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在自己脸上才是疼----------------论冷战美苏战斗机发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8 12:08:09


第一回合,米格15VSF86


    这两个东西方飞机在朝鲜战场上实打实的正面对抗了一次。双方对对方飞机的了解应该都是深入。但是正是这种深入的了解才对未来的战斗机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影响力。很多人说美苏在战斗机领域有各自的特点。但是实际上双方也是在好几个回合中互相学习,甚至经常出现第二个回合中双方互换优势领域的事情。我们先看一下第一回合的情况。总所周知米格15在爬升等垂直面上优于F86,而F86佩刀这是水平面上有优势。所以米格15经常从更高的位置冲下去袭击F86,但是F86则是用自己水平面的优势摆脱对手。这点不仅各位看客清楚,双方的空军也很清楚。特别是因此树立了战后双方空军领域第一个追求目标,那就是高空高速。现在高空高速已经快被列为批斗对象了。搞的貌似高空高速是脱离实战的典型,其实并非如此,朝鲜战争很多战斗都是从平流层打起,双方战斗机也是出于极速状态。高空高速不仅不是脱离事实的空想而是纯粹实战经验。但是别忘了实战经验永远都是过去的。当双方设计师抱着过去的实战经验设计的时候,他们的下一场战争肯定不是发生在朝鲜。

但是不管如何设计师双方都先确立了高空高速的设计目标,具体化就是---------------奔向2马赫!

第二回合,米格21VSF4和F104


如小标题所示,这三个飞机都是2马赫飞机的典型案例,其实2马赫这个二代机的典型特征之前,还有一个过渡时代,苏联方面的选手是米格19(可能也有人认为是米格17),美国方面是F100超级佩刀。其实超级佩刀这个名字很好,一看就知道是佩刀的超级化的产物。本质这个过渡时期就是第一回合选手的超音速化和超级化。因为冷战刚开始,双方还认为战争会一触即发,因此赶紧研制了第一回合超级化的战斗机。虽然米格19跟米格15差距很大,一个是双发,一个是单发。一个是T翼,一个是常规尾翼。但是思想上很接近的。双发仅仅是因为苏联正好没有能推动他进入超音速的单发发动机。而T翼本来米格19也打算采用,只不过死了的试飞员阻止了米高扬的这个想法,让这个T翼的追求者放弃了他的设计习惯,当然米高扬是幸运的,因为F104付出的代价可不仅仅是试飞员了。

美苏双方都在2马赫大目标推进的时候,双方的设计理念还是有所区别,这就是大标题的打自己的脸才是疼。美国人被米格15高超的爬升所震惊,特别是洛克希德听取了很多飞行员的意见,树立了爬升在战斗机(其实F104是正宗的前线截击机,只不过不知道为啥这个名号最近流行称呼米格了)的重要性。F104除了总所周知的2马赫以外,剩下的唯一的特点就是爬升机器(一定要说还有特点的话,那就是寡妇制造者),实际上F104也仅仅擅长于爬升和速度。这货的水面机动性接近0,飞在空中就是个人操火箭。对于水平机动性至关重要的机翼面积只有18平方米,起飞降落要靠给机翼吹气。而且美国飞机一贯糟糕的大迎角性能上,因为T翼也是非常糟糕。好吧,说了半天,其实F104就只会干一件事情,爬升。按说这么好的爬升应该丢给国土截击部队,结果该机航程又太短,截击部队死活不要,宁愿使用亲身定制的三角箭。反正拿着核弹头阻尼火箭向苏联轰炸机扔这个工作而言,三角箭确实更适合一些,至少他的航程能保证干这个麻烦差事的时候,下面还是大海,而不是不是美国领土。

于是这样洛克希德就把F86的水平机动性忘的一干二净直接追求苏联式的爬升了。美国人装备F104并不多,大部分仍然使用F100超级佩刀。当然原因并不是因为F104是个寡妇制造者去祸害别国的男人。因为F104算寡妇制造者一号,F100绝对能算寡妇制造者二号。主要是F100当做战斗轰炸机,可以挂着核弹丢到苏联国土上去。别忘记一点,包围这苏联有一堆一堆的美国基地,美国人可以从这些基地通过战术飞机给苏联人送蘑菇,那苏联人可以不可以用同样方式给美国人送蘑菇呢?恩,苏联人在古巴干了一件美国人在土耳其,德国,日本,希腊干了好几百次的事情的时候,发现干不下去。因为美国人可以心安理得的在苏联周围驻扎部队给苏联人送核弹,但是不允许苏联心安理得的在美国周围驻扎部队给美国人送核弹。

当然美国人并不是只会生产爬升机器的,过了几年到了60年代前期。F4服役了,F4明显比F104全面了很多。就算不算擅长的水平机动性也不至于跟F104那么糟糕。虽然F4一样有大迎角过差的骂名(毕竟是海军飞机垂尾高度限制不说,尾撑机构还加高了机身高度)。但是怎么说也比T翼好一些。F4是一款全面发展的重型2马赫战斗机。因此美国空军也留下了单发战斗机都是混蛋的印象,镇压了战斗机黑手党N多年。

