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年后德军有组建规模较大的摩托化反坦克炮部队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0:29:47
44年德军救火主要靠的是重坦克营或者坦歼营以及部分精锐师,战术手段往往是局部反击苏军突破部队。这种战术在43年效果还不错。在44年苏军其一是机械化部队增加,其二是往往打开突破口后立即投入新锐部队向纵深发展,造成德军的反攻部队不仅不能打断苏军攻击势头,反而把自己搭进去。
感觉德军应该组织一些师旅级的摩托化反坦克炮部队(直接由集团军群掌握),用来迟滞苏军的势头,其后再反击,事实上很多时候救火部队也只能进行仓促防御而不是反击。当然了,用坦歼最好,但是数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用反坦克炮效果是否会更好些。毕竟其一数量可以更多,其二反应可以更快(数量一多离得就更近)。总比曼施坦因搞送死式的反突击强吧。44年德军救火主要靠的是重坦克营或者坦歼营以及部分精锐师,战术手段往往是局部反击苏军突破部队。这种战术在43年效果还不错。在44年苏军其一是机械化部队增加,其二是往往打开突破口后立即投入新锐部队向纵深发展,造成德军的反攻部队不仅不能打断苏军攻击势头,反而把自己搭进去。
感觉德军应该组织一些师旅级的摩托化反坦克炮部队(直接由集团军群掌握),用来迟滞苏军的势头,其后再反击,事实上很多时候救火部队也只能进行仓促防御而不是反击。当然了,用坦歼最好,但是数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用反坦克炮效果是否会更好些。毕竟其一数量可以更多,其二反应可以更快(数量一多离得就更近)。总比曼施坦因搞送死式的反突击强吧。
反正最后都是一样的:数量不足。
MaoCui 发表于 2011-11-9 21:00
反正最后都是一样的:数量不足。
做一日和尚敲一天钟。人固有一死,多活一天赚一天。
牵引式反坦克炮要预设阵地吧,这样碰上高速突击的苏军装甲集群估计就直接挂了...
首先,反突击这种做法肯定不是“送死”。反突击是有效打击对手先头部队和翼侧的手段,当然,实施的时候会遇到诸如各支部队难以同时协调等诸多问题,但即便是这样,往往能够打乱对手的进攻节奏,吸引对手兵力到次要方向等。

其次,44年德军用来堵口子的部队包括了摩托化部队和坦克部队,而并非“某些精锐师”。举个例子,苏军在白俄罗斯方向达成大规模突破之后,德军至少对八个装甲师进行变更部署用来堵口子,这一数量可能要占到德军在东线装甲部队总数的二分之一左右。


其三,楼主所谓的摩托化师级反坦克部队,规模嫌大且用途较为单一。楼主难道不认为用装甲部队更好?如果它无法哔装甲部队更强,那么另外一个因素,即如果无法查明采用连续式大纵深突击的苏军主要攻击方向,恐怕就无法在苏军的进攻发起前将反坦克部队部署到位,这将无助于被苏军牵着鼻子走的历史现状,所能取得的战果,恐怕难说。
可以设想一下:某摩托化反坦克炮兵师正在向突破口运动中,行军队形中插进来一队T-34-85和SU-85组成的坦克集团军的旅级/营级先遣支队……这一下子就悲催了……
个人觉得,苏军的坦克部队的先头部队/分队很多时候都是很富于主动精神且战斗力很高的……比如斯大林格勒的罗金坦26军的一个旅,开着大灯就往德军纵深猛扑,完全不像是帝国战争回忆录里呆板陈腐的样子
苏军坦克部队给人的一般感觉是“重剑无锋”,而这不过是个“错觉”,重剑不假,无锋不真。以进攻中的坦克军为例子,冲在最前面的往往是各旅的先遣支队,随后跟进的是旅主力。先遣支队可以解决小规模的战斗,但对于抵抗支撑点,凭借自己的力量无法拿下的时候,有时会选择绕过,由后续的旅主力来攻克这些抵抗支撑点,而先遣支队本身则要迂回到对手侧后,夺占重要交通枢纽等节点,阻击对手小股援军,等待旅主力解决战斗后跟进。

