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年度防务:中国海军,远航于监听与封锁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5:24:48
2011年,中国国民心态正在告别对器物的单纯崇拜,这远比航母成功下水意义重大。很多人认为,海军是“海上的钢铁长城”,这显然是不了解海军本性,也不了解海军的历史。
与关注度极高的航母一再试航相比,渐近年关,很多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容易被淡忘。2011年3月初,在澳大利亚西部,中国建立起了一座卫星地面跟踪站,这只引起了少许西方媒体的注意。
6月8日正午时分,海军舰队冲过通过冲绳-宫古公海水道东海舰队,浩浩荡荡驶向太平洋海域,另一艘潜艇则在冲绳近海附近航行。
11月下旬,湄公河上中国船员的鲜血,举国悲愤,也换来了多国联合护航行动,中国已部署数百名水上安全力量参与行动。
12月初,塞舌尔外长亚当邀请中国海军在该国建立补给点,中国军方非常谨慎地解释,这不是“军事基地”,仅仅是为三年前就开始参与的国际护航提供后勤补给。
航母下水,没有顶礼膜拜
“中国海军处于19世纪末德国海军的境地,被强大的英国海军看守在牢房里。”军事问题专家戴旭所说的“牢房”,是指美国率领日本、印度、澳大利亚和南海周边诸国可能形成的包围圈。
正是在包围圈掩护下,一些周边国家才肆无忌惮地触动中国的海洋利益:中日钓鱼岛争端此起彼伏,越南、菲律宾等国明火执仗,占领南海岛屿、单方面掠夺式开采南海油气资源。海之上,国之殇,多年的愤怒和无奈,最终落在了航母上。
“不要指望拥有航母,就能收复南海,夺回被日本控制的钓鱼岛。事实上,我们在很多年前,就拥有了比航母厉害数百倍的核武器。”2011年8月10日,在大连港一片鞭炮声中,“瓦良格”号航母下水首航,有网友如是评论。
这是来自民间的声音,没有了一百多年前对于海洋的冷漠。2011年,国民心态告别对器物的崇拜,这远比航母成功下水意义更为重大。
“100年前,也就是辛亥革命那一年,西方航母就投入生产了。而我们如今还是在改造前苏联的航母,经过多长时间的改造呢?8年。”国防大学军事科技与装备研究室教授乔松楼将军说。
“瓦良格”号航母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其战斗力,而是它所代表的海洋精神。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中国是唯一尚不拥有航母的国家——这对十几亿中国人来说,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情。
任何大国的崛起必然伴随着海洋化的进程,中国对航母的热切关注背后,可以认为这是一次海洋意识的全民传播,尽管呼唤觉醒的传播,来得太晚。
有总比没有好。这可以是对航母的解读,也可以用来解读中国海洋意识的觉醒。
深蓝之路,遍布监视之眼
2011年,中国海军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的护航行动,已经进入了第三个年头。三年来,海军共派出10批25艘舰船、8400余名官兵执行护航任务,对403批、近4400艘中外船舶实施了护航。
但是,护航编队却一直面临着巨大的后勤挑战。目前,中国海军护航行动的后勤保障,采取的是自我保障与靠泊补给相结合的方式,行动不便,成本高昂,舰队每行动一步,就像轮番把百元大钞扔进大海之中。
“中国建立相对长期的岸基补给基地,周边国家和其他参与护航的国家都是能够理解的。”海军少将尹卓表示。
这一年,中国海军开始苦寻海外战略支点,首选地为吉布提或者塞舌尔。尽管西方国家海外军事基地遍布全球,中国将设一两处海军补给点,西方的猜忌无法避免,更没有阻止其监视、封锁中国海军的步调。
2011年夏天,日本自卫队开始沿着西南岛链密集布设监听设施,极力把中国海军的活动纳入视野之中,“东海构建弧形半包围圈”轮廓初现。
当然,日本的这些海上监听站只不过是美军的“附庸”。目前,美军在日本已设立大小十几座雷达站。其中,位于日本北部的三泽基地设有远东地区最大的雷达系统,驻扎着大量美军情报人员,是美军在亚太最大的情报搜集基地。美军还在冲绳建造了楚边通信所,设有被称为“象栏”的巨型雷达天线网,可以精确测定东亚海域的电波信号及其来源,主要目标就是对华监控。
在西太平洋地区,美军太平洋司令部拥有六种侦察机、二十多艘海上间谍船。其中,嘉手纳空军基地是对华实施情报侦察的重要支柱。
15年差距,仍缺乏海外投射力
“中国缺乏向海外投射影响力的许多能力。”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中国专家沈大伟(David Shambaugh)的观点带有普遍性。
兰德公司的分析师科迪斯·库珀(Cortez Cooper)则表示,“未来三五年之内,中国可能会做出决定,决定未来20至30年其海军力量的投射方向。”
美国国会研究服务部(CRS)在稍早前的一份报告中分析,中国海军的第一层次目标是,一旦台海冲突爆发,能够吓阻或防止美军进入台湾海峡。该报告还推测,在海上领土纠纷中捍卫自身利益,为中国进口石油和其它矿物保护海上航道,这是中国海军的中层目标。中国海军的最终目标是,有意取代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影响力。
实际上,中国可能还要花费数十年的时间才能赶上美国海军。当前,美国海军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投送武力,实施有效作战,属于第一层次。而俄罗斯、英国能够在远洋局部海域遂行海空作战,属于第二层次。中国、法国、印度、日本等具备近海海域攻防作战能力的海军属于第三类。
通常,一个国家海军的实力由多种因素构成,包括舰队规模、舰艇数量、兵力结构、装备水平、训练状况以及国家海洋地理环境、海军运用传统、海军战略指导思想等方面。2011年,中国海军开始塑造国家软权力。
2011年9月16日至12月29日,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疗船从浙江舟山启航,横跨太平洋,穿越巴拿马运河,赴古巴、牙买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哥斯达黎加等拉美四国,执行代号为“和谐使命-2011”的国际医疗服务任务,成功为万名海外患者提供了救助。
中国海军的发展与经济发展一样,采取了“模仿+吸收”的模式。法国海军上校、《战斗舰队》一书的作者贝尔纳·普雷泽兰认为,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仍还是一支只拥有上世纪50年代技术装备的海岸防卫力量。但从1990年代起,它开始拥有现代化舰船,先是从俄罗斯订购,后逐渐实现本地生产。
“仅仅就装备技术而言,中国海空军要落后美国海空军15年。”乔松楼将军并不认同普雷泽兰的捧杀。他认为,中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工业和技术力量有待为海上军事实力的发展提供推动力,中国海军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中国海洋形势日益严峻,南海大有成为“亚洲巴尔干”之势。南海问题正是在大国角力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变得越发躁动不安。中国海军转型,如今成了最高层的期待。2011年12月6日,HJT主席在全军装备会议上,再次提出要求,“加快推进海军转型建设,拓展深化军事斗争准备,扎实推进海军现代化。”
这或许也是2012年中国民众对中国海军的期待。

2011年,中国国民心态正在告别对器物的单纯崇拜,这远比航母成功下水意义重大。很多人认为,海军是“海上的钢铁长城”,这显然是不了解海军本性,也不了解海军的历史。
与关注度极高的航母一再试航相比,渐近年关,很多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容易被淡忘。2011年3月初,在澳大利亚西部,中国建立起了一座卫星地面跟踪站,这只引起了少许西方媒体的注意。
