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年度防务:2011,国际军事发展的拐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0:10:43
中国实际上在走别人20年前走过的路,而别人也没有停下脚步,我们应有危机感。军队的战斗力远远不只是硬件,有时软件的作用更重要。
中国军队一直是维持世界和平的砝码,这个砝码的力量越大,世界和平与战争的跷跷板就会朝和平倾斜越多。
美国所谋者大,恐怕不仅仅是遏制中国、重返亚太那么简单。当欧洲经济持续低迷时,有人希望通过军事战争手段刺激经济走出低谷?
下一个装备发展的波峰或可期待
2011年航母试航,标志着中国海军由近岸、近海走向远洋,意义重大。从国际地位、海洋权益、贸易对海上交通的依赖等方面来说,中国不可能再维持“黄水”海军的状态了。
中国要真正取得和需求相匹配的远海作战能力,现在仅仅是一个开始。
为什么强调“和需求相匹配”?曾经有人问:南海周边的菲律宾、越南等国家比中国弱,为什么敢做一些中国不敢做的事情?抛开政策不说,单从力量上讲,我们要看到力量和目标的差距。南海周边国家的目标有限,力量小也可以接近目标;而我们的目标很大,尽管力量表面看起来很大,但和对方比起来相当匮乏。
另外,力量的对比不是比较舰艇数量。比如,同样是宙斯盾战舰,美国有,我们也有,是不是就一样了?不一定。美国1艘主力战舰实际上顶我们5艘船。
美国舰艇在航时间较长,这和装备可靠性、训练、技术保障程度,乃至海洋观念都有很大关系。
航空方面也是类似的情况。歼20试飞给我们带来惊喜,但美国的四代机F22是1990年首次试飞的,现在已经停产。而且,美国已经在探索下一代战机了,包括2011年我们看到的X47-B,它标志着美国无人机可能从作战保障领域进入作战领域。欧洲虽然遇到债务危机,但依然在研究下一代无人机,比如法国的“神经元”,起点相当高,似乎不仅仅考虑对地攻击问题,也考虑了空战的问题。
中国实际上在走别人20年前走过的路,而别人也没有停下脚步,我们应有危机感。
前一段时间,有人说2011年歼20进行了六十多次试飞,如果消息准确,表明进展不慢,因为这个试飞强度相当大,甚至超过歼10第一年试飞的强度。
大型装备的研制、建造、训练周期很长,好多东西似乎是在一夜之间出现的,但实际上在很早之前就开始研制。比如我们的宋级潜艇好像是一夜之间下水的,实际上早在1980年代中期我做毕业设计的时候,设计项目就是今天的宋级潜艇。这种长周期导致我们的装备发展有间歇性,出现波峰、波谷轮替,一段时间内出现特别多新东西,一段时间又陷于沉寂。现在,上一个波峰过去已经几年了,我们在2011年看到了一些新东西,那么是不是将迎来下一个波峰?2012年、2013年我们能否看到更多新装备?大家可以期待。
战斗力生成:不仅仅是一艘船的问题
过去一年中,“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是中国军队的重点工作之一。我认为这项工作抓住了核心:军队的战斗力远远不只是硬件,有时软件的作用更重要。
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伊朗所谓击落美国无人机RQ-170,它体现的不仅是技术手段,也包括训练、理念等软件。另一个例子是,当年有萨姆-2防空导弹的国家很多,但是拿它打下U2飞机的有几个?中国打的最多,从打的过程可以看到,不仅仅是运用装备的问题,还包括训练、战法等综合性的战斗素质。
一百六七十年前鸦片战争时,英国海军以风帆战舰为主。可是当年英国海军居然能够远涉重洋,在海上航行半年甚至更长时间来打仗,今天有几个国家能做到?这里面内涵太多,不仅仅是一艘船的问题。
这一年中可以看到我们在软件方面作出的努力。我们对未来战争的初步定义是信息化战争,在总部机关专门成立信息化部,意义可想而知。战略规划部也是这样,战略上的失误用战术战役手段是无法弥补的,所以在顶层规划上要求很高,战略规划部的诞生恰逢其时。
