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世界工厂”与民族经济的存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4 03:40:19
<P>中国通过二十年不懈的基础建设、教育投资并保持稳定的政局,使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最有竞争力的区域,吸引了全世界的制造商到中国投资办厂,国外公司来中国投资的目的,一方面占领中国这个未来最大的市场,一方面可以利用中国低廉的制造成本制造廉价优质的产品占领世界市场。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中的地位只有印度有潜力可以挑战,因为只有印度拥有和中国相近的条件,即巨大的潜在市场和低廉的制造成本。但是印度的基础建设和人民的文化素质在短期内实难望中国之项背,事实上无法挑战中国。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可以基本上得到确立,面向世界市场的资本多元化的制造业,在未来的中国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不可动摇。</P>
<P> 在充分接收国外制造业转移的同时,使中国产的产品面向世界市场,可以使国家的就业形势大大改善,财政收入由于税收的关系而得以宽余,整体经济的管理水平和技术含量将有大幅的提高。</P>
<P>而且,随着大量的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深入经营,研发基地、营销基地也将先后建立,这得益于中国扎实的基础教育培养了大量高素质和高可塑性的人才,中国欢迎国外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基地,虽然因此大量人才被吸引到了外国公司,但是同时,跨国公司也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中国人的学习能力和悟性是极强的,在跨国公司的历练无疑使其水平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他的知识层面和办事能力具有了国际水准。而同时,人才是可流动的,一旦时机成熟,人才也可以大规模地流动到国内的公司,从而带动国内公司水平的提高,这个局面正在形成中。</P>
<P>但是现在的问题是,一方面中国绝对不能错失世界制造业加速向中国转移的大好机会,因为如果中国不接受这种转移,将眼看其带来的好处无法实现,而如果制造业转移向印度,无疑将加快印度的发展,并因此加大印度对中国的威胁。因此,接受产业转移从经济方面遏制了印度的发展,这是符合我国的国家利益的。另一方面又要在接受制造业转移的过程中保持民族制造业的生存和发展,并且逐步获得世界性的竞争力,从某种角度上讲这是一对矛盾。</P>
<P>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呢?我的意见是:
(一)、中国在建国以来采用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建立了一大批国有企业,这些企业在重化工业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应该说这些企业的建立使中国初步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为中国的强国地位打下了基础,但是,由于以前中国采用计划经济的方式建立企业,企业不具有自我发展的主体地位,造成了在各个行业中的国有经济总量庞大,但是企业数量过多,单个企业规模太小,无法与强大的国外企业竞争。因此中国应该视现有的国有经济为宝贵财富,同时加快国有经济的全面重组,在各个行业中,依靠国家意志的作用,通过资本纽带组建一大批大型的企业集团。只有组建大企业,才能使我国在该企业所在的行业中进行高层次的战略竞争,使其引领整个行业走向高水平的自我发展之路,换句话说,只有将企业做大,才能使企业有资格参与国际竞争,才能有机会进一步做大,那些鼓吹中小企业更有竞争力的观点是片面的、有害。</P>
<P>当然,这种国有经济的大规模重组必须经过科学的评判,以效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和归宿,同时被合并重组的企业并非将企业集团里的企业简单地组合就能完成最终目的,而是要根据集团现有的竞争优势,将集团内的要素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重新整合,将现有要素成整合成有机的、真正具有整体竞争力企业集团。中国的这种国家行为,实际上是通过国家意志优化国有经济体系,完成西方国家历尽几十年完成的产业重组的历程,参与残酷的国际竞争。在这个过程中,国家意志具有最终决定权,因为从理论上讲,国家是国有企业的拥有者,在重组过程中有时就是要有扫除重组对象本位主义的影响——以前国家鼓励企业之间自动合并重组,事实证明在具有严重本位主义思想的国有企业中效果是极不理想的,这种工作只能由国家意志来推动。这种重组已经在石油、电信、军工等行业已经显示了良好的效果,现在的重点是在各个行业中全面推广。</P>
