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星云——中国的外贸地地导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16:56:56
这是在航空航天港上看到的,非常好的关于短程弹道导弹的文章,短剑锋利http://www.9ifly.cn/thread-7311-1-1.html
地地导弹,顾名思义,即从陆地发射并打击地面目标的导弹。按飞行弹道可分为地地弹道导弹和地地巡航导弹;按射程可分为洲际、远程、中程、近程地地导弹;按作战使用可分为地地战略导弹和地地战术导弹。地地战略弹道导弹通常携带单个或多个核弹头,射程远,威力大,命中精度高,用于打击各种战略目标。地地战术导弹携带常规弹头(战斗部)或核弹头(核战斗部),尺寸小,质量轻,射程近,机动性好,可用汽车、火车、飞机、舰船运输,机动发射。作为一种远程精确打击武器,地地弹道导弹担负着对敌纵深目标及大型高价值目标的打击任务,自诞生以来就被人们所重视,并不断改进,衍生出一个庞大的家族。而本文所要讨论的中国外贸地地弹道导弹,长期以来作为“援外军团”出现在各大航展上,成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国地地导弹发展的窗口,从一个侧面体现出我国地地导弹的技术特点和使用原则。




中国最早出口的地地导弹并非那些《导弹技术控制协议(MTCR)》所要求的射程不超过300km,载荷质量小于500kg的小玩意,而是一批东风三型中程弹道导弹。这在世界武器装备贸易史上也是一次绝无仅有的交易。
80年代动荡的中东局势促使沙特希望获得一种有足够威慑能力的武器装备来遏制区域强国。在以色列研制成功射程达1000余公里的杰里科2之后,这种需求更加迫切了。1985年,沙特曾向美国提出引进“长矛”导弹,被拒。这种导弹的射程不到200km,沙特此举意在试探美国的态度。结果就是沙特将目光转向了东方的中国,并向中国提出了引进弹道导弹的计划,代号“游隼”,由苏尔坦亲王全权负责。对中国而言,沙特作为中东地区的资源大国和伊斯兰世界的“领袖”,中国一直在寻求进一步的交流与合作,两国来往日趋频繁。对沙特而言,纵览五大常,沙特也只能找中国同志来试试了。我方的表现让沙特找到了希望——在得知沙特的这一需求后,我国责成航天部,核工业部等部门积极展开论证。1986年12月间,双方代表在沙特南部某空军基地就引进型号、人员培训、后勤保障及价格等展开具体谈判。


苏尔坦亲王就引进DF-3导弹一事访问我国,并游览了长城,开启了中沙友谊之门


经过一番谈判,法赫德国王最终决定引进一批加装常规弹头的东风三型弹道导弹作为沙特王国的威慑力量。早在1985年,221基地就接到了研制配套常规弹头的任务。经过一系列预研,1987年1月,军厂双方草签了常规弹头研制合同。厂产品代号118。不久后,上级传达了221基地撤点销号的40号文件,人心不稳,研制工作受到影响,但广大厂所研制人员依旧顶住压力,于当年11月拿出了试验产品,并在太原卫星发射基地试射成功。之后,考虑到工厂迁移带来的变动,上级部门提出后续任务中使用的无线电引信另一个单位研制和生产。221厂几经争取,上级决定两个单位的产品一同参加后续试验。1988年5月的第二次试射中,221人不负众望,经飞行试验分析比较,221厂研制的无线电引信动作程序正常,技术稳定可靠,达到各项指标要求,试验获得圆满成功。上级遂确定“118”后续任务的装置和无线电引控系统全部由221厂承担。军厂双方很快签订了后续任务批生产合同。不久之后,二炮某部与沙特订购的一批东风三型导弹系统就出现在了沙特苏来伊勒基地。产品交付后,沙特方面十分满意。两国于1990年7月31日确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在随后的伊拉克侵科战争中,这批东风三型有效地威慑了伊拉克政府,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青海海晏县金银滩的221基地作为118弹头的生产厂家,圆满的完成了国家布置的外贸常规弹头研发任务。


很多人在评价这件事时都疑惑美国为何对此事低调处理,近乎于不闻不问。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是两国出于某种利益交换而做出了妥协。我对此有不同看法:1.中国那时虽然没有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武器输出不受美国的任何约束,但中国绝不会输出核技术。中国之所以选择常规弹头,更多的是出于自身考虑:任何一个有核国家都不希望看到核扩散,也不希望看到别人搞核扩散。不卖核弹头,是为了保持对别国的核优势,而非顾及别国的想法。不然就成友邦惊诧论了。2.对美国而言,这些原始的液体地地弹反应迟缓,发射准备时间较长(超过三小时),生存能力低(沙特没法建洞库),难以对目标形成真正的威慑,唯一的用途也就是用来打击城市目标了。先不说那时候东三的精度,常规弹头的威力就是个问题,这种武器不加核弹头,威慑力就丧失了大半。数十枚的部署数量,对中东的美军并不构成威胁。3.沙特和以色列都是美国的盟友,也是中东地区有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尤其是以色列试射了“杰里科”之后,美国出于相互制衡的考虑,也希望沙特拥有规模有限的远程打击力量。但美国直接援助又会激怒以色列,最终便选择了默许中沙交易。




进入90年代后,中国于1991年12月28日决定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1992年3月9日递交加入书,同时对中国生效。作为五大常兼五大核之一的中国迟早是要加入这个公约的。从此以后,我们不仅能更加自如的应对核扩散问题,还又多了一个跟超级大国斗争的工具。



出于同样的考虑,我们虽然不是MTCR成员国,但在此后的地地弹出口中也遵循了MTCR的限定。


我们的第二次地地导弹出口依然与中东地区冲突有关。



两伊战争时,双方发动了有名的“袭城战”,用飞毛腿导弹互相攻击对方的城市。打到后面,双方库存见底,都琢磨着用库存巨大的萨姆-2打击对方。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利用制导站引导它作抛物线飞行。结果证明,对地模式的萨姆-2虽然精度差,但射程也有100km左右,有发展为战术地地导弹的潜质。双方受此启发,各自研制了基于萨姆-2的战术地地导弹。


飞毛腿作为中东地区阿拉伯国家的“战略武器”,被冲突双方用来打击敌方城市


然而,在导弹袭城的背后,两国人民迎来的却是家破人亡和深埋的仇恨



不过,双方的研制环境都不好:伊拉克在海湾战争后,其射程超过150km的导弹都被列为违禁武器而要接受联合国的核查。在这种情况下,伊拉克军事科研人员开始戴着镣铐跳舞了。他们先后研发成功萨默德-1/2型液体战术导弹,射程分别达到130/149km。该型号算是去掉助推器萨姆-2。1998年联合国武器核查小组撤离后军方加快了萨摩德-2型的研制进度。萨摩德-2弹体长约7米,可携带多种弹头,导弹最大射程可达183km。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一共对“萨默德-2”型导弹进行了40次试射,结果发现,有13次超出了规定距离,最远打到了180公里处。遂被列入销毁名单。此外,伊拉克还研制了基于萨姆-2的阿巴比尔-100固体地地战术弹,6.7m长,0.5m直径,射程也超过了100km。该型导弹由卡车运载,单发导轨发射,初步实现了机动发射能力。


萨摩德-2液体战术弹道导弹



伊朗霍梅尼政权由于受到西方制裁,也开始积极寻求萨姆-2的改进渠道。这个需求催生了我国第一个用于外贸的地地弹型号——红旗-2改进而来的8610导弹(意即1986年展开研发工作),厂方编号B610,出口编号M-7。由航天工业部二院(今航天科工第二研究院)研发。在初期的研制调试过程中,由于质量管理不严,导弹CEP较大,令伊方难以容忍,后几经改进,终于在1991年出口到伊朗90枚导弹。伊朗在引进M-7后,组织国内的SBIC公司进行仿制。仿制品被命名为通达尔-69(Tondar-69),弹头重达190kg,射程为150km。

关于M-7的相关介绍很少,很多材料只是说射程150~200km左右,弹头质量不到500kg。而大叛徒华棣跟人合著的《china`s ballisitic missile programs》指出8610射程达到300km,跟DF-11都有一拼了。作者估计是根据MTCR规定划了个范围,谨供参考。综合各国改造萨姆-2/红旗-2导弹的射程,150km这个数据可以看做是最接近M-7的了。




我国成功出口他国的第二种战术地地导弹是航天科工二院研制的B611战术地地导弹。该型号的起源还得从土耳其的需求说起。

土耳其的地地导弹发展起始于80年代初的J项目,但苦于自身国防工业水平不足,项目进展缓慢。1987年3月,希土围绕爱琴海大陆架划分和石油开采权问题爆发严重危机进一步刺激了土耳其,他们急需一批具备机动能力的战术地地弹,以便在本土就能对争议地区形成威慑。经过一番寻觅,土耳其将目光转向了中国,希望能联合中方将J项目做下去。当时,航天工业部第二研究院正在进行固体战术地地导弹的预研。于是,两国开始就战术地地弹的开发展开谈判,进展十分顺利。说到这里,需要提一家公司——中国精密机械进出口总公司(CPMIEC),该公司成立于1980年,按照其官网介绍,是以中国航天高科技产品与技术进出口为主业的工贸结合、技贸结合的大型企业。主要经营的产品包括防御武器系统、航天设备、卫星技术及其应用产品、特种设备、精密机械、光学仪器、电子产品和载重车辆及相关技术等。其实就是负责当时航天工业部的军品出口业务,99年分家后负责航天科工的产品出口(航天科技集团的产品出口由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负责)。从B611项目开始,我国的地地导弹出口均由CPMIEC负责。在后面的项目中我们会经常见到这个名字。