6月8日正午时分,海军舰队冲过通过冲绳-宫古公海水道东海舰队,浩浩荡荡驶向太平洋海域,另一艘潜艇则在冲绳近海附近航行。
11月下旬,湄公河上中国船员的鲜血,举国悲愤,也换来了多国联合护航行动,中国已部署数百名水上安全力量参与行动。
12月初,塞舌尔外长亚当邀请中国海军在该国建立补给点,中国军方非常谨慎地解释,这不是“军事基地”,仅仅是为三年前就开始参与的国际护航提供后勤补给。
航母下水,没有顶礼膜拜
“中国海军处于19世纪末德国海军的境地,被强大的英国海军看守在牢房里。”军事问题专家戴旭所说的“牢房”,是指美国率领日本、印度、澳大利亚和南海周边诸国可能形成的包围圈。
正是在包围圈掩护下,一些周边国家才肆无忌惮地触动中国的海洋利益:中日钓鱼岛争端此起彼伏,越南、菲律宾等国明火执仗,占领南海岛屿、单方面掠夺式开采南海油气资源。海之上,国之殇,多年的愤怒和无奈,最终落在了航母上。
“不要指望拥有航母,就能收复南海,夺回被日本控制的钓鱼岛。事实上,我们在很多年前,就拥有了比航母厉害数百倍的核武器。”2011年8月10日,在大连港一片鞭炮声中,“瓦良格”号航母下水首航,有网友如是评论。
这是来自民间的声音,没有了一百多年前对于海洋的冷漠。2011年,国民心态告别对器物的崇拜,这远比航母成功下水意义更为重大。
“100年前,也就是辛亥革命那一年,西方航母就投入生产了。而我们如今还是在改造前苏联的航母,经过多长时间的改造呢?8年。”国防大学军事科技与装备研究室教授乔松楼将军说。
“瓦良格”号航母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其战斗力,而是它所代表的海洋精神。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中国是唯一尚不拥有航母的国家——这对十几亿中国人来说,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情。
任何大国的崛起必然伴随着海洋化的进程,中国对航母的热切关注背后,可以认为这是一次海洋意识的全民传播,尽管呼唤觉醒的传播,来得太晚。
有总比没有好。这可以是对航母的解读,也可以用来解读中国海洋意识的觉醒。
深蓝之路,遍布监视之眼
2011年,中国海军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的护航行动,已经进入了第三个年头。三年来,海军共派出10批25艘舰船、8400余名官兵执行护航任务,对403批、近4400艘中外船舶实施了护航。
但是,护航编队却一直面临着巨大的后勤挑战。目前,中国海军护航行动的后勤保障,采取的是自我保障与靠泊补给相结合的方式,行动不便,成本高昂,舰队每行动一步,就像轮番把百元大钞扔进大海之中。
“中国建立相对长期的岸基补给基地,周边国家和其他参与护航的国家都是能够理解的。”海军少将尹卓表示。
这一年,中国海军开始苦寻海外战略支点,首选地为吉布提或者塞舌尔。尽管西方国家海外军事基地遍布全球,中国将设一两处海军补给点,西方的猜忌无法避免,更没有阻止其监视、封锁中国海军的步调。
2011年夏天,日本自卫队开始沿着西南岛链密集布设监听设施,极力把中国海军的活动纳入视野之中,“东海构建弧形半包围圈”轮廓初现。
当然,日本的这些海上监听站只不过是美军的“附庸”。目前,美军在日本已设立大小十几座雷达站。其中,位于日本北部的三泽基地设有远东地区最大的雷达系统,驻扎着大量美军情报人员,是美军在亚太最大的情报搜集基地。美军还在冲绳建造了楚边通信所,设有被称为“象栏”的巨型雷达天线网,可以精确测定东亚海域的电波信号及其来源,主要目标就是对华监控。
在西太平洋地区,美军太平洋司令部拥有六种侦察机、二十多艘海上间谍船。其中,嘉手纳空军基地是对华实施情报侦察的重要支柱。
15年差距,仍缺乏海外投射力
“中国缺乏向海外投射影响力的许多能力。”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中国专家沈大伟(David Shambaugh)的观点带有普遍性。
兰德公司的分析师科迪斯·库珀(Cortez Cooper)则表示,“未来三五年之内,中国可能会做出决定,决定未来20至30年其海军力量的投射方向。”
美国国会研究服务部(CRS)在稍早前的一份报告中分析,中国海军的第一层次目标是,一旦台海冲突爆发,能够吓阻或防止美军进入台湾海峡。该报告还推测,在海上领土纠纷中捍卫自身利益,为中国进口石油和其它矿物保护海上航道,这是中国海军的中层目标。中国海军的最终目标是,有意取代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影响力。
实际上,中国可能还要花费数十年的时间才能赶上美国海军。当前,美国海军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投送武力,实施有效作战,属于第一层次。而俄罗斯、英国能够在远洋局部海域遂行海空作战,属于第二层次。中国、法国、印度、日本等具备近海海域攻防作战能力的海军属于第三类。
通常,一个国家海军的实力由多种因素构成,包括舰队规模、舰艇数量、兵力结构、装备水平、训练状况以及国家海洋地理环境、海军运用传统、海军战略指导思想等方面。2011年,中国海军开始塑造国家软权力。
2011年9月16日至12月29日,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疗船从浙江舟山启航,横跨太平洋,穿越巴拿马运河,赴古巴、牙买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哥斯达黎加等拉美四国,执行代号为“和谐使命-2011”的国际医疗服务任务,成功为万名海外患者提供了救助。
中国海军的发展与经济发展一样,采取了“模仿+吸收”的模式。法国海军上校、《战斗舰队》一书的作者贝尔纳·普雷泽兰认为,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仍还是一支只拥有上世纪50年代技术装备的海岸防卫力量。但从1990年代起,它开始拥有现代化舰船,先是从俄罗斯订购,后逐渐实现本地生产。
“仅仅就装备技术而言,中国海空军要落后美国海空军15年。”乔松楼将军并不认同普雷泽兰的捧杀。他认为,中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工业和技术力量有待为海上军事实力的发展提供推动力,中国海军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中国海洋形势日益严峻,南海大有成为“亚洲巴尔干”之势。南海问题正是在大国角力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变得越发躁动不安。中国海军转型,如今成了最高层的期待。2011年12月6日,HJT主席在全军装备会议上,再次提出要求,“加快推进海军转型建设,拓展深化军事斗争准备,扎实推进海军现代化。”
这或许也是2012年中国民众对中国海军的期待。

2011年12月26日,韩国公布了允许海警在中国渔民非法捕捞时开枪的政策,此前的12月20日和11月6日,日本也分别逮捕了“涉嫌在日本领海非法作业”的两艘中国渔船船长。10月18日,我国渔船在南沙礼乐滩海域遭菲律宾军舰袭扰。
尽管习近平副主席12月21日访越,日本首相野田佳彦12月25日首次访华,周边海洋紧张气氛明显缓和,但在为生计奔忙的渔民身上却很难风平浪静。
实际上,综观2011年中国海洋舆情演变,最初的焦点是领土主权,而后是石油开采,年底竟以世界海洋争端中最普遍、最低强度的渔事纠纷为主,有的案件甚至与主权无关,而不少公众的反应始终是“不惜一战”,可见矛盾久聚,严重缺乏清晰方略和具体行动,已有认识趋于倒退之忧。
主权症结:法律战
关于南海维权,当前一个最简单的思维定势就是:领土被侵占-仁至义尽-忍无可忍-一举收复并固守-保持威慑-功德圆满。这个思维忽略的是:岛屿领土乃祖宗所传,但在整个国际社会,现代意义上的海洋法制度却刚刚定型不久并仍有争执,而中国自晚清以来屡遭侵权,在维权上欠账甚多。即使武力得手,也仅能占土,国际法意义上的权益划分仍未解决,更难使一个地处国际战略航路要冲、多国利益交织的广大海域保持和平与繁荣。而一个不安宁、不能有利于国内经济发展的南海,即使得到油气资源,势必可能要付出更多的国家资源来维持。
