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教材被指滞后 德企最头疼培训中国学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2:59:58
中国大学教材被指滞后 德企最头疼培训中国学生
2011年09月22日  来源:扬子晚报   


  “每天都在技术更新的IT行业,大学里的教材却还是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德国大型企业落户中国后,最头疼的事情就是对员工的培训,因为这些新员工从大学出来,无法立刻上手。”……昨天,第三届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德论坛在南京开幕,论坛上中外多名专家炮轰高校应用型学科的教材太滞后,需要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上进行革新。

  应用型教材跟不上潮流

  第三届中德教育论坛由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和江苏省教育厅主办,南京工程学院承办。麦可思HR信息管理咨询公司总裁王伯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质疑国内大学教材的滞后。

  王伯庆告诉记者,麦可思调查发现,许多应用型专业大学生的就业,与他的学历层次和专业并不吻合,分析其中的原因,王伯庆认为,关键就是大学里教授的一些知识完全跟不上技术的发展,拿IT行业来说,这个行业的技术是每天都在更新的,但大学里的许多教材内容,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可外面世界瞬息万变。拿手机行业来说,苹果崛起,你没有与时俱进的技术,却要设计iPhone,毕业后该如何去竞争?

  德国企业最头疼培训中国学生

  来自德国的吕贝克应用科技大学副校长Joachim Litz教授也对中国应用型专业大学生的“脱节”问题表示头疼。

  “我们德国的企业很愿意到中国来投资,但就有一个头疼的问题,必须要从头开始培训新员工。所以,我们德国企业,每到一个地方,就要建立一个很大的培训基地。”Joachim Litz告诉记者,在德国的大学里,教师一般不拘泥于教材,有什么前沿的技术和科研项目,教师就会第一时间在课堂上教授给学生,不会照本宣科。这得益于德国一套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大学的教师必须每年都要抽出时间,到一些企业或者研究所去,以掌握最前沿的知识。

  “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时,我们对学生有一个硬性规定,必须在企业有四五个月左右的实习经历,才能报考大学。”Joachim Litz说,而且这种实习经历,必须跟他报考的专业有关。在未来的大学生活中,德国的学生还要多次到企业去实习,这样大学毕业的时候,就是一个熟练的技术型人才。

  中国高校专业课时太少

  长春工程学院韩立强老师专门就中德应用型大学课程设置进行了比较。他发现,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中国英语、社科及其它课程远多于德国,而专业技术课程(如钢筋混凝土、桥梁等实用课程)在德国占了总课时的43%,在中国只占15%。这表明中国专业教育明显少于德国。

  南京工程学院院长孙玉坤就已经在尝试人才培养方式的变化。他告诉记者,工程学院的教师,五年内必须要有一年在企业或者研究所工作的经历。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朱方来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应有低中高三个层次,不应只局限于三年制这一层次。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增设四年制、五年制高职,构建完善的高职教育体系。比如说,可以在天津、上海、深圳等沿海发达城市试行四年制、五年制高职,构建中等、专科、本科、研究生层次齐全的应用型人才。   张文莉 蔡蕴琦





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1/09-22/3344842.shtml中国大学教材被指滞后 德企最头疼培训中国学生
2011年09月22日  来源:扬子晚报   


  “每天都在技术更新的IT行业,大学里的教材却还是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德国大型企业落户中国后,最头疼的事情就是对员工的培训,因为这些新员工从大学出来,无法立刻上手。”……昨天,第三届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德论坛在南京开幕,论坛上中外多名专家炮轰高校应用型学科的教材太滞后,需要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上进行革新。

  应用型教材跟不上潮流

  第三届中德教育论坛由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和江苏省教育厅主办,南京工程学院承办。麦可思HR信息管理咨询公司总裁王伯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质疑国内大学教材的滞后。

  王伯庆告诉记者,麦可思调查发现,许多应用型专业大学生的就业,与他的学历层次和专业并不吻合,分析其中的原因,王伯庆认为,关键就是大学里教授的一些知识完全跟不上技术的发展,拿IT行业来说,这个行业的技术是每天都在更新的,但大学里的许多教材内容,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可外面世界瞬息万变。拿手机行业来说,苹果崛起,你没有与时俱进的技术,却要设计iPhone,毕业后该如何去竞争?

