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军事纪实《生死陪伴60年》--一位老兵的坚持,现实中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04:05:12


中国网络电视台消息:战争,犹如一场死神的盛宴。一旦踏上战场,就等于随时准备献出宝贵的生命,然而对于“谷子地”来说,还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就是属于九连47个弟兄的崇高荣誉。他用尽毕生的时间去寻找死难战友们的遗骨,无论如何都要将荣誉归还给这群年轻的英烈。

    退伍老兵封云海很像电影《集结号》中的主人公“谷子地”,他为牺牲战友重建烈士墓的事四处奔波。《军事纪实》清明特别节目第四集《生死陪伴60年》为您讲述。

    生活里的“谷子地”

    这是曾经让无数人心灵震撼的电影《集结号》所讲述的故事,感人的情节,让影片中那个“谷子地”的形象深入人心。

    虽然影片中的人物和情节属于虚构,但对于家住吉林省九台市五台村的一位老人来说,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在他心里也有无数个人物,就像电影里面所展现的那些人物一样,一切都是那么真实,那些厮杀、战场、牺牲仿佛历历在目。

    封晶口中的爷爷名叫封云海,他觉得自己就是现实中的“谷子地”,他的经历和影片中所描述的“谷子地”,有着惊人的相似。

    曾经的战争让封云海拥有无数的“兄弟”,同时也失去了无数的“兄弟”,而如今战争结束了,他心中万千牵挂的那些“兄弟们”又在哪里呢?

    这是长春电视台《城市速递》栏目在2008年3月11日拍摄的一条新闻,画面中,封云海急迫地要带着记者去往五台村附近的南大山,因为那里沉睡着与他心连心、命连命的10座烈士墓。

    南大山到了,然而,让当时采访他的记者感到奇怪的是,他们看到的仅仅是一片耕地,根本没有封云海一路上念叨的烈士墓。即便如此,老人仍然让自己的孙子在一片空地上开始默默地祭奠,天气很冷,封云海站在风里目不转睛,他说就在这里的土地下面,埋葬着他的“生死兄弟”。

生死兄弟 心连心命连命

    虽然当年留下的影像资料已经很少了,但从老人的这个表情上,我们不难看出这个老兵无法掩饰的激动。

    那么这处耕地下面真的有封云海念念不忘的烈士墓吗?封云海又与烈士墓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现实版的“谷子地”身后又有着怎样撼人心魄的故事呢?

    《军事纪实》记者为此走访了封云海生活了多年的吉林省九台市五台村。

    提起封云海,村民好像有很多话要说。从他们口中记者得知,封云海是一名退伍老兵,1.80米的个头,一副好身板,曾经扛着20斤重的机枪,徒步行走7个月,一直打到湖南,最后到解放海南岛。然而,这段征战荣归的经历并不是封云海在村里出名的真正原因,他是以更为特殊的方式进入村民们视线的。

    2011年3月,在五台村附近的南大山,在2008年长春电视台记者曾经拍摄过的那片耕地上,我们看到了一处矗立的墓碑,整齐的墓群还有周围的松柏,而这一切,都与封云海有关。也正是因为恢复墓地这件事,封云海在村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么,一个普通的老人,又是经过了怎样艰苦波折的经历才让墓地恢复到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景象呢?

    遗憾的是,封云海老人已于2010年去世了,但他与烈士墓之间的那段深情往事却永久地留在了当地百姓的记忆里。而提起当年的战斗场景,五台村93岁高龄的老人阎景春至今记忆犹新。

    阎景春老人所指的就是1947年2月发生在城子街的那场战斗。当时一个百余户的集镇被国民党空军炸得浓烟四起,瓦砾横飞,轰轰的炮火声响彻在每个人的心头。经过一天一夜的厮杀,英勇顽强的东北民主联军歼灭国民党军2700余人,战斗以胜利而告终,但不得不面对的是那场战斗让无数年轻的战士成为了烈士,同时还有一批重伤员的生命岌岌可危。

    城子街位于九台市东北30公里处,东与上河湾镇相连,五台村位于上河湾镇的西部,因此成了城子街战斗中很多伤员北上的通道,不幸的是,很多重伤员最终没有救治过来,长眠在了这片僻静的土地上。这一切,都被年轻的村民封云海看在眼里。

