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厚馅小的欧美步兵战车与皮薄馅大的苏式步兵战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3:31:43
美苏步兵战车设计思路


     步兵战车是坦克的主力副手,苏军的步兵战车轻、薄、往往配有较重火力;北约的
步兵战车重、厚、往往配小口径机关炮。 BMP开有车载机械化步兵的射击孔,而北约的步兵战车多采用全封闭车体。

  战略决定装备取向。

  俺经常重复,苏联有众多纵深浅近的邻国,与其装备过多的空军和海军,就不如靠坦克推平更“实在”,因为即使空军取胜,仍要靠陆军最终占领,而陆军既然推平了“机窝”,“机”要么投降要么逃亡~~为了达到这个战略目标,苏联就格外注重陆军,尤其是具备快速推进能力的装甲兵的建设。




  在汲取二战的经验教训后,苏联提出并完善“大纵深”战法,即靠一波接一波的装甲兵突击,不断突击并巩固突破口,直到把北约陆军“推下海”。而德军的“闪电战”当然也引起苏军的高度重视,其靠精锐装甲兵的穿插分割,打乱对方的组织节点,形成战役态势合围,而切断对手内部组织联系,让对方难以组织集结,失去战斗力。




  闪电战的缺陷也很明显,即精锐突击部队很可能被切断与支援部队的联系,坦克过于突前,在重重反坦克防线前刀锋顿挫。实际上,闪电战有其固有的纵深局限,即波兰、法国那种面积的纵深比较适用,遇到苏联的辽阔国土,闪电劈不穿,反被T34的“乌云”遮住了~~德军进攻遇到的一大问题,就是伴随攻击的掷弹兵跟不上坦克的行军速度。




  那么,想必苏联就会接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在大的层面使用“大纵深”,而小的层面则使用“闪电战”。即第一波装甲部队突破敌军防线,然后阻击敌军的反突击,巩固战线;紧跟的第二波开始纵深突破穿插;第三波和第一波剩余部队则一口气推平,彻底打扫战场;紧接着第三波开始追击作战,直到敌军下一个战役防线,此时后续部队再次突击……不留给敌军任何喘息机会,甚至来不及做全面动员,全境就被占领了~~




  只要确定了这个,翻出一张欧洲地形图,就能基本确定每波装甲部队突击的纵深距离了,也即装甲车辆最小的行程要求和必要的弹药基数,并保有一定裕量,因为在每波突击进行中,装甲车很难获得补给。




  而北约面对苏军巨大的装甲压力,难以在短时间达到“平衡”。实际上,平衡几乎是无用的,因为拿破仑和希特勒的惨败表明,从陆地上靠常规战占领苏联实在太过艰难,只有战略空军的轰炸才有可能让苏联屈服,但战略空军需要陆军暂时挡住苏联陆军的进攻,因为苏联的战略目标很分散,瘫痪需要时间。北约陆军就必须竭尽全力遏制苏联的进攻,而并不太设想打进苏联腹地,那么过于苛刻的运输要求就可以妥协,太长的行程也可以妥协,而要提高防护能力和反坦克能力。




  因为欧洲地形南北部较为崎岖,中部较为平坦,那么预设的坦克大规模战场就是在德国、法国境内。如果不试图进入苏联,那么“战场的宽度”也就不会太过宽广,所以北约的装甲兵构成防线所需数量并不用太多。既然数量“摆不开”,就要提高质量优势。防御一方还可以根据有利地形布置,所需数量就要比进攻方少得多。




  实际上,北约最有“赚头”得打法是在“战场进出口”处布置,在其陷入难以展开得地形时用反坦克小组+AH64,在平原无遮掩地形时用远程反坦克车辆和A10,尽可能消耗苏军得有生力量。而此时,MI24和SU25也就要负责“驱逐”北约飞行物,打击伏击的反坦克武器,同时MI24还可以遂行夺点待援任务。


  苏联认为,既然坦克都可能禁受不住对方火力得打击,那么步兵战车装太厚装甲也是“无效”得,不如把节省出来得重量和空间用于形成和武器,为了保证部队得突击速度,步兵要尽可能乘车作战,尤其是在突击过程中,只要被迟滞,就会遭到空中打击,而只要杀到对方跟前,北约战术空军得攻击机也就无法下手了;长途奔袭更要乘车作战,遇到骚扰就一通乱枪打去,不要求全部消灭对方,只要确保突击速度就能赢得最终胜利!苏式步兵战车得攻击目标不是北约得坦克,而是北约得大量反坦克车辆和小组!并要可以灵活的支援步兵作战,那么就需要“中型”的主战武器、较高的火力持续性和多样的火力配置。




      而北约既然不想做过于冒险得纵深进攻,那么就要尽可能加强防御,而既然坦克炮都未必能击毁苏联坦克(M1和豹2出现前),那么给步兵战车装太大的火炮也是“无效”的,装上足以摧毁苏式坦克的反坦克导弹还差不多,但基数不多,仅算“防身”;北约的步兵战车试图击毁苏式步兵战车和其他自行车辆,切断坦克和辅助兵种的联系,然后用各种反坦克武器击毁苏联坦克。既然苏式步兵战车装甲很薄,那小口径火炮当然就是首选了。既然是防御作战,那么北约步兵进入战场后,就要下车,减少被一发坦克炮弹“连锅端”的概率,分散开,尽可能迟滞苏军的进攻。对于步兵战车本身来说,战场机动性(加速性、转向性、感知能力等)是最好的防御,欧美的发动机水平可以支持它做到这一点。




  那么,苏军装射击孔就是需要的,虽然命中率不高,但至少能“吓阻”试图接近的对方步兵,其“火力强度和密度本身”就构成“火网防御”;而北约不装射击孔,是因战术上是下车作战,用“单火力点的数量”增加苏军冲击难度,否则可能一车人很快就在高密度的坦克炮火中一起见上帝去了~~射击孔实际折射出该国装甲部队的作战态势。



  至于射击孔影响防御强度云云,应该不是什么太大问题,因为当年装甲技术都不太先进,都禁受不足对方重型火力打击,实际只要能远距离防御苏联的机关炮,近距离防御苏联的机关枪也就可以了~~




  BMP3就是苏式打法的极端体现,它拥有攻击方向的高强度高密度多层火力,为了发挥火力,干脆把发动机装后面去了,为了提高推进速度,就把上下车方便性给妥协了。它后面没有火力,但坦克后面不也没有吗?靠阵形的相互支援,靠多波次的冲击密度,谁能绕后面打击它呢?


  说到中国的步兵战车,因为种种原因,起步的较晚。连坦克数量和质量都无法保证,步兵战车上去了也没啥用处嘛~~除非用于“戈壁剿匪”~~


  中国86步战就是仿自BMP1,通过上述分析,大家知道了,它是装甲进攻战略的产物,但……问题在于,中国没有远程运输工具,陆军装甲兵部队最大的对手就是北方邻居,实力相差过于悬殊,其实就算突入苏联亚洲境内,也不会对其有太大影响,那么适合的应该是一种“防御性的步兵战车”;即使进行反登陆作战,因为无法跨海追击,那也需要防御性的而不是远程攻击性的步兵战车。


  现在主要关注渡海作战,但台湾的纵深很浅,不需太远的行程。不过台湾经营多年的火力密度较高,实际上步兵战车还可能负责台湾山地的分割剿匪作战,这些都要求步兵战车具有较高的防御能力(多种模块化装甲),尤其对小口径机炮和机关枪,最好能有主动防御措施抵挡反坦克导弹的攻击(至于对方坦克,可以主要由空军和坦克歼灭,既然台湾的坦克在,PLA的坦克当然也就能在)。步兵战车还要能有效支援步兵作战,尤其在重型坦克难以进入的地区,那么中型口径火炮和小口径机炮也是需要的。

  

  就是说,在PLA拥有整体优势,战役纵深不大的情况下,可以把行程妥协一些,战场机动性也可以略降低要求,而突出对轻火力的防御能力和单独遂行支援能力。


  设想中的统一作战,前期需要迅猛穿插,形成既成态势,但台湾不适合坦克展开,无法构成阵形防御,步兵就需要轮流下车掩护作战,而对于可能的后期“剿匪”来说,车体上的射击孔没啥意义。如果非要开孔,一定记住在装上附加装甲后要遮住吧~~

bbs.tiexue.net/post_2469196_1.html美苏步兵战车设计思路


     步兵战车是坦克的主力副手,苏军的步兵战车轻、薄、往往配有较重火力;北约的
步兵战车重、厚、往往配小口径机关炮。 BMP开有车载机械化步兵的射击孔,而北约的步兵战车多采用全封闭车体。

  战略决定装备取向。

  俺经常重复,苏联有众多纵深浅近的邻国,与其装备过多的空军和海军,就不如靠坦克推平更“实在”,因为即使空军取胜,仍要靠陆军最终占领,而陆军既然推平了“机窝”,“机”要么投降要么逃亡~~为了达到这个战略目标,苏联就格外注重陆军,尤其是具备快速推进能力的装甲兵的建设。




  在汲取二战的经验教训后,苏联提出并完善“大纵深”战法,即靠一波接一波的装甲兵突击,不断突击并巩固突破口,直到把北约陆军“推下海”。而德军的“闪电战”当然也引起苏军的高度重视,其靠精锐装甲兵的穿插分割,打乱对方的组织节点,形成战役态势合围,而切断对手内部组织联系,让对方难以组织集结,失去战斗力。




  闪电战的缺陷也很明显,即精锐突击部队很可能被切断与支援部队的联系,坦克过于突前,在重重反坦克防线前刀锋顿挫。实际上,闪电战有其固有的纵深局限,即波兰、法国那种面积的纵深比较适用,遇到苏联的辽阔国土,闪电劈不穿,反被T34的“乌云”遮住了~~德军进攻遇到的一大问题,就是伴随攻击的掷弹兵跟不上坦克的行军速度。




