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二号是超音速反舰导弹吗?和飞龙7是什么关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6:02:43


:《兵器知识》2011年第12期
[碧海腾蛟龙]中国“上游”系列海防导弹


1982年四季度,背水一战的第四次设计定型飞行试验,在各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下开始了,结果以6发4中达到了定型试验大纲的要求。
  1983年12月,“上游”一号甲导弹设计定型会在南昌召开。经12月21日海军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第十七次全委会审议,一致同意“上游”一号甲设计定型。1984年3月27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常规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了“上游”一号甲设计定型。
  “上游”一号甲的研制从1974年至1983年,历经了9年的艰辛。通过两次摸底性飞行试验和4次设计定型飞行试验,终于在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干部坚韧不拔、攻坚克难、大力协同的顽强拼搏中取得成功。
  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上游”一号甲实现二次降高
  洪都在研究“上游”一号甲的同时,就开始了“上游”一号甲二次降高弹的研究。所谓“二次降高”,就是导弹在飞向目标的过程中,先从平飞高度第一次降至较低的高度飞行:雷达捕捉目标后第二次降高至贴近海面的高度飞行,当接近目标时,导弹即直冲目标,从而实现超低空掠海飞行。1979年11月29日,“上游”一号甲两次降高弹第一次顺利地完成了二次降高飞行,并成功地命中目标。参试人员回忆说,导弹平滑地转入15米高度平飞,捕捉到目标以后又及时地转入8米高度平飞,雷达进入盲区后,导弹向2米高度俯冲,直撞目标。这在国内海防导弹研制工作上,无疑开创了良好的先例,实现了一项新的飞跃。此项试验获得成功,为发展新产品做了技术储备。
  换装电视制导:“上游”一号乙问世
  1981年5月,海军在北京召开了导弹末制导雷达抗海浪试验结果分析会,就“上游”一号换装电视制导的任务进行具体落实。会后,三、四机部、广播电视局和海军联合发文,在批复会议纪要的同时并作为正式任务下达。同年10月,在洪都召开了第一次技术协调会议,对电视头改装方案进一步进行论证、协调、落实。
  1982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技术协调会,主要研究电视导引头与弹体结构安装、电气芯线联接关系、遥测参数的分配等技术协调问题。
  1983年12月,由海军主持在洪都召开了“上游”一号导弹改装电视头第三次技术协调会议。会议肯定了海防导弹采用电视导引头的必要性,要求各有关单位以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科学态度做好工作。
  会议期间,电视导引头与“上游”一号导弹初次进行了电气对接协调和总装检查,电视导引头与导弹的电气联接畅通、协调,信号极性正常。总体协调和电视导引头的过载试验均满足要求,为电视导引头正式装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次会议还正式命名改装电视导引头的“上游”一号导弹为“上游”一号乙。
  1985年6月22日和7月11日,“上游”一号乙导弹进行了首次飞行试验。第一发弹直接命中目标。第二发弹飞行正常,控制系统工作协调,导弹及时捕捉了目标,但在转入跟踪后,由于电视末制导的内部干扰,使导弹很快落水。整个飞行试验是成功的,达到了一发命中、一发飞行正常的试验要求。
  1985年10月,由海军导弹部、电子工业部通广局、航空工业部导弹局主持,召开了电视导引头装“上游”一号导弹技术成果鉴定会。会议认为,自1981年5月由海军、三机部、四机部、广播电视总局联合下达任务以来,“上游”一号改装电视导引头的工作是很有成绩的。经过四年多时间的努力,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代电视制导的海军战术导弹,有效地提高了抗电子干扰能力,为海军装备更新做出了贡献。
  新的腾飞:自行研制“上游”二号舰舰导弹
  “上游”二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小型化超音速舰舰导弹,体积小,重量轻,速度高,抗干扰能力强。