    家住五台村的封云海当年只有19岁,他不愿看到烈士牺牲后连个坟墓都没有,就和另外十几个小伙子趁着天黑,把烈士埋了起来。

    掩埋了遗体后,封云海加入到了解放军队伍中,经过两年征战,他终于盼到了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战火硝烟已经散去,当封云海退伍返乡后,看到了两年前他亲手掩埋的十座烈士墓完好无损的保存了下来,于是从那时起,每年村里的小学生都会给烈士们扫墓,而封云海作为退伍老兵也经常被请来给小学生们上思想教育课。因此,默默地陪伴着这些无名烈士,成了这名退伍老兵的一种精神寄托。他深切地知道,这些人为了新中国的建立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一定要好好地陪伴着他们。

    封云海拿过枪,打过仗,用这样的经历来讲课,学生们总能听得有滋有味。

    就在这些无名烈士们和封云海一起享受着革命荣耀的时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封云海寝食难安,那片凝结着一代人情感的烈士墓突然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当中。

    消失的烈士墓  抹不掉的壮烈

    封云海在看到影片《集结号》的这个段落时,不禁暗自落泪,因为此时牺牲在五台村的烈士不仅没有了名字,甚至连坟墓都没有了。

    原来,由于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制,村民为了多收一点粮食就把自家的土地扩得不能再扩,而那十座烈士墓就在耕地中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墓地也就慢慢地消失了。

    看到无名烈士墓没有了,封云海感到痛心疾首,对于他来说比生命更重要的就是为了新中国解放而带给一位老兵的荣誉,而这份荣誉对于那些没能活着回来的战友来说更加的重要。只要墓还在,就能证明下面埋着烈士,他们曾经为了报效国家而流血牺牲,而如今,墓没了,谁还能证明这土地下面有烈士的忠骨呢?

    从封云海的只言片语里,不难感觉到,他的要求很简单,哪怕只要有一个土堆,证明下面埋着人就足够了,可这个简单的心愿却仿佛很难实现。

    很快封云海找到了承包那片地的村民,希望能劝说他退让出耕地,可这个举动,不但没有得到支持,反而让自己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耕地对于农民来说至关重要,种上了庄稼的田地岂是说让就能让出来的,村民认为封云海不应该干涉自己种地。然而,封云海无时无刻不在想,那些“兄弟们”的坟墓怎么能说没就没了呢!

    一来二去,耕地没有让出来不说,他强行要求村民让地的举动反倒让封云海和村民闹起了矛盾,甚至还遭到了其他人的白眼。

    封云海只是想让那些地下的“兄弟”有个安身之所,没想到这件事情远比想像中要复杂,连小儿子封振军都反对自己的做法。

    封振军并不是对那些无名烈士没有敬意,而是觉得父亲本来就身体不好,要是因为操心这事儿累坏身体,似乎有些不值得。

    其实,封云海明白,他们之所以不理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和“兄弟们”的那份感情,那份八个兄弟出征,最终一人归来的生死之情。

    1948年,在那个烽火连天的日子,封云海离别了新婚一个月的妻子,匆匆参军踏上了战场。

    封云海当年是机枪班长,在一场战斗刚开始时,封云海和班里的战友很顺利地扫清了敌人设置的铁丝网障碍,马上就要接近城墙时,部队突然遭到了敌人的隐蔽火力射击。当时封云海所在的班里共有八个人,都是亲密无间的好兄弟,就在敌人隐蔽火力的扫射中,前面进攻的七个人全部被击中,在后面掩护的封云海幸存了下来。看到战友的牺牲,封云海疯了一样地奔跑着,呼喊着,但都无济于事。在牺牲战友的衣服口袋里,封云海发现了一封还未寄出的信,上面写道:“我想几个月内你就可以盼到我回家了,我们已经挫伤了他们,仗打得很过瘾。我跟兄弟们在一起,一切都好,等我回来,很快!号响了,信下次再写。”

