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飞某项目实现重大节点目标 总师称最难打是硬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13:52:59
中航工业沈飞承担的某项目实现重大节点目标,创造了项目研制的新纪录。此时此刻,最激情难抑的是负责该项目研制的项目总师孔繁霁。

1989年毕业于沈阳航空工业学院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的孔繁霁,在沈飞公司工作了20多年,20多年的航空生涯、20多年的无私奉献,书写了他对航空事业无限热爱和孜孜不倦的追求。从工艺员、总管工程师到制造工程部副总工艺师、总工艺师,从工程部部长到主管某项目研制的型号总师的他,先后荣获中航工业优秀共产党员、沈飞公司劳动模范;国防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中航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不辱使命不负重托

集团公司下达项目研制行政总指挥令,将某项目研制节点时间整整提前3个月,这意味着只有10个月的试制周期,如果按照往常的新产品研制周期,采用传统的研制流程和串行工作模式,显然无法满足研制任务要求,必须在技术和管理上大胆创新。

沈飞公司领导班子研究决定让孔繁霁担任项目总师。新产品的研制面临着诸多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试制工作量巨大,一道道研制难题,一项项技术攻关,对孔繁霁和他的项目团队来说,无疑是严峻考验。周期如何抢、节点如何守?作为项目总师的孔繁霁提出全面实施并行工程。从产品设计开始,沈飞公司即派出200多人的协同工作团队,并行开展工艺设计、工装设计、生产准备和器材采购准备工作。在零件开工投产前的8个月时间里,孔繁霁几乎把他全部身心都扑在项目研制的前期准备工作上,以毫不懈怠、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全力以赴的工作责任感和全局意识推进项目研制进程。
每天,孔繁霁都要详细了解设计阶段并行工程的进展情况,解决工作中面临的技术关键和协调问题。该项目首次采用基于全三维数模的设计技术,为了适应这一新技术的应用,必须对传统的产品数据管理、技术管理和生产管理模式进行变革。在认真分析现有产品制造过程中的产品数据管理方式以及新技术特性的基础上,他提出了“数据打包”思想并组织成立了攻关团队。从制度体系文件编制到设计数模工艺审查系统和设计数据接收系统、轻量化模型系统的开发、工控机应用以及无图制造技术培训等一整套方案,都由他亲自策划并组织应用实施。

面对项目研制任务繁重、技术跨度大等困难,孔繁霁组织力量,着力打通数字化无图制造生产线;解决异构数据管理系统的数据传输问题,搭建数字化设计制造协同平台;将数字化仿真扩大到系统安装和电缆敷设等工艺过程,实现了装配全过程数字化仿真。这些制造技术的新突破为沈飞公司适应数字化设计、制造和管理技术的变革奠定了重要基础,积累了丰富经验。在他的精心组织下,研制周期缩短了4个月。

蓝天抒壮志丰碑铸我心

既是航空人,就知责任重;既做新装备,就得多辛苦。中航工业党组书记、总经理林左鸣说的这句话,孔繁霁时刻牢记在心中。其实,在他的眼里,保证项目的研制成功,并不全部在于技术上的改进,更为重要的是那些外人看不到的基础管理工作。“我们搞了这么多产品研制,自信在设计的大方向上不会出问题,但关键是能否在细节上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孔繁霁道出了他心里的“质量经”。

为保证研制质量,他制定多项措施,如强化工艺过程和产品验收关,从源头抓质量;对于技术状态有更改的工序,他要求一抓到底;对于产品生产和装配,他要求主管项目的工程师“四到位”。这样,大到零部件,小到一个螺丝钉,出了问题都能环环相扣,追根溯源,追查到责任人,弄清问题出在哪里,从而确保了质量的层层控制。孔繁霁深知:不能仅凭经验管理,靠朴素感情,在强化质量管理的同时,还必须要强化科学管理、创新管理,用管理这个杠杆保障项目研制提速提效。他开拓思路、大胆创新,以项目计划为牵引,建立完备的逐级配套计划体系;梳理生产组织关系,层层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严格控制研制节点。一项项计划的落实、一个个举措的实施,从而促进了研制项目的稳步、高效、有序推进。