而米格21同样也是作为2马赫大目标的产物。爬升虽然不如F104那么厉害,但是好歹也是全面发展。水平机动性还是比较优秀,毕竟在增升措施比较愚蠢的当时,翼载还算比较低。话说战斗机黑手党估计眼馋了一段时间的米格21的设计。也就说F104胜在了爬升,而米格21则是胜在了水平机动性上。双方位置互换了。

这个还特别强调一点,F104跟米格21都是1958年进入部队,F4则是因为有一些改进(比如本座一直蛋疼并深恶痛绝的下反的平尾和上反的机翼端),于1963年交付空军。1961年交付海军。考虑到米格21和F104每次交战中,每次都是米格21获胜(在南亚地区),被干掉了4架F104。因此我判断F104应该不如米格21.冷战大概维持了短短3年的苏联空中优势。除此之外,苏联没占据过什么空中优势。二代半出现的太晚导致不幸赶上了美国三代的服役。

第三回合米格23,米格25VSF15


看到了垂直机动性优秀的F104和F4之后,苏联设计师也开始发奋,特别是米格21设计时候,手头缺乏大推力的涡喷发动机的窘境逐渐解决,虽然没有F100这种神器,但是毕竟还是有大推力的涡喷呢。所以苏联人也毅然决然的走上了高空高速的路线不惜舍弃水平机动性。代表作就是米格23和米格25(实际上米格21比斯也是这个思路)。米格23的垂直机动性非常优秀,简直就是加速机器。美国飞行员飞了之后也纷纷表示这伙加速给力(当然出除此以外,一无是处)。米格23也学习F4给机头加上了雷达,米格21比斯加不上雷达,也扩大了进气口半径,强行加上了雷达。而和米格23同期的米格25彻底走向了超音速截击路线,不惜用钢材制造了大空重来提高高空高速性能。大空重带来的极其低劣的低空低速性能根本无法弥补,所以只好战术规定米格25升空时候必须米格21伴飞,不知道米格21的飞行员会不会疑惑,为啥要给这个比自己更高级的“战斗机”护航。

但是米格25的一个副作用却立竿见影,那就是给西方的震撼。随着冷战后期双方最先进战机在天空的接触越来越少,更多的接触通过航展进行。米格25在68年左右的航展的出现,也震惊了西方同行。为了正确体验当时西方人的震撼,我们必须要换成当时西方的参展方角度进行思考。首先当时被苏联人告知这是一款3马赫的飞机。老实说到这个阶段西方人也不会太震惊,毕竟手头有SR71呢。但是西方人真正震惊是米格25的小后掠机翼和粗大的发动机。粗大的发动机意味着极高的推力,而小后掠翼则表明该机机翼能提供极大的升力(当然实际上被巨大的空重抵消了),而且反过来小后掠的机翼产生的超音速阻力也只有巨大的发动机推力才能抵消。在不清楚飞机材料和空重的前提下,西方人能得出的唯一结论就是苏联人的高机动性高速度性能的F15诞生了!(特别强调当时F15还没诞生,这里请理解为F15性能的飞机)实际上不清楚机身材料和米格25空重的人,得出这个结论是必然的。如果米格25把空重降低为13吨(百分之百不可能),那么我相信他估计能成为一个全空域的空中霸主。当然这个可能性完全不存在。

但是关键问题是,21世纪我们清楚这是不可能的,但是对于1968年的西方人,他们已经亲眼看到了这种飞机的诞生(应该去看眼科)。这个种悲愤的感觉立即让他们回去加快了F15的研制,实际上F15就是他们眼中的苏联的米格25,一个具备高空高速而且高机动性的制空飞机。西方人也彻底放弃了自认为拿到了彻底的制空权,安心造会飞的猪之类的战斗轰炸机了(简单的说就是F111土豚)。当然不管这是不是在臆想的威胁中促成的,F15是确实诞生了。这个高机动性又能高空高速的制空飞机又反过来让苏联人陷入了噩梦。

第三回合苏27,米格29VSF15,F16(F15说:为啥老子要登场两次)


