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科普戚家军的结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2:15:35
有有资料说,戚继光去世后,戚家军编遣散的散 留的留,以戚家军为核心的部分浙营兵驻扎河北长城,而后浙营吴惟忠等部复又参加朝鲜之役,平壤和之后的蔚山岛山攻坚战中均有浙兵的身影,这部分浙兵应该就是戚家军,再而后,据说是戚家军集团最后的遗脉与后金军事集团往复交手,天启元年1621沈阳战役胶着之时,关内川浙二营远征赴援,在大凌河与满洲旗兵大战,川浙二营最终奋战而亡,戚家军彻底消亡~

维基百科上是这样说的:

浑河之战 (1621年)

天启元年(1621年)沈阳被后金攻占的时,一支由川浙兵组成的援辽大军在总兵童仲揆、陈策等率领下,推进到浑河,欲与沈阳城内的明兵对后金兵进行夹击。

听说城已被占,陈策下令还师。游击周敦吉等一再请战,诸将激动地说:“我辈不能救沈,在此三年何为!”[1]

于是明兵分为两营,周敦吉与副总兵四川石柱都司佥书秦邦屏先渡河,在桥北立营;童仲揆、陈策及副将戚金、参将张明世统浙兵三千在桥南立营。在秦邦屏结营尚未完成时,后金骑兵四面攻击。四川明军无所畏惧地迎战,先败白旗,又败黄旗,击斩落马两三千人[2],擒后金一参将、二游击[3],川兵营甚坚,后金多次进攻无果。李永芳找到被俘的中国炮手,亲自解开捆绑,人赏千金,用来攻击川军,发炮无不立碎者。经过激烈交锋,川军终于饥饿疲劳,难以支持,全部被歼灭。周敦吉、秦邦屏及参将吴文杰、守备雷安民等皆力战而死。周世禄从西北逸出,邓起龙、袁见龙夺桥西奔,带领残军俱走入浙营,继续坚持作战。浙兵布阵于浑河五里之外,列置战车枪炮,掘壕安营,用秫秸为栅,外涂泥巴。后金兵消灭江北川兵,迅速渡河把浙兵包围数匝。

总兵朱万良、姜弼率领三千余援兵,行至白塔铺,观望不战。遣兵一千为哨探,遭遇到后金的将领雅松。雅松望风而逃,明兵放枪紧追,直追到后金左翼四旗兵营前。努尔哈赤得到报告,气愤至极。在后金兵向浙兵营围攻万分危急的情况下,明总兵李秉诚、朱万良、姜弼始进前一战,遇阻击先后败去。

后金兵得以集中兵力攻浙兵营,明总兵陈策、童仲揆、张明世、戚金等将领沉着应战,积极布阵,誓后金兵决一死战。浙江明军以火器射击,杀伤相枕。火药用尽,两军便开始短兵相接。战斗极为激烈,明军的步兵没有弓、撒袋,他们持三尺长的竹竿枪和腰刀,披甲胄,外套一层厚棉,刀、箭不入。在夜幕降临时与后金兵交战,一度胜负未分。但后金增援部队加入,明军抵挡不过,浙营被冲垮了。万箭环集,陈策、童仲揆等犹挥刃冲突,各杀十余人乃死,余众皆各自为战,无一投降,直至最后浙兵全部阵亡。后金前后损失雅巴海、布哈、孙扎钦、巴彦、雅木布里、西尔泰、郎格、敦布达哈、木布、禄汪格等战将。

红字部分似乎就是鸳鸯阵嘛...不知道鸳鸯阵对付满洲兵的效果如何...维基百科的文章是否可信?学霸们科普科普吧~~有有资料说,戚继光去世后,戚家军编遣散的散 留的留,以戚家军为核心的部分浙营兵驻扎河北长城,而后浙营吴惟忠等部复又参加朝鲜之役,平壤和之后的蔚山岛山攻坚战中均有浙兵的身影,这部分浙兵应该就是戚家军,再而后,据说是戚家军集团最后的遗脉与后金军事集团往复交手,天启元年1621沈阳战役胶着之时,关内川浙二营远征赴援,在大凌河与满洲旗兵大战,川浙二营最终奋战而亡,戚家军彻底消亡~