从零件开工到成品调试,只有短短10个月的时间,用孔繁霁自己的话说,这是“这辈子最难打的硬仗”。再苦、再累、再难,孔繁霁也毫不畏缩,他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精神鼓舞自己,感染和带动身边的人一同为新产品研制奋力拼搏。在生产现场,每天都能看到他熟悉的身影。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叫“溜活”。“溜活”是他一贯倡导的作风,因为只有深入一线才能掌握第一手的生产动态,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哪里任务重,他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有关键,他就领衔攻关,创造了用最短周期完成约18万项零件制造任务的生产纪录;提前13天实现装配开工;提前18天实现节点目标。在项目研制最关键时刻,孔繁霁不分昼夜现场跟产,更加忘我地投入工作。针对部分成品交付时间滞后和成品故障问题,他组织3次调整系统试验工作,与相关单位一起完成80多次软硬件升级改进,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调试工序和液压系统试验工作。在产品即将测试那天,他一早就来到现场,在产品前看了又看,仔细端详,久久抚摸,心潮难平。当胜利完成任务时,那夺眶而出的泪水,让在场的员工无不动容。

蓝天抒壮志、丰碑铸我心。在项目研制的日日夜夜,孔繁霁舍小家为项目、舍自身为事业,把全部智慧和汗水都倾注在项目研制上,他对工作付出很多,对家庭承担很少,当妻子生病、孩子升学需要他的时候,他却因工作脱不开身而不能照顾。用他自己的话说:“自从让我主管项目工作,我就没有了下班的概念。”是啊,了解他的同事们说:“记不清有多少个节假日、双休日,孔总都是在工作岗位上度过的。做人有志,做事有为。为了项目研制,无论付出多少辛苦和汗水,他始终无怨无悔。”

潜心铸利剑默默守忠诚

孔繁霁20多年来从事航空工业发展建设,始终做到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同事们称他是一个“爱事业,能干事,干实事,可信赖的技术带头人”。上级领导赞扬他是一个“责任感强,会管理,能创新的好干部”。
在航空产品研制中,孔繁霁以踏实的工作作风潜心研制,默默奉献。航空产品制造是当今最复杂的系统制造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技术协调,每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孔繁霁作为沈飞公司制造技术的带头人,更是把全部精力放在了保证产品制造质量的全过程中。在某项目研制的紧要关头,几乎每天都能在生产现场看到他的身影。有时会议结束,即使是深夜,他也要亲临生产现场对生产进度和技术现状进行了解。产品在用户使用中出现掉胶问题,在任务紧迫,且沈飞公司科研生产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下,孔繁霁迅速组织相关人员分析问题产生原因,并在极短时间内就拿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马上抽调人员到现场维修保障,处理问题的速度及解决问题的效果得到用户的充分肯定。

他随后又将此次维修工作的经验推广到其他产品的生产中,仅此一项就为公司带来几百万元的效益。由于材料和工艺技术更改,某产品试验连续出现不合格,严重制约着项目研制进展。为了解决性能不稳定的问题,沈飞公司成立了以孔繁霁为队长的攻关团队进行专项攻关。他带领团队成员从细节入手深入开展自查,从材料状态、环境因素、工艺试验方法到膜片制造、装配和试验的各环节逐一排查,进行全程监控和记录,获得大量基础数据。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孔繁霁亲自做检查。经过艰苦攻关、试验,总结制订了一份科学的试验标准,解决了公司科研生产的瓶颈问题,为此获得沈飞公司“总经理特别奖”。

在从事技术基础管理和引领航空制造技术进步方面,孔繁霁积极探索和创新,大力推行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管理模式。他参加了原国防科工委组织的飞机制造业数字化工程项目申报和立项工作,并参与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工作。在他的积极组织调协下,数字化工程在沈飞公司全面开展并取得显著成效。他还组织完成协同平台建设、某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组织建立了协同工作规范和标准体系。作为技术带头人,孔繁霁还承担了“飞机制造业数字化工程”、“柔性装配技术研究”、“数字化技术制造过程中的应用研究”、“现场可视化装配仿真技术应用研究与系统实现”等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工程及前沿课题研究工作,以此带动航空工业制造技术能力的迅速提升。

