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流”、“汉风”对流北京城里的“韩国村”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8:47:18
“韩流”、“汉风”对流北京城里的“韩国村”

<P>● 朱逊(文) 
<P>熊康祺(摄影)
<P>  贸易关系紧密,加上中国在21世纪发展前景被看好,到中国工作、从商和留学的韩国人增长非常迅速。随之而来的,是中国各大城市出现了韩国社区。以北京为例,五道口是韩国留学生的首选。在望京、亚运村等地区,也住了大批韩国人。
<P> 从韩国电视剧、电影、歌唱组合在中国的走红,到足球场上的“恐韩症”、围棋桌上的“提韩色变”,再到三星手机、现代汽车销量的快速上升,“韩流”近年来频繁“袭击”中国。
<P> 在中国接受韩国文化影响的同时,韩国也兴起了“汉风”和“中文热”,越来越多的韩国人希望到中国学习或工作。
<P>在中国的韩国人
<P>有约20万名
<P> 据“在华韩人会”的数据,目前在中国的韩国人有约20万名,其中15万名为常驻中国的贸易公司和投资企业的职工及其家属,留学生为5万名。像中国人在外国逐渐形成唐人街一样,韩国人也喜欢聚在一起扩大居住空间,北京、上海、青岛、沈阳等城市先后出现了韩国城、韩国村。
<P> 望京地区居住着约1万2000个韩国家庭,是名副其实的“韩国城”。这里有韩国人经营的超市、幼儿园、诊所、餐馆、发廊、跆拳道馆、房屋租赁中介等,设有韩文报纸的投放点,连网吧电脑的系统语言都是韩文。
<P> 据在“望京新城”小区工作的保安人员的介绍,这里的中国住户和韩国住户,基本上是“井水不犯河水”地和平相处,但不时也会出现一些纠纷,物业公司很难处理。如果处理不妥,中国住户就会觉得他们偏袒外国人,或者韩国住户会觉得在中国受到不公正待遇。普通的一个小问题,可能会上升到“国际问题”。
<P> “望京新城”住户夏龙梅女士认为韩国邻居很有礼貌,但是对韩国邻居的一些生活习惯很不适应。“他们都把鞋脱在门外,周末来客人的时候就摆一片,还有就是吃完订餐也把碗摆在门口等服务生来收。可是楼道这么窄,他们这么一摆,我们都没法走路了。”
<P> 居住在望京地区的洪尚哲,1994年到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习研究生课程,至今已在北京生活了10年。
<P> “中国是一个很有历史的国家,中国人热情好客,不像其它国家那样排外。中国的市场大,机会多,很多韩国企业都希望到中国开办分社。”
<P> “中国在劳动力、土地等方面确实很有吸引力,但是这里的商人很精明,我劝那些想来经商的韩国人不要盲目乐观,首先要多了解中华文化。”
<P> 洪尚哲在北京从事化学消毒剂的销售工作。他说:“在中国做生意,关系很重要。实际上在世界哪个地方都是要靠关系的,不过我认为最后靠的还是缘分。而且赚了钱也不能骄傲,受到挫折也不灰心。”
<P> 1998年,他的新婚太太来到北京,哪知去了一趟公共厕所就怎么也不愿留下来,从此夫妻二人只好分开生活。
<P> “那以后,我太太每年来北京看我,她觉得北京进步很快。我带她去济南、大连、上海等地方,这些城市也建设得很好。”2年前,太太终于决定带儿子离开汉城,来北京和他团聚,说到这,洪尚哲不由得喜笑颜开。