    这是战友写给妻子的一封家书,但信还没来得及寄出,他就永远倒下了,封云海那时才真正感觉到生与死仅仅相隔一瞬间,生命是那样的脆弱和可贵,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他改口称战友为“生死兄弟”,这是经历过生死考验后的军人之间特有的一种感情。

    战争结束了,但那份生死之情在封云海的心里却早已根深蒂固。1950年,封云海回到家乡,他曾经亲手掩埋的那十位“兄弟”也就成了他的“知心朋友”,一有时间就去汇报汇报近况,让战友们知道他们的牺牲换来了现在的幸福生活。

    五台村的一切看上去都相安无事,封云海的生活不算富裕,但他深知比起战火硝烟,现在的日子来之不易,封云海很满足。

    在封云海的意识里,他永远比他的“兄弟”幸运,因为他还活着,能劳作,能写信,能娶妻生子,还有什么能比活着更好呢?

    可当他看到“兄弟们”的墓没了,平时不是急脾气的封云海再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他开始到处呼吁。

    从村里到镇上有30公里路,封云海要先徒步走上2公里,再转乘大巴车到镇上,光花在路上的时间就要两个小时,颠簸下来,老人憔悴了许多,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差。

    生命虽然垂危  关切却从未停止

    不料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封云海为重修烈士墓四处奔走的时候,家里的一场火灾让本来就不富裕的他,面临基本生活都难以维系的局面。

    房子没了,当兵时留下的勋章也没了,面对重重困难,老人却从没有想到过放弃,他依然在呼吁要恢复烈士墓地,而一直面对不太支持的小儿子封振军,封云海总是耐心的解释。

    就是父亲的这句“跟他们一样”,一遍遍的响彻在儿子的心里,父亲的执着与刚毅还一如从前,就跟战场上的他一模一样。当初如果在战场上牺牲的是自己的父亲封云海,如果父亲的墓前连个扫墓人都没有,烈士们死后无人祭奠的那种凄凉,烈士子女们的那种心痛,一下子让封振军感同身受,他终于理解了父亲为什么一直执着坚守着这份感情。

    有了儿子的理解和支持,封云海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封云海四处奔走,村里,镇上,甚至他要把那片耕地挖开,证明那些“兄弟们”就睡在下面。这样疯癫的举动让很多人看到了封云海对革命烈士的无限崇敬,对“生死兄弟”的真挚情怀。时间一长,五台村被感动了,上河湾镇也被感动了,封云海花了三年时间奔波忙碌过的地方都被感动了,承包土地的村民同意无条件把土地退让出来重建墓地,一个现实版的“谷子地”形象在村里流传开来。

    2007年10月,经过将近一年的调查,民政部门核实了情况:这10名烈士身份被确定为东北民主联军,在1947年的城子街战斗中牺牲。情况认定后,上河湾民政部门已经开始自筹资金准备在第二年的春天动工,把烈士墓恢复重建,这对于封云海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喜讯。

    2008年4月,在上河湾镇民政部门以及五台村所有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五台村烈士墓终于重建完成,墓前立起了铭刻历史、纪念英烈的墓碑,墓地栽上了苍松翠柏,烈士们终于可以在这个幽静的山脚下长眠了。

    2010年,封云海因心脏病去世。

    弥留之际只留给儿子们一句话:

    记得给我的“兄弟们”扫墓。

    2011年清明节,

    封振军来了,

    带着父亲的遗愿,

    带着父子两代人对革命先烈的不变情怀。

    民兵连的战士来了,带着鲜花和敬仰,

    带着对一位革命老兵的无限追思。

    《军事纪实》栏目组来了,

    带着铭记历史的职责,

    带着弘扬先烈丰功伟绩的神圣使命。

    五台村的十座烈士墓永不沉寂,

    为中华名族的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烈士永不沉寂!



