中能为士卒先的勇将,军队的战斗力只能越来越弱。  
  
  总之,赵光义开创了一些非常坏的先例:
  一,战争中军队由他自己坐在千里之外的皇宫中遥控指挥,即使是军事天才,在没有近代通信工具之前,也会导致失败,何况不懂军事指挥的皇帝。不知己也不知彼,不明前线地物地形,在宫中画阵图,甚至是“万全”阵图,命令部队执行。
  二,在战役中不设统率全局的前方将领,几路军马各自独立行动。不但容易导致失败,而且在军中很难产生在威望的大将,这对于一支军队来说是极严重的问题。
  三,在中央权威仍相当强时,允许军队纪律松弛
  四,以文官为主官直接统领边境前线的军队。
  可悲的是,这些先例在他的后继者那里却当作祖宗章法被延续下去,成为北宋军力孱弱的主要原因。

  *******************************
  注:
  ①庚寅,以宣徽南院使潘美为北路都招讨制置使,命崔彦进、李汉琼、曹翰、刘遇各攻其城之一面。遇以次当攻其西面,而西面直北汉主宫城,尤险恶。遇欲与翰易地,翰弗可,遇必欲易之,议久不决。帝虑将帅不协,乃谕翰曰:“卿智勇无双,城西面非卿不能当也。”翰始奉诏。……乙未,宴潘美等于长春殿,帝亲授方略以遣之。(卷九)庚午,帝至太原。(卷十)
  ②初,攻围太原累月,馈饷且尽,军士罢乏。刘继元降,人人有希赏意,而帝将遂伐辽,取幽蓟。诸将皆不愿行,然无敢言者。(卷十)
  ③庚寅,北伐,以曹彬为幽州道行营前军马步水陆都部署,崔彦进副之;米信为西北道都部署,杜彦圭副之,以其众出雄州;田重进为定州路都部署,出飞狐。……二月,壬子,以潘美为云、应、朔等州都部署,杨业副之,出雁门。(卷十三)
  ④先是帝部分诸将攻讨,李继隆自环州,范廷召自延州,王超自夏州,容州观察使丁罕自庆州,锦州刺史张守恩自鄜州,凡五路,……皆先授以方略。……(卢)斌谓继隆曰:“灵州趋乌白池,月馀方至,若自环州橐驼路,才十里程耳。”继隆因遣其弟继和驰驿上言:“赤柽路回远乏水,请自清岗峡直抵继迁巢穴。”不及援灵州。帝怒,召继和于便殿,诘之曰:“汝兄如此,必败吾事矣!”因手书切责继隆。(卷十九)
  ⑤并州都部署潘美,定州都部署田重进,皆承诏入朝。庚寅,出《御制平戎万全阵图》,召美、重进及崔翰等亲授以进退攻击之略,并书将有五才十过之说赐之。(卷十三)
  ⑥先是帝以阵图援诸将,俾分为八阵。及军次满城,辽师大至,右龙武将军赵延进乘高望之,东西亘野,不见其际,翰等方按图布阵,阵相去各百步,士众疑惧,略无斗志。延进谓翰等曰:“主上委吾等边事,盖期于克敌耳。今敌骑若此,而我师星布,其势悬绝,彼若乘我,将何以济!不如合而击之,可以决胜。违令而获利,不犹愈于辱国乎?”翰等曰:“万一不捷,则若之何?”延进曰:“倘有丧败,延进独当其责。”翰等犹以擅改诏旨为疑,镇州监军、六宅使李继隆曰:“兵贵适变,安可预定!违诏之罪,继隆请独当之。”翰等意始决,于是改为二阵,前后相副。先遣人诈约降,……俄而宋师鼓噪,尘起涨天,(辽 )遂败绩,溃兵悉走西山,投坑谷中。追奔至遂城,斩首万馀级,获马千馀匹,生擒其将三人,俘老幼三万户及兵器军帐甚众。(卷十)
  ⑦引进使、汾州防御使田钦祚护石岭关屯军,与都部署郭进不协,敌至,闭壁自守,去又不追,蓄军资以规利,为部下所讼,诏鞫之,钦祚具伏。癸未,责授睦州防御使,仍护军。(卷十)
