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运7的前世今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1:33:37



“新舟”600飞机2008年10月9日首飞。冯新胜摄
  运7:中国民机产业的开路先锋
  上世纪60年代中期,由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国家民用航空运输市场逐渐形成,国家提出了研制自己的民用飞机的计划。作为中国航空工业大型骨干企业,西飞公司担负起了民用飞机研制的历史重任。
  1966年10月,国家批准了运7飞机研制的方案。任务下达后,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和西飞公司广大技术人员经过3年的艰苦努力,完成了运7飞机全部产品图纸和技术条件的编制。
  飞机研制过程异常艰辛。运7飞机研制之初,面对的是十分薄弱的技术和管理基础,没有可执行的标准和规范,缺乏相关人才和经验,又经受了“文革”的冲击。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西飞的创业者们着凭着满腔热情,边摸索边生产,在国内承制厂家的大力协作下,于1970年年底将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民用飞机——运7送上了蓝天。
  之后,运7飞机经过长达十多年的换发、试验、定型试飞工作,期间尽管交付了数十架军用、货用型飞机,但直到1984年,运7飞机才正式交付民航用户使用。1986年4月,运7客机首航合肥—上海成功,从此,中国民用航线上有了自己制造的飞机。
  运7飞机投入民航使用后,由于飞机整体性能及舒适性与进口飞机有着较大差距,西飞人不得不以市场化的观念进一步考量民机发展模式。与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飞机合作改进成为必然选择。1984年12月,西飞与香港飞机工程公司签订了运7飞机改装合同,增装、换装国外先进的通信、导航设备,更新生活设施和空调系统……这些从满足用户需求和提高乘坐舒适性为出发点的改进,正是西飞市场化观念形成和在民机研制中的首次实践,是西飞走向国际合作、自主创新迈出的关键一步。经过此次改装,西飞推出运7-100客机,取得了良
好的销售业绩,至上世纪90年代初,有100多架运7飞机在航线上运营,一度成为国内最大的机群。
  运7飞机从性能、舒适度、美观性等方面虽然仍显稚嫩,但对于刚刚开始发展的中国民机产业来说,还是弥足珍贵的。在中国民机史上,创造了诸多“第一”:
  中国第一个正式交付民航投入营运的客机;
  率先开发军民结合、一机多型的飞机系列;
  曾构成民航最大机队,达73架;每周1000 个航班,占中国民航整个周航班的25%;
  率先开展国际合作,进行了运7-100飞机改装先进电子设备等研制;
  率先采用可靠性理论,采取领先飞行对飞机机载设备进行定寿延寿、首翻期达5000小时,为民航延寿定寿工作创造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创造了良好经济效益。
  1987~992年的7年中,西飞公司在军机订货量极其微小的情况下,运7飞机保持了年产10~14架的订货,既满足了民航发展的需求,又保证了西飞生产经营的稳定。1992年,运7飞机因发动机故障冤判全面停飞后,民航多年无订单,曾经名震一时的运7飞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在更广阔的世界范围内开展飞机研制合作成为可能。在运7-100客机研制取得成功后,西飞人以更加开放和市场化的目光,集成全球优势资源,着手新型涡桨支线客机的研制。1989年初,运7-200A飞机立项,开始研制。运7-200A飞机换装加拿大普惠公司的PW-127 发动机和美国汉米尔顿公司247F-34叶复材螺旋桨;采用了更加先进的电子设备;空勤有运7-100的3人改为2人驾驶体系……一系列新的改进,使运7-200A飞机的安全性、经济型、舒适性有了极大的提高。
  正当西飞全力投入运7-200A飞机研制之时,运7飞机因发动机故障,在国内全线停飞。运7-200A飞机于1993年年底首飞取得成功后,也一直未能打开市场局面。1996 年、1998年,珠海举办两届航展,运7-200A 飞机都在现场展出,但结果都是叫好不叫座。
  这种状况是西飞人不愿接受的,但这样的局面又促使人们反思。尽管运7-200A飞机的基本性能已接近国外涡桨支线客机的80年代水平,但其外观质量、乘坐舒适性以及售后服务等多方面与世界领先产品相比,还不在一个档次上。而此时,民用航空产品市场国际化竞争之势已经形成,如果我们的产品不能满足用户要求,必然不能被市场所接受。这种形势要
