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猎猎说大唐(3):姨夫表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22:26:42


旌旗猎猎说大唐(1):定都长安

瓜棚溪畔,村夫野老,妄谈大唐遗事。

  公元618年五月二十日,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古城长安,飘起了唐帝国红白相间的旌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大业”这个隋朝的年号在叫了十四年后改称:大唐的武德元年。三月于江都(江苏扬州)被杀的杨广,也终於在归天两个月后的这天,得到了自己的谥号“炀”。
  半年前,公元617年十一月,即大业十三年十一月,李渊统领的唐兵攻破隋都,冲进大兴(长安)城。留守在帝都的代王杨侑还是个乳臭未干,年方十三岁的顽童。瞧着满街舞刀弄枪的唐兵,吓的只剩流泪淌鼻涕的份了,要不是其侍读姚思廉挺身而出,怕早已成为刀下之鬼。此时身为大隋朝的唐国公李渊一见这个小俘虏,顿时政治家的灵感迸发,谢绝左右文武的再三恭请继承大命的呼声,迎立十三岁的代王杨侑为隋恭帝,改元义宁,遥尊远在江都的杨广为太上皇。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帝王家的就更是不例外。小皇上恭帝杨侑学过知恩图报,於是在臣子们的建议下,授李渊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大丞相、录尚书事,进封唐王。并把武德殿改为丞相府,赏给新唐王当办公室。册封其长子李建成为唐世子;次子世民为京兆尹、秦国公;四子元吉为齐国公,镇守太原。当然这还不够,只要大臣上本,就今日加唐王九锡,明日许唐王戴十二冕旒,后天可自建天子旌旗。
  此时的大兴(长安)城是百废俱兴,唐王李渊故而诸事繁忙,日理万机。既要处理军国机务、任命文武百官,又要为民间琐碎操心。於是效法汉高祖刘邦“约法十二条”,尽废隋朝的旧律陈规。岁月如梭,转眼已是冬去春过,到了第二年的四月下旬,突然从江都传来太上皇杨广遇难的凶信。长安顿时是满城尽带白麻孝,唐王李渊是放声痛哭道:都怪盗匪拦截,不能救驾,使我不能尽为臣之道,呜呜呜。
  数位重臣、几个国公,倒是着急了,向唐王李渊摆事实、讲道理。劝主子勿忘当初攻占长安的第二理由:向八方群雄炫耀实力,稳固人心;第三理由:告示天下自己方是正统,笼络精英;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方针,只适合于日后的晚辈明太祖朱元璋,同今天的情况不符,要识时务,顺应潮流,赶紧改朝换代,以示正听,方是硬道理。
  唐王李渊一听,恍然大悟,立刻眼泪一抹,就这么办吧。於是经过二十几天的努力,在众大臣的反复开导下,大隋朝的末代皇帝杨侑搞明白了。郑重其事地宣告:五月戊午日把帝位禅让於唐王李渊。当然还有一份退位诏书: 不外是天降大祸于隋,大行皇帝杨广遇难江都,小子无才无德,难平天下之愤怒。唐王李渊,受命於天,众望所归,实是苍生有幸。本人心甘情愿,万分愿意把帝王让与贤德的唐王。万万不可推辞,以安天下父老之心。当然这还不够了,史书上自然还要冠冕堂皇地写上唐王李渊是再三退让,最后当然天命难违啊,不得已而受之,这才显得符合法律道德。
  登基是开国之本,非同儿戏。翻皇历,五月的甲子是良辰吉日。等萧造在南郊祭告完天地,得到神灵的许可后,年逾五十的唐王李渊是身披衮龙袍、头戴紫金冠,精神抖擞,在众位皇亲国戚、名门显贵的簇拥下,一屁股坐在龙椅上,接受文武百官的三叩九拜的朝贺,从此就再不是国公唐王的了,而是摇身一变,成了威威赫赫的大唐帝国的开国之君,史称唐高祖皇帝。
  於是建国号:唐;颁诏改元;去“大兴”名“长安”定为首都,大赦天下。官吏各升一级,提得最高的当然是自家人了。立长子李建成为皇太子;授次子李世民为尚书令封秦王;四子元吉为齐王;追封三子玄霸为卫王,即那个天下第一好汉,恨天无把,恨地无环的;从子瑗为刑部侍郎。总之,皇恩浩荡,皆大欢喜。对原隋恭帝杨侑,也没怎么亏待,给了个国公爷。这位还是有点闷闷不乐,熬到来年五月,刚好退位一年整,就一病呜呼了,年方十五。大隋就成了前朝往事了。

  没有别的意思,就是想写个自己心目中的唐帝国。参考的书不外是:旧唐书、资治通鉴、中国全史(史仲文、胡晓林),外加上蔡东藩的唐史演义和新华字典,就是很少翻。

旌旗猎猎说大唐(1):定都长安

瓜棚溪畔,村夫野老,妄谈大唐遗事。

  公元618年五月二十日,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古城长安,飘起了唐帝国红白相间的旌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大业”这个隋朝的年号在叫了十四年后改称:大唐的武德元年。三月于江都(江苏扬州)被杀的杨广,也终於在归天两个月后的这天,得到了自己的谥号“炀”。
  半年前,公元617年十一月,即大业十三年十一月,李渊统领的唐兵攻破隋都,冲进大兴(长安)城。留守在帝都的代王杨侑还是个乳臭未干,年方十三岁的顽童。瞧着满街舞刀弄枪的唐兵,吓的只剩流泪淌鼻涕的份了,要不是其侍读姚思廉挺身而出,怕早已成为刀下之鬼。此时身为大隋朝的唐国公李渊一见这个小俘虏,顿时政治家的灵感迸发,谢绝左右文武的再三恭请继承大命的呼声,迎立十三岁的代王杨侑为隋恭帝,改元义宁,遥尊远在江都的杨广为太上皇。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帝王家的就更是不例外。小皇上恭帝杨侑学过知恩图报,於是在臣子们的建议下,授李渊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大丞相、录尚书事,进封唐王。并把武德殿改为丞相府,赏给新唐王当办公室。册封其长子李建成为唐世子;次子世民为京兆尹、秦国公;四子元吉为齐国公,镇守太原。当然这还不够,只要大臣上本,就今日加唐王九锡,明日许唐王戴十二冕旒,后天可自建天子旌旗。
  此时的大兴(长安)城是百废俱兴,唐王李渊故而诸事繁忙,日理万机。既要处理军国机务、任命文武百官,又要为民间琐碎操心。於是效法汉高祖刘邦“约法十二条”,尽废隋朝的旧律陈规。岁月如梭,转眼已是冬去春过,到了第二年的四月下旬,突然从江都传来太上皇杨广遇难的凶信。长安顿时是满城尽带白麻孝,唐王李渊是放声痛哭道:都怪盗匪拦截,不能救驾,使我不能尽为臣之道,呜呜呜。
  数位重臣、几个国公,倒是着急了,向唐王李渊摆事实、讲道理。劝主子勿忘当初攻占长安的第二理由:向八方群雄炫耀实力,稳固人心;第三理由:告示天下自己方是正统,笼络精英;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方针,只适合于日后的晚辈明太祖朱元璋,同今天的情况不符,要识时务,顺应潮流,赶紧改朝换代,以示正听,方是硬道理。
  唐王李渊一听,恍然大悟,立刻眼泪一抹,就这么办吧。於是经过二十几天的努力,在众大臣的反复开导下,大隋朝的末代皇帝杨侑搞明白了。郑重其事地宣告:五月戊午日把帝位禅让於唐王李渊。当然还有一份退位诏书: 不外是天降大祸于隋,大行皇帝杨广遇难江都,小子无才无德,难平天下之愤怒。唐王李渊,受命於天,众望所归,实是苍生有幸。本人心甘情愿,万分愿意把帝王让与贤德的唐王。万万不可推辞,以安天下父老之心。当然这还不够了,史书上自然还要冠冕堂皇地写上唐王李渊是再三退让,最后当然天命难违啊,不得已而受之,这才显得符合法律道德。
  登基是开国之本,非同儿戏。翻皇历,五月的甲子是良辰吉日。等萧造在南郊祭告完天地,得到神灵的许可后,年逾五十的唐王李渊是身披衮龙袍、头戴紫金冠,精神抖擞,在众位皇亲国戚、名门显贵的簇拥下,一屁股坐在龙椅上,接受文武百官的三叩九拜的朝贺,从此就再不是国公唐王的了,而是摇身一变,成了威威赫赫的大唐帝国的开国之君,史称唐高祖皇帝。
  於是建国号:唐;颁诏改元;去“大兴”名“长安”定为首都,大赦天下。官吏各升一级,提得最高的当然是自家人了。立长子李建成为皇太子;授次子李世民为尚书令封秦王;四子元吉为齐王;追封三子玄霸为卫王,即那个天下第一好汉,恨天无把,恨地无环的;从子瑗为刑部侍郎。总之,皇恩浩荡,皆大欢喜。对原隋恭帝杨侑,也没怎么亏待,给了个国公爷。这位还是有点闷闷不乐,熬到来年五月,刚好退位一年整,就一病呜呼了,年方十五。大隋就成了前朝往事了。