  装液体火箭发动机的“上游”二(液)从1970年开始研制,彭历生任主管设计师。其间因“文革”影响,研制进程一再受阻。直至1975年,“上游”二(液)陆上模拟弹试验发射才获成功。1980年,又完成了陆上遥测弹发射试验。至此,“上游”二(液)的研制告一段落。对于小型化低空超音速导弹的飞行特性与品质,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给后来发展新型导弹积累了经验。
  1976年,根据海军对装备提出新的要求,装固体火箭发动机的“上游”二(固)的研制提上了日程。1984年8月,国防科工委将“上游”二号固体导弹列入国防科技“七五”计划。8月1日,作为工程零点,“上游”二(固)设计研制工作正式拉开帷幕。为了加强研制工作责任制,经航空部批准建立了设计师系统,彭历生任总设计师,左重、张琚、温育坤任副总设计师。1989年12月,在海军试验基地试验场,“上游”2号固体导弹以7发5中获得成功,完成了定型试验。
  1991年3月,通过了国家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的审查,批准设计定型并投入批生产,正式命名为“上游”二号(SY-2)导弹。从此,海防导弹的家族中又增添了一名新成员。
  “上游”二号从1984年8月1日研制工程零点开始,至1989年12月设计定型飞行试验成功,历时5年5个月。批生产型导弹随后进入中国海军服役,并在该弹基础上不断改进发展,形成一个包括多种型号在内的新型反舰导弹系列。
  从“上游”一号仿制成功到现在的45个春秋中,洪都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下,在上级领导机关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干部,以崇高的责任感、使命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奋勇攀登,先后仿制、自行设计、改进改型lO多个型号的海防导弹,3个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个获1978年科学大会奖,1个获1988年国家质量银质奖。这条中国组建最早的海防导弹研制生产线,只用极少的经费为海军提供了大量的反舰导弹,为发展和加强祖国的海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兵器知识》2011年第12期
[碧海腾蛟龙]中国“上游”系列海防导弹


1982年四季度,背水一战的第四次设计定型飞行试验,在各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下开始了,结果以6发4中达到了定型试验大纲的要求。
  1983年12月,“上游”一号甲导弹设计定型会在南昌召开。经12月21日海军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第十七次全委会审议,一致同意“上游”一号甲设计定型。1984年3月27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常规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了“上游”一号甲设计定型。
  “上游”一号甲的研制从1974年至1983年,历经了9年的艰辛。通过两次摸底性飞行试验和4次设计定型飞行试验,终于在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干部坚韧不拔、攻坚克难、大力协同的顽强拼搏中取得成功。
  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上游”一号甲实现二次降高
  洪都在研究“上游”一号甲的同时,就开始了“上游”一号甲二次降高弹的研究。所谓“二次降高”,就是导弹在飞向目标的过程中,先从平飞高度第一次降至较低的高度飞行:雷达捕捉目标后第二次降高至贴近海面的高度飞行,当接近目标时,导弹即直冲目标,从而实现超低空掠海飞行。1979年11月29日,“上游”一号甲两次降高弹第一次顺利地完成了二次降高飞行,并成功地命中目标。参试人员回忆说,导弹平滑地转入15米高度平飞,捕捉到目标以后又及时地转入8米高度平飞,雷达进入盲区后,导弹向2米高度俯冲,直撞目标。这在国内海防导弹研制工作上,无疑开创了良好的先例,实现了一项新的飞跃。此项试验获得成功,为发展新产品做了技术储备。
  换装电视制导:“上游”一号乙问世
  1981年5月,海军在北京召开了导弹末制导雷达抗海浪试验结果分析会,就“上游”一号换装电视制导的任务进行具体落实。会后,三、四机部、广播电视局和海军联合发文,在批复会议纪要的同时并作为正式任务下达。同年10月,在洪都召开了第一次技术协调会议,对电视头改装方案进一步进行论证、协调、落实。
  1982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技术协调会,主要研究电视导引头与弹体结构安装、电气芯线联接关系、遥测参数的分配等技术协调问题。
