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明显滞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18:45:54
《联合早报》
复旦教授浦兴祖: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明显滞后
http://www.zaobao.com.sg/gj/zg010_060303.html

李永乐(上海特派员)

  上海的复旦大学政治学、公共行政学教授浦兴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明显滞后于经济体制的改革。80年代中期以前第一阶段的改革,可以说基本上没有成功。

  浦兴祖是针对本次中国“两会”关注的课题,接受本报专访时,提出上述的看法。

  浦兴祖指出,50多年以来,国务院的机构改革,行政体制政革经历过三个阶段。80年代中期以前第一阶段的改革,处在计划经济 ,以及计划经济刚刚开始起步转向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可以说基本上没有成功。 

  他指出,历史上国务院下设机构最多的时候有100个,人员5万多,是在1981年。那时副总理是18位,个别部里的副部长28个。背景就是文革结束了,一是要开展经济建设,加强经济管理,很多班子、机构重新恢复。

  另一个是政治上的因素。文革结束,原来被“打倒”的人,政治上得到平反,官复原职。不少人受过迫害,身体较差,年纪也大,真正干事的还要有一批人。人员自然就多,副职也多。

  后来,1982年就搞了一次机构改革,当时邓小平说了一句话:“精简机构就是一场革命”,试图用革命的精神来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他分析道,在计划经济体制,或者计划经济痕迹比较明显的情况下,强调政府依靠行政权力配置资源,是全能政府的观念。政府既然要管得相当广泛和具体,机构和人员就不可能真正精简,精简了也会反弹。

  80年代中期以后特别到90年代初,明确提出市场经济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经济越来越明显,给后来的机构改革,提供了新的背景。改革进入第二阶段。

  中共十三大提出“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机构改革的关键 ”这一新思路,也成为改革的指导思想。

  浦兴祖说,“这样一个新的指导思想,在80年代中期之所以能提出来,动因倒不是在行政系统本身,而是经济体制向行政体制提出了要求。”


政府职能转变不够有力


  浦兴祖认为,目前的主要问题,还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够有力。

  他表示,转变不够有力,人的因素是关键。行政职能背后就是权力,权力背后是利益。政府权力应该是谋公众利益。但实际上,同时可以为官员谋取私利。从这个意义上讲,转变职能很可能触及官员的个人利益。所以存在这样的障碍。

  1998年,中国总理朱镕基亲自主持的行政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当时的决心是很大的。但考虑到前述的各种因素,就不是个别领导人主观上下定大决心就能解决。

  1998年改革以前,国务院是3万2000人,后来改掉一半,达到1万6000人。

  现在部委机构29个,连直属机构也就40多个。部委机构减少了,直属机构是副部级。接下来肯定还要精简。


入世对政改推力大


  浦兴祖指出,十六大后机构与行政体制改革进入第三阶段,以加入世贸组织(WTO)为起点。第二阶段主要是由内部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的,现在是加上外部的推动。外部的推动,比内部的推动力度更大。

 他说,“政府是国内的特殊权威,你对政府提出的改革动力、压力,政府要改革他自己,革自己的命,触及一系列观念、方式与利益,那是相当痛苦的。这样的话,往往会采取各种措施消减、化解、回避、绕开国内市场经济向政府提出的动力与压力。这种例子很多。”

  但是一个国家的政府,在国际上可不是特殊权威。在WTO中,一个国家的政府只是一个成员国,不能去支配WTO,不能独自修改国际通则,不能绕开它阻挡它、化解它,否则就会受到国际组织的制裁。所以外部的压力比起内部压力更大,也许就更有效。《联合早报》
复旦教授浦兴祖: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明显滞后
http://www.zaobao.com.sg/gj/zg010_060303.html

李永乐(上海特派员)

  上海的复旦大学政治学、公共行政学教授浦兴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明显滞后于经济体制的改革。80年代中期以前第一阶段的改革,可以说基本上没有成功。

  浦兴祖是针对本次中国“两会”关注的课题,接受本报专访时,提出上述的看法。

  浦兴祖指出,50多年以来,国务院的机构改革,行政体制政革经历过三个阶段。80年代中期以前第一阶段的改革,处在计划经济 ,以及计划经济刚刚开始起步转向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可以说基本上没有成功。 

  他指出,历史上国务院下设机构最多的时候有100个,人员5万多,是在1981年。那时副总理是18位,个别部里的副部长28个。背景就是文革结束了,一是要开展经济建设,加强经济管理,很多班子、机构重新恢复。

  另一个是政治上的因素。文革结束,原来被“打倒”的人,政治上得到平反,官复原职。不少人受过迫害,身体较差,年纪也大,真正干事的还要有一批人。人员自然就多,副职也多。

  后来,1982年就搞了一次机构改革,当时邓小平说了一句话:“精简机构就是一场革命”,试图用革命的精神来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他分析道,在计划经济体制,或者计划经济痕迹比较明显的情况下,强调政府依靠行政权力配置资源,是全能政府的观念。政府既然要管得相当广泛和具体,机构和人员就不可能真正精简,精简了也会反弹。

  80年代中期以后特别到90年代初,明确提出市场经济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经济越来越明显,给后来的机构改革,提供了新的背景。改革进入第二阶段。

  中共十三大提出“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机构改革的关键 ”这一新思路,也成为改革的指导思想。

  浦兴祖说,“这样一个新的指导思想,在80年代中期之所以能提出来,动因倒不是在行政系统本身,而是经济体制向行政体制提出了要求。”


政府职能转变不够有力


  浦兴祖认为,目前的主要问题,还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够有力。

  他表示,转变不够有力,人的因素是关键。行政职能背后就是权力,权力背后是利益。政府权力应该是谋公众利益。但实际上,同时可以为官员谋取私利。从这个意义上讲,转变职能很可能触及官员的个人利益。所以存在这样的障碍。

  1998年,中国总理朱镕基亲自主持的行政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当时的决心是很大的。但考虑到前述的各种因素,就不是个别领导人主观上下定大决心就能解决。

  1998年改革以前,国务院是3万2000人,后来改掉一半,达到1万6000人。

  现在部委机构29个,连直属机构也就40多个。部委机构减少了,直属机构是副部级。接下来肯定还要精简。


入世对政改推力大


  浦兴祖指出,十六大后机构与行政体制改革进入第三阶段,以加入世贸组织(WTO)为起点。第二阶段主要是由内部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的,现在是加上外部的推动。外部的推动,比内部的推动力度更大。

 他说,“政府是国内的特殊权威,你对政府提出的改革动力、压力,政府要改革他自己,革自己的命,触及一系列观念、方式与利益,那是相当痛苦的。这样的话,往往会采取各种措施消减、化解、回避、绕开国内市场经济向政府提出的动力与压力。这种例子很多。”

  但是一个国家的政府,在国际上可不是特殊权威。在WTO中,一个国家的政府只是一个成员国,不能去支配WTO,不能独自修改国际通则,不能绕开它阻挡它、化解它,否则就会受到国际组织的制裁。所以外部的压力比起内部压力更大,也许就更有效。
用经济牵着政治走,但如果牵不动就是某些人的不对了。
非不为也,实不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