时至今日,对于以1982年才定型并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为核心的国际海洋法,因为其复杂性,多数公众(包括部分媒体)一方面无暇了解,同时又对各种观点的对错无从判断。似是而非的诸多民间论断,更加剧了这种困惑。
全世界岛屿争端并不少见,仅据部分统计,就涉及至少51宗(其中不少又涉及群岛或多个岛屿),各主要大国都有牵涉。由于大陆架划分被视为扩大国家管辖海域和拓展资源储备的最后机会,全球可能将有60-70个国家提出主张。
为解决各国间的海洋争端,《公约》成立了国际海洋法法庭,并规定了组织仲裁的程序。然而,南海问题首先是领土主权问题,因而中国2006年就依法声明,对涉及海洋划界、领土争端和军事活动等争端,不接受国际法院、国际海洋法法庭或其它仲裁庭的裁决。《公约》也规定涉及领土主权等争端,则不适于提交该《公约》规定的强制性程序,应适用国际法中关于领土主权取得的法律原则。不过近年国内也有专家主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考虑国际司法程序。
和平解决岛礁主权归属,最理想的莫过于双边谈判,这也正是中国政府一贯的主张。2010年9月,挪威和俄罗斯经过40年艰苦谈判,终于签署了巴伦支海和北冰洋海洋划界条约。
掌握主动的最简单举动之一,或许正如空军少将乔良所言:“从国际法、海洋法的角度讲,有多少海洋国土属于中国,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哪些部分铁定是我们的,哪些是我们掌控中,而哪些是属于我们却被别人占领了。不能笼而统之地说南海属于中国,‘九段线’也必须一段一段地标注清楚经度纬度。
可行路径:资源战
对南沙的油气资源,中国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是没有能力开采的。中国自主开发能力限于水深200米以内。
在南海,中国现有开发限于西部和东部,但南海石油资源约95%集中在南部8个主要盆地。即使不计周边国家在我疆域内已开发区的蕴藏量,目前尚有总量的60%可供我国开发。
与巴西、俄罗斯等国相比,南海油气资源潜力在全球并不算惊人。近年南海合作开发对国际石油巨头的吸引力较为有限,但中国在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和深海多金属结核等未来新兴资源的开发技术上也锲而不舍。这些资源更多分布在公海,而《公约》设立的国际海底制度因不涉争端,已经建立起公平的各国利益共享机制,主要障碍在技术上。目标直指7000米深海的中国“蛟龙”一号载人深潜器,就主要为此而生。
作为中海油“十一五”期间列入“863计划”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五型六船”的核心,“深海981号”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于2011年5月下水。它与相继问世的地球物理勘探船、深水工程勘察船、深水铺管起重船和大马力深水三用工作船一起,填补了中国3000米深水的勘探、钻井和铺管等能力空白。但“深海981”仍由国外初步设计,占成本60%的设备仍需进口,显然,断言我国相关能力“一步跨入世界先进行列”为时过早。
有关专家认为:南海综合开发经历了2006年至今的停顿,实质性大规模开发南海深水油气资源,将是比守岛和捕鱼更有效的维权举措,也增强了维护主权的法理基础。
通过“先远后近、先南后北、先争议地区后非争议地区”的开发步骤,在恰当的军事和法理斗争配合下,或可望推动相关国家真正落实“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用南海研究院院长吴士存的话说:主动开发,“从而维持争议、保持存在、促成合作”。
作为海上石油开发的支柱,中国整个海洋工程装备业实力仍较薄弱,当然,中国当前的努力毕竟解决了南海油气“鞭长莫及”和开采技术被“卡脖子”的两大燃眉之急,就南海问题来说,还是很有利的。中国的蓝图是:2020年建成能对水深1500~3000米勘探开发的配套队伍,南海深水区年产5000万吨当量,深水勘探开发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内向行动:渔事纠纷之思
2011年,以海监和渔政为主的中国五大海洋部门各自的维权能力建设均可谓紧锣密鼓,仅中国海监就增加了7艘千吨级海监船、3架海监飞机和36艘省级维权执法船,中国渔政船也积极出现在钓鱼岛附近。
然而,与周边邻国相比,中国海上执法力量分散和重叠的弊端仍然明显,多头、单一执法效率低下。只不过在一致对外的姿态下,问题并不引人注目。
在钓鱼岛巡航方面,海监和渔政时常调集本行业各地精锐,但相互素无联手。在《2011年中国海洋发展报告》中,国家海洋局在陈述“多头执法”之弊时指出:由于我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中只有原则性宣示,不涉及具体的执法主体、工作内容、管辖对象和职责权限,其它涉及测绘、资源、环境、科研等领域的行政法规也只规定实体权益,程序含糊,使相关维权巡航执法仍无法可依。
积极的现象是,海南省已经成立统一的海洋与渔业局。在西南中沙群岛海洋与渔业局协调下,2011年5月成立的中国海监海南省总队西南中沙支队,开始统一使用中国海监称谓。不过,国家级的部门整合仍在积极谋划之中。
到2011年末,中国渔船被周边邻国抓扣的现象成为焦点。其实,此前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越南等国对待中国渔民的行动早已火药味甚浓,然而不巧的是,除钓鱼岛外,年末数起倍受关注的渔事纠纷并不涉及主权争端。
2011年中国海上维权历程,使中国公众进一步认识到:同强大一样,自身的高效、清醒和规范,是海洋维权的必备条件。
浮躁误国:舆论战
2011年,关于南海的国内舆论,全国只见一片战争呼声,不见真正能全面解决问题的治本探讨,媒体争夺眼球的本能,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中国舆论对国外观点条件反射式的应激模式,显示出自身的不成熟。出于政治需要,国外一些人物在不同场合时而大放厥词,时而甜言蜜语,我国媒体却跟着对其字面意思照单全收,弄得一惊一乍。
但在国际舆论方面,中国因欠缺全面战略,在落实“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和阻止南海问题国际化等斗争中说服力不足。2011年8月,中石油等三家企业竞标菲律宾南海石油项目被网民鉴定为“出卖礼乐滩”的“惊天卖国丑闻”,更使这种混乱登峰造极。
借助民粹的盛行和网络的强势,愤青般的舆论环境对中国维护利益是利是弊,恐怕值得沉思。
舆论对南海提出的一些自以为是的“行动”呼声,却往往无法自圆其说。可见,不管是东海还是南海维权,经济、外交、法律、舆论与军事手段,如何相辅相成而不是顾此失彼,如何提出全面谋划、分步骤、可操作的“路线图”,将是留给2012的一个核心课题。



http://www.infzm.com/content/67204
他一生喜欢自由自在,不过现在已经很难,去旅游想不被人认出来已经做不到了。在亩产900公斤被攻克之后,他心里还有一个梦想,2020年实现第四期超级杂交稻亩产1000公斤。
2004年3月29日,世界粮食基金会授予袁隆平2004 年度世界粮食奖。图为袁隆平和美国水稻专家一起研究超级杂交水稻。 2011年12月10日下午,在广州大剧院“中国梦”现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第一个上台的被致敬者。“他很年轻,只有81岁。”现场播放的视频短片这样介绍,画面上出现的是他打篮球的场面。
袁隆平的大学同学给他做过一个鉴定:爱好——自由,特长——散漫。“哈!说实在话,我到现在也还是这样。我不拘礼节,不喜欢古板,不愿意一本正经,不想受到拘束。”他自己说。
这话看起来一点不假。2011年9月,在亩产900公斤被攻克之后,南方周末记者走进袁隆平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办公室,总是觉得眼前的老先生与四四方方的办公室多少有点格格不入。
袁隆平说过,“顶着太阳,蹚着泥水,下田,实干,实践出真知。培育新品种是应用科学,书本上、电脑里种不出水稻!”