视频地址:http://player.56.com/v_NTk1MzYwMzI.swf

原始地址:http://news.cntv.cn/military/20110405/103254_1.shtml




中国网络电视台消息:战争,犹如一场死神的盛宴。一旦踏上战场,就等于随时准备献出宝贵的生命,然而对于“谷子地”来说,还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就是属于九连47个弟兄的崇高荣誉。他用尽毕生的时间去寻找死难战友们的遗骨,无论如何都要将荣誉归还给这群年轻的英烈。

    退伍老兵封云海很像电影《集结号》中的主人公“谷子地”,他为牺牲战友重建烈士墓的事四处奔波。《军事纪实》清明特别节目第四集《生死陪伴60年》为您讲述。

    生活里的“谷子地”

    这是曾经让无数人心灵震撼的电影《集结号》所讲述的故事,感人的情节,让影片中那个“谷子地”的形象深入人心。

    虽然影片中的人物和情节属于虚构,但对于家住吉林省九台市五台村的一位老人来说,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在他心里也有无数个人物,就像电影里面所展现的那些人物一样,一切都是那么真实,那些厮杀、战场、牺牲仿佛历历在目。

    封晶口中的爷爷名叫封云海,他觉得自己就是现实中的“谷子地”,他的经历和影片中所描述的“谷子地”,有着惊人的相似。

    曾经的战争让封云海拥有无数的“兄弟”,同时也失去了无数的“兄弟”,而如今战争结束了,他心中万千牵挂的那些“兄弟们”又在哪里呢?

    这是长春电视台《城市速递》栏目在2008年3月11日拍摄的一条新闻,画面中,封云海急迫地要带着记者去往五台村附近的南大山,因为那里沉睡着与他心连心、命连命的10座烈士墓。

    南大山到了,然而,让当时采访他的记者感到奇怪的是,他们看到的仅仅是一片耕地,根本没有封云海一路上念叨的烈士墓。即便如此,老人仍然让自己的孙子在一片空地上开始默默地祭奠,天气很冷,封云海站在风里目不转睛,他说就在这里的土地下面,埋葬着他的“生死兄弟”。

生死兄弟 心连心命连命

    虽然当年留下的影像资料已经很少了,但从老人的这个表情上,我们不难看出这个老兵无法掩饰的激动。

    那么这处耕地下面真的有封云海念念不忘的烈士墓吗?封云海又与烈士墓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现实版的“谷子地”身后又有着怎样撼人心魄的故事呢?

    《军事纪实》记者为此走访了封云海生活了多年的吉林省九台市五台村。

    提起封云海,村民好像有很多话要说。从他们口中记者得知,封云海是一名退伍老兵,1.80米的个头,一副好身板,曾经扛着20斤重的机枪,徒步行走7个月,一直打到湖南,最后到解放海南岛。然而,这段征战荣归的经历并不是封云海在村里出名的真正原因,他是以更为特殊的方式进入村民们视线的。

    2011年3月,在五台村附近的南大山,在2008年长春电视台记者曾经拍摄过的那片耕地上,我们看到了一处矗立的墓碑,整齐的墓群还有周围的松柏,而这一切,都与封云海有关。也正是因为恢复墓地这件事,封云海在村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么,一个普通的老人,又是经过了怎样艰苦波折的经历才让墓地恢复到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景象呢?

    遗憾的是,封云海老人已于2010年去世了,但他与烈士墓之间的那段深情往事却永久地留在了当地百姓的记忆里。而提起当年的战斗场景,五台村93岁高龄的老人阎景春至今记忆犹新。

    阎景春老人所指的就是1947年2月发生在城子街的那场战斗。当时一个百余户的集镇被国民党空军炸得浓烟四起,瓦砾横飞,轰轰的炮火声响彻在每个人的心头。经过一天一夜的厮杀,英勇顽强的东北民主联军歼灭国民党军2700余人,战斗以胜利而告终,但不得不面对的是那场战斗让无数年轻的战士成为了烈士,同时还有一批重伤员的生命岌岌可危。

    城子街位于九台市东北30公里处,东与上河湾镇相连,五台村位于上河湾镇的西部,因此成了城子街战斗中很多伤员北上的通道,不幸的是,很多重伤员最终没有救治过来,长眠在了这片僻静的土地上。这一切,都被年轻的村民封云海看在眼里。