<P>  洪尚哲认为自己是北京十年改变的见证人。“韩国有句俗话说‘十年岁月,山河变样’,十年来我看到北京城市的建设,我也看到了北京人素质的提高。现在商店服务员的态度改善了,吐痰的现象也好多了。现在亲戚都喜欢到中国来旅游。”
<P>  虽然身在北京,洪尚哲像大多数在异地生活的韩国人一样,还是坚持使用韩国产品,大到汽车、家电,小到服饰、调料,都是韩国制造。他还喜欢送韩国工艺品给中国的同事,让他们多了解韩国。
<P> 明年,公司将派他到南京的分社。他对离开北京很不舍。“虽然我独自一人在北京经历了很多曲折和痛苦,但现在我很幸福很满足,我在中国结识了很多朋友,他们对我很好。我对这里充满了感情。我希望在中国再待十年,让我的儿子成为‘中国通’。”
<P>五道口感觉
<P>像在汉城
<P>  北京的五道口地区,因为邻近语言文化大学,所以居住了很多来学习中文的各国留学生,尤以韩国学生为多,因此在1990年代逐渐形成了北京第一条“韩国街”。
<P>  五道口地区集中了近百家韩国料理店,多是朝鲜族人经营的,装璜比较朴素。在这里点上一份炒年糕,或者来一份有五花肉、生菜、豆腐、酱汤、泡菜、米饭的套餐,只需要40元人民币(约8新元)。每逢周末,附近北大、清华、人民大学的韩国学生,都三五成群地来这里吃家乡菜,喝酒聊天直至深夜。
<P>店员用韩语问好
<P> 这里的音像店、鞋帽店、超市、服装店都是韩味十足。满货架都是韩国货品,四处粘贴着韩国明星的宣传画,随时播放着最热门的韩文歌曲,一些店员还学会了用韩语问好,或砍价。
<P>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的韩国留学生郑准晟就住在五道口学生公寓。他认为在五道口吃穿住行都很方便,而且生活费便宜,是韩国留学生在北京居住的首选地。
<P>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里,韩国学生占全部留学生的近三分之二,几乎每个系都有韩国学生,这让郑准晟没有在外乡求学的孤独感。
<P>“走在五道口,有时我觉得自己仿佛还生活在汉城。”郑准晟这样形容自己在五道口的生活。
<P> 虽然在北京生活了3年,讲着流利的中文,但郑准晟除了上课的时候见到中国同学,他的交际圈还是以韩国人为主,中国朋友并不多。郑准晟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住在北京,但这样的身份似乎更让他体会到北京,这个以历史和文化而自豪的“文明古都”的“瑕疵”。
<P>“北京的男生好像不太爱清洁,是因为缺水的缘故吗?”
<P>  他也感觉北京男生对长辈都不够尊重。他在中国人家里看到,有的儿子给父亲递烟,是随随便便地把烟从空中扔过去,让父亲抓过烟后自己点火。有时父母在饭桌上还没动筷子,儿子就先吃开了,还当着不饮酒的父母面大口喝酒。
<P> 这些行为在韩国是不可容忍的。他说,在韩国,晚辈对长辈无论在什么场合下都应该毕恭毕敬,听从长辈的吩咐,说话时更要使用敬语,逢年过节还要给长辈磕头。
<P>北京女生少了些女人味
<P> 郑准晟喜欢“看”北京女生,但却感觉“只可远观,不可近玩”。“她们漂亮,学习努力,但是她们太强。”郑准晟认为,北京女生和韩国女生比起来,少了一些“女人味”。原来,他刚到北京时,看到女朋友在街头对男朋友动手,还有当地女人穿睡衣买菜和乘巴士,这在韩国都是不可接受的。
<P>“虽然我们有《我的野蛮女友》这样的电影,但女生对男生是很尊重的,而且她们穿衣、化妆都非常仔细。”</P>“韩流”、“汉风”对流北京城里的“韩国村”

