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蒙关系的回顾与前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3:01:02
一、中蒙关系发展的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60年代初,两国关系发展顺利。从1956-1965年,我国向蒙提供三笔援款(总额为4.6亿旧卢布),无任何附加条件向蒙派遣了1.8万名专家和工人。1960年5月27日至6月1日,周总理访蒙并签署了《中蒙友好互助条约》,奠定了中蒙关系的里程碑。1962年12月25日至27日,蒙古主要领导人泽登巴尔访华并签订了《中蒙边界条约》,顺利划定了两国边界线。

    从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中蒙关系处于疏远和敌对状况。根据1966年蒙苏《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大批苏军进驻蒙古,最多时达15万人。蒙古还将本国军队的指挥权交给苏联,武器装备由苏联无偿提供,蒙军充当了苏军的一个兵团,重兵压在中蒙边界。

    1983年11月,乌兰巴托摔跤队应邀来呼和浩特、北京进行友谊比赛,这是两国冷漠20多年后的第一次接近。1989年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

    东欧剧变和前苏联解体及经互会内部“经济一体化”的瓦解,使得蒙古失去了往日的支柱,与之三面相临的中国便成为它今后生存发展的至关重要因素。中俄积极构筑面向21世纪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后,也使中蒙关系发展进入“快车道”:

    (1)高层联系密切。

    1991年8月,杨尚昆主席访蒙,这是中蒙建交40多年来中国国家主席首次访蒙。1994年4月,李鹏总理应邀访蒙,双方签署了《中蒙友好合作关系条约》,这对长期、稳定地发展两国关系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1998年巴嘎班迪总统成功访华,两国发表了《中蒙联合声明》。蒙古认为它是确立两国发展面向21世纪的政治性文件。为保持两国高层接触的连续性,蒙古总统巴嘎班迪希望将在年内再次访华。

    (2)双边经济纽带拉紧。

    1991年中蒙签署了《关于蒙古国通过中国领土出入海洋和过境运输的协定》,我国将为蒙古国过境货物通过中国领土和使用天津港提供方便。中国还降低边贸收税率50%,并简化往返人员和货物进出境的手续。1990-1996年期间,商品贸易以26.7%的年均增长率上升。在此期间,中国分三次向蒙古国提供了总计达1.3亿元人民币的无息贷款。近几年,中蒙两国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向新的深度和广度发展,中国市场与蒙古市场连接起来,成为带动蒙古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中国在蒙投资企业已达847家,协议投资额2.82亿美元,占在蒙投资企业总数的35.3%,投资总额的42.4%,已取代俄成为其第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的投资国。

    (3)增进军事信赖关系。从1990年起大幅度调整对外政策,1994年公布了《蒙古国外交政策构想》,正式确认“同俄罗斯和中国保持友好关系是蒙古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蒙古为改善蒙中两军关系采取一些措施。首先提出互派武官的问题,并主动邀请内蒙古军区司令员刁从洲率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代表团于1991年3月4-19日访蒙。中国军事代表团受到高规格接待。1998年蒙古国防部长访华并签署了《蒙中领域合作协议》等一系列文件,为建立相互军事领域信任关系、开展边防合作、裁减边境地区驻军打下了良好基础。1999年蒙国防部长提议拟定了中蒙军事合作交流计划。此后,两国军方高层互访频繁。

    二、影响中蒙关系的主要因素

    (一)对华戒心根深蒂固是影响中蒙关系的主要症结。

    前蒙古军报《独立报》在1995年11月10日载文称,设想本国有遭受外国入侵的8种可能性,其中6-7种皆来自中国或俄罗斯。对蒙古政府与人民而言,心中存在的一个老疙瘩,怕中国有一天要收回蒙古,其内心深处是极其排斥与中国拉近距离的政策。澳门回归中国后,蒙古一家大报曾在其头版头条新闻中说:“港澳已回归中国,在台湾与中国统一之后,下一个目标就是蒙古。”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中蒙关系时,充分尊重蒙古国的主权与独立,特别需要中国的大国风范。因为在国际关系中,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小国总是处于一种心理上的弱势,特别是蒙古国这样历史渊源较深的国家,心理戒备与警惕尤为强烈。因此,相互信任是发展友好关系的基础。同时,我们也应该充分利用内蒙古蒙古族在语言和文化上的良好交往条件,积极促进与蒙古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诸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二)敌对势力从中作梗。