维基百科上是这样说的:

浑河之战 (1621年)

天启元年(1621年)沈阳被后金攻占的时,一支由川浙兵组成的援辽大军在总兵童仲揆、陈策等率领下,推进到浑河,欲与沈阳城内的明兵对后金兵进行夹击。

听说城已被占,陈策下令还师。游击周敦吉等一再请战,诸将激动地说:“我辈不能救沈,在此三年何为!”[1]

于是明兵分为两营,周敦吉与副总兵四川石柱都司佥书秦邦屏先渡河,在桥北立营;童仲揆、陈策及副将戚金、参将张明世统浙兵三千在桥南立营。在秦邦屏结营尚未完成时,后金骑兵四面攻击。四川明军无所畏惧地迎战,先败白旗,又败黄旗,击斩落马两三千人[2],擒后金一参将、二游击[3],川兵营甚坚,后金多次进攻无果。李永芳找到被俘的中国炮手,亲自解开捆绑,人赏千金,用来攻击川军,发炮无不立碎者。经过激烈交锋,川军终于饥饿疲劳,难以支持,全部被歼灭。周敦吉、秦邦屏及参将吴文杰、守备雷安民等皆力战而死。周世禄从西北逸出,邓起龙、袁见龙夺桥西奔,带领残军俱走入浙营,继续坚持作战。浙兵布阵于浑河五里之外,列置战车枪炮,掘壕安营,用秫秸为栅,外涂泥巴。后金兵消灭江北川兵,迅速渡河把浙兵包围数匝。

总兵朱万良、姜弼率领三千余援兵,行至白塔铺,观望不战。遣兵一千为哨探,遭遇到后金的将领雅松。雅松望风而逃,明兵放枪紧追,直追到后金左翼四旗兵营前。努尔哈赤得到报告,气愤至极。在后金兵向浙兵营围攻万分危急的情况下,明总兵李秉诚、朱万良、姜弼始进前一战,遇阻击先后败去。

后金兵得以集中兵力攻浙兵营,明总兵陈策、童仲揆、张明世、戚金等将领沉着应战,积极布阵,誓后金兵决一死战。浙江明军以火器射击,杀伤相枕。火药用尽,两军便开始短兵相接。战斗极为激烈,明军的步兵没有弓、撒袋,他们持三尺长的竹竿枪和腰刀,披甲胄,外套一层厚棉,刀、箭不入。在夜幕降临时与后金兵交战,一度胜负未分。但后金增援部队加入,明军抵挡不过,浙营被冲垮了。万箭环集,陈策、童仲揆等犹挥刃冲突,各杀十余人乃死,余众皆各自为战,无一投降,直至最后浙兵全部阵亡。后金前后损失雅巴海、布哈、孙扎钦、巴彦、雅木布里、西尔泰、郎格、敦布达哈、木布、禄汪格等战将。

红字部分似乎就是鸳鸯阵嘛...不知道鸳鸯阵对付满洲兵的效果如何...维基百科的文章是否可信?学霸们科普科普吧~~
明军与清军的差距在什么地方?

添油一样的一波一波被消灭,机动性?训练?
最后的绝唱应该是大凌河。
太悲壮了!感觉无论明朝末年还是南宋时期还是有很多忠勇善战的军队和士兵,可惜上层指挥无方,累死三军啊!
暴风死神 发表于 2011-4-17 23:47
明朝军户制度下的那几个家丁,呵呵,不想多说了。
没看出来红字部分与鸳鸯阵有一毛钱关系
戚金似乎是戚继光的侄子,可能受到叔叔的影响吧
neticeman 发表于 2011-4-18 13:49