求西飞必须以更大的勇气和魄力,对产品进行更彻底的改进。
  新舟:开启中国民机的世界之窗
  1998年参加珠海航展后,运7-200A飞机径直飞赴广州、深圳等发达地区,诚恳征求航空公司的意见和改进建议,这一举措,表明西飞人市场观念有了进一步增强。与此同时,经过认真分析形势,总结教训,西飞管理层痛下决心,实施民机“精品工程”,打造新一代涡桨支线客机。同时,为适应商业化运作的需求,公司决定对新型飞机冠以全新的商业名称——“新舟”60(英文缩写MA60)。自此,西飞开始为长达为期两年的民机创新工程。
  在“新舟”60研制过程中,西飞与国外专业化公司合作,对飞机内装饰、生活设施、驾驶舱设备仪表布局、小密窗等进行了彻底改造;将飞机外观令人诟病的凸头铆钉改为平头铆钉,彻底改变了外观粗糙的形象……1999年12月,新一代涡桨支线飞机“新舟”60正式诞生。为了展现西飞人做强中国民机产业的决心,满怀新的希望的西飞决策层开展了一次特别的营销活动,“新舟”60飞机于2000年3月飞往北京南苑机场,向正在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和委员们进行了汇报展示。
  本世纪初,中国民机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借助于新一代涡扇支线飞机ARJ21的研制,中国一航从上至下开展一次声势浩大的“市场观和客户观”主题教育活动。在学习领会“对市场的特殊理解和对客户的特别关注”的深刻含义的同时,西飞以新的全球化的视角,开辟“新舟”60飞机的国际化市场。公司把“新舟”60搬到新加坡航展、巴黎航展、迪拜航展等更为宽广的舞台上进行展示,并组织营销团队驾机到中东、非洲地区进行巡展。广泛的宣传展示活动,使世界认识了中国民机,2004 年,在国家商务部的大力支持
下,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的协助下,三架出口津巴布韦的飞机合同正式签订,2005年4月,首批两架出口飞机正式交付。自此,“新舟”60飞机开启了广阔的世界市场。
  由于“新舟”60飞机具有极高的性价比,并在世界上形成了良好的运营示范效应,销售市场迅速扩大。截至2010年年底,西飞已与包括非洲、东南亚、南美及中国国内幸福、奥凯等在内的十多家航空公司签订销售“新舟”系列飞机订单180余架。
  世界的天空因有了中国的民机而更加绚烂。“新舟”60飞出国门,使西飞人进一步认识了世界的市场,也使世界认识了中国。没有空白的市场,只有空缺的观念。随着“新舟”60 出口量的增加,以及与更广泛的用户的接触,西飞人更深刻地意识到,要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在更大范围内打响中国民机的品牌,必须建立全方位的客户服务保障体系。正是认识到了自己与先进航空企业的差距,从2006年起,西飞逐步构建满足市场和用户需求的研发制造、用户培训、示范运营“六大平台”,并从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民机文化的角度,提出并践行了“市场导向”、“商业成功”和“服务创造价值”的民机文化理念,努力从产品制造商向系统服务商转型,从技术、营销、服务、文化等各个维度全面提升民机产业发展能力。
  2008年10月,在“新舟”60基础上改进研制的新一代涡桨支线客机“新舟”600首飞成功。“新舟”600飞机在设计上充分考虑到客户的需要,是一款立足于用户需求的、满足最新CCAR25部适航标准要求的新研机型。飞机的安全性、舒适性、经济性、可靠性和维修性相比“新舟”60有了较大的提高,所有改进均来源于用户需要,体现了用户至上的理念。技术上,“新舟”600飞机实现了全数字化设计,突破了机身修形选型设计、门梯合一登机门研究、内装饰工业化制造技术研究等多项技术难题。2009年5月,“新舟”600取得适航许可证。2010年12月,首架“新舟”600正式交付先锋用户——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在第八届珠海航展上,西飞与老挝签订购销两架“新舟”600飞机合同,标志着“新舟”600即将飞出国门,在更广阔的蓝天展翅翱翔。
  目前,中航工业西飞正在加紧研制与世界先进涡桨支线客机全面接轨的“新舟”700飞机,“新舟”700飞机将从研发体系、投资模式、生产模式、供应集成等多方面进行创新,目标是集成世界优势资源、制造世界一流飞机,开拓包括欧美在内的更为广泛的世界市场。
  经过开放的洗礼和市场的历练,中国正在全面融入世界,航空工业正与世界接轨,中国民机产业全球化开发、制造和销售的条件已经成熟,环境已经具备,我们期待中国的“新舟”终将成为世界的新舟,新舟系列民机一定会飞得更高更远。