  没有别的意思,就是想写个自己心目中的唐帝国。参考的书不外是:旧唐书、资治通鉴、中国全史(史仲文、胡晓林),外加上蔡东藩的唐史演义和新华字典,就是很少翻。
老帖新发,没有别的,搞点分,留着被扣
旌旗猎猎说大唐(2):逐本溯源

大唐虽然定都长安,回想往昔,真是创业艰难百战多。一年前,李渊以大隋朝的唐国公身份,替天子镇守太原,借此为资本成就了日后的基业。说起来这个最初的原始资本,其积累也是异常的艰辛。要是穷其本刨其源的话,与一个王朝——西魏;和两个人物——宇文泰、独孤信有着密切关系。

  远在七、八十年前的西魏,在关陇一带逐渐形成了一个对后世有着巨大影响的贵族军事集团,日后的北周、隋、唐都是依托此力而得的天下。支撑着这个贵族军事集团的柱石就是赫赫有名的“府兵制”,而这个制度则是由宇文泰创立的。

  宇文泰(507─556),字黑獭,内蒙古武川西人,鲜卑族,出身低贱——北方六镇。不过要提起从前的话,镇守这六镇的全都是响当当的名门贵族子弟。但自从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把都城迁到洛阳后,则变成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了。到最后竟然成了犯人的流放地。落破的干部子弟一瞧自己得同流放犯相提并论,想起祖宗的辉煌,再也压不住内心的怒火,於是大呼我也要革命,竖起义旗造起反来了。最后虽然以失败告终,但西魏、北周的宇文氏;隋朝的杨氏;大唐的李氏,全都是由六镇烽火冒出的烟。

  当北魏的孝武帝于公元534年,满怀希望地逃到长安投靠宇文泰时,做梦也没想到第二年自己就头点地了。宇文泰於是另立个听话的文帝取而代之,因定都城在长安,故称西魏。说起来失败真是成功之母,公元543年二月(大统九年)宇文泰在邙山下惨败於东魏的高欢,一下损失兵马六万余人。痛定思痛,宇文泰决定进行军队改革,宣布征募关陇地区的豪强地主武装入伍,使鲜卑的军人集团与关陇的汉族地主豪强武装结合起来,随形成了一个新的、充满活力的关陇贵族军事集团。

  这关陇贵族军事集团的组织形式,是宇文泰根据鲜卑族原有的部落形式——八部制,仿周朝六军典制而建立起来的。这六军的每一位统领称:柱国大将军。首批当选的分别是赵贵、李虎、李弼、于谨、独孤信、侯莫陈崇六人。再加上一位代表西魏皇室的柱国大将军——广陵王元欣,当然“都督中外诸军事”身兼第八个柱国大将军的宇文泰,是不会给其实权的,只是让其挂个名罢了。合在一起就是“八柱国”。其中领军的六个柱国大将军其下各有两个大将军,共记十二个大将军。由“八柱国”“十二大将军”构成了——关陇贵族军事集团的金字塔,隋唐的风云人物基本都出自于此。

  另外,每个大将军下有两个开府,每个开府下又有两个仪同。每个仪同领兵约千人,相当团级。故而一个柱国大将军领兵八千,是个师级干部。合计西魏有军四万八千人左右,这支军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府兵”。最具有特色的是每一军的士兵与其主帅同姓,当然都是后改的了,象李虎,李渊的爷爷,其手下的一军就全姓“大野氏”。不明白的,就得对李柱国大将军传种接代的功夫,佩服得五体投地了。

  宇文泰死后,其侄子宇文护逼西魏恭帝禅位给宇文觉,於是北周在公元557年正月粉抹登场。然后宇文护废一帝、杀一帝、立一帝(周武帝),可把宇文泰的三个儿子玩惨了。但是到底没玩过周武帝,轮到自己掉了头。周武帝神明,可儿子不怎么地。周宣帝除了搂美女,就是抱美人,继位一年后传于儿子,自称太上皇,再一年淫欲过度死了。杨坚就从自己的外孙子手里,拿过皇冠扣到自己头上,过把皇帝瘾,建立了大隋帝国。

  这宇文泰还有位幼年一起光屁股玩耍的朋友——独孤信(502─557年),其本名如愿,名字起多好啊。独孤信出生在一个小鲜卑部落的酋长之家,大同人氏。 这位可是中华历史上天字号的美男子,但可不是奶油小生,而是个地道的硬汉,酷似阿兰德龙,故而史称“美容仪,善骑射”。少年潇洒英俊,追求时髦,军中戏称“独孤郎”,是倾倒佳丽无数。独孤如愿真可配得上“斌”字,论武曾匹马单枪,冲阵掠帅,生擒渔阳王袁肆周。论文在秦州任刺史,搞的政通人和,经济繁荣,是万民投奔。论风流,某日郊外打猎,晚霞满天,策马回城,迎风急驰,帽子无意中偏到一边,真是帅呆了、酷毙了。第二天起来一看, 满城人都在东施效颦。

  独孤信起初是在葛荣帐下为将,后投北魏。当北魏的孝武帝对高欢忍无可忍,西逃到长安时,别父母抛妻儿,西奔投靠故友宇文泰。从此独孤如愿为宇文家出生入死,战功赫赫。吃了败仗都成了江南梁朝的俘虏,还对梁武帝坦然答道:事君无二。宇文泰感动的不得了,特从江南换回这位童年的朋友,并赐名为“信”、任命为八大柱国之一。