精密机械为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民族独立斗争以及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于B611项目上双方的合作细节外界知之甚少,根据国外网站的信息,中土双方于1996年签署了转让常规地地弹技术的协议,其中包含200枚导弹的生产合同。型号研发工作于1998年展开。土耳其在引进M270受挫后,进一步坚定了与中国合作的决心,发誓要建立自己的弹道导弹工业。并于1997年引进了中国航天七院的WS-1火箭炮,进一步深化了与中国的合作。在此基础上,中土两国于1999年展开了B611“土产化”的工作。由中方CPMIEC和土方的MKEK牵头,中方提供图纸和必要的技术支持,土方组织军工企业学习资料,翻译图纸,建立生产线,并逐步具备生产能力。火控计算机、遥控系统、供电系统在Savronik公司生产,Raketsan负责导弹、发射车的系统整合。这种国产化的B611被命名为Yildirim(土耳其语“闪电”),代号J-600T,600源自于其600mm的直径。首次试射于2001年进行,导弹的射程达到了120km,于同年投入现役。在2003年的试射中射程更是达到了152km,土耳其军方也看到了这种导弹的升级潜力。土耳其在2007年胜利日阅兵式上首次展示了本土化的J-600T系统,使用了MAN的6×6高机动卡车作为武器系统用车。J-600T发射车和供弹车均参加了阅兵式。在2009年的土耳其防务展上,Roketsan公司首次展出了J-600T地地导弹,并表示要将该系统推向国际市场。


J-600T的发射车和运弹车,注意了,图中的导弹储箱只用于导弹的储存和运输,发射时导弹会被取出放置于导轨上


中国首次对外公开展示B611战术地地导弹武器系统还要追溯到2004年第五届珠海航展。综合当时对航天科工二院副院长刘尔琦(现任科工三院院长)以及航展现场参展人员的采访报道,我们可以大致勾画出B611的成长道路:在M-7导弹研制进入尾声时,二院已看到了战术地地弹的广泛市场。遂提出设计一型固体机动战术地地导弹以满足陆军远程精确打击的需求。二院于80年代末开始了B611的研制。由于有M-7的成功经验在先,研制初期,曾采用红旗-2的设备以加快试验进度。比如,发射架就基于红旗-2的改进而来,或许这仅仅是出于降低试验成本的考虑;但另一方面,研制人员也可能有基于潜在市场装备继承性的考虑,西亚诸国大量装备萨姆-2系列导弹,如果有需求,可以在短时间内把现有设备改造成地地弹系统,周期短价格低,很好的满足小国需求。同样是出于类似的考虑,作为红旗-2接班人的红旗-12初期版本的双联装发射架也发展自红旗-2固定发射架。后来,研发人员将发射架与卡车底盘整合在一起,满足了地地战术弹机动部署,跟随部队支援作战的要求。第一代实用化机动发射版本就这样诞生了。该型号使用了北奔的2629 6×6卡车作为发射车,可搭载一枚导弹,由大型导轨承载、发射。并将许多发射控制设备集成在发射车上,车体左侧还设有操作室。但发射车并不具备单车作战能力,依然需要指挥车的辅助。而在04年珠海航展上露面的发射车,使用的是载重能力和通过性更强的北奔2629A 6×6底盘,自重10t,发动机为华柴引进技术生产的德国道依茨四冲程直喷式柴油机,额定功率290马力。发射系统用发射箱取代了大型导轨,每辆车载弹两枚,由独立的液压杆分别起竖。整个发射系统全重23.5t。此外,导弹发射指控设备小型化程度很高,已经集成到车架侧面的箱子和扩大的驾驶室里了,单独的操作室也取消了,发射车可独立完成定位、定向、瞄准和指挥控制,整车调平由液压支柱完成。在接到发射指令后,人员直接在驾驶室里控制导弹发射即可,在特殊情况下(例如,电子干扰),发射车还可以采取线控发射;在必要时,发射车也可与营、连一级的指挥车联络,构成更大的打击集群,完成预定任务。导弹的发射倾角在52°~65°之间可调,方向射界为正负45°,以此来调节射程、射角。导弹的发射准备时间小于25min,两枚导弹的发射间隔为20s左右,重新装弹时间为20min左右。发射箱为铝制,在保证一定强度的同时降低了质量,为了保持足够刚度,发射箱外布设加强筋。导弹发射方式为穿盖式发射,发射箱前后盖均为易碎盖板,平时加盖保护盖,以防车辆机动过程中导致箱盖的意外损坏。这种发射箱集导弹的储存,运输,发射功能于一体,不但为导弹提供了稳定的储存环境,也最大限度的避免了两枚导弹发射时的互相干扰。而早期出口到土耳其的导弹虽然也有弹箱,但那种箱子只用来储存导弹。作战时仍然要吊装到导轨上,增加了操作难度和时间,不利于战场生存。这次参展的发射车算是第二代构型了,也是B611系统的第一代TEL车。据设计师说,该发射车的型号研制是02年底、03年初启动的,已经过了实弹试射,参展车的发射箱就是试射后重新修复使用的。

早期的发射车和04年珠展的发射车


该系统配置的导弹是B611基本型,单级固体,全长6.75m,弹径600mm(导弹型号中的6即来源于此),战斗部为重达380kg的整体式杀爆弹(另有一说称480kg。B611打的是特殊弹道,这样的载荷下难以打出150km)。全弹质量约2t,射程为85~150km(缩减弹头质量也能达到260km)。采用捷联惯导制导,CEP达到150m。由弹尾的四片梯形全动弹翼控制导弹的飞行轨迹,无燃气舵。弹道末段头体不分离。大家可以看到,这是一款技术水平适中的导弹,本着“够用,适用”的原则,力图用较低的成本开发一种满足客户要求的武器系统。对参展人员的采访中也提到,这是一款立足于第三世界国家的外贸武器系统,在满足既定技战术要求的前提下,低成本、易操作才是关键。值得一提的是,设计人员提到B611实现了全程大气层内可控飞行,可进行弹道设计和调整,并且可以偏离射向发射,飞行中调整射向飞向目标。这一系列措施都是为了增加导弹的突防概率。在对刘副院长的采访中,提到B611的设计中“充分利用了防空导弹的成熟技术,采取可变弹道设计”,可做一些分析来进一步明晰B611的早期发展。此前,科工集团设计并进行过实弹试射的防空导弹有红旗-1/2/3/9/12,其中,前三种型号的技术过于陈旧,年代也相距甚远,已非成熟而是落后了;后两者的研发中后期赶上B611项目启动,这时候,这两种型号已经研制多年,有了不少技术积累和成果。而作为红旗-2换代产品,红旗-12的各项技战术指标均与前者相近,若改为地地导弹射程也可达到100km级。此外,红旗-12与B611均只依靠全动尾翼控制飞行轨迹,在控制率上有相近之处;而红旗-9导弹作为一款中远程防空导弹,依靠气动舵面和燃气舵双重控制导弹的飞行轨迹,射程也与中近程的红旗-12有很大差距,引导率截然不同。作为B611的参考,入选概率较小。综上所述,B611在设计时极有可能参考了红旗-12的部分技术,用以提升导弹的技战术水平。B611的固体火箭发动机采用了单室双推设计,既满足的助推段的高速爬升需求,也为后续的长距离压低弹道机动飞行提供了巡航动力。其全程大部分在大气层内飞行,压缩了敌方雷达的发现时间。虽然跟纯弹道导弹比,其再入速度有所降低,但前文提到的种种弹道机动措施弥补了这一缺陷。




设计人员提到B611系统对国内、国外市场都有考虑。我们在100~300km以内也确实需要一种对地精确打击武器。但国内是否选择B611,还不好分析。且看下文分解。




在2006年的珠海航展中,精密机械带来了B611和B611M。前者依然是04年的构型;后者则是首次出现,只摆放了一个模型,并无任何细节可供分析。也未加任何文字说明,意在表示B611在不断改进中。这次,另一个竞争者出现了,它就是航天科工九院(湖北三江航天集团)的P-12地地战术导弹。




P-12的出场很不寻常:只有一个文字简介,上书“P-12武器系统”,下面只有三行字的简介。而当时的B611展板则明确写着“B611战术地地导弹武器系统”。九院的参展人员也拒绝了记者的采访,并表示P-12属于保密项目,不接受媒体采访。旁边一个屏幕孤零零的播放着P-12的宣传动画,算是一种无言的宣传吧。珠海航展,是我国对外武器装备交易的一个窗口,通常情况下,参展的装备均立足于出口。这其中,有很多型号属于在自用型号的基础上改进出口,如飞蠓80、猎鹰60;也有一开始就立足于出口的,如F-8IIM。但这同时也是我国对外展示国防建设成就的平台,不排除P-12是自用与出口兼顾的型号,就像红旗-12那样。