“新舟”600飞机2008年10月9日首飞。冯新胜摄
  运7:中国民机产业的开路先锋
  上世纪60年代中期,由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国家民用航空运输市场逐渐形成,国家提出了研制自己的民用飞机的计划。作为中国航空工业大型骨干企业,西飞公司担负起了民用飞机研制的历史重任。
  1966年10月,国家批准了运7飞机研制的方案。任务下达后,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和西飞公司广大技术人员经过3年的艰苦努力,完成了运7飞机全部产品图纸和技术条件的编制。
  飞机研制过程异常艰辛。运7飞机研制之初,面对的是十分薄弱的技术和管理基础,没有可执行的标准和规范,缺乏相关人才和经验,又经受了“文革”的冲击。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西飞的创业者们着凭着满腔热情,边摸索边生产,在国内承制厂家的大力协作下,于1970年年底将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民用飞机——运7送上了蓝天。
  之后,运7飞机经过长达十多年的换发、试验、定型试飞工作,期间尽管交付了数十架军用、货用型飞机,但直到1984年,运7飞机才正式交付民航用户使用。1986年4月,运7客机首航合肥—上海成功,从此,中国民用航线上有了自己制造的飞机。
  运7飞机投入民航使用后,由于飞机整体性能及舒适性与进口飞机有着较大差距,西飞人不得不以市场化的观念进一步考量民机发展模式。与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飞机合作改进成为必然选择。1984年12月,西飞与香港飞机工程公司签订了运7飞机改装合同,增装、换装国外先进的通信、导航设备,更新生活设施和空调系统……这些从满足用户需求和提高乘坐舒适性为出发点的改进,正是西飞市场化观念形成和在民机研制中的首次实践,是西飞走向国际合作、自主创新迈出的关键一步。经过此次改装,西飞推出运7-100客机,取得了良
好的销售业绩,至上世纪90年代初,有100多架运7飞机在航线上运营,一度成为国内最大的机群。
  运7飞机从性能、舒适度、美观性等方面虽然仍显稚嫩,但对于刚刚开始发展的中国民机产业来说,还是弥足珍贵的。在中国民机史上,创造了诸多“第一”:
  中国第一个正式交付民航投入营运的客机;
  率先开发军民结合、一机多型的飞机系列;
  曾构成民航最大机队,达73架;每周1000 个航班,占中国民航整个周航班的25%;
  率先开展国际合作,进行了运7-100飞机改装先进电子设备等研制;
  率先采用可靠性理论,采取领先飞行对飞机机载设备进行定寿延寿、首翻期达5000小时,为民航延寿定寿工作创造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创造了良好经济效益。
  1987~992年的7年中,西飞公司在军机订货量极其微小的情况下,运7飞机保持了年产10~14架的订货,既满足了民航发展的需求,又保证了西飞生产经营的稳定。1992年,运7飞机因发动机故障冤判全面停飞后,民航多年无订单,曾经名震一时的运7飞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在更广阔的世界范围内开展飞机研制合作成为可能。在运7-100客机研制取得成功后,西飞人以更加开放和市场化的目光,集成全球优势资源,着手新型涡桨支线客机的研制。1989年初,运7-200A飞机立项,开始研制。运7-200A飞机换装加拿大普惠公司的PW-127 发动机和美国汉米尔顿公司247F-34叶复材螺旋桨;采用了更加先进的电子设备;空勤有运7-100的3人改为2人驾驶体系……一系列新的改进,使运7-200A飞机的安全性、经济型、舒适性有了极大的提高。
  正当西飞全力投入运7-200A飞机研制之时,运7飞机因发动机故障,在国内全线停飞。运7-200A飞机于1993年年底首飞取得成功后,也一直未能打开市场局面。1996 年、1998年,珠海举办两届航展,运7-200A 飞机都在现场展出,但结果都是叫好不叫座。
  这种状况是西飞人不愿接受的,但这样的局面又促使人们反思。尽管运7-200A飞机的基本性能已接近国外涡桨支线客机的80年代水平,但其外观质量、乘坐舒适性以及售后服务等多方面与世界领先产品相比,还不在一个档次上。而此时,民用航空产品市场国际化竞争之势已经形成,如果我们的产品不能满足用户要求,必然不能被市场所接受。这种形势要