因为西方军事透明度高,苏联人很快了解到一个棘手的对手F15的诞生。不过赶在F15趴窝的时候,苏联人先只好用一帮二代改来撑场子,但是这些二代改(也就是米格23和米格21比斯,米格25)在以色列的天空(或者说以色列人自认为是自己的天空)已经证明自己都是别人案板上肉,只有米格25在逃命方面表现出了自己的水平。就在这个绝境下,苏联人在晚了美国人大约10年左右推出了自己的三代机苏27和米格29,虽然二代半飞机,苏联人拼命追求了垂直面上的性能,但是苏27明显是水平占优的飞机,实际上优秀的升阻比,让苏27比连前缘襟翼都没设计的F15在水平机动性上好了很多。至于米格29则基本是个全空域的打手,因为是前线战斗机,前线起飞,爬升性能也不错。但是付出了航程的代价。但是米格设计局很快清楚,这个代价实在是不划算的买卖。对比F16,基本是最开始是战斗机黑手党的产物。也就是在最有可能的速度区域发挥最大的优势干掉对方。好吧,F16他做到了,可惜天空也已经没有那么多米格机给他对付了。在南联盟,米格29碰上了自己设计师预料到的作战环境,在敌人重压下,在前线机场,利用自己爬升快速起飞!可惜很快被万剑射穿。好吧,下次米格设计师应该再加一条,对手的F16一定要是AB啊。
------------------------------------------
如文所述,美国苏联战斗机在设计上,经常是互相参考对方的设计。虽然大方向上一致。但是设计思想上因为互相借鉴,导致经常舍弃了自己的优势,追求了别人的优势。优势互换在冷战成了一种亮丽的风景线。因为回响似乎还比较好,我就给贴图,反正都是百度的大路货,只是方便阅读而已,感谢阅读。

第一回合,米格15VSF86

2a9338871a0d5600c65cc38c[1].jpg (42.42 KB, 下载次数: 1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2-19 10:24 上传



    这两个东西方飞机在朝鲜战场上实打实的正面对抗了一次。双方对对方飞机的了解应该都是深入。但是正是这种深入的了解才对未来的战斗机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影响力。很多人说美苏在战斗机领域有各自的特点。但是实际上双方也是在好几个回合中互相学习,甚至经常出现第二个回合中双方互换优势领域的事情。我们先看一下第一回合的情况。总所周知米格15在爬升等垂直面上优于F86,而F86佩刀这是水平面上有优势。所以米格15经常从更高的位置冲下去袭击F86,但是F86则是用自己水平面的优势摆脱对手。这点不仅各位看客清楚,双方的空军也很清楚。特别是因此树立了战后双方空军领域第一个追求目标,那就是高空高速。现在高空高速已经快被列为批斗对象了。搞的貌似高空高速是脱离实战的典型,其实并非如此,朝鲜战争很多战斗都是从平流层打起,双方战斗机也是出于极速状态。高空高速不仅不是脱离事实的空想而是纯粹实战经验。但是别忘了实战经验永远都是过去的。当双方设计师抱着过去的实战经验设计的时候,他们的下一场战争肯定不是发生在朝鲜。

但是不管如何设计师双方都先确立了高空高速的设计目标,具体化就是---------------奔向2马赫!

第二回合,米格21VSF4和F104

642172_201008180927172GrQJ[1].jpg (73.17 KB, 下载次数: 1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2-19 10:25 上传

f104g3v_QP0c1LQMEHKc[1].jpg (154.93 KB, 下载次数: 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2-19 10:25 上传

f4_59[1].jpg (87.22 KB, 下载次数: 17)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2-19 10:26 上传



如小标题所示,这三个飞机都是2马赫飞机的典型案例,其实2马赫这个二代机的典型特征之前,还有一个过渡时代,苏联方面的选手是米格19(可能也有人认为是米格17),美国方面是F100超级佩刀。其实超级佩刀这个名字很好,一看就知道是佩刀的超级化的产物。本质这个过渡时期就是第一回合选手的超音速化和超级化。因为冷战刚开始,双方还认为战争会一触即发,因此赶紧研制了第一回合超级化的战斗机。虽然米格19跟米格15差距很大,一个是双发,一个是单发。一个是T翼,一个是常规尾翼。但是思想上很接近的。双发仅仅是因为苏联正好没有能推动他进入超音速的单发发动机。而T翼本来米格19也打算采用,只不过死了的试飞员阻止了米高扬的这个想法,让这个T翼的追求者放弃了他的设计习惯,当然米高扬是幸运的,因为F104付出的代价可不仅仅是试飞员了。

美苏双方都在2马赫大目标推进的时候,双方的设计理念还是有所区别,这就是大标题的打自己的脸才是疼。美国人被米格15高超的爬升所震惊,特别是洛克希德听取了很多飞行员的意见,树立了爬升在战斗机(其实F104是正宗的前线截击机,只不过不知道为啥这个名号最近流行称呼米格了)的重要性。F104除了总所周知的2马赫以外,剩下的唯一的特点就是爬升机器(一定要说还有特点的话,那就是寡妇制造者),实际上F104也仅仅擅长于爬升和速度。这货的水面机动性接近0,飞在空中就是个人操火箭。对于水平机动性至关重要的机翼面积只有18平方米,起飞降落要靠给机翼吹气。而且美国飞机一贯糟糕的大迎角性能上,因为T翼也是非常糟糕。好吧,说了半天,其实F104就只会干一件事情,爬升。按说这么好的爬升应该丢给国土截击部队,结果该机航程又太短,截击部队死活不要,宁愿使用亲身定制的三角箭。反正拿着核弹头阻尼火箭向苏联轰炸机扔这个工作而言,三角箭确实更适合一些,至少他的航程能保证干这个麻烦差事的时候,下面还是大海,而不是不是美国领土。