P-12系统从外形布局上看酷似“伊斯坎德尔”。载弹两枚,平时收放在有对开式顶盖和尾门保护的整体式弹仓中。导弹使用空气舵和燃气舵双重控制。射程在150km左右,弹头为双锥体整流罩,战斗部质量达到了450kg。要想获得更多的信息,我们只能根据展会现场的宣传片对这种导弹略作分析了。




宣传片中,P-12导弹分队在公路上行进。随后,发射车驶离公路,先后经过荒漠、湿地和丘陵地带,最后顺利到达了发射阵地。这是为了显示发射车良好的道路适应性与通过性。片子随后的部分则是在描述P-12导弹系统的作战过程。首先在预设阵地上放下液压支柱,调平车体。然后弹仓盖开启,导弹起竖(定向,瞄准等步骤略)。在接到发射命令后,两枚导弹分别发射,一枚携带子母弹,打击敌装甲部队集群;另一枚携带杀爆弹,打击了敌方港口的大楼,并将其摧毁。P-12一开始就采用万山特车的6×6军用高机动卡车,该车的越野能力显然比B611系统的北奔卡车要强得多。此外,到目前为止,万山高机动军卡还没有对外出口过。加上参展人员的三缄其口,明显让人感到这是一个立足于自身装备使用的型号,外销仅仅排在次要考虑。拉出来参展往小了说是为了展示科工九院的实力,吸引更多的国际合作与投资;往大了说就是展示我国军工企业的研发实力:我们不仅仅能提供低成本,性能适中的B611,也能提供更性能更加强大的战术导弹系统,P-12就是例子。以此来向潜在用户显示我们可以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第六届珠海航展中,P-12带给我们的信息也就这么多了。总体上讲,P-12是一种配置较高的战术地地导弹。能够满足解放军的远程对地打击需求。




在2007阿布扎比防务展上中国精密机械进出口总公司(CPMIEC)发放了P-12和B611M系统的宣传手册,而且中国参展人员指出解放军将会购买这两种导弹系统。参展人员这样说,固然有吸引买家的考虑——把我军都不打算装备的武器用于出口,多少让人怀疑这些武器系统的作战性能及可靠性。此外,我国一直缺乏100~300km级的对地精确打击武器系统,有理由相信我们一直在进行战术地地弹的开发工作,这些外贸导弹的出现就是一种体现。但军方最终是否会从这些导弹系统中作出选择,在07年还无法得出任何有价值的结论。

时间推移到了2008年的第七届珠海航展。航天科工二院拿出了B611M,两个发射箱被一个托架固定在一起,算是真正的双联装发射箱了。由一根液压支柱支撑。B611M加长了弹体,直径略有增大,最大射程提升到了260km。战斗部种类由单一的整体式杀爆弹发展为杀爆弹、子母弹、云爆弹。当然了,只要客户能提供足够的开发费用,二院也能拿出满足其他需求的战斗部。导弹使用INS/GPS双重制导体制,CEP小于50m。双制导系统的使用进一步提高了导弹的精度,在现阶段,这两种制导体制也都是比较成熟可靠的。具体来说,惯性制导不依赖外界信息,避免了干扰。但惯导组件自身会产生零漂,时间越长,积累误差越大。而卫星导航则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系统自身也不会产生积累误差。与其他有源导引系统相比,虽然也会受到人为干扰影响,但基本杜绝了绝大部分自然干扰(如温度、湿度、沙尘)的影响。综合来看,惯导+卫星定位的双制导体制比之于其他制导方式更具优势。此外,随着我国北斗卫星的不断成功发射,北斗导航系统的服务范围将逐步扩大到周边国家,并覆盖全球,那些担心受到美国挟制的国家可以方便的更换北斗导航组件,有效地维持武器系统的战斗力。用户也可以根据要求更换发射车,换成越野性能更好的其他型号。


08版B611M


B611M基本作战单位是营级,一辆发射车、装填车、指挥车、弹药输送车构成最小作战单元,一个营有六辆发射车。可以编入集团军,遂行伴随支援及预设目标打击任务。



这次航展,P-12并未露面,又给其身世蒙上了一层迷雾。进一步强化了P-12自用的可能。在CPMIEC的宣传视频里再次出现了P-12的打靶片段,有实拍镜头也有电脑动画。其中一个镜头显示导弹在末段俯冲时拉起平飞,证实了P-12导弹也具有一定的弹道调节能力。



这次航展,九院的另一个外贸武器系统出现在展厅里,这就是SY-400远程制导火箭系统。




这种火箭弹新颖的布局打破了人们对火箭弹的传统定义和认识。一时间,围绕这一火箭弹构型的猜测众说纷纭,虽然有设计人员强调该系统从一开始就是按对地攻击武器设计的,但人们依旧对其外形设计抱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该系统就是准弹道导弹,有人说它是竞争空防弹项目失败后的产物。。。




客观的说,SY-400已经达到一个低成本战术地地弹的标准了。但当时的参展人员在采访中一直都在强调它是火箭弹。我们还是先来综合当时的访谈信息来说说SY-400的基本性能和特点,然后再作分析。




SY-400系统的发射车使用万山特车的WS-2400作为底盘,有着良好的越野能力和机动性,能够伴随重装集群行进并遂行对敌打击任务。火箭弹直径400mm,这也是代号中400的来源,射程70~200km。战斗部有子母弹和杀爆弹,均采用无线电近炸引信。整体式战斗部也在研发。弹体为大边条弹翼+切尖三角形尾翼的气动翼面布局,用尾翼和燃气舵控制火箭弹的飞行,其中,燃气舵主要负责火箭弹垂直起飞后的转弯、变向,在之后的飞行中会逐渐烧掉以减轻弹体质量。大部分飞行段还是由尾翼负责的。该弹加装了INS/GNSS制导组件,精度已经远超一般的远程火箭弹。GNSS就是一个可以兼容GPS与GLONASS信号的组件,将来还可以兼容我国的北斗导航信号,极大的提高了制导系统的可靠性、适应性,可以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SY-400火箭弹采用垂直发射方式,参展人员给出的说法是这种发射方式有两大优点:1.可以提高系统的作战环境适应性。比如城市作战中,在高楼林立的地方倾斜发射的火箭弹为避免火箭弹打到楼上而难以找到适合的发射位置;2.简化了系统的展开步骤,将系统的定位、定向操作转化为对弹体的数据输入,系统只需完成调平、起竖即可,火箭弹发射后根据装订的数据自行调整射向。笔者认为第二点最关键,即通过提升软件能力减少了硬件的数量和动作量,提高了系统可靠性。在战场上,装订数据出错了还可以重新输入或是归零,而硬件的故障带来的危害则大得多,毕竟维修需要时间,如果在起竖阶段出现故障,乘组还得考虑在非正常状态下的机动是否会导致翻车。




前面提到了SY-400火箭弹有四片大边条翼。这也是大家争论的焦点,因为对地打击武器中很少出现这样的气动布局,而防空导弹中,这种布局可谓满坑满谷。加之国内的HQ-16也采取了此类设计。结合垂发等特征,不少人便认为SY-400就是用惯导替换掉无线电导引设备和末制导雷达的防空导弹,是国内防空弹竞标的失败者。实际上,我们可以换个思路,SY-400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气动布局、这样的发射方式,就是为了满足其对地打击的要求。垂直发射,本来就是弹道导弹的主要发射方式。弹体垂直,最容易确定初始坐标了,只要调节旋转台转角就可确定导弹射向。还有就是前述的作战环境适应性强。而边条翼+尾翼的布局则是考虑到了弹道控制,以及飞行中调整弹道。不然也不会用到INS/GNSS 双重制导了。而边条翼则在弹体飞行中提供一部分升力,提高升阻比,与尾翼配合,可以提升弹体的机动能力,同时也能弥补一些机动造成的能量损失,提高射程。这一点,我们可以参见印度大地导弹的气动设计和弹道,这种布局就是为了提升地地弹的弹道机动能力,也不是防空导弹的专利。相关报道中,参展人员也提到SY-400火箭弹打的是双抛物线弹道。这种弹道已被多种近程地地导弹所采用。SY-400的设计思路就是想用精确打击来取代过去的火力覆盖,也就是提高单发的打击效果,以质量优势取代数量优势。但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单发远程精确打击,如果被拦截,打击效果就为零了,但如果为了不被拦截而大量发射,则又回归到火力覆盖的路线上去了。所以,问题就集中在突防上了,这是远火精确打击的关键。突防的手段,总结起来无外乎两种:1.弹头突防:用诱饵或者是多弹头;2.整体突防:机动弹道。具体到火箭弹的设计,第一种措施显然不可取,本来就不大的战斗部,再抽出一部分重量和空间装诱饵或者是部署多弹头,无异于降低了威力,对同等目标的打击将会耗费更多的火箭弹。于是又回到了火力覆盖的思路上了。那就采取第二种措施,机动弹道。而这就需要气动舵面和高精度制导系统了,前者可以在全射程内控制弹体的运动,后者负责纠正偏差,维持弹体姿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火箭弹在躲过对方的拦截后依然能准确命中目标。所以,SY-400被设计成现在这个样子,完全是需求使然,就是为了满足陆军远程精确打击的要求。而非防空弹“二次上岗”。关于改型火箭炮系统的作战配属,展会上只是说这是一种用于装备陆军营级以上的远程陆地打击系统。