求西飞必须以更大的勇气和魄力,对产品进行更彻底的改进。
  新舟:开启中国民机的世界之窗
  1998年参加珠海航展后,运7-200A飞机径直飞赴广州、深圳等发达地区,诚恳征求航空公司的意见和改进建议,这一举措,表明西飞人市场观念有了进一步增强。与此同时,经过认真分析形势,总结教训,西飞管理层痛下决心,实施民机“精品工程”,打造新一代涡桨支线客机。同时,为适应商业化运作的需求,公司决定对新型飞机冠以全新的商业名称——“新舟”60(英文缩写MA60)。自此,西飞开始为长达为期两年的民机创新工程。
  在“新舟”60研制过程中,西飞与国外专业化公司合作,对飞机内装饰、生活设施、驾驶舱设备仪表布局、小密窗等进行了彻底改造;将飞机外观令人诟病的凸头铆钉改为平头铆钉,彻底改变了外观粗糙的形象……1999年12月,新一代涡桨支线飞机“新舟”60正式诞生。为了展现西飞人做强中国民机产业的决心,满怀新的希望的西飞决策层开展了一次特别的营销活动,“新舟”60飞机于2000年3月飞往北京南苑机场,向正在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和委员们进行了汇报展示。
  本世纪初,中国民机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借助于新一代涡扇支线飞机ARJ21的研制,中国一航从上至下开展一次声势浩大的“市场观和客户观”主题教育活动。在学习领会“对市场的特殊理解和对客户的特别关注”的深刻含义的同时,西飞以新的全球化的视角,开辟“新舟”60飞机的国际化市场。公司把“新舟”60搬到新加坡航展、巴黎航展、迪拜航展等更为宽广的舞台上进行展示,并组织营销团队驾机到中东、非洲地区进行巡展。广泛的宣传展示活动,使世界认识了中国民机,2004 年,在国家商务部的大力支持
下,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的协助下,三架出口津巴布韦的飞机合同正式签订,2005年4月,首批两架出口飞机正式交付。自此,“新舟”60飞机开启了广阔的世界市场。
  由于“新舟”60飞机具有极高的性价比,并在世界上形成了良好的运营示范效应,销售市场迅速扩大。截至2010年年底,西飞已与包括非洲、东南亚、南美及中国国内幸福、奥凯等在内的十多家航空公司签订销售“新舟”系列飞机订单180余架。
  世界的天空因有了中国的民机而更加绚烂。“新舟”60飞出国门,使西飞人进一步认识了世界的市场,也使世界认识了中国。没有空白的市场,只有空缺的观念。随着“新舟”60 出口量的增加,以及与更广泛的用户的接触,西飞人更深刻地意识到,要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在更大范围内打响中国民机的品牌,必须建立全方位的客户服务保障体系。正是认识到了自己与先进航空企业的差距,从2006年起,西飞逐步构建满足市场和用户需求的研发制造、用户培训、示范运营“六大平台”,并从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民机文化的角度,提出并践行了“市场导向”、“商业成功”和“服务创造价值”的民机文化理念,努力从产品制造商向系统服务商转型,从技术、营销、服务、文化等各个维度全面提升民机产业发展能力。
  2008年10月,在“新舟”60基础上改进研制的新一代涡桨支线客机“新舟”600首飞成功。“新舟”600飞机在设计上充分考虑到客户的需要,是一款立足于用户需求的、满足最新CCAR25部适航标准要求的新研机型。飞机的安全性、舒适性、经济性、可靠性和维修性相比“新舟”60有了较大的提高,所有改进均来源于用户需要,体现了用户至上的理念。技术上,“新舟”600飞机实现了全数字化设计,突破了机身修形选型设计、门梯合一登机门研究、内装饰工业化制造技术研究等多项技术难题。2009年5月,“新舟”600取得适航许可证。2010年12月,首架“新舟”600正式交付先锋用户——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在第八届珠海航展上,西飞与老挝签订购销两架“新舟”600飞机合同,标志着“新舟”600即将飞出国门,在更广阔的蓝天展翅翱翔。
  目前,中航工业西飞正在加紧研制与世界先进涡桨支线客机全面接轨的“新舟”700飞机,“新舟”700飞机将从研发体系、投资模式、生产模式、供应集成等多方面进行创新,目标是集成世界优势资源、制造世界一流飞机,开拓包括欧美在内的更为广泛的世界市场。