  那么,想必苏联就会接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在大的层面使用“大纵深”,而小的层面则使用“闪电战”。即第一波装甲部队突破敌军防线,然后阻击敌军的反突击,巩固战线;紧跟的第二波开始纵深突破穿插;第三波和第一波剩余部队则一口气推平,彻底打扫战场;紧接着第三波开始追击作战,直到敌军下一个战役防线,此时后续部队再次突击……不留给敌军任何喘息机会,甚至来不及做全面动员,全境就被占领了~~




  只要确定了这个,翻出一张欧洲地形图,就能基本确定每波装甲部队突击的纵深距离了,也即装甲车辆最小的行程要求和必要的弹药基数,并保有一定裕量,因为在每波突击进行中,装甲车很难获得补给。




  而北约面对苏军巨大的装甲压力,难以在短时间达到“平衡”。实际上,平衡几乎是无用的,因为拿破仑和希特勒的惨败表明,从陆地上靠常规战占领苏联实在太过艰难,只有战略空军的轰炸才有可能让苏联屈服,但战略空军需要陆军暂时挡住苏联陆军的进攻,因为苏联的战略目标很分散,瘫痪需要时间。北约陆军就必须竭尽全力遏制苏联的进攻,而并不太设想打进苏联腹地,那么过于苛刻的运输要求就可以妥协,太长的行程也可以妥协,而要提高防护能力和反坦克能力。




  因为欧洲地形南北部较为崎岖,中部较为平坦,那么预设的坦克大规模战场就是在德国、法国境内。如果不试图进入苏联,那么“战场的宽度”也就不会太过宽广,所以北约的装甲兵构成防线所需数量并不用太多。既然数量“摆不开”,就要提高质量优势。防御一方还可以根据有利地形布置,所需数量就要比进攻方少得多。




  实际上,北约最有“赚头”得打法是在“战场进出口”处布置,在其陷入难以展开得地形时用反坦克小组+AH64,在平原无遮掩地形时用远程反坦克车辆和A10,尽可能消耗苏军得有生力量。而此时,MI24和SU25也就要负责“驱逐”北约飞行物,打击伏击的反坦克武器,同时MI24还可以遂行夺点待援任务。


  苏联认为,既然坦克都可能禁受不住对方火力得打击,那么步兵战车装太厚装甲也是“无效”得,不如把节省出来得重量和空间用于形成和武器,为了保证部队得突击速度,步兵要尽可能乘车作战,尤其是在突击过程中,只要被迟滞,就会遭到空中打击,而只要杀到对方跟前,北约战术空军得攻击机也就无法下手了;长途奔袭更要乘车作战,遇到骚扰就一通乱枪打去,不要求全部消灭对方,只要确保突击速度就能赢得最终胜利!苏式步兵战车得攻击目标不是北约得坦克,而是北约得大量反坦克车辆和小组!并要可以灵活的支援步兵作战,那么就需要“中型”的主战武器、较高的火力持续性和多样的火力配置。




      而北约既然不想做过于冒险得纵深进攻,那么就要尽可能加强防御,而既然坦克炮都未必能击毁苏联坦克(M1和豹2出现前),那么给步兵战车装太大的火炮也是“无效”的,装上足以摧毁苏式坦克的反坦克导弹还差不多,但基数不多,仅算“防身”;北约的步兵战车试图击毁苏式步兵战车和其他自行车辆,切断坦克和辅助兵种的联系,然后用各种反坦克武器击毁苏联坦克。既然苏式步兵战车装甲很薄,那小口径火炮当然就是首选了。既然是防御作战,那么北约步兵进入战场后,就要下车,减少被一发坦克炮弹“连锅端”的概率,分散开,尽可能迟滞苏军的进攻。对于步兵战车本身来说,战场机动性(加速性、转向性、感知能力等)是最好的防御,欧美的发动机水平可以支持它做到这一点。




  那么,苏军装射击孔就是需要的,虽然命中率不高,但至少能“吓阻”试图接近的对方步兵,其“火力强度和密度本身”就构成“火网防御”;而北约不装射击孔,是因战术上是下车作战,用“单火力点的数量”增加苏军冲击难度,否则可能一车人很快就在高密度的坦克炮火中一起见上帝去了~~射击孔实际折射出该国装甲部队的作战态势。



  至于射击孔影响防御强度云云,应该不是什么太大问题,因为当年装甲技术都不太先进,都禁受不足对方重型火力打击,实际只要能远距离防御苏联的机关炮,近距离防御苏联的机关枪也就可以了~~




  BMP3就是苏式打法的极端体现,它拥有攻击方向的高强度高密度多层火力,为了发挥火力,干脆把发动机装后面去了,为了提高推进速度,就把上下车方便性给妥协了。它后面没有火力,但坦克后面不也没有吗?靠阵形的相互支援,靠多波次的冲击密度,谁能绕后面打击它呢?


  说到中国的步兵战车,因为种种原因,起步的较晚。连坦克数量和质量都无法保证,步兵战车上去了也没啥用处嘛~~除非用于“戈壁剿匪”~~


  中国86步战就是仿自BMP1,通过上述分析,大家知道了,它是装甲进攻战略的产物,但……问题在于,中国没有远程运输工具,陆军装甲兵部队最大的对手就是北方邻居,实力相差过于悬殊,其实就算突入苏联亚洲境内,也不会对其有太大影响,那么适合的应该是一种“防御性的步兵战车”;即使进行反登陆作战,因为无法跨海追击,那也需要防御性的而不是远程攻击性的步兵战车。


  现在主要关注渡海作战,但台湾的纵深很浅,不需太远的行程。不过台湾经营多年的火力密度较高,实际上步兵战车还可能负责台湾山地的分割剿匪作战,这些都要求步兵战车具有较高的防御能力(多种模块化装甲),尤其对小口径机炮和机关枪,最好能有主动防御措施抵挡反坦克导弹的攻击(至于对方坦克,可以主要由空军和坦克歼灭,既然台湾的坦克在,PLA的坦克当然也就能在)。步兵战车还要能有效支援步兵作战,尤其在重型坦克难以进入的地区,那么中型口径火炮和小口径机炮也是需要的。

  

  就是说,在PLA拥有整体优势,战役纵深不大的情况下,可以把行程妥协一些,战场机动性也可以略降低要求,而突出对轻火力的防御能力和单独遂行支援能力。


  设想中的统一作战,前期需要迅猛穿插,形成既成态势,但台湾不适合坦克展开,无法构成阵形防御,步兵就需要轮流下车掩护作战,而对于可能的后期“剿匪”来说,车体上的射击孔没啥意义。如果非要开孔,一定记住在装上附加装甲后要遮住吧~~

bbs.tiexue.net/post_2469196_1.html
1991年初海湾战争的100小时地面战斗,对于此前从未参加过实战的M2步兵战车来说,是一场严峻的考验。海湾战争中,美军共出动了2 200辆M2步兵战车。从实战运用方式看,“布雷德利”战车主要用于高速机动作战,不仅要由东到西高速履带行军400~500千米,而且由于战斗呈现出攻击和追击的形式,M2的乘载员主要是乘车作战,靠战车上的25毫米机关炮和“陶”式反坦克导弹来发挥威力,步兵下车作战的机会很少。美军中有人说:“在海湾战争的地面战斗中,与其说用M2步兵战车来支援M1坦克作战,还不如说M2战车基本上发挥了与M1主战坦克相同的作用”。这一评价不低。从可靠性上来看,M2步兵战车的可用性达到了90%以上。在战斗情况下,这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情。从实际作战运用的效果来看,M2步兵战车主要用来攻击伊军的坦克和步兵战车,M2战车乘载员对25毫米机关炮的评价是“打得准,威力大”。带贫铀弹芯的25毫米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不仅可以击穿苏制BMP1/2步兵战车的主装甲,连续射击时还可以击穿T-55坦克的主装甲。M2战车上的“陶”式反坦克导弹在其射程内可以击穿伊军T-72主战坦克的主装甲。M2战车上的热成像瞄准镜的远程目标识别能力比M1A1坦克上的还要强,以至于常常发生M2的乘员向M1A1坦克的乘员报告伊军远程目标方位的情况。所有这一切,使M2战车名声大噪,身价倍增。实战中暴露出来的M2防护力不足以及敌我识别能力不强的问题,对后来“布雷德利”战车的改进起到了指导作用。

  这次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第三步兵师的几百辆M2A2步兵战车参加了战斗,特别是在4月初美军两次“昼闯巴格达”的作战中,来了个大胆的“装甲突击行动”。“布雷德利”和“艾布拉姆斯”一道,着实“风光”了一把。




M2A2步兵战车侧视图



“武士”步兵战车侧视图
  海湾战争中,英军出动了300多辆“武士”步兵战车。富有戏剧性的是,“武士”步兵战车“扬名”海湾,源于一次偶然的误伤事件——美军的A-10攻击机报销了两辆“武士”步兵战车,真可谓“大水冲了龙王庙”。不过,在后来的战斗中,“武士”的表现可圈可点,特别是它极高的可靠性。英军第7装甲旅的69辆“武士”步兵战车在300千米行军后,所有战车都能投入战斗。这次伊拉克战争中,英军的“武士”步兵战车在强攻巴士拉的战斗中,“武士”和“挑战者”一道打出了威风,而且步兵战车的载员乘车战斗和下车战斗,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讲,英军的战斗比美军的要“惨烈”得多,“武士”步兵战车又一次经受了战火的考验。




伊拉克战争中的“武士”步兵战车及下车作战的乘员
  

“各村有各村的高招”

  M2和“武士”步兵战车都是80年代的产物。M2于1980年投产,1983年起开始装备美军,M2/M3系列战车的装备数量达6 882辆。“武士”步兵战车于1987年起装备英军,现装备数量为789辆。二者基本上是同一个年代的战车。如果拿一句通俗话来加以评价的话,用得上电影《地道战》中的一句“名言”:“各村有各村的高招”。

  让我们还是先看一看这两种步兵战车的总体布置吧!