<P>(二)、通过国有经济的重组后,在各行业中,应该存在着几个实力超群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和一定数量的中小企业。对重组后的大型企业,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证明重组后的企业是否已经踏上自我运行和自我发展的正规,如果已经达到这一目标,那么重组后的大型国企和其它中小企业应该实施产权多元化(军工企业可以除外),具体方式可以通过股权交易,吸收国内私人和国外的战略投资进入,并可进一步上市,彻底实现企业产权多元化,那么为何要进行国有企业的产权多元化呢?其好处一是可以使企业增加融资渠道,加快企业的发展;二是通过引进外资和民间资本,通过资本的力量使企业快速地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企业的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机制。为企业的做强提供完善的制度保证。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对进行股权多元化企业区别对待,对于国有中小企业来说,由于其战略地位不高,国家可以放弃控股权;但是对于国家苦心进行重组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它们的所有权决定了国民经济形态的类型,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国家应该坚决不让其控制权落在国外跨国公司手中,应该将它们的性质牢牢地定位于国内企业上面。现在国内有种值得注意的动向,某些政府机构片面理解企业股权多元化的政策,不分企业性质,随意将各种企业——包括在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国有大型公司控制权出卖给外国公司,如果所有国有大型企业都卖掉了,那么民族经济的脊梁就将折断,国家应该坚决地制止这一现象的蔓延!</P>
<P>(三)、随着科技的发展,世界上不断有新的产业诞生,而这些产业往往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产生巨大的影响,比如芯片业、生物产业、纳米产业,同时这些产业的形成一定规模,必须耗费巨大的资金,而中国国内企业的实力还不足进入这些新的行业时,国家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尽快建立这些产业。有种观点认为,世界各个国家由于发展水平的不同,各自具有有比较竞争优势的产业,比如发展中国家的优势产业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发达国家的优势产业是资金、技术密集型和高科技产业。因此这种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要发展经济,就必须以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产业为主导产业,那些不具有比较优势的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行业还是不涉足为好,因为这些行业无法与发达国家竞争。</P>
<P>如果国际社会是公平的、没有打压和剥削的理想社会,上述观点是正确的,但是现在的国际社会根本不是理想的社会,国与国之间充满了遏制与反遏制、打压与反打压的关系,我们一直在讨论的强势国家与弱势国家就是这种关系。而这些新兴产业都是基础性的战略产业,对社会方方面面都有很深的影响,这些产业直接决定了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的强大与否。因此,如果弱势国家按照比较竞争优势的观点不发展这些基础性的战略产业,那么以打压弱势国家为己任的强势国家联合其他发达国家一起拒绝提供这些战略性产业的产品,那么弱势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将受到极大的打击。因此,比较优势理论不适用于国际关系复杂、充满非正义因素的历史时期。</P>
<P>因此,国家有责任建立新兴的基础性战略产业,但是怎么建是一个问题,一方面要避免以前的那种遍地小企业的做法——因为这达不到企业效益和竞争力最优化的目的——,另一方面,又必须克服股权完全国有所带来的企业竞争力低下的弊病。因此,国家必须通过集约化地、股份多元化地建立企业的方式建设新兴的基础性战略产业。国家现在设有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着规模巨大的资产,国有企业每年的利税有四、五千亿,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可以成立国有投资公司,每年将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的一部分收益作为新兴产业的投资。同时国有投资公司应该有意识地避免股权的单一化,以国有投资为核心,向社会公布开集资,吸纳国内外资金,集约化地建立有规模效益的企业。比如,芯片制造是耗资巨大的产业,但是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实力具有巨大的影响力,目前的中国企业无力涉足,这时,国有投资公司可以按市场化运作投入大额度的国有资金,吸纳社会资金,搭建企业框架,在资本多元化的前提条件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最终可以上市集资。应该强调的是。无论国有资金最终在这个新兴产业的企业中的地位如何,这个企业必须保持其国内企业的性质。在这个过程中,国有投资公司实际上起了一个孵化器的作用,其突出作用是优化产业结构,加速产业升级,不断提高国民经济和军事科技水平,提高国家抗打压的能力。

(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扶植民营企业。民营经济是中国最有活力和潜力的经济力量,而民营企业的所有制相对而言具有天然的合理性,因此,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的活力是难以测度的。短短的十年,已经令世界瞩目,比如格兰仕的微波炉,力帆、宗申的摩托车、远大的中央空调、美的的风扇、空调等等都已经进入世界该行业的前列,令人不禁感慨,如果中国早二十年改革开放,以民营经济为主的中国经济将诞生多少奇迹,又哪会有什么日本奇迹、亚洲四小?真是世无英雄,使竖子成名!</P>