    鸳鸯阵好像就是几人一组,有人持刀,有人拿大竹子之类的武器,我看柏杨书上写的。。。
回复 8# 双子星座


    竹枪和狼筅不一样。竹枪以刺和拍为主,狼筅是靠长度和乱刺往人脸上招呼,小时候用竹扫把打过架的人应该都好理解。狼筅有竹的,也有用铁头的。
萨尔浒一战后,开原、铁岭也相继失守。明军精锐尽失转为守势。任辽东经略熊廷弼,以筑堡、军屯的坚守战略抑制了后金军的攻势,但天启帝即位后,便以其不进兵收复失地为由,罢免熊廷弼。又由一个不懂兵的文官袁应泰经略辽东。袁应泰打算再此征调10万大军进剿,各方准备还没有眉目,后金先发制人进攻沈阳,拉开了明清辽沈战役的大幕。八旗军直扑辽东重镇沈阳,沈阳城高池深,粮秣军器充足,如果坚守至少能到坚持到辽阳援军的到来。

此时一支明军已经在赶赴沈阳增援了,这就是川浙军团。当五天五夜的萨尔浒大战落下帷幕时,,刘綎一直盼望的川浙军团赶到了战场,但一切为时已晚,此后这支部队被作为一直机动部队驻扎在辽阳城外,部队的主帅是年近七旬的老将陈策,川兵带队的指挥官是总兵陈策,川兵中最强悍的当属土家族女将秦良玉的石柱白杆兵,这次出援沈阳秦良玉没有去,白杆兵由秦良玉的哥哥秦邦屏、弟弟秦民屏率领,浙兵的带队指挥官是副将戚金。

      川浙军团虽然都是步兵,但两支军队相同严整的军纪和求战求胜之心,使他们仅用一天的时间便神速的赶到了沈阳城不远的浑河边,但还是来晚了。号称固若金汤的沈阳仅仅守一天便被攻破。沈阳守将何世贤、尤世忠都是身经百战的勇猛之士,但他们不顾敌情,因怒出城与敌接战,中了后金军的埋伏,双双战死,主帅一死城中无首,而新任的辽东经略袁应泰妇人之仁收留的上万蒙古饥民,成为了后金军的内应,斩关落桥让后金军攻入沈阳。

      急行军而来的川浙军的救援化为了泡影,部队在浑河南岸停了下来,几位将领研究下一步的行动,周敦吉、秦民屏等几位年轻的将领激愤地说:我辈不能救沈,在此三年何为!,坚决请战。军事会议上陈策、童仲揆两位总兵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最终却做出了主动进攻的部署。这支不足万人的队伍,被分成了两个部分,周敦吉、秦民屏率领3000余人从浑河浮桥过河,在河北岸扎营迎敌,部队主力在南岸结阵驻扎,浮桥上手持白杆长枪的川兵向北岸鱼贯而去,几个时辰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将永远长眠在浑河北岸。浑河南岸,戚金按照戚继光和俞大猷两位前辈军事家留下的军事操典,指挥士兵迅速摆开明军著名的车阵,一场血战即将打响…. ….
血战北岸

      回到浑河战场。此时,沈阳城下的后金军吃惊的看到一队武器装束奇特的明军步兵向他们迎面冲锋,努尔哈赤并没有轻敌,立刻派出了凶悍的正白旗部迎战,由于在以往与明军的野战中都是一边倒的屠杀,正白旗军并没有将这一队明军放在眼里,但两军一接触,后金的骑兵就被白杆川兵的长枪戳的人仰马翻,并且一旦落马,川兵便拔出腰刀乱砍,很快正白旗就败下阵来,努尔哈赤立刻又派出了他亲自掌握的正黄旗,但很快又遭到了正白旗同样的败绩,两轮攻击竟使后金军伤亡了两千多人。川军无所畏惧地迎战,先败白旗,又败黄旗,击斩落马两三千人,擒后金一参将、二游击,川兵营甚坚,后金多次进攻无果。努尔哈赤一筹莫展时,汉奸李永芳禀报说他已经用重金收买了几名被俘的沈阳城明军的炮手,从沈阳城头发炮完全可以覆盖整个白杆兵的阵地,李永芳找到被俘的中国炮手,亲自解开捆绑,人赏千金,用来攻击川军,正当白杆兵列队准备迎战八旗兵的新一轮进攻时,沈阳城上的炮弹落在了他们的队伍里,发炮无不立碎者。后金军队一拥而上,终于冲垮了这只勇猛的川兵,川兵将领周敦吉、秦民屏战死,只有少数人冲过了浮桥回到了浙兵的浑河南岸大营。
给他们这些最致命一击的不是后金军,而是他们曾一心救援的沈阳同袍。