    蒙古总理恩赫巴亚尔是个西方价值观念较深的实用主义者。同时,他又是名虔诚的佛教徒,与达赖关系甚密,曾拜其为师。1999年访问印度时还专程拜会了达赖。一些民族分裂分子经常搞反华宣传活动,挑起事端,甚至有人鼓吹建立统一的“大蒙古国”。达赖在国际反华势力的支持下,屡屡访蒙,散布流言蜚语,污蔑中国,搞独立活动,为中蒙关系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去年11月,蒙古国立大学及科学技术学院授予达赖喇嘛名誉博士。据说,今年达赖还将应邀再访蒙古最具影响的宗教圣地-甘丹寺,如果成行,将给两国交往带来新的干扰。去年9月1日,双方在首都互设带有官方色彩的“经贸代表处”。不久前,蒙古央台出现了“一中一台”报道,中方已提出交涉,称这是严重的政治错误。

    三、中蒙睦邻友好关系的全面发展

    对于蒙古来说,即使内心对中国有“千千结”,但是,其未来的经济及国力的惟一出路,恐怕还是与中国亲善交往。蒙古若能放开胸襟与中国交往,共同提升国力,远比依赖其他国家强多了。失掉中国这座与世界企业文明接轨的大桥,蒙古面向21世纪的未来将路途坎坷。

    (一)进一步发展中蒙睦邻友好关系,是两国地缘政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增进和发展同蒙古国的睦邻友好关系,维护边境地区的安定,促进民族地区的团结与发展是中国对蒙政策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周边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是中国的北方邻国,与我国华北、东北、西北接壤,有4673公里边界线。蒙古边境城市扎门乌德距北京直线距离仅600多公里,加之蒙古族分别居住在两国境内,蒙古对中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1998年中蒙贸易总额中,内蒙古与蒙古国的贸易占41%。东北地区原是我国重工业基地,由于国有企业旧体制的影响,加上设备陈旧,在改革开放以后落伍了。内蒙古东部地区经济条件较差,生产力水平落后,这些地区都希望一个有活力的境外经济协作区来牵动,这与蒙古优先发展其东部区的经济战略不谋而合。

    (2)防止蒙古成为某些别有用心国家遏制中国的桥头堡,确保其中立地位,是我国最基本的战略目标。冷战结束后,美国加强对蒙古的经济渗透,在政治、思想文化和军事方面的渗透也尤为突出。其目的是以蒙古为基地,在中俄两国之间打进一个楔子,这是美针对中俄作出的一个战略部署。蒙古的外交战略为我国发展中蒙关系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只要我们对症下药,运作得当,中蒙关系就会在现有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这不仅给本地区带来安定与和谐,也可有效地阻止某些国际力量介入本地区,消除潜在隐患。

    (二)两国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1)商品结构互补。中国工业在改革开放中得到长足发展,尤其是轻工业,品种繁多,价格低廉,质量上成,而蒙古工业欠发达,日用轻工产品主要依赖进口,中蒙又是近邻,运输成本低,很有吸引力。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产量大、品种多,而蒙古是以畜牧业为基础的小国,我国农产品可弥补其市场需求。

    (2)自然资源互补。蒙古有计划地开发自然资源。近期内可提供合作开发的资源是耕地、建材、畜产品、旅游资源和石油等矿产资源;中远期可望在草原、森林及其他矿产资源开发上大有进展。蒙古拥有100多万平方公里的牧场,载畜量可达8000万头,而目前其拥有的牲畜头数尚不足1/3。蒙古的木材蓄积量为1.3亿立方米,煤炭总储量约为165亿吨。石油仅东戈壁省和东方省的储量即可达4亿吨。而我国现代化后备资源不足,如果我国利用技术和资金帮蒙古开发其南部地区的石油资源,可为本世纪经济的高速发展解决部分进口石油问题(路途近、成本低、便于运输),这也符合蒙古以资源换汇的长期战略。