  德国企业最头疼培训中国学生

  来自德国的吕贝克应用科技大学副校长Joachim Litz教授也对中国应用型专业大学生的“脱节”问题表示头疼。

  “我们德国的企业很愿意到中国来投资,但就有一个头疼的问题,必须要从头开始培训新员工。所以,我们德国企业,每到一个地方,就要建立一个很大的培训基地。”Joachim Litz告诉记者,在德国的大学里,教师一般不拘泥于教材,有什么前沿的技术和科研项目,教师就会第一时间在课堂上教授给学生,不会照本宣科。这得益于德国一套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大学的教师必须每年都要抽出时间,到一些企业或者研究所去,以掌握最前沿的知识。

  “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时,我们对学生有一个硬性规定,必须在企业有四五个月左右的实习经历,才能报考大学。”Joachim Litz说,而且这种实习经历,必须跟他报考的专业有关。在未来的大学生活中,德国的学生还要多次到企业去实习,这样大学毕业的时候,就是一个熟练的技术型人才。

  中国高校专业课时太少

  长春工程学院韩立强老师专门就中德应用型大学课程设置进行了比较。他发现,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中国英语、社科及其它课程远多于德国,而专业技术课程(如钢筋混凝土、桥梁等实用课程)在德国占了总课时的43%,在中国只占15%。这表明中国专业教育明显少于德国。

  南京工程学院院长孙玉坤就已经在尝试人才培养方式的变化。他告诉记者,工程学院的教师,五年内必须要有一年在企业或者研究所工作的经历。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朱方来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应有低中高三个层次,不应只局限于三年制这一层次。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增设四年制、五年制高职,构建完善的高职教育体系。比如说,可以在天津、上海、深圳等沿海发达城市试行四年制、五年制高职,构建中等、专科、本科、研究生层次齐全的应用型人才。   张文莉 蔡蕴琦





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1/09-22/3344842.shtml
的确需要更新
的确需要更新
中国的工科院校课程已经完全与社会脱节了
SB妓者总是在瞎写新闻
全tm在上政治和英语呐,谁管你专业课
实践太少,而且很多老师都是混饭的。
有啥奇怪的

我们公司最近招的一批毕业生,连跳频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完全没有概念,郁闷
是教/学不扎实,不是教材不扎实。
工科除了教材,实习机会也要增加。。
工科大学应该培养工程师,但是现在全是书呆子,工程师是干什么的,就是工程,没实践怎么做工程
设计部每年招聘都能碰到不少让人头疼的人。偶尔也有让人眼前一亮滴,但很少。
老师不认真的教,学生不好好的学才是关键。单位来个学机械的大学生连公差配合中的基孔制,基轴制都不知道。
DF113 发表于 2011-9-22 19:56
SB妓者总是在瞎写新闻
;P
不要这么直接嘛
某些大学教材有些跟不上时代了
老师自己都不明白 怎么能教学生呢?
大学生要是毕业就好用,只能说明大学烂到家了。
不是教材的问题,而是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的问题。
德国人脑子死板透了,不明白靠人际关系混饭吃是大学乃至中国社会的生存法则。
学生出来可以直接用的不叫大学,叫职业技术学校
中国以前学苏联,专业很细。
现在是不是矫枉过正了。

大学的确不是职业学校,但是你没有起码的机械常识倒还可以忍受,
没有起码的技术感觉,科学精神,逻辑思维,对于一个工科生来说
说不过去吧。这才是现在的主要矛盾。当然还有脑子乱跳,不知道
自己该干什么,自己是是谁,或白字连篇,语无伦次或连济南在哪个省都
不知道的大学毕业生


从职业技术类扩大到应用工程类,再转进到工科,再扩大到大学。
逻辑很好很强大。

学术与技工本就不是一类的。

从职业技术类扩大到应用工程类,再转进到工科,再扩大到大学。
逻辑很好很强大。

学术与技工本就不是一类的。


南京工程学院!赫赫有名的几所专科学校,非要改成让人听了一头雾水的本科学院。变成本科又来说这种话。

南京工程学院!赫赫有名的几所专科学校,非要改成让人听了一头雾水的本科学院。变成本科又来说这种话。
确实是sb记者
大学生毕业不能直接上手工作太正常了,即便你是有工作经验跳槽也是需要缓冲的
但一个合格的大学生会利用自己的理论知识迅速上手
中国的教育应该还可以!!
系统还没正常呢?
应用技术学院和工科大学一码事吗?正要比上手能力,一个高中生强化培训半年,和一个同专业的本科生,同时进一家企业安排到一线工作,前者上手绝对快,但他一辈子也就只能干这个而已,直到退休。
学生现在经常问得一个问题:这个考吗?
学生经常花的时间:考研。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我小孩以后要是考上了,我不K死他
山东蓝祥最高
山东蓝祥最高
很多是学生压根就没好好学,教材上写得明明白白,很多人就是没看
楼上有几个做工程和技术的?有几个有工程师资格证书?
我做了9年船舶工程,从现场到技术,深深地发现,而且是极其严重地发现,专业方向上的深入一些的技术,都是当年大学相关课程里的。
比如专业的计算书编制,有了软件了确实很方便,但是那些软件算法的实现却是大学里当年教的。像设备的液压控制图,液压与气动这门课没学好的话,理解起来就很困难。设备电路板,如果大学里电子技术学的不好,还真搞不定。
大学里的课程设置上,我觉得倒挺好的,只是需要切实的在实践课程上要增加,以真正的理解那些教材里教的东西,囫囵吞枣的学习是没用的。真正在技术上走的远的,大学里的基础课程肯定学的好。
上次郑强来我们学校讲座
就认为国内大学太讲究综合、国际、复合
反而丢掉了专业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