M2(黑)和“武士”侧面轮廓比较
  M2步兵战车的战斗全重为22.7吨(M2A2型为27.2吨),乘员3人,载员6人(有的为7人);“武士”步兵战车的战斗全重为28吨,乘员3人,载员7人。二者的侧面轮廓比较如左图所示。

  从2种车的侧面图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以下两点。第一、总体布置上,两者有相同之处:前部为驾驶舱和动力舱,中部为战斗室,后部为载员舱。这也是步兵战车的通常布置方案。但是,M2的乘载员布置较宽松,有利于乘车战斗,而“武士”的7名载员面对面而坐,不利于乘车战斗,但载员室的布置较紧凑。第二、单从侧面轮廓也可以看出,“武士”步兵战车比M2要“小一圈”,外观上更紧凑些。这对两者的防护性能要有所影响。从射击孔的布置和取舍上,也可以看出两者明显的不同。M2步兵战车上有6个射击孔,两侧及车体后部各2个,而“武士”上则干脆取消了射击孔。有人认为乘车战斗是步兵战车的一大特点,也有人认为开车情况下载员向外射击是“瞎打一通”。作为比较,BMP-1步兵战车上有9个射击孔,BMP-2上有8个射击孔,而BMP-3上则有5个射击孔。而瑞典的CV90只在车体后门上开一个射击孔。到了M2A2型时,“布雷德利”取消了车体两侧的射击孔,只保留后门上的两个射击孔。可以看出,近年新设计的步兵战车上,有减少射击孔数量的趋势。

  有的军事专家认为,“武士”步兵战车的载员以下车作战为主,车上的机关炮起火力支援作用,“武士”是一种“强化型的战场TAXI”。这种观点尽管有些偏激,但也有它的道理。

  

火力上的比较

  在主要武器的选择上,M2和“武士”步兵战车的差别相当大。

  M2步兵战车的主要武器是1门M242型“大毒蛇”25毫米机关炮,它采用电动链式供弹装置,火力很强,射速有单发、100、200、500发/分,共四种,可由射手选择。弹种有曳光脱壳穿甲弹、曳光燃烧榴弹和曳光训练弹。弹药基数:待发弹300发,备用弹600发。发射曳光脱壳穿甲弹时,在1000米的射击距离上可垂直击穿66毫米厚的均质钢装甲,对付一般的步兵战车绰绰有余。1990年开始,装上了M919型曳光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说起M919弹来,还有一个小故事: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M919弹刚刚装到M2步兵战车上,非常珍贵。美军规定,打完一发M919弹后,要观察弹着点,若第一发命中就不许打第二发了,很抠门。当然,后来就随便打了。

  “武士”步兵战车上的主要武器是1门L12A1型30毫米“拉登”炮。这种“拉登”炮利用后坐力来实现自动装弹,弹夹供弹,每个弹夹装3发炮弹,可装两个弹夹,能实现单发和6连发,最大射速为60发/分,弹药基数250发。所用的弹种有:曳光脱壳穿甲弹、曳光燃烧榴弹和曳光训练弹。发射曳光脱壳穿甲弹时,在2000米的射击距离上,可击穿40毫米厚的均质钢装甲,足以击穿BMP步兵战车的主装甲。从右图可以看出,单就机关炮的穿甲威力来讲,“武士”要优于M2。但从发射速度和弹药基数等方面看,M2的“大毒蛇”要优于“武士”上的“拉登”炮。




射击中的M2步兵战车火光四射,是显示强大火力,还是“花架子”?
  在辅助武器上,二者都装有1挺7.62毫米并列机枪。但在反坦克导弹发射装置的配置上,二者却有很大的不同。M2的炮塔左侧装有“陶”式反坦克导弹发射架,车上有7枚导弹。在海湾战争中,正是有了“陶”式导弹,M2才敢于同伊军的主战坦克比试,击毁了不少的伊军坦克。而“武士”上根本没有反坦克导弹发射装置,不具备同敌方坦克作战的能力。

  火控系统的比较上,M2步兵战车的火控系统包括:全电式炮塔传动装置、双向稳定器及带热像仪的昼夜合一炮长瞄准镜,具有行进间和夜间作战能力。而“武士”的武器系统不带稳定装置,火控系统主要包括炮长和车长各一具昼夜合一式瞄准镜。无疑,M2的火控系统比“武士”要稍强些。




“武士”和M2步兵战车的机关炮火力比较
  

防护性能的比较

  防护性能的优劣,最不好比较。不过,根据已经掌握的资料,还是可以作出大致的判断。M2和“武士”步兵战车的共同之处是,车体为铝合金装甲全焊接结构,可防14.5毫米穿甲弹和155毫米炮弹碎片的攻击。

  M2的炮塔正面和顶部有钢装甲,主要部位的装甲内侧有凯夫拉衬层。车体两侧垂直面和后部为间隔夹层装甲,它由两层厚度各为6.4毫米的高硬度钢板和一层25.4毫米厚的铝合金背板组成。两层钢板间的距离为25.4毫米,钢板和铝合金背板间的距离为89毫米。间隔装甲是复合装甲的一种,对破甲弹和反坦克导弹有很好的防护力。车体底部前三分之一长度还挂装一层钢装甲,以增强对反坦克地雷的防护。

  “武士”的炮塔采用了钢装甲全焊接结构,据说炮塔的上部采用了“乔巴姆”装甲。车底可以抗9千克TNT当量的反坦克地雷的攻击。

  大体上可以认为,在防护性能上,“武士”和M2处于同一防护水平上,而“武士”略占优。因为从战斗全重上看,“武士”比M2略重;而从外形轮廓上看,“武士”又比M2“小一圈”。此长彼消的结果自然对防护性能产生不同的影响。

  有趣的是,在海湾战争期间,M2和“武士”都不约而同地增强了主要部位的装甲防护,车体侧面和正面都增装了附加装甲。M2A2、M2A3型的改进重点之一,便是增强装甲防护力,使战斗全重增加了6~7吨。据称,经过改进的M2A3步兵战车可以抵御火箭筒的攻击,其防护水平甚至超过了20世纪50年代中型坦克的水平。




M2A2步兵战车后上方一瞥



伊拉克战争中的“武士”步兵战车
  

机动性能的比较

  M2步兵战车的动力装置为VTA-903T型水冷、涡轮增压柴油机,最大功率378千瓦。其传动装置为HMPT-500型自动传动装置。这是一种静液机械式传动装置,传递功率高达500马力,用到装甲战斗车辆上,在世界上还是头一家。它的特点是:一部分动力由液压油传递,其余动力由机械传递。M1和“豹”2主战坦克的传动装置中有静液转向机,但只能完成无级转向一种功能,而M2的传动装置则可以完成无级转向和无级变速两种功能。这种传动装置体积小,传动效率高,操纵轻便,行驶平稳,工作可靠,但它的加工精度要求相当高,价格较贵。M2的行动部分采用扭杆弹簧悬挂装置。战车的最大速度为61千米/小时,最大行程400千米。M2战车不具备水上直接行驶能力,但加上浮渡围帐后,靠履带划水,可达到7.2千米/小时的最大航速。一名乘员将围帐竖起来,只需15分钟。

  “武士”战车的动力装置为V型、8缸、水冷柴油机,最大功率404千瓦。传动装置为液力机械式变速箱,有4个前进档和2个倒档。行动装置采用扭杆踏步昂悬挂装置。最大速度为75千米/小时,最大行程660千米。单就性能数据来比较,“武士”的机动性能要稍优于M2。但是,M2的传动装置代表了当今履带式战车的世界最高技术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用于出口的“沙漠武士”步兵战车,换装了美国德尔克防务系统分公司的LAV25炮塔,装25毫米机关炮和炮塔两侧各一具“陶”式导弹发射器。作为选项,还可以加装最多7个射击孔。这样一来,“沙漠武士”和M2这哥俩就越来越像了。




战斗在巴格达市郊的M2A2步兵战车
  

如何过招?

  通过上面的较全面的比较可以看出,M2和“武士”步兵战车各有千秋,基本上是同一个档次,似乎M2要稍占优些。但如果“武士”真要和M2面对面地过招,仗该怎样打呢?

  作为M2战车的指挥员应该发挥远程火力强的优势,在较远的射击距离上利用反坦克导弹来攻击“武士”。而“武士”战车的指挥官则应该利用防护性能稍好和外形较低的优势,和M2战车近战,攻其不备。应当说,在射程范围内,“武士”和M2都有将对方击毁的能力,谁的战术得当,谁能先发制人,谁就将取得优势。
mil.news.sina.com.cn/pc/2004-04-02/29/975.html
M2/M3“布雷德利”战车是美国陆军目前的主力装备,先后参加过1991年和2003年爆发的两次海湾战争。由于其卓越的战场表现,美国陆军正在不断改进提升它的性能,使其能适应21世纪数字化战场最新的作战要求。

发展经过

在M2/M3“布雷德利”战车服役之前,美国陆军大量装备的是食品机械化学公司M113履带式装甲输送车。M113自诞生以来大量投入使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越南战争中,这种轻便的装甲车具有与M60主战坦克相当或者更强的机动能力,被美国大兵亲切地称为“战场出租车”。然而,其薄弱的装甲防护却饱受批评:越南军队机枪子弹有时可以从侧面贯穿M113,车体底部防护也难以抵抗各种地雷,以至于大多数时候搭载的士兵都坐在车顶上而不愿坐在车舱内。

美国陆军迅速吸取了越南战争初期的惨重教训,于1963年提出了研制机械化步兵战车的要求。在M2/M3“布雷德利”战车正式诞生之前,美国陆军先后研制并试验过三种型号的样车。