孔繁霁——这位在航空领域孜孜不倦的探求者,凭着对航空事业的执著追求和勇于奉献的敬业精神,不断实践着“航空报国”的人生誓言,书写着精彩炫丽的人生篇章。(通讯员 徐凤英)
http://news.ifeng.com/mil/2/detail_2012_03/02/12923719_0.shtml中航工业沈飞承担的某项目实现重大节点目标,创造了项目研制的新纪录。此时此刻,最激情难抑的是负责该项目研制的项目总师孔繁霁。

1989年毕业于沈阳航空工业学院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的孔繁霁,在沈飞公司工作了20多年,20多年的航空生涯、20多年的无私奉献,书写了他对航空事业无限热爱和孜孜不倦的追求。从工艺员、总管工程师到制造工程部副总工艺师、总工艺师,从工程部部长到主管某项目研制的型号总师的他,先后荣获中航工业优秀共产党员、沈飞公司劳动模范;国防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中航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不辱使命不负重托

集团公司下达项目研制行政总指挥令,将某项目研制节点时间整整提前3个月,这意味着只有10个月的试制周期,如果按照往常的新产品研制周期,采用传统的研制流程和串行工作模式,显然无法满足研制任务要求,必须在技术和管理上大胆创新。

沈飞公司领导班子研究决定让孔繁霁担任项目总师。新产品的研制面临着诸多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试制工作量巨大,一道道研制难题,一项项技术攻关,对孔繁霁和他的项目团队来说,无疑是严峻考验。周期如何抢、节点如何守?作为项目总师的孔繁霁提出全面实施并行工程。从产品设计开始,沈飞公司即派出200多人的协同工作团队,并行开展工艺设计、工装设计、生产准备和器材采购准备工作。在零件开工投产前的8个月时间里,孔繁霁几乎把他全部身心都扑在项目研制的前期准备工作上,以毫不懈怠、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全力以赴的工作责任感和全局意识推进项目研制进程。
每天,孔繁霁都要详细了解设计阶段并行工程的进展情况,解决工作中面临的技术关键和协调问题。该项目首次采用基于全三维数模的设计技术,为了适应这一新技术的应用,必须对传统的产品数据管理、技术管理和生产管理模式进行变革。在认真分析现有产品制造过程中的产品数据管理方式以及新技术特性的基础上,他提出了“数据打包”思想并组织成立了攻关团队。从制度体系文件编制到设计数模工艺审查系统和设计数据接收系统、轻量化模型系统的开发、工控机应用以及无图制造技术培训等一整套方案,都由他亲自策划并组织应用实施。

面对项目研制任务繁重、技术跨度大等困难,孔繁霁组织力量,着力打通数字化无图制造生产线;解决异构数据管理系统的数据传输问题,搭建数字化设计制造协同平台;将数字化仿真扩大到系统安装和电缆敷设等工艺过程,实现了装配全过程数字化仿真。这些制造技术的新突破为沈飞公司适应数字化设计、制造和管理技术的变革奠定了重要基础,积累了丰富经验。在他的精心组织下,研制周期缩短了4个月。

蓝天抒壮志丰碑铸我心

既是航空人,就知责任重;既做新装备,就得多辛苦。中航工业党组书记、总经理林左鸣说的这句话,孔繁霁时刻牢记在心中。其实,在他的眼里,保证项目的研制成功,并不全部在于技术上的改进,更为重要的是那些外人看不到的基础管理工作。“我们搞了这么多产品研制,自信在设计的大方向上不会出问题,但关键是能否在细节上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孔繁霁道出了他心里的“质量经”。

为保证研制质量,他制定多项措施,如强化工艺过程和产品验收关,从源头抓质量;对于技术状态有更改的工序,他要求一抓到底;对于产品生产和装配,他要求主管项目的工程师“四到位”。这样,大到零部件,小到一个螺丝钉,出了问题都能环环相扣,追根溯源,追查到责任人,弄清问题出在哪里,从而确保了质量的层层控制。孔繁霁深知:不能仅凭经验管理,靠朴素感情,在强化质量管理的同时,还必须要强化科学管理、创新管理,用管理这个杠杆保障项目研制提速提效。他开拓思路、大胆创新,以项目计划为牵引,建立完备的逐级配套计划体系;梳理生产组织关系,层层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严格控制研制节点。一项项计划的落实、一个个举措的实施,从而促进了研制项目的稳步、高效、有序推进。