浑河落日

      浑河南岸,浙兵车阵已经构筑完成,车阵是戚继光、俞大猷在北方防御蒙古鞑靼时期,摸索出的一套用步兵尤其是火器步兵对付骑兵的行之有效的战法,战车在行军时可以装载粮草、兵械、军火,驻扎时可围起做营寨,防御时车围成环形防御阵地,将火炮架在车上,同时士兵以车为掩体,释放火铳火炮,在与蒙古和日本作战时,车阵都发挥过重大作用。此时,明军摆开车阵,沉着应战。

      后金军渡过浑河,从四面围了上来。并很快先以四旗的兵力从左翼发起进攻,骑兵冲击到300步时,明军浙兵的大口径佛郎机火炮首先开火,一个排炮齐射轰乱了后金军的进攻队形,冲击到200步,车阵内弓弩齐发,后金军仗着骑兵的冲击力和自身的凶悍,继续冲击到100步内,同时开始在马上弯弓射箭,但这100步内正是明军轻火器的火力范围,明军的火铳、火箭、小口径虎蹲炮以及其他名目繁多的火器齐射,后金兵纷纷落马,而且后金兵发现以往总结出来的明军火器“临敌不过三发”,三发子弹之后军阵就被冲破的经验在这支明军身上不灵了,车阵后边三列明军士兵有节奏的此起彼伏,使他们的射击总不间断,这正是戚家军训练有素的火铳三叠阵,但还是有凶猛的后金军骑兵,突破火力网冲击到了车阵前,此时明军中马上冲出手持戚家军特种兵器--铁狼筅的士兵将其刺倒,两轮进攻之后,后金兵坠马伤亡者达三千多人,努尔哈赤立刻变阵,将攻城用的防御火器箭矢的武器-楯车推了出来,东北地区宽厚坚硬的松木板做成的楯车,能阻挡明军的轻火器射击,后金兵改骑兵为步兵猫着腰跟在楯车后面,进到200步内,明军车阵突然闪开一角,用拉车的挽马组成的骑兵队冲了出来,又将后金的步兵一顿砍杀。

      正当浙兵有条不紊的与敌周旋之时,后援的明军在朱万良、李秉诚等几位总兵的率领下开进到离沈阳十几里的白塔铺一带,而且其前锋成功的击退了后金的二百名斥候骑兵,这样浙兵军团忽现一线生机。但是这支明军却停下来观望战局,努尔哈赤抓住明军怯战的战机,派出皇太极向明后续援军发起主动攻击,皇太极军仅有数千人,却将3万明军打退数十里,这样后金军便一心一意全力准备歼灭这支失去后援和退路的明军浙兵。努尔哈赤下了死命令让八旗轮番饱和攻击,后金军队的这种死攻在弃尸累累之后,收到了效果,明军弹尽矢绝,车阵终于被打破。后金军突入车阵之后,浙兵立刻以哨为单位组成鸳鸯阵,与敌展开惨烈的肉搏,每个队形中狼筅手、藤牌手、刀手相互掩护配合与敌鏖战,特别是浙兵使用由凶猛的日本刀改进而来的戚家刀,挥舞之处后金兵无不血肉横飞,但终因寡不敌众和连续两天的急行军以及激烈战斗造成体力不支,浙兵不断的倒下,总兵陈策斩杀了十几个敌人后,也倒在了血泊里。此时总兵童仲揆想趁乱撤离战场,戚金一把拉住他的马说:“大丈夫报国就在今日”,童仲揆立刻和戚金一起又翻身杀入战场,战至傍晚,仅存的几十名浙兵战士将戚金、童仲揆围在当中,他们的鸳鸯阵式依然不乱。让我们想一下戚家军这悲壮的最后一幕吧,残阳即将落下,最后的余晖将天地与浑河映成一片血色。后金兵四面围定,但善于近战的他们已经失去了与这仅存的明军做最后肉搏的勇气,万箭齐发… …