坦克军内一般编有反坦克部队,有时还会用独立反坦克团进行加强,一般作为第二梯队或者第三梯队跟进。当第一梯队,通常为两个坦克旅受阻,或者判明对手为强大装甲部队,难以吃下的时候,反坦克部队会选择有利地形进行前调或者组织反坦克阵地,而冲锋在前的坦克旅则收缩回来,等着对手撞进反坦克火袋。
MaoCui 发表于 2011-11-9 21:00
反正最后都是一样的:数量不足。
其实在斯佩尔的努力下,德国在二战最后三年的的军火产量是逐年递增的,1945年产量是最高峰。只不过在美苏面前,根本不够看
好像还是机械化为主,追猎者什么的(虽然分类不是坦克歼击车只是突击炮)
44年后德军多次对苏军的突破地点判断错误,又失去了制空权。战线被突破后摩托化的反坦克炮可能很难及时赶到突破口去,很有可能在行军状态就被突入纵深苏军坦克部队打掉。
tl5660750 发表于 2011-11-9 22:44
首先,反突击这种做法肯定不是“送死”。反突击是有效打击对手先头部队和翼侧的手段,当然,实施的时候会遇 ...
中线老莫组织的几次反突击明显就比曼施坦因那种头碰头式强。其中一点就是善于利用摩托化步兵和炮兵进行迟滞。曼施坦因有点太轻视苏军,总想搞反包围。反不如老老实实的迟滞后反击。
无论造什么也都没苏联的多,只是多拖几天吧了。
WALXY121 发表于 2011-11-10 00:18
中线老莫组织的几次反突击明显就比曼施坦因那种头碰头式强。其中一点就是善于利用摩托化步兵和炮兵进行迟 ...
曼施坦因最成功的反击可能要算43年2月的哈尔科夫,失败的就不用说了。就苏德战场双方实施的成功“反击战”来说,有一个共同特点:先把对手消耗到一定程度,然后投入自己的新锐力量。而这个“新锐力量”,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会参与前一阶段的大规模交战。比如苏联方面的例子有莫斯科反攻,西方面军最初获得了统帅部预备队两个集团军的兵力用于在伊斯特拉-沃洛科拉姆斯克-克林等地域。

至于曼施坦因“头碰头”的反突击,本人作为业余爱好者无法评价,但我认为曼施坦因不会不懂得侧翼反突击的厉害,曼施坦因刚进苏联,1941年7月11日左右,它的第56装甲军正是遭到苏军西北方面军第11集团军下辖的六个步兵师的反突击,被击退超过40公里,所属的第8装甲师甚至一度被切成数段。很耐人寻味的是,指挥这次反击的正是曼施坦因日后的对手,西北方面军参谋长瓦图京。

曼施坦因也许是太想复制哈尔科夫的胜利,但相比于43年初的情况,它的对手明显已经不会再给他这种机会了,而曼帅可能并不是一个善于创造机会的人——虽然他善于把握机会。
反坦克炮要依托步兵防御阵地作战,步兵防御密集反坦克炮安全性才有保证。
无法挡住滚滚铁流啊
arrogant 发表于 2011-11-9 22:25
牵引式反坦克炮要预设阵地吧,这样碰上高速突击的苏军装甲集群估计就直接挂了...
应该与坦克部队配合作战并加强工兵,炮兵与工兵部队与坦克保持一至两小时路程。如果发生遭遇战的话还会有时间布设炮位和敷设一定数量地雷及障碍物。
对于能生产出来车体却因为要等炮而不得不把坦克或者歼击车停在厂里等待的德国人来说,同样一门炮费了大力气弄出来还是装在一个能机动有防护的壳子上作用可能更大些.
说不定没等你火炮展开,人家坦克就到了。。。
德军卡车够不???
装备数量不足,兵员也不足(或者说是按照德国标准,训练不足),必然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