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渤海拾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21:41:52


       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一支队一中队沿革
      
       1938年2月,抗日救国军第五军成立,马天民拉起来的队伍编成五军一支队,下辖四个中队、两个特务中队。

       1938年5月,山东省委派杨国夫到五军工作,整编地方抗日武装。6月,五军奉命改编成八路军三支队。杨国夫发现马天民一支队的人员素质很不错,有不少人是原来的联庄队区队成员,接受过军事训练,装备也比较整齐。他向马耀南建议,首先整编马天民一支队,四个中队编成特务营,他兼任营长;两个特务中队编成独立营,马天民任营长。马耀南去做马天民的工作,马天民同意一支队的整编方案,并和他的下属“约法三章”,要他们坚决服从整编。建国后,杨国夫几次对马天民的后人提到此事,对马天民的觉悟和人品十分肯定。

       李曼村从章丘带的队伍加入五军后改编成二十一中队,这时也编入特务营,所以有老人回忆特务营有五个连队。最初三支队特务营确实是五个连,但后来改成四个连编制,原一支队一中队改成特务营一连。7月,杨国夫带特务营去临淄,首先把许云轩重建的临淄一大队改编成特务二营,而后把李人凤临淄三大队改编成三支队十团。此时在临淄三大队六中队任司务长的刘竹溪说:“杨国夫所带的特务营当时是四个连编制,军容整齐,纪律严明,李人凤和三大队的人都很羡慕。”

       1938年11月,特务营与长山县抗日武装合编成特务团,特务营改成特务团一营,原特务营一连改成特务团一营一连。特务二营未编入特务团,始终在临淄地区活动,刘家井战斗后与十团特务连合编成十团特务营。

       1939年8月山东纵队第二期整军,是年10月三支队各团缩编成基干营,特务团改成基干一营,原特务团一营一连改成基干一营一连。

       1940年9月山东纵队第四期整军,三支队改成三旅,基干一、二营合编成三旅七团。上级为加强七团三营,将原基干一营一连编入三营改成八连。10月部队开始改编,至11月初三旅正式成立。

       1942年3月,三旅改成清河军区,七团改成军区直属团,原军区特务营改成直属团三营,原七团三营改成直属团四营。原二营五连在一次反扫荡中,因二营副营长赵明扬指挥失误,五连损失了两个排,指导员张鼐牺牲。七团改成直属团时,上级将三营八连调到二营改成五连,原五连人员补到其他连队,原五连不存。

       1945年8月,渤海军区奉命组建山东七师,至10月七师正式成立,直属团改成七师十九团,直属团二营五连改成十九团二营五连。

       1946年10月,东北民主联军组建第六纵队,原山东七师十九团二营合并到三营,第二个五连亦不存。此前还有一次改编,此处不赘言。

       在五军一支队一中队、三支队特务营一连、三支队特务团一营一连、三支队基干一营一连、三旅七团三营八连、直属团二营五连任职的干部战士有:李步鸾、李丕功、张维兹、赵衍庆、赵衍龄、毛世云、孙林泉、王子玉、刘竹溪、张文才、金书禹、王春长等。



       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一支队一中队沿革
      
       1938年2月,抗日救国军第五军成立,马天民拉起来的队伍编成五军一支队,下辖四个中队、两个特务中队。

       1938年5月,山东省委派杨国夫到五军工作,整编地方抗日武装。6月,五军奉命改编成八路军三支队。杨国夫发现马天民一支队的人员素质很不错,有不少人是原来的联庄队区队成员,接受过军事训练,装备也比较整齐。他向马耀南建议,首先整编马天民一支队,四个中队编成特务营,他兼任营长;两个特务中队编成独立营,马天民任营长。马耀南去做马天民的工作,马天民同意一支队的整编方案,并和他的下属“约法三章”,要他们坚决服从整编。建国后,杨国夫几次对马天民的后人提到此事,对马天民的觉悟和人品十分肯定。

       李曼村从章丘带的队伍加入五军后改编成二十一中队,这时也编入特务营,所以有老人回忆特务营有五个连队。最初三支队特务营确实是五个连,但后来改成四个连编制,原一支队一中队改成特务营一连。7月,杨国夫带特务营去临淄,首先把许云轩重建的临淄一大队改编成特务二营,而后把李人凤临淄三大队改编成三支队十团。此时在临淄三大队六中队任司务长的刘竹溪说:“杨国夫所带的特务营当时是四个连编制,军容整齐,纪律严明,李人凤和三大队的人都很羡慕。”

       1938年11月,特务营与长山县抗日武装合编成特务团,特务营改成特务团一营,原特务营一连改成特务团一营一连。特务二营未编入特务团,始终在临淄地区活动,刘家井战斗后与十团特务连合编成十团特务营。

       1939年8月山东纵队第二期整军,是年10月三支队各团缩编成基干营,特务团改成基干一营,原特务团一营一连改成基干一营一连。

       1940年9月山东纵队第四期整军,三支队改成三旅,基干一、二营合编成三旅七团。上级为加强七团三营,将原基干一营一连编入三营改成八连。10月部队开始改编,至11月初三旅正式成立。

       1942年3月,三旅改成清河军区,七团改成军区直属团,原军区特务营改成直属团三营,原七团三营改成直属团四营。原二营五连在一次反扫荡中,因二营副营长赵明扬指挥失误,五连损失了两个排,指导员张鼐牺牲。七团改成直属团时,上级将三营八连调到二营改成五连,原五连人员补到其他连队,原五连不存。

       1945年8月,渤海军区奉命组建山东七师,至10月七师正式成立,直属团改成七师十九团,直属团二营五连改成十九团二营五连。

       1946年10月,东北民主联军组建第六纵队,原山东七师十九团二营合并到三营,第二个五连亦不存。此前还有一次改编,此处不赘言。

       在五军一支队一中队、三支队特务营一连、三支队特务团一营一连、三支队基干一营一连、三旅七团三营八连、直属团二营五连任职的干部战士有:李步鸾、李丕功、张维兹、赵衍庆、赵衍龄、毛世云、孙林泉、王子玉、刘竹溪、张文才、金书禹、王春长等。

       许世友禁烟

       因战事频繁,渤海部队营以上干部整风运动一直拖到1944年冬季才开始。

       整风进行了很长时间,大多数同志发言比较平和,给上级提意见也比较温和,只有渤海军区直属团二营营长张冲凌言辞激烈。他给直属团政委孙正提意见,调子拔得很高,并批评杨国夫,说杨司令把孙正当做“天之骄子”。

       张冲凌给孙正提意见,其中提到孙正在部队禁烟。山东纵队四期整军后,孙正任三旅七团政委。1941年初,他在全团大会上宣布:“抽烟不是生活问题,是政治问题。”明令全团不准抽烟。政委的禁烟令一下,大家都有意见,包括不抽烟的人。

       三营营长陈乙斋是个烟鬼,烟瘾上来了就躲起来偷偷摸摸地抽。行军休息时,八连指导员刘竹溪经常看见陈乙斋躲进老百姓的院子里抽烟。八连副连长赵衍庆也是一个烟鬼,连长张文才在全连大会上不点名地批评他,话讲得很难听。会后,赵衍庆来找刘竹溪,说跟张文才不算完。刘竹溪和张文才相处得很好,他的意见张文才也愿意接受。他分别做两人工作,缓解了他们的关系。

       其实,此次禁烟始作俑者是旅长许世友。友邻区一支部队在夜间行军,因抽烟暴露目标,抽烟人牺牲,部队也受到不小损失。许世友引以为戒,在三旅下令禁烟。孙正也抽烟,在七团宣布禁烟,对他起来说也是不得已。给部队下禁烟令的许世友也是烟鬼,有人告诉孙正,许旅长偷着抽烟。孙正发现,许世友抽烟时为了不让人看见,手往袖管中缩,把烟藏在袖管里。

       许世友在清河三旅禁烟,雷声大雨点小,命令下得严厉,执行力度不大,最终不了了之。


       许世友三打毛王

       许世友自传不止一个版本,本军士看到的是最早版本。许世友在自传中写到他在1940年9月到山东清河任职,下一章节就直接跳到他去胶东指挥反投降战役,战役结束后回山东纵队任纵队参谋长,对他在清河的经历只字不提。许世友在自传中为什么不写他任山东纵队三旅旅长后在清河的历史?贴几个资料,大家就明白了。

       许世友自述:
       1940年来山东时,又打了一些大仗,到清河县四攻徐家围子,最后还只是把敌人吓跑了,我们的伤亡是不小的。1941年到胶东去,又是连接几次反投降战役,也是较大的战斗,所以我思想上有个偏差是喜欢打大仗,因之积小胜为大胜的思想就受到了影响。当然,应当进行的大的战役是对的,也有些战斗,如在清河河北的几个硬仗,则是不应该打的,我应负责任的。
       ——许世友自述见于《解放军将领传》第七集第204页,其中“清河县”应为清河区,“四攻徐家围子”应为“三打毛王”和“桓台大围子里战斗”。

       景晓村日记:
       当然个别问题上也曾犯主观主义,如打桓台大围子,打毛王庄。但这是由于他们刚到,情况不明,原来在这里已久的同志亦未很好地研究。严格地说起来,许、刘不能负主要责任,而是我们应当负责任的。
       ——景晓村日记(1943年5月21日,星期五)见于《景晓村文集》第99页。景晓村时任清河区党委书记,许世友“三打毛王”与景晓村他们无关,杨国夫也未参与指挥,但景晓村还是把责任揽了过来。

       王京建回忆:
       11月,许世友指挥七团、九团攻打伪军李青山团据守的毛王据点。十天中,许世友三次打毛王,都没有打开,其中一次曾一度打进毛王,但最后还是失利。毛王村西南是日军大据点广饶县城,两地相距只有十二华里,敌人增援快。每次打毛王,广饶城日军都是连夜出来增援,部队被迫撤出战斗。“三打毛王”,三旅七、九团伤亡了三百人,部队弹药消耗也很大。那时部队老战士很多,毛王战斗伤亡的都是老战士,尤其是七团。二期整军三支队特务团、十团缩编成基干一、二营,四期整军基干一、二营又合编成三旅七团,老战士特别多。老战士伤亡大,这是很让人痛心的。
       杨司令当时在央上,听到毛王战斗失利的消息,脸色很不好看,但一言不发。义和庄战斗之前,许世友曾和杨司令到义和庄周围看地形。攻打义和庄时,他已离开清河去鲁中任职。许世友从1940年10月初到清河任三旅旅长,到1941年9月离开清河。其间他带清河独立团去胶东指挥反顽,此外还去了一次鲁中,可能是到山东纵队汇报工作,断断续续在清河待了不到半年时间。他在清河期间,先后指挥了“三打毛王”、桓台大围子里战斗,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死打硬拼,给部队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他临走时对杨司令说:“我在清河没打好,背了一个小包袱走。”
       ——摘自王京建回忆录《我给杨国夫司令当警卫员》。

       刘竹溪传记《回眸》摘录
       许世友到清河任职后,策划指挥的第一仗是毛王战斗。毛王村位于广饶县城东北,李青山伪警备二团盘踞在毛王。李青山原是国民党保安十六旅团长,后伪化投敌。1940年11月8日、13日、18日,许世友指挥三旅七、九团“三打毛王”,七团参加了后两次毛王战斗。
       第二次打毛王,据点围墙尚未突破,广饶城日军出动增援。许世友未布置打援部队,日军很快就打到毛王。七团三营八连攻击毛王时在外壕中伤亡了十几人,连长金书禹负重伤。日军已经打到当面,部队撤得非常仓促,八连丢掉了外壕中的重伤员和牺牲战士的遗体,两者合计有七八人。
       第三次打毛王,当夜参战部队仅七团三营八连攻入毛王,也是“三打毛王”中唯一一次突破据点。战前,三营教导员张百龄计划以八连一排由毛王南面发起攻击,突破后发展到西面,与连主力里应外合拿下西门。战斗打响后,副连长张文才带赵衍庆一排由南面围墙爬梯子攻入据点,刘竹溪带连主力掩护一排突破后向毛王西门运动。一排进去后没有发展到西面,运动到西门的连主力却遭到敌人猛烈反击。敌人登上围墙向八连猛打手榴弹,打下的手榴弹密集,一枚日式手榴弹炸伤了包括张百龄、刘竹溪在内的六人。广饶城日军增援炮响,上级命令八连撤出战斗,刘竹溪带连主力返回南围墙接应一排,一排由原路从据点中撤出。
       “三打毛王”失利,许世友很不满意,但话说得还算委婉:“山东大哥哎,一个小土围子打不下来呀!”许世友初到清河,对作战对象不了解。毛王据点确实不好打,该据点有完整的围墙和外壕,易守难攻。广饶县城为日军大据点,日军一一〇师团一三九联队第二大队部带一个中队在城内驻守。毛王村距广饶县城仅十二华里,日军增援可迅速抵达。日军一般不在夜间行动,而毛王战斗一打响,日军立即出动,人还没到炮先打到。
       “三打毛王”战斗,三旅七、九团伤亡了三百人。山东纵队二期整军,清河三支队特务团、十团缩编成基干一、二营,四期整军基干一、二营又合编成三旅七团,老战士特别多,毛王战斗中伤亡的都是骨干。部队的弹药消耗也很大,子弹几乎打光。
       许世友在清河先后策划指挥了“三打毛王”和桓台大围子里战斗,都未达到预期目的。他指挥特点是决心大、顽强,但因到职时间不长,不了解敌情,不熟悉地形,以致指挥不到位,在战术上也不讲究。第一次攻击毛王失利后,许世友没有汲取教训,意气用事,又连打了两次。
       刘竹溪在回顾“三打毛王”战斗时,对许世友的指挥评价道:“太粗!”

       许世友三打毛王

       许世友自传不止一个版本,本军士看到的是最早版本。许世友在自传中写到他在1940年9月到山东清河任职,下一章节就直接跳到他去胶东指挥反投降战役,战役结束后回山东纵队任纵队参谋长,对他在清河的经历只字不提。许世友在自传中为什么不写他任山东纵队三旅旅长后在清河的历史?贴几个资料,大家就明白了。

       许世友自述:
       1940年来山东时,又打了一些大仗,到清河县四攻徐家围子,最后还只是把敌人吓跑了,我们的伤亡是不小的。1941年到胶东去,又是连接几次反投降战役,也是较大的战斗,所以我思想上有个偏差是喜欢打大仗,因之积小胜为大胜的思想就受到了影响。当然,应当进行的大的战役是对的,也有些战斗,如在清河河北的几个硬仗,则是不应该打的,我应负责任的。
       ——许世友自述见于《解放军将领传》第七集第204页,其中“清河县”应为清河区,“四攻徐家围子”应为“三打毛王”和“桓台大围子里战斗”。

       景晓村日记:
       当然个别问题上也曾犯主观主义,如打桓台大围子,打毛王庄。但这是由于他们刚到,情况不明,原来在这里已久的同志亦未很好地研究。严格地说起来,许、刘不能负主要责任,而是我们应当负责任的。
       ——景晓村日记(1943年5月21日,星期五)见于《景晓村文集》第99页。景晓村时任清河区党委书记,许世友“三打毛王”与景晓村他们无关,杨国夫也未参与指挥,但景晓村还是把责任揽了过来。

       王京建回忆:
       11月,许世友指挥七团、九团攻打伪军李青山团据守的毛王据点。十天中,许世友三次打毛王,都没有打开,其中一次曾一度打进毛王,但最后还是失利。毛王村西南是日军大据点广饶县城,两地相距只有十二华里,敌人增援快。每次打毛王,广饶城日军都是连夜出来增援,部队被迫撤出战斗。“三打毛王”,三旅七、九团伤亡了三百人,部队弹药消耗也很大。那时部队老战士很多,毛王战斗伤亡的都是老战士,尤其是七团。二期整军三支队特务团、十团缩编成基干一、二营,四期整军基干一、二营又合编成三旅七团,老战士特别多。老战士伤亡大,这是很让人痛心的。
       杨司令当时在央上,听到毛王战斗失利的消息,脸色很不好看,但一言不发。义和庄战斗之前,许世友曾和杨司令到义和庄周围看地形。攻打义和庄时,他已离开清河去鲁中任职。许世友从1940年10月初到清河任三旅旅长,到1941年9月离开清河。其间他带清河独立团去胶东指挥反顽,此外还去了一次鲁中,可能是到山东纵队汇报工作,断断续续在清河待了不到半年时间。他在清河期间,先后指挥了“三打毛王”、桓台大围子里战斗,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死打硬拼,给部队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他临走时对杨司令说:“我在清河没打好,背了一个小包袱走。”
       ——摘自王京建回忆录《我给杨国夫司令当警卫员》。

       刘竹溪传记《回眸》摘录
       许世友到清河任职后,策划指挥的第一仗是毛王战斗。毛王村位于广饶县城东北,李青山伪警备二团盘踞在毛王。李青山原是国民党保安十六旅团长,后伪化投敌。1940年11月8日、13日、18日,许世友指挥三旅七、九团“三打毛王”,七团参加了后两次毛王战斗。
       第二次打毛王,据点围墙尚未突破,广饶城日军出动增援。许世友未布置打援部队,日军很快就打到毛王。七团三营八连攻击毛王时在外壕中伤亡了十几人,连长金书禹负重伤。日军已经打到当面,部队撤得非常仓促,八连丢掉了外壕中的重伤员和牺牲战士的遗体,两者合计有七八人。
       第三次打毛王,当夜参战部队仅七团三营八连攻入毛王,也是“三打毛王”中唯一一次突破据点。战前,三营教导员张百龄计划以八连一排由毛王南面发起攻击,突破后发展到西面,与连主力里应外合拿下西门。战斗打响后,副连长张文才带赵衍庆一排由南面围墙爬梯子攻入据点,刘竹溪带连主力掩护一排突破后向毛王西门运动。一排进去后没有发展到西面,运动到西门的连主力却遭到敌人猛烈反击。敌人登上围墙向八连猛打手榴弹,打下的手榴弹密集,一枚日式手榴弹炸伤了包括张百龄、刘竹溪在内的六人。广饶城日军增援炮响,上级命令八连撤出战斗,刘竹溪带连主力返回南围墙接应一排,一排由原路从据点中撤出。
       “三打毛王”失利,许世友很不满意,但话说得还算委婉:“山东大哥哎,一个小土围子打不下来呀!”许世友初到清河,对作战对象不了解。毛王据点确实不好打,该据点有完整的围墙和外壕,易守难攻。广饶县城为日军大据点,日军一一〇师团一三九联队第二大队部带一个中队在城内驻守。毛王村距广饶县城仅十二华里,日军增援可迅速抵达。日军一般不在夜间行动,而毛王战斗一打响,日军立即出动,人还没到炮先打到。
       “三打毛王”战斗,三旅七、九团伤亡了三百人。山东纵队二期整军,清河三支队特务团、十团缩编成基干一、二营,四期整军基干一、二营又合编成三旅七团,老战士特别多,毛王战斗中伤亡的都是骨干。部队的弹药消耗也很大,子弹几乎打光。
       许世友在清河先后策划指挥了“三打毛王”和桓台大围子里战斗,都未达到预期目的。他指挥特点是决心大、顽强,但因到职时间不长,不了解敌情,不熟悉地形,以致指挥不到位,在战术上也不讲究。第一次攻击毛王失利后,许世友没有汲取教训,意气用事,又连打了两次。
       刘竹溪在回顾“三打毛王”战斗时,对许世友的指挥评价道:“太粗!”