关在屋子里他会感到手脚发痒,下田搞实验才有乐趣。过去走路下田,后来骑自行车,再后来骑摩托车,而现在可以开着小汽车下田了。袁隆平说,下田好啊,看绿色,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这样不会缺钙。
他一生喜欢自由自在,不过现在已经很难,去旅游想不被人认出来已经做不到了。到哪个地方,当地领导一定会接待。“很别扭,不自由。”“签名啊,照相啊,都来了,你还不能翘尾巴,你还要有礼貌……媒体来了,也不敢得罪……这些事太多了,很有点儿烦人。”
鹤立鸡群一株稻
袁隆平说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是他的母亲,“母亲是知书达理、贤惠慈爱的人”。她是那个时候少有的知识女性,袁隆平最初学习英语就是由母亲教授的。
然而,让袁隆平感到无比痛惜和遗憾的是,母亲和父亲去世前,他都没能见上最后一面。父亲病重弥留之际,袁隆平正在三亚处于杂交水稻制种的攻关时刻,未能返家。母亲病危,他正在长沙做一个杂交水稻现场会的主持人,等到会议结束赶回安江时,在路上就得到了母亲过世的消息。
小学一年级时,袁隆平在汉口读书。6月份的时候老师带着去郊游,走到了一个私人办的园艺场,那里的花圃很漂亮,桃子结得满满的,葡萄一串串的。“第一次给我很深的印象,学农是这样的东西,所以这样才学农的。”他说。
而袁隆平真正深入农村是1952年土改,住到农户家里去。“现在可以说说我的真实想法,如果读小学的时候老师带我们去的不是那个园艺场,而是带我们到真正的农村,是这样又苦又脏又累又穷的地方,恐怕我就不会立志学农了。”袁隆平在他的口述自传中说道。
水稻是一种自花授粉作物。袁隆平早年间在学校教书时,学术界普遍认为,异花授粉的作物自交会出现退化现象,因而杂交会有优势现象;自花授粉的作物自交不会出现退化,那么杂交也就不会有优势。这样的说法具有相当大的迷惑性,但袁隆平感到这个说法有问题,因为它只是形式逻辑的推理,不是实验中得到的结果。
袁隆平倾向于认为杂交优势是生物间的普遍规律。1960年代初,他在田里面看到一株穗大粒多、很饱满的水稻。“我们叫鹤立鸡群一株稻,我好高兴啊!如获至宝,我就把它留下来了,第二年种下去。”那时候讲亩产可以上1000斤,袁隆平也在做着这个梦。然而,“鹤立鸡群一株稻”的后代却高的高,矮的矮,没有一株能够像原来那么好。
这让袁隆平很泄气,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灵感突然间就来了。袁隆平想到,他选的那株鹤立鸡群的一定是杂交稻,否则不会出现性状分离。那么反过来说,杂交稻确实是具有优势的。
认准了这一条之后,袁隆平就没有动摇过。用他的话说,“上了船你就要划到对岸”。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像候鸟一样往返于湖南和海南之间,用空间换时间,让水稻在短时间内能多长几代,加快杂交稻研究的速度。通常情况下需要八年才能完成的杂交育种过程,他和助手们用三年就做完了。
袁隆平认为杂种优势不光在生物中有体现,在人的创造力上也有相似的规律。他擅长游泳,爱好小提琴,“有爱好,不但让你的世界更丰富,还可以在知识、文化、精神层面上相互‘杂交’,互相启发”。
独创“两系法”
1968年,动荡的岁月里出现过一次严重的毁苗案。袁隆平从南方带回的种子种在试验田里,刚刚长出小苗,就在一天夜里被人拔光了。袁隆平非常心痛,四处寻找,最后在一口井里打捞上来五棵幸存的幼苗。如果没有这五棵苗,他前面四年的工作就全部白干了。
他抢救的是雄性不育试验秧苗。当初袁隆平和助手们是下了很大力气才在数以万计的水稻里找出了一个雄性不育株。这种先天不育的株没有办法自己给自己授粉,因而可以异花授粉,从而让本是自花授粉的水稻实现杂交。
也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袁隆平提出了水稻三系的方法来培育杂交水稻。三系指的是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实现所谓“三系配套”,就是要首先培育出水稻雄性不育系,然后用保持系让这个不育系繁殖下去,最后再用恢复系让不育系的育性得到恢复,产生杂种优势,用于生产。
后来他们在海南找到一个野生的雄性不育株,并命名为“野败”,这成了杂交水稻研究的一个突破口。他们把野败的不育基因导入栽培稻,进而培育出不育系,雄性不育株100%遗传。不过野败不育株在其他性状上并没有优势,所以后来全国的科技工作者筛选了很久,才找到合适的恢复系品种,终于在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成功。
三系法是从理论上容易得到的“经典的方法”,而后来袁隆平等人发展出的两系法,则完全是从田里面发现的独创办法。1973年,湖北省的农业技术员石明松在田里面发现了一种很特别的雄性不育株。它们在夏天时是雄性不育的,到了秋天就变得正常了。后来经过鉴定,这种水稻属于光敏不育型。
在夏天,这种水稻不育的时候,可以用其他水稻(也就是“恢复系”)给它授粉,生产杂交稻种子。到了秋天,它恢复正常了,可以自己繁殖,生产出下一代的不育系。这样,省去了保持系,只需要两系水稻就可以实现杂交水稻的生产了。
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遇到过各种困难,两系杂交稻经过了九年努力才取得成功,也就是1995年。
现在,研究人员们还在探索“一系法”,但进展缓慢。袁隆平认为,通过常规手段很难搞成一系,必须与分子生物学结合起来。“看起来就是要把那个基因从野生植物中克隆出来,然后导入水稻里才有可能成功。这有很长的路要走,不是那么简单的,但并不是不能实现。”
2011年12月10日上午,袁隆平在中山大学梁銶琚礼堂“中国梦践行者中大行”做专题演讲。 (冯飞/图)
超级稻后来居上
只要是讲起杂交水稻的事情,袁隆平就会神采飞扬。中国的超级稻计划开始于1996年,到2000年就实现了第一期目标。
“日本是个先进国家,它的水稻面积大概是两千五百万亩,它的平均产量是450公斤,我们的第一期超级稻是550公斤,也有两千万亩,比日本高了100公斤。”袁隆平说,“印度是个发展中国家,它的产量是多少呢?200多公斤,不到300公斤。”
到了2005年,第二期的目标就实现了,达到了800公斤。袁隆平计算出中国种植的杂交稻可以多养活7000万人口。他还做了这样的计算:现在世界上水稻的面积大概有22亿多亩,如果其中拿一半种上杂交稻,按每一亩增产一百四五十公斤来算,可以多养活4亿—5亿人口。
2004年两会期间,袁隆平提交报告,提出要进行第三期超级杂交稻的攻关。第三期的攻关指标是大面积亩产900公斤。他意识到,与第一期和第二期运用常规手段不同,要达到亩产900公斤的目标,必须要将分子技术与常规育种结合起来搞。