于是这样洛克希德就把F86的水平机动性忘的一干二净直接追求苏联式的爬升了。美国人装备F104并不多,大部分仍然使用F100超级佩刀。当然原因并不是因为F104是个寡妇制造者去祸害别国的男人。因为F104算寡妇制造者一号,F100绝对能算寡妇制造者二号。主要是F100当做战斗轰炸机,可以挂着核弹丢到苏联国土上去。别忘记一点,包围这苏联有一堆一堆的美国基地,美国人可以从这些基地通过战术飞机给苏联人送蘑菇,那苏联人可以不可以用同样方式给美国人送蘑菇呢?恩,苏联人在古巴干了一件美国人在土耳其,德国,日本,希腊干了好几百次的事情的时候,发现干不下去。因为美国人可以心安理得的在苏联周围驻扎部队给苏联人送核弹,但是不允许苏联心安理得的在美国周围驻扎部队给美国人送核弹。

当然美国人并不是只会生产爬升机器的,过了几年到了60年代前期。F4服役了,F4明显比F104全面了很多。就算不算擅长的水平机动性也不至于跟F104那么糟糕。虽然F4一样有大迎角过差的骂名(毕竟是海军飞机垂尾高度限制不说,尾撑机构还加高了机身高度)。但是怎么说也比T翼好一些。F4是一款全面发展的重型2马赫战斗机。因此美国空军也留下了单发战斗机都是混蛋的印象,镇压了战斗机黑手党N多年。

而米格21同样也是作为2马赫大目标的产物。爬升虽然不如F104那么厉害,但是好歹也是全面发展。水平机动性还是比较优秀,毕竟在增升措施比较愚蠢的当时,翼载还算比较低。话说战斗机黑手党估计眼馋了一段时间的米格21的设计。也就说F104胜在了爬升,而米格21则是胜在了水平机动性上。双方位置互换了。

这个还特别强调一点,F104跟米格21都是1958年进入部队,F4则是因为有一些改进(比如本座一直蛋疼并深恶痛绝的下反的平尾和上反的机翼端),于1963年交付空军。1961年交付海军。考虑到米格21和F104每次交战中,每次都是米格21获胜(在南亚地区),被干掉了4架F104。因此我判断F104应该不如米格21.冷战大概维持了短短3年的苏联空中优势。除此之外,苏联没占据过什么空中优势。二代半出现的太晚导致不幸赶上了美国三代的服役。

第三回合米格23,米格25VSF15

4aa771e91239a4ead439c922[1].jpg (50.15 KB, 下载次数: 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2-19 10:26 上传

d1527a9429fa8f52[1].jpg (205.25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2-19 10:26 上传

12542119819834[1].jpg (88.59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2-19 10:27 上传



看到了垂直机动性优秀的F104和F4之后,苏联设计师也开始发奋,特别是米格21设计时候,手头缺乏大推力的涡喷发动机的窘境逐渐解决,虽然没有F100这种神器,但是毕竟还是有大推力的涡喷呢。所以苏联人也毅然决然的走上了高空高速的路线不惜舍弃水平机动性。代表作就是米格23和米格25(实际上米格21比斯也是这个思路)。米格23的垂直机动性非常优秀,简直就是加速机器。美国飞行员飞了之后也纷纷表示这伙加速给力(当然出除此以外,一无是处)。米格23也学习F4给机头加上了雷达,米格21比斯加不上雷达,也扩大了进气口半径,强行加上了雷达。而和米格23同期的米格25彻底走向了超音速截击路线,不惜用钢材制造了大空重来提高高空高速性能。大空重带来的极其低劣的低空低速性能根本无法弥补,所以只好战术规定米格25升空时候必须米格21伴飞,不知道米格21的飞行员会不会疑惑,为啥要给这个比自己更高级的“战斗机”护航。

但是米格25的一个副作用却立竿见影,那就是给西方的震撼。随着冷战后期双方最先进战机在天空的接触越来越少,更多的接触通过航展进行。米格25在68年左右的航展的出现,也震惊了西方同行。为了正确体验当时西方人的震撼,我们必须要换成当时西方的参展方角度进行思考。首先当时被苏联人告知这是一款3马赫的飞机。老实说到这个阶段西方人也不会太震惊,毕竟手头有SR71呢。但是西方人真正震惊是米格25的小后掠机翼和粗大的发动机。粗大的发动机意味着极高的推力,而小后掠翼则表明该机机翼能提供极大的升力(当然实际上被巨大的空重抵消了),而且反过来小后掠的机翼产生的超音速阻力也只有巨大的发动机推力才能抵消。在不清楚飞机材料和空重的前提下,西方人能得出的唯一结论就是苏联人的高机动性高速度性能的F15诞生了!(特别强调当时F15还没诞生,这里请理解为F15性能的飞机)实际上不清楚机身材料和米格25空重的人,得出这个结论是必然的。如果米格25把空重降低为13吨(百分之百不可能),那么我相信他估计能成为一个全空域的空中霸主。当然这个可能性完全不存在。