仁武千秋

      川浙军团以牺牲七千人的同时,也使八旗兵付出了战死上万人的代价。无论是明朝的实录还是清朝修的明史中,无一不对浑河血战中川浙军团的勇敢大加赞誉,称此一战为“凛凛有生气”“时咸壮之”、“辽左用兵以来第一血战”。后金前后损失雅巴海、布哈、孙扎钦、巴彦、雅木布里、西尔泰、郎格、敦布达哈、木布、禄汪格等战将。

      只有很少数先期突围和辽阳留守的浙兵幸存,明廷派员来抚慰劳军,问这些浙兵有什么需要和封赏,这些浙兵竟然流着泪说,不要赏赐,请把他们编入其他部队,他们要给戚金等主将报仇。朝廷大员们都不得不唏嘘赞叹说,这些普通的士兵竟都有国士之风。在不久之后的辽阳之战中,这些战士亦全部战死。
由此可见,泱泱中华自古就不缺汉奸卖国贼,汉奸带路党比敌人还可恨,观之目前国内的各种公知精英带路党们像跳马猴似的气焰嚣张唱衰中国,却没有任何部门去管,实在是让人费解!
克格勃 发表于 2014-2-11 19:58
由此可见,泱泱中华自古就不缺汉奸卖国贼,汉奸带路党比敌人还可恨,观之目前国内的各种公知精英带路党们像 ...
你这个克格勃是干什么吃的?


明军的步兵没有弓、撒袋,他们持三尺长的竹竿枪和腰刀,披甲胄,外套一层厚棉,刀、箭不入。


三尺长的竹枪亮了



单说楼主的维基百科,似乎是根据《清太祖武皇帝实录》为蓝本,经过现代人添枝加叶的加工描绘

很多细节,包括李永芳收买炮手发炮,《清太祖武皇帝实录》上没有,缺乏史书上的证据

而楼主标红部分,则是原书中描绘土司兵,并非是写浙营的,不知道怎么移花接木的

还有楼上那位发的干脆就是小说写法

包括后金骑兵冲击长枪方阵、骑兵冲击车阵,违背军事常识,很难让人相信打败了土司兵、浙兵的后金弱智到这种程度

另外什么鸳鸯阵大战都是杜撰的,鸳鸯阵是戚继光在东南对付倭寇的,而自从戚继光调北方编组车骑炮营,鸳鸯阵就不在使用了

这都多少年以后的事了

原文没那么复杂,就一句话“火药尽,短兵接,遂大溃”,关于具体作战弓发什么200步之类的,必须要提供史书依据才行


明军的步兵没有弓、撒袋,他们持三尺长的竹竿枪和腰刀,披甲胄,外套一层厚棉,刀、箭不入。


三尺长的竹枪亮了



单说楼主的维基百科,似乎是根据《清太祖武皇帝实录》为蓝本,经过现代人添枝加叶的加工描绘

很多细节,包括李永芳收买炮手发炮,《清太祖武皇帝实录》上没有,缺乏史书上的证据

而楼主标红部分,则是原书中描绘土司兵,并非是写浙营的,不知道怎么移花接木的

还有楼上那位发的干脆就是小说写法

包括后金骑兵冲击长枪方阵、骑兵冲击车阵,违背军事常识,很难让人相信打败了土司兵、浙兵的后金弱智到这种程度

另外什么鸳鸯阵大战都是杜撰的,鸳鸯阵是戚继光在东南对付倭寇的,而自从戚继光调北方编组车骑炮营,鸳鸯阵就不在使用了

这都多少年以后的事了

原文没那么复杂,就一句话“火药尽,短兵接,遂大溃”,关于具体作战弓发什么200步之类的,必须要提供史书依据才行
四川土司兵内衬铁甲外皮棉被,手持丈五竹枪

编写维基百科上这一条的小子都不使用大脑
鸳鸯阵好像就是几人一组,有人持刀,有人拿大竹子之类的武器,我看柏杨书上写的。。。
记得电影倭寇的踪迹,里面有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