    (3)劳动力和技术互补。我国剩余劳动力丰富,而蒙古人口少,在建设大型项目时,深感劳动力和技术工人不足,我国劳务出口可添补其劳力不足。目前,蒙古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羊绒生产国,但因设备陈旧,加工技术水平低,只能出口原料。我国可顺势发挥劳力充足、技术适用等优势,发展多种合作方式的资源开发产业。

    (三)中国可在蒙古参与东北亚经济合作中大有作为。

    俄罗斯和东欧各国取消了对蒙古的无偿援助和低息贷款,并对其债务问题纠缠不清,还提出了现汇贸易方式。因此,蒙古的外贸呈迅速下滑趋势,这对蒙古无疑是一个沉重打击。蒙古迫切需要发展同东北亚国家的经贸关系。1999年,蒙古通过21世纪初期国家经济远景规划,提出发展东部区带动和其他地区发展的新设想。为此,蒙古正准备修建“千年公路”,与中俄公路网连通。蒙古将今年作为“乌兰巴托建设年和引资年”,并计划在与中俄接壤的扎门乌德和阿拉坦布拉格分别建立自由经济区,以便扩大与邻国的经贸合作。

    蒙古东北部地区共29.6万平方公里,24.3万人口,是蒙古国自然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而且基础设施也较为齐全,从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背景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出发来看待中蒙经济关系,一个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蒙古国将能更好地发挥其“欧亚大陆桥”作用,这一点符合中国的战略利益。对此,中国应加大资金和技术等方面投入,尽量拓宽国内市场,为蒙古的产品打通销路,帮助其建立良好的产销循环。同时,中国还可以帮助蒙古开拓生存空间。2000年4月,蒙古在大连正式加入“太平洋经合理事会”,蒙古今后还将被拉入博鳌亚洲论坛,以提高其国际地位。

一、中蒙关系发展的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60年代初,两国关系发展顺利。从1956-1965年,我国向蒙提供三笔援款(总额为4.6亿旧卢布),无任何附加条件向蒙派遣了1.8万名专家和工人。1960年5月27日至6月1日,周总理访蒙并签署了《中蒙友好互助条约》,奠定了中蒙关系的里程碑。1962年12月25日至27日,蒙古主要领导人泽登巴尔访华并签订了《中蒙边界条约》,顺利划定了两国边界线。

    从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中蒙关系处于疏远和敌对状况。根据1966年蒙苏《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大批苏军进驻蒙古,最多时达15万人。蒙古还将本国军队的指挥权交给苏联,武器装备由苏联无偿提供,蒙军充当了苏军的一个兵团,重兵压在中蒙边界。

    1983年11月,乌兰巴托摔跤队应邀来呼和浩特、北京进行友谊比赛,这是两国冷漠20多年后的第一次接近。1989年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

    东欧剧变和前苏联解体及经互会内部“经济一体化”的瓦解,使得蒙古失去了往日的支柱,与之三面相临的中国便成为它今后生存发展的至关重要因素。中俄积极构筑面向21世纪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后,也使中蒙关系发展进入“快车道”:

    (1)高层联系密切。

    1991年8月,杨尚昆主席访蒙,这是中蒙建交40多年来中国国家主席首次访蒙。1994年4月,李鹏总理应邀访蒙,双方签署了《中蒙友好合作关系条约》,这对长期、稳定地发展两国关系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1998年巴嘎班迪总统成功访华,两国发表了《中蒙联合声明》。蒙古认为它是确立两国发展面向21世纪的政治性文件。为保持两国高层接触的连续性,蒙古总统巴嘎班迪希望将在年内再次访华。

