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8《城市地理》某君士坦丁堡战役的文章部分内容疑似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5:04:39


小弟近期基本完成了对斯蒂文朗西曼《1453,君士坦丁堡沦陷》一书的翻译,准备投稿。国庆末特意上维普搜索了一下国内有多少类似题材文章。结果发现《城市地理》杂志2010年8月号做了一个伊斯坦布尔专题,其中一篇文章《君士坦丁堡——千年古都的悲壮陷落》,在介绍乌尔班大炮部分,全部约600字内容,与我08年发表于超大的原创翻译帖《1453君士坦丁堡攻防战中的火炮》几乎一摸一样。原帖地址:http://lt.cjdby.net/thread-522314-1-1.html
城市地理的这篇文章署名“歌剧院幽灵”,我下意识地就想到超大论坛著名的“歌剧院幽灵”兄。向他PM求证了,但他表示从未向城市地理投稿,并不知情。
当然我也相信歌剧院幽灵兄说的是实情,现在此事有点扑朔迷离了,雪上加霜的是,《城市地理》2010年底已经停刊,更难求证。
发个帖子将资料贴上来请大家一起帮忙参详参详。

这是城市地理文章的扫图:

第一页:



有问题的一页:




我原文中关于乌尔班大炮介绍的一部分如此:

“整个1452年秋天,乌尔班都在阿德里安堡督造那空前的巨炮。蒸蒸日上的奥斯曼帝国为这位工程师提供了应有尽有的原料。工人挖掘了巨大的专用铸造窖池,融化了青铜,开始浇注这史上前所未有的武器。当模具被击碎,出现在众人面前的是一件“恐怖而非凡的怪兽”——乌尔班大炮(有时也被称作“土耳其巨炮”或“达达尼尔大炮”)。该炮长达17英尺(约合5.18m),重17吨,炮筒厚达8英寸(约20cm,以便承受开炮时的巨大冲击力),口径则高达30英寸(约合762mm),足以容纳一位成人,所用花岗岩炮弹重达1500磅(约680公斤)。按照分类,它属于巨型臼炮,也是那个时代威力最大的火器。1452年一月,苏丹下令在皇宫外举行了第一次试射。大炮置于宫门之外,装填冗长但顺利,随着一声地动山摇的轰鸣,炮弹没入1英里外足足6尺深的泥地。乌尔班实现了他的诺言,而苏丹则终于有了令他成就功业的利器。


此时,如何将巨炮顺利运往140英里外的君士坦丁堡则成为了对苏丹新的挑战。好在苏丹手中掌有巨大的资源:于是动用了400人以及60头牛作为搬运队——过程极端缓慢,每天只能前进2.5英里——同时专门有一队工兵负责在前架桥开路。乌尔班的铸造厂持续工作,但此后的大炮在体型上往往比不过第一门巨炮,虽然有些火炮的长度也达到了惊人的14英尺。

直到六周后(四月初)巨炮才运抵君士坦丁堡,此前工兵已经做好了火炮发射的场地准备(诸如清除灌木,平整地面,等等),并且在据城墙250码开外修筑了一系列火炮工事。”



《君士坦丁堡——千年古都的悲壮陷落》一文中,仅删去“乌尔班的铸造厂持续工作,但此后的大炮在体型上往往比不过第一门巨炮,虽然有些火炮的长度也达到了惊人的14英尺。”,另把英制长度单位改用公制,其余几乎完全相同,共600余字。






