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架飞机怎么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01:18:14


在一份期刊的封面上看到的,大家评价一下吧!

正解在38楼。





在一份期刊的封面上看到的,大家评价一下吧!

正解在38楼。

weilaifeixingqi.jpg (208.46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8-8 20:15 上传



这是胸还是背
limeng2510 发表于 2012-8-8 20:18
这是胸还是背
看机头驾驶舱的玻璃,我以为是背。
是效果图还是模型?还是拍电影的道具?
cg轰炸机不解释
认为五楼说到了俺心坎里 鼓捣鼓捣没准出个高超音速隐轰
看着挺古董
垂直?.......那扇叶分布真心没看懂.........
cazylong 发表于 2012-8-8 20:20
是效果图还是模型?还是拍电影的道具?
应该是概念设计吧!
舰载垂直起降高超音速隐轰
一,机体外形不符合空气动力学。
二,进气道设计不适应高速飞行。
三,综上两点,此模型未吹风,且无需吹风。

外型党YY作品,鉴定完毕。
那是两台升力风扇吗?可以垂直起降的轰炸机?
拿个模型就出来混的还真是不少
尾段处理是个渣,哪怕加个尾椎过渡下
我能说操么??图上看看算了  专家们会批的除了卖废品就没别的出路了
飞不起来!
我想说的是看座舱比例这灰机得多大呀
超音速轰炸机……还带垂直起降?
起降一次就要大修半年吧
怀疑这货能飞不?
像奥特曼里的………
完美验证“只要发动机给力是块砖头都能飞”这句是真的
感觉这个飞机很费油
看驾驶舱这飞机很巨大啊
飞机上的厕所2个排气扇
这个很靠谱啊~胜利风扇多余了~不错滴隐轰坯子啊
是什么东西?无人机?
这飞机好大的说。。。
1、外形设计显然不懂雷达隐形基础原理;
2、风洞效果显然非常糟糕;
3、垂直起降显然非常愚蠢;

结论,这架飞机是不懂技术的人瞎搞的,连在没有空气阻力的太空中都不是好飞行器。
limeng2510 发表于 2012-8-8 20:18
这是胸还是背
从鸡头下方那若隐若现的起落架来看,是背
地摊上的期刊?
hiderm 发表于 2012-8-8 20:19
看机头驾驶舱的玻璃,我以为是背。
明明是无淫机,哪来的驾驶舱
尸口巾 发表于 2012-8-8 21:51
我想说的是看座舱比例这灰机得多大呀
明明就是无人小飞机
经本菜鉴定这是用乐高拼插玩具拼出来的。
StFrancesc 发表于 2012-8-8 22:57
像奥特曼里的………
说倒骨子里了
外形copy西方YY的Mig隐身战斗机
话说哪两个生力风扇 是帮飞机拉起来的时候 加速抬头的是吗



期刊封面原图在此:《中国航天》2012年第6期



相关内容如下:

题目:青春气息飞扬 创新之花盛开——三院三部“飞航杯”全国首届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纪实


作者:李冠礁 叶壮舟

  “御天敌”以火箭般的速度从地面升空后,打开气囊,使用高功率微波武器一举将目标摧毁。体积狭小、灵活的“穿梭者”穿越狭窄的通道,突破重重障碍后,抵达目的地,执行完相应任务后又迅速返回基地。 “中华神鹰”披上“隐身衣”,飞到临近空间领域,释放出高速攻击机迅速突破敌方导弹防御系统,执行重要任务。

  当你读到以上这些描述时,肯定会以为这些场景只会出现在好莱坞的科幻大片里面。然而,以上出现的这些威力无比的新概念飞行器并非“纯属虚构”,它们都是由中国当代大学生们独立设计、制作完成,并代表了未来飞行器发展的方向。

  在日前由中国宇航学会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三院三部联合主办的“飞航杯”全国首届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上,来自西北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的19支大学生参赛代表队齐聚一堂,尽情施展勇于探索创新的激情与才华,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们能够扛起中国临近空间与空间飞行未来发展的大旗。