  1983年12月,由海军主持在洪都召开了“上游”一号导弹改装电视头第三次技术协调会议。会议肯定了海防导弹采用电视导引头的必要性,要求各有关单位以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科学态度做好工作。
  会议期间,电视导引头与“上游”一号导弹初次进行了电气对接协调和总装检查,电视导引头与导弹的电气联接畅通、协调,信号极性正常。总体协调和电视导引头的过载试验均满足要求,为电视导引头正式装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次会议还正式命名改装电视导引头的“上游”一号导弹为“上游”一号乙。
  1985年6月22日和7月11日,“上游”一号乙导弹进行了首次飞行试验。第一发弹直接命中目标。第二发弹飞行正常,控制系统工作协调,导弹及时捕捉了目标,但在转入跟踪后,由于电视末制导的内部干扰,使导弹很快落水。整个飞行试验是成功的,达到了一发命中、一发飞行正常的试验要求。
  1985年10月,由海军导弹部、电子工业部通广局、航空工业部导弹局主持,召开了电视导引头装“上游”一号导弹技术成果鉴定会。会议认为,自1981年5月由海军、三机部、四机部、广播电视总局联合下达任务以来,“上游”一号改装电视导引头的工作是很有成绩的。经过四年多时间的努力,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代电视制导的海军战术导弹,有效地提高了抗电子干扰能力,为海军装备更新做出了贡献。
  新的腾飞:自行研制“上游”二号舰舰导弹
  “上游”二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小型化超音速舰舰导弹,体积小,重量轻,速度高,抗干扰能力强。
  装液体火箭发动机的“上游”二(液)从1970年开始研制,彭历生任主管设计师。其间因“文革”影响,研制进程一再受阻。直至1975年,“上游”二(液)陆上模拟弹试验发射才获成功。1980年,又完成了陆上遥测弹发射试验。至此,“上游”二(液)的研制告一段落。对于小型化低空超音速导弹的飞行特性与品质,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给后来发展新型导弹积累了经验。
  1976年,根据海军对装备提出新的要求,装固体火箭发动机的“上游”二(固)的研制提上了日程。1984年8月,国防科工委将“上游”二号固体导弹列入国防科技“七五”计划。8月1日,作为工程零点,“上游”二(固)设计研制工作正式拉开帷幕。为了加强研制工作责任制,经航空部批准建立了设计师系统,彭历生任总设计师,左重、张琚、温育坤任副总设计师。1989年12月,在海军试验基地试验场,“上游”2号固体导弹以7发5中获得成功,完成了定型试验。
  1991年3月,通过了国家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的审查,批准设计定型并投入批生产,正式命名为“上游”二号(SY-2)导弹。从此,海防导弹的家族中又增添了一名新成员。
  “上游”二号从1984年8月1日研制工程零点开始,至1989年12月设计定型飞行试验成功,历时5年5个月。批生产型导弹随后进入中国海军服役,并在该弹基础上不断改进发展,形成一个包括多种型号在内的新型反舰导弹系列。
  从“上游”一号仿制成功到现在的45个春秋中,洪都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下,在上级领导机关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干部,以崇高的责任感、使命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奋勇攀登,先后仿制、自行设计、改进改型lO多个型号的海防导弹,3个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个获1978年科学大会奖,1个获1988年国家质量银质奖。这条中国组建最早的海防导弹研制生产线,只用极少的经费为海军提供了大量的反舰导弹,为发展和加强祖国的海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上游二没有实现超音速,它的最终改进型飞龙7才是超音速反舰弹。但是飞龙7仅仅只是达到了超音速,并没有达到战术需要的超音速速度,射程更是很近。此时鹰击8系列已经成熟,世界反舰弹向着高亚音速长航程的发展趋势发展,已经没有飞龙7的位置了。
现在恐怕没有上游系列导弹的位置了。
飞龙系列很低调啊
SY-2的一个好处是使用了固体燃料,这对平时维护有好处。同时更换了YJ-8的无线电高度表和单脉冲雷达导引头,装备在没经过大改装的053H/H1/H1G上还算不错。
算是旅大等用上游系导弹升级的一个好办法了
上游系列真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舰舰导弹摸索成熟之路
2012-2-9 10:25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