<P>● 朱逊(文) 
<P>熊康祺(摄影)
<P>  贸易关系紧密,加上中国在21世纪发展前景被看好,到中国工作、从商和留学的韩国人增长非常迅速。随之而来的,是中国各大城市出现了韩国社区。以北京为例,五道口是韩国留学生的首选。在望京、亚运村等地区,也住了大批韩国人。
<P> 从韩国电视剧、电影、歌唱组合在中国的走红,到足球场上的“恐韩症”、围棋桌上的“提韩色变”,再到三星手机、现代汽车销量的快速上升,“韩流”近年来频繁“袭击”中国。
<P> 在中国接受韩国文化影响的同时,韩国也兴起了“汉风”和“中文热”,越来越多的韩国人希望到中国学习或工作。
<P>在中国的韩国人
<P>有约20万名
<P> 据“在华韩人会”的数据,目前在中国的韩国人有约20万名,其中15万名为常驻中国的贸易公司和投资企业的职工及其家属,留学生为5万名。像中国人在外国逐渐形成唐人街一样,韩国人也喜欢聚在一起扩大居住空间,北京、上海、青岛、沈阳等城市先后出现了韩国城、韩国村。
<P> 望京地区居住着约1万2000个韩国家庭,是名副其实的“韩国城”。这里有韩国人经营的超市、幼儿园、诊所、餐馆、发廊、跆拳道馆、房屋租赁中介等,设有韩文报纸的投放点,连网吧电脑的系统语言都是韩文。
<P> 据在“望京新城”小区工作的保安人员的介绍,这里的中国住户和韩国住户,基本上是“井水不犯河水”地和平相处,但不时也会出现一些纠纷,物业公司很难处理。如果处理不妥,中国住户就会觉得他们偏袒外国人,或者韩国住户会觉得在中国受到不公正待遇。普通的一个小问题,可能会上升到“国际问题”。
<P> “望京新城”住户夏龙梅女士认为韩国邻居很有礼貌,但是对韩国邻居的一些生活习惯很不适应。“他们都把鞋脱在门外,周末来客人的时候就摆一片,还有就是吃完订餐也把碗摆在门口等服务生来收。可是楼道这么窄,他们这么一摆,我们都没法走路了。”
<P> 居住在望京地区的洪尚哲,1994年到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习研究生课程,至今已在北京生活了10年。
<P> “中国是一个很有历史的国家,中国人热情好客,不像其它国家那样排外。中国的市场大,机会多,很多韩国企业都希望到中国开办分社。”
<P> “中国在劳动力、土地等方面确实很有吸引力,但是这里的商人很精明,我劝那些想来经商的韩国人不要盲目乐观,首先要多了解中华文化。”
<P> 洪尚哲在北京从事化学消毒剂的销售工作。他说:“在中国做生意,关系很重要。实际上在世界哪个地方都是要靠关系的,不过我认为最后靠的还是缘分。而且赚了钱也不能骄傲,受到挫折也不灰心。”
<P> 1998年,他的新婚太太来到北京,哪知去了一趟公共厕所就怎么也不愿留下来,从此夫妻二人只好分开生活。
<P> “那以后,我太太每年来北京看我,她觉得北京进步很快。我带她去济南、大连、上海等地方,这些城市也建设得很好。”2年前,太太终于决定带儿子离开汉城,来北京和他团聚,说到这,洪尚哲不由得喜笑颜开。
<P>  洪尚哲认为自己是北京十年改变的见证人。“韩国有句俗话说‘十年岁月,山河变样’,十年来我看到北京城市的建设,我也看到了北京人素质的提高。现在商店服务员的态度改善了,吐痰的现象也好多了。现在亲戚都喜欢到中国来旅游。”
<P>  虽然身在北京,洪尚哲像大多数在异地生活的韩国人一样,还是坚持使用韩国产品,大到汽车、家电,小到服饰、调料,都是韩国制造。他还喜欢送韩国工艺品给中国的同事,让他们多了解韩国。
<P> 明年,公司将派他到南京的分社。他对离开北京很不舍。“虽然我独自一人在北京经历了很多曲折和痛苦,但现在我很幸福很满足,我在中国结识了很多朋友,他们对我很好。我对这里充满了感情。我希望在中国再待十年,让我的儿子成为‘中国通’。”
<P>五道口感觉
<P>像在汉城
<P>  北京的五道口地区,因为邻近语言文化大学,所以居住了很多来学习中文的各国留学生,尤以韩国学生为多,因此在1990年代逐渐形成了北京第一条“韩国街”。
<P>  五道口地区集中了近百家韩国料理店,多是朝鲜族人经营的,装璜比较朴素。在这里点上一份炒年糕,或者来一份有五花肉、生菜、豆腐、酱汤、泡菜、米饭的套餐,只需要40元人民币(约8新元)。每逢周末,附近北大、清华、人民大学的韩国学生,都三五成群地来这里吃家乡菜,喝酒聊天直至深夜。