2009年CPMIEC官网登出了SY-400的介绍:神鹰400是一种新型制导火箭武器系统,采用了发动机耗尽关机、头体不分离、组合制导、可变程序弹道与全程控制等先进技术,配有多种类型的战斗部,可以全方位垂直热发射,具有很强的打击威力,能够有效地摧毁敌方不同纵深的各种目标:重兵集结地、远程火炮阵地、交通枢纽、通信中心、油料库等。




该介绍印证了前面的报道与分析,SY-400作为一种具备一定突防能力的低成本对地精确打击系统,完全可以执行很多战术地地弹的任务。如果解放军打算采购,也算是我国战术地地弹服役前的过渡装备了。




2010年,可以说是个丰收年。各大防务展上出现了多款精确地对地打击系统,相关介绍和报道也多了,便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我国外贸地地导弹的发展。下面就先从第八届珠海航展说起。


这次参展的战术地地弹有B611M、BP-12A和M20系统。




我们先来看看科工集团提供的材料:B611M导弹的最大射程可达260公里,可以打击战役纵深内敌方的所有地面目标。它采用了有别于弹道导弹的独特控制技术,导弹全程在大气层内飞行,弹道灵活,突防能力强,导弹攻击技术快、精度高。再配以整体爆破杀伤战斗部、破甲杀伤子母战斗部、云爆战斗部三种类型的战斗部,不仅可以对高价值的军事设施等固定目标进行攻击,而且可以对隐藏在山背后的机库等隐蔽目标进行过顶反向攻击,还可以对装甲部队等机动目标进行垂直打击,以发挥子母战斗部的毁伤效能。B611M武器系统优异的精确远程打击能力改变了对地攻击的作战方式,从传统的“饱和攻击”发展为“点穴攻击”,可以轻松实现战役阻击和定点清除。



这个宣传跟以前的没什么变化,依然强调其灵活的打击适应性。




根据航展公开资料:B611射程80-150 km;B621射程80-260 km;B631射程80-360 km。很显然,B621就是B611M的系列化编号。而B631的最大射程已经超过了MTCR的限定,那为什么还要在航展上提到它呢?原因可能有两点:1.这个型号是供解放军自用的,自然无需考虑限制。放在航展上,只是为了对外表示科工二院有意参与国内战术地地弹选型;2.向海外用户暗示B611系列有增程潜力,可以满足用户的远程打击要求。由此看来,B611系列确实一直在考虑国内和国外市场。




B611M的发射车换成了泰安特车的高机动军卡,越野能力更强了,可以满足更多用户的使用要求。从发射车上看,液压支柱由一根变为两根,发射箱的加强筋也多了,这一切改变都意味着这次参展的B621(B611M)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加长了弹体,在保持260km射程的同时增加了投掷质量,满足换装多种新型战斗部的需求。




九院带来了共架发射的BP-12A系统,拥有两个通用发射模块。将一个SY-400的4联装发射箱换成了BP-12A战术地地弹的发射箱。箱子的主结构和外形是一样的,最大程度上实现了发射系统的通用性。从编号上看BP-12A应该是P-12的改进型号。按照参展人员的说法,这样的共架搭配是为了让军方有更灵活的打击策略。BP-12A的射程为70~280km,采用INS/GNSS制导,精度可达到30米级,且还有巨大提升空间。战斗部质量最高可达480kg,使用杀爆战斗部时杀伤半径在100m左右,还可以配用燃料空气战斗部、子母弹、末敏弹等各种用途的战斗部,精度和杀伤威力基本与ATACMS相当。




CPMIEC官网的介绍是:BP-12A是一种新型车载垂直发射地对地导弹武器系统,采取头体不分离、组合制导、可变程序弹道与全程控制体制等技术,能够实施全方位攻击,主要打击敌方导弹/火炮/火箭阵地、指挥通信中心、部队集结地、后勤补给基地、武器技术保障中心等不同纵深的目标。基本上还是SY-400的那些活。




这个共架系统可以说是中国的M270了,只不过M270的无制导火箭弹更适合近距战场支援,而BP-12A系统可以凭借较高的打击精度成为执行集团军级纵深打击任务的不二之选,对那些缺乏远程精确空地打击力量而又有纵深打击需求的国家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




在记者对SY-400项目总师助理高海军先生的采访中,他提到SY-400就是地地导弹。并提到了SY-400系统的一些技术细节:1.该系统发射车自带定位定向系统,可以实现单车无依托发射;2.系统的日常测试和发射都高度自动化。日常检测无需开箱,一年进行一次通电测试就可以。“整车采用自动化控制技术,只要你按一个键,从确定目标、测试,到点火以及发射都是一键完成,在十分钟以内全部搞定。(高语)”,这样简便快捷的操作方式既提高了系统反应速度,缩短了打击时间,既打击了敌人也保护了自己,同时又降低了对人员素质的要求,适于出口第三世界国家; 3.火箭弹的保存期可以达到12年。




对于高先生的说法,笔者的理解就是九院希望用精度换取数量,最终打造出的火箭弹已经成为了一款低成本准地地导弹(具体分析见前文)。所以,从实际效用上讲,说SY-400是地地导弹是没有问题的。




M20是以视频的形式出现的,没有实物参展。航展中还播放了一个战术地地导弹的打靶视频,但未作任何介绍。视频中,M20系统发射导弹准确命中靶场上的一幢楼房目标。CEP起码小于30米,精度很高了。该系统发射车采用泰安底盘,载有双联装发射箱,由两根液压支柱共同控制。发射箱截面明显是矩形,说明弹体(起码是弹头)不是轴对称的,而且弹头是明显的双锥体外形。看到这里,我们会发现,中国的多个地地导弹型号均采用双锥体弹头,相关论文中也提到这类构型可以改善导弹机动性;此外,从加工角度上讲,双锥体的加工难度也比卵形弹头低很多,便于降低生产成本。M20的这两个设计都是为了增加导弹的机动性,提升导弹的突防能力。




2011年的阿布扎比防务展,中国派出了强大的代表团参展,同时也带来了多款对地攻击武器系统。M20再度亮相,这次中方带来了发射车模型和导弹模型,负责M20系统销售的是中国航天长征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这是航天科技的对口外贸单位,由此推之该系统的总师单位应该是一院。一院第一次搞短程地地导弹还要追溯到80年代的DF-15项目,这个射程达到500km的地地导弹在装备二炮后依然不断的改进,是我们陆上远程对地打击的主力。DF-15及其改型先后两次参加天安门国庆大阅兵,向世界展示了我们维护国家统一民族独立的信心和决心,对敌对势力构成了有力的威慑。此后,虽有消息称一院也有意涉足战术地地导弹领域,但各种信息杂乱、真伪难辨,一院本身也始终没有官方报告正式这一观点。长期以来,中国外贸地地导弹的舞台上就只有B611和P-12系列的两强相争。直到M20的出现,才使多年来的传说变为了现实。


2011年的阿布扎比防务展上的M-20战术地地导弹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改进,B611M、BP-12A和M20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B611虽然起点较低,但经过十余年的不断改进,终于和后两者站在了一起,而M20作为一个新系统,起点自然要高一些,毕竟是航天科技系统第一款对外公布的战术地地弹,要从前两者手中抢市场自然会有技术性能上的独到之处。而双重制导体制、多样化的战斗部、机动弹道等都已经成为了中国战术地地弹的标签,M20也应该具备以上特征。




就在本文接近完结的时候,巴基斯坦军方试射了一种新型地地导弹,外形酷似M20。具体情况还有待更多的信息才能加以分析。可以预见的是,在我国军工部门20余年的不断努力与技术创新下,中国的地地导弹发展必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注:本文已发表在2011年08期《军事评论》









这是在航空航天港上看到的,非常好的关于短程弹道导弹的文章,短剑锋利http://www.9ifly.cn/thread-7311-1-1.html
地地导弹,顾名思义,即从陆地发射并打击地面目标的导弹。按飞行弹道可分为地地弹道导弹和地地巡航导弹;按射程可分为洲际、远程、中程、近程地地导弹;按作战使用可分为地地战略导弹和地地战术导弹。地地战略弹道导弹通常携带单个或多个核弹头,射程远,威力大,命中精度高,用于打击各种战略目标。地地战术导弹携带常规弹头(战斗部)或核弹头(核战斗部),尺寸小,质量轻,射程近,机动性好,可用汽车、火车、飞机、舰船运输,机动发射。作为一种远程精确打击武器,地地弹道导弹担负着对敌纵深目标及大型高价值目标的打击任务,自诞生以来就被人们所重视,并不断改进,衍生出一个庞大的家族。而本文所要讨论的中国外贸地地弹道导弹,长期以来作为“援外军团”出现在各大航展上,成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国地地导弹发展的窗口,从一个侧面体现出我国地地导弹的技术特点和使用原则。