  宇文泰死后,八大柱国中的宇文护独揽朝政。大臣赵贵想与独孤信通谋,干掉操纵朝廷的宇文护,独孤信说要考虑考虑。这一犹豫,命就丢了。 唐朝人说独孤信虽祸及自身,却惠及子孙,事实上他真不是个儿女情长的主,应该是无心插柳。倒是他三位女儿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独孤信一生共有六子七女,六子俱任官职。但还是他女儿与我们的关系大,并且可以肯定地说:是绝代佳人,因而其长女嫁给宇文泰的长子宇文毓,就是被宇文护毒死的那一帝,为周明敬后;七女嫁给十二大将军之一杨忠的儿子杨坚,即隋文帝的孤独皇后,这位杨广的老妈,独孤迦罗是出了名的女权活动家,旗帜鲜明地提倡一夫一妻制,坚决反对包二奶三奶的;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其第四女,嫁给了柱国大将军李虎的儿子李(日+丙),生子李渊创立了大唐帝国,被追封为元贞皇后。当代的宋家三姐妹同她们相比,可就差得远去了。所以大隋帝国的创立者——杨坚:是我们大唐帝国的缔造者——李渊的姨夫,即唐高祖李渊是隋文帝杨坚的的外甥。故而西魏、北周、隋、唐就是靠独孤信大人,而血脉相通、藕断丝连的。
说隋唐,必想南北,说南北,必谈北魏
很好,继续...
旌旗猎猎说大唐(3):姨夫表弟

杨坚之所以能建立起大隋帝国,主要是仰仗父亲杨忠的功劳。其父亲是和独孤信一起投靠宇文泰的,在创建府兵制时,官拜大将军。此后因为屡建功勋,升至柱国大将军,封随国公,大隋的国号即源于此。
    
  杨坚一生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开创了科举制度,就是到了今天,依然无人能发明更好的办法来选拔人才,所以杨坚很伟大。不过杨坚自己学习却不怎么地,只好自嘲“不晓书语”。但这并不影响其仕途的一帆风顺。仅二十岁就当上了随州刺史。六年后,娶柱国大将军独孤信的七女儿,就有了另一个身份--李渊的姨夫。
    
  到了公元578年,周宣帝即位,因长女被立为皇后,父以女贵,杨坚升任柱国大将军、大司马,接近了权力的顶峰。杨坚的运气不错,仅过了两年,周宣帝因美人抱的太多了肾亏死了。於是年方八岁的外孙宇文阐登上帝位,而把未来赌在杨坚身上的内史上大夫郑译趁机编造圣旨,宣杨坚入朝,都督内外诸军事。杨坚执政后,显示出了其高超的政治才干。诱骗赵、陈、越、代、滕诸王入朝加以剪除;平定尉迟迥、司马消难、王谦等叛乱;制造舆论网罗人才,样样让人佩服。於是水到渠成,公元581年正月,不再当外公了,而是代周称帝,定国号隋,改大定元年为开皇元年。这年杨坚四十岁整。
    
  既然当了万岁,自然就可按自己的意思办了。首先是重建都城,自汉以来的长安旧城过于破败,於是在龙首山围起一座“大兴”城,正中是朱雀大道将“大兴”一分为二,街东是“万年”,街西为“长安”,就此引起“万年长安 ”还是“长安万年”之争。不过“大兴”这个名称,到了唐朝又改回叫--长安,含义好啊--长治久安。
    
  隋文帝的另一左功劳就是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灭陈一统华夏,从而结束了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局面。接着就是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兵制改革,加之本人勤俭还惧内,终于百姓能安居乐业、国力上升,迎来了二十几年的太平盛世--开皇之治。遗憾的是晚年在选继承人的问题上,看走眼了,上了杨广的当,故而历史学家说”隋炀之乱,实始于隋文”,也不是没道理的。
    
  杨广是隋文帝的次子,生于公元569年,比其表哥李渊小三岁。要论的话,杨广也是华夏天字号的俊男而且智商极高,故史书写道“美姿仪,少敏慧”。杨广给自己定的年号是“大业”,他也真的对得起这个两个字。
    
  因父亲文帝是靠权术篡位,对异性不怎么放心,只重用同姓家族的。故杨广从小就历经锻炼,十三岁就兼任并州(山西太原)的总管。二十岁则成了一代名将杨素、贺若弼、韩擒虎等的上司,统兵马五十一万八千人灭了陈朝。然后平叛江南、北退突厥,赢得虚名一堆,就起了夺位东宫的想法。
    
  杨广两面派的戏法玩的很是高妙,骗过其母、其父、权臣杨素等等,终于如愿以偿取代大哥杨勇成为太子。公元604年,杨广是戏母,当然不是孤独母后了,弑父,鸩兄图嫂,登上帝王宝座。结果把好名声抵消的差不多了。其实以帝王而论的话,哪位都不比杨广干净,也就是个五十步笑百步的事情。不过跟下来的事情,杨广干的就出大格了。
    
  营造东都洛阳,再建江都扬州,开凿大运河,一、二、三次征高丽,游幸四方,一味地独断专行,所有这一切,最终使隋帝国的基业摇动,天下分崩离析。可前面四项,应该说是造福后代,功在千秋的。但杨广干的是过于急迫,结果好事变成了坏事,造成“天下死于役而家伤于财”,看来杨广还真不是一般的坏皇帝。结果,杨广的“大业”干的是轰轰烈烈,天下一十八家反王搞的也是惊天动地。
  
  大业七年(公元611年),邹平县民王薄首先起义于长白山(山东章丘),一首“勿向辽东浪死歌”,唱的是天下的“群贼”四起。尤以翟让、李密的瓦岗军、窦建德的河北义军、杜伏威的江淮义军,声威最赫。都弄成这个地步了,杨广依然“我梦江都好,征辽亦偶然”的执迷不悟,依然游性未减,一溜烟逛到了杨州去赏琼花。可在公元617年时,大隋的政令已是出不了江都城了,喜欢游山玩水的杨广只好收起性子,老老实实呆在杨州。
    
  事情到了今天,杨广终于想开了,宽慰萧皇后说:大不了象陈后主一样,弄个长城公当当,夫人你就委屈一下,做第二个沈后吗。说实在的杨广的花花肠子是不少,但同这位结发妻子还是情深谊长的。对人生也恍然大悟了:贵贱苦乐,周而复始,有什么值得伤感的呢。反正是潇洒走一回了。但总有些:破罐子破摔的味道,象个没长大的大孩子。
    
  终于熬到了公元618年的三月,登上帝位第十四年的杨广搞明白了,自己这颗帅头是被自己的骁果卫士宇文化及、司马德戡、元礼、裴虔通“勒”下来的。时年五十岁,正是知命之年,巧合吧。
    
  杨广丢掉的宝座,坐上去的人是其表哥--李渊,这个是杨广至死都没想到的。杨广干的一切劳民伤财的事情,都是在为大唐打经济基础,并给了表哥逐鹿中原的机会,还为表哥一家当了面终身可借鉴的镜子。可以说谁都有资格骂杨广,就李氏大唐不行。当初隋文帝改“随”为“隋”,愿望虽好,可因为在选继承人上,看中了太能干的杨广,就仅传父子两代,再加上几个短命傀儡,不过三十八年便“走”了
难道就只能编辑一次吗,够讨厌的了,文不对题咯
lj-远竹 发表于 2011-12-25 11:55
难道就只能编辑一次吗,够讨厌的了,文不对题咯
帮你编辑了。有时候版主也不能编辑主题,这次很幸运,帮你编辑成功了
别的不好说,“数位重臣、几个国公”肯定有穿越人士
观弈书童 发表于 2011-12-25 12:52
帮你编辑了。有时候版主也不能编辑主题,这次很幸运,帮你编辑成功了
3是3了,标题却是2的。不管怎样,多谢了。
旌旗猎猎说大唐(4):妻子儿女
  