小弟近期基本完成了对斯蒂文朗西曼《1453,君士坦丁堡沦陷》一书的翻译,准备投稿。国庆末特意上维普搜索了一下国内有多少类似题材文章。结果发现《城市地理》杂志2010年8月号做了一个伊斯坦布尔专题,其中一篇文章《君士坦丁堡——千年古都的悲壮陷落》,在介绍乌尔班大炮部分,全部约600字内容,与我08年发表于超大的原创翻译帖《1453君士坦丁堡攻防战中的火炮》几乎一摸一样。原帖地址:http://lt.cjdby.net/thread-522314-1-1.html
城市地理的这篇文章署名“歌剧院幽灵”,我下意识地就想到超大论坛著名的“歌剧院幽灵”兄。向他PM求证了,但他表示从未向城市地理投稿,并不知情。
当然我也相信歌剧院幽灵兄说的是实情,现在此事有点扑朔迷离了,雪上加霜的是,《城市地理》2010年底已经停刊,更难求证。
发个帖子将资料贴上来请大家一起帮忙参详参详。

这是城市地理文章的扫图:

第一页:

1.jpg (472.09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10-9 18:46 上传



有问题的一页:

2.jpg (337.62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10-9 18:47 上传




我原文中关于乌尔班大炮介绍的一部分如此:

“整个1452年秋天,乌尔班都在阿德里安堡督造那空前的巨炮。蒸蒸日上的奥斯曼帝国为这位工程师提供了应有尽有的原料。工人挖掘了巨大的专用铸造窖池,融化了青铜,开始浇注这史上前所未有的武器。当模具被击碎,出现在众人面前的是一件“恐怖而非凡的怪兽”——乌尔班大炮(有时也被称作“土耳其巨炮”或“达达尼尔大炮”)。该炮长达17英尺(约合5.18m),重17吨,炮筒厚达8英寸(约20cm,以便承受开炮时的巨大冲击力),口径则高达30英寸(约合762mm),足以容纳一位成人,所用花岗岩炮弹重达1500磅(约680公斤)。按照分类,它属于巨型臼炮,也是那个时代威力最大的火器。1452年一月,苏丹下令在皇宫外举行了第一次试射。大炮置于宫门之外,装填冗长但顺利,随着一声地动山摇的轰鸣,炮弹没入1英里外足足6尺深的泥地。乌尔班实现了他的诺言,而苏丹则终于有了令他成就功业的利器。


此时,如何将巨炮顺利运往140英里外的君士坦丁堡则成为了对苏丹新的挑战。好在苏丹手中掌有巨大的资源:于是动用了400人以及60头牛作为搬运队——过程极端缓慢,每天只能前进2.5英里——同时专门有一队工兵负责在前架桥开路。乌尔班的铸造厂持续工作,但此后的大炮在体型上往往比不过第一门巨炮,虽然有些火炮的长度也达到了惊人的14英尺。

直到六周后(四月初)巨炮才运抵君士坦丁堡,此前工兵已经做好了火炮发射的场地准备(诸如清除灌木,平整地面,等等),并且在据城墙250码开外修筑了一系列火炮工事。”



《君士坦丁堡——千年古都的悲壮陷落》一文中,仅删去“乌尔班的铸造厂持续工作,但此后的大炮在体型上往往比不过第一门巨炮,虽然有些火炮的长度也达到了惊人的14英尺。”,另把英制长度单位改用公制,其余几乎完全相同,共600余字。




楼主,你当年的帖子很有技术含量,支持你维权。
我是搞知识产权的,这种情况已经属于侵犯著作权了,你可以要求赔偿但是数额估计也就是几百块
这种事没法较真,上次证券时报也登了我以前在MCAD论坛发表的一个帖子,作者改名换姓成了其他人,我也是无可奈何
支持楼主维权,尽管有些难度,也要支持到底,不在意能得到多少,就是不能惯那些不劳而获的人的毛病。
战研14期那篇《新罗马的陷落》署名是WINDWARD,不是歌剧院幽灵