  ⑧时都部署刘廷让以数万骑并海而出,约与李敬源合兵,声言取燕。……天大寒,宋师不能彀弓弩,辽兵围廷让数重,敬源战死。沧州都部署李继隆失期不救,退屯乐寿。廷让全军皆没,死者数万人,仅以身免。……廷让诣阙请罪,帝知为继隆所误,不责。追继隆,令中书问状,寻亦释之。(卷十三)
  ⑨潜屯于定州,缘边城堡悉飞书告急,潜畏懦,闭门自守,将校请战者辄丑言詈之。……朝廷屡间道遣使督潜会诸路兵合击,其都监秦翰及定州行营都部署范廷召等屡促之,皆不听。……钱若水等议潜等罪当斩,诏特贷其死,中外无不愤惋。(卷二十一)
  ⑩己巳,降鄜延副都部署赵振为白州团练使,知绛州。元昊自正月攻围塞门寨,振代范雍守延州,有兵七千八百馀人,按甲不动。寨中兵方千人,屡告急。五月初,振始遣百馀人赴之,寨遂陷。都转运使庞籍劾奏振畏懦,故坐贬。(卷四十二)
其实严格说起来朱棣也不是那么出色
根本原因是自私,以一种病态的歇斯底里追求权力巩固。
pengdongqing 发表于 2014-9-29 19:41
其实严格说起来朱棣也不是那么出色
不过,朱棣自己是打出来的,所以他有一些忠诚的老部下,他自己也很懂军事。朱棣的主要对头琮是他的兄弟侄子们。
宋、明初年皇位的变幻,实非汉族人之福。
赵皇帝是黄袍加身,谋反篡位的,自然更怕手下夺他的位。仗打输了,不过赔钱割地送女人,手下羽翼丰了,搞不好会再来个陈洛桥之变,赵家好不就完蛋了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对违纪武将不处罚,他没脸处罚啊。高粱河之战还不是赵光义自己临阵脱逃,导致群龙无首崩盘,想想看皇帝不见了是啥效果。他有啥脸面处罚其他武将来自: Android客户端
wr960204 发表于 2014-9-30 08:52
对违纪武将不处罚,他没脸处罚啊。高粱河之战还不是赵光义自己临阵脱逃,导致群龙无首崩盘,想想看皇帝不见 ...
要当皇帝就得不要脸皮。自己错了,就那么样;别人错了,就往死里罚。否则就不要想当好皇帝。
自古得国不正的没一个强大。。比如晋、宋。。。
wr960204 发表于 2014-9-30 08:52
对违纪武将不处罚,他没脸处罚啊。高粱河之战还不是赵光义自己临阵脱逃,导致群龙无首崩盘,想想看皇帝不见 ...
高梁河之战耶律斜珍跟耶律休哥,本来是偷营打击一下宋军以利相持。结果是赵光义拔脚 先跑全军崩溃。
这时需要@兵家剑客 过来支持了咳咳
是赵匡胤吧
ifstar 发表于 2014-10-1 15:41
自古得国不正的没一个强大。。比如晋、宋。。。
什么叫得国正者?
篡位而来的杨坚曾把隋搞得相当强大。
即使是刘邦、朱元璋也难说多么正。若不是背信弃义项羽未必败,朱元璋则很长时间里,避免和蒙古人作战。
虽然赵氏从周朝抢来,但平定南方统一大半中国却是赵匡胤完成的。
心火 发表于 2014-10-3 00:11
是赵匡胤吧
老夫已经在几于前发一文专门说明宋朝军力弱和赵匡胤没有直接关系,欢迎指正。http://lt.cjdby.net/thread-1906488-1-1.html
老夫已经在几于前发一文专门说明宋朝军力弱和赵匡胤没有直接关系,欢迎指正。http://lt.cjdby.net/thread ...
哦,你是指的那个杀了哥哥篡位的家伙
赵匡胤北伐不也被打得丢兵弃甲吗?
汤姆哥 发表于 2014-10-3 07:51
赵匡胤北伐不也被打得丢兵弃甲吗?
已经早就被他弟弟给干掉了