李渊(566─635)是甘肃秦安人氏,其爷爷李虎是柱国大将军,死后追封唐国公,大唐的国号来源于此。其父不但继承了唐国公的封号,而且依旧兼柱国大将军一职,另外与隋文帝杨坚是一担挑。公元566年(北周天和元年),李渊出生于长安,因为幼年丧父,还是七岁顽童时就继承了唐国公的爵位。
   
李渊的母亲因丈夫早亡,培育着这棵独苗称得上是含辛茹苦。李渊在母亲大人的精心管教下,总算被教导成才了。公元581年李渊十六岁时,其姨夫杨坚通过体面的方式--禅让而登上帝位。李渊也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立刻以皇帝外甥的身份被选入宫廷成为侍卫。而且好事成双,这不桃花运送上门了。
   
周武帝的外甥女,宇文泰的外孙女--窦小姐,既美丽动人,又聪慧超群。大隋替代北周时,一生气脱口道:若为男儿,定为舅舅家复仇,周武帝真是没有白疼她一回。这话万幸没传到隋文帝耳朵里去,不然就没了大唐朝了。其老爸一听倒是害起怕来,女大不中留吗,可又不甘心便宜平凡小子,就想出了个破天荒的歪点子:立一屏风,在背面画上两只孔雀。允诺从正面射中屏风背面孔雀眼睛者,为东床快婿。长安为之轰动,一下来了几十位想吃天鹅肉的贵公子,窦小姐是名声在外,自然是君子好逑喽。不知道李渊从何处学的箭术,左一箭,中右眼;右一箭,中左眼,结果独占花魁,抱得美人归。这李渊共有二十二子,其中四男一女出自窦小姐─太穆皇后的门下,各个名声大大的。
   
开皇八年,公元588年的秋天,杨坚发兵五十余万,西从四川,东到大海,在沿长江向陈帝国发动了全面进攻。二十三岁的李渊也加入到南征的队伍中,为姨夫家的天下尽了份微不足道的力。来年随着陈朝的灭亡,姨夫杨坚达到了其事业的顶峰,而窦小姐为他生的第一个儿子同时呱呱坠地,李渊给自己的长子起名字“建成”,毕竟是男儿也想成就一番事业啊。可惜李建成是个悲剧性的人物,不是其无才无德,是因为其弟李世民的光辉过於耀眼,生不逢时啊。
   
这李渊在开皇年代,一直都在四品左右的外任官上打转,处于不上不下的清闲位置。对国家大事是一言不发,没有那个地位资格,谋不了其政。於是在吃喝玩乐中,度过了他的青年和中年时代,充分享受到了生活的乐趣。在纸醉金迷的生活中,窦夫人又给李渊添了位千金─平阳昭公主,此位可是巾国不让须眉的英雄,“娘子军”和“娘子关”二词就是出自这位。应是李建成之妹,其他几位之姐。平阳公主的丈夫也是一代名流--柴绍。此君在隋朝是个大闲人,不是没活干,官居太子千牛,即东宫侍卫。可是隋炀帝的太子早死,杨广又不愿意立新太子,柴绍也就悠哉悠哉了。
   
又过了几年,到了大隋朝开皇十八年,即公元599年1月的某天,李渊最著名的儿子,次子李世民出生。李世民的名字得来相当不易。直到四岁还属无名氏,某日一擅长看面相的书生,见到李渊是一顿奉承:贵人贵子。又见李家二公子,连说“龙凤之姿”“必能济世安民”。吉利话人听人爱,李渊灵机一动就给起了“世民”二字,要是从日后来看,这个倒是最能代表其志向了。
   
同年呱呱坠地的还有三弟李玄霸。很可能与其二哥李世民是双胞胎,反正因为离的太近,营养都让二哥独占了,故而一生下来身体就很差,整日病病歪歪,生活就成了养病。李渊无奈给起了很威风的名字─玄霸,希望能冲一冲。但因为先天不足,熬到十六岁上就死了,没能见到日后家族的风光。但在民间却成了传奇式的人物--天下第一条好汉“李元霸”,恨天无环,恨地无把的。
   
又两年,李元吉出生。按史书所载是个地地道道的流氓加恶棍。但却给人一种成王败寇的感觉,要是玄武门时被杀的是李世民,肯定就不是这些文字了。公正点应该是气力过人,骁勇非凡。
   
李渊有如此贤妻虎子,一但好风凭借力,自然不甘作池中之物,是要上青天的了。
楼主写的不错。有一点,元吉小名“三胡”,据说长的巨丑,生下来窦夫人都不愿意给他喂奶。这哥们的武功怎么样不大清楚,不过人确实狡猾狡猾地,刘黑闼打太原,他脚底抹油比谁跑的都快。
轻轻松松了解唐朝的事
(5):隋朝臣子

隋文帝是从外孙手里篡得的天下,这种前车之鉴让杨坚始终对异性放心不下,因而只重用同性家族的人。李渊虽然身为外甥,是近亲,也不能例外。要命的是李渊家族恰恰是隋文帝仰仗的关陇贵族军事集团的中坚力量之一。隋文帝是被在个集团推上去的,过了河,就该拆桥了,没有谁希望“陈桥兵变”式的戏法在自己身上重演。於是对八柱国十二大将军系统是大拆特改。
   
杨坚下令:凡是汉人用鲜卑姓者,一律恢复原姓。其外甥从此就叫李渊了,不然就得称“大野渊”什么的了。并创建由本人亲自统领的十二府禁卫军系统,并在每府下设车骑、骠骑二府,取代了原先的“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体系。其子杨广还是不怎么放心,又增加四府,变成了十六府,不过有四个府却不管兵。并改骠骑府为鹰扬府,长官的名字好听:鹰扬郎将,但品级由三品降为五品。有兵可管的十二府,统统分成左右两部分。“骁骑”的名声为众所周知,它是左右卫管辖的府兵。另一个特有名的是“骁果”,这是杨广于大业八年(公元612 年)招募的亲兵,头的名称一样好听:折冲郎将。如此一来,原先炙手可热“上柱国”就成了名誉头衔,而握有同等兵权的则由一品大员,跌为五品中吏。
   
此时出身关陇贵族军事集团的主要人物都意识到自己是处於:走狗烹的境地。谁也不敢大声喘口气。李渊身为皇亲,也搞不了特殊化。所以今儿当当累转谯(安徽亳县)、岐(陕西凤翔)、陇(陕西陇县)的刺史。明儿就任荥阳(河南荥阳)、楼烦(山西静乐)的郡守。一直都在四品的外任文官上转磨磨,处于不上不下的清闲位置,除了韬光养晦,就剩飞鹰跑马了。
   