<P>前面我们主要探讨了通过国有经济的重组改制来加强企业竞争力,但是国有企业的重组和改制成本高,而且由于国有企业弊端的强大惯性,国有企业的改革并不必然成功,如果我们将所有希望寄托在这方面,那么风险将是很大的。因此,我们必须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坚持国有企业的重组和改制不动摇;另一方面大力扶植民营企业,这样国民经济发展的风险就会降低,最终的结果可能是种双赢的局面。</P>
<P>由于中国民营经济起步晚,目前位置规模都较小,而且基本上没有进入重化工业领域,但是,民营经济可以在自己已经取得竞争优势的主业中做大做透做强,依托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形成一大批世界级别的行业巨人。在立足主业的同时,不断积蓄自身实力,进入高科技和重化工业领域,成为综合性的强大的企业集团。国家要尽快理顺市场环境,给民营企业公平的竞争环境,并且规范资本市场,使民营经济可以顺利地实现融资、购并,力争在不长的时期内一大批跨国经营的大公司,对抗国外企业的竞争。民营经济的大发展将大量吸收国有企业的下岗失业人员,接管国有企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使中国经济平稳地过渡到更有活力和效率的经济形态中去,民营企业应该成为中国民族经济的主力军。</P>
<P>(五)、大力提高国家的科技水平,建立科技与经济的紧密联系,使科技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机制。我们知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现代企业的竞争很大程度就是企业之间科技实力的竞争。科技的突破性进展将彻底改变原有市场的格局,使得新一代产品迅速成为老产品的替代品,并使其制造者占据领导者地位,也就是说,科技的突破性进展给了所有竞争者重新洗牌的机会。如果中国大量的企业被一个个新技术新产品武装起来,即使规模不大,但是也将成为极富攻击力的狼群,对国外跨国公司这些恐龙的冲击也是强有力的。</P>
<P>这就要求:一、中国必须拥有科技持续发展的能力;二、中国必须拥有源源不断的高素质的人才。这两方面的要求的满足,大学的科研、教学的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这是因为主要由大学从事的基础性研究是国家整体科技进步的基石,没有过硬的、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可转化为商品的应用科技的进步就缺乏持续发展的后劲;而大学培养的人才的水平也决定了国家科技的水平。因此,中国必须化大力气对大学进行改革,使大学充满活力。通过提高我国大学的整体水平,使其源源不断地向国内企业提供国际一流的人才和基础科技,而不能单纯地将希望寄托于海归派。这样,中国科技的发展并引至的国内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就建立在极为安全和扎实的基础上。而大学整体水平的提升将使中国成为世界性的人才高地,并使中国成为世界主要的创新基地。</P>
<P>(六)、可以想方设法使台湾来大陆开办地的企业把根留住,尽可能地将台资企业转化为国内企业。近年来,由于大陆具有成本低廉、人才充足等综合优势,台资企业如潮水般涌入大陆,在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开办了大量企业,很多台资企业甚至将总部和研发中心都搬到了大陆。台湾的企业比大陆的企业早二十年就参与了国际市场的竞争,有丰富的制造和营销经验,我们知道,台湾地区的以芯片制造、电脑配件制造为代表的技术、资金密集型行业以及以制鞋、服装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十分发达,各企业有着很强的竞争实力,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如此宝贵的生产资源如果能成为大陆民族经济的组成部分,台资企业成为国内企业,那么,中国在这几个行业中的企业获得世界性的竞争实力将事半功倍。</P>
<P>由于台湾和大陆在文化上一脉相承,生活方式极为类似,而且相对而言生活成本很低,因此,台商很乐意在大陆生活、发展,现在已经有很多台商主动溶入了大陆的社会生活中,比如将子女送入大陆的普通学校,积极参加当地社会活动等。而且绝大部分台商的政治意识比较淡薄,不会被台湾当局的敌对政策所左右。中国大陆可以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加深台商的扎根意识,如可以为台商和台湾高科技人才办理永久性户口,可以通过给台商较高的政治待遇——如可以给予台商各级政府政协委员等政治头衔——、优良的生活环境和优惠的个人所得税率等,鼓励台商举家迁入大陆——如可以给台商家属提供便利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等条件,同时鼓励台商企业在大陆的股票市场上市等等,总之,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实现最终目的。</P>
<P>(七)、从总体上看,中国鼓励外商投资中国,外资带来的好处前文中已经阐明。但是,鼓励外资投向中国,并非意味着对所有投资项目采取一视同仁的欢迎态度,其中,对纯粹为了获取中国市场资源,并且这些市场资源具有难以再生性的特点的产业,应该限制外资的进入。因为这些行业外资的进入,是对国内企业市场占有率的刚性压缩,使国内企业很难通过国内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增加规模,进而提高竞争实力。国家应通过强制性手段规定这些产业外资的比例,</P>