他们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发现了野生稻里的两个增产基因,并把它们导入到栽培稻里。还将水田里长势凶猛的稗草的DNA导入水稻,以提高水稻的长势。他们还跟香港中文大学合作,把C4植物的四个关键酶基因转到了超级杂交稻亲本里去。C4指的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中,首先形成含四个碳原子的有机酸。
“植物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C4植物,一类是C3植物。水稻、小麦属于C3植物,玉米、高粱、甘蔗属于C4植物,C4植物的光合效率比C3植物高30%—50%。我们现在已经把玉米的C4基因转到水稻上来,提高它的光合效率。”袁隆平说。
“我们花了七年时间,最后攻克了,今年实现了108亩平均产量达到了900公斤以上,实现了第三期的目标。”袁隆平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办公室里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推广之后,我估计大面积跟示范田不同,它是有差距的。大面积千百万亩,不可能有示范田一百亩、两百亩那么好的条件,一般是打八折,900公斤打八折,大部分可以搞到700公斤,这不得了。”
国际上最早启动杂交水稻研究计划的国家是日本,在1981年。后来1989年国际水稻研究所也立下了超级稻项目,但它们亩产八百多公斤的目标至今都没有实现。“我们是1996年才启动的,我们是后来居上,所以说我们在水稻方面,特别是杂交水稻是远远领先于世界的。”袁隆平说。
现在的关键是良田
在袁隆平的超级稻达到亩产900公斤之前,其他一些地方也出现过“超级稻”。比如2006年,云南出了一个叫“协优107”,亩产达到了1287公斤;2009年出现的“楚粳28号”亩产也超过1000公斤。
袁隆平去考察过云南盛产水稻的永胜县涛源乡,那里低纬高海拔,日照很丰富,水稻的生长期很长,特别适合水稻生长。在平原地区130多天生长期的品种,在那里是270天,病虫也非常少。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当地创造了高产纪录。“在那个地方可以,但没有办法推广。”袁隆平说,“主要是生态环境特别好。”
袁隆平的第三期超级稻之所以能够高产,其中一个原因也是使用了特殊的肥料。“这种肥料富含多种元素,有纳米技术在里面。我们一般的肥料主要就是氮肥,它的利用率只有30%左右,70%都浪费掉了、流失了,而这个肥料利用率达到了50%左右。”袁隆平说。
“农民很现实的,比如说我在这块地投入一百块钱的肥料,我能够赚到一百二十块他就干了;如果投入一百块,还是一百块他就不会干了。”袁隆平继续说,“现在专用肥还处于中间生产阶段,没有大规模生产。中间生产和研究期间,它的费用肯定高一些,真正大规模生产的话,估计不会比现在的肥料高。”
亩产达到800公斤、900公斤需要有三个基本条件:良种(优良的品种)、良法(栽培技术、方法)、良田。“现在(推广的)关键在于良田。”袁隆平说,“就湖南省来讲,大概三分之二是中低产田,真正称得上是良田的只有三分之一。”
“所以国家加大了力度,要改造中低产田。”他继续说,“首先水一定要过关,不要涝也不要旱。然后土壤要改良,土壤比较疏松、有机质比较多、有害物质比较少,等等。良田有良田的指标。现在品种有了,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关键要大面积提高中低产田的改造。”
亩产1500公斤或更多
农民仅仅靠种粮食还是致不了富的,袁隆平想了一个“种三产四”的曲线致富方法。“曲线致富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原来我家要种四亩地,得2000斤粮食可以满足要求,我现在提高单产,三亩地可以得2000斤粮食,我就腾出一亩地搞其他效益高的,比如说养鱼、种蔬菜等等,这就是曲线致富。”他解释说。
有人说袁隆平是中国最富有的农民。“隆平高科”是2000年开始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曾经去请袁隆平任董事长,但他不乐意。“我是精神首富。”他说,“股票涨了与我一点关系都没有。我从来不炒股,我占5%的股份,只是象征性的。”
袁隆平有一辆1.6排量的赛欧车,是用于下试验田的。“我也有驾驶证,我这是荣誉驾驶证,不年检的,但是我从来不上街,就在我们院里面,还有到试验田开。”他说。
他给记者看,身上穿的Polo衫是45块钱买的,脚上的鞋是200块钱的。“高楼大厦有压抑感,一天到晚都是金钱的世界,没有什么意思。”他也这样说过。
“现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七八十年代那时候搞杂交稻那是解决温饱问题,大家没有饭吃,吃饱饭就很满足了。现在老百姓不满足于吃饱,他要吃好,所以说我们也做了战略调整,既要高产,也要优质。(口感)好得很,我不是吹牛皮,你们拿去尝尝。”袁隆平表示超级稻已经把优质和高产协调起来了。他还讲过,以前香港记者来研究中心访问时试吃米饭,原先吃饭只吃一碗半碗的人,都吃了三四碗。
达到了900公斤,袁隆平还想向1000公斤奋斗。年过八旬的袁隆平表示只要体力、脑力允许,就要争取在2020年实现第四期超级杂交稻亩产1000公斤。在理论上,他认为这样的亩产是可以达到的。他还根据水稻光合作用的利用率来计算,认为1500公斤都不无可能。
“我讲的1500公斤还是C3的,要是C4就更不得了。”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http://www.infzm.com/content/67204
他一生喜欢自由自在,不过现在已经很难,去旅游想不被人认出来已经做不到了。在亩产900公斤被攻克之后,他心里还有一个梦想,2020年实现第四期超级杂交稻亩产1000公斤。
2004年3月29日,世界粮食基金会授予袁隆平2004 年度世界粮食奖。图为袁隆平和美国水稻专家一起研究超级杂交水稻。 2011年12月10日下午,在广州大剧院“中国梦”现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第一个上台的被致敬者。“他很年轻,只有81岁。”现场播放的视频短片这样介绍,画面上出现的是他打篮球的场面。
袁隆平的大学同学给他做过一个鉴定:爱好——自由,特长——散漫。“哈!说实在话,我到现在也还是这样。我不拘礼节,不喜欢古板,不愿意一本正经,不想受到拘束。”他自己说。
这话看起来一点不假。2011年9月,在亩产900公斤被攻克之后,南方周末记者走进袁隆平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办公室,总是觉得眼前的老先生与四四方方的办公室多少有点格格不入。
袁隆平说过,“顶着太阳,蹚着泥水,下田,实干,实践出真知。培育新品种是应用科学,书本上、电脑里种不出水稻!”