  经过开放的洗礼和市场的历练,中国正在全面融入世界,航空工业正与世界接轨,中国民机产业全球化开发、制造和销售的条件已经成熟,环境已经具备,我们期待中国的“新舟”终将成为世界的新舟,新舟系列民机一定会飞得更高更远。
 有着55年办学历史的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以下简称“飞行学院”),是全球最大、并在世界民航界有较大影响力的全日制高校,其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已经覆盖了民用航空业的方方面面。作为国内最大的飞行员培训基地,国产民机在飞行学院的飞行教学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987年7月10日,运7-100飞机在四川广汉机场正式加入飞行学院高级教练机序列。这型由中航工业西飞制造的飞机自1987年7月至2011年3月,在学院安全飞行近9万小时,起落近8万架次,是学院14种、236架飞机中安全业绩最好的教练机之一。24年间,运7-100飞机共培训飞行员近9千名,占同期学院飞行专业毕业学生总数的64%,在中国民航飞行员培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在飞行学院的良好表现,标志着中国民用飞机制造业已经具备了先进的设计理念和雄厚的研发能力。
  通过对运7飞机的研制和使用,中国飞机制造人总结出了全套的飞机设计制造流程和理论,总结出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飞行学院的飞行和机务维护过程中所积累的大量实践经验和数据为中国民族航空工业新型民航飞机的研发积累了宝贵的财富。同时这也拉开了飞行学院与中航工业西飞合作的序幕。
  2008年1月10日,中航工业西飞与飞行学院签订了2架“新舟”60飞机购机合同并在2009年交付使用。飞行学院在前期使用运7飞机的基础上,再次选择由中航工业西飞自主研制生产的“新舟”60飞机作为教学使用机型,表现了对国产飞机的质量以及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飞行学院副校长吴旭勇在签字仪式上就曾表示,“新舟”60的引进,对中国向亚非拉国家输出民航科技,发展、振兴中国民族工业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激励。“新舟”60不仅是中航工业西飞的,更是中国的,有理由相信,双方的再度合作,一定会实现双方最大限度的共赢。
  2010年12月17日,由中航工业西飞研制的新型涡桨支线飞机“新舟”600飞机正式交付飞行学院,飞行学院成为“新舟”600的首家用户。“新舟”600飞机的引入,不仅有助于学校教学与训练水平提升,而且将为双方的深度合作构建长远发展的良好平台。作为“新舟”600的先锋用户,飞行学院参与了该机的研发工作。期间,郑孝雍校长等资深飞行专家,曾根据自己在飞行训练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多次与飞机设计、研发者就飞行性能、驾驶舱评估、维修手册编写、人为因素研究等进行探讨、交流和沟通,并帮助改进、完善了驾驶舱操作平台、座舱布局、货舱结构加固等,使“新舟”600的整体性能得到显著提高。另外,“新舟”600飞机的驾驶舱布局更加符合新一代的干线飞机的布局,这样飞行学院培养的飞行员经过“新舟”600飞机的训练,能够尽快适应航空公司机队的需要。
  飞行学院是中航工业西飞产品的使用者,更是我国民用飞机走向世界的坚定支持者。一直以来,学校不仅肩负为国内民航培养飞行员的重要使命,而且还主动承担了为包括西飞在内的航空企业、试飞学院,提供教育培训支持的任务。近10年来,学校已经先后为越南、老挝、柬埔寨、也门、尼日利亚等亚非国家的“新舟”用户培养了上1000名各类航空专业人才,为我国航空企业走向世界提供了强有力的教育培训保证。“新舟”600的交付使用,将有利于双方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为构建紧密围绕国产民机的航空教育培训体系、航空科技创新平台和技术信息服务平台等进行深入合作。
高铁时代,国内涡桨支线机的市场更加萎缩,运七的辉煌 不大可能重现了。出口第三世界倒是一条出路。
lihui_faw 发表于 2011-4-28 22:50