李渊的夫人是前朝周武帝的外甥女─窦氏。这女子非池中之物,从英雄的舅舅那里,耳濡目染,是近朱则赤了,有相当的远见。自然不愿意丈夫就这样碌碌无为。也很明白该用什么钥匙来开杨广这把锁。於是劝丈夫道:皇上喜欢雄鹰俊马,你应该投其所好,把良驹献上去。李渊因关陇贵族军事集团的门第,确实养了不少高头大马,这可是他的命根子,所以夫人的教导全成了耳旁风。结果窦夫人到死都没能见到丈夫飞黄腾达。后来年近五十的李渊不知怎么就开壳了,俊马是送了一批又一批。杨广一高兴,李渊就捞了个京官--殿内少监。随即在大业九年(公元613 年)再升为卫尉少卿,掌管宫廷禁卫,由文官转任武职了。李渊对此是感慨万千,对几位儿子道:如果听你们母亲的话,早就做上这种官了。
   
大业九年(613年),杨广为了挽回上次的面子,发动了对高丽的第二次进攻。并委派李渊到怀远镇(辽宁辽中)负责后勤的工作。李渊在前往途中,当路过涿郡时,与好友宇文士及“夜中密论时事”,这时的李渊肯定感觉到要变天了。甚至后来当了开国皇帝后还没忘此次密谈,笑着对宇文士及说:当初青梅煮酒论英雄,不过六七年的光景,你们都不如我混的好啊。对这位表哥的心思,其实杨广是猜得很准的。他不是不想处死李渊,可在杨玄感兵变之后,已经先后杀了鱼俱罗、董纯、李浑几位人物,诸位大臣均是惶惶不可终日了,此时再对付自己的表兄,怕激起更多的兵变,只能先放一放。赶巧有天李渊生病,杨广就很酷地问李渊的外甥女王氏“可得死否”,这下李渊被吓的够呛。但李渊的脸皮是够厚的,与君要臣死捞个忠臣的名声相比,还是装糊涂保自己的命要紧。又过了两年,李渊被任命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任务就一件:讨捕“群盗”。在连续击败毋端儿、敬盘陀、柴保昌的义军后,收编降卒“数万人”。此举动引起了杨广的疑心病,不是有传言说:十八子得天下吗。可是满世界的反王,能听话领兵打仗的,已是没有几位了。杨广在无人可用之际,不好乱开杀戒,只能忍字当头。
   
这人要是倒起霉来,真是喝口凉水都塞牙。就在这年大业十一年(615年),当杨广巡查北方要塞时,突遭突厥始毕可汗几十万骑兵袭击,被困雁门城内,无法与国内取得联系。就这么当俘虏,太有损帝王的尊严了。杨广是急中生智,将求救的诏书捆在木板上,放进南流的汾水中,此法还挺管用。引出另一位真龙天子:十七岁的李世民。这位公元599年一月生于武功(陕西武功)的李世民,因为从小就生长在贵族军事家庭里,武艺娴习,箭法尤其出众,百步之外可箭射门环,子承父业吗。初出茅庐的李世民是屯卫将军云定兴的部下。常言说:有志不在年高。李世民一个疑兵之计就把始毕可汗给吓跑了,显示出其高超的军事才能。其实主要是离不开守城将士的努力,尤其是义成公主的牺牲奉献。
   
由于李家父子的功劳,再加上遍地的狼烟,无人可用的杨广,只能饮鸩止渴。於大业十三年(617年),委任李渊为太原留守,这下李渊可是蛟龙入大海了。

hanbing 发表于 2011-12-31 16:56
轻轻松松了解唐朝的事
呵呵,说的很对
(6):阴谋造反

自从杨广用兵高丽起,开始动荡的社会渐渐形成了两大反隋阵营,一是以贫民百姓为主的起义军,一是以背叛隋朝的官吏为主的军阀。而以大业九年(613年)六月,杨素之子杨玄感起兵造反为标志,从此反隋浪潮由局部地区转型为全国范围。同时也标志着关陇贵族军事集团分化的开始,有相当一部分权贵抛弃杨广而另找自己利益的代理人。象李密、李子雄、杨恭道(观王杨雄的儿子)、韩世谔(韩擒虎的儿子)、斛斯政等关陇世袭贵族,都参与到了杨玄感的兵变中。
   
当风雨飘摇的大隋艰难地挺到大业十三年初(617年)时,各地的义军已汇合成三支主要力量:一是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在中原抵御着大隋朝的精锐,是造就名人的摇篮;二是窦建德统帅的河北义军;三是杜伏威、辅公佑为首的江淮义军。而替天子镇守四方的隋朝地方大员们,此时学会了反击一戈,把自己标榜成替天行道的豪杰,浑水摸鱼。比如自称幽州总管的罗艺据涿郡(北京);朔方(陕西横山)的梁师都,勾结突厥,自称梁帝;山西马邑(山西朔县)的刘武周,受封突厥称“定杨可汗”;自称秦帝,占据陇西的薛举;有河西五郡的“河西大凉王”李轨;占据湖北江陵的“梁帝”萧铣等。李渊就是在此时走马上任太原留守,掌管太原、雁门、马邑、楼烦、西河五郡的。当然杨广是不怎么放心了,指派亲信郡丞王威、武牙郎将高君雅为副留守,监视这位表哥。
   
这太原乃北方的军事重镇,肩负抵御突厥入侵,保障长安北面安全的重任。加之素来是民风彪悍,故兵源丰富,粮草充足。李渊对此宝地早就垂涎三尺了。为了这个留守一职,又不知上了多少贡,送了几批骏马。而且对太原一带的地理、形势是研究的特透。一是因公务:其前李渊身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常在太原附近追杀“群盗”。二吗,李渊这人的记忆力很棒:“山川冲要,一览便忆”,不愧是世代兵家出身,记忆力好的话,那还用废话吗,自然聪明得很。所以当表弟的任命一下,兴奋之余,把心里话都讲出来了,幸亏听的人是李世民。李渊教导儿子说:“唐固吾国,太原即其地”。这个亲戚套的可远了点,当年尧帝后代被封在“唐国”赐“李”姓,大体在太原附近。李渊接着开导:现在苍天有眼,把它给我了,我要是不要的话,会遭报应。这个有点迷信,玄武门之变,一下死了两个儿子,帝位也丢了,怎么也得算是报应吧。并指出下一步的行动方针:先击败威胁太原的起义军“历山飞”,然后与突厥和好,就可以济世安邦了。狼子野心是表露无疑啊。此时的李二公子恐怕连战术修养还不到家呢,对这种战略思想有的就是佩服。李渊总算是在乱世中,及时得到了块宝贵的根据地,再晚就来不及了。故后人认为“唐之兴起,始于晋阳(太原西南)”。
   
李渊带着次子李世民赴任太原,按照既定的方针,逐步实现自己的宏伟蓝图。李渊谈论的历山飞的起义军主要活动于太原以南,而且声势浩大,威胁到了太原的安全。李渊凭借多年镇压义军的经验是主动出击。当与数万义军在河西郡雀鼠谷(山西汾阳)相遇时,命令李世民领数百名精锐骑兵组成突击分队,而自己亲领其余约五千人连同辎重摆出个宽大的阵形,吸引历山飞的起义军来进攻。起义军还真就上当了,猛攻李渊的大阵,并突入阵中,可一见到耀眼的财物,立刻被金钱所诱惑,忘记了应该干什么,使出吃奶的劲头,你争我夺抢起辎重来,这义军的纪律性还是差了点。趁此良机,李世民带数百铁骑猛扑历山飞的中军,起义军经不住如此的冲击,在李渊父子的 内外夹击下顿时就垮了。山西的局势如李渊所期待的那样稳定下来了。
   