<P>店员用韩语问好
<P> 这里的音像店、鞋帽店、超市、服装店都是韩味十足。满货架都是韩国货品,四处粘贴着韩国明星的宣传画,随时播放着最热门的韩文歌曲,一些店员还学会了用韩语问好,或砍价。
<P>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的韩国留学生郑准晟就住在五道口学生公寓。他认为在五道口吃穿住行都很方便,而且生活费便宜,是韩国留学生在北京居住的首选地。
<P>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里,韩国学生占全部留学生的近三分之二,几乎每个系都有韩国学生,这让郑准晟没有在外乡求学的孤独感。
<P>“走在五道口,有时我觉得自己仿佛还生活在汉城。”郑准晟这样形容自己在五道口的生活。
<P> 虽然在北京生活了3年,讲着流利的中文,但郑准晟除了上课的时候见到中国同学,他的交际圈还是以韩国人为主,中国朋友并不多。郑准晟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住在北京,但这样的身份似乎更让他体会到北京,这个以历史和文化而自豪的“文明古都”的“瑕疵”。
<P>“北京的男生好像不太爱清洁,是因为缺水的缘故吗?”
<P>  他也感觉北京男生对长辈都不够尊重。他在中国人家里看到,有的儿子给父亲递烟,是随随便便地把烟从空中扔过去,让父亲抓过烟后自己点火。有时父母在饭桌上还没动筷子,儿子就先吃开了,还当着不饮酒的父母面大口喝酒。
<P> 这些行为在韩国是不可容忍的。他说,在韩国,晚辈对长辈无论在什么场合下都应该毕恭毕敬,听从长辈的吩咐,说话时更要使用敬语,逢年过节还要给长辈磕头。
<P>北京女生少了些女人味
<P> 郑准晟喜欢“看”北京女生,但却感觉“只可远观,不可近玩”。“她们漂亮,学习努力,但是她们太强。”郑准晟认为,北京女生和韩国女生比起来,少了一些“女人味”。原来,他刚到北京时,看到女朋友在街头对男朋友动手,还有当地女人穿睡衣买菜和乘巴士,这在韩国都是不可接受的。
<P>“虽然我们有《我的野蛮女友》这样的电影,但女生对男生是很尊重的,而且她们穿衣、化妆都非常仔细。”</P>
“走在五道口,有时我觉得自己仿佛还生活在汉城。”郑准晟这样形容自己在五道口的生活。 ……这些家伙啊,嘿嘿
<P>咱们的MM的确缺了些女人味……</P><P>不知道各位认可否?</P>
<P>这话不要当我老婆的面说</P>
天津由万韩国人
俺们国家妇女能顶半边天呀~
<P>何只半边?</P><P>简直是.....</P>
哈韩的都是些无知青少年!
<P>“中国是一个很有历史的国家,中国人热情好客,不像其它国家那样排外。中国的市场大,机会多,很多韩国企业都希望到中国开办分社。”
----------------------------------------------------------</P><P>好客。?简直就是媚外。。当然不排外了</P>
其实这样的下去只能是韩国给我们同化就象以前的满族一样啊
<B>以下是引用<I>舰船知识的核平统一</I>在2004-10-17 14:24:00的发言:</B>

<P>咱们的MM的确缺了些女人味……</P>
<P>不知道各位认可否?</P>


[em01]
<B>以下是引用<I>felixcat</I>在2004-10-17 14:59:00的发言:</B>

<P>这话不要当我老婆的面说</P>

<P>老兄,别怕!你老婆不会那么巧看到的。嘿嘿</P>
韩国人表面功夫做得好!孝道他们真正能懂多少啊!低头哈腰就是有礼貌?要发自内心的才好。
哈韩………………今天又买了几个韩剧,还真不错。
<B>以下是引用<I>舰船知识的核平统一</I>在2004-10-17 14:24:00的发言:</B>

<P>咱们的MM的确缺了些女人味……</P>
<P>不知道各位认可否?</P>


认可。这可都是毛老人家的功劳,妇女解放了。现在是好多男人被压在下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