       冀鲁豫补充二团(2014年夏采访整理)

       与老前辈们交谈,哪怕是随便聊聊,也会有所收获。

       华东野战军外线出击结束后,华东十纵于1948年7月中旬至山东汶上、东平休整并补充兵员。1951版二十八军军史关于此次兵员补充的内容:“(七月)二十一日,补充团之新战士二千四百六十五人补入部队,各部纷纷举行欢迎会、座谈会,热烈地进行招待。”这个补充团来源,军史未涉及。

       我认识的老人籍贯基本上都在山东渤海区所辖地(建国后从外单位调来的除外),但八十二师(华东十纵二十八师)的老人李志兰却是例外,李老是从冀鲁豫参军。刘邓外线出击,部队损失很大,与李老同期参军的新兵大部分都补到刘邓,只有他所在补充团补入华东十纵。

       李老所在补充团编成于1947年10月,称“补充二团”,团长程朝章、团政委王霄汉,排以上干部全部来自华东十纵。李老编在一营三连,一营营长李英明、营教导员赵怀柳,三连连长王树景(八十三团二营五连副连长,在徐东阻击战牺牲)、连指导员郭祥斌。班长们则是由新战士中的骨干分子——党员或民兵干部担任,其中有个民兵大队长任副排长。补充团主要工作是在新战士中开展新式整军,并开展一些军事训练课目,如手榴弹投掷、土工作业、敌火下运动等。补充团新战士无武器装备,全部徒手。1948年7月,十纵至汶上、东平休整,补充二团补入十纵。据李老简历,1947年10月任华东十纵新兵二团一营三连班长。李老是在八十二师副政委任上离休。

       李老说,和他们同时补进十纵的,还有一个以逃亡战士编成的补充团,名“荣归团”,约千人左右。

       冀鲁豫补充二团(2014年夏采访整理)

       与老前辈们交谈,哪怕是随便聊聊,也会有所收获。

       华东野战军外线出击结束后,华东十纵于1948年7月中旬至山东汶上、东平休整并补充兵员。1951版二十八军军史关于此次兵员补充的内容:“(七月)二十一日,补充团之新战士二千四百六十五人补入部队,各部纷纷举行欢迎会、座谈会,热烈地进行招待。”这个补充团来源,军史未涉及。

       我认识的老人籍贯基本上都在山东渤海区所辖地(建国后从外单位调来的除外),但八十二师(华东十纵二十八师)的老人李志兰却是例外,李老是从冀鲁豫参军。刘邓外线出击,部队损失很大,与李老同期参军的新兵大部分都补到刘邓,只有他所在补充团补入华东十纵。

       李老所在补充团编成于1947年10月,称“补充二团”,团长程朝章、团政委王霄汉,排以上干部全部来自华东十纵。李老编在一营三连,一营营长李英明、营教导员赵怀柳,三连连长王树景(八十三团二营五连副连长,在徐东阻击战牺牲)、连指导员郭祥斌。班长们则是由新战士中的骨干分子——党员或民兵干部担任,其中有个民兵大队长任副排长。补充团主要工作是在新战士中开展新式整军,并开展一些军事训练课目,如手榴弹投掷、土工作业、敌火下运动等。补充团新战士无武器装备,全部徒手。1948年7月,十纵至汶上、东平休整,补充二团补入十纵。据李老简历,1947年10月任华东十纵新兵二团一营三连班长。李老是在八十二师副政委任上离休。

       李老说,和他们同时补进十纵的,还有一个以逃亡战士编成的补充团,名“荣归团”,约千人左右。


       东北七师送给山东渤海那批武器的部分去处

       1946年10月,东北民主联军七师要将一批缴获的武器装备送给山东渤海老家,王京建奉命带几个人执行这项任务。他们乘火车绕道朝鲜将这批武器运达中国安东,山东军区供给部派人至安东将武器全部接走。王老事后得知,他们送回来的武器被山东军区截留了一半,另一半还是给了渤海军区。那么这另一半武器装备了渤海军区哪些部队呢?王老也不清楚。1947年初,他执行这次回山东的第二项任务,将老七师第二批留守家属护送去东北。

        渤海军区警备十四团孙华亮老人回忆:1946年12月(该时间结合其他老人相关回忆与孙老核实确认,应该在下旬),警十四团(八十三团、二四五团)在博兴休整,团部驻三里庄。休整期间,警十四团开始换装,一营全部装备三八式步枪;二营四连装备日九九式步枪,五连装备三八式步枪,四、五连换装下来的枪挑出好的装备到六连;三营有两个连换装三八式步枪,一个连换装情况同二营六连。警十四团同时装备了一批歪把子机枪和“爬山虎”(日九六式机枪)。原来警十四团每个步兵连有两至三挺机枪,换装后每连三挺日式机枪。日本九六式(六五口径)和九九式机枪(七七口径)在渤海的俗称都叫“爬山虎”,高挑的枪支架和向前弯曲的三十发长弹匣,使整支枪看起来像一只正在上山的虎。

      孙老说,当时他们听说这批日式步枪、机枪是从东北黑龙江仓库运来,从大连出发走海路,到达渤海后,从小清河入海口羊角沟由水路运到警十四团,警十四团团部驻地三里庄就在小清河北岸。

       孙老的说法和王京建的记述相吻合,当时民主联军七师驻在黑龙江,七师机关最初驻在哈尔滨南岗子,后移驻双城。七师供给部所属单位都驻在哈尔滨以北,医院驻绥化,仓库驻南岔。送给渤海的枪械弹药在南岔仓库装上火车,经绥化返回哈尔滨,在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办理出国手续,而后从双城出发,经牡丹江至图们江,换乘出境,再经朝鲜先锋、罗津、清津、平壤、新义州,过鸭绿江大桥至安东(今丹东)装船到大连港,然后走海路至山东龙口上岸。山东军区将其中一半返还给渤海,从龙口装船行至羊角沟逆小清河而上,是当时最便捷的运送途径。该批武器弹药从东北发运时间:1946年10月;运送武器弹药数量:步枪两千多支,机枪一百一十多挺,弹药数量不小,详细数目不清。

       王老和孙老回忆这批日械的相同处:步枪大部分是三八式,一部分是九九式。两位老人回忆的不同处:1、王老:机枪全部是大正十一年式;孙老:机枪有大正十一年式,也有九六式。2、王老:枪的质量不错,全部是新枪和半新枪;孙老:全部是新枪没有打过,枪涂满了凡士林,九九式质量好,做工好,射击精度好,就是后坐大。我打电话请教王老,王老说,他们开箱、开包,以他们为准。

       1947年4月,十纵在泰安战役中缴获了许多日械,八十三团(警十四团)用缴获的三八式步枪替换二营四连装备的九九式步枪,其原因是六五弹比七七弹容易获取。

       孙老起初告诉我,警备十四团是在1946年春换装东北武器。我感觉不对,时间对不上,那时王京建刚把山东一师、七师留守家属护送到东北,老七师还没安顿下来呢!民主联军打长春,守四平,而后就被国民党军一路追撵,撵过松花江才停下来。孙老又告诉我,换装不久后部队就过春节了,过完春节就去打李连祥。我问孙老,部队出发时是不是下着大雪,很大的雪?孙老说是啊!这就对上了,那场大雪是老人们的共同记忆。1947年初,渤海主力部队在过完春节后,即奉命到冀鲁豫军区地盘上打李连祥部,部队出发时,雪下得很大。

       另:2014年5月28日下午二次采访孙老:警十四团换装前装备,二营的班长、排长装备三八式步枪,战士装备老套筒、捷克式、东北大盖子等;换装前弹药比较缺,换装后每支枪一百发子弹。

       东北七师送给山东渤海那批武器的部分去处

       1946年10月,东北民主联军七师要将一批缴获的武器装备送给山东渤海老家,王京建奉命带几个人执行这项任务。他们乘火车绕道朝鲜将这批武器运达中国安东,山东军区供给部派人至安东将武器全部接走。王老事后得知,他们送回来的武器被山东军区截留了一半,另一半还是给了渤海军区。那么这另一半武器装备了渤海军区哪些部队呢?王老也不清楚。1947年初,他执行这次回山东的第二项任务,将老七师第二批留守家属护送去东北。

        渤海军区警备十四团孙华亮老人回忆:1946年12月(该时间结合其他老人相关回忆与孙老核实确认,应该在下旬),警十四团(八十三团、二四五团)在博兴休整,团部驻三里庄。休整期间,警十四团开始换装,一营全部装备三八式步枪;二营四连装备日九九式步枪,五连装备三八式步枪,四、五连换装下来的枪挑出好的装备到六连;三营有两个连换装三八式步枪,一个连换装情况同二营六连。警十四团同时装备了一批歪把子机枪和“爬山虎”(日九六式机枪)。原来警十四团每个步兵连有两至三挺机枪,换装后每连三挺日式机枪。日本九六式(六五口径)和九九式机枪(七七口径)在渤海的俗称都叫“爬山虎”,高挑的枪支架和向前弯曲的三十发长弹匣,使整支枪看起来像一只正在上山的虎。

      孙老说,当时他们听说这批日式步枪、机枪是从东北黑龙江仓库运来,从大连出发走海路,到达渤海后,从小清河入海口羊角沟由水路运到警十四团,警十四团团部驻地三里庄就在小清河北岸。

       孙老的说法和王京建的记述相吻合,当时民主联军七师驻在黑龙江,七师机关最初驻在哈尔滨南岗子,后移驻双城。七师供给部所属单位都驻在哈尔滨以北,医院驻绥化,仓库驻南岔。送给渤海的枪械弹药在南岔仓库装上火车,经绥化返回哈尔滨,在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办理出国手续,而后从双城出发,经牡丹江至图们江,换乘出境,再经朝鲜先锋、罗津、清津、平壤、新义州,过鸭绿江大桥至安东(今丹东)装船到大连港,然后走海路至山东龙口上岸。山东军区将其中一半返还给渤海,从龙口装船行至羊角沟逆小清河而上,是当时最便捷的运送途径。该批武器弹药从东北发运时间:1946年10月;运送武器弹药数量:步枪两千多支,机枪一百一十多挺,弹药数量不小,详细数目不清。

       王老和孙老回忆这批日械的相同处:步枪大部分是三八式,一部分是九九式。两位老人回忆的不同处:1、王老:机枪全部是大正十一年式;孙老:机枪有大正十一年式,也有九六式。2、王老:枪的质量不错,全部是新枪和半新枪;孙老:全部是新枪没有打过,枪涂满了凡士林,九九式质量好,做工好,射击精度好,就是后坐大。我打电话请教王老,王老说,他们开箱、开包,以他们为准。

       1947年4月,十纵在泰安战役中缴获了许多日械,八十三团(警十四团)用缴获的三八式步枪替换二营四连装备的九九式步枪,其原因是六五弹比七七弹容易获取。

       孙老起初告诉我,警备十四团是在1946年春换装东北武器。我感觉不对,时间对不上,那时王京建刚把山东一师、七师留守家属护送到东北,老七师还没安顿下来呢!民主联军打长春,守四平,而后就被国民党军一路追撵,撵过松花江才停下来。孙老又告诉我,换装不久后部队就过春节了,过完春节就去打李连祥。我问孙老,部队出发时是不是下着大雪,很大的雪?孙老说是啊!这就对上了,那场大雪是老人们的共同记忆。1947年初,渤海主力部队在过完春节后,即奉命到冀鲁豫军区地盘上打李连祥部,部队出发时,雪下得很大。

       另:2014年5月28日下午二次采访孙老:警十四团换装前装备,二营的班长、排长装备三八式步枪,战士装备老套筒、捷克式、东北大盖子等;换装前弹药比较缺,换装后每支枪一百发子弹。


       军队国家化,牙刷木头把

       (原二十八军后勤部部长马树祥讲述,本军士记录整理,2013年7月17日)

       1946年1月1日禹城战斗结束后,渤海主力部队部署在德州外围,对德州伪军(驻德州国民党军为伪军改编,老人们仍称其伪军)实施围困。渤海军区原来是要打德州,这时候国共开始和谈,军区所有部队都停止战斗,对德州伪军也由攻打改为围困。

       和谈期间,渤海部队开展“百日大练兵”和政治教育。干部战士都不相信和谈,因为关外东北还在打。连队指导员文化程度低,理论水平也不高,上政治课主要就是骂蒋介石,说:“蒋介石是老王八背着两面锣,人前一面,人后一面!”特务一团开展政治教育,出了一个题目: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结果谁也答不出来,就去问团政委王若杰。王若杰说:“马克思是一个人的名字,马克思主义就是共产主义。”

       和谈要实行“军队国家化”,渤海部队准备编成国军一个师,驻山东省会济南。部队开始整军工作,给干部战士评军衔。马树祥时任特务一团团直炮连三排副排长,军衔评为准尉。军衔只是评定,没有实授。整军工作包括改善个人卫生条件,给每个干部战士都发了牙刷、牙粉或牙膏。给干部发的牙刷,把子是塑料的,给战士发的牙刷,把子是木头的。战士拿这件事讲怪话,编了一个顺口溜,说:“军队国家化,牙刷木头把。”
—————————————————————
       注:据笔者了解,渤海部队改编为国军正规军,评定军阶等整军工作,可能仅在渤海军区特务一、二团开展。时任特务二团副团长刘竹溪回忆,当时他听说特务一、二团准备和国民党军一个团合编成国军一个正规师。

       1951年版《二十八军军史》:【准备军队国家化】一月三十一日政协决议与二月二十五日整军方案公布后,部队开始进行军队国家化的教育(略)。为实现整军方案,部队着手进行了各项工作。首先进行评定等级,这一工作开始曾引起若干同志思想上的抵触和波动,有些同志不愿意评定,有些同志则计较高低,但都在评定中经过反复教育批判纠正。

       《军史》提到“四月份开始整编复员工作”,实际上并未实行,反将地方部队充实到主力部队。

       军队国家化,牙刷木头把

       (原二十八军后勤部部长马树祥讲述,本军士记录整理,2013年7月17日)

       1946年1月1日禹城战斗结束后,渤海主力部队部署在德州外围,对德州伪军(驻德州国民党军为伪军改编,老人们仍称其伪军)实施围困。渤海军区原来是要打德州,这时候国共开始和谈,军区所有部队都停止战斗,对德州伪军也由攻打改为围困。

       和谈期间,渤海部队开展“百日大练兵”和政治教育。干部战士都不相信和谈,因为关外东北还在打。连队指导员文化程度低,理论水平也不高,上政治课主要就是骂蒋介石,说:“蒋介石是老王八背着两面锣,人前一面,人后一面!”特务一团开展政治教育,出了一个题目: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结果谁也答不出来,就去问团政委王若杰。王若杰说:“马克思是一个人的名字,马克思主义就是共产主义。”

       和谈要实行“军队国家化”,渤海部队准备编成国军一个师,驻山东省会济南。部队开始整军工作,给干部战士评军衔。马树祥时任特务一团团直炮连三排副排长,军衔评为准尉。军衔只是评定,没有实授。整军工作包括改善个人卫生条件,给每个干部战士都发了牙刷、牙粉或牙膏。给干部发的牙刷,把子是塑料的,给战士发的牙刷,把子是木头的。战士拿这件事讲怪话,编了一个顺口溜,说:“军队国家化,牙刷木头把。”
—————————————————————
       注:据笔者了解,渤海部队改编为国军正规军,评定军阶等整军工作,可能仅在渤海军区特务一、二团开展。时任特务二团副团长刘竹溪回忆,当时他听说特务一、二团准备和国民党军一个团合编成国军一个正规师。

       1951年版《二十八军军史》:【准备军队国家化】一月三十一日政协决议与二月二十五日整军方案公布后,部队开始进行军队国家化的教育(略)。为实现整军方案,部队着手进行了各项工作。首先进行评定等级,这一工作开始曾引起若干同志思想上的抵触和波动,有些同志不愿意评定,有些同志则计较高低,但都在评定中经过反复教育批判纠正。

       《军史》提到“四月份开始整编复员工作”,实际上并未实行,反将地方部队充实到主力部队。
       谢观弈书童版主!


       渤海获取东北武器装备还有一个途径。王京建回忆:“八一五”后,渤海区党委组织部部长苏杰带着杜振东、任锡朋、于佩海、耿立源等人,在大连开了一个商号叫“东顺昌”,主要是倒运军火,把东北的枪支、弹药、医疗药品运回渤海,再把渤海的粮食、土特产贩卖到东北。渤海老人崔醒农有一篇回忆文字,内容涉及到“东顺昌”向渤海运送军火的情况,枪械有几千支(挺),炸药有几百公斤。两次搬家,书弄乱了,我再找找,看是否能找到崔醒农这篇文字。

       渤海获取东北武器装备还有一个途径。王京建回忆:“八一五”后,渤海区党委组织部部长苏杰带着杜振东、任锡朋、于佩海、耿立源等人,在大连开了一个商号叫“东顺昌”,主要是倒运军火,把东北的枪支、弹药、医疗药品运回渤海,再把渤海的粮食、土特产贩卖到东北。渤海老人崔醒农有一篇回忆文字,内容涉及到“东顺昌”向渤海运送军火的情况,枪械有几千支(挺),炸药有几百公斤。两次搬家,书弄乱了,我再找找,看是否能找到崔醒农这篇文字。
这些材料是楼主写的?请问参考资料是哪些?


       山东渤海特务二团部分连以上干部合影照片拍摄时间与地点

       特务二团这张合影照片是小哥送给我的,并要我断一下照片拍摄时间和地点。

       照片中干部大部分穿棉装,我最初认为拍摄时间可能是在1946年冬,若是在1945年冬,那么副团长刘竹溪就不会在照片中出现;拍摄地点可能在滨县旧镇或高苑县大邵家,因为1946年6月后,二团一般在高苑县或滨县(该县黄河南地区)这一带休整。但不敢确定。

       最后决定还是从帽徽下手,首先弄清楚老人们帽子上的那颗国民党青天白日徽是什么时候摘掉的。此事无他法,还是要请教老人。我拜访了两位老人,一位是特务一团的,一位是警备十四团的,确认渤海军区部队的国民党帽徽是在1946年6月内战全面爆发后摘掉。

       刘竹溪是在1946年4月调任特务二团副团长,此前职务是滨县独立团副团长,带本团一营驻守德州南官屯村。3月中旬,刘竹溪奉命回四分区机关驻地无棣县城,参与筹备组建四分区基干团。后军区又决定四分区基干团不编了,组建四分区基干团的三个营单位——四分区基干二营、滨县独立团一营、四分区海防大队全部并入特务二团。实际合编时,海防大队两个连编入特务二团,余下一个连回四分区组建新的海防大队。

       渤海部队一年只发两季服装——夏季单衣和冬季棉服,而且只发外衣,没有内衣,包括没有裤衩子,干部战士都一样。中国北方气候属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每年寒流南下自头年10月至来年4月,所以4月份部队仍然要穿棉衣。

       1946年1月1日禹城战斗结束,特务一团、二团即开往德州,围困德州原伪军部队,特务二团驻德州南郊。

       综上所述,这张照片拍摄时间是1946年4月或5月初,地点是德州南郊某村镇。

       山东渤海特务二团部分连以上干部合影照片拍摄时间与地点

       特务二团这张合影照片是小哥送给我的,并要我断一下照片拍摄时间和地点。

       照片中干部大部分穿棉装,我最初认为拍摄时间可能是在1946年冬,若是在1945年冬,那么副团长刘竹溪就不会在照片中出现;拍摄地点可能在滨县旧镇或高苑县大邵家,因为1946年6月后,二团一般在高苑县或滨县(该县黄河南地区)这一带休整。但不敢确定。

       最后决定还是从帽徽下手,首先弄清楚老人们帽子上的那颗国民党青天白日徽是什么时候摘掉的。此事无他法,还是要请教老人。我拜访了两位老人,一位是特务一团的,一位是警备十四团的,确认渤海军区部队的国民党帽徽是在1946年6月内战全面爆发后摘掉。

       刘竹溪是在1946年4月调任特务二团副团长,此前职务是滨县独立团副团长,带本团一营驻守德州南官屯村。3月中旬,刘竹溪奉命回四分区机关驻地无棣县城,参与筹备组建四分区基干团。后军区又决定四分区基干团不编了,组建四分区基干团的三个营单位——四分区基干二营、滨县独立团一营、四分区海防大队全部并入特务二团。实际合编时,海防大队两个连编入特务二团,余下一个连回四分区组建新的海防大队。

       渤海部队一年只发两季服装——夏季单衣和冬季棉服,而且只发外衣,没有内衣,包括没有裤衩子,干部战士都一样。中国北方气候属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每年寒流南下自头年10月至来年4月,所以4月份部队仍然要穿棉衣。

       1946年1月1日禹城战斗结束,特务一团、二团即开往德州,围困德州原伪军部队,特务二团驻德州南郊。

       综上所述,这张照片拍摄时间是1946年4月或5月初,地点是德州南郊某村镇。
超级喜欢!