关在屋子里他会感到手脚发痒,下田搞实验才有乐趣。过去走路下田,后来骑自行车,再后来骑摩托车,而现在可以开着小汽车下田了。袁隆平说,下田好啊,看绿色,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这样不会缺钙。
他一生喜欢自由自在,不过现在已经很难,去旅游想不被人认出来已经做不到了。到哪个地方,当地领导一定会接待。“很别扭,不自由。”“签名啊,照相啊,都来了,你还不能翘尾巴,你还要有礼貌……媒体来了,也不敢得罪……这些事太多了,很有点儿烦人。”
鹤立鸡群一株稻
袁隆平说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是他的母亲,“母亲是知书达理、贤惠慈爱的人”。她是那个时候少有的知识女性,袁隆平最初学习英语就是由母亲教授的。
然而,让袁隆平感到无比痛惜和遗憾的是,母亲和父亲去世前,他都没能见上最后一面。父亲病重弥留之际,袁隆平正在三亚处于杂交水稻制种的攻关时刻,未能返家。母亲病危,他正在长沙做一个杂交水稻现场会的主持人,等到会议结束赶回安江时,在路上就得到了母亲过世的消息。
小学一年级时,袁隆平在汉口读书。6月份的时候老师带着去郊游,走到了一个私人办的园艺场,那里的花圃很漂亮,桃子结得满满的,葡萄一串串的。“第一次给我很深的印象,学农是这样的东西,所以这样才学农的。”他说。
而袁隆平真正深入农村是1952年土改,住到农户家里去。“现在可以说说我的真实想法,如果读小学的时候老师带我们去的不是那个园艺场,而是带我们到真正的农村,是这样又苦又脏又累又穷的地方,恐怕我就不会立志学农了。”袁隆平在他的口述自传中说道。
水稻是一种自花授粉作物。袁隆平早年间在学校教书时,学术界普遍认为,异花授粉的作物自交会出现退化现象,因而杂交会有优势现象;自花授粉的作物自交不会出现退化,那么杂交也就不会有优势。这样的说法具有相当大的迷惑性,但袁隆平感到这个说法有问题,因为它只是形式逻辑的推理,不是实验中得到的结果。
袁隆平倾向于认为杂交优势是生物间的普遍规律。1960年代初,他在田里面看到一株穗大粒多、很饱满的水稻。“我们叫鹤立鸡群一株稻,我好高兴啊!如获至宝,我就把它留下来了,第二年种下去。”那时候讲亩产可以上1000斤,袁隆平也在做着这个梦。然而,“鹤立鸡群一株稻”的后代却高的高,矮的矮,没有一株能够像原来那么好。
这让袁隆平很泄气,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灵感突然间就来了。袁隆平想到,他选的那株鹤立鸡群的一定是杂交稻,否则不会出现性状分离。那么反过来说,杂交稻确实是具有优势的。
认准了这一条之后,袁隆平就没有动摇过。用他的话说,“上了船你就要划到对岸”。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像候鸟一样往返于湖南和海南之间,用空间换时间,让水稻在短时间内能多长几代,加快杂交稻研究的速度。通常情况下需要八年才能完成的杂交育种过程,他和助手们用三年就做完了。
袁隆平认为杂种优势不光在生物中有体现,在人的创造力上也有相似的规律。他擅长游泳,爱好小提琴,“有爱好,不但让你的世界更丰富,还可以在知识、文化、精神层面上相互‘杂交’,互相启发”。
独创“两系法”
1968年,动荡的岁月里出现过一次严重的毁苗案。袁隆平从南方带回的种子种在试验田里,刚刚长出小苗,就在一天夜里被人拔光了。袁隆平非常心痛,四处寻找,最后在一口井里打捞上来五棵幸存的幼苗。如果没有这五棵苗,他前面四年的工作就全部白干了。
他抢救的是雄性不育试验秧苗。当初袁隆平和助手们是下了很大力气才在数以万计的水稻里找出了一个雄性不育株。这种先天不育的株没有办法自己给自己授粉,因而可以异花授粉,从而让本是自花授粉的水稻实现杂交。
也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袁隆平提出了水稻三系的方法来培育杂交水稻。三系指的是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实现所谓“三系配套”,就是要首先培育出水稻雄性不育系,然后用保持系让这个不育系繁殖下去,最后再用恢复系让不育系的育性得到恢复,产生杂种优势,用于生产。
后来他们在海南找到一个野生的雄性不育株,并命名为“野败”,这成了杂交水稻研究的一个突破口。他们把野败的不育基因导入栽培稻,进而培育出不育系,雄性不育株100%遗传。不过野败不育株在其他性状上并没有优势,所以后来全国的科技工作者筛选了很久,才找到合适的恢复系品种,终于在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成功。
三系法是从理论上容易得到的“经典的方法”,而后来袁隆平等人发展出的两系法,则完全是从田里面发现的独创办法。1973年,湖北省的农业技术员石明松在田里面发现了一种很特别的雄性不育株。它们在夏天时是雄性不育的,到了秋天就变得正常了。后来经过鉴定,这种水稻属于光敏不育型。
在夏天,这种水稻不育的时候,可以用其他水稻(也就是“恢复系”)给它授粉,生产杂交稻种子。到了秋天,它恢复正常了,可以自己繁殖,生产出下一代的不育系。这样,省去了保持系,只需要两系水稻就可以实现杂交水稻的生产了。
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遇到过各种困难,两系杂交稻经过了九年努力才取得成功,也就是1995年。
现在,研究人员们还在探索“一系法”,但进展缓慢。袁隆平认为,通过常规手段很难搞成一系,必须与分子生物学结合起来。“看起来就是要把那个基因从野生植物中克隆出来,然后导入水稻里才有可能成功。这有很长的路要走,不是那么简单的,但并不是不能实现。”
2011年12月10日上午,袁隆平在中山大学梁銶琚礼堂“中国梦践行者中大行”做专题演讲。 (冯飞/图)
超级稻后来居上
只要是讲起杂交水稻的事情,袁隆平就会神采飞扬。中国的超级稻计划开始于1996年,到2000年就实现了第一期目标。
“日本是个先进国家,它的水稻面积大概是两千五百万亩,它的平均产量是450公斤,我们的第一期超级稻是550公斤,也有两千万亩,比日本高了100公斤。”袁隆平说,“印度是个发展中国家,它的产量是多少呢?200多公斤,不到300公斤。”
到了2005年,第二期的目标就实现了,达到了800公斤。袁隆平计算出中国种植的杂交稻可以多养活7000万人口。他还做了这样的计算:现在世界上水稻的面积大概有22亿多亩,如果其中拿一半种上杂交稻,按每一亩增产一百四五十公斤来算,可以多养活4亿—5亿人口。
2004年两会期间,袁隆平提交报告,提出要进行第三期超级杂交稻的攻关。第三期的攻关指标是大面积亩产900公斤。他意识到,与第一期和第二期运用常规手段不同,要达到亩产900公斤的目标,必须要将分子技术与常规育种结合起来搞。