中国最早出口的地地导弹并非那些《导弹技术控制协议(MTCR)》所要求的射程不超过300km,载荷质量小于500kg的小玩意,而是一批东风三型中程弹道导弹。这在世界武器装备贸易史上也是一次绝无仅有的交易。
80年代动荡的中东局势促使沙特希望获得一种有足够威慑能力的武器装备来遏制区域强国。在以色列研制成功射程达1000余公里的杰里科2之后,这种需求更加迫切了。1985年,沙特曾向美国提出引进“长矛”导弹,被拒。这种导弹的射程不到200km,沙特此举意在试探美国的态度。结果就是沙特将目光转向了东方的中国,并向中国提出了引进弹道导弹的计划,代号“游隼”,由苏尔坦亲王全权负责。对中国而言,沙特作为中东地区的资源大国和伊斯兰世界的“领袖”,中国一直在寻求进一步的交流与合作,两国来往日趋频繁。对沙特而言,纵览五大常,沙特也只能找中国同志来试试了。我方的表现让沙特找到了希望——在得知沙特的这一需求后,我国责成航天部,核工业部等部门积极展开论证。1986年12月间,双方代表在沙特南部某空军基地就引进型号、人员培训、后勤保障及价格等展开具体谈判。


苏尔坦亲王就引进DF-3导弹一事访问我国,并游览了长城,开启了中沙友谊之门


经过一番谈判,法赫德国王最终决定引进一批加装常规弹头的东风三型弹道导弹作为沙特王国的威慑力量。早在1985年,221基地就接到了研制配套常规弹头的任务。经过一系列预研,1987年1月,军厂双方草签了常规弹头研制合同。厂产品代号118。不久后,上级传达了221基地撤点销号的40号文件,人心不稳,研制工作受到影响,但广大厂所研制人员依旧顶住压力,于当年11月拿出了试验产品,并在太原卫星发射基地试射成功。之后,考虑到工厂迁移带来的变动,上级部门提出后续任务中使用的无线电引信另一个单位研制和生产。221厂几经争取,上级决定两个单位的产品一同参加后续试验。1988年5月的第二次试射中,221人不负众望,经飞行试验分析比较,221厂研制的无线电引信动作程序正常,技术稳定可靠,达到各项指标要求,试验获得圆满成功。上级遂确定“118”后续任务的装置和无线电引控系统全部由221厂承担。军厂双方很快签订了后续任务批生产合同。不久之后,二炮某部与沙特订购的一批东风三型导弹系统就出现在了沙特苏来伊勒基地。产品交付后,沙特方面十分满意。两国于1990年7月31日确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在随后的伊拉克侵科战争中,这批东风三型有效地威慑了伊拉克政府,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青海海晏县金银滩的221基地作为118弹头的生产厂家,圆满的完成了国家布置的外贸常规弹头研发任务。


很多人在评价这件事时都疑惑美国为何对此事低调处理,近乎于不闻不问。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是两国出于某种利益交换而做出了妥协。我对此有不同看法:1.中国那时虽然没有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武器输出不受美国的任何约束,但中国绝不会输出核技术。中国之所以选择常规弹头,更多的是出于自身考虑:任何一个有核国家都不希望看到核扩散,也不希望看到别人搞核扩散。不卖核弹头,是为了保持对别国的核优势,而非顾及别国的想法。不然就成友邦惊诧论了。2.对美国而言,这些原始的液体地地弹反应迟缓,发射准备时间较长(超过三小时),生存能力低(沙特没法建洞库),难以对目标形成真正的威慑,唯一的用途也就是用来打击城市目标了。先不说那时候东三的精度,常规弹头的威力就是个问题,这种武器不加核弹头,威慑力就丧失了大半。数十枚的部署数量,对中东的美军并不构成威胁。3.沙特和以色列都是美国的盟友,也是中东地区有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尤其是以色列试射了“杰里科”之后,美国出于相互制衡的考虑,也希望沙特拥有规模有限的远程打击力量。但美国直接援助又会激怒以色列,最终便选择了默许中沙交易。




进入90年代后,中国于1991年12月28日决定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1992年3月9日递交加入书,同时对中国生效。作为五大常兼五大核之一的中国迟早是要加入这个公约的。从此以后,我们不仅能更加自如的应对核扩散问题,还又多了一个跟超级大国斗争的工具。



出于同样的考虑,我们虽然不是MTCR成员国,但在此后的地地弹出口中也遵循了MTCR的限定。


我们的第二次地地导弹出口依然与中东地区冲突有关。



两伊战争时,双方发动了有名的“袭城战”,用飞毛腿导弹互相攻击对方的城市。打到后面,双方库存见底,都琢磨着用库存巨大的萨姆-2打击对方。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利用制导站引导它作抛物线飞行。结果证明,对地模式的萨姆-2虽然精度差,但射程也有100km左右,有发展为战术地地导弹的潜质。双方受此启发,各自研制了基于萨姆-2的战术地地导弹。


飞毛腿作为中东地区阿拉伯国家的“战略武器”,被冲突双方用来打击敌方城市


然而,在导弹袭城的背后,两国人民迎来的却是家破人亡和深埋的仇恨



不过,双方的研制环境都不好:伊拉克在海湾战争后,其射程超过150km的导弹都被列为违禁武器而要接受联合国的核查。在这种情况下,伊拉克军事科研人员开始戴着镣铐跳舞了。他们先后研发成功萨默德-1/2型液体战术导弹,射程分别达到130/149km。该型号算是去掉助推器萨姆-2。1998年联合国武器核查小组撤离后军方加快了萨摩德-2型的研制进度。萨摩德-2弹体长约7米,可携带多种弹头,导弹最大射程可达183km。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一共对“萨默德-2”型导弹进行了40次试射,结果发现,有13次超出了规定距离,最远打到了180公里处。遂被列入销毁名单。此外,伊拉克还研制了基于萨姆-2的阿巴比尔-100固体地地战术弹,6.7m长,0.5m直径,射程也超过了100km。该型导弹由卡车运载,单发导轨发射,初步实现了机动发射能力。


萨摩德-2液体战术弹道导弹



伊朗霍梅尼政权由于受到西方制裁,也开始积极寻求萨姆-2的改进渠道。这个需求催生了我国第一个用于外贸的地地弹型号——红旗-2改进而来的8610导弹(意即1986年展开研发工作),厂方编号B610,出口编号M-7。由航天工业部二院(今航天科工第二研究院)研发。在初期的研制调试过程中,由于质量管理不严,导弹CEP较大,令伊方难以容忍,后几经改进,终于在1991年出口到伊朗90枚导弹。伊朗在引进M-7后,组织国内的SBIC公司进行仿制。仿制品被命名为通达尔-69(Tondar-69),弹头重达190kg,射程为150km。

关于M-7的相关介绍很少,很多材料只是说射程150~200km左右,弹头质量不到500kg。而大叛徒华棣跟人合著的《china`s ballisitic missile programs》指出8610射程达到300km,跟DF-11都有一拼了。作者估计是根据MTCR规定划了个范围,谨供参考。综合各国改造萨姆-2/红旗-2导弹的射程,150km这个数据可以看做是最接近M-7的了。




我国成功出口他国的第二种战术地地导弹是航天科工二院研制的B611战术地地导弹。该型号的起源还得从土耳其的需求说起。

土耳其的地地导弹发展起始于80年代初的J项目,但苦于自身国防工业水平不足,项目进展缓慢。1987年3月,希土围绕爱琴海大陆架划分和石油开采权问题爆发严重危机进一步刺激了土耳其,他们急需一批具备机动能力的战术地地弹,以便在本土就能对争议地区形成威慑。经过一番寻觅,土耳其将目光转向了中国,希望能联合中方将J项目做下去。当时,航天工业部第二研究院正在进行固体战术地地导弹的预研。于是,两国开始就战术地地弹的开发展开谈判,进展十分顺利。说到这里,需要提一家公司——中国精密机械进出口总公司(CPMIEC),该公司成立于1980年,按照其官网介绍,是以中国航天高科技产品与技术进出口为主业的工贸结合、技贸结合的大型企业。主要经营的产品包括防御武器系统、航天设备、卫星技术及其应用产品、特种设备、精密机械、光学仪器、电子产品和载重车辆及相关技术等。其实就是负责当时航天工业部的军品出口业务,99年分家后负责航天科工的产品出口(航天科技集团的产品出口由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负责)。从B611项目开始,我国的地地导弹出口均由CPMIEC负责。在后面的项目中我们会经常见到这个名字。


精密机械为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民族独立斗争以及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于B611项目上双方的合作细节外界知之甚少,根据国外网站的信息,中土双方于1996年签署了转让常规地地弹技术的协议,其中包含200枚导弹的生产合同。型号研发工作于1998年展开。土耳其在引进M270受挫后,进一步坚定了与中国合作的决心,发誓要建立自己的弹道导弹工业。并于1997年引进了中国航天七院的WS-1火箭炮,进一步深化了与中国的合作。在此基础上,中土两国于1999年展开了B611“土产化”的工作。由中方CPMIEC和土方的MKEK牵头,中方提供图纸和必要的技术支持,土方组织军工企业学习资料,翻译图纸,建立生产线,并逐步具备生产能力。火控计算机、遥控系统、供电系统在Savronik公司生产,Raketsan负责导弹、发射车的系统整合。这种国产化的B611被命名为Yildirim(土耳其语“闪电”),代号J-600T,600源自于其600mm的直径。首次试射于2001年进行,导弹的射程达到了120km,于同年投入现役。在2003年的试射中射程更是达到了152km,土耳其军方也看到了这种导弹的升级潜力。土耳其在2007年胜利日阅兵式上首次展示了本土化的J-600T系统,使用了MAN的6×6高机动卡车作为武器系统用车。J-600T发射车和供弹车均参加了阅兵式。在2009年的土耳其防务展上,Roketsan公司首次展出了J-600T地地导弹,并表示要将该系统推向国际市场。