所以我推测《城市地理》的编辑大概是超大或SBZ里认识我的某人

另,战研14的出版日期是2006年7月,比楼主翻译那文章早了大约两年吧

    在城市西部向陆地的一面,有高大的城墙防护。三层防御工事形成了坚不可摧的壁垒,从马尔马拉海一直延伸到金角湾北端。1000多年来,提奥多西城墙挡住了所有的进攻者,移动塔楼、石弩、投石机和各种形式的攻城器械都攻不破它,任何想进入君士坦丁堡的敌人都得另觅他途。但是如今奥斯曼人掌握了一种可怕的新武器:一种能击碎石头的巨大臼炮。
    君士坦丁皇帝十分清楚这门炮的威力,对他来说这很痛苦,因为它的发明者、匈牙利工程师乌尔班首先提出要为他制作这种大炮,但是君士坦丁以贫穷为理由,不能也不愿意答应他的价格要求,于是和历史上所有军火商的惯用手法一样,乌尔班耸了耸肩,便转身把它卖给了敌对的另一方。
    穆罕默德对乌尔班的大炮大喜过望,给他以四倍于所要报酬的价钱。经过3个多月的时间,第一门大炮在亚得里安堡铸造成功。在第一次发射试验之前,穆罕默德派他的传令兵走遍全城,提醒怀孕的妇女当心。然后,随着一声巨雷般的声响,从闪电般的炮口射出一颗巨大的石弹,一下子就把一堵厚墙摧得粉碎。把大炮安在罗米利亚-希沙尔要塞的炮位上之后,穆罕默德又订做了第二门大炮,是第一门的两倍大小,几乎长达9米,炮筒铜壁厚2.4米,能发射半吨重的石弹。在亚得里安堡的一次试验中,穆罕默德看到一枚飞弹在空中飞过10英里才砸到地面,砸出一个两米深的大坑。穆罕默德十分满意。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大炮。
    苏丹吩咐属下准备好将大炮从他的首都搬运到拜占廷首都的路线。200人组成的人马全速抢修路面,加固桥梁。1453年3月初,车夫挥动鞭子,60头牛组成一队,开始拉着大炮穿过色雷斯的原野。另有200人护送着这个大怪物,在它无情地滚动到目的地的一路上保持其稳定。奥斯曼军队的传令官同时被派往土耳其帝国的四面八方,去征召能进行战斗的人。20个到30个小一些的金属怪物也由牛车和壮丁拉到了君士坦丁堡。
支持维权!

歌剧院幽灵 发表于 2011-10-10 11:34
战研14期那篇《新罗马的陷落》署名是WINDWARD,不是歌剧院幽灵

所以我推测《城市地理》的编辑大概是超大 ...


小弟开贴说明了,只是针对去年8月城市地理的文章,与《战研》无关。
原帖我注明了是翻译罗杰克劳利的文章,并给出了出处。原文载于2007年的《军事历史》杂志。

如歌幽兄所说,很可能是某个知道你ID的人冒名顶替,用你的ID做笔名发了这篇文章。那很恶劣。因为不但侵犯我当初的翻译,而且还有损真正的歌幽的名誉。

我并不想要如何赔偿,当初也只是准备私下沟通问一下知道个究竟。倒是咱版主建议发个帖子以正视听,所以有个公允的解释说法就行。


歌剧院幽灵 发表于 2011-10-10 11:34
战研14期那篇《新罗马的陷落》署名是WINDWARD,不是歌剧院幽灵

所以我推测《城市地理》的编辑大概是超大 ...


小弟开贴说明了,只是针对去年8月城市地理的文章,与《战研》无关。
原帖我注明了是翻译罗杰克劳利的文章,并给出了出处。原文载于2007年的《军事历史》杂志。

如歌幽兄所说,很可能是某个知道你ID的人冒名顶替,用你的ID做笔名发了这篇文章。那很恶劣。因为不但侵犯我当初的翻译,而且还有损真正的歌幽的名誉。

我并不想要如何赔偿,当初也只是准备私下沟通问一下知道个究竟。倒是咱版主建议发个帖子以正视听,所以有个公允的解释说法就行。

295_57649_babee8b3b3fbd4d.jpg (445.3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10-10 14:26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