最初的尝试是为了与当时美德联合开发的MBT70主战坦克协同作战而研制的机械化步兵战车(M/CV),该车被称为M/CV-70。根据计划,太平洋卡车和铸造公司于1965年5月研制出XM701型步兵战车,亦称M/CV-65型。车辆许多零部件源自M107lM110自行火炮的底盘,车内最多可以搭载9名步兵。与M113相比,XM701显著提高了火力。样车均安装了由液压驱动的钢装甲双人炮塔,主炮为M139式机关炮,其右侧装有一挺M73式并列机枪。步兵配有2挺M60式机枪和5支M14式步枪。与M113相比,样车增加了E51个人三防系统,因而步兵可在核生化条件下在车内利用射击孔作战。动力装置为一台前置的8V71T柴油机,传动系统采用艾利森公司型变速箱。整个研制计划一共制造了5辆样车,P1、P2和P3号样车车体采用钢装甲,P4和P5号样车采用铝合金装甲。1965年夏季,P1和P5号样车进入阿伯丁试验场开始动力测试,P3号进入尤马试验场进行沙漠测试,P2和P4号进入纳克斯堡基地进行测试。由于该车外形尺寸较大,重量过重(铝装甲型全重23吨,钢装甲型全重24.5吨),不能用C-130军用运输机空运,而且行驶速度较低,最终停止发展。但是XM701的发展为M/CV-70研制计划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如“车内射击”概念。为继续评估这一概念,食品机械化学公司于1967年改装了两辆装甲人员输送车,并命名为XM765型。

XM765保留的传动系统、悬挂系统和行动部分。主要改进是在车体两侧上各开设了4个射击孔,在跳板式尾门上开设了2个射击孔,在车体前部和两侧安装了附加装甲用于强化防护,安装了有装甲保护的M27式武器站,可配用M139式机关炮或者M2式机枪。随后,XM765在阿伯丁试验场和本宁堡基地进行了的行驶测试。尽管测试很成功,但是由于超重、车载步兵在车内射击后产生的火药气体不能迅速排出车外以及车体内部存放燃油容易产生危险(主油箱安装在车内步兵座椅下)等原因,该车仍未被采用。





第三种比较接近现在的“布雷德利”战车,它就是XM723型。在MBT70和XM803主战坦克研制计划(美国在MBT70基础上独自研制的主战坦克)相继终止后,1972年4月美国陆军提出研制新步兵战车,参与竞争的有克莱斯勒公司、食品机械化学公司和太平洋卡车与铸造公司。同年11月,美国陆军和食品机械化学公司签订了研制步兵战车的工程发展和预生产合同,包括设计、研究和制造3辆样车、1辆弹道试验车和12辆生产试验车。首辆样车于1974年制造完成,其他样车均在1975年夏季以前完成,新样车被称为XM723步兵战车。





XM723采用康明斯VTA903柴油发动机,在2600转/分时输出功率为330千瓦,与之配套的是通用电器公司HMPT-500自动传动装置。该车在不同部位分别安装了5083和7039铝合金装甲,其主要部位的装甲可防机枪弹的射击。在单人炮塔上安装有XM236式机关炮和XM238式并列机枪。除了3名乘员外XM723可搭载8名步兵,步兵可以利用设置在车体两侧和尾门上的6个射击孔乘车战斗。与XM701相比,XM723明显降低了重量,全重为19.5吨。

与此同时,美国陆军为了替代M114装甲侦察车和M551空降坦克,推出了新型装甲侦察车(ARSV)研制方案。经过竞争,在分别与食品机械化学公司和洛克希德公司签订合同,发展新型装甲侦察车,编号为XM800。当年年底两家公司均生产出样车,并于1973年H月交付美国陆军开始测试。洛克希德公司的样车采用6×6轮式底盘,被称为XM800W;食品机械化学公司的样车采用履带式底盘,被称做XM800T。两种样车均安装了全封闭双人炮塔,并配备M139式机关炮和M60D式外置机枪。但是美国国会以经费紧张为原因终止了该发展计划,并要求新的装甲侦察车与新的步兵战车合并成一种。

1976年8月,美国陆军成立了机械化步兵战车特别工作小组,对整个XM723计划进行全面评价,并建议发展一种步兵和侦察兵通用的装甲战车。根据建议,食品机械化学公司迅速对XM723进行改进,安装了带“陶”式反坦克导弹和“蝮蛇”链式机关炮的TBAT-11双人炮塔。1977年5月,美国陆军将XM723重新命名为战斗车辆系统(FVS),由XM2步兵战车和XM3骑兵战车组成。

1978年12月,食品机械化学公司向美军交付首批2辆XM2样车,其余6辆于1979年3月完成。经过进一步测试,1979年12月,XM2和XM3被正式命名为M2步兵战车和M3骑兵战车。1980年1月M2和M3正式投入生产,首批生产型车辆于1981年5月交付使用,1983年3月正式装备驻欧美军。1981年10月,为了纪念美国已故陆军五星上将奥马尔·纳尔逊·布雷德利,M2和M3分别被命名为M2“布雷德利”步兵战车和M3“布雷德利”骑兵战车。至此,“布雷德利”战车正式开始了它的戎马生涯。

布局传统

M2/M3“布雷德利”战车采用传统的发动机前置式结构,车内由前至后分别为驾驶室—动力传动室,炮塔—战斗室和载员室。

车体左前部为驾驶室,驾驶室顶部有一个向后开启的大型舱门,驾驶员在开舱行驶时,头部和胸部可以完全露出,视野良好。舱门上有4具潜望镜,3具在前方,1具在左侧。前方中间1具可换成AN/VVS-2(V)3潜望式微光驾驶仪。

在驾驶室的右侧为动力传动室,其内安装有整体式动力传动装置。打开车体首上甲板的大型舱盖,可以在30分钟内利用快速接头,对动力传动装置进行无损冷却和液压管路的快速拆装,大大方便了保养维修。双人炮塔位于车辆中央偏右位置,能360°旋转。炮塔正面安装有一门机关炮,火炮右侧安装一挺并列机枪。炮塔左侧装有一具可升降的M27双管“陶”式反坦克导弹发射架,行军时撤收在炮塔侧部。在炮塔正面左右两侧各装有一组4具电击发烟幕弹发射器,备用烟幕弹储存在烟幕弹发射器上方的装甲盒子里。炮手位于炮塔左侧,车长居右,两人各有1个向后开启的单扇舱门,舱门周围分别布置有2具和7具供炮手和车长使用的M17和M27型观察潜望镜,可分别提供180°和360°的观察能力。炮塔顶部左侧装有一具供炮手使用的带装甲保护罩的昼夜合一瞄准镜。炮塔尾后部环绕安装有储物篮,用以储存机关炮炮弹,并可外挂6箱并列机枪弹药,还可为炮塔尾部提供对破甲弹的额外防护能力。

载员室位于车体后部,M2/M3战车可分别搭载6名车载步兵和2名侦察兵。载员室尾部有一扇液压操纵的跳板式大尾门供载员快速进出,当尾门发生故障无法打开时,其左侧有一应急小门。车体左侧甲板外后部有一个储存栏,在M2上可存放3箱枪弹,在M3上可存放3箱枪弹。在车尾门两侧各有一个外部储物箱,可以放置和枪弹以及通信电缆。M2载员室两侧和尾门上分别设置2个球形射击孔,在每个射击孔上方安装有与之配套的潜望镜。M3只在尾门上设置有2个球形射击孔和配套潜望镜。车辆载员室顶部有一个供装填反坦克导弹使用的舱门,装填导弹时舱门装甲护板可保护人员。

M2/M3“布雷德利”战车的行动部分每侧有6个直径的双轮缘负重轮,2个单托带轮和1个双托带轮,第1和第3是单托带轮仅仅用于支撑履带内侧,主动轮前置,诱导轮后置。由6个小块构成的侧裙板覆盖了负重轮的大部和全部托带轮。履带为锻钢单销式,销耳挂胶,宽,左侧履带板84块、右侧履带板82块,有可更换的橡胶衬垫。

为了与外界保持畅通的联系,M2步兵战车安装了AN/VRC-46和AN/GRC-160无线电台,M3骑兵战车则安装了AN/VRC-12和AN/PRC-77无线电台。车辆的电气系统采用24伏直流电,由主发动机驱动的发电机额定输出电压28伏、输出电流220安,有4块串并联使用的12伏/100安时6TN蓄电池。

性能优异

强大的武器系统 “布雷德利”战车的主要武器是一门M242式“蝮蛇”链式机关炮。该炮是一种依靠外置动力(功率为0.73千瓦的电动机)带动传动链机构实施自动发射的武器,炮长,炮管长,炮全重,可靠性比普通机关炮高,平均故障间隔达25000发。M242机关炮目前是美军的制式装备,除了M2/M3以外,美国海军陆战队的LAV-25轮式步兵战车也采用了这种武器。该炮采用双向单路供弹,可单发射击,也可以100发/分或者200发/分的射速进行连发射击,射击后弹壳向前抛出车外。火炮具有较大的射击范围,高低射角-9°~+59°,方向射界360°,最大方向和高低瞄准速度60°/秒,除了对付地面装甲目标和有生力量外,还可对低空飞行目标射击。





M242机关炮配用M791钨合金弹芯曳光脱壳穿甲弹、M919曳光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M792曳光燃烧榴弹、M793曳光教练弹和M910曳光教练弹,初速分别为1345米/秒、1385米/秒、1100米/秒、1100米/秒、1525米/秒,前3种弹有效射程分别为2000米、2500米和2000米。其穿甲弹可在1000米处击穿66毫米厚的垂直钢装甲,可有效对付现代战场上的大多数轻型装甲目标以及有防护的有生力量。另外,该炮也可以发射瑞士厄利空公司的KBA式25毫米炮弹,包括SLB050式曳光燃烧榴弹、SSB051式燃烧榴弹、PSB式燃烧穿甲弹、PLB式曳光燃烧穿甲榴弹、PKHT式脱壳穿甲弹以及TLB 044-2式曳光脱壳穿甲弹。炮手可以根据目标性质用电钮改变射速和选取弹种。在M2步兵战车上,M242式机关炮的弹药基数为900发,其中包括炮塔内的300发待发弹(穿甲弹75发,榴弹225发),其余600发炮弹分别放置在载员舱底部甲板下、载员舱内壁两侧和右侧座椅下并有装甲保护。在M3骑兵战车上,M242式机关炮的弹药基数达到1500发,待发弹和M2步兵战车一样为300发。