J-600T的发射车和运弹车,注意了,图中的导弹储箱只用于导弹的储存和运输,发射时导弹会被取出放置于导轨上


中国首次对外公开展示B611战术地地导弹武器系统还要追溯到2004年第五届珠海航展。综合当时对航天科工二院副院长刘尔琦(现任科工三院院长)以及航展现场参展人员的采访报道,我们可以大致勾画出B611的成长道路:在M-7导弹研制进入尾声时,二院已看到了战术地地弹的广泛市场。遂提出设计一型固体机动战术地地导弹以满足陆军远程精确打击的需求。二院于80年代末开始了B611的研制。由于有M-7的成功经验在先,研制初期,曾采用红旗-2的设备以加快试验进度。比如,发射架就基于红旗-2的改进而来,或许这仅仅是出于降低试验成本的考虑;但另一方面,研制人员也可能有基于潜在市场装备继承性的考虑,西亚诸国大量装备萨姆-2系列导弹,如果有需求,可以在短时间内把现有设备改造成地地弹系统,周期短价格低,很好的满足小国需求。同样是出于类似的考虑,作为红旗-2接班人的红旗-12初期版本的双联装发射架也发展自红旗-2固定发射架。后来,研发人员将发射架与卡车底盘整合在一起,满足了地地战术弹机动部署,跟随部队支援作战的要求。第一代实用化机动发射版本就这样诞生了。该型号使用了北奔的2629 6×6卡车作为发射车,可搭载一枚导弹,由大型导轨承载、发射。并将许多发射控制设备集成在发射车上,车体左侧还设有操作室。但发射车并不具备单车作战能力,依然需要指挥车的辅助。而在04年珠海航展上露面的发射车,使用的是载重能力和通过性更强的北奔2629A 6×6底盘,自重10t,发动机为华柴引进技术生产的德国道依茨四冲程直喷式柴油机,额定功率290马力。发射系统用发射箱取代了大型导轨,每辆车载弹两枚,由独立的液压杆分别起竖。整个发射系统全重23.5t。此外,导弹发射指控设备小型化程度很高,已经集成到车架侧面的箱子和扩大的驾驶室里了,单独的操作室也取消了,发射车可独立完成定位、定向、瞄准和指挥控制,整车调平由液压支柱完成。在接到发射指令后,人员直接在驾驶室里控制导弹发射即可,在特殊情况下(例如,电子干扰),发射车还可以采取线控发射;在必要时,发射车也可与营、连一级的指挥车联络,构成更大的打击集群,完成预定任务。导弹的发射倾角在52°~65°之间可调,方向射界为正负45°,以此来调节射程、射角。导弹的发射准备时间小于25min,两枚导弹的发射间隔为20s左右,重新装弹时间为20min左右。发射箱为铝制,在保证一定强度的同时降低了质量,为了保持足够刚度,发射箱外布设加强筋。导弹发射方式为穿盖式发射,发射箱前后盖均为易碎盖板,平时加盖保护盖,以防车辆机动过程中导致箱盖的意外损坏。这种发射箱集导弹的储存,运输,发射功能于一体,不但为导弹提供了稳定的储存环境,也最大限度的避免了两枚导弹发射时的互相干扰。而早期出口到土耳其的导弹虽然也有弹箱,但那种箱子只用来储存导弹。作战时仍然要吊装到导轨上,增加了操作难度和时间,不利于战场生存。这次参展的发射车算是第二代构型了,也是B611系统的第一代TEL车。据设计师说,该发射车的型号研制是02年底、03年初启动的,已经过了实弹试射,参展车的发射箱就是试射后重新修复使用的。

早期的发射车和04年珠展的发射车


该系统配置的导弹是B611基本型,单级固体,全长6.75m,弹径600mm(导弹型号中的6即来源于此),战斗部为重达380kg的整体式杀爆弹(另有一说称480kg。B611打的是特殊弹道,这样的载荷下难以打出150km)。全弹质量约2t,射程为85~150km(缩减弹头质量也能达到260km)。采用捷联惯导制导,CEP达到150m。由弹尾的四片梯形全动弹翼控制导弹的飞行轨迹,无燃气舵。弹道末段头体不分离。大家可以看到,这是一款技术水平适中的导弹,本着“够用,适用”的原则,力图用较低的成本开发一种满足客户要求的武器系统。对参展人员的采访中也提到,这是一款立足于第三世界国家的外贸武器系统,在满足既定技战术要求的前提下,低成本、易操作才是关键。值得一提的是,设计人员提到B611实现了全程大气层内可控飞行,可进行弹道设计和调整,并且可以偏离射向发射,飞行中调整射向飞向目标。这一系列措施都是为了增加导弹的突防概率。在对刘副院长的采访中,提到B611的设计中“充分利用了防空导弹的成熟技术,采取可变弹道设计”,可做一些分析来进一步明晰B611的早期发展。此前,科工集团设计并进行过实弹试射的防空导弹有红旗-1/2/3/9/12,其中,前三种型号的技术过于陈旧,年代也相距甚远,已非成熟而是落后了;后两者的研发中后期赶上B611项目启动,这时候,这两种型号已经研制多年,有了不少技术积累和成果。而作为红旗-2换代产品,红旗-12的各项技战术指标均与前者相近,若改为地地导弹射程也可达到100km级。此外,红旗-12与B611均只依靠全动尾翼控制飞行轨迹,在控制率上有相近之处;而红旗-9导弹作为一款中远程防空导弹,依靠气动舵面和燃气舵双重控制导弹的飞行轨迹,射程也与中近程的红旗-12有很大差距,引导率截然不同。作为B611的参考,入选概率较小。综上所述,B611在设计时极有可能参考了红旗-12的部分技术,用以提升导弹的技战术水平。B611的固体火箭发动机采用了单室双推设计,既满足的助推段的高速爬升需求,也为后续的长距离压低弹道机动飞行提供了巡航动力。其全程大部分在大气层内飞行,压缩了敌方雷达的发现时间。虽然跟纯弹道导弹比,其再入速度有所降低,但前文提到的种种弹道机动措施弥补了这一缺陷。




设计人员提到B611系统对国内、国外市场都有考虑。我们在100~300km以内也确实需要一种对地精确打击武器。但国内是否选择B611,还不好分析。且看下文分解。




在2006年的珠海航展中,精密机械带来了B611和B611M。前者依然是04年的构型;后者则是首次出现,只摆放了一个模型,并无任何细节可供分析。也未加任何文字说明,意在表示B611在不断改进中。这次,另一个竞争者出现了,它就是航天科工九院(湖北三江航天集团)的P-12地地战术导弹。




P-12的出场很不寻常:只有一个文字简介,上书“P-12武器系统”,下面只有三行字的简介。而当时的B611展板则明确写着“B611战术地地导弹武器系统”。九院的参展人员也拒绝了记者的采访,并表示P-12属于保密项目,不接受媒体采访。旁边一个屏幕孤零零的播放着P-12的宣传动画,算是一种无言的宣传吧。珠海航展,是我国对外武器装备交易的一个窗口,通常情况下,参展的装备均立足于出口。这其中,有很多型号属于在自用型号的基础上改进出口,如飞蠓80、猎鹰60;也有一开始就立足于出口的,如F-8IIM。但这同时也是我国对外展示国防建设成就的平台,不排除P-12是自用与出口兼顾的型号,就像红旗-12那样。



P-12系统从外形布局上看酷似“伊斯坎德尔”。载弹两枚,平时收放在有对开式顶盖和尾门保护的整体式弹仓中。导弹使用空气舵和燃气舵双重控制。射程在150km左右,弹头为双锥体整流罩,战斗部质量达到了450kg。要想获得更多的信息,我们只能根据展会现场的宣传片对这种导弹略作分析了。




宣传片中,P-12导弹分队在公路上行进。随后,发射车驶离公路,先后经过荒漠、湿地和丘陵地带,最后顺利到达了发射阵地。这是为了显示发射车良好的道路适应性与通过性。片子随后的部分则是在描述P-12导弹系统的作战过程。首先在预设阵地上放下液压支柱,调平车体。然后弹仓盖开启,导弹起竖(定向,瞄准等步骤略)。在接到发射命令后,两枚导弹分别发射,一枚携带子母弹,打击敌装甲部队集群;另一枚携带杀爆弹,打击了敌方港口的大楼,并将其摧毁。P-12一开始就采用万山特车的6×6军用高机动卡车,该车的越野能力显然比B611系统的北奔卡车要强得多。此外,到目前为止,万山高机动军卡还没有对外出口过。加上参展人员的三缄其口,明显让人感到这是一个立足于自身装备使用的型号,外销仅仅排在次要考虑。拉出来参展往小了说是为了展示科工九院的实力,吸引更多的国际合作与投资;往大了说就是展示我国军工企业的研发实力:我们不仅仅能提供低成本,性能适中的B611,也能提供更性能更加强大的战术导弹系统,P-12就是例子。以此来向潜在用户显示我们可以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第六届珠海航展中,P-12带给我们的信息也就这么多了。总体上讲,P-12是一种配置较高的战术地地导弹。能够满足解放军的远程对地打击需求。