<P>我们知道一般制造业的企业所占有的市场并非固定和不可替代,后来者完全可以凭借产品的竞争优势将先进入企业的市场份额抢夺过来,因此,这些行业的市场资源永远公平地对所有竞争者开放,并且从理论上讲这些行业无法限制后来者的进入。</P>
<P>但是有些行业的市场资源的性质是不可替代的,并非永远、公平地对所有竞争者开放,比如零售业,由于市政规划的作用,一个地区只能容纳少量的零售企业,不可能允许无限多零售企业进入,具有天然的限制后来者进入的特性。因此先进入的零售企业将牢牢把持这一区域的市场资源。</P>
<P>因此,某个零售企业如果要扩大某个区域的市场份额,最好的方法是以更快的速度,抢在别的企业之前在该区域设立零售大卖场,以先进入者的身份挤压后者的进入,而这个企业这种能力的获得来源于它的销售规模、融资能力和管理经验方面的综合优势,国外成熟的跨国零售企业相对中国新兴的零售企业而言具有上述方面的绝对优势,如果展开公平的竞争,那么国外企业将很快击垮国内企业,占领绝大部分(天然排斥后来者的)市场,垄断中国的零售终端,而一旦出现这种情况,那么通过零售渠道销售的所有行业的命脉就被国外跨国公司所掌握,国民经济将处于极度的不安全状态之中。</P>
<P>因此,为了维护国民经济安全,培育国内企业,国家应该消除地方主义的消极影响——地方政府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十分欢迎国外零售企业投资设店——限制国外零售企业在中国的扩张势头,其它的、具有相同性质的行业也必须采取同样的行动。具体的措施是以国家为主体,从宏观的角度加强对这些具有特殊性质的行业立项进行行政审批,限制外资在这些特殊行业中的最高市场份额,其目的是用行政手段尽量延缓外资在这些行业中的扩张速度,为国内企业的做大做强赢得时间。</P>
<P>中国必须充分利用自己的市场资源在尽可能多的行业领域中培育民族的大型企业,一方面是保护这些产业的安全,另一方面,这些传统行业中的企业很可能是将来产业结构升级的资金、销售渠道、管理的来源主体,也就是说,这些传统产业中的民族大型企业,是形成和支撑未来新兴产业的最重要力量。如果中国在越来越多的领域涌现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那么,国家将形成自主性越来越强、速度越来越快的产业升级趋势,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和健康性将大大增强。</P>
<P>(八)、应尽快立法,规范外资对中国企业的并购行为。由于凭借中国庞大的市场,国内企业的竞争力与日俱增加,不少企业已经成为国际市场的悍将,比如华为、海尔已经成为各自行业的主流供应商,开始直接威胁老牌跨国公司的生存和发展,这些跨国公司在通过各种手段予以竞争的同时,还可能通过并购中国公司这一手段,通过“打不倒你购买你”的方式消灭竞争对手,垄断中国的相关行业。国外跨国公司凭借其雄厚的实力和畅通的融资渠道,如果没有相关保护政策,做到这一点是轻而易举的,这样一来,中国千辛万苦培养出的国内企业,一夜之间性质就改变,国家损失太大了。因此,作为经济实力还比较弱的中国,应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国内相关企业的安全,首先制止国外跨国公司实施的、同时被收购方并无此意愿的恶意收购行为;其次国家应该建立基于产业安全的重点企业并购与被并购行为的审核制度,防止重点企业主动向国外跨国公司出售控制权来变现,在这方面应有最高决断权。</P>
<P>    中国的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是有充分保证的,但是国内企业的竞争力是否强大,并且使国民经济做强存在不确定因素的,但是只要采取上述措施,将有很大把握提高民族跨国公司的竞争力,形成国内企业控制国内市场,并最终驰骋于国际市场的良好局面。
</P><P>中国通过二十年不懈的基础建设、教育投资并保持稳定的政局,使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最有竞争力的区域,吸引了全世界的制造商到中国投资办厂,国外公司来中国投资的目的,一方面占领中国这个未来最大的市场,一方面可以利用中国低廉的制造成本制造廉价优质的产品占领世界市场。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中的地位只有印度有潜力可以挑战,因为只有印度拥有和中国相近的条件,即巨大的潜在市场和低廉的制造成本。但是印度的基础建设和人民的文化素质在短期内实难望中国之项背,事实上无法挑战中国。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可以基本上得到确立,面向世界市场的资本多元化的制造业,在未来的中国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不可动摇。</P>
<P> 在充分接收国外制造业转移的同时,使中国产的产品面向世界市场,可以使国家的就业形势大大改善,财政收入由于税收的关系而得以宽余,整体经济的管理水平和技术含量将有大幅的提高。</P>
<P>而且,随着大量的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深入经营,研发基地、营销基地也将先后建立,这得益于中国扎实的基础教育培养了大量高素质和高可塑性的人才,中国欢迎国外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基地,虽然因此大量人才被吸引到了外国公司,但是同时,跨国公司也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中国人的学习能力和悟性是极强的,在跨国公司的历练无疑使其水平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他的知识层面和办事能力具有了国际水准。而同时,人才是可流动的,一旦时机成熟,人才也可以大规模地流动到国内的公司,从而带动国内公司水平的提高,这个局面正在形成中。</P>