M2/M3战车的另外一项主要武器是装在炮塔左侧的BGM-71“陶”式反坦克导弹。M27发射架采用双管箱式结构,内装待发弹2枚,发射架俯仰范围为-19°~+29°,最大跟踪速度为15°/秒,导弹发射时车辆必须处于停车状态。除了待发弹外,M2/M3车内分别备有5发和10发“陶”式反坦克导弹,在M2上“陶”式反坦克导弹以水平3发和垂直2发的形式储存在载员室左侧,而在M3上10发都是以水平状态分层储存在载员室右侧的弹架上。BGM-71“陶”式反坦克导弹属第二代红外有线半自动制导重型反坦克导弹,于1970年开始装备部队,可在距离上击穿厚的垂直装甲。是1981年开始交付部队的增强威力改进型,其战斗部前端有一个长可伸缩的压电引信探杆,导弹炸高为,配合装LX-14炸药和双锥药型罩的战斗部,可在距离上击穿厚的垂直装甲。正是由于采用了“陶”式反坦克导弹,M2/M3具有远距离和敌方主战坦克独立抗衡的能力,在两次海湾战争中击毁了不少伊拉克主战坦克。





辅助武器为一挺式并列机枪,位于主炮右侧,弹药基数分别为2200发和4400发,待发弹均为800发。在M2步兵战车内装备有6支供车载步兵利用车内射击孔射击的M231式步枪,备弹4200发。M231由M16式自动步枪改进而成,该枪没有瞄准装置,射手通过观察曳光弹的弹着点进行瞄准。另有9支下车作战用的M16式自动步枪(备弹2520发)和1挺下车作战用的M60式通用机枪(备弹2200发)。在M3骑兵战车上则只有5支M16式自动步枪(备弹1680发)和l挺M60式通用机枪(备弹3200发)。另外,两种车内均配有3具反坦克火箭筒。

精确的火控系统 “布雷德利”战车拥有精确而完善的火控系统。炮手使用一具雷声公司生产的外壳有装甲保护的昼夜合一瞄准镜,其放大倍率为4×和12×,其中4×的倍率用于车辆静止或行进间主炮和并列机枪的高速跟踪和瞄准,12×倍率用于车辆静止状态下“陶”式反坦克导弹的低速跟踪和瞄准。该瞄准镜在夜间和不良气候下采用红外热成像夜视仪观察和瞄准,和M1主战坦克的绿色显示不同,“布雷德利”战车的红外热成像夜视仪显示的图像是红色的。车长有光纤中继显示系统,可以看到与炮手瞄准镜里相同的图像,并可超越炮手控制火炮跟踪、瞄准和射击。由于采用通用电气公司的全电式炮塔驱动和双向稳定系统,因而火炮可以在行进中对目标精确射击。此外,车长舱门前方安装有一个对空瞄准具,炮塔上另外还有一个5×的备份昼间瞄准镜,一旦昼夜合—主瞄准镜战损或者因故障失灵,可供炮手或车长应急瞄准使用。





火控系统操作也很简单,只需要选择好所需的弹药种类和发射速度,然后移动手柄将瞄准线对准目标,最后用拇指按下扳机即可完成射击。射击方式一般是先发射一发炮弹,观察弹着点,如果命中后,再采取三发点射或连射,直到目标被摧毁。

坚固的装甲防护 “布雷德利”战车整车能防御口径机枪弹射击和口径榴弹破片的破坏,并具有在核生化条件下作战的能力。车体由铝合金装甲和钢装甲焊接而成。车体首上和顶部为5083铝合金装甲,车体首下为钢装甲,车体两侧倾斜部分为7039铝合金装甲,车体两侧垂直部分和车体后部为间隔装甲,车底采用5083铝合金(其前部三分之一挂有厚的钢装甲,防地雷袭击)。车体两侧垂直部分和车体后部间隔装甲的主体为厚的5083铝合金装甲,在相隔外附加有两层厚的钢装甲(两层钢装甲之间又间隔),总厚度达。另外车体两侧的裙板增强了对空心装药破甲弹的防护能力,车首的放浪板也能够提供附加防护。





炮塔也是由铝合金装甲和钢装甲焊接组成,座圈直径。炮塔正面上部和炮塔顶部均为钢装甲,炮塔正面下部为7039铝合金装甲,炮塔尾部为5083铝合金装甲。

在特种防护方面,M2/M3“布雷德利”战车配有8具M257式烟幕弹发射器(发射“毫米LSA1/A3烟幕弹和M76反红外烟幕弹)和发动机热烟幕施放装置。全车采用集体与个人相结合的三防系统,车载步兵配有防毒面具。

M2/M3“布雷德利”战车的车载弹药通过车体内外合理的分散布置以及装甲保护,减少了二次殉爆几率,提高了成载员的生存能力。另外在发动机室和载员室均配有自动灭火装置,其中发动机室有一具内装“哈隆”灭火剂的自动灭火器,载员室有4具灭火器,2具为内装“哈隆”灭火剂的自动灭火器,2具为内装1.2公斤“哈隆”灭火齐吐的便携式灭火器。

良好的机动性能 “布雷德利”战车采用康明斯公司VTA-903T型八缸四冲程涡轮增压V型水冷柴油机,净重,在转速为2600转/分时输出功率为367.5千瓦。

与发动机匹配的是通用电气公司的HMPT-500型静液机械式自动传动装置,整个装置集中在1个箱体内,包括输入齿轮组、变速箱、转向装置和控制装置等部件。变速箱有3个前进挡和1个倒挡,1挡和倒挡为液压式,2挡和3挡为液压机械式,所有挡位均可无级变速。换挡是电控液压自动操纵,通过电子线路实时测量发动机负荷、发动机转速和车速等参数,能适应地面阻力实现液压自动换挡。转向是通过改变左右2个液压马达的旋转方向和转速实现。因为液压马达转速可以进行无级调节,所以车辆可以进行无级转向。转向操作采用方向盘式,当1挡或倒挡时,车辆可进行一侧履带前进另一侧履带倒退的原位转向和制动一侧履带、转向半径为二分之一履带中心距的原地转向,还可以进行一侧履带速度快另一侧履带速度慢的缓转向;挂2挡和3挡时,能进行缓转向。

M2/M3“布雷德利”战车采用传统的扭杆式悬挂系统,负重轮最大行程,在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六负重轮处装有液压减震器,车辆具有良好的行驶平稳性。悬挂系统配合先进的传动装置,使战车具有较好的越野性能和加速性能,从静止加速到/时需要7.7秒,加速到/时需要19秒,从静止加速到/时需要25.2秒。可跨越宽的壕沟,翻越高的垂直墙,爬31°的坡道。

M2/M3战车除了具有良好的路上机动能力以外还可以进行水上机动,可借助随车携带的围帐采用履带划水推进的方式进行浮渡,水上前进速度最大可以达到/时。如果由受过训练的乘员操作,升起车辆四周的折叠式围帐仅需15分钟。该车具有良好的战略机动性,可以用C-141、C-5和C-17军用运输机空运。1架C-141“运输星”运输机可以空运1辆,1架C-5“银河”运输机可以空运5辆,l架C-17“环球霸王””运输机可以空运3辆。当用C-141运输时,由于机舱尺寸限制,需将炮手瞄准镜和车体侧裙板卸下,另外所有负重轮需用钢丝绳拉紧。

发展与变型

M2步兵战车和M3骑兵战车在投入生产后,根据作战的需要和技术的进步不断进行了改进和发展,现已形成了一个型号众多、门类齐全的庞大车族。目前“布雷德利”车族已经取代了原来M113装甲车族在美国陆军中长期占据的主力地位。截至1994年,联合防务公司(2005年被英国航空航天系统公司兼并)共生产了6724辆“布雷德利”系列战车,包括M2步兵战车4641辆,M3骑兵战车2083辆。其中基本型M2步兵战车和M3骑兵战车2300辆(在Al型出现后为了便于区分被称为,剩余的全部是改进型号。

M2A步兵/M3A骑兵战车 1986年,“布雷德利”战车按照Block1方案进行第一次大规模改进。改进的核心是采用BGM-71D“陶”2反坦克导弹系统,为三防系统安装过滤生物和化学战剂的中央空气净化系统(GPFU),为步兵战车增加了一名车载步兵,对骑兵战车侦察兵的座椅位置进行了调整,另外还改进了燃油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新的战车被称为步兵战车和骑兵战车,从外形上看和的最大区别是取消了炮塔正面备用烟幕弹的储存盒。





对车内空气净化系统的改进于1986年5月开始,在新的三防系统中车长、炮手和驾驶员的防毒面具直接与中央空气净化系统连接,车载步兵则使用自己的三防衣和防毒面具。BGM-71D“陶”2反坦克导弹系统于1987年初开始安装,战斗部直径从扩大到和弹体直径一样的,在重的战斗部前端有长的压电引信探杆,经过上述改进“陶”2反坦克导弹的垂直破甲威力达到了。另外,“陶”2反坦克导弹还采用了二氧化碳激光器光标、数字式计算机制导、红外热成像夜间瞄准系统,命中率和夜战能力都有了大幅度提高。