最喜欢这种原生态的东西。不一定非要全面,不一定非要符合什么,是怎样就怎样,有一就一有二就二。

真好!
牛一戈 发表于 2016-2-25 17:18
超级喜欢!

最喜欢这种原生态的东西。不一定非要全面,不一定非要符合什么,是怎样就怎样,有一就一有二 ...
牛戈兄是军史行家,牛戈兄说好,备感欣慰!


       金门战斗后重新组建的二四四团三营八连

       (根据原二四四团三营八连连长马树祥回忆整理)

       二四四团与三〇二团合并前,二四四团三营八连是一个完整的连队,全连一百四十多人,全部为原二四四团人员,连排干部全部为老八连干部。八连连长马树祥,指导员王焕文,副连长刘X山,副指导员XXX;一排排长刘凤年,二排排长杜国栋,三排排长XXX。

       三〇二团只进来十二人,不是与八连合并,而是补到八连。这十二人补到二排编成一个班,带队的是一个副排长,小个子,瘦瘦的,叫什么名字,马老已经忘了。另外连部还补进来一个三〇二团的司号员,姓丁。

       二四四团三营营长刘炳训(二四四团),教导员赵XX(三〇二团),副营长贾培英(二四四团)、副教导员杨春梅(二四四团)。   

       马老因在上海战役中负重伤,留在医疗队养伤,未参加金门战斗。金门战斗后,马老接到部队命令,谢绝医疗队挽留(留下他管理伤员),带二四四团痊愈伤员南下,参加二四四团重建。当时二十八军为了恢复二四四团建制,将散布在全军各单位的原二四四团干部战士全部调回二四四团。

       二四四团与三〇二团合编后存在的问题

       1951年版《二十八军军史》:
        合编前对合编问题,未能充分把双方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交互进行传达教育,故合编中双方互不服气,原二四四团认为三〇二团没经受大的战争锻炼;三〇二团认为二四四团金门失利已失掉了原来之战斗力。因而无原则的争论谁是主力、谁强谁弱、谁的作风好坏等,产生一度互不团结、互不信任的宗派情绪,直接影响当时再战金门的信心,和备战工作的进行,尤以三营为较严重,而团委本身也未做到团结无间。故军党委及时责成该师师委及该团团委,必须做好合编后团结的工作,指出团结是再战金门歼敌取胜的先决条件。

       我的采访:
        当年二四四团与三〇二团合并,两个团官兵闹矛盾,还是很有一些戏剧性的。对立是全面的,从团到连——团班子成员不团结,一营(以二四四团人员组成)与二营(以三〇二团人员组成)较劲,三营八连(以二四四团人员组成)和九连(以三〇二团人员组成)较劲。

        对于当年情况,四团老人并不避讳。听老人讲古,忍俊不禁。不要以为三〇二团并入二十八军八十二师二四四团,两个团较劲,二四四团是以大欺小,不是那么回事儿,有些矛盾就是三〇二团挑起的。一般部队集会,像看戏这种场合,荣誉单位是不打旗帜的。一次部队看戏,看《九件衣》,二营显摆,把“淮北支柱”、“石工堤连”的旗子扛出来炫耀。一营哪能服这个气,第二次看戏,一营就把“泰安连”、“渡江先锋”、“淞沪扬名”等旗子扛出来示威。双方矛盾闹得最厉害时,四团战士大喊:“上刺刀!”

       师领导批评,不管用。军里干预,效果不彰。最后刘培善到四团发脾气,这才开始收敛,用四团老人的话讲:“都老实了!”

       团长宋家烈(二四四团)完全不是团政委孙朝旭(三〇二团)的对手,四团老人说:论心眼,两个宋家烈都顶不上一个孙朝旭,宋家烈嘴笨,一急眼嘴皮子就打哆嗦,说不出话来,只会发脾气。而孙朝旭此人人品不好,口碑很差,我采访二十八军前辈,凡话题说到孙朝旭,没有一个说他好,尤其是和他相处过的。

       金门战斗后重新组建的二四四团三营八连

       (根据原二四四团三营八连连长马树祥回忆整理)

       二四四团与三〇二团合并前,二四四团三营八连是一个完整的连队,全连一百四十多人,全部为原二四四团人员,连排干部全部为老八连干部。八连连长马树祥,指导员王焕文,副连长刘X山,副指导员XXX;一排排长刘凤年,二排排长杜国栋,三排排长XXX。

       三〇二团只进来十二人,不是与八连合并,而是补到八连。这十二人补到二排编成一个班,带队的是一个副排长,小个子,瘦瘦的,叫什么名字,马老已经忘了。另外连部还补进来一个三〇二团的司号员,姓丁。

       二四四团三营营长刘炳训(二四四团),教导员赵XX(三〇二团),副营长贾培英(二四四团)、副教导员杨春梅(二四四团)。   

       马老因在上海战役中负重伤,留在医疗队养伤,未参加金门战斗。金门战斗后,马老接到部队命令,谢绝医疗队挽留(留下他管理伤员),带二四四团痊愈伤员南下,参加二四四团重建。当时二十八军为了恢复二四四团建制,将散布在全军各单位的原二四四团干部战士全部调回二四四团。

       二四四团与三〇二团合编后存在的问题

       1951年版《二十八军军史》:
        合编前对合编问题,未能充分把双方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交互进行传达教育,故合编中双方互不服气,原二四四团认为三〇二团没经受大的战争锻炼;三〇二团认为二四四团金门失利已失掉了原来之战斗力。因而无原则的争论谁是主力、谁强谁弱、谁的作风好坏等,产生一度互不团结、互不信任的宗派情绪,直接影响当时再战金门的信心,和备战工作的进行,尤以三营为较严重,而团委本身也未做到团结无间。故军党委及时责成该师师委及该团团委,必须做好合编后团结的工作,指出团结是再战金门歼敌取胜的先决条件。

       我的采访:
        当年二四四团与三〇二团合并,两个团官兵闹矛盾,还是很有一些戏剧性的。对立是全面的,从团到连——团班子成员不团结,一营(以二四四团人员组成)与二营(以三〇二团人员组成)较劲,三营八连(以二四四团人员组成)和九连(以三〇二团人员组成)较劲。

        对于当年情况,四团老人并不避讳。听老人讲古,忍俊不禁。不要以为三〇二团并入二十八军八十二师二四四团,两个团较劲,二四四团是以大欺小,不是那么回事儿,有些矛盾就是三〇二团挑起的。一般部队集会,像看戏这种场合,荣誉单位是不打旗帜的。一次部队看戏,看《九件衣》,二营显摆,把“淮北支柱”、“石工堤连”的旗子扛出来炫耀。一营哪能服这个气,第二次看戏,一营就把“泰安连”、“渡江先锋”、“淞沪扬名”等旗子扛出来示威。双方矛盾闹得最厉害时,四团战士大喊:“上刺刀!”

       师领导批评,不管用。军里干预,效果不彰。最后刘培善到四团发脾气,这才开始收敛,用四团老人的话讲:“都老实了!”

       团长宋家烈(二四四团)完全不是团政委孙朝旭(三〇二团)的对手,四团老人说:论心眼,两个宋家烈都顶不上一个孙朝旭,宋家烈嘴笨,一急眼嘴皮子就打哆嗦,说不出话来,只会发脾气。而孙朝旭此人人品不好,口碑很差,我采访二十八军前辈,凡话题说到孙朝旭,没有一个说他好,尤其是和他相处过的。
基层史料,易乱难辑,能收得这许多,楼主真是有心!


       徐树东老人访谈记录
   
       上海战役后,部队在常熟休整补充,评功授奖,以后进军福建。

       打金门时,我在八十二师通信连二班担任班长。原来师长钟贤文、政委王若杰都跟着第一梯队上去,我们一个班跟着一块去。我那个班十二个人(正、副班长装备美式卡宾枪,战士装备三八式步枪),半个班跟师长,半个班跟政委。当时我知道四团船不够,缺得还不少,邢永生团长一次一次地找师长,要船要东西。师指挥所的船被邢团长要走了,师长、政委过不去了,师指挥所过不去了,我们班是师指挥所的成员,也过不去了。

       排长带着两个班在后头,我们那个班就在指挥所周围,除去两个人在参谋处值班,师长、政委走到哪里,我们跟到哪里。渡江战役前,我从二四四团侦通连调到师通信连当无线话务员(日式报话机,一人背报话机,一人背发电机,通信距离比较近),战役结束后我就留在师通信连。我给师通信科长讲:“我回去吧,现在需要我。”科长说:“军人不是服从命令吗?需要你在这里,你就在这里,你们团重要,师部不重要啊?”说得你没啥说了。

       师指挥所在大嶝,四团登船的地点在莲河、淗江、大嶝。晚上四团一部分在莲河、淗江登船后向金门开进,路过大嶝,从大嶝和小嶝之间过去。师长、政委都在海边上送四团,一直送到看不到了。大家都祝福。当时我们信心很足,不管打什么地方,只要四团上去,没事啊,胜利在握!

       中间,报话机接到四团的呼叫,要求炮火支援,炮火就哗哗地打过去了。第二天早上到下午,师部和四团都没有联系,无论怎样联系都联系不上,报话机没有信号。那时候不知道部队损失那么惨,考虑报话机是不是打烂了?晚上,师里决定龙飞虎副政委过海,师长、政委一致同意的。龙飞虎说得很简单:“师长、政委,你们考虑没有?我可以过去,我自己无所谓。我过去能不能解决问题?四团联系不上,一团是八十四师的,三团是二十九军的,我一个光杆司令过去有什么用啊?你们考虑没有?” 后来看,不过是对的,过一个,丢一个。

       钟师长都傻了,坐在大嶝一个小山头的碉堡前,也不吃也不喝,等四团的消息。那时候很难受啊,到底是怎么个事?不知道啊!晚上,六团团长孙云秀带六团的部队过去,船还是不够,他带着不到一个营的部队过去了。当晚,政委和胡惠之准备过去。胡惠之原来是四团的政委,打济南以后,他就调到六团当政委了。当时来了一条大船,搁浅了,推不下海,政委和胡惠之没过去。

       第三天晚上,师长叫作战科副科长贾雨亭过去,叫我带着半个班跟着他,没有报话机,连个指北针也没有就上船了。当时师长给的任务:第一、和四团取得联系,四团想尽一切办法向一团、三团靠拢;第二、收拢伤员,把伤员带回来。我们上船后告诉船老大,哪里有火光,哪里有枪声,就往哪里开。船在海里漂,船又小,风又大,有的人吐了,有的人晕得迷迷糊糊的。船在海上走了很长时间,也没看到火光,也没听到枪声,东西南北也不知道。天亮了,船老大讲:“到了,登陆!”我们一看,可不到了,赶快登陆,也不管三七二十一赶快登陆。上岸以后,再一看,这不大嶝吗?再回头找船,船老大开船早走了,我们朝着船打了两枪,也就算了。

       回到大嶝了,到师部去吧!我们到了师部,师长不见了,再找吧!师长命令我们去的,必须找师长汇报。我们路过军山炮阵地,看见炮手都坐着,就问他们:“你们怎么不打唉?”他们说:“同志唉,我们打啥啊?没有炮弹,都打光了!”他们说炮弹打光了。以后才知道,山炮只能打到滩头,有炮弹也不能打,再打就打自己人了。

       我们听说师长到二十九军指挥所去了,就从大嶝趟水回大陆,到二十九军找师长。在海上趟水时,敌机扫射轰炸。二十九军在同安,我们走着去,一路上没精打采。贾雨亭说:“怎么办啊?”我说:“怎么办?既成事实了,没完成任务,叫师长骂一顿,该骂就骂。”他说:“他骂?要进军法处啊!”我说:“进军法处,咱一起去吧!”到了二十九军指挥所(一个团的指挥所)的碉堡前,贾雨亭在外面磨蹭了好一会儿,不敢进去见师长。我说你进去吧,不见不行啊,丑媳妇总要见公婆。他进去了,刚进去就出来了。师长送他出来,攥着他的手掉泪了,贾雨亭也哭了。师长回碉堡后,贾雨亭对我们说:“金门敌人已经广播了,失利了。”我们半个班六个人都哭了。

       金门失利了,师长也待不住了,回到莲河。我们到了莲河,听说四团的部队不下来,都在那里哭,说要死一起死,要过去和敌人拼了。四团没上去的部队都在大嶝——特务二连、九二步兵炮连、迫击炮连一个排。政委说:“我过去吧!”师长说:“你去吧,只有你了,你是四团的老政委,你说话他们听,其他人说话不一定能听。”政委说:“我去,我一定要去。”结果去了那儿,大家抱着政委哭,一起哭开了。最后哭完了,政委说:“同志们啊,我们一起战斗多少年,同生死共患难,今天我们的同志在金门失利了,你们伤心,我当政委的不伤心吗?军人要服从命令,报仇的机会还有。”政委反反复复地说了好几遍,这才开始往下撤。部队一边走着,一边回头看,一边哭。

       师机关和没过去的部队都在莲河,到了莲河哭得更厉害了。解放战士一般不分到师直,师直大部分是老战士,和上金门的人互相都认识,尤其还有在一块工作过的,感情深。到了莲河后,部队集合在树林子里,王政委又讲话,一边讲,一边哭,一家人在那儿哭。第二天我们到了水头镇,水头镇前面的村子叫做山前。

       这仗打得窝囊,二十八军一个主力团,二十九军一个主力团,都丢进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文中四团即二四四团,一团即二五一团,六团即二四六团,三团即二十九军二五三团。


       金门战俘中的另一类归俘

       1953年7月东山岛战斗,二四四团俘虏了一百五十多名国民党兵。俘虏归团民运股管理,因为对俘虏还要进行审查,所以团保卫股也介入其中。徐树东时任二四四团政治处保卫股干事,徐老对我说:“俘虏都坐在地上,我站在俘虏旁边,突然有人在后面拽我裤子,我回身看,他叫我名字,我认出来了,是四团三营通信班副班长张玉山,他是山东无棣人,在金门被俘。他说俘虏中还有我们被俘的战士。我把他们集合起来,一共有十六人。开饭时,俘虏没有碗,用手抓饭吃,我给他们找了缸子,一人一个。”

       《血祭金门》一书作者洪小夏曾到二十八军淄博干休所采访原二四四团老人。洪小夏采访过徐树东,但徐老却把她给忘了。我对徐老说起这件事,徐老说他不记得了。徐老忘了,他老伴没忘,说:“你怎么忘了?那女人是个高个子。”据《血祭金门》,徐老对洪小夏说:这十六个人,我审查后,交给十兵团保卫部了。后来听说作为无功无过处理,资遣回乡了。以后他们的日子不好过,若仅是国民党俘虏倒还好一点,问题是,说他们是解放军的叛徒,所以老挨斗。

       《血祭金门》:1984年落实金门归俘政策时,这十几人听说后,纷纷找到所在县人武部,要求落实政策。县里也给办了,送到上级没有批准,说他们是当了国民党兵后被俘的,与金门归俘性质不同,不属于文件规定的政策落实范围。这些人的问题至今仍悬着,他们一趟又一趟找政府相关部门,找有关经办人,下跪、磕头、求情。人武部的同志很同情他们,但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这大约是金门战俘中最不幸的一批人了。

      

       徐树东老人访谈记录
   
       上海战役后,部队在常熟休整补充,评功授奖,以后进军福建。

       打金门时,我在八十二师通信连二班担任班长。原来师长钟贤文、政委王若杰都跟着第一梯队上去,我们一个班跟着一块去。我那个班十二个人(正、副班长装备美式卡宾枪,战士装备三八式步枪),半个班跟师长,半个班跟政委。当时我知道四团船不够,缺得还不少,邢永生团长一次一次地找师长,要船要东西。师指挥所的船被邢团长要走了,师长、政委过不去了,师指挥所过不去了,我们班是师指挥所的成员,也过不去了。

       排长带着两个班在后头,我们那个班就在指挥所周围,除去两个人在参谋处值班,师长、政委走到哪里,我们跟到哪里。渡江战役前,我从二四四团侦通连调到师通信连当无线话务员(日式报话机,一人背报话机,一人背发电机,通信距离比较近),战役结束后我就留在师通信连。我给师通信科长讲:“我回去吧,现在需要我。”科长说:“军人不是服从命令吗?需要你在这里,你就在这里,你们团重要,师部不重要啊?”说得你没啥说了。

       师指挥所在大嶝,四团登船的地点在莲河、淗江、大嶝。晚上四团一部分在莲河、淗江登船后向金门开进,路过大嶝,从大嶝和小嶝之间过去。师长、政委都在海边上送四团,一直送到看不到了。大家都祝福。当时我们信心很足,不管打什么地方,只要四团上去,没事啊,胜利在握!