但是关键问题是,21世纪我们清楚这是不可能的,但是对于1968年的西方人,他们已经亲眼看到了这种飞机的诞生(应该去看眼科)。这个种悲愤的感觉立即让他们回去加快了F15的研制,实际上F15就是他们眼中的苏联的米格25,一个具备高空高速而且高机动性的制空飞机。西方人也彻底放弃了自认为拿到了彻底的制空权,安心造会飞的猪之类的战斗轰炸机了(简单的说就是F111土豚)。当然不管这是不是在臆想的威胁中促成的,F15是确实诞生了。这个高机动性又能高空高速的制空飞机又反过来让苏联人陷入了噩梦。

第三回合苏27,米格29VSF15,F16(F15说:为啥老子要登场两次)

04dfda32b44037a91b4cff73[1].jpg (118.95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2-19 10:27 上传

mig005[1].jpg (75.3 KB, 下载次数: 1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2-19 10:28 上传



因为西方军事透明度高,苏联人很快了解到一个棘手的对手F15的诞生。不过赶在F15趴窝的时候,苏联人先只好用一帮二代改来撑场子,但是这些二代改(也就是米格23和米格21比斯,米格25)在以色列的天空(或者说以色列人自认为是自己的天空)已经证明自己都是别人案板上肉,只有米格25在逃命方面表现出了自己的水平。就在这个绝境下,苏联人在晚了美国人大约10年左右推出了自己的三代机苏27和米格29,虽然二代半飞机,苏联人拼命追求了垂直面上的性能,但是苏27明显是水平占优的飞机,实际上优秀的升阻比,让苏27比连前缘襟翼都没设计的F15在水平机动性上好了很多。至于米格29则基本是个全空域的打手,因为是前线战斗机,前线起飞,爬升性能也不错。但是付出了航程的代价。但是米格设计局很快清楚,这个代价实在是不划算的买卖。对比F16,基本是最开始是战斗机黑手党的产物。也就是在最有可能的速度区域发挥最大的优势干掉对方。好吧,F16他做到了,可惜天空也已经没有那么多米格机给他对付了。在南联盟,米格29碰上了自己设计师预料到的作战环境,在敌人重压下,在前线机场,利用自己爬升快速起飞!可惜很快被万剑射穿。好吧,下次米格设计师应该再加一条,对手的F16一定要是AB啊。
------------------------------------------
如文所述,美国苏联战斗机在设计上,经常是互相参考对方的设计。虽然大方向上一致。但是设计思想上因为互相借鉴,导致经常舍弃了自己的优势,追求了别人的优势。优势互换在冷战成了一种亮丽的风景线。因为回响似乎还比较好,我就给贴图,反正都是百度的大路货,只是方便阅读而已,感谢阅读。
没了?感觉少了不少内容吧
好文……生动有趣的科普


本白曾经在别的帖子里发过的一点看法,复制过来:

战斗机发展的两个基本支柱是技术进步和效益前者提供不同路线,后者选择方向

第一代的关键词是喷气。没什么好说的,喷气动力取代活塞螺旋桨,战斗机性能得到革命性飞越。
鸿沟如此巨大,以至于根本无法放在同一个范畴里比较,不管拉11和野马们怎么创造奇迹也不能挽回颓势。正如亚轨道乘波飞行器不能跟今天的F-22们放在一起论资排辈一样。

第二代的关键词是高速。随着喷气动力(和空气动力学)大发展,音障已经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障碍了,这里发展空间很大,代价很小——至少在当时是这样。速度比对手快一倍的好处傻子都看得见。于是大家拼命追求速度,有了第二代。

第三代的关键词是高机动。对速度的追求遇到了两个技术障碍。一是热障比音障难搞得多;二是加力油耗。超音速飞行必开加力,而加力的收益与付出严重不成正比,只能在特定时间短暂使用,这样最高速度再快也没什么意义。为什么三代机强调跨音速/亚音速区域性能?因为大家都没办法时间维持超音速乃至高超音速飞行,只能以亚音速巡航。于是打起来的时候多半在音速附近徘徊(进入战斗打开加力突破音障,机动中消耗能量又退回亚音速区)。既然不再追求无止境的高速度,而新型发动机花样翻新,巨大而且越来越巨大的发动机剩余推力无处施展(但还没大到足够超巡的程度)。这些“多出来”的推力,为高机动性战斗机,也就是第三代——打开了大门。于是就有了推重比变态的鹰和气动变态的侧卫,有了设计思路变态的米格29,有了众多鸭子。