  参赛选手:灵感迸发学以致用

  “我们设计的这款‘穿梭者’无人概念飞行器具有独特的球形气动外形,可以实现垂直起飞、降落、滚转、空中定点悬停等,能很好地抵抗外界不利环境和不必要的坠撞,具有低碳环保、自我保护和续航能力强等特点。”荣获此次飞行器设计大赛一等奖、目前就读于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航空航天安全工程专业的陈安强谈起参赛的作品时滔滔不绝。

  “我们设计这款飞行器的灵感来源于自行车的轮胎,结构简单、强度刚度大,具有一定的减震功能,既可以用于航拍或监视人无法到达的灾难现场,也可以此为平台安装上侦察和通信设备,还可用于情报收集和监视等任务。”陈安强的队友、同为“穿梭者”飞行器设计团队成员之一的陈殿宇对记者表示。

  据了解, “穿梭者”飞行器的设计者除了陈,安强、陈殿宇之外,还有同为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的李攀。

  “三剑客”在“穿梭者”的设计过程中分工明确,陈安强负责抓总,陈殿宇管结构设计,李攀则专攻三维立体图。

  “大家有什么灵感、想法都可以大胆提出来,当观点不一致的时候,我们都是协商解决,不断进行改进,力求拿出最完美的设计方案。”身兼“穿梭者”型号“总指挥”和“总设计师”的陈安强告诉记者。

  而如果说“穿梭者”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话,那由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的杨未柱等本科生设计的“御天敌”空天堡垒则更加侧重于未来飞行发展的前瞻性。

  “‘御天敌’能够在地面上方25公里的高空长期留空,可以部署在边疆和重要战略要地上,搭载高功率微波武器和侦察预警设备,从而形成一个严密的防御网络。”杨未柱告诉记者。

  或许,杨未柱等同学正是凭借着敢于打破现行条条框框的束缚,设计出与现行空天飞行器迥然不同的空天堡垒,才打动评委,最终捧得本次比赛的二等奖。
然而,不管是“穿梭者”、 御天敌”还是其他参赛团队成员,他们参赛的目的都是想将在书本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实际中,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正如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的顾振芳老师所言,作为组织参赛的老师,自己更看重学生通过比赛真正收获了什么,可能在学校上了两三节课,都不如参加这次比赛获得的东西多。同学们通过参加比赛经历一个完整的系统思考过程以及团队精神的历练,这对当代大学生尤为重要。

  专家评委:大胆想象创新创造

  “大胆畅想概念,科学预计未来,青春气息飞扬,创新之花盛开。”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本次飞行器设计大赛学术委员会主席杨宝奎用以上4句话点评了本次飞行器设计大赛所呈现的特点。

  “同学们大胆构想、锐意创新、不拘—格,作品各有特色,有的侧重想象革新,有的偏重严谨务实,有的兼而有之,体现了飞行器未来发展的方向,对我们这些老航天人来讲很有启发。”杨宝奎说。

  据杨宝奎介绍,从前期的作品评选来看,不同的参赛单位作品风格都不一样,高校的作品注重概念设计,想法都很新,但可行性分析较少。而工业单位的产品更注重工程实现,更为严谨,但缺乏解放思想。所以说,进入本次大赛决赛的作品都不错,但都有一定缺陷。这就是比赛的魅力,通过比赛选手与评委的互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实现目标。

  而当问及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参赛作品时,杨宝奎表示,获得一等奖的“穿梭者”无人概念飞行器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很有想象力,打破了固有框架的束缚,体现了飞行器未来发展的方向。

  组织者:需求牵引搭建平台

  “本次大赛历时近一年,得到了广大高校的热烈响应,有来自13所高校的近200份作品参加了比赛,主要包括空天飞行和临近空间领域的飞行器和飞艇,并含有部分无人机和飞航导弹的作品。”三院三部主任、本次飞行器设计大赛组委会主席高文坤告诉记者。