最近主抓训练的军训部又改编成立,这可能标志着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已经从更多关注硬件建设转变为软硬兼顾。
维持世界和平的砝码
从国际视野来看,中国军队一直是维持世界和平的砝码,这个砝码的力量越大,世界和平与战争的跷跷板就会朝和平倾斜越多。
这一年,中国军队加强了与世界各国军队之间的了解沟通,透明度在不断提高,其中包括联合演习、训练,军队的对外开放等。《中国军队》杂志也是一个很小的例子:虽然才创刊两年,但发展相当巨大,创刊时只有中英文版,第二年就改成了六种语言,五个版本:中英、中法、中西、中俄、中阿,2012年还要从季刊改成双月刊。这本小小的杂志是中国军队对外开放的缩影。军队的开放程度和透明度越高,和国外军队的沟通交流越多,能够发挥的稳定作用才能更大。
军队对国民的透明度也越来越高。国防建设用的是纳税人的钱,更何况,国防建设应该是所有国民都关心的。怎么让大家关心?那就需要你不断透明。2011年空军又成立了两个飞行表演队,之前仅有一个八一飞行表演队,能看到表演的人相当有限。现在增加表演队,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军队,吸引更多人投身到这个领域。
在以色列,空军飞行员是整个社会最顶尖的人才,我们能不能保证这一点?如果我们最顶尖的人才都没有投身国防,而是都投身到经济活动和其他领域中,那是有些危险的。
旧的去了,新的来了
如果中国军队一如既往向前走,过若干年后再回头看,也许会发现2011年是很多重大变化的起始点。我们身处拐点之中,看的可能不是很清晰,在这一年里,很多旧的东西去了,新的东西来了。
比如,拉丹死了,反恐战争的最后结果能出来吗?美国从伊拉克撤军,准备从阿富汗撤军,所谓结束了两场战争,那么新的战争会不会到来?可以看到,美国正在重新完成全球军事布局,它在欧洲并没有拔脚而出,还在推反导系统,并且在这一问题上和俄罗斯发生矛盾;美国在非洲也没闲着,它的非洲司令部正式开张运营了。作为一直想保持老大地位的大国,美国所谋者大,恐怕不仅仅是遏制中国、重返亚太那么简单。
过去一年中,旧的利比亚去了,政治强人卡扎菲去了,新的人物正在到来。利比亚的变动发生在整个中东、北非地区大的变动背景中,这一变动到现在还远远没有终止。
欧洲也值得关注。在现在的经济状况下,欧洲的军队硬件建设不可能不受到影响,有人判断欧洲要进入低迷期,但会不会存在这种可能:当欧洲经济持续低迷时,有人希望通过军事战争手段刺激经济走出低谷?即便这种可能性不会发生,这一轮债务危机也会使欧洲各国力量重新洗牌,洗牌的结果很可能会超出大家的想象。
在这个过程当中,美国的状态很微妙。实际上,美国要保持一极世界,更多是把一体化之后的欧洲看作对手和竞争对象。在利比亚,美国积极促成了战争,但是当法国、英国、意大利全身心投入之后,美国又好像缩到后面去了,以至于这场仗拖了这么长时间。我想,这场仗的结果和一些北约国家最初的构想有所差距,付出和收益不平衡——在造成这种不平衡的过程中,有没有美国的因素?
亚太这边,朝鲜半岛刚刚发生大事,金正日去世,大家都说希望朝鲜有一个稳定的过渡,但嘴上说的和心里想的、手中做的可能不一样。
这些年来,很多热点地区、热点问题的量变积累已经达到了相当程度,是不是已经接近了引发质变的那个点?如果是,那么2012年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些重大的变革事件。
作者:陈虎大校,新华社《世界军事》杂志和《中国军队》杂志总编辑。



中国实际上在走别人20年前走过的路,而别人也没有停下脚步,我们应有危机感。军队的战斗力远远不只是硬件,有时软件的作用更重要。
中国军队一直是维持世界和平的砝码,这个砝码的力量越大,世界和平与战争的跷跷板就会朝和平倾斜越多。
美国所谋者大,恐怕不仅仅是遏制中国、重返亚太那么简单。当欧洲经济持续低迷时,有人希望通过军事战争手段刺激经济走出低谷?