他没有时间和机会证明其军事能力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4-9-30 06:53
不过,朱棣自己是打出来的,所以他有一些忠诚的老部下,他自己也很懂军事。朱棣的主要对头琮是他的兄弟侄 ...
朱棣篡位位对汉人没什么不利之处吧?

朱棣文治武功都是千古帝王中的顶级水准

汤姆哥 发表于 2014-10-3 07:51
赵匡胤北伐不也被打得丢兵弃甲吗?


赵匡胤三伐北汉确实和契丹碰撞过,被打得丢兵弃甲的是契丹军吧?

赵匡胤北伐尚未开始在路上就被赵光义干掉了,您是不是记错了?
汤姆哥 发表于 2014-10-3 07:51
赵匡胤北伐不也被打得丢兵弃甲吗?


赵匡胤三伐北汉确实和契丹碰撞过,被打得丢兵弃甲的是契丹军吧?

赵匡胤北伐尚未开始在路上就被赵光义干掉了,您是不是记错了?
风君子 发表于 2014-10-5 22:27
赵匡胤三伐北汉确实和契丹碰撞过,被打得丢兵弃甲的是契丹军吧?

赵匡胤北伐尚未开始在路上就被赵光 ...
我怎么记得是攻打燕京没打下来被人反推了,而且之后才死的啊
汤姆哥 发表于 2014-10-3 07:51
赵匡胤北伐不也被打得丢兵弃甲吗?
你指哪次战役?
在灭南唐以前,宋军的主力都在南方。灭南唐后,赵匡胤也就死了。
即使这样,也没有丢盔卸甲的记载。
汤姆哥 发表于 2014-10-6 08:29
我怎么记得是攻打燕京没打下来被人反推了,而且之后才死的啊
记错了吧!
二征北汉的时候赵匡胤和辽援军打过并且胜了;太宗之所以一意孤行的征辽还是得位不正在作怪,他想证明自己是真命天子像唐太宗那样,这样别人就不会在意篡位的问题了。想在武功上超过他哥,可惜败了。
srjz 发表于 2014-10-5 13:16
朱棣篡位位对汉人没什么不利之处吧?

朱棣文治武功都是千古帝王中的顶级水准
其实朱棣还是不错的。
只可惜他严厉的禁止民间对外交往的历史影响太环了。
他禁止民间对外贸易比他爹还狠。




突然想起来一个迷惑了我很久的问题,请教下楼主:李元昊祖上姓拓跋,这个拓跋氏到底是不是北魏皇族的那个拓跋?
只记住了他的三戎政策  呵呵
其实朱棣还是不错的。
只可惜他严厉的禁止民间对外交往的历史影响太环了。
他禁止民间对外贸易比他爹还 ...
朱棣得位不正,有点好大喜功为己正名的意思了
开拓不足,守本无成
DouglasStewartB 发表于 2014-10-12 09:48
突然想起来一个迷惑了我很久的问题,请教下楼主:李元昊祖上姓拓跋,这个拓跋氏到底是不是北魏皇族的那个拓 ...
不敢当请教。
按元昊自己给宋朝上表章上说:“臣祖宗本出于帝胄”,有寻找显贵,为建国找根据之嫌。按夏大臣著《夏国世系》”元魏衰微,居松州者因以旧姓为拓拔氏。“
看来应是元魏皇族拓拔氏中的远族。
pengdongqing 发表于 2014-10-14 20:46
朱棣得位不正,有点好大喜功为己正名的意思了
开拓不足,守本无成
朱棣开拓在皇帝中还算不错的,守成的应是仁宣吧。
赵光义是不怎么样,幸好他儿子还不错,不然宋朝的历史就会改写了。
其实,宋朝军力羸弱的罪魁祸首是君主独裁体制,参考明朝,即使没有赵光义“斧声烛影”,宋朝一样也会走上赵光义的道路的。赵光义只不过让这一天提前到来而已。
liwei18605 发表于 2014-10-15 10:18
其实,宋朝军力羸弱的罪魁祸首是君主独裁体制,参考明朝,即使没有赵光义“斧声烛影”,宋朝一样也会走上赵 ...
君主独裁和军力羸弱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可以举出君主独裁,但军力甚强的例子。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4-10-15 16:41
君主独裁和军力羸弱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可以举出君主独裁,但军力甚强的例子。
开国君主自身就是马背上打江山,自然有自信可以控制军队,后代则没有这个能力和自信,为了保证军队不危及统治,就要想办法控制削弱武将的权力地位,再加上不可避免的腐败,中国封建王朝总是开国的时候军力强,越往后越不行。
朱棣开拓在皇帝中还算不错的,守成的应是仁宣吧。
很一般,征越南,北伐,迁都,下西洋,修大典,都是务虚而不务实,为了证明自己的合法性
还不如朱元璋的远见卓识,不过朱棣的军事能力远在赵二之上
liwei18605 发表于 2014-10-15 17:23
开国君主自身就是马背上打江山,自然有自信可以控制军队,后代则没有这个能力和自信,为了保证军队不危及 ...
不全这样吧。
西汉武昭二朝时军力最强,开国已百年。宣帝时也不弱,匈奴内附。
pengdongqing 发表于 2014-10-15 22:16
很一般,征越南,北伐,迁都,下西洋,修大典,都是务虚而不务实,为了证明自己的合法性
还不如朱元璋的 ...
说北伐是务虚不务实,不够公平。
说北伐是务虚不务实,不够公平。
声势过大,后期更像武装游行,还搞亲征劳民伤财
没过几年就土木堡,可见不能以长策取胜,靠游行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汤姆哥 发表于 2014-10-6 08:29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这就对了,攻打燕京没打下来被人反推是赵匡胤的二弟赵光义,高粱河一战丢盔卸甲,自己也受了箭伤

自后周柴世宗以来3个汉家皇帝北伐,只有赵光义到了幽州,柴世宗、赵匡胤都是半路上就去世了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4-10-16 07:23
说北伐是务虚不务实,不够公平。
五次超大规模的北伐只换来了二十年的太平,这生意不是很合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