    (2)双边经济纽带拉紧。

    1991年中蒙签署了《关于蒙古国通过中国领土出入海洋和过境运输的协定》,我国将为蒙古国过境货物通过中国领土和使用天津港提供方便。中国还降低边贸收税率50%,并简化往返人员和货物进出境的手续。1990-1996年期间,商品贸易以26.7%的年均增长率上升。在此期间,中国分三次向蒙古国提供了总计达1.3亿元人民币的无息贷款。近几年,中蒙两国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向新的深度和广度发展,中国市场与蒙古市场连接起来,成为带动蒙古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中国在蒙投资企业已达847家,协议投资额2.82亿美元,占在蒙投资企业总数的35.3%,投资总额的42.4%,已取代俄成为其第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的投资国。

    (3)增进军事信赖关系。从1990年起大幅度调整对外政策,1994年公布了《蒙古国外交政策构想》,正式确认“同俄罗斯和中国保持友好关系是蒙古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蒙古为改善蒙中两军关系采取一些措施。首先提出互派武官的问题,并主动邀请内蒙古军区司令员刁从洲率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代表团于1991年3月4-19日访蒙。中国军事代表团受到高规格接待。1998年蒙古国防部长访华并签署了《蒙中领域合作协议》等一系列文件,为建立相互军事领域信任关系、开展边防合作、裁减边境地区驻军打下了良好基础。1999年蒙国防部长提议拟定了中蒙军事合作交流计划。此后,两国军方高层互访频繁。

    二、影响中蒙关系的主要因素

    (一)对华戒心根深蒂固是影响中蒙关系的主要症结。

    前蒙古军报《独立报》在1995年11月10日载文称,设想本国有遭受外国入侵的8种可能性,其中6-7种皆来自中国或俄罗斯。对蒙古政府与人民而言,心中存在的一个老疙瘩,怕中国有一天要收回蒙古,其内心深处是极其排斥与中国拉近距离的政策。澳门回归中国后,蒙古一家大报曾在其头版头条新闻中说:“港澳已回归中国,在台湾与中国统一之后,下一个目标就是蒙古。”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中蒙关系时,充分尊重蒙古国的主权与独立,特别需要中国的大国风范。因为在国际关系中,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小国总是处于一种心理上的弱势,特别是蒙古国这样历史渊源较深的国家,心理戒备与警惕尤为强烈。因此,相互信任是发展友好关系的基础。同时,我们也应该充分利用内蒙古蒙古族在语言和文化上的良好交往条件,积极促进与蒙古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诸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二)敌对势力从中作梗。

    蒙古总理恩赫巴亚尔是个西方价值观念较深的实用主义者。同时,他又是名虔诚的佛教徒,与达赖关系甚密,曾拜其为师。1999年访问印度时还专程拜会了达赖。一些民族分裂分子经常搞反华宣传活动,挑起事端,甚至有人鼓吹建立统一的“大蒙古国”。达赖在国际反华势力的支持下,屡屡访蒙,散布流言蜚语,污蔑中国,搞独立活动,为中蒙关系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去年11月,蒙古国立大学及科学技术学院授予达赖喇嘛名誉博士。据说,今年达赖还将应邀再访蒙古最具影响的宗教圣地-甘丹寺,如果成行,将给两国交往带来新的干扰。去年9月1日,双方在首都互设带有官方色彩的“经贸代表处”。不久前,蒙古央台出现了“一中一台”报道,中方已提出交涉,称这是严重的政治错误。

    三、中蒙睦邻友好关系的全面发展

    对于蒙古来说,即使内心对中国有“千千结”,但是,其未来的经济及国力的惟一出路,恐怕还是与中国亲善交往。蒙古若能放开胸襟与中国交往,共同提升国力,远比依赖其他国家强多了。失掉中国这座与世界企业文明接轨的大桥,蒙古面向21世纪的未来将路途坎坷。