他们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发现了野生稻里的两个增产基因,并把它们导入到栽培稻里。还将水田里长势凶猛的稗草的DNA导入水稻,以提高水稻的长势。他们还跟香港中文大学合作,把C4植物的四个关键酶基因转到了超级杂交稻亲本里去。C4指的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中,首先形成含四个碳原子的有机酸。
“植物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C4植物,一类是C3植物。水稻、小麦属于C3植物,玉米、高粱、甘蔗属于C4植物,C4植物的光合效率比C3植物高30%—50%。我们现在已经把玉米的C4基因转到水稻上来,提高它的光合效率。”袁隆平说。
“我们花了七年时间,最后攻克了,今年实现了108亩平均产量达到了900公斤以上,实现了第三期的目标。”袁隆平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办公室里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推广之后,我估计大面积跟示范田不同,它是有差距的。大面积千百万亩,不可能有示范田一百亩、两百亩那么好的条件,一般是打八折,900公斤打八折,大部分可以搞到700公斤,这不得了。”
国际上最早启动杂交水稻研究计划的国家是日本,在1981年。后来1989年国际水稻研究所也立下了超级稻项目,但它们亩产八百多公斤的目标至今都没有实现。“我们是1996年才启动的,我们是后来居上,所以说我们在水稻方面,特别是杂交水稻是远远领先于世界的。”袁隆平说。
现在的关键是良田
在袁隆平的超级稻达到亩产900公斤之前,其他一些地方也出现过“超级稻”。比如2006年,云南出了一个叫“协优107”,亩产达到了1287公斤;2009年出现的“楚粳28号”亩产也超过1000公斤。
袁隆平去考察过云南盛产水稻的永胜县涛源乡,那里低纬高海拔,日照很丰富,水稻的生长期很长,特别适合水稻生长。在平原地区130多天生长期的品种,在那里是270天,病虫也非常少。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当地创造了高产纪录。“在那个地方可以,但没有办法推广。”袁隆平说,“主要是生态环境特别好。”
袁隆平的第三期超级稻之所以能够高产,其中一个原因也是使用了特殊的肥料。“这种肥料富含多种元素,有纳米技术在里面。我们一般的肥料主要就是氮肥,它的利用率只有30%左右,70%都浪费掉了、流失了,而这个肥料利用率达到了50%左右。”袁隆平说。
“农民很现实的,比如说我在这块地投入一百块钱的肥料,我能够赚到一百二十块他就干了;如果投入一百块,还是一百块他就不会干了。”袁隆平继续说,“现在专用肥还处于中间生产阶段,没有大规模生产。中间生产和研究期间,它的费用肯定高一些,真正大规模生产的话,估计不会比现在的肥料高。”
亩产达到800公斤、900公斤需要有三个基本条件:良种(优良的品种)、良法(栽培技术、方法)、良田。“现在(推广的)关键在于良田。”袁隆平说,“就湖南省来讲,大概三分之二是中低产田,真正称得上是良田的只有三分之一。”
“所以国家加大了力度,要改造中低产田。”他继续说,“首先水一定要过关,不要涝也不要旱。然后土壤要改良,土壤比较疏松、有机质比较多、有害物质比较少,等等。良田有良田的指标。现在品种有了,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关键要大面积提高中低产田的改造。”
亩产1500公斤或更多
农民仅仅靠种粮食还是致不了富的,袁隆平想了一个“种三产四”的曲线致富方法。“曲线致富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原来我家要种四亩地,得2000斤粮食可以满足要求,我现在提高单产,三亩地可以得2000斤粮食,我就腾出一亩地搞其他效益高的,比如说养鱼、种蔬菜等等,这就是曲线致富。”他解释说。
有人说袁隆平是中国最富有的农民。“隆平高科”是2000年开始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曾经去请袁隆平任董事长,但他不乐意。“我是精神首富。”他说,“股票涨了与我一点关系都没有。我从来不炒股,我占5%的股份,只是象征性的。”
袁隆平有一辆1.6排量的赛欧车,是用于下试验田的。“我也有驾驶证,我这是荣誉驾驶证,不年检的,但是我从来不上街,就在我们院里面,还有到试验田开。”他说。
他给记者看,身上穿的Polo衫是45块钱买的,脚上的鞋是200块钱的。“高楼大厦有压抑感,一天到晚都是金钱的世界,没有什么意思。”他也这样说过。
“现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七八十年代那时候搞杂交稻那是解决温饱问题,大家没有饭吃,吃饱饭就很满足了。现在老百姓不满足于吃饱,他要吃好,所以说我们也做了战略调整,既要高产,也要优质。(口感)好得很,我不是吹牛皮,你们拿去尝尝。”袁隆平表示超级稻已经把优质和高产协调起来了。他还讲过,以前香港记者来研究中心访问时试吃米饭,原先吃饭只吃一碗半碗的人,都吃了三四碗。
达到了900公斤,袁隆平还想向1000公斤奋斗。年过八旬的袁隆平表示只要体力、脑力允许,就要争取在2020年实现第四期超级杂交稻亩产1000公斤。在理论上,他认为这样的亩产是可以达到的。他还根据水稻光合作用的利用率来计算,认为1500公斤都不无可能。
“我讲的1500公斤还是C3的,要是C4就更不得了。”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没有链接,不扣分吗
大叔,您今儿是刷版呐?
crazy 发表于 2012-1-13 09:11
大叔,您今儿是刷版呐?
以后每周都会发我对当周南周的选择
欧也浅薄的理解想做点军工利益集团代言了然后{:soso_e120:}。
猛禽怎么了,讨论版全是你转南方的帖子?
南派拥蹙,必须的
lz是拿钱发帖的典型
其实说的也是实话
体制问题
最近发得有点猛
机械猴子啊 发表于 2012-1-13 09:55
lz是拿钱发帖的典型
而且是土鳖美帝给的都收:victory:
lin_9611 发表于 2012-1-13 09:54
南派拥蹙,必须的
汉奸媒体嘛,按某些人的数法,供稿的接受采访的也都是汉奸,我这转贴的就更是了:victory:
而且是土鳖美帝给的都收
支持你一下
杂交和转基因的曲别在哪里啊?以前以为杂交只能是水稻之间,转基因好像什么植物的都能转;现在看杂交也不限于水稻之间啊, 如果转基因会有风险,这杂交是不是也有?
huoran 发表于 2012-1-13 09:41
猛禽怎么了,讨论版全是你转南方的帖子?