       中间,报话机接到四团的呼叫,要求炮火支援,炮火就哗哗地打过去了。第二天早上到下午,师部和四团都没有联系,无论怎样联系都联系不上,报话机没有信号。那时候不知道部队损失那么惨,考虑报话机是不是打烂了?晚上,师里决定龙飞虎副政委过海,师长、政委一致同意的。龙飞虎说得很简单:“师长、政委,你们考虑没有?我可以过去,我自己无所谓。我过去能不能解决问题?四团联系不上,一团是八十四师的,三团是二十九军的,我一个光杆司令过去有什么用啊?你们考虑没有?” 后来看,不过是对的,过一个,丢一个。

       钟师长都傻了,坐在大嶝一个小山头的碉堡前,也不吃也不喝,等四团的消息。那时候很难受啊,到底是怎么个事?不知道啊!晚上,六团团长孙云秀带六团的部队过去,船还是不够,他带着不到一个营的部队过去了。当晚,政委和胡惠之准备过去。胡惠之原来是四团的政委,打济南以后,他就调到六团当政委了。当时来了一条大船,搁浅了,推不下海,政委和胡惠之没过去。

       第三天晚上,师长叫作战科副科长贾雨亭过去,叫我带着半个班跟着他,没有报话机,连个指北针也没有就上船了。当时师长给的任务:第一、和四团取得联系,四团想尽一切办法向一团、三团靠拢;第二、收拢伤员,把伤员带回来。我们上船后告诉船老大,哪里有火光,哪里有枪声,就往哪里开。船在海里漂,船又小,风又大,有的人吐了,有的人晕得迷迷糊糊的。船在海上走了很长时间,也没看到火光,也没听到枪声,东西南北也不知道。天亮了,船老大讲:“到了,登陆!”我们一看,可不到了,赶快登陆,也不管三七二十一赶快登陆。上岸以后,再一看,这不大嶝吗?再回头找船,船老大开船早走了,我们朝着船打了两枪,也就算了。

       回到大嶝了,到师部去吧!我们到了师部,师长不见了,再找吧!师长命令我们去的,必须找师长汇报。我们路过军山炮阵地,看见炮手都坐着,就问他们:“你们怎么不打唉?”他们说:“同志唉,我们打啥啊?没有炮弹,都打光了!”他们说炮弹打光了。以后才知道,山炮只能打到滩头,有炮弹也不能打,再打就打自己人了。

       我们听说师长到二十九军指挥所去了,就从大嶝趟水回大陆,到二十九军找师长。在海上趟水时,敌机扫射轰炸。二十九军在同安,我们走着去,一路上没精打采。贾雨亭说:“怎么办啊?”我说:“怎么办?既成事实了,没完成任务,叫师长骂一顿,该骂就骂。”他说:“他骂?要进军法处啊!”我说:“进军法处,咱一起去吧!”到了二十九军指挥所(一个团的指挥所)的碉堡前,贾雨亭在外面磨蹭了好一会儿,不敢进去见师长。我说你进去吧,不见不行啊,丑媳妇总要见公婆。他进去了,刚进去就出来了。师长送他出来,攥着他的手掉泪了,贾雨亭也哭了。师长回碉堡后,贾雨亭对我们说:“金门敌人已经广播了,失利了。”我们半个班六个人都哭了。

       金门失利了,师长也待不住了,回到莲河。我们到了莲河,听说四团的部队不下来,都在那里哭,说要死一起死,要过去和敌人拼了。四团没上去的部队都在大嶝——特务二连、九二步兵炮连、迫击炮连一个排。政委说:“我过去吧!”师长说:“你去吧,只有你了,你是四团的老政委,你说话他们听,其他人说话不一定能听。”政委说:“我去,我一定要去。”结果去了那儿,大家抱着政委哭,一起哭开了。最后哭完了,政委说:“同志们啊,我们一起战斗多少年,同生死共患难,今天我们的同志在金门失利了,你们伤心,我当政委的不伤心吗?军人要服从命令,报仇的机会还有。”政委反反复复地说了好几遍,这才开始往下撤。部队一边走着,一边回头看,一边哭。

       师机关和没过去的部队都在莲河,到了莲河哭得更厉害了。解放战士一般不分到师直,师直大部分是老战士,和上金门的人互相都认识,尤其还有在一块工作过的,感情深。到了莲河后,部队集合在树林子里,王政委又讲话,一边讲,一边哭,一家人在那儿哭。第二天我们到了水头镇,水头镇前面的村子叫做山前。

       这仗打得窝囊,二十八军一个主力团,二十九军一个主力团,都丢进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文中四团即二四四团,一团即二五一团,六团即二四六团,三团即二十九军二五三团。


       金门战俘中的另一类归俘

       1953年7月东山岛战斗,二四四团俘虏了一百五十多名国民党兵。俘虏归团民运股管理,因为对俘虏还要进行审查,所以团保卫股也介入其中。徐树东时任二四四团政治处保卫股干事,徐老对我说:“俘虏都坐在地上,我站在俘虏旁边,突然有人在后面拽我裤子,我回身看,他叫我名字,我认出来了,是四团三营通信班副班长张玉山,他是山东无棣人,在金门被俘。他说俘虏中还有我们被俘的战士。我把他们集合起来,一共有十六人。开饭时,俘虏没有碗,用手抓饭吃,我给他们找了缸子,一人一个。”

       《血祭金门》一书作者洪小夏曾到二十八军淄博干休所采访原二四四团老人。洪小夏采访过徐树东,但徐老却把她给忘了。我对徐老说起这件事,徐老说他不记得了。徐老忘了,他老伴没忘,说:“你怎么忘了?那女人是个高个子。”据《血祭金门》,徐老对洪小夏说:这十六个人,我审查后,交给十兵团保卫部了。后来听说作为无功无过处理,资遣回乡了。以后他们的日子不好过,若仅是国民党俘虏倒还好一点,问题是,说他们是解放军的叛徒,所以老挨斗。

       《血祭金门》:1984年落实金门归俘政策时,这十几人听说后,纷纷找到所在县人武部,要求落实政策。县里也给办了,送到上级没有批准,说他们是当了国民党兵后被俘的,与金门归俘性质不同,不属于文件规定的政策落实范围。这些人的问题至今仍悬着,他们一趟又一趟找政府相关部门,找有关经办人,下跪、磕头、求情。人武部的同志很同情他们,但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这大约是金门战俘中最不幸的一批人了。

      
江上苇 发表于 2016-2-26 14:42
基层史料,易乱难辑,能收得这许多,楼主真是有心!
谢江上苇先生鼓励!


       渤海军区特务一团一营一连连长张尚华

       张尚华,绰号张黑子,原东北军士兵,重机枪手,籍贯不详。1938年,张尚华和几位东北军士兵参加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1939年10月至1940年5月任山东纵队三支队直属特务连班长、副排长、排长;1942年3月任清河军区直属机炮连副连长、连长;1944年任渤海军区直属特务营一连(机枪连)连长;1945年9月任渤海军区特务一团一营一连连长;1945年11月在山东平原县董路口战斗中牺牲,当时他站在坟头上打机枪,被日军步枪击中头部。

       张尚华在清河是个名人,作战勇敢,机枪打得很好,就我所见有六位渤海老人回忆录写到他,但都比较简略,有的把名字还写错了,写成“张少华”、“张上华”。孙林泉回忆录《烽火岁月》对张尚华着墨相对多一些,名字也写对了,本想全文抄到这里,但孙林泉回忆录在部队番号、当事人职务以及事件、时间上的错误太多,还是放弃了。孙林泉在书中提到,他排里的“张王李赵”后来都成了三支队、清河军区有名的战斗英雄人物,其中“张”就是指张尚华。我算了一下,记述“张王李赵”的文字,两个自然段,八百多字,就有七处错误。

       渤海军区特务一团一营一连连长张尚华

       张尚华,绰号张黑子,原东北军士兵,重机枪手,籍贯不详。1938年,张尚华和几位东北军士兵参加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1939年10月至1940年5月任山东纵队三支队直属特务连班长、副排长、排长;1942年3月任清河军区直属机炮连副连长、连长;1944年任渤海军区直属特务营一连(机枪连)连长;1945年9月任渤海军区特务一团一营一连连长;1945年11月在山东平原县董路口战斗中牺牲,当时他站在坟头上打机枪,被日军步枪击中头部。

       张尚华在清河是个名人,作战勇敢,机枪打得很好,就我所见有六位渤海老人回忆录写到他,但都比较简略,有的把名字还写错了,写成“张少华”、“张上华”。孙林泉回忆录《烽火岁月》对张尚华着墨相对多一些,名字也写对了,本想全文抄到这里,但孙林泉回忆录在部队番号、当事人职务以及事件、时间上的错误太多,还是放弃了。孙林泉在书中提到,他排里的“张王李赵”后来都成了三支队、清河军区有名的战斗英雄人物,其中“张”就是指张尚华。我算了一下,记述“张王李赵”的文字,两个自然段,八百多字,就有七处错误。


       渤海军区迫击炮平射技术
       (马树祥口述,步兵军士整理记录)

       我是在1945年1月参军,入伍就编在渤海军区特务营炮连。当时特务营是四个连队编制:一连是机枪连,装备四挺重机枪(九二式、水冷重机枪和一挺改装的日本航空机枪);二、三连是步兵连;四连是炮连,三个排,每排两个炮班,一个步兵班,步兵班的任务是保护炮班。炮连装备六门迫击炮,辽宁造八二迫击炮五门,十生丁(厘米)迫击炮一门。迫击炮都没有瞄准镜,我们凭经验目测距离,打得也很准。后来特务营又编进来了一个步兵连。

       1945年9月,渤海部队攻克无棣缴获一门十六生丁迫击炮。这门迫击炮身管用土法制造,外径有三四十厘米,再加上炮架,整座炮非常重,行军时包括它的弹药要用六匹骡子牵引。十六生丁炮装备我们三排,一个排就装备这一门炮。十六生丁炮的炮弹个头很大,无棣战斗后攻打敌人一个据点,一发十六生丁炮弹打在围墙上没炸,敌人一个班守在那里,一看那么大的炮弹,都跑了。这个班的班长被俘后分到我们三排,经常叨叨这件事。后来因为这门炮太重,炮弹也缺,淘汰了。

       渤海军区的迫击炮平射什么时候开始用于实战,我没打听,但我一进炮连,学的就是迫击炮平射,这个时期迫击炮平射技术已经运用得相当成熟。从这点上看,渤海军区迫击炮平射在1944年已用于实战。我听老战士说,迫击炮平射技术是特务营营长朱志明生病住院期间琢磨出来的。

       朱志明发明的迫击炮平射技术简单易行,只需要在炮管上做一个小改造,在炮管靠近炮尾部的位置钻一个小孔就可以了。迫击炮曲射时,用螺钉拧住小孔,防止发射药火焰外泄。迫击炮平射时,把炮管放在地面上,调整好射击角度,在炮尾孔部插进一根导火索,导火索的一头和迫击炮弹杆部的发射药包连接。炮尾后放一扇半埋在地下的磨盘,炮管上再压上麻袋包,抵消后坐,有时干脆就拿一个磨盘压住。导火索接上拉火把,拉动拉火把,引燃导火索,再引燃发射药,炮弹就直射出去了。迫击炮弹装填硝铵炸药,发射药用黑火药,装在用丝绸缝制的药包里。迫击炮平射最多用七个药包,最远打七百米,再远就不行了,药量大了炸膛。到了解放战争,我们在平射技术的基础上又发明了迫击炮送炸药包技术。

       我在1945 到46年任特务一团炮连三排副排长、排长。一团炮连,三排最强,有两个优秀班长。八班长苏庆华,战斗英雄,神炮手。苏庆华在战斗中打掉右臂,回家养伤没有再归队。他应该回来,太可惜了。九班长姓聂,战斗模范,后牺牲。

       1946年6月,渤海军区主力攻打德州。当晚,特务一团打北关,特务二团打南关,一团攻克,二团失利。第二天调整部署,一团攻击南关,二团一个营攻击车站。敌人固守车站一座红楼,楼四周地形开阔,不易接近。一团占领南关后,渤海军区政委景晓村到一团阵地,命令炮连三排迫击炮平射,支援二团。三排认为距离太远,景晓村坚持,并让三排在炮弹里装进一部分硫磺。三排把一座民房墙壁打开一个洞,八二炮瞄准红楼的一个窗户,前两发炮弹失准,打在窗户下沿,第三发炮弹钻进窗户爆炸,炮弹里的硫磺迸溅燃烧。这座楼是砖木结构,木制地板,楼里很快着火,冒出浓烟。守军一个连全部跑出大楼,在楼外一块洼地被二团围歼。

       1946年上半年开展“百日大练兵”,胶东军区派来几个人到一团炮连学习迫击炮平射技术,安排到三排两人,一个任见习副排长,一个任班长。“百日大练兵”结束前,这些人返回胶东。

——————————————
       注:据1951年版《二十八军军史》,十六生丁迫击炮被称作“镇海吼”,渤海老人王京建见过这门炮,也说这门炮叫“镇海吼”,1951年版《二十八军军史》称该炮口径为“十五生”。王京建是在惠民见到这门十六生丁迫击炮,当时王老要去商河,有一辆卡车给商河送大炮,他搭车跟去。他以为大炮是制式火炮,上车才发现是土炮,炮身粗长,他认为那是一门发射球形炮弹的旧式前装土炮,后来才知道是迫击炮。我最初在强国军事纵横论坛提到渤海有一门十六生丁迫击炮,“马甲同志”跟帖说,这门炮后来成为渤海军区炮兵教导队的训练用炮。马甲兄说他有完整的炮兵资料,我需要可以向他要,要哪部分,给我哪部分。他已经多年不上网了,现在联系不上了。马甲同志,《老总小传》作者,老舰船名人。


       渤海军区迫击炮平射技术
       (马树祥口述,步兵军士整理记录)

       我是在1945年1月参军,入伍就编在渤海军区特务营炮连。当时特务营是四个连队编制:一连是机枪连,装备四挺重机枪(九二式、水冷重机枪和一挺改装的日本航空机枪);二、三连是步兵连;四连是炮连,三个排,每排两个炮班,一个步兵班,步兵班的任务是保护炮班。炮连装备六门迫击炮,辽宁造八二迫击炮五门,十生丁(厘米)迫击炮一门。迫击炮都没有瞄准镜,我们凭经验目测距离,打得也很准。后来特务营又编进来了一个步兵连。

       1945年9月,渤海部队攻克无棣缴获一门十六生丁迫击炮。这门迫击炮身管用土法制造,外径有三四十厘米,再加上炮架,整座炮非常重,行军时包括它的弹药要用六匹骡子牵引。十六生丁炮装备我们三排,一个排就装备这一门炮。十六生丁炮的炮弹个头很大,无棣战斗后攻打敌人一个据点,一发十六生丁炮弹打在围墙上没炸,敌人一个班守在那里,一看那么大的炮弹,都跑了。这个班的班长被俘后分到我们三排,经常叨叨这件事。后来因为这门炮太重,炮弹也缺,淘汰了。

       渤海军区的迫击炮平射什么时候开始用于实战,我没打听,但我一进炮连,学的就是迫击炮平射,这个时期迫击炮平射技术已经运用得相当成熟。从这点上看,渤海军区迫击炮平射在1944年已用于实战。我听老战士说,迫击炮平射技术是特务营营长朱志明生病住院期间琢磨出来的。

       朱志明发明的迫击炮平射技术简单易行,只需要在炮管上做一个小改造,在炮管靠近炮尾部的位置钻一个小孔就可以了。迫击炮曲射时,用螺钉拧住小孔,防止发射药火焰外泄。迫击炮平射时,把炮管放在地面上,调整好射击角度,在炮尾孔部插进一根导火索,导火索的一头和迫击炮弹杆部的发射药包连接。炮尾后放一扇半埋在地下的磨盘,炮管上再压上麻袋包,抵消后坐,有时干脆就拿一个磨盘压住。导火索接上拉火把,拉动拉火把,引燃导火索,再引燃发射药,炮弹就直射出去了。迫击炮弹装填硝铵炸药,发射药用黑火药,装在用丝绸缝制的药包里。迫击炮平射最多用七个药包,最远打七百米,再远就不行了,药量大了炸膛。到了解放战争,我们在平射技术的基础上又发明了迫击炮送炸药包技术。

       我在1945 到46年任特务一团炮连三排副排长、排长。一团炮连,三排最强,有两个优秀班长。八班长苏庆华,战斗英雄,神炮手。苏庆华在战斗中打掉右臂,回家养伤没有再归队。他应该回来,太可惜了。九班长姓聂,战斗模范,后牺牲。

       1946年6月,渤海军区主力攻打德州。当晚,特务一团打北关,特务二团打南关,一团攻克,二团失利。第二天调整部署,一团攻击南关,二团一个营攻击车站。敌人固守车站一座红楼,楼四周地形开阔,不易接近。一团占领南关后,渤海军区政委景晓村到一团阵地,命令炮连三排迫击炮平射,支援二团。三排认为距离太远,景晓村坚持,并让三排在炮弹里装进一部分硫磺。三排把一座民房墙壁打开一个洞,八二炮瞄准红楼的一个窗户,前两发炮弹失准,打在窗户下沿,第三发炮弹钻进窗户爆炸,炮弹里的硫磺迸溅燃烧。这座楼是砖木结构,木制地板,楼里很快着火,冒出浓烟。守军一个连全部跑出大楼,在楼外一块洼地被二团围歼。

       1946年上半年开展“百日大练兵”,胶东军区派来几个人到一团炮连学习迫击炮平射技术,安排到三排两人,一个任见习副排长,一个任班长。“百日大练兵”结束前,这些人返回胶东。

——————————————
       注:据1951年版《二十八军军史》,十六生丁迫击炮被称作“镇海吼”,渤海老人王京建见过这门炮,也说这门炮叫“镇海吼”,1951年版《二十八军军史》称该炮口径为“十五生”。王京建是在惠民见到这门十六生丁迫击炮,当时王老要去商河,有一辆卡车给商河送大炮,他搭车跟去。他以为大炮是制式火炮,上车才发现是土炮,炮身粗长,他认为那是一门发射球形炮弹的旧式前装土炮,后来才知道是迫击炮。我最初在强国军事纵横论坛提到渤海有一门十六生丁迫击炮,“马甲同志”跟帖说,这门炮后来成为渤海军区炮兵教导队的训练用炮。马甲兄说他有完整的炮兵资料,我需要可以向他要,要哪部分,给我哪部分。他已经多年不上网了,现在联系不上了。马甲同志,《老总小传》作者,老舰船名人。


       山东清河区“肃托”被错杀人员名单

       以下内容的依次顺序为姓名、曾用名、性别、是否党员、入伍时间、原工作单位职务、处决时间地点、籍贯。
       张风芝,张运臣,男,党员,1938,《群众报》社总编,1940,山东分局社会部,章丘;
       苏伯龙,苏士友,男,党员,1938,三支队政治部敌工科长,1941,三支队政治部,章丘;
       高漳源,高玉兰,男,党员,1937,在邹、章、齐做地方工作,1940,山东分局社会部,章丘;
       许志英,许敬予,男,党员,1938,三支队十团参谋,1940,广饶范干,广饶;
       李维功,男,党员,1938,,三支队参谋处四科长,1940,寿光台头,桓台;
       焦子佩,焦玉春,男,党员,1935,在邹平、章丘一带统战工作,1940,山东分局社会部,广饶;
       邢淑军,邢肇谷,男,党员,1938,《群众报》社编辑,1940,山东分局社会部,张店;
       贾树青,贾   根,男,党员,1938,《群众报》社记者,1940,山东分局社会部,临淄;
       边立斌,边振臣,男,党员,1938,《群众报》社编辑,1940,山东分局社会部,临淄;
       崔拾一,崔亮功,男,1940,《群众报》社驻临淄记者,1941,清河区,临淄;
       张   渔,张福荣,男,党员,1938,临淄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1941,清河区,临淄;
       贾明轩,贾文谟,男,党员,1938,临淄县抗日民主政府秘书,1941,清河区,临淄;
       王肖川,男,党员,1939,临淄县抗日民主政府民政科长,1941,清河区,临淄;
       石星垣,男,党员,1937,三支队政治部锄奸科长,1941,山东纵队保卫部,临淄;
       刘巨卿,刘方正,男,党员,1938,三支队独立营政委,1941,三支队政治部,临淄;
       苏敬轩,苏方平,男,党员,1938,三支队司令部秘书,1941,三支队政治部,临淄;
       孙悟德,男,党员,1938,三支队锄奸科干事,1941,三支队政治部,临淄;
       李桂树,男,党员,1938,三支队司令部后勤会计,1941,三支队政治部,临淄;
       王寅春,男,党员,1938,三支队二科参谋,1941,三支队政治部,临淄;
       王   敏,男,党员,1938,三支队司令部机要员,1941,三支队政治部;
       叶更新,男,党员,1937,前三支队参谋长,1940,山东纵队;
       王亚僧,男,1938,三支队警通连司务长,1941,三支队;
       叶   夷,男,党员,1937,清河地委电台报务员,1940,山东分局社会部,广东;
       蒋   平,王   苏,姜淑芬,女,党员,1937,前《群众报》社编辑,1940,山东分局社会部,北京密云;
       包剑寒,男,党员,1937,清河军区参谋长,1940,山东纵队保卫部,辽宁辽阳。