步兵战车和骑兵战车的生产从1986年一直持续到1988年,总计生产了1371辆。

M2A2步兵/M3A2骑兵战车 早在1984年,对命名为BlockII的第二阶段改进方案的研究就展开了,改进的重点是提高战场生存能力。直到1988年和才正式开始生产,总共生产了3053辆,另外截至1996年所有的A1型和部分A0型也已经被升级为A2型。A2型和A1型相比有着明显不同的外部特征:车首防浪板被取消;炮塔和车体挂装了钢制附加装甲并可外挂爆炸式反应装甲;车体两侧的射击孔全部取消;原来安装在车首的车灯布局和位置进行了明显改动;并列机枪的防护罩被取消;在A1型炮塔上消失的烟幕弹储存盒又重新安装了,但是位置从烟幕弹发射器上方变动到了主炮两侧。

披挂的钢制附加装甲由很多块构成,厚度为,用螺栓固定在主体铝合金装甲上。覆盖部位包括炮塔正面、炮塔右侧(左侧是反坦克导弹发射器)、车体正面、车体两侧、车体底部和侧裙板。由于附加装甲的采用,A2型战车具有抵御俄罗斯BMP-2步兵战车上机关炮穿甲弹射击的能力。为了增强对诸如俄罗斯RPG-7火箭筒破甲弹一类武器的防护能力,A2型在附加装甲外还可以外挂爆炸式反应装甲。一辆A2型战车的全套反应装甲由105块构成,同样用螺栓固定在炮塔和车体上。另外A2型在车内还安装了凯夫拉纤维防崩落衬层,可以防止装甲被击穿后弹片在车内飞散而伤害到车内人员。为了提高车辆的可靠性,A2型采用了能诊断动力传动系统、武器控制系统和其他电器系统故障的电子诊断设备。车载步兵数量又减少到6人。

经过上述改进,在外挂爆炸式反应装甲时A2型战车的战斗全重达到近30吨,为了不降低车辆的机动性,和采用了改进型VTA-903T发动机,通过提高压缩比、改进涡轮轴等措施,发动机在2600转/分时最大输出功率达到了441千瓦。与发动机的改进相对应,传动装置改进为HMPT-500-3EC型,对战车的扭杆悬挂系统也做了强化。另外,为了满足车重增加后浮渡的需要,围帐的高度增加了,安装位置也做了相应变动。和A0、Al相比,和的陆上最大速度从/时下降到/时,水上最大速度由/时下降到/时,最大行程由下降到,从静止加速到/时需要22秒。

M2A2ODS步兵/M3A2ODS骑兵战车 这两型战车又称为“沙漠风暴”型,是在和的基础上升级而成。它出现于第一次海湾战争以后,采用了在“沙漠风暴”行动中得到验证的一些改进而得名。这些改进包括:采用保护人眼安全的激光测距机、全球定位和战术导航系统、数字罗盘系统、“巴斯”毫米波战场敌我识别系统、AN/VAS-3或AN/VAS-5驾驶员红外热成像夜视仪、VLQ- 6或VLQ-8型反导弹光电对抗设备和为了提高车辆的生存率对车内弹药储存位置做出调整。与A3ODS型战车不同的是,A2005型战车的“21世纪部队旅及旅以下作战指挥”系统只在载员舱内安装了多功能平板显示器。





为了提高车载步兵的反坦克能力,用AT-4反坦克火箭筒取代了反坦克火箭筒。AT-4由瑞典FFV军械公司研制,破甲威力超过。另外,为车载步兵配备了FGM-148“标枪”反坦克导弹。车内储存3发“陶”2或“陶”2A/B(分别采用串联战斗部和攻顶战斗部)反坦克导弹和2发“标枪”反坦克导弹。“标枪”反坦克导弹是一种单兵使用的焦平面红外成像制导发射后不管反坦克导弹,能以直射或攻顶的方式打击外的先进装甲目标,垂直破甲厚度超过。

美国陆军计划为11个重型旅战斗队装备步兵战车和骑兵战车,一共将有1433辆A0、Al和A2型战车被升级。

M2A3步兵/M3A3骑兵战车 这是美国陆军第一款全数字化战车,可以满足21世纪数字化战场的作战需要。从外表上看只是在炮塔顶部车长位置处增加了一个独立的全向红外热像仪,但是其内部却有很多革命性的改变。车辆装有“21世纪部队旅及旅以下作战指挥”(FBCB2)系统,采用二氧化碳激光测距并具有“猎一歼”模式的数字化火控系统、改进型目标捕获系统、GPS全球定位和惯性组合导航系统、雷声公司第二代480×4元前视焦平面阵列热像仪、AN/VAS-5驾驶员图像增强器、车长/驾驶员和车载步兵班长用多功能平板显示器、实时故障诊断预警系统等先进设备。

数字化火控系统和改进的目标捕获系统,使和实现了和先进主战坦克一样的目标自动跟踪功能。车长和炮长均拥有各自独立的第二代前视焦平面阵列热像仪,使“陶”2反坦克导弹获得了夜间最大射程上的反坦克作战能力。采用主动矩阵液晶显示器的多功能平板彩色显示器,可显示高分辨率地图、战术数据和前视红外图像。

相对于同时代的其他战车,最大的优势在于以标准的MIL-ST0-1553B数据总线为核心,把全车各部分信息都以数字的形式传输,并用FW2000微型计算机对各种信息加以处理,大大提高了战车的指挥通信能力。该车采用与M/A2主战坦克类似的车际通信系统,通过单信道地空无线通信系统中的RT-1702E(C)U电台,可以与主战坦克、AH-64D攻击直升机以及上级指挥部之间实现实时的数字化信息交换。单信道地空无线通信系统与普通通信电台不尽相同,它具有数字传输、保密通信和抗电子干扰的优点,能快速压缩并通过战术互联网传输地图、图像和战地情报。由于“21世纪部队旅及旅以下作战指挥”系统能和其他空地武器平台联网,实现了指挥通信高度统一,所以战车上的乘员和车载步兵可以通过多功能平板显示器迅速明确敌我双方位置、战斗力等战场情况并实时接收上级作战命令;也能向指挥机关和友邻作战平台不间断报告战场信息,并根据不断变化的战场态势,快速召唤协同的空地火力对目标实施精确打击,从而实现了战斗力的倍增。

其他方面的相应改进还包括采用不断升级的反应装甲,为两种战车配用AT-4单兵反坦克火箭筒,为步兵战车配用“标枪”反坦克导弹。

M2A3和M3A3的改进从1994年3月开始。1号样车于1994年8月完成,11月和12月又分别造出5辆和2辆,1998年11月开始交付第一批生产型,并于2000年4月进入第一骑兵师服役。根据最初的计划,将有1602辆和被升级到A3型的标准,但是由于第二次海湾战争的爆发以及新形势的需要,截至2007美国陆军预计对步兵战车和骑兵战车的总需求量最终将达到2545辆。

M2A2OIF步兵战车 在第二次海湾战争后,根据“自由伊拉克”行动的经验,美军将部分和步兵战车改进为M2A2OIF步兵战车,这种战车和型相比性能有大幅度提高,但是价格又比型便宜。改进工作于2005年末展开,并在2006年8月开始交付,第一辆OIF战车装备第3装甲骑兵团。步兵战车战车除具备型战车的基本特点外,还配用了步兵战车上的改进型目标捕获系统、第二代前视红外装置和改进型惯性导航系统。

增强火力的试验车型 早在1981年“布雷德利”战车刚投入生产之时,提升其火力的计划就展开了。第一次尝试是安装按照“战车武器系统技术”要求设计的电动炮塔,在炮塔上安装阿雷斯公司为“鹰”式轻型防空系统研制的“魔爪”机关炮。后来又试验了安装在标准“布雷德利”炮塔里的“蝮蛇”II 30毫米链式机关炮和“蝮蛇”II35/50毫米可变口径链式机关炮(这种火炮在一般情况下使用口径身管,当作战需要时可迅速更换为口径身管)。“蝮蛇”II30毫米机关炮全长3.405米、全炮重156公斤、由功率为0.73千瓦的电动机驱动,除了使用GAU-8 30×173弹药外,还可以使用瑞士厄利空公司的KCB30×170弹药。“蝮蛇”III 35/50毫米可变口径链式机关炮全长4.018米,采用35毫米口径身管时全炮重218公斤,采用50毫米口径身管时全炮重231公斤,由功率为2.2千瓦的电动机驱动。采用这些火炮考虑的是对付远期威胁目标,但是随着前苏联的解体,威胁不复存在,所有这些样车在进行试验后均未投入正式生产。

M993多管火箭炮运输车 M993多管火箭炮运输车是在“布雷德利”战车底盘上发展的履带式高机动装甲运输车,以该车为底盘研制的M270多管火箭炮系统已经成为该战车最重要也是最成功的变形车。

M993最初被称为战斗车辆系统(FVS)底盘,编号为XM987。当1977年9月美国陆军决定用它做为全般支援火箭炮系统的底盘时,它的编号变为XM993。1979年12月至1980年2月分别对搭载由波音公司和沃特公司研制的两种火箭发射器的原型XM993进行对比测试后,1980年5月沃特公司的M269火箭发射器被美国陆军选中。1983年,由M269火箭发射器和被赋予M993正式编号的火箭炮运输车组合而成的M270多管火箭炮正式装备美国陆军。在1991年的第一次海湾战争中,美军一共投入了189门M270火箭炮(其中18门具有发射陆军战术导弹的能力),总共发射了17000多发子母火箭弹(含1170万个子弹),给伊拉克军队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和威慑力。