  据高文坤介绍,为了保证比赛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大赛成立了具有重量级专家的学术委员会,负责作品的指导、筛选和评审,并邀请了杨宝奎担任学术委员会主席,同时还邀请了多位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副主席,另外还邀请了工业部门的总师、副总师和高校的教授担任学术委员会成员。

  而学术委员会专家们则针对每一份入围作品进行了认真评选,特别是在概念创新、总体方案可行性、外形的布局和关键技术支撑等方面进行了具体指导,使参赛作品更符合未来飞航事业的发展方向,更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可以说,最终入围决赛的这19件作品都是专家们优中选优的精品,水平都非常高。”高文坤说。

  在谈及三部组织此次比赛的初衷和目的时,高文坤表示,进入21世纪后,随着科技的进步,世界各国探索临近空间与空天飞行领域的脚步不断加快,为新型飞行器设计带来了勃勃生机。

  为此,三部联合中国宇航学会、西北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共同举办了本次比赛,目的就是为广大航天航空从业者和爱好者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希望以此为契机,大力弘扬航天“三大精神”,同时加深三部与各高校在人才培养、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我国航天航空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期刊封面原图在此:《中国航天》2012年第6期

《中国航天》2012年第6期完整封面.jpg (522.8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8-9 09:09 上传



相关内容如下:

题目:青春气息飞扬 创新之花盛开——三院三部“飞航杯”全国首届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纪实


作者:李冠礁 叶壮舟

  “御天敌”以火箭般的速度从地面升空后,打开气囊,使用高功率微波武器一举将目标摧毁。体积狭小、灵活的“穿梭者”穿越狭窄的通道,突破重重障碍后,抵达目的地,执行完相应任务后又迅速返回基地。 “中华神鹰”披上“隐身衣”,飞到临近空间领域,释放出高速攻击机迅速突破敌方导弹防御系统,执行重要任务。

  当你读到以上这些描述时,肯定会以为这些场景只会出现在好莱坞的科幻大片里面。然而,以上出现的这些威力无比的新概念飞行器并非“纯属虚构”,它们都是由中国当代大学生们独立设计、制作完成,并代表了未来飞行器发展的方向。

  在日前由中国宇航学会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三院三部联合主办的“飞航杯”全国首届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上,来自西北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的19支大学生参赛代表队齐聚一堂,尽情施展勇于探索创新的激情与才华,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们能够扛起中国临近空间与空间飞行未来发展的大旗。

  参赛选手:灵感迸发学以致用

  “我们设计的这款‘穿梭者’无人概念飞行器具有独特的球形气动外形,可以实现垂直起飞、降落、滚转、空中定点悬停等,能很好地抵抗外界不利环境和不必要的坠撞,具有低碳环保、自我保护和续航能力强等特点。”荣获此次飞行器设计大赛一等奖、目前就读于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航空航天安全工程专业的陈安强谈起参赛的作品时滔滔不绝。

  “我们设计这款飞行器的灵感来源于自行车的轮胎,结构简单、强度刚度大,具有一定的减震功能,既可以用于航拍或监视人无法到达的灾难现场,也可以此为平台安装上侦察和通信设备,还可用于情报收集和监视等任务。”陈安强的队友、同为“穿梭者”飞行器设计团队成员之一的陈殿宇对记者表示。

  据了解, “穿梭者”飞行器的设计者除了陈,安强、陈殿宇之外,还有同为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的李攀。

  “三剑客”在“穿梭者”的设计过程中分工明确,陈安强负责抓总,陈殿宇管结构设计,李攀则专攻三维立体图。

  “大家有什么灵感、想法都可以大胆提出来,当观点不一致的时候,我们都是协商解决,不断进行改进,力求拿出最完美的设计方案。”身兼“穿梭者”型号“总指挥”和“总设计师”的陈安强告诉记者。