       清河区肃托从1940年秋开始,至1942年夏季结束,前后近两年时间,二百多人被逮捕关押审查,其中二十五人被定为“托匪”而处死(内有党员二十三名,地方干部十三名,军队干部十二名)。

       山东清河区“肃托”被错杀人员名单

       以下内容的依次顺序为姓名、曾用名、性别、是否党员、入伍时间、原工作单位职务、处决时间地点、籍贯。
       张风芝,张运臣,男,党员,1938,《群众报》社总编,1940,山东分局社会部,章丘;
       苏伯龙,苏士友,男,党员,1938,三支队政治部敌工科长,1941,三支队政治部,章丘;
       高漳源,高玉兰,男,党员,1937,在邹、章、齐做地方工作,1940,山东分局社会部,章丘;
       许志英,许敬予,男,党员,1938,三支队十团参谋,1940,广饶范干,广饶;
       李维功,男,党员,1938,,三支队参谋处四科长,1940,寿光台头,桓台;
       焦子佩,焦玉春,男,党员,1935,在邹平、章丘一带统战工作,1940,山东分局社会部,广饶;
       邢淑军,邢肇谷,男,党员,1938,《群众报》社编辑,1940,山东分局社会部,张店;
       贾树青,贾   根,男,党员,1938,《群众报》社记者,1940,山东分局社会部,临淄;
       边立斌,边振臣,男,党员,1938,《群众报》社编辑,1940,山东分局社会部,临淄;
       崔拾一,崔亮功,男,1940,《群众报》社驻临淄记者,1941,清河区,临淄;
       张   渔,张福荣,男,党员,1938,临淄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1941,清河区,临淄;
       贾明轩,贾文谟,男,党员,1938,临淄县抗日民主政府秘书,1941,清河区,临淄;
       王肖川,男,党员,1939,临淄县抗日民主政府民政科长,1941,清河区,临淄;
       石星垣,男,党员,1937,三支队政治部锄奸科长,1941,山东纵队保卫部,临淄;
       刘巨卿,刘方正,男,党员,1938,三支队独立营政委,1941,三支队政治部,临淄;
       苏敬轩,苏方平,男,党员,1938,三支队司令部秘书,1941,三支队政治部,临淄;
       孙悟德,男,党员,1938,三支队锄奸科干事,1941,三支队政治部,临淄;
       李桂树,男,党员,1938,三支队司令部后勤会计,1941,三支队政治部,临淄;
       王寅春,男,党员,1938,三支队二科参谋,1941,三支队政治部,临淄;
       王   敏,男,党员,1938,三支队司令部机要员,1941,三支队政治部;
       叶更新,男,党员,1937,前三支队参谋长,1940,山东纵队;
       王亚僧,男,1938,三支队警通连司务长,1941,三支队;
       叶   夷,男,党员,1937,清河地委电台报务员,1940,山东分局社会部,广东;
       蒋   平,王   苏,姜淑芬,女,党员,1937,前《群众报》社编辑,1940,山东分局社会部,北京密云;
       包剑寒,男,党员,1937,清河军区参谋长,1940,山东纵队保卫部,辽宁辽阳。

       清河区肃托从1940年秋开始,至1942年夏季结束,前后近两年时间,二百多人被逮捕关押审查,其中二十五人被定为“托匪”而处死(内有党员二十三名,地方干部十三名,军队干部十二名)。


    1941年北平造辛巳式步枪(渤海老人称之为辛巳式马步枪)

    原图上传人“棱角”,原图说明:1941年北平造辛巳式步枪,7.92mm口径,枪长1080mm,以38式步枪为原型改进制成,既有毛瑟的影子,又保留了38式的色彩,除了枪栓枪机保险标尺准星等外,连防尘盖槽都照搬了过来。
  
    1944年8月17日,山东渤海军区直属团、特务营、四分区基干部队攻克利津县城及外围据点,全歼伪绥靖军第八集团第二十七团及一个日军分遣队、一个伪警备队,毙伤俘敌一千余人,其中毙伤日军五人,俘三人,毙伤伪军一百〇五人、俘八百九十人;缴获辛巳式马步枪数百支,辛巳式机枪四十余挺,水冷重机枪两挺,迫击炮若干门,弹药大批,物资大批。

    渤海军区直属团装备好于分区基干部队和县区武装,但不整齐,步枪有几种型号,机枪一个连仅两挺。利津战斗后,全团换装辛巳式马步枪,每个连四挺辛巳式机枪。原来一支步枪只配发十五发子弹,每次战斗消耗最多不能超过六发,打完了再补,利津战斗后每支枪一百发子弹。

    1945年10月,军区直属团改成七师十九团随师开赴东北,每个连步枪留下一部分,四挺机枪留下两挺,带走两挺。渤海军区的重机枪和迫击炮全部装备在军区特务营,军区直属团无重机枪,无迫击炮,山东七师去东北未携带重机枪、迫击炮。

    现在所见辛巳式马步枪无防尘盖,原枪上有。

    1941年北平造辛巳式步枪(渤海老人称之为辛巳式马步枪)

    原图上传人“棱角”,原图说明:1941年北平造辛巳式步枪,7.92mm口径,枪长1080mm,以38式步枪为原型改进制成,既有毛瑟的影子,又保留了38式的色彩,除了枪栓枪机保险标尺准星等外,连防尘盖槽都照搬了过来。
  
    1944年8月17日,山东渤海军区直属团、特务营、四分区基干部队攻克利津县城及外围据点,全歼伪绥靖军第八集团第二十七团及一个日军分遣队、一个伪警备队,毙伤俘敌一千余人,其中毙伤日军五人,俘三人,毙伤伪军一百〇五人、俘八百九十人;缴获辛巳式马步枪数百支,辛巳式机枪四十余挺,水冷重机枪两挺,迫击炮若干门,弹药大批,物资大批。

    渤海军区直属团装备好于分区基干部队和县区武装,但不整齐,步枪有几种型号,机枪一个连仅两挺。利津战斗后,全团换装辛巳式马步枪,每个连四挺辛巳式机枪。原来一支步枪只配发十五发子弹,每次战斗消耗最多不能超过六发,打完了再补,利津战斗后每支枪一百发子弹。

    1945年10月,军区直属团改成七师十九团随师开赴东北,每个连步枪留下一部分,四挺机枪留下两挺,带走两挺。渤海军区的重机枪和迫击炮全部装备在军区特务营,军区直属团无重机枪,无迫击炮,山东七师去东北未携带重机枪、迫击炮。

    现在所见辛巳式马步枪无防尘盖,原枪上有。


       照片中人:立者为八十二团团长张冲凌,坐者为八十二团副团长邢永生,蹲者为八十二团团参谋长赵衍庆。邢家也有这张照片,背面有邢永生记录的拍摄时间和地点,时间1948年8月,地点山东东平。外线出击结束后,十纵回山东休整,二十八师休整地在东平,二十九师休整地在汶上。东平与汶上比邻,前者在北,后者在南。

       照片中人:立者为八十二团团长张冲凌,坐者为八十二团副团长邢永生,蹲者为八十二团团参谋长赵衍庆。邢家也有这张照片,背面有邢永生记录的拍摄时间和地点,时间1948年8月,地点山东东平。外线出击结束后,十纵回山东休整,二十八师休整地在东平,二十九师休整地在汶上。东平与汶上比邻,前者在北,后者在南。


龙飞虎,曾任十纵二十八师八十二团副政委、政委,《跟随周副主席十一年》一书作者。

龙飞虎,曾任十纵二十八师八十二团副政委、政委,《跟随周副主席十一年》一书作者。


       龙飞虎刚到八十二团任职时,处境颇尴尬,干部们对他爱搭不理。济南战役外围战斗,八十二团开作战会议,龙飞虎对团长张冲凌的部署提了一点看法,张冲凌把铅笔往桌上一摔,说:你来指挥!战争年代就这样,机关干部下到基层任职,大家不看你的资历,看你的表现,不会因为你是中央机关下来的干部,又是领袖身边人而另眼相待。龙飞虎在作战中表现得不错,得到大家的认可。徐东阻击战,敌人在晚上突然发起攻击,突破大庙阵地,攻击到土楼八十二团团部。政委龙飞虎和副团长邢永生把机关分队、机关干部和勤杂人员组织起来反击,将敌人击退。相处时间长了,彼此也就互相了解了,做为领导干部,龙飞虎人品很好,为人正派,处事公道,这也是获得干部们尊敬的一个原因。

       龙飞虎刚到八十二团任职时,处境颇尴尬,干部们对他爱搭不理。济南战役外围战斗,八十二团开作战会议,龙飞虎对团长张冲凌的部署提了一点看法,张冲凌把铅笔往桌上一摔,说:你来指挥!战争年代就这样,机关干部下到基层任职,大家不看你的资历,看你的表现,不会因为你是中央机关下来的干部,又是领袖身边人而另眼相待。龙飞虎在作战中表现得不错,得到大家的认可。徐东阻击战,敌人在晚上突然发起攻击,突破大庙阵地,攻击到土楼八十二团团部。政委龙飞虎和副团长邢永生把机关分队、机关干部和勤杂人员组织起来反击,将敌人击退。相处时间长了,彼此也就互相了解了,做为领导干部,龙飞虎人品很好,为人正派,处事公道,这也是获得干部们尊敬的一个原因。
       我所了解的十纵二十八师八十四团简史

       陈绍昆
      (2009年10月25日)

     山东警备第七旅第十三团于1945年9月在桓台县城组建。当时在张店以西,明水以东胶济铁路北侧一带活动。
     1946年实施停战协议期间,初驻周村东北二十里堡,后又进占王村车站。
     1946年5月7日,歼灭明水出扰的伪军,俘敌千余人,攻克明水镇。
     1946年6月中旬,十三团位于龙山一带。周张战役中,部分突围敌人窜至章丘以北张家林,被十三团截击,歼敌一千二百人。
     1946年8月,渤海军区部队组建第七师,警七旅十三团编为该师第三团。
     1946年8月19日,一打邹平,十三团一部攻击邹平县城东南制高点黄山,打掉敌人几个碉堡,一部打援。
     1946年8月下旬,敌向我驻旧口部队进攻,被我击退,毙伤敌约五百余人,三团缴获美式六零炮。
     1946年9月21日,二打邹平,七师一团一营攻击邹平西关,歼敌一个连。我三团没有参加二打邹平战斗。
     1946年10月2日,三打邹平,三团负责打援。
     1947年2月1日,渤海军区对伪李连祥部发起攻击,三团攻克魏寨。
     1947年2月20日,渤海部队参加莱芜战役,三团在锦阳关阻击北来援敌。
     1947年4月3日,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在章丘相公庄成立,原七师三团改编为十纵八十二师八十四团。
     1947年4月22日,发起泰安战役,八十四团攻击南关。
     1947年7月15日至21日,攻打汶上战斗,未能成功。
     1947年8月1日于梁山地区阻击整五师、整八十四师,至12日完成阻击任务北渡黄河。
     1947年11月9日,八十四团攻克陇海路上马牧集车站。
     1947年12月底,八十四团围攻毕砦敌据点,进行两天战斗未能攻克,奉命撤出战斗,由两广纵队接替。
     1848年3月上旬,进行太和战斗,八十四团从南门攻入城中,八十二团从西门攻入城中,全歼守敌。另有晋冀鲁豫十一纵参战。
     1948年4月,我调二十八师政治部任秘书,从此脱离八十四团。
     1948年5月上旬,宛西战役打邓县以后,八十四团作战情况不清楚。

     附:警备第七旅第十三团营以上干部名录
     团长:杨信(1)、尚官毅(2)
     政委:克明
     副团长:张永忠(军士注:1953年因肺结核在济南病逝)
     参谋长:张永忠(1)、郭俊臣(2)
     参谋主任:王秀乾
     一(作战)参谋:张桂梅(1)、王军(2)
     二(侦察)参谋:杨夫邨(1)、孟林(2)
     三(通信)参谋:孙宝庭
     四(管理)参谋:常贯三
     协理员:杜俊
     政治处主任:郑仲哲(1)、董立芳(2)
     组织股股长:陈绍昆
     宣传股股长:赵尹光
     保卫股股长:常俊帮
     民运股股长:林杰之
     联络股股长:刘新民
     特务连:连长周为农(1)、李广义(2),指导员王和亭
     迫炮连:连长徐洪山,指导员李高臣
     一营:
     营长陈中(1)、贾墨林(2)
     教导员曲本汉
     副营长李孔琴
     副教导员郭传礼
     二营:
     营长向定银
     教导员张鼎
     副营长吕新义
     三营:
     营长黄景春
     教导员李怀义
     副教导员宋承温


       陈绍昆老人访谈记录

      ( 陈绍昆讲述,军士记录整理,2009年10月至12月)

       我回忆了一下,恐怕不很理想,感觉到记忆很模糊,有好多细节都忘记了。当时这个团[1]成立的时候叫山东警备第七旅第十三团,45年9月在桓台县城组建。组建后,十三团从桓台出发,在胶济铁路的北侧,张店以西,邹平以东这一带活动。

       这期间,打过一次寿光,具体时间我想不起来了,记得行军的时候,天空里的大雁往北飞。我们晚上包围了寿光,没有打开。到了拂晓,敌人有援兵,我们就撤了。当时在寿光城的东北角,曾经打开了一个缺口,我们冲进了一个班,后续部队没有跟进去,这个突破口很快就被敌人封闭了,这个班,我们撤走时没有撤出来。当时,团指挥所在北关,指挥所叫我去通知东面部队撤。我到那里,把指挥所的通知告诉部队,他们说冲进了一个班,现在出不来。没有办法,丢了一个班在那里。

       根据重庆谈判,46年1月执行停战令。在停战期间,我们开始驻在周村东北角的二十里铺。这个时候,到周村打了一下,没有决心打,可能属于打扰乱性质。再往后,我们就开到王村车站。

       46年5月,明水的敌人出来扰乱,我们把敌人打垮了,俘虏了一千多人,借这个机会攻占了明水镇。部队后来就继续往西靠,在龙山一带。我记得后来还打了一次明水,什么时候记不清了。

       第二次打明水时,我在团里当组织股长,到八连帮助工作。八连有一个战士叫宗岐山[2],让他当爆破手,他不干。他理由就是:“我抱着炸药不能带枪,炸开以后,人家都冲进去,我不能跟着进去。”我说:“不要紧,你把枪交给我,我同你们这个班在一块,你拉了导火索以后跑回来,我把枪交给你。”这样,他就同意了。爆破以后,我跟着这个班冲进去,后续部队也跟进去了。明水镇中间有一个钟楼一样的建筑物,我们冲到那个地方,敌人居高临下,我们停在那里到天亮。白天坚持一天,到了黄昏后继续发起攻击,把明水打下来了。白天为什么没有打下来呢?敌人是还乡团,非常顽强。晚上打下来后,二营违反了俘虏政策,把俘虏都枪毙了,尸体都拖到明水外面的稻田地里。明水周围都是水稻田,明晃晃的。团里知道以后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向上级报告。[3]

       46年6月初,其他部队发动周(村)张(店)战役,[4]警十三团和鲁中一支部队在胶济路两侧打济南的援兵。一部分突围的敌人从周村出来后,它知道铁路西边两侧有我们的部队,就向西北跑了。部队突进周村后,李曼村[5]到了火车站,抓了一个火车头,告诉司机:“送我们往西去。”他就坐着火车头,后面也没有车厢,到了龙山一带。我当时在龙山北侧一个小村带留守处,一些勤杂人员在那里。李曼村到龙山下了车,就到了我这个地方。我派通信员领他到前面部队,他带上部队一直往西北插,插到小清河边上的张家林,把敌人截住,俘虏敌人一千二百多。战斗结束后,警十三团带着俘虏驻在旧军,后回到章丘城。

       8月,渤海军区组建山东解放军第七师,我们警十三团编成七师三团。8月中下旬,渤海军区第一次打邹平。三团一部分兵力打邹平城东南角的黄山子,打了几个碉堡,其他大部分部队部署在杨堤庄,面对着周村(东南方向)打援兵。战斗结束之后,部队驻在旧口、东言礼、西言礼、释家套这一带。

       9月底,国民党八军、七十三军各一部进攻我们,三团打死打伤敌人三四百人。这次战斗我们缴获了敌人的六〇炮,这是我们第一次缴获这种炮,以前光知道敌人有一种小迫击炮叫六〇炮,口径六十毫米。

       9月下旬,渤海军区第二次打邹平,三团没有参加。一团一营打西关,歼灭敌人一个连。10月初,第三次打邹平。三团仍然负责打援,还是在邹平城东南方向面对周村打援。三打邹平后,三团到高苑东部休整,在那里过得春节。

       47年2月初,三团从高苑郑家埝(今高青县唐坊镇郑家埝村)一带出发向西,在清河镇一带过黄河,经惠民一直往西到聊城,发起对伪军李连祥部队的进攻。三团打的是魏寨,很顺利地就把魏寨打开了。李连祥那个部队很牛啊!冀南军区部队曾经包围聊城,打了很长时间没打下来。他们胸前都戴着纪念章,纪念章上有“守聊周年纪念”几个字。

       打完李连祥,我们南渡黄河到肥城,由肥城又向东,从泰安南边——记得地名有宫里、楼德、徂徕山——参加莱芜战役。从明水向南到莱芜边界,“齐长城” 有一个关口叫锦阳关,七师几个团都是在锦阳关打阻击。我们把当地的国民党驻军歼灭后,面向北面打援。济南的敌人出来后,通过明水向南,沿着一条公路增援,我们在锦阳关阻击。莱芜战役结束以后,三团就回到明水一带休整。1947年4月,领导机关在章丘相公庄成立华野第十纵,七师改编成二十八师,十一师改编成二十九师,七师三团改编成二十八师八十四团。

       47年4月,十纵打泰安。当时守泰安的是国民党整编七十二师,八十四团负责攻南门,八十二团负责打东门。八十二团把全团的掷弹筒都集中起来使用,把东门打开。打开泰安,部队休整一段时间后,主要是在胶济线以南,向东到淄川、博山这一带,来回游动。

       47年7月中旬去打汶上,吴化文的整编八十四师守汶上。当时我还是任组织股长,团里的勤杂人员都集中在城北,我负责留守。汶上城外壕沟里的水很多,打了五六天没打开,敌人的援兵来了,我们就撤了,撤到汶上南边。

       8月,刘邓部队南渡黄河,向南移动。我们为了拖住敌人,掩护刘邓南下,这就出现了梁山阻击。敌人是五军和整八十四师,我记得打了好几天,每天打到黄昏向后撤,有时候五六里路,有时候十来里路,这就开始构筑工事。第二天,太阳刚出头,敌人又来了,打一天,黄昏再后撤,打一步退一步,打一步退一步。我们守着,敌人冲不上来。八十四团三营九连的连干部打光了,当时组织股管干部,我到连里去配备干部。一排长找不到,后来发现他在工事那里。他就预计他来代理连长,说:“我与阵地共存亡,要我代理连长,我担不起这个担子来。”最后退到黄河边上,我们就过黄河了。

       当时中央有个命令,不准过黄河。请示陈毅,陈毅批准过黄河。有少量部队没有过去,有一个连好像顺着黄河向西,还有一些民工,一些辎重,没有过去。宋时轮耍赖,天已经大亮了,坐在黄河边上就是不过。八十四团作战参谋王秀乾叫他上船,他不上。部队已经上船,王秀乾说:“你们都下来,司令员不上船,我们一定要保卫司令员,我们就不过。”这样,宋时轮才上了船。