<P>但是现在的问题是,一方面中国绝对不能错失世界制造业加速向中国转移的大好机会,因为如果中国不接受这种转移,将眼看其带来的好处无法实现,而如果制造业转移向印度,无疑将加快印度的发展,并因此加大印度对中国的威胁。因此,接受产业转移从经济方面遏制了印度的发展,这是符合我国的国家利益的。另一方面又要在接受制造业转移的过程中保持民族制造业的生存和发展,并且逐步获得世界性的竞争力,从某种角度上讲这是一对矛盾。</P>
<P>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呢?我的意见是:
(一)、中国在建国以来采用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建立了一大批国有企业,这些企业在重化工业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应该说这些企业的建立使中国初步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为中国的强国地位打下了基础,但是,由于以前中国采用计划经济的方式建立企业,企业不具有自我发展的主体地位,造成了在各个行业中的国有经济总量庞大,但是企业数量过多,单个企业规模太小,无法与强大的国外企业竞争。因此中国应该视现有的国有经济为宝贵财富,同时加快国有经济的全面重组,在各个行业中,依靠国家意志的作用,通过资本纽带组建一大批大型的企业集团。只有组建大企业,才能使我国在该企业所在的行业中进行高层次的战略竞争,使其引领整个行业走向高水平的自我发展之路,换句话说,只有将企业做大,才能使企业有资格参与国际竞争,才能有机会进一步做大,那些鼓吹中小企业更有竞争力的观点是片面的、有害。</P>
<P>当然,这种国有经济的大规模重组必须经过科学的评判,以效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和归宿,同时被合并重组的企业并非将企业集团里的企业简单地组合就能完成最终目的,而是要根据集团现有的竞争优势,将集团内的要素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重新整合,将现有要素成整合成有机的、真正具有整体竞争力企业集团。中国的这种国家行为,实际上是通过国家意志优化国有经济体系,完成西方国家历尽几十年完成的产业重组的历程,参与残酷的国际竞争。在这个过程中,国家意志具有最终决定权,因为从理论上讲,国家是国有企业的拥有者,在重组过程中有时就是要有扫除重组对象本位主义的影响——以前国家鼓励企业之间自动合并重组,事实证明在具有严重本位主义思想的国有企业中效果是极不理想的,这种工作只能由国家意志来推动。这种重组已经在石油、电信、军工等行业已经显示了良好的效果,现在的重点是在各个行业中全面推广。</P>
<P>(二)、通过国有经济的重组后,在各行业中,应该存在着几个实力超群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和一定数量的中小企业。对重组后的大型企业,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证明重组后的企业是否已经踏上自我运行和自我发展的正规,如果已经达到这一目标,那么重组后的大型国企和其它中小企业应该实施产权多元化(军工企业可以除外),具体方式可以通过股权交易,吸收国内私人和国外的战略投资进入,并可进一步上市,彻底实现企业产权多元化,那么为何要进行国有企业的产权多元化呢?其好处一是可以使企业增加融资渠道,加快企业的发展;二是通过引进外资和民间资本,通过资本的力量使企业快速地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企业的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机制。为企业的做强提供完善的制度保证。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对进行股权多元化企业区别对待,对于国有中小企业来说,由于其战略地位不高,国家可以放弃控股权;但是对于国家苦心进行重组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它们的所有权决定了国民经济形态的类型,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国家应该坚决不让其控制权落在国外跨国公司手中,应该将它们的性质牢牢地定位于国内企业上面。现在国内有种值得注意的动向,某些政府机构片面理解企业股权多元化的政策,不分企业性质,随意将各种企业——包括在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国有大型公司控制权出卖给外国公司,如果所有国有大型企业都卖掉了,那么民族经济的脊梁就将折断,国家应该坚决地制止这一现象的蔓延!</P>
<P>(三)、随着科技的发展,世界上不断有新的产业诞生,而这些产业往往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产生巨大的影响,比如芯片业、生物产业、纳米产业,同时这些产业的形成一定规模,必须耗费巨大的资金,而中国国内企业的实力还不足进入这些新的行业时,国家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尽快建立这些产业。有种观点认为,世界各个国家由于发展水平的不同,各自具有有比较竞争优势的产业,比如发展中国家的优势产业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发达国家的优势产业是资金、技术密集型和高科技产业。因此这种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要发展经济,就必须以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产业为主导产业,那些不具有比较优势的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行业还是不涉足为好,因为这些行业无法与发达国家竞争。</P>