第四代的关键词是信息能力。前面我没提航电是有原因的。航电(广义的)技术一直在提高,但在后期三代成熟之前都不成气候,超视距攻击长久以来都是个不靠谱的神话故事——当年航炮死而复生是因为这个,战斗机黑手党敢叫嚣“红外弹+测距器就够了”也是因为这个,米格29那种货色也叫三代机同样是因为这个。
而到了第三代们不断完善,理论上战斗机飞行员终于有了超视距攻击的能力。世界上永远是先有矛,后有盾。三代战斗机赶上了矛的时代(高性能雷达,实用的中距空空弹),这时候大家发现对手手里也有了长长的矛,有必要去搞个盾来。超级计算机的强大运算能力一定程度上调和了隐身和气动之间的冲突,让未来战斗机不但能隐身,而且可以不像F-117那么废。
但由于时间关系,第三代们已经赶不上盾的时代,第四代战斗机就这么登场了。隐身能力是第四代的一大特征,因为它的效费比极高。是四代就必须有隐身能力,有和没有是站上擂台与走上屠场的区别。
但有了隐身能力是不是就够了?不够。战斗机是要打人的,别人也隐身了怎么办,难不成真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隐身只是第四代的信息战斗力的消极防御部分,其余的部分包括信息的收集、交流和处理等,以及主动防御(电子对抗)能力。“不但你看不见我,而且我能清清楚楚地看见你(无论通过自己的眼睛还是伙伴的眼睛)”,这就是四代机。

总结:
二代机区别于一代的本质特性是高速性(航电技术的确有提高,但到了第三代才达到量变引起质变),其它方面优势并不明显,甚至有所倒退。三代机动性远远超过了二代,这是第三代的本质属性。但是在其它方面——比如最大速度,并没有超越二代立下的标杆,甚至有所倒退。‘

这就回到了一开始说的技术和效益。技术进步不一定让战斗机的能力得到全方位提升,因为边际效应,当某些方面的技术已经发挥到逼近天花板之后,再强行拔高是很不经济的,把同样的资源放在尚待开拓的空间里,收益要好得多。这就是为什么每一代战斗机在大体保持前代能力的前提下(甚至放弃一些)另寻突破口,而不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原因。



本白曾经在别的帖子里发过的一点看法,复制过来:

战斗机发展的两个基本支柱是技术进步和效益前者提供不同路线,后者选择方向

第一代的关键词是喷气。没什么好说的,喷气动力取代活塞螺旋桨,战斗机性能得到革命性飞越。
鸿沟如此巨大,以至于根本无法放在同一个范畴里比较,不管拉11和野马们怎么创造奇迹也不能挽回颓势。正如亚轨道乘波飞行器不能跟今天的F-22们放在一起论资排辈一样。

第二代的关键词是高速。随着喷气动力(和空气动力学)大发展,音障已经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障碍了,这里发展空间很大,代价很小——至少在当时是这样。速度比对手快一倍的好处傻子都看得见。于是大家拼命追求速度,有了第二代。

第三代的关键词是高机动。对速度的追求遇到了两个技术障碍。一是热障比音障难搞得多;二是加力油耗。超音速飞行必开加力,而加力的收益与付出严重不成正比,只能在特定时间短暂使用,这样最高速度再快也没什么意义。为什么三代机强调跨音速/亚音速区域性能?因为大家都没办法时间维持超音速乃至高超音速飞行,只能以亚音速巡航。于是打起来的时候多半在音速附近徘徊(进入战斗打开加力突破音障,机动中消耗能量又退回亚音速区)。既然不再追求无止境的高速度,而新型发动机花样翻新,巨大而且越来越巨大的发动机剩余推力无处施展(但还没大到足够超巡的程度)。这些“多出来”的推力,为高机动性战斗机,也就是第三代——打开了大门。于是就有了推重比变态的鹰和气动变态的侧卫,有了设计思路变态的米格29,有了众多鸭子。

第四代的关键词是信息能力。前面我没提航电是有原因的。航电(广义的)技术一直在提高,但在后期三代成熟之前都不成气候,超视距攻击长久以来都是个不靠谱的神话故事——当年航炮死而复生是因为这个,战斗机黑手党敢叫嚣“红外弹+测距器就够了”也是因为这个,米格29那种货色也叫三代机同样是因为这个。
而到了第三代们不断完善,理论上战斗机飞行员终于有了超视距攻击的能力。世界上永远是先有矛,后有盾。三代战斗机赶上了矛的时代(高性能雷达,实用的中距空空弹),这时候大家发现对手手里也有了长长的矛,有必要去搞个盾来。超级计算机的强大运算能力一定程度上调和了隐身和气动之间的冲突,让未来战斗机不但能隐身,而且可以不像F-117那么废。
但由于时间关系,第三代们已经赶不上盾的时代,第四代战斗机就这么登场了。隐身能力是第四代的一大特征,因为它的效费比极高。是四代就必须有隐身能力,有和没有是站上擂台与走上屠场的区别。
但有了隐身能力是不是就够了?不够。战斗机是要打人的,别人也隐身了怎么办,难不成真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隐身只是第四代的信息战斗力的消极防御部分,其余的部分包括信息的收集、交流和处理等,以及主动防御(电子对抗)能力。“不但你看不见我,而且我能清清楚楚地看见你(无论通过自己的眼睛还是伙伴的眼睛)”,这就是四代机。