从外观上看,M993像加长型的“布雷德利”战车,其80%零部件可通用。驾驶舱位于车体头部,其下部是动力传动装置,载货舱在车体后部。由铝合金装甲焊接而成的驾驶舱具有三防能力,可以整体向前打开,便于保养维修动力传动装置。舱内可乘坐3人,分别是车长、驾驶员和炮手,内部附加了吸声材料,可以降低火箭发射时噪音对乘员的影响。在驾驶舱的透明钢化防弹玻璃前分别装有供三名乘员使用的外部装甲百叶窗,均可在舱内操作打开或闭,以便在发射火箭时起保护作用。在行军和非战斗状态下驾驶员百叶窗可以整体旋转到驾驶舱顶部的贮藏位置,车长和炮手的百叶窗旋转到车头的贮藏位置。驾驶舱顶部有可以打开的舱门,并可安装机枪枪架。驾驶舱内装有超压通风装置、SINCGARS无线电台、火控系统、导航定位系统、车辆仪表板和武器控制仪表板。

M993的动力传动装置和“布雷德利”战车完全一样,可互换使用。悬挂装置较“布雷德利”战车长。每侧有6个双轮缘负重轮、2个双轮缘托带轮、2个单轮缘托带轮、1个前置主动轮、1个后诱导轮。履带类型和“布雷德利”战车一样,但是长度增加到4.33米。为了适应多管火箭炮的特殊需要,该车配备悬挂闭锁系统,根据所需不同的悬挂刚度可在某些或全部扭杆位置上进行闭锁,以保证在装弹和发射过程中火箭运输车的稳定性。

除了上面提到的M270多管火箭炮系统以外,在M993的基础上还发展了多种变形车。包括火箭炮装弹车、XMS电子战车辆系统(EFVS)、VSTAR雷达车、前沿地带后勤补给车(FAALS)、装甲保养车等,不过大都未投入生产。

M4指挥控制车(C2V) 对M4指挥控制车的需求于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后被提出,其目的是为了取代老旧的M577指挥车。研制工作从1994年3月开始,原计划生产439辆,由于资金问题于1999年12月被终止,至停产时已经生产出25辆。2002年10月其中的15辆被部署到作战部队,并参加了随后的第二次海湾战争,其余10辆作为备件。





M4指挥控制车采用和M270自行火箭炮一样的M993履带式底盘,采用与A2型“布雷德利”战车相同的加强式扭杆悬挂,配用441千瓦的VTA-903T柴油发动机和HMPT-500-3EC静液机械式自动传动装置。车体采用铝合金装甲,可防200米外7.62毫米枪弹的射击和30米外155毫米高爆榴弹破片的攻击。全车包括驾驶员创内可以乘坐9人,具有整体式三防能力州装有冷暖空调。车顶有一副可在30秒内展开的长10米的收缩式通信天线。在容积达到16.38立方米的任务设备舱内安装有多种完善的通信和指挥设备,可根据作战需要进行不同的搭配,满足重型部队作战时从营级到军级的使用需求。为了给这些设备提供充足的电源,车内安装有不依靠主发动机的大功率交流发电机和直流发电机。

XM5电子战斗车(EFVS) 为了替代在M548运输车基础上研制的M1051电子战车,美国陆军于1985年提出在FVS系统的基础上研制新型电子战斗车。食品机械化学公司利用自己的资金很快在M993底盘的基础上研制出了新的电子战斗车,并于1986年8月开始测试,不过该车后来并没有投入批量生产。

从外表看,XM5电子战斗车和M4指挥控制车基本一样,不同的是XM5的伸缩天线长达30米。包括驾驶员在内,XM5可以乘坐6名人员。为了满足车载电子战设备的耗电需要,XM5安装了一台由康明斯6BT5.9柴油发动机驱动的交流发电机,功率达到60千瓦。

M6“后卫”防空战车 1992年,在ADATS(防空反坦克系统)系统被取消后,美国陆军为了代替老旧的“火神”自行高炮,发展了“布雷德利毒刺”(BSFV)防空战车。也就是在部分“布雷德利”战车上运载一个使用便携式“毒刺”防空导弹的双人防空小组,并携带6枚“毒刺”防空导弹。由于这些导弹必须在车辆静止状态下到车外发射,不能满足机动部队的防空要求。随后M6“后卫”防空战车开始研制,1995年10月第一部样车完成,并在1996年6月“96游沙”演习中成功击落一枚模拟巡航导弹。1996年11月27日,M6“后卫”防空战车投入生产,1998年第一批8辆战车装备到驻得克萨斯州胡德堡基地的第4机步师第44防空炮兵部队第一营。目前除了第4机步师外,第3机步师和第l骑兵师等部队也装备了该车,美陆军共计划装备260辆。M6“后卫”防空战车在步兵战车基础上改装而成,其主要任务是为重型机动部队提供低空、超低空防空掩护,可对付的目标包括固定翼飞机、直升机、无人机和巡航导弹。其主要特点是在原“陶”式反坦克导弹发射箱位置安装了一套四联装“毒刺”防空导弹发射装置,在车内安装有使用前方地域防空指挥控制系统软件的简化便携式终端机。配合ODS战车上的全球定位导航系统,M6“后卫”防空战车可以根据前方地域防空指挥控制系统提供的信息快速定位敌空中目标,并具有行进中对空射击的能力。

M7火力支援车(BFIST) 为了替代已服役20年用于野战炮兵观察和指定目标的M981火力支援车,美军在“布雷德利”A2ODS战车和“布雷德利”A3战车的基础上研制了新的火力支援车,分别命名为M7和火力支援车。该车在“陶”反坦克导弹发射器旁边安装有AN/TVQ-2激光目标指示器,车内安装了采用环状激光陀螺的高精度惯性导航系统、新型瞄准台控制面板和任务处理器。这些设备使M7火力支援车的瞄准和火力请求实现了自动化,并具有在行进间进行目标定位的能力,对距离外的目标指示圆概率误差不超过。

M7火力支援车于1996年底研制成功,1999年交付第一批22辆。根据计划美军将装备190辆M7火力支援车和122辆火力支援车。

除了上面介绍过的型号以外,在“布雷德利”战车的基础上还出现过“阿达茨”防空反坦克战车、LOSAT(瞄准线反坦克导弹)反坦克导弹发射车等变形车,但是都因为所搭载的武器系统被美军放弃而未能获得进一步发展。

M2步兵战车和M3骑兵战车在开始服役后,一直受到来自美国国会和舆论界的质疑。在1989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组织25位武器专家对美国现役武器评价中,它竟然排名最差武器中的第三位。这些专家认为M2步兵战车只能搭载6名步兵,车体比M1主战坦克还要高大,是反坦克武器的好目标。但事实是最好的回击武器。M2和M3在第一次海湾战争“沙漠军刀”地面战斗中的出色表现让所有的批评言论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当时的美国国防部长切尼给予它高度评价,“在过去的战斗中,美军没有任何一种武器表现得比‘布雷德利’还要好。”

伊拉克的地面战斗对于从未参加过实战的“布雷德利”战车来说,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在“沙漠军刀”作战行动开始之前,美国陆军在海湾地区共集结了大约2200辆M2/M3战车。其中,Al型占33%,A2型占到48%,而A0型只占到19%。由于A0型的装甲防护能力较弱,所以除了第1步兵师的A0型战车外,大都分A0型战车留在沙特阿拉伯作为预备队。

地面战斗开始后“布雷德利”战车往往担任快速机动部队的先头,深入敌后配合正面进攻的主战坦克击溃伊拉克共和国卫队,或者切断其供应线和撤退路线,使其补给困难或被围歼。在为期100/小时的地面进攻中,“布雷德利”由东到西在沙漠中越野行军长达160~,很少发生机械故障,其战备完好率达到90%以上。

“布雷德利”战车主要采取步兵乘车高速机动的作战方式,步兵下车作战的机会很少。而M242“蝮蛇”机关炮和“陶”式反坦克导弹发挥了巨大威力,据称“布雷德利”战车击毁的伊拉克装甲车辆比主战坦克的还要多。贫铀弹芯的尾冀稳定脱壳穿甲弹不仅可以击穿BMP-1/2步兵战车的主装甲,甚至还发生过在连续射击时击穿T-55坦克主装甲的战例。出乎意料的是,主炮还曾击中伊军发射的一枚AT-3反坦克导弹。另外,战车上的“陶”式反坦克导弹在其最大射程内击毁了众多的伊军下72主战坦克,而敌方却无力还手。由于“布雷德利”战车上的红外热成像瞄准镜的探测距离和远程目标识别能力比坦克上的同类设备还要强,所以常常发生“布雷德利”战车乘员向坦克乘员指示伊军远程目标方位的情况。战后,美军士兵发出感叹“在海湾战争的地面作战中,与其说用M2步兵战车支援Ml主战坦克作战,还不如说是M2战车基本上发挥了与坦克相同的作用。”

在整个第一次海湾战争期间美军一共有20辆“布雷德利”战车被击毁,其中只有3辆是被敌军击毁,其余17辆均是损失于友军火力的误伤。此外还有12辆“布雷德利”战车由于其他原因受损,其中4辆被快速修复。

战后美军也指出了“布雷德利”战车的不足之处:由于无激光测距仪,武器命中精度大受影响;没有敌我识别装车辆易被己方火力误伤;没有导航定位系统在沙漠地区作战时判定方位困难;缺乏配合该车作战的指挥车辆和各种支援车辆:车内布置车载步兵装备的空间不足。针对这些缺点在后来的2OSD和A3型车上都做了相应的改进。

在2003年的第二次海湾战争中,美军第三机步师、第四机步师和第一骑兵师的约1000辆“布雷德利”战车重披战袍,驰骋沙场。这次的主角是和战车,只有第四机步师的两个营装备了和。

在这次代号为“自由伊拉克”的地面战争中,“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和“布雷德利”战车组成的装甲洪流再次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平均每天的速度闪电突击,只用了3周时间就横扫伊拉克全境,推翻了萨达姆政权。第三机步师的主战坦克和步兵战车组成的机械化分队于占领巴格达国际机场后,又迅即发动了震惊世人的“装甲突击行动”。在和7日,分别出动l个加强连规模和l个营规模的机械化分队,两次在白天开到处于伊军控制下的巴格达市内伊拉克政府中枢机构所在街区发动突击,并于占领了巴格达。