       十纵到黄河北,驻在寿张。在这里,陈毅来了一次,在营以上干部会上讲话。

       当时部队埋怨情绪很大,陈毅讲:中央是有命令要坚持在黄河南,根据当时的情况,你们司令向我报告了,我同意你们过黄河,这个责任由我负。根据当时的情况,过黄河是对的。背水一战,遭受了重大损失更不合算。现在刘邓部队已经进入了大别山地区,我们逐渐转入外线作战,是用蒋介石的骨头熬蒋介石的油。

       47年11月初,破袭陇海路,八十四团负责打马牧集。马牧集打了两次,这是第一次。打开马牧集后大约一个来月,八十四团打毕砦,当时毕砦的敌人主要是还乡团。周围几个据点,其他兄弟部队,八十二团、八十三团都打下来了。咱八十四团围了毕砦,围了一两天就是打不下来。部队往外撤,那时候我们心里真不是一个滋味啊!还乡团对老百姓糟蹋得很厉害,我们撤的时候,村里面老百姓到团部的院子里跪了一地,不让部队走。我们说:“我们另有任务,还有其他部队来。”当时两广纵队接我们的防。两广纵队虽然叫纵队,实际上就两个团。他们从南边撤过来,再加上一些两广的俘虏,编了一个纵队,实际上归十纵指挥。

       第二次外线出击,部队向东南,到了阜阳地区。48年3月,打淮河北岸的太和,八十四团是从南门攻入城,八十二团是从西门打进去的,把敌人全部歼灭了。当时配合作战的还有兄弟部队,刘邓的十一纵。

       48年4月,我调到二十八师政治部担任秘书,从此就脱离了八十四团。5月,宛西战役打邓县,八十四团是参加了的。我当时在师政治部,打了老河口后,政治部的有关留守人员走在后面,最后到了西峡口。然后又往东,到了南阳以东,参加宛东战役,打马刘营,缴获敌人四门化学迫击炮。

       48年7、8月份,十纵在汶上休整,成立师炮兵营,我到炮兵营当教导员(无营长),从这以后八十四团的情况我就不清楚了。

       我在二十八师炮兵营当教导员时,师炮兵营四个连。一连是山炮连,三门日式四一式七五山炮;二连是化学迫击炮连,四门美式四二化学迫击炮;三连是战防炮连,二门战防炮,一门苏式的,一门日式的,口径都是三七。炮兵营还有一个特务连,特务连三个排,一个警卫排,一个工兵排,一个观通排。观通排的观通器材有一架炮队镜,又叫剪形镜,一个方向盘,一个十八倍的望远镜。

       我们的炮弹靠缴获,携带的基数很小。济南战役之前,我们每次战斗发射炮弹都有限量。打开济南,特别是淮海战役打开徐州后,炮弹是即着[6]打。以前是连里向上边要炮弹,嫌炮弹少,这个时候,就嫌炮弹多。当时连里有专门驮弹药的马,不够用。山炮分解后分成五个大件——炮身、摇架、大架、防盾,炮轮,一匹马驮一件。炮身最重,其他比较轻,可以再放几发炮弹,根据炮弹的重量,多放几发或者少放几发。步兵连的干部都是自己背着背包和给养袋,炮兵连的干部把背包和给养袋放在马上。连里的干部都埋怨,说:“教导员给我们算计得那么清楚,我们连一个给养袋都放不上去。”

       济南战役,二十八师炮兵营开始是在长清,后到了济南西郊。吴化文起义,我们接他的防。那天晚上,我们往里进,吴化文的部队往外撤。然后我们炮营往北,再往东,转到济南火车站北边的北大槐树,继续向前。火车站北边是一个仓库区,还有一个水塔,炮营营部就在那里,战防炮连就布置在紧靠铁路一侧,其他连配属到下面,跟着各团上去了。在东面,铁路上有敌人的一个装甲列车,它一过来,我们就打。铁路北边,有一个妇女到南边去偷东西,在铁路上过来过去,被装甲车上的敌人一枪打死在铁路上。打开济南以后,炮营营部进到纬二路。在二大马路的十字路口东南拐角上是一个邮局,里面有一个地下室,地下室都是方方正正的石头垒起来的,我们在地下室待了一个白天。国民党的第二绥靖司令部原来就在这里。

       在淮海战役,有一次我们打得最痛快了。我们部署在东面,青龙集在我们的正面(西面)。一次,西面听到炮声,看见火光,炮弹打到我们附近。我命令各炮把火光标定起来,再根据听到炮弹出口的响声,这两个之间的时间差,乘上三百米,装好诸元,然后齐射。打了一个齐射后,敌人那个地方再也没有动静。这个时候炮弹多了,打得痛快了,也用不着请示了。

       淮海战役之后统一编制,二十八师改成八十二师,八十四团改成八十四师二五〇团。

       打上海时,我们八十二师炮兵营配属八十三师。这个时候炮兵的编制改变了,山炮就不在师里了。淮海战役之后,在姜堰把各师的山炮调上去,编到军炮团。师炮营有战防炮连、化学迫击炮连,增加了一个九二步兵炮连。九二步兵炮比较多,后来又分到各团,三个团编了三个九二步兵炮连。那时候九二步兵炮施行抵进射击,推到阵地前面打碉堡眼,有时从炮筒子里面瞄准,那都是土办法。

       〇团后来的战斗我都不太清楚,我记得打上海时,〇团打的是宝安公路[7],据说伤亡也比较大。八十二师只参加了一个团,其他两个团在苏州。[8]到了后来把他们调上去了,上海也打开了,他们没有参加战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十纵二十八师八十四团、十纵三〇师八十四团、二十八军八十四师二五〇团。
       [2] 渡江英雄,1949年6月由二十八军授予。
       [3] 渤海老人王树春时任警十三团团长尚官毅警卫员,我采访他时,谈及明水战斗,王老说:警十三团打明水,敌人缴枪投降,把枪扔到地上,一营上去抓俘虏,走到敌人跟前,敌人捡起枪就打,部队伤亡不小。敌人第二次投降,一连连长李高臣拿驳壳枪一下子打死一二十个俘虏,李高臣的驳壳枪是“二十响”。团政治处主任董立芳(后任二十八军军政委、河北省军区政委)批评李高臣杀俘,李高臣说:“敌人假投降,我们牺牲了那么多好同志!”董立芳要给李高臣处分,团长尚官毅、政委克明都不同意,说:“算了!”
       [4]《周村区志·大事记》相关资料:6月8日,鲁中军区四、九两个师,在渤海警备七旅的配合下,第二次解放周村。周村守敌大部被歼,残敌向济南逃窜,在章历县张家林一带,被渤海警备七旅十三团歼灭。
       1951年版《二十八军军史》:【周张战役】六月下旬(1985年版军史为“中旬”),我胶济前线部队警七师全部配合鲁中军区兄弟部队四师、九师,发动周(村)张(店)战役。我警七旅十五团配合九师首先对周村发起战斗,十三团配合鲁中警一旅警戒济南方向,准备打援。经一昼夜战斗,周村敌人突围向西北逃窜,经章丘以北张家林地区企图沿小清河去济南,我打援之十三团当即插至张家林截击该敌,经半天激战,该敌除逃窜百余人外,余尽就歼,计歼敌千二百余人。周村敌突围后,张店守敌在我强力攻击下,当夜不支突围逃窜,仍沿周村逃敌旧路图去济南,我十三团复截敌于张家林,激战竟日,全歼该敌两千余人。我十四团于益都地区截击东窜之地,俘敌八百余,并活捉敌首李青山。至此,战役胜利结束。
       原二十八军副军长赵兰芳是解放战士,个别子女很不地道,因后人之间矛盾,在网上歪曲赵兰芳历史。渤海老人王树春曾在警十三团、八十四团、二五〇团任通信员、警卫员、保卫干事,王老说:1946年6月打周村,周村敌人向西跑到张家林,赵兰芳是在张家林被俘的,俘虏都要经过政治审查,只有合格的才能补入部队。赵兰芳是贫苦出身,被抓兵强迫参加敌军,审查合格,补进警十三团。解放战争期间,赵兰芳获华东二级人民英雄称号。
       [5] 李曼村时任渤海军区三分区政委兼警备七旅政委。
       [6] 方言,在此处词义是“随便”。
       [7] 上海宝山至安亭公路,具体作战地点在刘(行)杨(行)段。
       [8] 二十八军最初部署,八十二师不参加上海战役,师部带二四四团、二四五团去苏州、海宁等地执行军管任务,二四六团则回吴兴担任警备。二四四团抵达苏州后突然又接到军的命令,改赴上海浦西参加战役,归八十三师指挥。后二四五、二四六团接到命令赴浦西参加战斗,战役已结束。

       陈绍昆老人访谈记录

      ( 陈绍昆讲述,军士记录整理,2009年10月至12月)

       我回忆了一下,恐怕不很理想,感觉到记忆很模糊,有好多细节都忘记了。当时这个团[1]成立的时候叫山东警备第七旅第十三团,45年9月在桓台县城组建。组建后,十三团从桓台出发,在胶济铁路的北侧,张店以西,邹平以东这一带活动。

       这期间,打过一次寿光,具体时间我想不起来了,记得行军的时候,天空里的大雁往北飞。我们晚上包围了寿光,没有打开。到了拂晓,敌人有援兵,我们就撤了。当时在寿光城的东北角,曾经打开了一个缺口,我们冲进了一个班,后续部队没有跟进去,这个突破口很快就被敌人封闭了,这个班,我们撤走时没有撤出来。当时,团指挥所在北关,指挥所叫我去通知东面部队撤。我到那里,把指挥所的通知告诉部队,他们说冲进了一个班,现在出不来。没有办法,丢了一个班在那里。

       根据重庆谈判,46年1月执行停战令。在停战期间,我们开始驻在周村东北角的二十里铺。这个时候,到周村打了一下,没有决心打,可能属于打扰乱性质。再往后,我们就开到王村车站。

       46年5月,明水的敌人出来扰乱,我们把敌人打垮了,俘虏了一千多人,借这个机会攻占了明水镇。部队后来就继续往西靠,在龙山一带。我记得后来还打了一次明水,什么时候记不清了。

       第二次打明水时,我在团里当组织股长,到八连帮助工作。八连有一个战士叫宗岐山[2],让他当爆破手,他不干。他理由就是:“我抱着炸药不能带枪,炸开以后,人家都冲进去,我不能跟着进去。”我说:“不要紧,你把枪交给我,我同你们这个班在一块,你拉了导火索以后跑回来,我把枪交给你。”这样,他就同意了。爆破以后,我跟着这个班冲进去,后续部队也跟进去了。明水镇中间有一个钟楼一样的建筑物,我们冲到那个地方,敌人居高临下,我们停在那里到天亮。白天坚持一天,到了黄昏后继续发起攻击,把明水打下来了。白天为什么没有打下来呢?敌人是还乡团,非常顽强。晚上打下来后,二营违反了俘虏政策,把俘虏都枪毙了,尸体都拖到明水外面的稻田地里。明水周围都是水稻田,明晃晃的。团里知道以后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向上级报告。[3]

       46年6月初,其他部队发动周(村)张(店)战役,[4]警十三团和鲁中一支部队在胶济路两侧打济南的援兵。一部分突围的敌人从周村出来后,它知道铁路西边两侧有我们的部队,就向西北跑了。部队突进周村后,李曼村[5]到了火车站,抓了一个火车头,告诉司机:“送我们往西去。”他就坐着火车头,后面也没有车厢,到了龙山一带。我当时在龙山北侧一个小村带留守处,一些勤杂人员在那里。李曼村到龙山下了车,就到了我这个地方。我派通信员领他到前面部队,他带上部队一直往西北插,插到小清河边上的张家林,把敌人截住,俘虏敌人一千二百多。战斗结束后,警十三团带着俘虏驻在旧军,后回到章丘城。

       8月,渤海军区组建山东解放军第七师,我们警十三团编成七师三团。8月中下旬,渤海军区第一次打邹平。三团一部分兵力打邹平城东南角的黄山子,打了几个碉堡,其他大部分部队部署在杨堤庄,面对着周村(东南方向)打援兵。战斗结束之后,部队驻在旧口、东言礼、西言礼、释家套这一带。

       9月底,国民党八军、七十三军各一部进攻我们,三团打死打伤敌人三四百人。这次战斗我们缴获了敌人的六〇炮,这是我们第一次缴获这种炮,以前光知道敌人有一种小迫击炮叫六〇炮,口径六十毫米。

       9月下旬,渤海军区第二次打邹平,三团没有参加。一团一营打西关,歼灭敌人一个连。10月初,第三次打邹平。三团仍然负责打援,还是在邹平城东南方向面对周村打援。三打邹平后,三团到高苑东部休整,在那里过得春节。

       47年2月初,三团从高苑郑家埝(今高青县唐坊镇郑家埝村)一带出发向西,在清河镇一带过黄河,经惠民一直往西到聊城,发起对伪军李连祥部队的进攻。三团打的是魏寨,很顺利地就把魏寨打开了。李连祥那个部队很牛啊!冀南军区部队曾经包围聊城,打了很长时间没打下来。他们胸前都戴着纪念章,纪念章上有“守聊周年纪念”几个字。

       打完李连祥,我们南渡黄河到肥城,由肥城又向东,从泰安南边——记得地名有宫里、楼德、徂徕山——参加莱芜战役。从明水向南到莱芜边界,“齐长城” 有一个关口叫锦阳关,七师几个团都是在锦阳关打阻击。我们把当地的国民党驻军歼灭后,面向北面打援。济南的敌人出来后,通过明水向南,沿着一条公路增援,我们在锦阳关阻击。莱芜战役结束以后,三团就回到明水一带休整。1947年4月,领导机关在章丘相公庄成立华野第十纵,七师改编成二十八师,十一师改编成二十九师,七师三团改编成二十八师八十四团。

       47年4月,十纵打泰安。当时守泰安的是国民党整编七十二师,八十四团负责攻南门,八十二团负责打东门。八十二团把全团的掷弹筒都集中起来使用,把东门打开。打开泰安,部队休整一段时间后,主要是在胶济线以南,向东到淄川、博山这一带,来回游动。

       47年7月中旬去打汶上,吴化文的整编八十四师守汶上。当时我还是任组织股长,团里的勤杂人员都集中在城北,我负责留守。汶上城外壕沟里的水很多,打了五六天没打开,敌人的援兵来了,我们就撤了,撤到汶上南边。

       8月,刘邓部队南渡黄河,向南移动。我们为了拖住敌人,掩护刘邓南下,这就出现了梁山阻击。敌人是五军和整八十四师,我记得打了好几天,每天打到黄昏向后撤,有时候五六里路,有时候十来里路,这就开始构筑工事。第二天,太阳刚出头,敌人又来了,打一天,黄昏再后撤,打一步退一步,打一步退一步。我们守着,敌人冲不上来。八十四团三营九连的连干部打光了,当时组织股管干部,我到连里去配备干部。一排长找不到,后来发现他在工事那里。他就预计他来代理连长,说:“我与阵地共存亡,要我代理连长,我担不起这个担子来。”最后退到黄河边上,我们就过黄河了。

       当时中央有个命令,不准过黄河。请示陈毅,陈毅批准过黄河。有少量部队没有过去,有一个连好像顺着黄河向西,还有一些民工,一些辎重,没有过去。宋时轮耍赖,天已经大亮了,坐在黄河边上就是不过。八十四团作战参谋王秀乾叫他上船,他不上。部队已经上船,王秀乾说:“你们都下来,司令员不上船,我们一定要保卫司令员,我们就不过。”这样,宋时轮才上了船。

       十纵到黄河北,驻在寿张。在这里,陈毅来了一次,在营以上干部会上讲话。

       当时部队埋怨情绪很大,陈毅讲:中央是有命令要坚持在黄河南,根据当时的情况,你们司令向我报告了,我同意你们过黄河,这个责任由我负。根据当时的情况,过黄河是对的。背水一战,遭受了重大损失更不合算。现在刘邓部队已经进入了大别山地区,我们逐渐转入外线作战,是用蒋介石的骨头熬蒋介石的油。

       47年11月初,破袭陇海路,八十四团负责打马牧集。马牧集打了两次,这是第一次。打开马牧集后大约一个来月,八十四团打毕砦,当时毕砦的敌人主要是还乡团。周围几个据点,其他兄弟部队,八十二团、八十三团都打下来了。咱八十四团围了毕砦,围了一两天就是打不下来。部队往外撤,那时候我们心里真不是一个滋味啊!还乡团对老百姓糟蹋得很厉害,我们撤的时候,村里面老百姓到团部的院子里跪了一地,不让部队走。我们说:“我们另有任务,还有其他部队来。”当时两广纵队接我们的防。两广纵队虽然叫纵队,实际上就两个团。他们从南边撤过来,再加上一些两广的俘虏,编了一个纵队,实际上归十纵指挥。

       第二次外线出击,部队向东南,到了阜阳地区。48年3月,打淮河北岸的太和,八十四团是从南门攻入城,八十二团是从西门打进去的,把敌人全部歼灭了。当时配合作战的还有兄弟部队,刘邓的十一纵。

       48年4月,我调到二十八师政治部担任秘书,从此就脱离了八十四团。5月,宛西战役打邓县,八十四团是参加了的。我当时在师政治部,打了老河口后,政治部的有关留守人员走在后面,最后到了西峡口。然后又往东,到了南阳以东,参加宛东战役,打马刘营,缴获敌人四门化学迫击炮。

       48年7、8月份,十纵在汶上休整,成立师炮兵营,我到炮兵营当教导员(无营长),从这以后八十四团的情况我就不清楚了。

       我在二十八师炮兵营当教导员时,师炮兵营四个连。一连是山炮连,三门日式四一式七五山炮;二连是化学迫击炮连,四门美式四二化学迫击炮;三连是战防炮连,二门战防炮,一门苏式的,一门日式的,口径都是三七。炮兵营还有一个特务连,特务连三个排,一个警卫排,一个工兵排,一个观通排。观通排的观通器材有一架炮队镜,又叫剪形镜,一个方向盘,一个十八倍的望远镜。

       我们的炮弹靠缴获,携带的基数很小。济南战役之前,我们每次战斗发射炮弹都有限量。打开济南,特别是淮海战役打开徐州后,炮弹是即着[6]打。以前是连里向上边要炮弹,嫌炮弹少,这个时候,就嫌炮弹多。当时连里有专门驮弹药的马,不够用。山炮分解后分成五个大件——炮身、摇架、大架、防盾,炮轮,一匹马驮一件。炮身最重,其他比较轻,可以再放几发炮弹,根据炮弹的重量,多放几发或者少放几发。步兵连的干部都是自己背着背包和给养袋,炮兵连的干部把背包和给养袋放在马上。连里的干部都埋怨,说:“教导员给我们算计得那么清楚,我们连一个给养袋都放不上去。”

       济南战役,二十八师炮兵营开始是在长清,后到了济南西郊。吴化文起义,我们接他的防。那天晚上,我们往里进,吴化文的部队往外撤。然后我们炮营往北,再往东,转到济南火车站北边的北大槐树,继续向前。火车站北边是一个仓库区,还有一个水塔,炮营营部就在那里,战防炮连就布置在紧靠铁路一侧,其他连配属到下面,跟着各团上去了。在东面,铁路上有敌人的一个装甲列车,它一过来,我们就打。铁路北边,有一个妇女到南边去偷东西,在铁路上过来过去,被装甲车上的敌人一枪打死在铁路上。打开济南以后,炮营营部进到纬二路。在二大马路的十字路口东南拐角上是一个邮局,里面有一个地下室,地下室都是方方正正的石头垒起来的,我们在地下室待了一个白天。国民党的第二绥靖司令部原来就在这里。