下一个装备发展的波峰或可期待
2011年航母试航,标志着中国海军由近岸、近海走向远洋,意义重大。从国际地位、海洋权益、贸易对海上交通的依赖等方面来说,中国不可能再维持“黄水”海军的状态了。
中国要真正取得和需求相匹配的远海作战能力,现在仅仅是一个开始。
为什么强调“和需求相匹配”?曾经有人问:南海周边的菲律宾、越南等国家比中国弱,为什么敢做一些中国不敢做的事情?抛开政策不说,单从力量上讲,我们要看到力量和目标的差距。南海周边国家的目标有限,力量小也可以接近目标;而我们的目标很大,尽管力量表面看起来很大,但和对方比起来相当匮乏。
另外,力量的对比不是比较舰艇数量。比如,同样是宙斯盾战舰,美国有,我们也有,是不是就一样了?不一定。美国1艘主力战舰实际上顶我们5艘船。
美国舰艇在航时间较长,这和装备可靠性、训练、技术保障程度,乃至海洋观念都有很大关系。
航空方面也是类似的情况。歼20试飞给我们带来惊喜,但美国的四代机F22是1990年首次试飞的,现在已经停产。而且,美国已经在探索下一代战机了,包括2011年我们看到的X47-B,它标志着美国无人机可能从作战保障领域进入作战领域。欧洲虽然遇到债务危机,但依然在研究下一代无人机,比如法国的“神经元”,起点相当高,似乎不仅仅考虑对地攻击问题,也考虑了空战的问题。
中国实际上在走别人20年前走过的路,而别人也没有停下脚步,我们应有危机感。
前一段时间,有人说2011年歼20进行了六十多次试飞,如果消息准确,表明进展不慢,因为这个试飞强度相当大,甚至超过歼10第一年试飞的强度。
大型装备的研制、建造、训练周期很长,好多东西似乎是在一夜之间出现的,但实际上在很早之前就开始研制。比如我们的宋级潜艇好像是一夜之间下水的,实际上早在1980年代中期我做毕业设计的时候,设计项目就是今天的宋级潜艇。这种长周期导致我们的装备发展有间歇性,出现波峰、波谷轮替,一段时间内出现特别多新东西,一段时间又陷于沉寂。现在,上一个波峰过去已经几年了,我们在2011年看到了一些新东西,那么是不是将迎来下一个波峰?2012年、2013年我们能否看到更多新装备?大家可以期待。
战斗力生成:不仅仅是一艘船的问题
过去一年中,“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是中国军队的重点工作之一。我认为这项工作抓住了核心:军队的战斗力远远不只是硬件,有时软件的作用更重要。
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伊朗所谓击落美国无人机RQ-170,它体现的不仅是技术手段,也包括训练、理念等软件。另一个例子是,当年有萨姆-2防空导弹的国家很多,但是拿它打下U2飞机的有几个?中国打的最多,从打的过程可以看到,不仅仅是运用装备的问题,还包括训练、战法等综合性的战斗素质。
一百六七十年前鸦片战争时,英国海军以风帆战舰为主。可是当年英国海军居然能够远涉重洋,在海上航行半年甚至更长时间来打仗,今天有几个国家能做到?这里面内涵太多,不仅仅是一艘船的问题。
这一年中可以看到我们在软件方面作出的努力。我们对未来战争的初步定义是信息化战争,在总部机关专门成立信息化部,意义可想而知。战略规划部也是这样,战略上的失误用战术战役手段是无法弥补的,所以在顶层规划上要求很高,战略规划部的诞生恰逢其时。
最近主抓训练的军训部又改编成立,这可能标志着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已经从更多关注硬件建设转变为软硬兼顾。
维持世界和平的砝码
从国际视野来看,中国军队一直是维持世界和平的砝码,这个砝码的力量越大,世界和平与战争的跷跷板就会朝和平倾斜越多。
