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评价孙中山:没有党军就得迁就有武力的别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8:33:33
h 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jindaishi/detail_2011_04/25/5957847_0.shtml

核心提示:鲁迅写道:“总要改革才好。但改进最快的还是火与剑,孙中山奔波一世,而中国还是如此者,最大的原因还在他没有党军,因此不能不迁就有武力的别人。近几年似乎他们也觉悟了,开起军官学校来,惜已太晚。”



本文来源:《北京日报》2011年4月18日第20版,作者:刘明刚,原题:《鲁迅论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鲁迅从来没见过孙中山,但对孙中山却充满了敬重之情。鲁迅的少数几篇论及孙中山的文章,或探讨其失败原因与经验教训,或评价其历史功绩与革命精神,深邃老到,引人思考。

“没有党军,因此不能不迁就有武力的别人”

鲁迅笔下最早出现孙中山的名字,是在1925年4月8日致许广平的私信中。因正逢孙中山逝世,所以,自然而然地谈到了孙中山。鲁迅写道:“总要改革才好。但改进最快的还是火与剑,孙中山奔波一世,而中国还是如此者,最大的原因还在他没有党军,因此不能不迁就有武力的别人。近几年似乎他们也觉悟了,开起军官学校来,惜已太晚。”

鲁迅写很多文章剖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但最一针见血、最抓住要害、最抓住本质的无疑当属这段论述。

第一,“没有党军,因此不能不迁就有武力的别人。”

同盟会时期,孙中山搞革命先是依靠会党,后依靠新军。新军是清政府仿照西方近代化军队模式组建而成的,虽然在组织编制、官兵素质和武器装备方面优于旧军,但其领导权同样是掌握在封建官僚手中。孙中山自己“没有党军”,只有依靠新军,最终“不能不迁就有武力的别人”,将总统的宝座与职权拱手让给袁世凯。

辛亥革命失败之后,同盟会三易其名,即国民党、中华革命党和中国国民党,站在其对立面的则是北洋军阀。孙中山在反袁护国运动和护法战争中,并没有从已往的失败中吸取教训,依然走着联络既有军事力量的老路,依靠西南军阀,反对北洋军阀,结果仍然是一事无成。直到国共合作之后,孙中山才认识到应该“以俄为师”,必须建立自己的政党与军队,遂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改组国民党;开办黄埔军校,创造国民革命军。可惜的是,天不假人,壮志难酬,在黄埔军校开学不到五个月,孙中山就逝世于北京。

第二,“改进最快的还是火与剑。”

总结孙中山的教训,鲁迅写道“改进最快的还是火与剑”。“火与剑”指什么?是指武装斗争、暴力革命。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孙中山也“觉悟了,开起军官学校来”。然而,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人认识还不深刻。由于没有武装作后盾,在大革命的紧要关头,与孙中山一样,也“不能不迁就有武力的别人”,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就应运而生了。

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使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地认识到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的极端重要性。毛泽东指出:“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革命任务。在这一点上,我们党从1921年成立直至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的五、六年内,是认识不足的。那时不懂得武装斗争在中国的极端的重要性,不去认真地准备战争和组织军队,不去注重军事的战略和战术的研究。在北伐过程中,忽视了军队的争取,片面地着重于民众运动,其结果,国民党一旦反动,一切民众运动都塌台了。”

毛泽东还有句格言: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句话与鲁迅所言的“改进最快的还是火与剑”,基本上是一个意思,都是强调军队与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

“他是一个全体,永远的革命者,无论所做的哪一件,全都是革命”

1926年3月12日,国民党北京党部的机关报《国民新报》专门出了一期“孙中山先生逝世周年纪念特刊”,鲁迅应邀撰写《中山先生逝世后一周年》,这是他第一次公开发表评论孙中山的文章。
h 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jindaishi/detail_2011_04/25/5957847_0.shtml

核心提示:鲁迅写道:“总要改革才好。但改进最快的还是火与剑,孙中山奔波一世,而中国还是如此者,最大的原因还在他没有党军,因此不能不迁就有武力的别人。近几年似乎他们也觉悟了,开起军官学校来,惜已太晚。”



本文来源:《北京日报》2011年4月18日第20版,作者:刘明刚,原题:《鲁迅论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鲁迅从来没见过孙中山,但对孙中山却充满了敬重之情。鲁迅的少数几篇论及孙中山的文章,或探讨其失败原因与经验教训,或评价其历史功绩与革命精神,深邃老到,引人思考。