       在淮海战役,有一次我们打得最痛快了。我们部署在东面,青龙集在我们的正面(西面)。一次,西面听到炮声,看见火光,炮弹打到我们附近。我命令各炮把火光标定起来,再根据听到炮弹出口的响声,这两个之间的时间差,乘上三百米,装好诸元,然后齐射。打了一个齐射后,敌人那个地方再也没有动静。这个时候炮弹多了,打得痛快了,也用不着请示了。

       淮海战役之后统一编制,二十八师改成八十二师,八十四团改成八十四师二五〇团。

       打上海时,我们八十二师炮兵营配属八十三师。这个时候炮兵的编制改变了,山炮就不在师里了。淮海战役之后,在姜堰把各师的山炮调上去,编到军炮团。师炮营有战防炮连、化学迫击炮连,增加了一个九二步兵炮连。九二步兵炮比较多,后来又分到各团,三个团编了三个九二步兵炮连。那时候九二步兵炮施行抵进射击,推到阵地前面打碉堡眼,有时从炮筒子里面瞄准,那都是土办法。

       〇团后来的战斗我都不太清楚,我记得打上海时,〇团打的是宝安公路[7],据说伤亡也比较大。八十二师只参加了一个团,其他两个团在苏州。[8]到了后来把他们调上去了,上海也打开了,他们没有参加战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十纵二十八师八十四团、十纵三〇师八十四团、二十八军八十四师二五〇团。
       [2] 渡江英雄,1949年6月由二十八军授予。
       [3] 渤海老人王树春时任警十三团团长尚官毅警卫员,我采访他时,谈及明水战斗,王老说:警十三团打明水,敌人缴枪投降,把枪扔到地上,一营上去抓俘虏,走到敌人跟前,敌人捡起枪就打,部队伤亡不小。敌人第二次投降,一连连长李高臣拿驳壳枪一下子打死一二十个俘虏,李高臣的驳壳枪是“二十响”。团政治处主任董立芳(后任二十八军军政委、河北省军区政委)批评李高臣杀俘,李高臣说:“敌人假投降,我们牺牲了那么多好同志!”董立芳要给李高臣处分,团长尚官毅、政委克明都不同意,说:“算了!”
       [4]《周村区志·大事记》相关资料:6月8日,鲁中军区四、九两个师,在渤海警备七旅的配合下,第二次解放周村。周村守敌大部被歼,残敌向济南逃窜,在章历县张家林一带,被渤海警备七旅十三团歼灭。
       1951年版《二十八军军史》:【周张战役】六月下旬(1985年版军史为“中旬”),我胶济前线部队警七师全部配合鲁中军区兄弟部队四师、九师,发动周(村)张(店)战役。我警七旅十五团配合九师首先对周村发起战斗,十三团配合鲁中警一旅警戒济南方向,准备打援。经一昼夜战斗,周村敌人突围向西北逃窜,经章丘以北张家林地区企图沿小清河去济南,我打援之十三团当即插至张家林截击该敌,经半天激战,该敌除逃窜百余人外,余尽就歼,计歼敌千二百余人。周村敌突围后,张店守敌在我强力攻击下,当夜不支突围逃窜,仍沿周村逃敌旧路图去济南,我十三团复截敌于张家林,激战竟日,全歼该敌两千余人。我十四团于益都地区截击东窜之地,俘敌八百余,并活捉敌首李青山。至此,战役胜利结束。
       原二十八军副军长赵兰芳是解放战士,个别子女很不地道,因后人之间矛盾,在网上歪曲赵兰芳历史。渤海老人王树春曾在警十三团、八十四团、二五〇团任通信员、警卫员、保卫干事,王老说:1946年6月打周村,周村敌人向西跑到张家林,赵兰芳是在张家林被俘的,俘虏都要经过政治审查,只有合格的才能补入部队。赵兰芳是贫苦出身,被抓兵强迫参加敌军,审查合格,补进警十三团。解放战争期间,赵兰芳获华东二级人民英雄称号。
       [5] 李曼村时任渤海军区三分区政委兼警备七旅政委。
       [6] 方言,在此处词义是“随便”。
       [7] 上海宝山至安亭公路,具体作战地点在刘(行)杨(行)段。
       [8] 二十八军最初部署,八十二师不参加上海战役,师部带二四四团、二四五团去苏州、海宁等地执行军管任务,二四六团则回吴兴担任警备。二四四团抵达苏州后突然又接到军的命令,改赴上海浦西参加战役,归八十三师指挥。后二四五、二四六团接到命令赴浦西参加战斗,战役已结束。


       “陈绍昆老人访谈记录”注释部分增加了若干内容。

       “陈绍昆老人访谈记录”注释部分增加了若干内容。


       上月接战友电话,渤海老人李丕功于2016年2 月2日在南京逝世,享年106岁,李老是原长山县西马庄人,1938年初参加长山县抗日武装起义队伍。此前王京建老人在济南逝世,享年91岁,王老是原长山县东马庄人,1938年3月参加抗日救国五军。王京建老人和我同村,住一个巷子。东马、西马比邻,相距很近。长山县建置已撤销。家父参军即与李丕功一个中队(五军一支队一中队),李老当时是中队司务长,中队长是李步鸾(西马庄人)。

       1975年在南京第一次与俺长山老乡李丕功相见,2006年10月去南京原打算采访李老,但李老已患老年性痴呆,病情很重,只能作罢。李老在抗战期间一直在清河、渤海主力部队任职,参加了当时的重要战斗,如李老未患病,可拿到相当不错的采访内容。家父与李老别扭,从年轻到老打了一辈子。两个老头其实也没多大矛盾,主要还是性格冲突,两个脾气大的人相处,不打那是不可能的。在俺看来,两个老头闹别扭,问题更多一些还是出在家父,家父脾气比李老更大。李老是个好人,家父曾患严重内风湿病,最后得到控制,得益于李老相助。我说李老是个好人,不仅仅是因为家父疾病缘故,与李老在一个连班子搭档的老人也是如此评价。

       上月接战友电话,渤海老人李丕功于2016年2 月2日在南京逝世,享年106岁,李老是原长山县西马庄人,1938年初参加长山县抗日武装起义队伍。此前王京建老人在济南逝世,享年91岁,王老是原长山县东马庄人,1938年3月参加抗日救国五军。王京建老人和我同村,住一个巷子。东马、西马比邻,相距很近。长山县建置已撤销。家父参军即与李丕功一个中队(五军一支队一中队),李老当时是中队司务长,中队长是李步鸾(西马庄人)。

       1975年在南京第一次与俺长山老乡李丕功相见,2006年10月去南京原打算采访李老,但李老已患老年性痴呆,病情很重,只能作罢。李老在抗战期间一直在清河、渤海主力部队任职,参加了当时的重要战斗,如李老未患病,可拿到相当不错的采访内容。家父与李老别扭,从年轻到老打了一辈子。两个老头其实也没多大矛盾,主要还是性格冲突,两个脾气大的人相处,不打那是不可能的。在俺看来,两个老头闹别扭,问题更多一些还是出在家父,家父脾气比李老更大。李老是个好人,家父曾患严重内风湿病,最后得到控制,得益于李老相助。我说李老是个好人,不仅仅是因为家父疾病缘故,与李老在一个连班子搭档的老人也是如此评价。


       兰封战斗,发射筒送炸药包

       二十八军军史、八十三师师史中的记述
      《陆军第二十八军军史》(1985年版):
       “此役(指兰封战斗),我共歼敌68师355团约千余人,85团3连战斗中动作果敢迅速,首先攻入兰封城内。战斗中,在肖锋师长倡导下,部队创造了用八二炮、发射筒送炸药包歼灭敌人的办法。这在当时我军缺少火炮的情况下,对杀伤敌人,摧毁敌目标发挥了作用,显示了威力,受到前委、纵委的表扬并推广。毛主席在总结解放战争经验时,作为五大攻坚战技术之一载入‘毛选’。”
      《步兵第八十三师师史》(1996年版):
       “战斗中,在我师师长肖锋的倡导下,部队采用了八二迫击炮、发射筒发送炸药包歼灭敌人的办法。这在当时我军火炮缺乏的情况下,充分显示了威力,受到华野前委、纵委的表扬并推广,作为五大攻坚战技术之一载入了‘毛泽东选集’。”  
     
      当年战斗总结以及老战士对兰封战斗的回顾
      华东十纵二十九师八十五团《兰封战斗概述》(写于一九四七年底一九四八年初)节选:
      “② 火力、爆破、突击的三者密切结合。当火力准备开始之际,纵队山炮营的神炮手们连发六炮皆中,将城楼打毁,紧接着轻重机枪火力、曲射火力一齐展开,机智的爆破手窦廷栓同志趁机进行了飞行爆破,一连两包,将城门打开。突击队在火力与爆破烟雾的掩护下突入城内,将城楼占领,并与溃散之敌展开了纵深战斗。三者结合的特点表现在:山炮的威力超过了任何火力,连发六炮皆中,并与爆破员密切结合,待发炮前,首先告诉爆破员,发炮便成了爆破的信号,这样动作是一致的。同时爆破员又真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当城门打开,城门楼打毁之际,爆破员窦廷栓同志率领突击队冲锋,这样爆破与突击的动作自然密切结合起来。所以从爆破到突击成功,仅七分钟的时间,主要的优点是三者密切结合,动作迅速一致。”
      华东十纵二十九师八十六团政委翁默清回忆录《磨练》摘录:
      “(1947年)12月14日晚,我二十九师加强炮兵营,攻击兰封城及兰封车站。我团奉命从南面攻击,八十五团从东面攻击夺取兰封城。守敌是六十八师一个团。我团当晚在占领兰封车站后,以车站为依托,向城南近迫作业筑沟挖壕。师把纵队的炮兵营火炮拨出一门,加强我团的攻击力量。我带炮兵营副营长一起察看和安置炮兵的位置。敌虽有坚固的城墙和外壕等工事,但从兵力与火力上,我们两个团占着绝对的优势。是日阴霾,时有狂风,天空迷蒙。师决定下午二时总攻,我团担负总攻任务的是二连。团长和我及营连干部都在前沿阵地,亲眼目睹在炮击和爆破组连续地爆破之下,轰开了城墙的缺口,城墙倾斜成坡。轻重机枪的火力封锁与压制城墙上的火力点,突击队勇猛地攻上,敌人的反扑也被二连击退。”
      1951年版《二十八军军史》和1956年《二十八军解放战争战史》(初稿)无“发射筒送炸药包”相关内容。
      在采访八十五团副团长刘竹溪时,我特别问到此事(二十九师在兰封战斗发射筒送炸药包),刘老明确地否认:“没有!”
      2010年8月8日下午,我拜访原二十八军政治部副主任陈绍昆,请教:“十纵有没有用发射筒送炸药?”陈老反问我:“发射筒送炸药是什么?”我把中野发射筒送炸药包技术(飞雷)向陈老做了介绍,陈老说:“没有,我们是用迫击炮送炸药。”并向我讲解迫击炮送炸药的技术特点。1948年7月,十纵在汶上休整时,陈老任二十八师炮兵营教导员(无营长),对炮兵比较熟悉。

      对于发射筒送炸药包这一攻坚战技术,“毛主席在总结解放战争经验时,作为五大攻坚战技术之一载入‘毛选’”是否属实?
      1985年版《二十八军军史》和1996年版《八十三师师史》中所谓的“载入《毛选》”,任何一个人看到这样的表述,都会认为毛泽东把“发射筒送炸药包”做为五大攻坚战技术之一写入了他的文章。《毛泽东选集》在我们那代人是必读之书,许多人都是通读的,而且不止一遍的通读,我对这个“做为五大攻坚战技术之一载入《毛选》”没有任何印象。我把《毛选》解放战争篇全部重新看一遍,仍然没有找到二十八军军史及其师史所谓的“载入”。我再看《毛选》注释,在《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的注释中找了这个“载入”。当年写军史的秀才们玩弄这种唬弄读者的文字游戏,说句不好听的话,多少有点下作,对历史,对作者,对读者没有起码的敬畏之心。
      《将革命进行到底》注释[3]:
     〔3〕石家庄于一九四七年十一月十二日攻克,运城于一九四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攻克,四平于一九四八年三月十三日攻克,洛阳于一九四八年三月十四日和四月五日两次攻克,宜川于一九四八年三月三日攻克,宝鸡于一九四八年四月二十六日攻克,潍县于一九四八年四月二十七日攻克,临汾于一九四八年五月十七日攻克,开封于一九四八年六月二十二日攻克。这些城市,都有大量的碉堡群或兼有高大的城墙,并设有多层外壕、铁丝网、鹿砦等副防御设备。人民解放军在当时既无飞机又无坦克,没有或仅有少量炮兵。在攻克上述城市中,人民解放军学会了一套攻坚战术。这些战术是:(1)连续爆破――以炸药对敌人各种防御设施进行连续爆破;(2)坑道作业――秘密掘进到敌人碉堡或城墙底下,用炸药炸开,随即发起猛烈突击;(3)对壕作业,亦即近迫作业――对着敌人的坚固工事,挖掘壕沟,荫蔽接近敌人,突然发起冲击;(4)抛射炸药包――利用抛射筒或迫击炮发射炸药包,破坏敌人防御工事;(5)集中兵力、火力突破一点,实行穿插分割等“尖刀战法”。

       兰封战斗,发射筒送炸药包

       二十八军军史、八十三师师史中的记述
      《陆军第二十八军军史》(1985年版):
       “此役(指兰封战斗),我共歼敌68师355团约千余人,85团3连战斗中动作果敢迅速,首先攻入兰封城内。战斗中,在肖锋师长倡导下,部队创造了用八二炮、发射筒送炸药包歼灭敌人的办法。这在当时我军缺少火炮的情况下,对杀伤敌人,摧毁敌目标发挥了作用,显示了威力,受到前委、纵委的表扬并推广。毛主席在总结解放战争经验时,作为五大攻坚战技术之一载入‘毛选’。”
      《步兵第八十三师师史》(1996年版):
       “战斗中,在我师师长肖锋的倡导下,部队采用了八二迫击炮、发射筒发送炸药包歼灭敌人的办法。这在当时我军火炮缺乏的情况下,充分显示了威力,受到华野前委、纵委的表扬并推广,作为五大攻坚战技术之一载入了‘毛泽东选集’。”  
     
      当年战斗总结以及老战士对兰封战斗的回顾
      华东十纵二十九师八十五团《兰封战斗概述》(写于一九四七年底一九四八年初)节选:
      “② 火力、爆破、突击的三者密切结合。当火力准备开始之际,纵队山炮营的神炮手们连发六炮皆中,将城楼打毁,紧接着轻重机枪火力、曲射火力一齐展开,机智的爆破手窦廷栓同志趁机进行了飞行爆破,一连两包,将城门打开。突击队在火力与爆破烟雾的掩护下突入城内,将城楼占领,并与溃散之敌展开了纵深战斗。三者结合的特点表现在:山炮的威力超过了任何火力,连发六炮皆中,并与爆破员密切结合,待发炮前,首先告诉爆破员,发炮便成了爆破的信号,这样动作是一致的。同时爆破员又真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当城门打开,城门楼打毁之际,爆破员窦廷栓同志率领突击队冲锋,这样爆破与突击的动作自然密切结合起来。所以从爆破到突击成功,仅七分钟的时间,主要的优点是三者密切结合,动作迅速一致。”
      华东十纵二十九师八十六团政委翁默清回忆录《磨练》摘录:
      “(1947年)12月14日晚,我二十九师加强炮兵营,攻击兰封城及兰封车站。我团奉命从南面攻击,八十五团从东面攻击夺取兰封城。守敌是六十八师一个团。我团当晚在占领兰封车站后,以车站为依托,向城南近迫作业筑沟挖壕。师把纵队的炮兵营火炮拨出一门,加强我团的攻击力量。我带炮兵营副营长一起察看和安置炮兵的位置。敌虽有坚固的城墙和外壕等工事,但从兵力与火力上,我们两个团占着绝对的优势。是日阴霾,时有狂风,天空迷蒙。师决定下午二时总攻,我团担负总攻任务的是二连。团长和我及营连干部都在前沿阵地,亲眼目睹在炮击和爆破组连续地爆破之下,轰开了城墙的缺口,城墙倾斜成坡。轻重机枪的火力封锁与压制城墙上的火力点,突击队勇猛地攻上,敌人的反扑也被二连击退。”
      1951年版《二十八军军史》和1956年《二十八军解放战争战史》(初稿)无“发射筒送炸药包”相关内容。
      在采访八十五团副团长刘竹溪时,我特别问到此事(二十九师在兰封战斗发射筒送炸药包),刘老明确地否认:“没有!”
      2010年8月8日下午,我拜访原二十八军政治部副主任陈绍昆,请教:“十纵有没有用发射筒送炸药?”陈老反问我:“发射筒送炸药是什么?”我把中野发射筒送炸药包技术(飞雷)向陈老做了介绍,陈老说:“没有,我们是用迫击炮送炸药。”并向我讲解迫击炮送炸药的技术特点。1948年7月,十纵在汶上休整时,陈老任二十八师炮兵营教导员(无营长),对炮兵比较熟悉。

      对于发射筒送炸药包这一攻坚战技术,“毛主席在总结解放战争经验时,作为五大攻坚战技术之一载入‘毛选’”是否属实?
      1985年版《二十八军军史》和1996年版《八十三师师史》中所谓的“载入《毛选》”,任何一个人看到这样的表述,都会认为毛泽东把“发射筒送炸药包”做为五大攻坚战技术之一写入了他的文章。《毛泽东选集》在我们那代人是必读之书,许多人都是通读的,而且不止一遍的通读,我对这个“做为五大攻坚战技术之一载入《毛选》”没有任何印象。我把《毛选》解放战争篇全部重新看一遍,仍然没有找到二十八军军史及其师史所谓的“载入”。我再看《毛选》注释,在《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的注释中找了这个“载入”。当年写军史的秀才们玩弄这种唬弄读者的文字游戏,说句不好听的话,多少有点下作,对历史,对作者,对读者没有起码的敬畏之心。
      《将革命进行到底》注释[3]:
     〔3〕石家庄于一九四七年十一月十二日攻克,运城于一九四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攻克,四平于一九四八年三月十三日攻克,洛阳于一九四八年三月十四日和四月五日两次攻克,宜川于一九四八年三月三日攻克,宝鸡于一九四八年四月二十六日攻克,潍县于一九四八年四月二十七日攻克,临汾于一九四八年五月十七日攻克,开封于一九四八年六月二十二日攻克。这些城市,都有大量的碉堡群或兼有高大的城墙,并设有多层外壕、铁丝网、鹿砦等副防御设备。人民解放军在当时既无飞机又无坦克,没有或仅有少量炮兵。在攻克上述城市中,人民解放军学会了一套攻坚战术。这些战术是:(1)连续爆破――以炸药对敌人各种防御设施进行连续爆破;(2)坑道作业――秘密掘进到敌人碉堡或城墙底下,用炸药炸开,随即发起猛烈突击;(3)对壕作业,亦即近迫作业――对着敌人的坚固工事,挖掘壕沟,荫蔽接近敌人,突然发起冲击;(4)抛射炸药包――利用抛射筒或迫击炮发射炸药包,破坏敌人防御工事;(5)集中兵力、火力突破一点,实行穿插分割等“尖刀战法”。


       泰安战役(泰蒙战役)泰安城攻坚战

       泰安战役于1947年4月22日发起,是日,陈士榘下达作战命令:十纵攻击泰安城,吸引大汶口整七十五师、整八十五师出援,一、三纵至泰安西南打援,歼灭从大汶口北上增援之敌。