    (一)进一步发展中蒙睦邻友好关系,是两国地缘政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增进和发展同蒙古国的睦邻友好关系,维护边境地区的安定,促进民族地区的团结与发展是中国对蒙政策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周边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是中国的北方邻国,与我国华北、东北、西北接壤,有4673公里边界线。蒙古边境城市扎门乌德距北京直线距离仅600多公里,加之蒙古族分别居住在两国境内,蒙古对中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1998年中蒙贸易总额中,内蒙古与蒙古国的贸易占41%。东北地区原是我国重工业基地,由于国有企业旧体制的影响,加上设备陈旧,在改革开放以后落伍了。内蒙古东部地区经济条件较差,生产力水平落后,这些地区都希望一个有活力的境外经济协作区来牵动,这与蒙古优先发展其东部区的经济战略不谋而合。

    (2)防止蒙古成为某些别有用心国家遏制中国的桥头堡,确保其中立地位,是我国最基本的战略目标。冷战结束后,美国加强对蒙古的经济渗透,在政治、思想文化和军事方面的渗透也尤为突出。其目的是以蒙古为基地,在中俄两国之间打进一个楔子,这是美针对中俄作出的一个战略部署。蒙古的外交战略为我国发展中蒙关系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只要我们对症下药,运作得当,中蒙关系就会在现有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这不仅给本地区带来安定与和谐,也可有效地阻止某些国际力量介入本地区,消除潜在隐患。

    (二)两国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1)商品结构互补。中国工业在改革开放中得到长足发展,尤其是轻工业,品种繁多,价格低廉,质量上成,而蒙古工业欠发达,日用轻工产品主要依赖进口,中蒙又是近邻,运输成本低,很有吸引力。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产量大、品种多,而蒙古是以畜牧业为基础的小国,我国农产品可弥补其市场需求。

    (2)自然资源互补。蒙古有计划地开发自然资源。近期内可提供合作开发的资源是耕地、建材、畜产品、旅游资源和石油等矿产资源;中远期可望在草原、森林及其他矿产资源开发上大有进展。蒙古拥有100多万平方公里的牧场,载畜量可达8000万头,而目前其拥有的牲畜头数尚不足1/3。蒙古的木材蓄积量为1.3亿立方米,煤炭总储量约为165亿吨。石油仅东戈壁省和东方省的储量即可达4亿吨。而我国现代化后备资源不足,如果我国利用技术和资金帮蒙古开发其南部地区的石油资源,可为本世纪经济的高速发展解决部分进口石油问题(路途近、成本低、便于运输),这也符合蒙古以资源换汇的长期战略。

    (3)劳动力和技术互补。我国剩余劳动力丰富,而蒙古人口少,在建设大型项目时,深感劳动力和技术工人不足,我国劳务出口可添补其劳力不足。目前,蒙古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羊绒生产国,但因设备陈旧,加工技术水平低,只能出口原料。我国可顺势发挥劳力充足、技术适用等优势,发展多种合作方式的资源开发产业。

    (三)中国可在蒙古参与东北亚经济合作中大有作为。

    俄罗斯和东欧各国取消了对蒙古的无偿援助和低息贷款,并对其债务问题纠缠不清,还提出了现汇贸易方式。因此,蒙古的外贸呈迅速下滑趋势,这对蒙古无疑是一个沉重打击。蒙古迫切需要发展同东北亚国家的经贸关系。1999年,蒙古通过21世纪初期国家经济远景规划,提出发展东部区带动和其他地区发展的新设想。为此,蒙古正准备修建“千年公路”,与中俄公路网连通。蒙古将今年作为“乌兰巴托建设年和引资年”,并计划在与中俄接壤的扎门乌德和阿拉坦布拉格分别建立自由经济区,以便扩大与邻国的经贸合作。

    蒙古东北部地区共29.6万平方公里,24.3万人口,是蒙古国自然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而且基础设施也较为齐全,从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背景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出发来看待中蒙经济关系,一个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蒙古国将能更好地发挥其“欧亚大陆桥”作用,这一点符合中国的战略利益。对此,中国应加大资金和技术等方面投入,尽量拓宽国内市场,为蒙古的产品打通销路,帮助其建立良好的产销循环。同时,中国还可以帮助蒙古开拓生存空间。2000年4月,蒙古在大连正式加入“太平洋经合理事会”,蒙古今后还将被拉入博鳌亚洲论坛,以提高其国际地位。

请附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