“没有党军,因此不能不迁就有武力的别人”

鲁迅笔下最早出现孙中山的名字,是在1925年4月8日致许广平的私信中。因正逢孙中山逝世,所以,自然而然地谈到了孙中山。鲁迅写道:“总要改革才好。但改进最快的还是火与剑,孙中山奔波一世,而中国还是如此者,最大的原因还在他没有党军,因此不能不迁就有武力的别人。近几年似乎他们也觉悟了,开起军官学校来,惜已太晚。”

鲁迅写很多文章剖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但最一针见血、最抓住要害、最抓住本质的无疑当属这段论述。

第一,“没有党军,因此不能不迁就有武力的别人。”

同盟会时期,孙中山搞革命先是依靠会党,后依靠新军。新军是清政府仿照西方近代化军队模式组建而成的,虽然在组织编制、官兵素质和武器装备方面优于旧军,但其领导权同样是掌握在封建官僚手中。孙中山自己“没有党军”,只有依靠新军,最终“不能不迁就有武力的别人”,将总统的宝座与职权拱手让给袁世凯。

辛亥革命失败之后,同盟会三易其名,即国民党、中华革命党和中国国民党,站在其对立面的则是北洋军阀。孙中山在反袁护国运动和护法战争中,并没有从已往的失败中吸取教训,依然走着联络既有军事力量的老路,依靠西南军阀,反对北洋军阀,结果仍然是一事无成。直到国共合作之后,孙中山才认识到应该“以俄为师”,必须建立自己的政党与军队,遂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改组国民党;开办黄埔军校,创造国民革命军。可惜的是,天不假人,壮志难酬,在黄埔军校开学不到五个月,孙中山就逝世于北京。

第二,“改进最快的还是火与剑。”

总结孙中山的教训,鲁迅写道“改进最快的还是火与剑”。“火与剑”指什么?是指武装斗争、暴力革命。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孙中山也“觉悟了,开起军官学校来”。然而,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人认识还不深刻。由于没有武装作后盾,在大革命的紧要关头,与孙中山一样,也“不能不迁就有武力的别人”,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就应运而生了。

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使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地认识到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的极端重要性。毛泽东指出:“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革命任务。在这一点上,我们党从1921年成立直至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的五、六年内,是认识不足的。那时不懂得武装斗争在中国的极端的重要性,不去认真地准备战争和组织军队,不去注重军事的战略和战术的研究。在北伐过程中,忽视了军队的争取,片面地着重于民众运动,其结果,国民党一旦反动,一切民众运动都塌台了。”

毛泽东还有句格言: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句话与鲁迅所言的“改进最快的还是火与剑”,基本上是一个意思,都是强调军队与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

“他是一个全体,永远的革命者,无论所做的哪一件,全都是革命”

1926年3月12日,国民党北京党部的机关报《国民新报》专门出了一期“孙中山先生逝世周年纪念特刊”,鲁迅应邀撰写《中山先生逝世后一周年》,这是他第一次公开发表评论孙中山的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高度评价了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创建中华民国的丰功伟绩。他写道:“只要这先前未曾有的中华民国存在,就是他的丰碑,就是他的纪念。”把一个国家视为一个人的纪念碑,这是无与伦比的评价。

如今,人们写文章纪念逝者,经常说,“某某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鲁迅也想说这层意思,但其表述方式却与众不同,因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他写道:“凡是自承为民国的国民,谁有不记得创造民国的战士,而且是第一人的?”

孙中山逝世后,有些文人攻击污蔑,“几个论客说些风凉话”:1925年4月2日《晨报》所载署名“赤心”的文章《中山……》,其中写道:“孙文死后,什么‘中山省’、‘中山县’、‘中山公园’等等名称,闹得头昏脑痛,……索性把‘中华民国’改为‘中山民国’,……‘亚细亚洲’改称‘中山洲’,……‘国民党’改称‘中山党’,最干脆,最切当。”1925年3月13日《晨报》所载梁启超的答记者问《孙文之价值》,称“孙中山先生一生‘为目的而不择手段’,‘无从判断他的真价值’。”

对于这些不敬之词,鲁迅非常愤慨,义正辞严地写道:“中山先生的一生历史具在,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也没有满足过,没有安逸过,仍然继续着进向近于完全的革命的工作。直到临终之际,他说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鲁迅热情讴歌孙中山革命的坚定性:“他是一个全体,永远的革命者。无论所做的哪一件,全都是革命。无论后人如何吹求他,冷落他,他终于全都是革命。”