从零件开工到成品调试,只有短短10个月的时间,用孔繁霁自己的话说,这是“这辈子最难打的硬仗”。再苦、再累、再难,孔繁霁也毫不畏缩,他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精神鼓舞自己,感染和带动身边的人一同为新产品研制奋力拼搏。在生产现场,每天都能看到他熟悉的身影。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叫“溜活”。“溜活”是他一贯倡导的作风,因为只有深入一线才能掌握第一手的生产动态,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哪里任务重,他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有关键,他就领衔攻关,创造了用最短周期完成约18万项零件制造任务的生产纪录;提前13天实现装配开工;提前18天实现节点目标。在项目研制最关键时刻,孔繁霁不分昼夜现场跟产,更加忘我地投入工作。针对部分成品交付时间滞后和成品故障问题,他组织3次调整系统试验工作,与相关单位一起完成80多次软硬件升级改进,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调试工序和液压系统试验工作。在产品即将测试那天,他一早就来到现场,在产品前看了又看,仔细端详,久久抚摸,心潮难平。当胜利完成任务时,那夺眶而出的泪水,让在场的员工无不动容。

蓝天抒壮志、丰碑铸我心。在项目研制的日日夜夜,孔繁霁舍小家为项目、舍自身为事业,把全部智慧和汗水都倾注在项目研制上,他对工作付出很多,对家庭承担很少,当妻子生病、孩子升学需要他的时候,他却因工作脱不开身而不能照顾。用他自己的话说:“自从让我主管项目工作,我就没有了下班的概念。”是啊,了解他的同事们说:“记不清有多少个节假日、双休日,孔总都是在工作岗位上度过的。做人有志,做事有为。为了项目研制,无论付出多少辛苦和汗水,他始终无怨无悔。”

潜心铸利剑默默守忠诚

孔繁霁20多年来从事航空工业发展建设,始终做到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同事们称他是一个“爱事业,能干事,干实事,可信赖的技术带头人”。上级领导赞扬他是一个“责任感强,会管理,能创新的好干部”。
在航空产品研制中,孔繁霁以踏实的工作作风潜心研制,默默奉献。航空产品制造是当今最复杂的系统制造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技术协调,每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孔繁霁作为沈飞公司制造技术的带头人,更是把全部精力放在了保证产品制造质量的全过程中。在某项目研制的紧要关头,几乎每天都能在生产现场看到他的身影。有时会议结束,即使是深夜,他也要亲临生产现场对生产进度和技术现状进行了解。产品在用户使用中出现掉胶问题,在任务紧迫,且沈飞公司科研生产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下,孔繁霁迅速组织相关人员分析问题产生原因,并在极短时间内就拿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马上抽调人员到现场维修保障,处理问题的速度及解决问题的效果得到用户的充分肯定。

他随后又将此次维修工作的经验推广到其他产品的生产中,仅此一项就为公司带来几百万元的效益。由于材料和工艺技术更改,某产品试验连续出现不合格,严重制约着项目研制进展。为了解决性能不稳定的问题,沈飞公司成立了以孔繁霁为队长的攻关团队进行专项攻关。他带领团队成员从细节入手深入开展自查,从材料状态、环境因素、工艺试验方法到膜片制造、装配和试验的各环节逐一排查,进行全程监控和记录,获得大量基础数据。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孔繁霁亲自做检查。经过艰苦攻关、试验,总结制订了一份科学的试验标准,解决了公司科研生产的瓶颈问题,为此获得沈飞公司“总经理特别奖”。

在从事技术基础管理和引领航空制造技术进步方面,孔繁霁积极探索和创新,大力推行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管理模式。他参加了原国防科工委组织的飞机制造业数字化工程项目申报和立项工作,并参与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工作。在他的积极组织调协下,数字化工程在沈飞公司全面开展并取得显著成效。他还组织完成协同平台建设、某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组织建立了协同工作规范和标准体系。作为技术带头人,孔繁霁还承担了“飞机制造业数字化工程”、“柔性装配技术研究”、“数字化技术制造过程中的应用研究”、“现场可视化装配仿真技术应用研究与系统实现”等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工程及前沿课题研究工作,以此带动航空工业制造技术能力的迅速提升。