头像不错!
进来顶大鸟。
sniper1975 发表于 2012-1-13 11:10
杂交和转基因的曲别在哪里啊?以前以为杂交只能是水稻之间,转基因好像什么植物的都能转;现在看杂交也不限 ...
都说杂交了那肯定是同一个物种的。要不然会有生殖隔离。水稻和人就没法杂交了,不是一个种的,不能产生后代。但是可以把人的基因通过技术手段转移到水稻中去。。个人感觉杂交和转基因没有本质区别,都是遗传物质的交流罢了。只不过转基因的范围要大一些
体制问题?
jeff98 发表于 2012-1-13 12:15
都说杂交了那肯定是同一个物种的。要不然会有生殖隔离。水稻和人就没法杂交了,不是一个种的,不能产生后 ...
水稻、小麦属于C3植物,玉米、高粱、甘蔗属于C4植物,把C4的关键基因移入C3,这算杂交还是转基因呢?主要是对这个有疑问。
sniper1975 发表于 2012-1-13 12:18
水稻、小麦属于C3植物,玉米、高粱、甘蔗属于C4植物,把C4的关键基因移入C3,这算杂交还是转基因呢?主要是 ...
算转基因。不是同一个物种的就不能杂交并产生后代
对事不对人,大家别老是喷南方
sniper1975 发表于 2012-1-13 11:10
杂交和转基因的曲别在哪里啊?以前以为杂交只能是水稻之间,转基因好像什么植物的都能转;现在看杂交也不限 ...
看过这么一个比喻
杂交就像是混血儿,混血儿往往比较漂亮,聪明
转基因就像是人兽交配,出来的绝对是怪胎。 比如就有把牛奶的基因加入到玉米中的产品。这完全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啊。
杂交和转基因明显不是一回事,杂交这种现象即使在无人为干预的自然情况下也存在,杂交水稻和古人驯化培育家畜,培育农作物是一样的。而转基因则是人为改变了物种的基因组,在自然中这种现象根本就不存在。
超级稻也应用了转基因。

貌似我记得转基因的争议在于孟山都的啥种子转基因加入了一段病毒基因,大家对这段基因有疑问。
南方系这是怎么了,应该发表茅于轼的粮食进口理论.
怎么改成支持袁为粮食安全自给的巨大努力了?
这是要拆南方系的台柱子茅于轼的台么?
小尘尘 发表于 2012-1-13 18:28
超级稻也应用了转基因。

貌似我记得转基因的争议在于孟山都的啥种子转基因加入了一段病毒基因,大家对这 ...
袁超级杂交稻和转基因没关系.
完全两条不同的路子.
f22 发表于 2012-1-13 11:02
汉奸媒体嘛,按某些人的数法,供稿的接受采访的也都是汉奸,我这转贴的就更是了
关于南方系的这种现象,中国古话说得特精辟----"婊子也要立贞洁牌坊的".
要不然,怎么潜移默化得搞和平演变呢?
红色飞行员 发表于 2012-1-13 17:49
看过这么一个比喻
杂交就像是混血儿,混血儿往往比较漂亮,聪明
转基因就像是人兽交配,出来的绝对是怪 ...
这说法很形象。
jeff98 发表于 2012-1-13 12:24
算转基因。不是同一个物种的就不能杂交并产生后代
你似乎没有听说过一种叫做荔枝龙眼的东东~
chaifox 发表于 2012-1-13 18:59
南方系这是怎么了,应该发表茅于轼的粮食进口理论.
怎么改成支持袁为粮食安全自给的巨大努力了?
这是要拆南 ...
袁隆平是南方系最喜欢做的题材之一,比茅老头多多了,而且,南方系给茅做题材时不太涉及他对粮食的看法,中点在别的方面
jeff98 发表于 2012-1-13 12:24
算转基因。不是同一个物种的就不能杂交并产生后代
我比较惊奇的是C3的水稻在不具有C4植物的结构情况下怎么进行C4循环。
Hiigara 发表于 2012-1-13 21:08
你似乎没有听说过一种叫做荔枝龙眼的东东~

龙眼: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无患子目-无患子科-龙眼属-龙眼
荔枝: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无患子目-无患子科-荔枝属-荔枝
有亲缘关系的,生殖隔离并不是那么强。某些证据还说明人类(智人)和尼安德特人OOXX过呢。
况且生殖隔离的定义是不能产生可繁育的后代而不是不能产生后代。
chaifox 发表于 2012-1-13 19:04
关于南方系的这种现象,中国古话说得特精辟----"婊子也要立贞洁牌坊的".
要不然,怎么潜移默化得搞和平演变 ...
你指的还有《人民日报》吧。
chaifox 发表于 2012-1-13 19:00
袁超级杂交稻和转基因没关系.
完全两条不同的路子.
他们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发现了野生稻里的两个增产基因,并把它们导入到栽培稻里。还将水田里长势凶猛的稗草的DNA导入水稻,以提高水稻的长势。他们还跟香港中文大学合作,把C4植物的四个关键酶基因转到了超级杂交稻亲本里去。C4指的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中,首先形成含四个碳原子的有机酸。
“植物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C4植物,一类是C3植物。水稻、小麦属于C3植物,玉米、高粱、甘蔗属于C4植物,C4植物的光合效率比C3植物高30%—50%。我们现在已经把玉米的C4基因转到水稻上来,提高它的光合效率。”袁隆平说。
--------------------------------------------------------------------
这就是转基因。
f22 发表于 2012-1-13 22:05
袁隆平是南方系最喜欢做的题材之一,比茅老头多多了,而且,南方系给茅做题材时不太涉及他对粮食的看法,中点 ...
http://www.baidu.com/s?bs=%B0%A2 ... =2&inputT=21047
南方周末 袁隆平找到相关结果约103,000个
http://www.baidu.com/baidu?word= ... e_8_dg&ie=utf-8
南方周末 茅于轼找到相关结果约238,000个

果然多多了{:3_98:}




我现在满超市找以前的那种黄糙米,本地原产的那种,后来终于找到了,一问价格,尼玛35元一公斤。算了~还是到农村去一趟吧,估计希望也不大,有田地的都种其他或者给房地产搞掉了~
还有舟山土产的原种青铜火鸡,也尼玛的35元一公斤,有钱还买不到,一打听,还是不纯的~纯的80年代绝种了

我现在满超市找以前的那种黄糙米,本地原产的那种,后来终于找到了,一问价格,尼玛35元一公斤。算了~还是到农村去一趟吧,估计希望也不大,有田地的都种其他或者给房地产搞掉了~
还有舟山土产的原种青铜火鸡,也尼玛的35元一公斤,有钱还买不到,一打听,还是不纯的~纯的80年代绝种了
不如给右右开个南方系专版,免得他上文章时还要精挑细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