总结:
二代机区别于一代的本质特性是高速性(航电技术的确有提高,但到了第三代才达到量变引起质变),其它方面优势并不明显,甚至有所倒退。三代机动性远远超过了二代,这是第三代的本质属性。但是在其它方面——比如最大速度,并没有超越二代立下的标杆,甚至有所倒退。‘

这就回到了一开始说的技术和效益。技术进步不一定让战斗机的能力得到全方位提升,因为边际效应,当某些方面的技术已经发挥到逼近天花板之后,再强行拔高是很不经济的,把同样的资源放在尚待开拓的空间里,收益要好得多。这就是为什么每一代战斗机在大体保持前代能力的前提下(甚至放弃一些)另寻突破口,而不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原因。

说米格21水平机动?
godmist 发表于 2012-2-19 00:58
好文……生动有趣的科普
好在哪?
F14去哪了?第三回合不让F14露下脸?混个脸熟也成啊,导演!
除了第1回合,其他都是田忌赛马...
不错不错!我可组织不出这语言!
lz还可以展望第四回合啊
不错,很有趣  啊,古巴导弹危机那段最有感触,求教为什么美国很轻易的在苏联周围部署蘑菇,而古巴那里压力有这么大
感觉苏联在15以后就优势全无了啊,跟同代的美机有差距
四个字---生动有趣
HH-9AA 发表于 2012-2-19 07:27
除了第1回合,其他都是田忌赛马...
F104跟米格21打过,在南亚,F104被打下4架告终。
F104在越战初期越过中国边界,当天掉了3架。对手是J6,
台湾F104也跟J6交战过,掉了一架(台湾说失踪),号称打下解放军2架(除了台湾人没人信)
别的战绩不说,米格21和F104的对战已经说明了问题。
chstc007 发表于 2012-2-19 09:48
感觉苏联在15以后就优势全无了啊,跟同代的美机有差距
本文承认这一点,实际上就算说苏27赶上F15,也是十年之后的事情。就算有人说F15的心脏病问题,还不是有F14呢,无论怎么辩解,战斗机差距确实拉开了。
sxl567sxl 发表于 2012-2-19 01:38
F14去哪了?第三回合不让F14露下脸?混个脸熟也成啊,导演!
主要原因是,我不太了解F14的性能。。。。有些时候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语言很诙谐的说
很生动幽默,顶一个!~~
不管内容如何,楼主码字辛苦了
F104最悲剧
F14去哪了?第三回合不让F14露下脸?混个脸熟也成啊,导演!
这方面基本就是:
美国人,一直被追赶,从未被超越
苏联人,一直在追赶,从未能超越
第一张图是米格-17.........
hangxing 发表于 2012-2-19 12:39
这方面基本就是:
美国人,一直被追赶,从未被超越
苏联人,一直在追赶,从未能超越
经典,不过也要警醒我兔,不要成为下一个苏联哈
yankee 发表于 2012-2-19 12:52
第一张图是米格-17.........
是波兰造的lim5
红色俱乐部 发表于 2012-2-19 10:11
本文承认这一点,实际上就算说苏27赶上F15,也是十年之后的事情。就算有人说F15的心脏病问题,还不是有F1 ...
这个嘛。我觉得美苏航空技术之间的差距早在二战时就非常大(航空技术水平也就和鬼子同级),只是二战后苏联弄了些德国货,还有进口了些英国发动机,在喷气式革命初期比如米格15雄起了一段,从二代机开始,就疲态尽显。在朝鲜战争最初的几个月里,米格-15确实让美军郁闷了一阵子,直到 F-86 服役才重新找回信心。不过米格-15 的成功与其说是苏联技术路线的成功,不如说是喷气革命的结果。全新的技术使大家的起点相同。随着喷气式航空技术的逐步成熟化,毛子技术薄弱的缺陷终于显露无疑。
hangxing 发表于 2012-2-19 12:39
这方面基本就是:
美国人,一直被追赶,从未被超越
苏联人,一直在追赶,从未能超越
说话前先去了解一下历史。。。。。。。。。。。。。。。。
肤浅 发表于 2012-2-19 13:32
说话前先去了解一下历史。。。。。。。。。。。。。。。。
历史? 你了解吗?
hangxing 发表于 2012-2-19 13:40
历史? 你了解吗?
至少比你了解一点,而且就算你不去翻之前的那些历史,你总该看看LZ的帖里写了些什么吧
hangxing 发表于 2012-2-19 12:39
这方面基本就是:
美国人,一直被追赶,从未被超越
苏联人,一直在追赶,从未能超越
呵呵,你来了,好久不见。你说的很对。在第一代战斗机的发展中,美苏的差距还没拉开,MIG15和F86基本是同时入役,但F86的空战格斗机动性明显好于MIG15。而到了第二代战斗机的发展中差距就已经拉开了,美国的主力战机F4鬼怪在1961年批量生产,米格21是1955年原型机首次试飞,1958年开始装备部队,双方是同一时的飞机,F4在拥有大航程,大载弹量、优秀的全天候空战能力和对地打击能力的同时,还拥有当时最均衡的空战机动能力,即使是在中低空与MIG19、MIG21等缠斗,也不落下风甚至还占有优势。