<P>如果国际社会是公平的、没有打压和剥削的理想社会,上述观点是正确的,但是现在的国际社会根本不是理想的社会,国与国之间充满了遏制与反遏制、打压与反打压的关系,我们一直在讨论的强势国家与弱势国家就是这种关系。而这些新兴产业都是基础性的战略产业,对社会方方面面都有很深的影响,这些产业直接决定了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的强大与否。因此,如果弱势国家按照比较竞争优势的观点不发展这些基础性的战略产业,那么以打压弱势国家为己任的强势国家联合其他发达国家一起拒绝提供这些战略性产业的产品,那么弱势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将受到极大的打击。因此,比较优势理论不适用于国际关系复杂、充满非正义因素的历史时期。</P>
<P>因此,国家有责任建立新兴的基础性战略产业,但是怎么建是一个问题,一方面要避免以前的那种遍地小企业的做法——因为这达不到企业效益和竞争力最优化的目的——,另一方面,又必须克服股权完全国有所带来的企业竞争力低下的弊病。因此,国家必须通过集约化地、股份多元化地建立企业的方式建设新兴的基础性战略产业。国家现在设有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着规模巨大的资产,国有企业每年的利税有四、五千亿,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可以成立国有投资公司,每年将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的一部分收益作为新兴产业的投资。同时国有投资公司应该有意识地避免股权的单一化,以国有投资为核心,向社会公布开集资,吸纳国内外资金,集约化地建立有规模效益的企业。比如,芯片制造是耗资巨大的产业,但是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实力具有巨大的影响力,目前的中国企业无力涉足,这时,国有投资公司可以按市场化运作投入大额度的国有资金,吸纳社会资金,搭建企业框架,在资本多元化的前提条件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最终可以上市集资。应该强调的是。无论国有资金最终在这个新兴产业的企业中的地位如何,这个企业必须保持其国内企业的性质。在这个过程中,国有投资公司实际上起了一个孵化器的作用,其突出作用是优化产业结构,加速产业升级,不断提高国民经济和军事科技水平,提高国家抗打压的能力。

(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扶植民营企业。民营经济是中国最有活力和潜力的经济力量,而民营企业的所有制相对而言具有天然的合理性,因此,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的活力是难以测度的。短短的十年,已经令世界瞩目,比如格兰仕的微波炉,力帆、宗申的摩托车、远大的中央空调、美的的风扇、空调等等都已经进入世界该行业的前列,令人不禁感慨,如果中国早二十年改革开放,以民营经济为主的中国经济将诞生多少奇迹,又哪会有什么日本奇迹、亚洲四小?真是世无英雄,使竖子成名!</P>
<P>前面我们主要探讨了通过国有经济的重组改制来加强企业竞争力,但是国有企业的重组和改制成本高,而且由于国有企业弊端的强大惯性,国有企业的改革并不必然成功,如果我们将所有希望寄托在这方面,那么风险将是很大的。因此,我们必须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坚持国有企业的重组和改制不动摇;另一方面大力扶植民营企业,这样国民经济发展的风险就会降低,最终的结果可能是种双赢的局面。</P>
<P>由于中国民营经济起步晚,目前位置规模都较小,而且基本上没有进入重化工业领域,但是,民营经济可以在自己已经取得竞争优势的主业中做大做透做强,依托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形成一大批世界级别的行业巨人。在立足主业的同时,不断积蓄自身实力,进入高科技和重化工业领域,成为综合性的强大的企业集团。国家要尽快理顺市场环境,给民营企业公平的竞争环境,并且规范资本市场,使民营经济可以顺利地实现融资、购并,力争在不长的时期内一大批跨国经营的大公司,对抗国外企业的竞争。民营经济的大发展将大量吸收国有企业的下岗失业人员,接管国有企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使中国经济平稳地过渡到更有活力和效率的经济形态中去,民营企业应该成为中国民族经济的主力军。</P>
<P>(五)、大力提高国家的科技水平,建立科技与经济的紧密联系,使科技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机制。我们知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现代企业的竞争很大程度就是企业之间科技实力的竞争。科技的突破性进展将彻底改变原有市场的格局,使得新一代产品迅速成为老产品的替代品,并使其制造者占据领导者地位,也就是说,科技的突破性进展给了所有竞争者重新洗牌的机会。如果中国大量的企业被一个个新技术新产品武装起来,即使规模不大,但是也将成为极富攻击力的狼群,对国外跨国公司这些恐龙的冲击也是强有力的。</P>