    高铁的建造成本太高,如果是西部地区的2、3线城市客流不大,哪个高铁的投资基本打水漂。所以广大的西部还是支线更加实际。
还是期待大飞机吧,运七的改进型最好改成航母的预警机
去台湾、海南,客流量大的时候用他们很方便
广船国际 发表于 2011-4-28 23:37


    西部人不多 经济不是很发达  支线客机能有很不错的市场么?  观望中
老飞机了
要说前世,是不是应该从福克27说起呀
1992年,运7飞机因发动机故障冤判全面停飞后
---------冤判? 涡桨5甲I叶片断裂那事故能叫冤判?[:a9:]
东白杨风 发表于 2011-4-29 00:07

大哥你去南疆和西北走一下,那里很3多地方农民叔叔都是坐飞机的。不坐飞机根本没法离开本市。当然陆路不是绝对不行,但是绝对痛苦。
stephen123 发表于 2011-4-29 08:27


    这个·······小弟还真不知道  谢谢科普   原来西部人民不光吃草  还能坐灰机啊~~~~~~~~~~让我这从来没坐过飞机的河北人民情何以堪
东白杨风 发表于 2011-4-29 08:38
他们那些地方航空的票价很低的。估计是因为主要是日常出行的原因。
Y-7在那些地方现在还是有市场的,票价比同距离的高铁(如果有的话)起码便宜一半以上。
东白杨风 发表于 2011-4-29 08:38


    全国民航业最发达的省份是新疆~~~~~~~~~~~~~·

那时候还有县到县的航班
2000年622空难的就是运七吧。看不懂了
飞机出事很多是人为因素
MA600,选用普拉特·惠特尼公司PW127型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具有成本低廉,燃油消耗少等优点,我们的发动机什么时候才能给力啊
这个好像文不对题啊,好像只说了运七的今生,伊的前世呢?
求科普.
东白杨风 发表于 2011-4-29 00:07


    哈哈,这个观点太好玩了,我每年去新疆一段时间,在新疆的各个机场,都是背着大编织袋上飞机的,跟这边的长途客运站似的,票紧张的时候根本不打折,那叫牛!!!
摩托耗子 发表于 2011-5-9 20:50


    看来小弟我还是想当然地想当然啊~~~~~~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啊    让哥哥们见笑了
东白杨风 发表于 2011-5-9 22:06


    见笑谈不上,不到那地方你不会感受到那里宽广的感受,新疆区内开一次会,各地干部们都得飞2000公里到乌市,散会再坐晚上航班回家,有意思的很。
摩托耗子 发表于 2011-5-9 23:05


    原来素酱紫啊长见识了
民航买运7是因为商业飞行员培训过程中必须要飞这种机种吗?
运-7仿制的原型是1958年出厂的安-24的02批,1978年苏联卖给中国安-24的最后一批即62批。
现在 ,前几天说y7、60、600等商定 162架。。。
新浪军事  支线飞机谈到了。。。。再往下 页面打不开
那现在新疆用啥飞机呢?
貌似国人都不愿坐小飞机的,都要从737起
新疆坐支线飞机的人还是不少。
晕死,高铁代替不了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