对于攻击孙中山的“奴才”们,鲁迅在《战士与苍蝇》一文中愤怒地写道:

战士战死了的时候,苍蝇们所首先发见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嘬着,营营地叫着,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但是战士已经战死了,不再来挥去他们。于是乎苍蝇们即更其营营地叫,自以为倒是不朽的声音,因为它们的完全,远在战士之上。的确,谁也没有发见过苍蝇们的缺点和创伤。然而,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对于该文,鲁迅在《这是这么一个意思》文末有过一个声明,说:“其实我做那篇短文的本意,并不是说现在的文坛。所谓战士者,是指中山先生和民国元年前后殉国而反受奴才们讥笑糟蹋的先烈;苍蝇则当然是指奴才们。”

“只希望中山大学中人虽然坐着工作而永远记得前线”

鲁迅于1927年1月18日到达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3月1日中午,中山大学举行春季学期开学典礼,鲁迅在会上作了演讲。对于这次演讲,鲁迅日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午中山大学行开学典礼,演说一分钟”。

在孙中山先生逝世将两周年之际,在北伐战争正在节节胜利的形势之下,鲁迅在演讲中,开门见山地指出:“中山先生一生致力于国民革命的结果,留下来的极大的纪念”,只是“中华民国”这样的一个国家名称而已,实际上“革命尚未成功”。既然是“革命尚未成功”,因此,鲁迅告诫在后方读书的中山大学的学子们,一定要牢记“使命是很重大”;一定要发扬革命精神,“必须为革命的精神所弥漫;这精神则如日光,永永放射,无远弗到”;一定要“永远记得前线”,完成孙中山未竟的事业。

这是一篇言简意赅的演讲,连题目不过561个字。充分表达了对孙中山的缅怀与敬重之意,言辞诚恳,情深意长,寄托着鲁迅关心青年、爱护青年的拳拳之心和热切之情。兹引全文如下:

中山大学开学致语

中山先生一生致力于国民革命的结果,留下来的极大的纪念,是:中华民国。

但是,“革命尚未成功”。

为革命策源地的广州,现今却已在革命的后方了。设立在这里,如校史所说,将“以贯彻孙总理革命的精神”的中山大学,从此要开始他的第一步。

那使命是很重大的,然而在后方。

中山先生却常在革命的前线。

但中山先生还有许多书。我想:中山大学与革命的关系,大概就等于许多书。但不是死书:他须有奋发革命的精神,增加革命的才绪,坚固革命的魄力的力量。

现在,四近没有炮火,没有鞭笞,没有压制,于是也就没有反抗,没有革命。所有的多是曾经革命,将要革命,或向往革命的青年,将在平静的空气中,度着探求学术的生活。

但这平静的空气,必须为革命的精神所弥漫;这精神则如日光,永永放射,无远弗到。

否则,革命的后方便成为懒人享福的地方。

中山大学也还是无意义。

不过使国内多添了许多好看的头衔。

结末的祝词是:我先只希望中山大学中人虽然坐着工作而永远记得前线。
不要把孙中山捧的太高,他就是个政治投机者,蒋介石的国民党把他当党首只不过扯大旗而已,后来退到台湾称他国父也只是为了证明国民党的合法性。我们大陆捧他只是因为政治需要,将来收回台湾的一个政治口号。真正打败侵略者,为了广大穷苦百姓的还是毛主席和红军。
vct852 发表于 2011-12-25 19:51
不要把孙中山捧的太高,他就是个政治投机者,蒋介石的国民党把他当党首只不过扯大旗而已,后来退到台湾称他 ...
对了
投机这个词用得很好
而且大炮怎么投的霓虹这段事情本来就该拿出来晒
vct852 发表于 2011-12-25 19:51
不要把孙中山捧的太高,他就是个政治投机者,蒋介石的国民党把他当党首只不过扯大旗而已,后来退到台湾称他 ...
说得好,大炮走的就是时候。要是晚走两年,和GD摊牌的担子就是他担,如果真那样,历史书上该怎么写他
鲁迅要是活到建国会有怎样的人生遭遇?
{:soso_e113:}

鲁迅其实很鄙夷孙某的,阿Q正传讽刺的又不仅仅是阿Q,鲁迅捧孙,只不过因为与清朝有仇,有仇的原因不过是因为科场弊案,祖父被开除公职,父亲被永久禁止高考以至于郁郁而终,而孙推翻清朝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