<P>这就要求:一、中国必须拥有科技持续发展的能力;二、中国必须拥有源源不断的高素质的人才。这两方面的要求的满足,大学的科研、教学的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这是因为主要由大学从事的基础性研究是国家整体科技进步的基石,没有过硬的、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可转化为商品的应用科技的进步就缺乏持续发展的后劲;而大学培养的人才的水平也决定了国家科技的水平。因此,中国必须化大力气对大学进行改革,使大学充满活力。通过提高我国大学的整体水平,使其源源不断地向国内企业提供国际一流的人才和基础科技,而不能单纯地将希望寄托于海归派。这样,中国科技的发展并引至的国内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就建立在极为安全和扎实的基础上。而大学整体水平的提升将使中国成为世界性的人才高地,并使中国成为世界主要的创新基地。</P>
<P>(六)、可以想方设法使台湾来大陆开办地的企业把根留住,尽可能地将台资企业转化为国内企业。近年来,由于大陆具有成本低廉、人才充足等综合优势,台资企业如潮水般涌入大陆,在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开办了大量企业,很多台资企业甚至将总部和研发中心都搬到了大陆。台湾的企业比大陆的企业早二十年就参与了国际市场的竞争,有丰富的制造和营销经验,我们知道,台湾地区的以芯片制造、电脑配件制造为代表的技术、资金密集型行业以及以制鞋、服装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十分发达,各企业有着很强的竞争实力,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如此宝贵的生产资源如果能成为大陆民族经济的组成部分,台资企业成为国内企业,那么,中国在这几个行业中的企业获得世界性的竞争实力将事半功倍。</P>
<P>由于台湾和大陆在文化上一脉相承,生活方式极为类似,而且相对而言生活成本很低,因此,台商很乐意在大陆生活、发展,现在已经有很多台商主动溶入了大陆的社会生活中,比如将子女送入大陆的普通学校,积极参加当地社会活动等。而且绝大部分台商的政治意识比较淡薄,不会被台湾当局的敌对政策所左右。中国大陆可以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加深台商的扎根意识,如可以为台商和台湾高科技人才办理永久性户口,可以通过给台商较高的政治待遇——如可以给予台商各级政府政协委员等政治头衔——、优良的生活环境和优惠的个人所得税率等,鼓励台商举家迁入大陆——如可以给台商家属提供便利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等条件,同时鼓励台商企业在大陆的股票市场上市等等,总之,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实现最终目的。</P>
<P>(七)、从总体上看,中国鼓励外商投资中国,外资带来的好处前文中已经阐明。但是,鼓励外资投向中国,并非意味着对所有投资项目采取一视同仁的欢迎态度,其中,对纯粹为了获取中国市场资源,并且这些市场资源具有难以再生性的特点的产业,应该限制外资的进入。因为这些行业外资的进入,是对国内企业市场占有率的刚性压缩,使国内企业很难通过国内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增加规模,进而提高竞争实力。国家应通过强制性手段规定这些产业外资的比例,</P>
<P>我们知道一般制造业的企业所占有的市场并非固定和不可替代,后来者完全可以凭借产品的竞争优势将先进入企业的市场份额抢夺过来,因此,这些行业的市场资源永远公平地对所有竞争者开放,并且从理论上讲这些行业无法限制后来者的进入。</P>
<P>但是有些行业的市场资源的性质是不可替代的,并非永远、公平地对所有竞争者开放,比如零售业,由于市政规划的作用,一个地区只能容纳少量的零售企业,不可能允许无限多零售企业进入,具有天然的限制后来者进入的特性。因此先进入的零售企业将牢牢把持这一区域的市场资源。</P>
<P>因此,某个零售企业如果要扩大某个区域的市场份额,最好的方法是以更快的速度,抢在别的企业之前在该区域设立零售大卖场,以先进入者的身份挤压后者的进入,而这个企业这种能力的获得来源于它的销售规模、融资能力和管理经验方面的综合优势,国外成熟的跨国零售企业相对中国新兴的零售企业而言具有上述方面的绝对优势,如果展开公平的竞争,那么国外企业将很快击垮国内企业,占领绝大部分(天然排斥后来者的)市场,垄断中国的零售终端,而一旦出现这种情况,那么通过零售渠道销售的所有行业的命脉就被国外跨国公司所掌握,国民经济将处于极度的不安全状态之中。</P>
<P>因此,为了维护国民经济安全,培育国内企业,国家应该消除地方主义的消极影响——地方政府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十分欢迎国外零售企业投资设店——限制国外零售企业在中国的扩张势头,其它的、具有相同性质的行业也必须采取同样的行动。具体的措施是以国家为主体,从宏观的角度加强对这些具有特殊性质的行业立项进行行政审批,限制外资在这些特殊行业中的最高市场份额,其目的是用行政手段尽量延缓外资在这些行业中的扩张速度,为国内企业的做大做强赢得时间。</P>