在2007阿布扎比防务展上中国精密机械进出口总公司(CPMIEC)发放了P-12和B611M系统的宣传手册,而且中国参展人员指出解放军将会购买这两种导弹系统。参展人员这样说,固然有吸引买家的考虑——把我军都不打算装备的武器用于出口,多少让人怀疑这些武器系统的作战性能及可靠性。此外,我国一直缺乏100~300km级的对地精确打击武器系统,有理由相信我们一直在进行战术地地弹的开发工作,这些外贸导弹的出现就是一种体现。但军方最终是否会从这些导弹系统中作出选择,在07年还无法得出任何有价值的结论。

时间推移到了2008年的第七届珠海航展。航天科工二院拿出了B611M,两个发射箱被一个托架固定在一起,算是真正的双联装发射箱了。由一根液压支柱支撑。B611M加长了弹体,直径略有增大,最大射程提升到了260km。战斗部种类由单一的整体式杀爆弹发展为杀爆弹、子母弹、云爆弹。当然了,只要客户能提供足够的开发费用,二院也能拿出满足其他需求的战斗部。导弹使用INS/GPS双重制导体制,CEP小于50m。双制导系统的使用进一步提高了导弹的精度,在现阶段,这两种制导体制也都是比较成熟可靠的。具体来说,惯性制导不依赖外界信息,避免了干扰。但惯导组件自身会产生零漂,时间越长,积累误差越大。而卫星导航则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系统自身也不会产生积累误差。与其他有源导引系统相比,虽然也会受到人为干扰影响,但基本杜绝了绝大部分自然干扰(如温度、湿度、沙尘)的影响。综合来看,惯导+卫星定位的双制导体制比之于其他制导方式更具优势。此外,随着我国北斗卫星的不断成功发射,北斗导航系统的服务范围将逐步扩大到周边国家,并覆盖全球,那些担心受到美国挟制的国家可以方便的更换北斗导航组件,有效地维持武器系统的战斗力。用户也可以根据要求更换发射车,换成越野性能更好的其他型号。


08版B611M


B611M基本作战单位是营级,一辆发射车、装填车、指挥车、弹药输送车构成最小作战单元,一个营有六辆发射车。可以编入集团军,遂行伴随支援及预设目标打击任务。



这次航展,P-12并未露面,又给其身世蒙上了一层迷雾。进一步强化了P-12自用的可能。在CPMIEC的宣传视频里再次出现了P-12的打靶片段,有实拍镜头也有电脑动画。其中一个镜头显示导弹在末段俯冲时拉起平飞,证实了P-12导弹也具有一定的弹道调节能力。



这次航展,九院的另一个外贸武器系统出现在展厅里,这就是SY-400远程制导火箭系统。




这种火箭弹新颖的布局打破了人们对火箭弹的传统定义和认识。一时间,围绕这一火箭弹构型的猜测众说纷纭,虽然有设计人员强调该系统从一开始就是按对地攻击武器设计的,但人们依旧对其外形设计抱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该系统就是准弹道导弹,有人说它是竞争空防弹项目失败后的产物。。。




客观的说,SY-400已经达到一个低成本战术地地弹的标准了。但当时的参展人员在采访中一直都在强调它是火箭弹。我们还是先来综合当时的访谈信息来说说SY-400的基本性能和特点,然后再作分析。




SY-400系统的发射车使用万山特车的WS-2400作为底盘,有着良好的越野能力和机动性,能够伴随重装集群行进并遂行对敌打击任务。火箭弹直径400mm,这也是代号中400的来源,射程70~200km。战斗部有子母弹和杀爆弹,均采用无线电近炸引信。整体式战斗部也在研发。弹体为大边条弹翼+切尖三角形尾翼的气动翼面布局,用尾翼和燃气舵控制火箭弹的飞行,其中,燃气舵主要负责火箭弹垂直起飞后的转弯、变向,在之后的飞行中会逐渐烧掉以减轻弹体质量。大部分飞行段还是由尾翼负责的。该弹加装了INS/GNSS制导组件,精度已经远超一般的远程火箭弹。GNSS就是一个可以兼容GPS与GLONASS信号的组件,将来还可以兼容我国的北斗导航信号,极大的提高了制导系统的可靠性、适应性,可以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SY-400火箭弹采用垂直发射方式,参展人员给出的说法是这种发射方式有两大优点:1.可以提高系统的作战环境适应性。比如城市作战中,在高楼林立的地方倾斜发射的火箭弹为避免火箭弹打到楼上而难以找到适合的发射位置;2.简化了系统的展开步骤,将系统的定位、定向操作转化为对弹体的数据输入,系统只需完成调平、起竖即可,火箭弹发射后根据装订的数据自行调整射向。笔者认为第二点最关键,即通过提升软件能力减少了硬件的数量和动作量,提高了系统可靠性。在战场上,装订数据出错了还可以重新输入或是归零,而硬件的故障带来的危害则大得多,毕竟维修需要时间,如果在起竖阶段出现故障,乘组还得考虑在非正常状态下的机动是否会导致翻车。




前面提到了SY-400火箭弹有四片大边条翼。这也是大家争论的焦点,因为对地打击武器中很少出现这样的气动布局,而防空导弹中,这种布局可谓满坑满谷。加之国内的HQ-16也采取了此类设计。结合垂发等特征,不少人便认为SY-400就是用惯导替换掉无线电导引设备和末制导雷达的防空导弹,是国内防空弹竞标的失败者。实际上,我们可以换个思路,SY-400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气动布局、这样的发射方式,就是为了满足其对地打击的要求。垂直发射,本来就是弹道导弹的主要发射方式。弹体垂直,最容易确定初始坐标了,只要调节旋转台转角就可确定导弹射向。还有就是前述的作战环境适应性强。而边条翼+尾翼的布局则是考虑到了弹道控制,以及飞行中调整弹道。不然也不会用到INS/GNSS 双重制导了。而边条翼则在弹体飞行中提供一部分升力,提高升阻比,与尾翼配合,可以提升弹体的机动能力,同时也能弥补一些机动造成的能量损失,提高射程。这一点,我们可以参见印度大地导弹的气动设计和弹道,这种布局就是为了提升地地弹的弹道机动能力,也不是防空导弹的专利。相关报道中,参展人员也提到SY-400火箭弹打的是双抛物线弹道。这种弹道已被多种近程地地导弹所采用。SY-400的设计思路就是想用精确打击来取代过去的火力覆盖,也就是提高单发的打击效果,以质量优势取代数量优势。但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单发远程精确打击,如果被拦截,打击效果就为零了,但如果为了不被拦截而大量发射,则又回归到火力覆盖的路线上去了。所以,问题就集中在突防上了,这是远火精确打击的关键。突防的手段,总结起来无外乎两种:1.弹头突防:用诱饵或者是多弹头;2.整体突防:机动弹道。具体到火箭弹的设计,第一种措施显然不可取,本来就不大的战斗部,再抽出一部分重量和空间装诱饵或者是部署多弹头,无异于降低了威力,对同等目标的打击将会耗费更多的火箭弹。于是又回到了火力覆盖的思路上了。那就采取第二种措施,机动弹道。而这就需要气动舵面和高精度制导系统了,前者可以在全射程内控制弹体的运动,后者负责纠正偏差,维持弹体姿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火箭弹在躲过对方的拦截后依然能准确命中目标。所以,SY-400被设计成现在这个样子,完全是需求使然,就是为了满足陆军远程精确打击的要求。而非防空弹“二次上岗”。关于改型火箭炮系统的作战配属,展会上只是说这是一种用于装备陆军营级以上的远程陆地打击系统。




2009年CPMIEC官网登出了SY-400的介绍:神鹰400是一种新型制导火箭武器系统,采用了发动机耗尽关机、头体不分离、组合制导、可变程序弹道与全程控制等先进技术,配有多种类型的战斗部,可以全方位垂直热发射,具有很强的打击威力,能够有效地摧毁敌方不同纵深的各种目标:重兵集结地、远程火炮阵地、交通枢纽、通信中心、油料库等。




该介绍印证了前面的报道与分析,SY-400作为一种具备一定突防能力的低成本对地精确打击系统,完全可以执行很多战术地地弹的任务。如果解放军打算采购,也算是我国战术地地弹服役前的过渡装备了。




2010年,可以说是个丰收年。各大防务展上出现了多款精确地对地打击系统,相关介绍和报道也多了,便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我国外贸地地导弹的发展。下面就先从第八届珠海航展说起。


