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军VS清廷——新与旧的较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5:30:53
在这层层相套、互激互生的原因作用下,新军、官员和士绅三大国家政权的支柱群体转向“革命化”。三者中,新军的“革命化”最为突出。为了帮助今天的读者理解当时的情况,我们不妨举两个例子。
  一个是北方新军段祺瑞的例子。1888年冬到1900年冬,段祺瑞曾到德国柏林留学,回国后被袁世凯延揽到天津小站,帮助编练新军,任炮兵统带,可以说是近代中国陆军的第一任炮兵司令。1901年11月,为避八国联军入侵逃到西安的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銮驾返回北京,按照惯例,沿途迎驾的军队都要行跪拜大礼,跪迎跪送。当时袁世凯为直隶总督,段祺瑞为其麾下军官,当两宫銮驾行至段祺瑞所负责迎接的地段时,却出现了与众不同的迎接方式。只见全军将士持枪列队,整装肃立,在道路两旁排成方阵。当24面龙旗开道的御驾到达时,新军一齐鸣枪致敬,击鼓吹号。随着段祺瑞一声令下,士兵们同时举枪立正,致以军礼,动作整齐,庄严肃穆。段本人全副戎装,腰挎军刀,挺胸昂首,以标准的军人姿势走向御驾,立正、敬礼。段祺瑞的这一举动,让随驾的王公大臣们惊在那里,圣驾到了,居然敢不下跪,简直是大逆不道。随驾的载沣就厉声责问段祺瑞:“见了两宫圣驾为何不下跪?”段祺瑞回答说:“我统领的新军是按德式操典训练的,据操典规定,军仪乃最高礼节,故以此迎接圣驾。”载沣心中很生气,再责问“强词夺理,难道大清的新军仅有你一家!”“别的新军如何,属下不清楚,但属下是按操典规则行事”。“大胆!”载沣和段祺瑞的争执惊动了轿中的慈禧,了解清楚情况后,她传下话“新练之军队参用西法,训练有素,堪为栋梁”。于是,一场风波才算过去。
  第二个例子是南方新军李根源的例子。李根源是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生,回国后任云南讲武堂总办(朱德元帅曾在这个学堂就读)。1910年4月,法属越南到云南的铁路竣工,激化了中国人的民族感情。首列火车抵达昆明时,李根源眼看中国维护主权和铁路权益的努力再次失败,感到羞愧难当。讲武堂给学员放假一天去看这列火车,并要求他们写观后感。一名教习看着首次开到昆明的这趟列车,悲愤交加,忍不住当场失声痛哭,随他前往的学员们也饮泣流泪。
  从上面两个事例可以看出清末新军革命化的特点:
      1、新军“革命化”的范围非常广阔,不仅南方的新军有了“革命思想”,同时北方的新军,包括袁世凯控制的嫡系部队北洋军中,也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影响。而且,革命思想是经由段祺瑞(当过镇统,相当于中将师长)、李根源(军校校长,也相当于少将军衔)这样的高级军官向下级军官和士兵普及下去的,这一点很厉害,军队是一个垂直命令的体系,高级军官如果有了革命思想,并以现成的管理体制向下普及的话,效率极高,远远胜于革命党通过社会渠道由外向内的渗透。
    2、促使新军“革命化”的两个切入点是非常感性化的,而且是由留学国外的军官带进来的,一个是个人人格的独立,一个是国家主权的独立。这些留学海外学习军事的留学生,发现国外的军人已是独立的公民,绝不会再向任何个人行双膝下跪这类有伤个人人格的礼节,而且意识到,只有具有独立人格的军人才能建设新的国家,这正是段祺瑞拒绝向慈禧圣驾行跪拜礼的真正原因,而这一观念在新军中是很普遍的,连后来就任清廷陆军部长的满族亲贵荫昌,也规定在陆军部内,一律废除下跪作揖的旧礼仪,官员不分大小,一律互相行军礼。