<P>中国必须充分利用自己的市场资源在尽可能多的行业领域中培育民族的大型企业,一方面是保护这些产业的安全,另一方面,这些传统行业中的企业很可能是将来产业结构升级的资金、销售渠道、管理的来源主体,也就是说,这些传统产业中的民族大型企业,是形成和支撑未来新兴产业的最重要力量。如果中国在越来越多的领域涌现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那么,国家将形成自主性越来越强、速度越来越快的产业升级趋势,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和健康性将大大增强。</P>
<P>(八)、应尽快立法,规范外资对中国企业的并购行为。由于凭借中国庞大的市场,国内企业的竞争力与日俱增加,不少企业已经成为国际市场的悍将,比如华为、海尔已经成为各自行业的主流供应商,开始直接威胁老牌跨国公司的生存和发展,这些跨国公司在通过各种手段予以竞争的同时,还可能通过并购中国公司这一手段,通过“打不倒你购买你”的方式消灭竞争对手,垄断中国的相关行业。国外跨国公司凭借其雄厚的实力和畅通的融资渠道,如果没有相关保护政策,做到这一点是轻而易举的,这样一来,中国千辛万苦培养出的国内企业,一夜之间性质就改变,国家损失太大了。因此,作为经济实力还比较弱的中国,应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国内相关企业的安全,首先制止国外跨国公司实施的、同时被收购方并无此意愿的恶意收购行为;其次国家应该建立基于产业安全的重点企业并购与被并购行为的审核制度,防止重点企业主动向国外跨国公司出售控制权来变现,在这方面应有最高决断权。</P>
<P>    中国的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是有充分保证的,但是国内企业的竞争力是否强大,并且使国民经济做强存在不确定因素的,但是只要采取上述措施,将有很大把握提高民族跨国公司的竞争力,形成国内企业控制国内市场,并最终驰骋于国际市场的良好局面。
</P>
<P>楼主需要明白,在国内还有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就是中国的银行业,高居不下的呆帐坏帐,落后的管理体制等等,一方面要扶持国企,一方面要鼓励私营,你有那么多的资金吗?</P><P>另外,楼主显然低估了人为的作用,任何好事好建议都由人来实施,你怎能保证建议能得到充分的执行?</P><P>都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啊!</P>
好文章,,,收藏!!!
好文,值得我这个学政治的人看~~
<P>cities_hunter :</P><P>那是另外的话题了。</P>
文章是写的好好的,但在我国现有的环境下想具体实施恐怕有点困难哦~~~~
<P>但是私营企业的发展势必导致对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私营企业如果成为税收的主体,那么势必导致上层建筑的变化,同时为了应对这种变化,只能实现民主化。</P>
文章的确是好文章!!楼主请你一定记住,理论和现实并不一定是一致的!中国现在的总体现实看来是很不错,经济增长可以说是全球最高的!国力也不断增强!但是现阶段我们应该在不断深化改革的基础上严厉打击腐败和提高人民的文化道德修养!光是前一点如果搞不好将会使国家陷入非常危险的境地,甚至有动摇国本的危机!我是一个极其爱国的青年,我也希望我们国家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强国!但前提条件是我们必须使国家内部的人人都能人尽其用,共同为建设国家而奋斗!![em05]
<P>joinj123:</P><P>腐败是要反,本人有另文详述,但不是此文的论题。</P>
<P>虽然现在国家的这种做法有很多的弊端,但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一楼主真是站着讲话腰不疼,要是没有国外的投资,那些失业的人和他们的家人谁来养啊,你养吗?</P><P>现在怎么有这么多所谓的忧国忧民的愤青连最基本的常识都没有!!!</P>
<P> nestle46:</P><P> </P><P>你懂什么?</P>
这是楼主的毕业论文吧。
<P>本人对中国一向比较有信心, 为何呢? 大家看日本,个人感觉日本简直是个无懈可击的国家(先别拍砖),无论是公民素质,政府廉洁和体制 都很不错,人家是强,但也就这样了,到头了,这不都停滞十几年了?</P><P>中国不一样, 中国现阶段用行话说就是:专制,腐败,政府低效率,体制僵化,人多耕地少,内忧外患。 用WW的话就是:中国不亡,天理难容。</P><P>不过要搞清楚哦,中国就是在这样所谓的破烂环境下,已经创造出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了!</P><P>咱新的增长点不知有多少,任何一点进步都是让中国的实力再一次飞跃,我们潜力超强哪,这才是美国最担心的。</P><P>如果我们现在像某些人想的那样:公民道德素质极高,民主自由法制,体制健全,然后怎么怎么。</P><P>中国实力还是现在这个样子,那才是灭顶之灾呢!</P>
<P>全面私有化,修改宪法改社为资,先走资本主义道路,再走帝国主义道路,这个才是未来中国的希望!</P>
<B>以下是引用<I>tiengulden</I>在2004-10-21 10:23:00的发言:</B>

<P>全面私有化,修改宪法改社为资,先走资本主义道路,再走帝国主义道路,这个才是未来中国的希望!</P>

<P>苏联和东欧也走了这条路,结果呢?当今的世界,大部分国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可发达起来的有几个?中国没走这条路,现在发展不也不错?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P>
有资料说,中国企业产值中有近60%是三资企业创造的,这种现象眼前无事,远景堪忧
时间比较长,解除固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