正当李渊阳奉阴违,悄悄地按步就班进行自己的阴谋时候,突厥却又来找麻烦,跑到太原北面的马邑郡(山西朔县)进行抢劫。李渊自己忙得抽不出身来,於是就派奉杨广之命监视自己的副留守高君雅带兵去增援。此举有借刀杀人的嫌疑,一是此时的太守王仁恭已是英雄迟暮了,手下的都不怎么听话,指挥不灵。二是高君雅能带去的兵有限,就是与王仁恭全加到一起,同突厥比也是劣势。结果正象李渊预计的那样,高君雅、王仁恭是兵败突厥,但是高君雅命不该死,活着回来了。
   
远在江都的杨广接到败报是龙颜大怒,下令把李渊抓起来。但没两天,又发出第二个命令,把李渊放了。杨广的顾虑是对的,此时的李渊已经是尾大不掉了,太原城里能遵旨的,抓不了李渊;有能力抓的,同李渊穿的都是一条连裆裤。与其逼李渊造反,不如息事宁人,太原城能姓一天“隋”是一天了。杨广此举犹如刘邦封韩信齐王一样,但杨广干的就远不如汉高祖来的干净利落,所以一个得天下,另一个失天下。杨广这打草惊蛇的行为,多少也是让李渊有些后悔,对其次子李世民说:大隋气数将尽,“桃李子有天下”,没有及时起兵,是顾虑你们兄弟还没有到齐。一语道破天机!
特来给LZ捧个场
7:虎口脱险

史书上写:李渊“素怀济世之略,有经纶天下之心”,观其所作所为,听其所言所谈,这个记载可以说是相当准确的了。加之在官场上多年的摸爬滚打,李渊深知:一个篱笆三个桩的重要性。所以对交际是特别下了番工夫,而且不象某些人那么势力眼“不限贵贱,一面相遇,十数年不忘”,仅这记忆力就让人叹为观止。可见他是一个胸怀祖国、老谋深算的政治家。所以,象留在河东老家的长子李建成,住在长安的女婿柴绍,及同到太原的次子李世民等,都奉命“潜结英俊”,是“密招豪友”。不得不佩服李渊的眼力,选的人均是社交高手。兄弟几位也真不负重望,是花钱如流水,到处与人称兄道弟。效果当然极佳了:“得士庶之心,无不至者”。李渊一瞧差不多万事具备了,自然付出的代价是越小越好了,而且这几位好钢得用在刀刃上。现在自己身边的嫡系还是太少了点,於是发出密令:另有重任,速来太原。
   
李建成是长子,确实有长子风度。留在河东老家,既要替父亲网罗人才,又要主持家务照顾一家老少。现在老爸要造反了,首当其冲的却是自己:头号通辑犯,身价狂涨,吃饭的东西要保不住了,怪谁啊,谁让咱是长子呢。只能排除万难,突围去找老爸了,当然隋朝官话是潜逃了。这一家老幼怎么办?幸亏是在那个时候,女家眷基本不太受牵连,大不了被卖为奴,等有了出息再赎回来就是了。所以当年汉高祖刘邦在逃命时,就数次把老婆甚至儿子都给踢下车了,也没有受过多少指责。非嫡生的估计也是问题不太大。那么剩下有生命危险的就是四弟李元吉了,於是李建成就带着四弟开始向太原进行了艰难的逃窜。后来李元吉死心塌地跟着大哥,肯定与这有一定关系。前来搜捕的大隋官员,抓不到嫡子,就把李渊二房万贵妃生的第五子李智云,抓到长安交了差,这位后来被追封为楚王的、年仅十四就命丧黄泉了。
   
李建成、元吉平常贵为公子,这种如丧家之犬的潜逃,实在是苦不堪言。真是无巧不成书,迎面撞上位亲戚─妹夫柴绍。这位也是接到岳父大人的密令从长安逃出来的。柴绍对夫人还是挺有情谊,临逃命之前为难地对夫人道:与夫人一道走的话,太引人注目,怕是逃不脱。分开的话,也许成了永别了呢,如何是好?这位未来的平阳昭公主,让须眉 都汗颜的巾帼英雄,泰然答道:老公你还是快走吧,我乃一女子,随便化个妆,到哪都能藏身,管好你自己,我自有妙计。於是柴绍就孤家寡人上路了。平阳公主则返回了故里。
   
李建成总算是有位可以商讨的人了,摆在眼前的是:离太原约六百公里,沿途是关卡重重,隋朝的官吏是到处追捕。於是李建成问柴绍是不就近投靠个反贼,避避风头。柴绍一听是直摇头:现在你太值钱了,见钱眼开的盗匪数不胜数,没准你这是自投罗网,三十六计走为上。李建成是恍然大悟,於是兄弟三人连躲带藏,历尽千辛万苦,最后平安抵达太原。
   
要说李家可个是豪门望族,亲戚朋友一大堆。李渊要反隋朝的风声一传出来,各位是逃的逃、躲的躲。值得一提的就是李神通了,其父亲和李渊的父亲是亲兄弟,听说堂兄要造反,是抬腿就跑,由於平时交了不少跑江湖的,总算是在几位大侠客的帮助下,逃到了山里。虽然没了追兵,可山上能吃的有限,总是饿肚子。万幸有个贤孝的儿子李道彦。李道彦见父亲挨饿,於是乔装打扮成乞丐,讨要些残羹冷炙,给老爸吃。还每每把自己的那一份省下来,以防下顿父亲没的吃。就这样李神通总算是苦尽甘来,跑到了平阳公主那里,弄了份“率兵先至”的功劳。后来唐太宗李世民论功行赏时问道:谁觉得自己功大赏小,请举手。那时已是淮安王的李神通就理直气壮的说:我有“率兵先至”的功劳,房玄龄、杜如晦等不过是玩笔杆子的,怎么能排到我前面呢!李世民笑道:最先兵临长安是没错,唐太宗就没好意思说“那是我姐姐平阳公主的功劳”,总得给自己的叔叔点面子。但是叔叔大人却没冲过锋、陷过阵。反而吃败仗的时候,跑的最快就是您老人家了,让我怎么给您往前排?
好贴,收藏慢慢看。
做个记号,更新再看
8: 赌徒心态

一般认为是李世民推动其父亲李渊举起义旗造的反,实际上如果没有后来的玄武门之变的话,历史书上的结论肯定就是另一种。大业十三年(617年)李世民十九岁,而在四年前,李渊就已经青梅煮酒论过英雄了。很明显,李渊开始对大隋三心二意,就得再往前推一推了。哪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蛛丝马迹还是有一些的。窦夫人的计策,李渊在夫人死前始终没有采纳,而后来却积极使用,并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这个日后却成了证明其IQ低下的证据。如果综合起来看的话,这个恰恰表明李渊志向的改变。李渊的聪明程度,前面写过了,诸位谁能过目不忘?而李渊又是出身名门大家,从七岁继承唐国公爵位起就得抛头露面,耳濡目染的钩心斗角环境,使其对政治权术是异常精通。对姨夫、表弟的为人处事、所作所为,是估计的八九不离十。所以开始李渊的策略很明确:明哲保身。故而采取玩世不恭的态度,极有效地保护了自己和家庭的安全。相反那些锋芒毕露的人物,全都以失败而告终。若不是表弟做的太过分,李渊就会把这种生活方式带到棺材里。当表弟杨广把天下搞的苦不堪言的时,邹平县民王薄在大业七年(公元611年),首先起义于长白山,非吉林的那个,而是现今的山东章丘一带,从此反隋起义渐成燎原之势。李渊敏感的政治嗅觉立刻体会到了大隋的气数将尽,於是马上调整自己的战略:谋取军权。方法就是投其所好,终於在大业九年(公元613年),升任卫尉少卿,开始了军旅生涯,积极为日后能染指帝位积累资本。
   