       驻守泰安的国民党军是整编七十二师,其装备为美日混械,辖三十四旅和新十三、十五旅,容员两万八千人。整七十二师向泰安开拔时,留下新十五旅(欠四十五团一、三营,该团团部和这两个营随师驻守泰安)驻平阴、东阿、肥城等地,进驻泰安两个旅,共一万五六千人,泰安城中另有一个国民党山东保安团。而十纵是个小纵队,两个师,一万六千余人,另附鲁中二旅一团。

       攻城一方兵力起码应两倍于敌,敌我兵力两相比较,十纵显然不占优势。敌我双方火力比较,十纵更不占优势,整七十二师有四门一〇五美式榴弹炮、八门美式四二化学迫击炮,而十纵仅有四门日式七五山炮。部队对打泰安信心不足,纵队司令宋时轮拿山东人吃大饼作比喻,饼太大,一下子吃不了,就一口一口吃,泰安之敌虽然有兵力上的优势,但配置分散,有利于各个击破。

       22日下午4时,十纵各部开始攻击泰安城外围敌各据点,基本消灭伸出城外的四个营,敌反击亦被击退。十纵在攻城前,为解除城外制高点对攻城部队的威胁,23日开始攻击摩天岭和嵩里山。当晚,八十三团攻克摩天岭,八十五团攻击嵩里山失利。

       大汶口整七十五师、整八十五师未出援,而五军已有西援的模样。陈士榘责怪十纵动作迟缓,其实他也知道,凭十纵这点兵力,又缺少火炮支援,想打下泰安确实困难。陈士榘遂改变原作战部署,24日命三纵八师加入泰安战斗,并命令特种兵纵队司令陈锐霆带特纵参加泰安战斗,这是特纵组建后首次参战。24日晚,三纵八师奉命攻击嵩里山和西关,二十二团顺利攻占西关,二十三团攻击嵩里山于25日拂晓遭敌反击失利。陈士榘调特纵美式榴炮支援八师,25日黄昏后复将嵩里山攻克。

       25日,泰安守敌已四面被围,敌援兵仍未出动,华野决歼整七十二师。当晚总攻,二十八师攻击东门,二十九师攻击南门,八师攻击西门。晚8时总攻发起,至晚10时15分,二十八师八十二团一营首先突破东门,晚10时40分,二十九师八十五团三营突破南门,八师于26日凌晨2时突破西门。

       泰安战役虽然歼灭整七十二师两个旅,但未能实现打援计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参考资料:南京军区《第三野战军战史》、刘统《华东解放战争纪实》、《二十八军军史》(1951年版、1985年版)、《文史资料存稿选编\全面内战(上)》、赵衍庆《二四四团简要战史》

       我萌发写十纵攻坚战斗的念头,始于网络上对十纵的非议,某些人认为十纵防御强,攻坚弱,他们中一些人被网友们认为是军史“大咖”,泰安城攻坚战斗是他们常用来作为实证的例子,他们把泰安城的胜利攻克归功于三纵八师,并认为八师首先破城。至于泰安战役整个实施过程和具体战况,他们则无一谈及,要么他们不知道,要么他们不想知道,屁股决定脑袋,成见使然。

       泰安战役在解放军战史上称泰蒙战役,但十纵老人都叫前者,1951年版《二十八军军史》上也是这么称。我感到意外的是,有老人将莱芜战役称作“莱北战役”,这可能是当年十纵对莱芜战役最初的叫法。泰安战役是十纵建纵后第一仗,本篇是一个急就章,写作的最初动机主要还想把基本情况介绍给众人,今后打算写个比较完整的泰安城攻坚战。

       泰安战役(泰蒙战役)泰安城攻坚战

       泰安战役于1947年4月22日发起,是日,陈士榘下达作战命令:十纵攻击泰安城,吸引大汶口整七十五师、整八十五师出援,一、三纵至泰安西南打援,歼灭从大汶口北上增援之敌。

       驻守泰安的国民党军是整编七十二师,其装备为美日混械,辖三十四旅和新十三、十五旅,容员两万八千人。整七十二师向泰安开拔时,留下新十五旅(欠四十五团一、三营,该团团部和这两个营随师驻守泰安)驻平阴、东阿、肥城等地,进驻泰安两个旅,共一万五六千人,泰安城中另有一个国民党山东保安团。而十纵是个小纵队,两个师,一万六千余人,另附鲁中二旅一团。

       攻城一方兵力起码应两倍于敌,敌我兵力两相比较,十纵显然不占优势。敌我双方火力比较,十纵更不占优势,整七十二师有四门一〇五美式榴弹炮、八门美式四二化学迫击炮,而十纵仅有四门日式七五山炮。部队对打泰安信心不足,纵队司令宋时轮拿山东人吃大饼作比喻,饼太大,一下子吃不了,就一口一口吃,泰安之敌虽然有兵力上的优势,但配置分散,有利于各个击破。

       22日下午4时,十纵各部开始攻击泰安城外围敌各据点,基本消灭伸出城外的四个营,敌反击亦被击退。十纵在攻城前,为解除城外制高点对攻城部队的威胁,23日开始攻击摩天岭和嵩里山。当晚,八十三团攻克摩天岭,八十五团攻击嵩里山失利。

       大汶口整七十五师、整八十五师未出援,而五军已有西援的模样。陈士榘责怪十纵动作迟缓,其实他也知道,凭十纵这点兵力,又缺少火炮支援,想打下泰安确实困难。陈士榘遂改变原作战部署,24日命三纵八师加入泰安战斗,并命令特种兵纵队司令陈锐霆带特纵参加泰安战斗,这是特纵组建后首次参战。24日晚,三纵八师奉命攻击嵩里山和西关,二十二团顺利攻占西关,二十三团攻击嵩里山于25日拂晓遭敌反击失利。陈士榘调特纵美式榴炮支援八师,25日黄昏后复将嵩里山攻克。

       25日,泰安守敌已四面被围,敌援兵仍未出动,华野决歼整七十二师。当晚总攻,二十八师攻击东门,二十九师攻击南门,八师攻击西门。晚8时总攻发起,至晚10时15分,二十八师八十二团一营首先突破东门,晚10时40分,二十九师八十五团三营突破南门,八师于26日凌晨2时突破西门。

       泰安战役虽然歼灭整七十二师两个旅,但未能实现打援计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参考资料:南京军区《第三野战军战史》、刘统《华东解放战争纪实》、《二十八军军史》(1951年版、1985年版)、《文史资料存稿选编\全面内战(上)》、赵衍庆《二四四团简要战史》

       我萌发写十纵攻坚战斗的念头,始于网络上对十纵的非议,某些人认为十纵防御强,攻坚弱,他们中一些人被网友们认为是军史“大咖”,泰安城攻坚战斗是他们常用来作为实证的例子,他们把泰安城的胜利攻克归功于三纵八师,并认为八师首先破城。至于泰安战役整个实施过程和具体战况,他们则无一谈及,要么他们不知道,要么他们不想知道,屁股决定脑袋,成见使然。

       泰安战役在解放军战史上称泰蒙战役,但十纵老人都叫前者,1951年版《二十八军军史》上也是这么称。我感到意外的是,有老人将莱芜战役称作“莱北战役”,这可能是当年十纵对莱芜战役最初的叫法。泰安战役是十纵建纵后第一仗,本篇是一个急就章,写作的最初动机主要还想把基本情况介绍给众人,今后打算写个比较完整的泰安城攻坚战。
好文,谢谢楼主
山东渤海行政区略图(点击图可看大图)
1944年8月,渤海军区在博兴县史家口(今属东营市)召开利津县城解放祝捷大会
山东省档案馆公布的利津攻坚战相关资料
渤海军区在利津战斗中缴获的轻机枪
红色信念 发表于 2016-3-18 22:43
好文,谢谢楼主
欢迎红色信念先生光临。


       渤海军区主力部队在利津战斗缴获的迫击炮、重机枪、掷弹筒等。
       图中的这两挺重机枪当时并未在利津城中,战前伪绥靖军二十七团将其送到济南维修,利津战斗打响后,敌人将其送回利津城,在路上被部队截获。两门迫击炮,一门是八二迫击炮,另一门应该就是老人所说的十生丁(厘米)迫击炮。掷弹筒应该是仿制品。

       渤海军区主力部队在利津战斗缴获的迫击炮、重机枪、掷弹筒等。
       图中的这两挺重机枪当时并未在利津城中,战前伪绥靖军二十七团将其送到济南维修,利津战斗打响后,敌人将其送回利津城,在路上被部队截获。两门迫击炮,一门是八二迫击炮,另一门应该就是老人所说的十生丁(厘米)迫击炮。掷弹筒应该是仿制品。


       利津县城是抗战时期山东八路军解放的第二座县城,1944年8月23日《解放日报》头版报道。

       利津县城是抗战时期山东八路军解放的第二座县城,1944年8月23日《解放日报》头版报道。
好文章,已收藏


       马耀南之牺牲  

       关于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支队长(老人习惯称“司令”)马耀南的牺牲已有不少文字涉及,如地方志、地方党史和当事人回忆等,但都语焉不详,所见文字对马耀南牺牲过程的记述比较粗糙,甚至扭曲史实,或将敌人兵力渲染夸大,或将桓台牛王庄战斗与邹平刘家井战斗相联系。当时与马耀南、副支队长杨国夫一起行动的有七团、警卫营和特务团一、三连,马耀南突围时为什么没有和部队一起行动,身边只有寥寥数人?为什么杨国夫成功突围,而马耀南却牺牲了呢?

      我综合王京建、董应祥、陈绍昆、赵衍庆等当事人的回忆尽可能将这一过程还原。

      1939年6月6日,三支队在邹平县刘家井一带与日伪军激战一天后,向南撤至章丘县索家。在索家,三支队首长们决定分头行动:马耀南和清河特委书记景晓村带警卫营去长山八区,杨国夫带特务团一、三连回长山六区,十团团长李人凤则带十团一、三营返回临淄驻地。

      五六天后,日军在刘家井战斗后针对三支队的扫荡结束。6月下旬,杨国夫去长山八区找马耀南,但未见到。不久,马耀南派人到长山八区联系,来人告诉杨国夫:马司令已去铁路南,住在一个亲戚家。杨国夫带一、三连出长山八区,至邹平东言礼庄、西言礼庄附近一个村庄隐蔽宿营。东西言礼在邹(平)长(山)交界处。杨国夫的警卫员王京建请假回长山县东马庄探亲,走之前他听说马司令近一两天就要来和杨副司令会合。

      马杨重新会合时间是在1939年7月。7月21日下午,三支队在长山六区李家套召开大会,马耀南、杨国夫在会上讲话。此前,马杨商议部队下一步行动,决定东去临淄与景晓村、李人凤会合。会后,马杨带七团、警卫营和特务团一、三连于当夜出发,行程四十里,22日凌晨抵桓台县牛王庄。部队进村后不打扰百姓,在村中街道上休息。

       1939年7月22日这一天是农历六月初六。邹长农谚:“六月六,看谷秀,高粱没(mo)过牛,麦子没(mei)了头。”意为农历六月初六,谷子秀出了穗子,高粱长得高过牛,麦子已经收割打场。

      杨国夫的警卫员王京建此前请假回家探亲,未参加牛王庄战斗,他归队后听警卫员们转述牛王庄战斗的经过:

      “22日天亮,牛王庄的老百姓打开院门,把部队请进屋子,烧水做饭。牛王庄一大户人家是汉奸,他儿子在日军据点当汉奸,部队进村后,他立即到荆家据点向鬼子告密。

      “上午,日伪军从牛王庄以北的荆家据点,西南的新城(桓台县治所,今已迁至索镇)据点,东南的唐山据点出动,合击牛王庄。上午八九点钟,部队发现敌人。十点多钟,鬼子从西面和西南向牛王庄发起攻击。鬼子攻进村子,部队反击把鬼子打了出去。

      “马司令要杨副司令突围,他留下掩护。杨副司令深知马司令对三支队的重要性,他说:‘部队不能没有你!’ 坚持要求马司令先撤。

      “当时牛王庄西面和西南枪声激烈,东面和东南却没有一点儿动静。在马司令和杨副司令争执的时候,支队机关和勤杂人员已经从村东撤出,从东面走小路撤走。马司令带几个警卫人员出村东,走大路向东南撤退,进入大寨村。鬼子已预先埋伏在村子里,马司令中弹牺牲。”

      我父亲当时是特务团一营一连二班班长,据他回忆,日伪军包围牛王庄,三面有枪声,一面没有枪声。他说:“这是日军的一贯战术,围三缺一,诱骗你进入伏击圈。马耀南缺少军事经验,骑马走大道,从没有枪声的地方突围,中了鬼子埋伏。我们跟杨国夫钻高粱地冲出去!”[1]

      杨国夫掩护马耀南撤退后,带特务团一、三连向东突围,转移至临淄县南高阳村。马耀南牺牲后,马家的长工董应祥等人将马的遗体移送到南高阳。董应祥说:杨国夫见到马耀南的遗体,一下子跌坐在地上,痛哭!

      马耀南入棺后,棺材放在和家园(今淄博市周村区和家庄)亲戚的墓田里,暂不下葬,丘在地面。

      10月,马天民被他的警卫员李子友出卖牺牲。部队将马耀南、马天民牺牲的消息一并通知马家,马家一下子失去了两个男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日军《作战要务令》(1938年颁布):“攻击依托村落之敌,一般采取迂回攻击的方式,使敌孤立于我阵中而自动败走,我军再乘机捕捉歼灭之。只有在无法避免的情况下,才直接攻击。迂回攻击法,应着眼于以下几点:1、以一部在正面监视敌人,主力准备迂回到敌侧背,展开突然攻击。此时,如将敌退路全部截断,敌将会拼死抵抗。因此,应放开一条退路,并在此方秘密配置重火器。2、(略)。3、突击格斗后,敌通过我计划中的退路溃走,我即以事先准备的重火器,对其进行扫射歼灭。4、(略)。5、(略)。”摘自2012年第20期《世界军事》杂志之《最新解密侵华日军作战总结》,译者董屹立。

       马耀南之牺牲  

       关于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支队长(老人习惯称“司令”)马耀南的牺牲已有不少文字涉及,如地方志、地方党史和当事人回忆等,但都语焉不详,所见文字对马耀南牺牲过程的记述比较粗糙,甚至扭曲史实,或将敌人兵力渲染夸大,或将桓台牛王庄战斗与邹平刘家井战斗相联系。当时与马耀南、副支队长杨国夫一起行动的有七团、警卫营和特务团一、三连,马耀南突围时为什么没有和部队一起行动,身边只有寥寥数人?为什么杨国夫成功突围,而马耀南却牺牲了呢?

      我综合王京建、董应祥、陈绍昆、赵衍庆等当事人的回忆尽可能将这一过程还原。

      1939年6月6日,三支队在邹平县刘家井一带与日伪军激战一天后,向南撤至章丘县索家。在索家,三支队首长们决定分头行动:马耀南和清河特委书记景晓村带警卫营去长山八区,杨国夫带特务团一、三连回长山六区,十团团长李人凤则带十团一、三营返回临淄驻地。

      五六天后,日军在刘家井战斗后针对三支队的扫荡结束。6月下旬,杨国夫去长山八区找马耀南,但未见到。不久,马耀南派人到长山八区联系,来人告诉杨国夫:马司令已去铁路南,住在一个亲戚家。杨国夫带一、三连出长山八区,至邹平东言礼庄、西言礼庄附近一个村庄隐蔽宿营。东西言礼在邹(平)长(山)交界处。杨国夫的警卫员王京建请假回长山县东马庄探亲,走之前他听说马司令近一两天就要来和杨副司令会合。

      马杨重新会合时间是在1939年7月。7月21日下午,三支队在长山六区李家套召开大会,马耀南、杨国夫在会上讲话。此前,马杨商议部队下一步行动,决定东去临淄与景晓村、李人凤会合。会后,马杨带七团、警卫营和特务团一、三连于当夜出发,行程四十里,22日凌晨抵桓台县牛王庄。部队进村后不打扰百姓,在村中街道上休息。

       1939年7月22日这一天是农历六月初六。邹长农谚:“六月六,看谷秀,高粱没(mo)过牛,麦子没(mei)了头。”意为农历六月初六,谷子秀出了穗子,高粱长得高过牛,麦子已经收割打场。

      杨国夫的警卫员王京建此前请假回家探亲,未参加牛王庄战斗,他归队后听警卫员们转述牛王庄战斗的经过:

      “22日天亮,牛王庄的老百姓打开院门,把部队请进屋子,烧水做饭。牛王庄一大户人家是汉奸,他儿子在日军据点当汉奸,部队进村后,他立即到荆家据点向鬼子告密。

      “上午,日伪军从牛王庄以北的荆家据点,西南的新城(桓台县治所,今已迁至索镇)据点,东南的唐山据点出动,合击牛王庄。上午八九点钟,部队发现敌人。十点多钟,鬼子从西面和西南向牛王庄发起攻击。鬼子攻进村子,部队反击把鬼子打了出去。

      “马司令要杨副司令突围,他留下掩护。杨副司令深知马司令对三支队的重要性,他说:‘部队不能没有你!’ 坚持要求马司令先撤。

      “当时牛王庄西面和西南枪声激烈,东面和东南却没有一点儿动静。在马司令和杨副司令争执的时候,支队机关和勤杂人员已经从村东撤出,从东面走小路撤走。马司令带几个警卫人员出村东,走大路向东南撤退,进入大寨村。鬼子已预先埋伏在村子里,马司令中弹牺牲。”

      我父亲当时是特务团一营一连二班班长,据他回忆,日伪军包围牛王庄,三面有枪声,一面没有枪声。他说:“这是日军的一贯战术,围三缺一,诱骗你进入伏击圈。马耀南缺少军事经验,骑马走大道,从没有枪声的地方突围,中了鬼子埋伏。我们跟杨国夫钻高粱地冲出去!”[1]

      杨国夫掩护马耀南撤退后,带特务团一、三连向东突围,转移至临淄县南高阳村。马耀南牺牲后,马家的长工董应祥等人将马的遗体移送到南高阳。董应祥说:杨国夫见到马耀南的遗体,一下子跌坐在地上,痛哭!

      马耀南入棺后,棺材放在和家园(今淄博市周村区和家庄)亲戚的墓田里,暂不下葬,丘在地面。

      10月,马天民被他的警卫员李子友出卖牺牲。部队将马耀南、马天民牺牲的消息一并通知马家,马家一下子失去了两个男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日军《作战要务令》(1938年颁布):“攻击依托村落之敌,一般采取迂回攻击的方式,使敌孤立于我阵中而自动败走,我军再乘机捕捉歼灭之。只有在无法避免的情况下,才直接攻击。迂回攻击法,应着眼于以下几点:1、以一部在正面监视敌人,主力准备迂回到敌侧背,展开突然攻击。此时,如将敌退路全部截断,敌将会拼死抵抗。因此,应放开一条退路,并在此方秘密配置重火器。2、(略)。3、突击格斗后,敌通过我计划中的退路溃走,我即以事先准备的重火器,对其进行扫射歼灭。4、(略)。5、(略)。”摘自2012年第20期《世界军事》杂志之《最新解密侵华日军作战总结》,译者董屹立。
关于渤海区一致有个疑问,能给西北整个独立6旅,为什么让10纵开战初才1万4,后来长期2个师1个团呢?
整个华东军区地方部队并不少,野战军却一直没满员过,一直到淮海结束。



欢迎书迷兄大驾光临!
军事书迷 发表于 2016-4-30 22:02
好文章,已收藏


欢迎书迷兄大驾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