    家住五台村的封云海当年只有19岁,他不愿看到烈士牺牲后连个坟墓都没有,就和另外十几个小伙子趁着天黑,把烈士埋了起来。

    掩埋了遗体后,封云海加入到了解放军队伍中,经过两年征战,他终于盼到了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战火硝烟已经散去,当封云海退伍返乡后,看到了两年前他亲手掩埋的十座烈士墓完好无损的保存了下来,于是从那时起,每年村里的小学生都会给烈士们扫墓,而封云海作为退伍老兵也经常被请来给小学生们上思想教育课。因此,默默地陪伴着这些无名烈士,成了这名退伍老兵的一种精神寄托。他深切地知道,这些人为了新中国的建立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一定要好好地陪伴着他们。

    封云海拿过枪,打过仗,用这样的经历来讲课,学生们总能听得有滋有味。

    就在这些无名烈士们和封云海一起享受着革命荣耀的时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封云海寝食难安,那片凝结着一代人情感的烈士墓突然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当中。

    消失的烈士墓  抹不掉的壮烈

    封云海在看到影片《集结号》的这个段落时,不禁暗自落泪,因为此时牺牲在五台村的烈士不仅没有了名字,甚至连坟墓都没有了。

    原来,由于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制,村民为了多收一点粮食就把自家的土地扩得不能再扩,而那十座烈士墓就在耕地中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墓地也就慢慢地消失了。

    看到无名烈士墓没有了,封云海感到痛心疾首,对于他来说比生命更重要的就是为了新中国解放而带给一位老兵的荣誉,而这份荣誉对于那些没能活着回来的战友来说更加的重要。只要墓还在,就能证明下面埋着烈士,他们曾经为了报效国家而流血牺牲,而如今,墓没了,谁还能证明这土地下面有烈士的忠骨呢?

    从封云海的只言片语里,不难感觉到,他的要求很简单,哪怕只要有一个土堆,证明下面埋着人就足够了,可这个简单的心愿却仿佛很难实现。

    很快封云海找到了承包那片地的村民,希望能劝说他退让出耕地,可这个举动,不但没有得到支持,反而让自己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耕地对于农民来说至关重要,种上了庄稼的田地岂是说让就能让出来的,村民认为封云海不应该干涉自己种地。然而,封云海无时无刻不在想,那些“兄弟们”的坟墓怎么能说没就没了呢!

    一来二去,耕地没有让出来不说,他强行要求村民让地的举动反倒让封云海和村民闹起了矛盾,甚至还遭到了其他人的白眼。

    封云海只是想让那些地下的“兄弟”有个安身之所,没想到这件事情远比想像中要复杂,连小儿子封振军都反对自己的做法。

    封振军并不是对那些无名烈士没有敬意,而是觉得父亲本来就身体不好,要是因为操心这事儿累坏身体,似乎有些不值得。

    其实,封云海明白,他们之所以不理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和“兄弟们”的那份感情,那份八个兄弟出征,最终一人归来的生死之情。

    1948年,在那个烽火连天的日子,封云海离别了新婚一个月的妻子,匆匆参军踏上了战场。

    封云海当年是机枪班长,在一场战斗刚开始时,封云海和班里的战友很顺利地扫清了敌人设置的铁丝网障碍,马上就要接近城墙时,部队突然遭到了敌人的隐蔽火力射击。当时封云海所在的班里共有八个人,都是亲密无间的好兄弟,就在敌人隐蔽火力的扫射中,前面进攻的七个人全部被击中,在后面掩护的封云海幸存了下来。看到战友的牺牲,封云海疯了一样地奔跑着,呼喊着,但都无济于事。在牺牲战友的衣服口袋里,封云海发现了一封还未寄出的信,上面写道:“我想几个月内你就可以盼到我回家了,我们已经挫伤了他们,仗打得很过瘾。我跟兄弟们在一起,一切都好,等我回来,很快!号响了,信下次再写。”

    这是战友写给妻子的一封家书,但信还没来得及寄出,他就永远倒下了,封云海那时才真正感觉到生与死仅仅相隔一瞬间,生命是那样的脆弱和可贵,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他改口称战友为“生死兄弟”,这是经历过生死考验后的军人之间特有的一种感情。

    战争结束了,但那份生死之情在封云海的心里却早已根深蒂固。1950年,封云海回到家乡,他曾经亲手掩埋的那十位“兄弟”也就成了他的“知心朋友”,一有时间就去汇报汇报近况,让战友们知道他们的牺牲换来了现在的幸福生活。

    五台村的一切看上去都相安无事,封云海的生活不算富裕,但他深知比起战火硝烟,现在的日子来之不易,封云海很满足。

    在封云海的意识里,他永远比他的“兄弟”幸运,因为他还活着,能劳作,能写信,能娶妻生子,还有什么能比活着更好呢?