在此天下大乱之际,有实力下大赌注的极少数野心家,玩的是中原逐鹿。而大部分则是以自家才学来赌未来人生,站的好、排的对,跟上了开国主子,剩下的就是飞黄腾达、鸡犬升天了。有证可查,最早慧眼识天子的是:李渊为山西、河东抚慰使时的副手─夏侯端,他进劝道:现在是四海鼎沸,能安天下的,就只有大人你了。要顺应潮流,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而李渊认为,时机未到,实力也不够,故忍而不发。表现出了作为一个成熟政治家所应有的审时度势能力。这种的把握全局的能力,绝对不是一位十五到二十岁之间的青年人所明白的,李世民是天才,可是此时他连战术还没学会呢,更甭提什么战略了。主席很伟大,而在此年龄阶段时,也就是位热血改良的民主人士而已,以后丰功伟绩证明不了以前的。
   
杨广的榜样,同时也使李渊明白了培养接班人的重要性,那可是自己要赌的未来。从大业十一年(615年)就任山西、河东抚慰使起,因长子李建成时年已二十七,这位未来的唐国公,可以说已经有了相当的经验,故放在老家让其独当一面、锻炼其领导力,毕竟是未来的家族领头羊。而次子李世民年方十七,是冲劲有余,而稳健不足,故带在身边的磨炼磨炼其棱角。当然也是因为自身的地位、出身,相当一些事情自己不方便出面。刚好让这位年少,却有贵族身份,去办办公子外交,类似现在的夫人外交。李世民干这个是得心应手,尤其是到了太原以后,干的更为出色,没多久就给自己赢得了“太原公子”的头衔。
   
“太原公子”交的朋友多为寒门庶士,豪门士族当然是由老爸负责了。李世民此时交的中最有名人物是晋阳令刘文静。刘文静因非贵族,加之官职较低,攀不上尊贵的留守大人。却不料认识“太原公子”没多久,被人告发与瓦岗的反贼李密是姑表亲,结果是锒铛下狱。於是李世民到监狱去探望这位新友,买人心雪中送炭最为重要了,刘文静从此就成了李世民的死党。刘文静明白这是最后机会了,横竖是一死,要是能鼓动李家父子造反,起码现在可以脱离险境,至於李家父子是不是有天子的命,那谁知道,留得青山在,不愁找不到主子。於是对李世民是一顿鼓吹,“太原公子”听的是头脑发热,脱口道:会有成汤、周武、汉高、光武之君的。抱着这种心里的人当然是不少了,如此时身为逃犯的原右勋卫长孙胜德、右勋侍刘弘基以及窦炽、段志玄等等,也都是把新的富贵寄托到了李家父子造反上了。
   
而豪门士族则更是睁大眼睛,努力看清哪位能是未来的高祖爷,一旦看错了人,荣华富贵不但成了过往云烟了,项上的人头也得餐刀,这前途是开不得半点玩笑的。把宝押在李渊身上的有鹰扬府司马许世绪、行军司铠武士镬,这位可是武则天的父亲。儒学大家温氏三兄弟:温大雅、温彦博、温大有,以及崔善为、唐俭、刘世龙等等。最值得一书的是晋阳令刘文静的好友晋阳宫副监裴寂。由於李渊身兼晋阳宫监的关系,裴寂与李渊打交道的时候就特别多。未认识李渊前曾苦恼地问刘文静:身处乱世,如何是好?刘文静倒是很自信地安慰说:我们俩联手,不愁没富贵。等李家父子到了太原,裴寂是认准了李渊,而刘文静则投靠了李世民。从此两人的友谊不但就到头了,而且反目成仇,最后都因对方而死,当然是后话了。
   
要说这裴寂进劝的办法更差劲:美色开路。你想晋阳宫里有的是美人,李渊又不是柳下惠,几杯美酒一下肚,坐怀不乱自然没有的了。裴寂此招不但让杨广戴了顶绿帽子,而且置李渊罪该万死的地步。另外使张婕妤和尹德妃名扬小说界。到了李渊竖起旌旗造反时,又把晋阳宫里的美女五百人全都进献给李渊,李渊正好用来赏给部下,收买军心。不过得说实在的,这些宫女的命运同其它行宫的相比,很不错了。第一没了相思之苦,就算太平无事,那杨广又能来几回啊。第二没准还能当上将军、国公的诰命夫人,跳了龙门呢。要是认为李渊就这么容易被控制的话,那也太小瞧唐国公了。李渊如此做,也使得裴寂背上了失职的死罪,从此就被绑在了李渊的战车上,为自己尽犬马之劳。李渊这种含而不露的策略,最大限度地保障了自己的秘密。谋成于密而败于泄,李渊是深深懂得这一点的。这也是还处在年青气盛,做起事来是咄咄逼人的李世民所不能比拟的。
   
纵观李渊一生,不论是在多么复杂环境中,在多么困难的抉择时,其下的最终决断,采取的最后对策,可以说基本就没出错过。这正是作为一名优秀统帅,所最需要的。玄武门之变,是李渊唯一出的大错,因为人是终究会老的,英雄有迟暮的时候。而那时的李世民正是处在巅峰之时,本身就不公平。在老爸多年的教导下,李世民完成了从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战场英雄,到一名杰出政治家的变型,这种变型确实不容易,如朱可夫、林帅就是没过了这一关。这可能也是导致李世民兵败高句丽的一个因素吧:对战争的敏锐感不如从前了。有一点必须强调,就是在玄武门之变前,所有的最后决断都是李渊下的,他那时是真正的领袖,而不是李世民。即便是在玄武之变的危机关头,李渊的判断力和果敢力,依然让人钦佩,所以才能以太上皇的名义,安度晚年。对比一下其姨夫─杨坚在最后关头的处理能力,就会明白李渊是真了不起。唐朝取代隋朝,也是应该的。话又讲回来,败在李世民手上,无损其光辉形像。而在家教方面,李渊的养教能力,更是无人能及,不论儿子、女儿,个个是人中豪杰,确实值得后人好好学习。皇位就是李建成坐上去,一定会有另个“贞观之治”的。在这方面李世民是彻头彻尾输了。不论是起居注,还是新、旧唐书,揽父功于自己,推过错于兄弟,只能证明李世民干的玄武门之变太过肮脏,见不得人。不得不用此种愚蠢的办法,给自己的篡位,披上合法的外衣罢了。
如果有时光机的话我想穿越到隋末把姓李的这些杂碎全给宰了,这个畜生朝代除了勾结外族祸害中原百姓培训外加把秦汉祖宗挣下的地盘送给异族殖民还干了什么对华夏民族有贡献的事?龟唐要值得肯定,那我第一要求给石敬瑭,慈禧之流平反,至少他们还没无耻到主动邀请外族军队洗劫自己的首都的地步吧。

海王龙 发表于 2012-1-19 21:20
如果有时光机的话我想穿越到隋末把姓李的这些杂碎全给宰了,这个畜生朝代除了勾结外族祸害中原百姓培训外加 ...