本文节选自《休闲读品•天下》2011年第三辑:《也说辛亥革命》
在这层层相套、互激互生的原因作用下,新军、官员和士绅三大国家政权的支柱群体转向“革命化”。三者中,新军的“革命化”最为突出。为了帮助今天的读者理解当时的情况,我们不妨举两个例子。
  一个是北方新军段祺瑞的例子。1888年冬到1900年冬,段祺瑞曾到德国柏林留学,回国后被袁世凯延揽到天津小站,帮助编练新军,任炮兵统带,可以说是近代中国陆军的第一任炮兵司令。1901年11月,为避八国联军入侵逃到西安的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銮驾返回北京,按照惯例,沿途迎驾的军队都要行跪拜大礼,跪迎跪送。当时袁世凯为直隶总督,段祺瑞为其麾下军官,当两宫銮驾行至段祺瑞所负责迎接的地段时,却出现了与众不同的迎接方式。只见全军将士持枪列队,整装肃立,在道路两旁排成方阵。当24面龙旗开道的御驾到达时,新军一齐鸣枪致敬,击鼓吹号。随着段祺瑞一声令下,士兵们同时举枪立正,致以军礼,动作整齐,庄严肃穆。段本人全副戎装,腰挎军刀,挺胸昂首,以标准的军人姿势走向御驾,立正、敬礼。段祺瑞的这一举动,让随驾的王公大臣们惊在那里,圣驾到了,居然敢不下跪,简直是大逆不道。随驾的载沣就厉声责问段祺瑞:“见了两宫圣驾为何不下跪?”段祺瑞回答说:“我统领的新军是按德式操典训练的,据操典规定,军仪乃最高礼节,故以此迎接圣驾。”载沣心中很生气,再责问“强词夺理,难道大清的新军仅有你一家!”“别的新军如何,属下不清楚,但属下是按操典规则行事”。“大胆!”载沣和段祺瑞的争执惊动了轿中的慈禧,了解清楚情况后,她传下话“新练之军队参用西法,训练有素,堪为栋梁”。于是,一场风波才算过去。
  第二个例子是南方新军李根源的例子。李根源是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生,回国后任云南讲武堂总办(朱德元帅曾在这个学堂就读)。1910年4月,法属越南到云南的铁路竣工,激化了中国人的民族感情。首列火车抵达昆明时,李根源眼看中国维护主权和铁路权益的努力再次失败,感到羞愧难当。讲武堂给学员放假一天去看这列火车,并要求他们写观后感。一名教习看着首次开到昆明的这趟列车,悲愤交加,忍不住当场失声痛哭,随他前往的学员们也饮泣流泪。
  从上面两个事例可以看出清末新军革命化的特点:
      1、新军“革命化”的范围非常广阔,不仅南方的新军有了“革命思想”,同时北方的新军,包括袁世凯控制的嫡系部队北洋军中,也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影响。而且,革命思想是经由段祺瑞(当过镇统,相当于中将师长)、李根源(军校校长,也相当于少将军衔)这样的高级军官向下级军官和士兵普及下去的,这一点很厉害,军队是一个垂直命令的体系,高级军官如果有了革命思想,并以现成的管理体制向下普及的话,效率极高,远远胜于革命党通过社会渠道由外向内的渗透。
    2、促使新军“革命化”的两个切入点是非常感性化的,而且是由留学国外的军官带进来的,一个是个人人格的独立,一个是国家主权的独立。这些留学海外学习军事的留学生,发现国外的军人已是独立的公民,绝不会再向任何个人行双膝下跪这类有伤个人人格的礼节,而且意识到,只有具有独立人格的军人才能建设新的国家,这正是段祺瑞拒绝向慈禧圣驾行跪拜礼的真正原因,而这一观念在新军中是很普遍的,连后来就任清廷陆军部长的满族亲贵荫昌,也规定在陆军部内,一律废除下跪作揖的旧礼仪,官员不分大小,一律互相行军礼。

本文节选自《休闲读品•天下》2011年第三辑:《也说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