孔繁霁——这位在航空领域孜孜不倦的探求者,凭着对航空事业的执著追求和勇于奉献的敬业精神,不断实践着“航空报国”的人生誓言,书写着精彩炫丽的人生篇章。(通讯员 徐凤英)
http://news.ifeng.com/mil/2/detail_2012_03/02/12923719_0.shtml
某四?
骡子 发表于 2012-3-2 14:58
某四?
除了歼8Z,还能是啥
J8Z  BLOCK60 II
楼主不带自己抢自己XX的
打了几十年硬仗,从J8I打到J8FR
五洲八宝饭 发表于 2012-3-2 16:05
除了歼8Z,还能是啥
说实话沈飞的客车质量不错的.......
蛋疼的八股文。无限升级版的J8。
J20firetooth 发表于 2012-3-2 16:15
打了几十年硬仗,从J8I打到J8FR
哈哈哈哈,,笑死我了{:wu:}


象是做个零件,比如大型整体框?

象是做个零件,比如大型整体框?
八股八股,又见八股,看了半天也不知所云,内容雷同的还真见了不少。
某飞一年四季365天都在总攻,都保住或者提前了节点,都取得了重大进展,都有重要意义。。。。就是光打雷,不下雨。
好想看看cf的八股哟。
山寨这项工作也是很难的!!
要说文宣工作,SF确实比CF做的好。
虽然某项目仍不见踪影,文章一定要多多写,干了多少工作要靠笔杆子吹。
关键是有干货,另外不要j8z
果然是拿出了打硬仗的劲头来写文章的啊
也可能是……J8Z with service pack 3 build 58660
现在SF升级了,不搞八爷系列,改筷子系列了
水果机?
食腐鸟?
J8ZZZ?

大家选吧
{:soso__14676848931482278269_4:}今后改名叫-------中航工业第一集团新闻出版中心
fei7474 发表于 2012-3-2 16:17
说实话沈飞的客车质量不错的.......
{:jian:}这个才是重点,骂人不带脏字说的就是本楼...
楼上一群沈黑。我也是
东沟场站 发表于 2012-3-2 17:03
今后改名叫-------中航工业第一集团新闻出版中心
东沟头像。。。。。。bs?
天天攻坚,就是见不到飞机。。。 。。。
果壳 发表于 2012-3-2 16:47
某飞一年四季365天都在总攻,都保住或者提前了节点,都取得了重大进展,都有重要意义。。。。就是光打雷,不 ...
+1 我很赞同你的观点
沈四已经跳票了(按huzhigeng给的日期),还有啥节点?
10个月,估计还是16可能性大些,沈四的话难度很大,10个月应该不可能。
这个硬仗,节点,突破听的耳朵都快出茧子了。。神马时候才可以露个脸啊?
也就一石榴吧
我就贴个图,不说话
天天节点,天天硬仗,天天目标,就是没有看到产品。
猛一看看成孔繁森了
    我们的记者写这种人物通讯,太喜欢突出个人,往往夸大个人作用。说实话,如果这篇报道是真实情况,那至少反映了两种情况!一,是沈飞的生产质量控制有问题;二,就是这个团队其他人都是废物。
沈飞是型号控啊,要么改八爷要么改筷子
thomas1987 发表于 2012-3-2 17:19
天天攻坚,就是见不到飞机。。。 。。。
据我所知:目前为止,我空军的主力战机都是沈飞造的…… J5 6 8 11。顺便鄙视你一下。
据我所知:目前为止,我空军的主力战机都是沈飞造的…… J5 6 8 11。顺便鄙视你一下。
是啊,这有J7最早也是SF搞的,SF不愧军机中共和国长子的称号
八股非得这么写呀,看得我眼都花了。
J8Z+10086吗?
楼上的几位都留点口德,别管人家项目如何,报道的这些人还有背后团队,都是累死累活干实事的。
人家每周6天每天11小时干活儿的时候,你们在干什么呢?
任何讥讽都只能说是针对这个军工科研群体的一种卑劣的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