    可当他看到“兄弟们”的墓没了,平时不是急脾气的封云海再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他开始到处呼吁。

    从村里到镇上有30公里路,封云海要先徒步走上2公里,再转乘大巴车到镇上,光花在路上的时间就要两个小时,颠簸下来,老人憔悴了许多,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差。

    生命虽然垂危  关切却从未停止

    不料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封云海为重修烈士墓四处奔走的时候,家里的一场火灾让本来就不富裕的他,面临基本生活都难以维系的局面。

    房子没了,当兵时留下的勋章也没了,面对重重困难,老人却从没有想到过放弃,他依然在呼吁要恢复烈士墓地,而一直面对不太支持的小儿子封振军,封云海总是耐心的解释。

    就是父亲的这句“跟他们一样”,一遍遍的响彻在儿子的心里,父亲的执着与刚毅还一如从前,就跟战场上的他一模一样。当初如果在战场上牺牲的是自己的父亲封云海,如果父亲的墓前连个扫墓人都没有,烈士们死后无人祭奠的那种凄凉,烈士子女们的那种心痛,一下子让封振军感同身受,他终于理解了父亲为什么一直执着坚守着这份感情。

    有了儿子的理解和支持,封云海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封云海四处奔走,村里,镇上,甚至他要把那片耕地挖开,证明那些“兄弟们”就睡在下面。这样疯癫的举动让很多人看到了封云海对革命烈士的无限崇敬,对“生死兄弟”的真挚情怀。时间一长,五台村被感动了,上河湾镇也被感动了,封云海花了三年时间奔波忙碌过的地方都被感动了,承包土地的村民同意无条件把土地退让出来重建墓地,一个现实版的“谷子地”形象在村里流传开来。

    2007年10月,经过将近一年的调查,民政部门核实了情况:这10名烈士身份被确定为东北民主联军,在1947年的城子街战斗中牺牲。情况认定后,上河湾民政部门已经开始自筹资金准备在第二年的春天动工,把烈士墓恢复重建,这对于封云海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喜讯。

    2008年4月,在上河湾镇民政部门以及五台村所有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五台村烈士墓终于重建完成,墓前立起了铭刻历史、纪念英烈的墓碑,墓地栽上了苍松翠柏,烈士们终于可以在这个幽静的山脚下长眠了。

    2010年,封云海因心脏病去世。

    弥留之际只留给儿子们一句话:

    记得给我的“兄弟们”扫墓。

    2011年清明节,

    封振军来了,

    带着父亲的遗愿,

    带着父子两代人对革命先烈的不变情怀。

    民兵连的战士来了,带着鲜花和敬仰,

    带着对一位革命老兵的无限追思。

    《军事纪实》栏目组来了,

    带着铭记历史的职责,

    带着弘扬先烈丰功伟绩的神圣使命。

    五台村的十座烈士墓永不沉寂,

    为中华名族的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烈士永不沉寂!



视频地址:http://player.56.com/v_NTk1MzYwMzI.swf

原始地址:http://news.cntv.cn/military/20110405/103254_1.shtml


向英雄致敬
老兵不死!
向英雄致敬
清明前也报道过一位,是在安徽某地守陵的新四军老战士。当年在他们班在对鬼子一个据点发起冲锋前发过誓,没死的要给去了的守坟,拿下据点后牺牲的战士被埋在当地。全班活到解放的只有两位,一个在北京一个就是这位老人。老人离休(师级待遇)后到合肥就近守坟,老伴去世后他索性就搬到陵园来住。平时看坟打扫,有学生来了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向英雄致敬
致敬啊 mark
一起上过战场的人才知道什么叫战友
看完了想哭!
老兵不死。。。
致敬!
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