而苏联和F4“同代”的MIG23在1970年才入役,几乎晚了10年,仅仅两年之后的1972年,美国的变后掠翼战机F14就上场了,空气动力学的设计水平相差几许?而且MIG23的操纵品质很差,非常熟练的飞行员才能发挥出其飞行性能,而且即使发挥出来也并不能对早十年的F4形成多少优势,所以1989年东欧集团崩溃后,这些国家首先淘汰的就是MIG23,MIG21倒还又使用了很长时间。

之后,在整个七十年代,美国的新一代战机陆续登场,F15在1972年试飞,F16在1974试飞,F/A18在1978年,基本上都是神速研制,F14从开始到生产型出厂只用了26个月,F15也不过是两三年,也就是说,F14、F15基本反映的就是美国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空气动力学水平。而且从那之后三十年来,美国佬的第三代机这一代战机引领了潮流,表现出了超强的活力。俄国人为了对抗这一代美国战机,费尽心机,SU27从1973年开始研制,到1980年推倒重来,直到1985年才算最终研制成功,装备部队,可比起F15等基本上没有质的提高。此时美国佬的四代机YF-22也快出现了。当1982年苏联的小兄弟叙利亚与美国的干儿子以色列打仗的时候,以MIG21、23为主力的苏联战机被F15、16打的一败涂地,基本上没有还手的能力。

冷战时毛子在航空领域追赶美国佬追地好辛苦,好费力,最终还是没赶上,差距越拉越大。
肤浅 发表于 2012-2-19 13:32
说话前先去了解一下历史。。。。。。。。。。。。。。。。
苏联在航空技术领域与美国有很大差距这就是不容否认的历史!
迷迷糊糊 发表于 2012-2-19 13:49
苏联在航空技术领域与美国有很大差距这就是不容否认的历史!
有差距但并不是从没有在战斗机上超越过
肤浅 发表于 2012-2-19 13:56
有差距但并不是从没有在战斗机上超越过
你还是没看懂lz的意思。所谓“优势互换”,指的是根据战斗机在实战中的使用经验,在设计中相互思路借鉴,以争取空中优势。而不是技术上相互超越、互相压制,交替上升。
既然你认为“有差距但并不是从没有在战斗机上超越过”,那就说说,苏联人神马时候在技术上做到了超越
hangxing 发表于 2012-2-19 14:23
你还是没看懂lz的意思。所谓“优势互换”,指的是根据战斗机在实战中的使用经验,在设计中相互思路借鉴, ...
谁没看懂LZ意思?LZ举的那些例子你看到,还是假装没看到?
迷迷糊糊 发表于 2012-2-19 13:49
苏联在航空技术领域与美国有很大差距这就是不容否认的历史!
说得没错。好久不见了,呵呵。。。
实际上优秀的升阻比,让苏27比连前缘襟翼都没设计的F15在水平机动性上好了很多。[color=Magenta]
hangxing 发表于 2012-2-19 14:25
说得没错。好久不见了,呵呵。。。
这年头不知还有那么多人赞扬毛子,一个畸形的大陆军主义,海军和空军采用奇特的发展模式的军队,有什么值得赞扬,充其量就是个冷战败将而已。至于毛子的那经济、科技以及文化咱就不说了,对20世纪的现代文明几乎没有什么贡献。
hangxing 发表于 2012-2-19 12:39
这方面基本就是:
美国人,一直被追赶,从未被超越
苏联人,一直在追赶,从未能超越
好在tg终于从望尘莫及追到望其项背了
肤浅 发表于 2012-2-19 14:27
既然你没看到我就贴给你看看考虑到米格21和F104每次交战中,每次都是米格21获胜(在南亚地区),被干掉 ...
F-8表示空军的F-104不能把海军的战斗机性能代表了。
萨伯 发表于 2012-2-19 15:00
F-8表示空军的F-104不能把海军的战斗机性能代表了。
你倒是让它打啊,有啥战果不。。。。。。。。。。。。这就叫未被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