也许那些古人做的措施导致后来巨大的错误,不过你要是做时光机过去,被宰的多半是你
要知道你要宰的都是人精

那帮人要是省油的灯,史上就不会有名字留下来了
海王龙 发表于 2012-1-19 21:20
如果有时光机的话我想穿越到隋末把姓李的这些杂碎全给宰了,这个畜生朝代除了勾结外族祸害中原百姓培训外加 ...


也许那些古人做的措施导致后来巨大的错误,不过你要是做时光机过去,被宰的多半是你
要知道你要宰的都是人精

那帮人要是省油的灯,史上就不会有名字留下来了
海王龙 发表于 2012-1-19 21:20
如果有时光机的话我想穿越到隋末把姓李的这些杂碎全给宰了,这个畜生朝代除了勾结外族祸害中原百姓培训外加 ...
装B
(9): 放手一搏

由於杨广的打草惊蛇,再加上左右的官员、地方豪绅、亲家儿女的进劝,李渊觉得火候差不多了,可是手上的兵,实在有限,守个太原郡也就是个勉勉强强。照理来说,太原四周兵源还是比较充沛的,招兵不是件难事,可没有朝廷认可,私自募兵,其罪不可恕。李渊当然不太愿意先竖义旗,后招兵。事情还没紧迫到如此地步,大隋的旗帜能多用一天也是好的。好在杨广远在三千里之外的江都,四下的反贼使得帝令出不了杨州,打报告就用不着了。当然还是要找个借口的。这理由就是:讨伐刘武周。
  
刘武周本是马邑郡(山西朔县)的土豪,有道是强龙不压地头蛇,加之刘本人骁勇善战,故马邑郡的太守王仁恭是非常地器重。让其出任鹰扬府校尉,兼自己的亲兵队长,负责自己的起居安全。不料此举是引狼入室,刘武周是色胆包天,竟然与王太守的侍妾私通。没有不透风的墙,怎么办?那就作个永久夫妻,刘武周是一不做、二不休。刚好马邑郡闹饥荒,于是刘武周到处散播:太守是贪赃枉法,囤积粮食,谋取暴利,大家就等着饿死吧。这一招是真管用,民变随之发生。太守王仁恭是身首异处。唉,要说这王仁恭当年随杨广征讨高句丽,也是威风八面,到老了却落了个如此下场,又要有人讲:红颜祸水。刘武周就把自己打扮成救世主,起兵反隋。当然仅凭借自己的力量太有限,就把汾阳宫的宫女献给突厥,换了个“定杨可汗”的头衔,及千匹战马。胆子就肥起来了,自称天子,建定阳国。这是大业十三年(公元617)二月的事情。
  
因为马邑郡属李渊管辖的范围,出了这么档子事情,皇上要是怪罪下来,大家都吃不了,得兜着走。故李渊讨伐刘武周的口号是冠冕堂皇,於是包括两位监视李渊的副留守在内的所有群僚是一致赞同:招兵!十多天内便募得上万人。李渊为了安慰王威、高君雅两位副留守,故意不过问募兵的事情。等招完以后却把兵给了朝廷的逃犯原右勋卫长孙胜德、右勋侍刘弘基两人统领。王威、高君雅一瞧,这根本不象李渊口口声声讲的那样:是在为皇上招募军队去讨伐反叛刘武周啊。木榆脑袋总算开了点窍:上当了!
  
这如何是好?王威、高君雅二位手上是要兵没兵,要钱没钱。两人思前想后觉得晋阳乡长刘世龙和行军司铠武士镬大概还是忠于朝廷的,於是找来这两位密谋除掉叛徒李渊。可此二位早就把赌注押到留守大人身上了。到了这个地步,李渊只好撕下画皮,但大隋的旗号还是要用一用。李渊让刚出监狱里放出来的刘文静指使开阳府的司马刘政会,倒打一耙诬告王威和高君雅勾结突厥,阴谋反叛,就把王威、高君雅名正言顺地投入大牢。要说王威、高君雅还真倒霉,没几天突厥发兵骚扰太原城,於是就光明正大地被处死了。谁让他俩没长慧眼,跟着高祖爷造反的。对这股突来的突厥兵,李渊是脑袋一转:大开城门,三两老军是洒水扫街,整个死城一座。突厥就糊涂了,在大门口是犹豫不决。李渊是再出一计:夜里偷偷派兵出城,一大早招摇撞骗进城,突厥一瞧援兵到了,撤吧。这空城计,就是诸葛亮也不得不服。
  
虽然是智退突厥兵,谁敢保证不再来啊。於是李渊自己实实在在地同突厥开始勾结起来。要是就此给李渊扣顶汉奸的帽子,就太大点了。那时的突厥是国力强盛,无国可抵,只有臣服突厥才能保持一份独立。李渊当然不愿意自己南下夺取江山时,后方起火了,使自己腹背受敌,弄不好死无葬身之的,就得顺着突厥了。於是派刘文静出使突厥,并带去亲笔手书一封,语气谦卑低下,是毕恭毕敬说:准备南下勤王,并想同大王一如既往和亲友好。能帮我就更好了,凡是有所收获,一定进贡给您一份。突厥可汗当然是希望中国越乱越好,高兴之余派了二千名骑兵和一千匹战马协助李渊造反。李渊对此是深感耻辱,故当十二年后李靖、李绩在定襄一战中,全歼东突厥主力,献俘虏颉利可汗於长安时,退位已四年的太上皇李渊是欣喜异常,在凌烟阁上是亲操琵琶尽情弹唱、太宗世民则起舞相伴,群臣是一醉方休,由此标志大唐进入鼎盛。
  
李渊最终成功地稳定了自己的根据地。恰在此时从长安城逃难而来的李建成、李元吉、柴绍等也都先后抵达太原。於是在大业十三年六月,即公元617年六月,李渊正式起兵,自称大将军,号“义兵”,传檄文于河东各郡道:杨广听信谗言、杀害忠良、穷兵黩武,致使虎狼当道,民怨沸腾。现在要替天行道,废掉昏君,尊为太上皇,拥立在长安的老上级——代王杨侑为帝。实际上就两个字,造反!但是还得借大隋朝的旗号遮遮羞。


LZ继续啊,写得很好啊,看到一半停不下来了

好吧,我找到天涯上面LZ写到18就停下来了。编辑下,有没有下部啊

LZ继续啊,写得很好啊,看到一半停不下来了

好吧,我找到天涯上面LZ写到18就停下来了。编辑下,有没有下部啊
龙霜 发表于 2012-1-25 02:48
LZ继续啊,写得很好啊,看到一半停不下来了

好吧,我找到天涯上面LZ写到18就停下来了。编辑下, ...
多谢捧场。就是混乱涂涂鸦。就写了那么多,不敢指望写完了,谁知道何时能富贵有闲呢。
写得很好啊。支持。下面呢?
写的很好,路数正,期待下文!
盛世汉唐的风气都比较开放~~看来是王朝总体水平比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