这一年,中国军队加强了与世界各国军队之间的了解沟通,透明度在不断提高,其中包括联合演习、训练,军队的对外开放等。《中国军队》杂志也是一个很小的例子:虽然才创刊两年,但发展相当巨大,创刊时只有中英文版,第二年就改成了六种语言,五个版本:中英、中法、中西、中俄、中阿,2012年还要从季刊改成双月刊。这本小小的杂志是中国军队对外开放的缩影。军队的开放程度和透明度越高,和国外军队的沟通交流越多,能够发挥的稳定作用才能更大。
军队对国民的透明度也越来越高。国防建设用的是纳税人的钱,更何况,国防建设应该是所有国民都关心的。怎么让大家关心?那就需要你不断透明。2011年空军又成立了两个飞行表演队,之前仅有一个八一飞行表演队,能看到表演的人相当有限。现在增加表演队,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军队,吸引更多人投身到这个领域。
在以色列,空军飞行员是整个社会最顶尖的人才,我们能不能保证这一点?如果我们最顶尖的人才都没有投身国防,而是都投身到经济活动和其他领域中,那是有些危险的。
旧的去了,新的来了
如果中国军队一如既往向前走,过若干年后再回头看,也许会发现2011年是很多重大变化的起始点。我们身处拐点之中,看的可能不是很清晰,在这一年里,很多旧的东西去了,新的东西来了。
比如,拉丹死了,反恐战争的最后结果能出来吗?美国从伊拉克撤军,准备从阿富汗撤军,所谓结束了两场战争,那么新的战争会不会到来?可以看到,美国正在重新完成全球军事布局,它在欧洲并没有拔脚而出,还在推反导系统,并且在这一问题上和俄罗斯发生矛盾;美国在非洲也没闲着,它的非洲司令部正式开张运营了。作为一直想保持老大地位的大国,美国所谋者大,恐怕不仅仅是遏制中国、重返亚太那么简单。
过去一年中,旧的利比亚去了,政治强人卡扎菲去了,新的人物正在到来。利比亚的变动发生在整个中东、北非地区大的变动背景中,这一变动到现在还远远没有终止。
欧洲也值得关注。在现在的经济状况下,欧洲的军队硬件建设不可能不受到影响,有人判断欧洲要进入低迷期,但会不会存在这种可能:当欧洲经济持续低迷时,有人希望通过军事战争手段刺激经济走出低谷?即便这种可能性不会发生,这一轮债务危机也会使欧洲各国力量重新洗牌,洗牌的结果很可能会超出大家的想象。
在这个过程当中,美国的状态很微妙。实际上,美国要保持一极世界,更多是把一体化之后的欧洲看作对手和竞争对象。在利比亚,美国积极促成了战争,但是当法国、英国、意大利全身心投入之后,美国又好像缩到后面去了,以至于这场仗拖了这么长时间。我想,这场仗的结果和一些北约国家最初的构想有所差距,付出和收益不平衡——在造成这种不平衡的过程中,有没有美国的因素?
亚太这边,朝鲜半岛刚刚发生大事,金正日去世,大家都说希望朝鲜有一个稳定的过渡,但嘴上说的和心里想的、手中做的可能不一样。
这些年来,很多热点地区、热点问题的量变积累已经达到了相当程度,是不是已经接近了引发质变的那个点?如果是,那么2012年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些重大的变革事件。
作者:陈虎大校,新华社《世界军事》杂志和《中国军队》杂志总编辑。



老右,把这一系列文章转完后,再转一些南方关于此类话题的评论或者言论过来看看。
ano1229 发表于 2012-1-13 09:07
老右,把这一系列文章转完后,再转一些南方关于此类话题的评论或者言论过来看看。
我找找去年的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