  而如果说“穿梭者”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话,那由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的杨未柱等本科生设计的“御天敌”空天堡垒则更加侧重于未来飞行发展的前瞻性。

  “‘御天敌’能够在地面上方25公里的高空长期留空,可以部署在边疆和重要战略要地上,搭载高功率微波武器和侦察预警设备,从而形成一个严密的防御网络。”杨未柱告诉记者。

  或许,杨未柱等同学正是凭借着敢于打破现行条条框框的束缚,设计出与现行空天飞行器迥然不同的空天堡垒,才打动评委,最终捧得本次比赛的二等奖。
然而,不管是“穿梭者”、 御天敌”还是其他参赛团队成员,他们参赛的目的都是想将在书本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实际中,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正如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的顾振芳老师所言,作为组织参赛的老师,自己更看重学生通过比赛真正收获了什么,可能在学校上了两三节课,都不如参加这次比赛获得的东西多。同学们通过参加比赛经历一个完整的系统思考过程以及团队精神的历练,这对当代大学生尤为重要。

  专家评委:大胆想象创新创造

  “大胆畅想概念,科学预计未来,青春气息飞扬,创新之花盛开。”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本次飞行器设计大赛学术委员会主席杨宝奎用以上4句话点评了本次飞行器设计大赛所呈现的特点。

  “同学们大胆构想、锐意创新、不拘—格,作品各有特色,有的侧重想象革新,有的偏重严谨务实,有的兼而有之,体现了飞行器未来发展的方向,对我们这些老航天人来讲很有启发。”杨宝奎说。

  据杨宝奎介绍,从前期的作品评选来看,不同的参赛单位作品风格都不一样,高校的作品注重概念设计,想法都很新,但可行性分析较少。而工业单位的产品更注重工程实现,更为严谨,但缺乏解放思想。所以说,进入本次大赛决赛的作品都不错,但都有一定缺陷。这就是比赛的魅力,通过比赛选手与评委的互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实现目标。

  而当问及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参赛作品时,杨宝奎表示,获得一等奖的“穿梭者”无人概念飞行器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很有想象力,打破了固有框架的束缚,体现了飞行器未来发展的方向。

  组织者:需求牵引搭建平台

  “本次大赛历时近一年,得到了广大高校的热烈响应,有来自13所高校的近200份作品参加了比赛,主要包括空天飞行和临近空间领域的飞行器和飞艇,并含有部分无人机和飞航导弹的作品。”三院三部主任、本次飞行器设计大赛组委会主席高文坤告诉记者。

  据高文坤介绍,为了保证比赛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大赛成立了具有重量级专家的学术委员会,负责作品的指导、筛选和评审,并邀请了杨宝奎担任学术委员会主席,同时还邀请了多位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副主席,另外还邀请了工业部门的总师、副总师和高校的教授担任学术委员会成员。

  而学术委员会专家们则针对每一份入围作品进行了认真评选,特别是在概念创新、总体方案可行性、外形的布局和关键技术支撑等方面进行了具体指导,使参赛作品更符合未来飞航事业的发展方向,更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可以说,最终入围决赛的这19件作品都是专家们优中选优的精品,水平都非常高。”高文坤说。

  在谈及三部组织此次比赛的初衷和目的时,高文坤表示,进入21世纪后,随着科技的进步,世界各国探索临近空间与空天飞行领域的脚步不断加快,为新型飞行器设计带来了勃勃生机。

  为此,三部联合中国宇航学会、西北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共同举办了本次比赛,目的就是为广大航天航空从业者和爱好者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希望以此为契机,大力弘扬航天“三大精神”,同时加深三部与各高校在人才培养、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我国航天航空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hiderm 发表于 2012-8-9 08:51
期刊封面原图在此:《中国航天》2012年第6期
赤果果的啪啪啊,情何以堪?
这模型看起来怎么像是纸糊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