这次参展的战术地地弹有B611M、BP-12A和M20系统。




我们先来看看科工集团提供的材料:B611M导弹的最大射程可达260公里,可以打击战役纵深内敌方的所有地面目标。它采用了有别于弹道导弹的独特控制技术,导弹全程在大气层内飞行,弹道灵活,突防能力强,导弹攻击技术快、精度高。再配以整体爆破杀伤战斗部、破甲杀伤子母战斗部、云爆战斗部三种类型的战斗部,不仅可以对高价值的军事设施等固定目标进行攻击,而且可以对隐藏在山背后的机库等隐蔽目标进行过顶反向攻击,还可以对装甲部队等机动目标进行垂直打击,以发挥子母战斗部的毁伤效能。B611M武器系统优异的精确远程打击能力改变了对地攻击的作战方式,从传统的“饱和攻击”发展为“点穴攻击”,可以轻松实现战役阻击和定点清除。



这个宣传跟以前的没什么变化,依然强调其灵活的打击适应性。




根据航展公开资料:B611射程80-150 km;B621射程80-260 km;B631射程80-360 km。很显然,B621就是B611M的系列化编号。而B631的最大射程已经超过了MTCR的限定,那为什么还要在航展上提到它呢?原因可能有两点:1.这个型号是供解放军自用的,自然无需考虑限制。放在航展上,只是为了对外表示科工二院有意参与国内战术地地弹选型;2.向海外用户暗示B611系列有增程潜力,可以满足用户的远程打击要求。由此看来,B611系列确实一直在考虑国内和国外市场。




B611M的发射车换成了泰安特车的高机动军卡,越野能力更强了,可以满足更多用户的使用要求。从发射车上看,液压支柱由一根变为两根,发射箱的加强筋也多了,这一切改变都意味着这次参展的B621(B611M)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加长了弹体,在保持260km射程的同时增加了投掷质量,满足换装多种新型战斗部的需求。




九院带来了共架发射的BP-12A系统,拥有两个通用发射模块。将一个SY-400的4联装发射箱换成了BP-12A战术地地弹的发射箱。箱子的主结构和外形是一样的,最大程度上实现了发射系统的通用性。从编号上看BP-12A应该是P-12的改进型号。按照参展人员的说法,这样的共架搭配是为了让军方有更灵活的打击策略。BP-12A的射程为70~280km,采用INS/GNSS制导,精度可达到30米级,且还有巨大提升空间。战斗部质量最高可达480kg,使用杀爆战斗部时杀伤半径在100m左右,还可以配用燃料空气战斗部、子母弹、末敏弹等各种用途的战斗部,精度和杀伤威力基本与ATACMS相当。




CPMIEC官网的介绍是:BP-12A是一种新型车载垂直发射地对地导弹武器系统,采取头体不分离、组合制导、可变程序弹道与全程控制体制等技术,能够实施全方位攻击,主要打击敌方导弹/火炮/火箭阵地、指挥通信中心、部队集结地、后勤补给基地、武器技术保障中心等不同纵深的目标。基本上还是SY-400的那些活。




这个共架系统可以说是中国的M270了,只不过M270的无制导火箭弹更适合近距战场支援,而BP-12A系统可以凭借较高的打击精度成为执行集团军级纵深打击任务的不二之选,对那些缺乏远程精确空地打击力量而又有纵深打击需求的国家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




在记者对SY-400项目总师助理高海军先生的采访中,他提到SY-400就是地地导弹。并提到了SY-400系统的一些技术细节:1.该系统发射车自带定位定向系统,可以实现单车无依托发射;2.系统的日常测试和发射都高度自动化。日常检测无需开箱,一年进行一次通电测试就可以。“整车采用自动化控制技术,只要你按一个键,从确定目标、测试,到点火以及发射都是一键完成,在十分钟以内全部搞定。(高语)”,这样简便快捷的操作方式既提高了系统反应速度,缩短了打击时间,既打击了敌人也保护了自己,同时又降低了对人员素质的要求,适于出口第三世界国家; 3.火箭弹的保存期可以达到12年。




对于高先生的说法,笔者的理解就是九院希望用精度换取数量,最终打造出的火箭弹已经成为了一款低成本准地地导弹(具体分析见前文)。所以,从实际效用上讲,说SY-400是地地导弹是没有问题的。




M20是以视频的形式出现的,没有实物参展。航展中还播放了一个战术地地导弹的打靶视频,但未作任何介绍。视频中,M20系统发射导弹准确命中靶场上的一幢楼房目标。CEP起码小于30米,精度很高了。该系统发射车采用泰安底盘,载有双联装发射箱,由两根液压支柱共同控制。发射箱截面明显是矩形,说明弹体(起码是弹头)不是轴对称的,而且弹头是明显的双锥体外形。看到这里,我们会发现,中国的多个地地导弹型号均采用双锥体弹头,相关论文中也提到这类构型可以改善导弹机动性;此外,从加工角度上讲,双锥体的加工难度也比卵形弹头低很多,便于降低生产成本。M20的这两个设计都是为了增加导弹的机动性,提升导弹的突防能力。




2011年的阿布扎比防务展,中国派出了强大的代表团参展,同时也带来了多款对地攻击武器系统。M20再度亮相,这次中方带来了发射车模型和导弹模型,负责M20系统销售的是中国航天长征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这是航天科技的对口外贸单位,由此推之该系统的总师单位应该是一院。一院第一次搞短程地地导弹还要追溯到80年代的DF-15项目,这个射程达到500km的地地导弹在装备二炮后依然不断的改进,是我们陆上远程对地打击的主力。DF-15及其改型先后两次参加天安门国庆大阅兵,向世界展示了我们维护国家统一民族独立的信心和决心,对敌对势力构成了有力的威慑。此后,虽有消息称一院也有意涉足战术地地导弹领域,但各种信息杂乱、真伪难辨,一院本身也始终没有官方报告正式这一观点。长期以来,中国外贸地地导弹的舞台上就只有B611和P-12系列的两强相争。直到M20的出现,才使多年来的传说变为了现实。


2011年的阿布扎比防务展上的M-20战术地地导弹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改进,B611M、BP-12A和M20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B611虽然起点较低,但经过十余年的不断改进,终于和后两者站在了一起,而M20作为一个新系统,起点自然要高一些,毕竟是航天科技系统第一款对外公布的战术地地弹,要从前两者手中抢市场自然会有技术性能上的独到之处。而双重制导体制、多样化的战斗部、机动弹道等都已经成为了中国战术地地弹的标签,M20也应该具备以上特征。




就在本文接近完结的时候,巴基斯坦军方试射了一种新型地地导弹,外形酷似M20。具体情况还有待更多的信息才能加以分析。可以预见的是,在我国军工部门20余年的不断努力与技术创新下,中国的地地导弹发展必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注:本文已发表在2011年08期《军事评论》









图没了有点可惜,另外卖核弹就算了,基本没那个国家会这么干。。。
没有图啊!!!
网络有点问题 发图片太费劲了
好文章!顶
我顶!……
楼主好给力!……
土共不当军火商是不行的!……
提问,SY400的垂直发射器经过改进能否发射地空导弹?
卖军火,发横财
TG的火箭炮也很牛
好文章 前排就坐
著名的m族导弹呢
要是有图就更好了,还有,直接从M7到M20,中间的型号呢..最好也介绍下
好文 看完了
hswz 发表于 2011-10-8 22:35
著名的m族导弹呢
东风系列军队 征用以后 就不外卖了,据说文章中P12当年就叫东风12,射程衔接火箭炮和东风11,装备陆军,改为炮P12 可惜当时的信息化水平太低 没有入役 改为外卖
东风系列军队 征用以后 就不外卖了,据说文章中P12当年就叫东风12,射程衔接火箭炮和东风11,装备陆军,改为炮P12 可惜当时的信息化水平太低 没有入役 改为外卖
请看PU胖的亲王回忆录有更加详细的介绍
补习历史中。。。不知道那批东风三卖给油霸国,赚了多少小钱钱
好文章

突然发现,我们在习惯于从网络上收集大量信息的时候

却已经很少有机会认真的阅读类似这种更为“扎实”、“细致”的信息内容

信息爆发,带来的是信息数量增加,同时精细程度下降。。
SY400看起来很帅滴
好文章!顶
卖东三真是国际史上的传奇事件啊,不过常规弹头的东三的效果估计真不怎么样。
好文,配上图片就更好。
好文章,受教了!
好文,把水搅浑!!!让网特们飞一会!!!
谢谢楼主的好文
现在的远火基本可以当导弹用了
精密机械为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民族独立斗争以及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有张M20的图片,性能还没有公开的信息, 其余的导弹图片网络上有许多, 就不发了
sude1418 发表于 2011-10-10 13:19
这有张M20的图片,性能还没有公开的信息, 其余的导弹图片网络上有许多, 就不发了
卖出去啦?
安全第三 发表于 2011-10-9 12:03
补习历史中。。。不知道那批东风三卖给油霸国,赚了多少小钱钱
好像是一亿美元一颗吧!
哈哈
给油霸的蛋蛋是赚大发了......
感谢楼主科普!!!
TG的刷漆功夫那是杠杠的,不仅是往上刷,往下刷也NX,记得看过一个文章,说是出口的一批火箭弹丫弹体里居然有配重块= =去掉以后射程加了一大截= =太腹黑鸟
图没有可惜了。。
文章很好!
能有图就好了
买过杂志的表示无压力
写的很好啊~~SY400好X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