这些作战行动再次证明了“布雷德利”战车拥有强大战斗力,但是在和伊拉克反美武装持续不断的零星小规模冲突中,“布雷德利”战车和它的装甲战友又遭遇了新的威胁,包括威力巨大的路边炸弹和机动灵活的反坦克火箭筒。这些武器往往在无法预料的时间对战车装甲薄弱的侧后部或者底部发动攻击,连坚固的“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都无法抵御,更不要说“布雷德利”战车了。截至2006年初美军在伊拉克已经损失了55辆“布雷德利”战车。

作为美军目前的主力装备,美国陆军将继续完善“布雷德利”战车以应对新的作战形式和威胁。美国陆军近期的目标是为9个重型旅战斗队装备A3型“布雷德利”战车,为11个重型旅战斗队装备ODS/OIF型“布雷德利”战车,剩余的15个重型旅战斗队将继续装备A2型“布雷德利”战车。在得到充足的资金后最终实现将所有较老型号的“布雷德利”战车都改进成A3型或ODS/OIF型战车的目标。据称,和“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一样,经过改进的“布雷德利”战车将继续服役至2030年,直至美国陆军完成向“未来战斗系统”过渡。可以预见,“布雷德利”战车在新技术的不断武装下必将在未来战场上创造出新的辉煌。 (本文来源:网易军事 )  

news.163.com/09/0514/18/599U1CVF00011232.html
英国《简氏防务周刊》2008年1月30日报道 德国EADS防务电子公司的多功能自防护系统(MUSS)将安装在德国陆军的新型“美洲狮”装甲步兵战车上。MUSS将被安装在车辆的遥控炮塔顶部,该炮塔上装有30毫米“毛瑟”MK 30-2式自动炮和5.56毫米MG4机枪。“美洲狮”将是把软杀伤防护系统作为标准装备的西方首款生产型装甲步兵战车。




  “美洲狮”装甲步兵战车是由克劳斯-玛菲•威格曼公司和莱茵金属地面系统公司组成的联合投资公司——PSM公司研发,该公司授予EADS防务电子公司一项合同,以完成MUSS的开发和提供一套成熟防护系统安装于已经装配的5辆预生产型“美洲狮”装甲步兵战车中的一辆。在“美洲狮”装甲步兵战车具有C级防护时,其被动装甲组件可为车辆正面和侧面提供抵御手持反坦克武器和中口径自动炮的攻击。




  根据当前配置,MUSS可探测、跟踪和压制反坦克导弹,覆盖360°范围,其导弹告警设备安装在“美洲狮”装甲步兵战车的炮塔两侧,用于探测反坦克导弹的热信号。当告警探测器探测到激光测距仪和激光目标指示器时,该系统通过烟幕榴弹可阻挡某些激光威胁,并向中央处理器发送信息。威胁详细信息显示在车长的平板显示器上,允许系统手动或者自动触发合适的对抗措施。红外干扰仪安装在炮塔顶部,能够干扰来袭导弹,同时位于炮塔后部的榴弹发射器能够发射快速多谱段烟幕。安装在德国陆军的“豹”2A5主战坦克上的MUSS样品已经成功探测和防御了许多反坦克导弹。




  德国联邦议院在2007年11月批准生产405辆“美洲狮”装甲步兵战车以替代德国陆军装备的现役“黄鼠狼”1A3/A4/A5装甲步兵战车。依据德国联邦国防技术与采办办公室(BWB)和PSM公司之间的商议,预计2008年底签订一项价值43亿美元的合同,首辆生产型“美洲狮”装甲步兵战车将于2010年交付德国陆军。

bbs.tiexue.net/post2_2559291_1.html
好长啊,先顶后看
楼主啊,要刷分也用不着这么搞吧……
装甲再厚有坦克厚吗?
复制粘贴有意思?这地不是灌水的,另外91年皮厚的光板m2是被机枪穿过前部的
=Enterprise= 发表于 2011-4-12 07:12


    铝合金装甲的特点就是高速弹头有比较高的穿透率。。。。
就算表面上的防御力,也只是防御14.5毫米
当然比苏联的普遍防御12,7毫米正面要好。但是很多人忘记了一点,苏联的敌人,西方阵营里面根本就没有14.5毫米级别的机枪,你让苏联设计师提出防御14.5毫米机枪,难道准备打内战吗。
粗略看了下
除了照抄的的东西
凡是原作者自己写的,基本上都是只能挑对
看题目就完蛋一半,再看内容…………更完蛋…………
这样搞下去这版面不完蛋才怪
隔三差五的就出火炮口径、轻型装甲车辆防护这样的月经问题
发帖人还自以为得计,回帖的还有大把的人拿出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狗屁不通的“证据”……
kgb1059 发表于 2011-4-12 09:13
要想不完蛋你就速度去填坑啊
看了标题,没看正文,直接拉下看回复吐嘈
LZ的这是转载的,连图片都没挂!
这种学习态度太马虎,要不得!
也不配个图
kgb1059 发表于 2011-4-12 09:13
想清静回SC去自娱自乐吧,CD陆版不是你家的
空版难道不是靠“月经话题”才有的人气。
有本事多写几篇决定版,让各大军刊不好意思关注“月经话题”全都做不下去关张好了,大家也省钱。
步战要求浮渡能力纯粹是蛋疼,重装部队的主要战斗车辆、甚至包括步战的多数变形车基本都没有浮渡能力,步战浮渡有何用?
特别PLA有大量的专用两栖战车和装甲输送车,为浮渡而牺牲步战的防护力可以说是本末倒置。
兰州也就会复制粘贴了。。。。
发帖子不带这样复制粘贴的
黄鼠狼是薄皮大馅。

死崔克特是薄皮大馅。
血花刀剪 发表于 2011-4-12 10:11

也不见得,tg肯定充分考虑我国地形环境因素
能防住RPG-7足矣,在反装甲导弹面是一样厚的,都是一下击穿
又见了个分不清步战和装甲人员输送车的
看了题目就知道什么货色。西方的装甲车叫皮厚?铝合金还好意思说皮厚。没叫打火机就够不错的了。
十月放歌 发表于 2011-4-12 10:45

哪个步兵战车这么牛?
没见过步战不加附加装甲能放RPG的....
等战略运输和战场制空达到世界第一的时候在考虑重装这个问题吧,记住是世界第一喔,第二都不行,除非有人罩着你。美帝第一了都没敢搞重装。
陆版也就几个老大爆尿能看一下
其余基本如LZ一样
杯具
武器的先进性和可靠性是一方面,不对称的信息化优势是根本,先于对方发射导弹,对方必然很杯具。有点像冷兵器VS机关枪一样,你还没冲到对方面前,早就OVER了。

信息化差异。你没有发现人家,别人已经瞄准你。同理,夜视、通讯器材,这些虽然不是子弹,却能使杀伤力倍增。
还有就是弹药的制造水平,直接反应工业生产能力。美国、欧洲这些都很强大。
30楼想说什么……

等战略运输和战场制空达到世界第一的时候在考虑重装这个问题吧,记住是世界第一喔,第二都不行,除非有人罩 ...
zhemg 发表于 2011-4-12 13:06

要做到世界第一的战略运输,肯定是周边没多少威胁而又有大量海外利益的海权国家,对重装的需要反而让位于运输需求了。比如二战中总不想开发重型坦克、冷战后对FCS提出变态重量要求的MD。
再说这年头随便一个装甲汽车都10多吨,轮式步战20—25吨、履带步战25—35吨算哪门子重装,低于这个吨位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主战装备
说不喜欢拳击手、皮兰哈V、美洲狮和雌虎的,就跟不眼馋别人的跑车豪宅漂亮老婆一样,违反人性
等战略运输和战场制空达到世界第一的时候在考虑重装这个问题吧,记住是世界第一喔,第二都不行,除非有人罩 ...
zhemg 发表于 2011-4-12 13:06

要做到世界第一的战略运输,肯定是周边没多少威胁而又有大量海外利益的海权国家,对重装的需要反而让位于运输需求了。比如二战中总不想开发重型坦克、冷战后对FCS提出变态重量要求的MD。
再说这年头随便一个装甲汽车都10多吨,轮式步战20—25吨、履带步战25—35吨算哪门子重装,低于这个吨位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主战装备
说不喜欢拳击手、皮兰哈V、美洲狮和雌虎的,就跟不眼馋别人的跑车豪宅漂亮老婆一样,违反人性
{:cha:}太长了  直接回复吧


带贫铀弹芯的25毫米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不仅可以击穿苏制BMP1/2步兵战车的主装甲,连续射击时还可以击穿T-55坦克的主装甲
----------------------------------------------------------------------------
好神奇的25

LZ,你真的认为,每发25都在同一地方打眼吗?

带贫铀弹芯的25毫米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不仅可以击穿苏制BMP1/2步兵战车的主装甲,连续射击时还可以击穿T-55坦克的主装甲
----------------------------------------------------------------------------
好神奇的25

LZ,你真的认为,每发25都在同一地方打眼吗?
我是进来捞分的,顺便看看回复
yjliudz 发表于 2011-4-12 11:43


    以色列那些变态的坦克改装车……
纸飞机 发表于 2011-4-12 11:13
加装了栅栏装甲和一堆沙袋的斯特瑞克勉强可以
最近这个版怎么老围绕皮和馅的问题讨论呀,成包子铺了?
血花刀剪 发表于 2011-4-12 15:50


    我国宁可选bmp3这样进攻能力强,机动能力强的,事实也是这样。

我国宁可选bmp3这样进攻能力强,机动能力强的,事实也是这样。
zhemg 发表于 2011-4-13 12:20

事实是BMP-3的炮塔是当时唯一有能力获得的合适步战主武器系统,而TG在发动机上一直比较憋屈
作为重装甲部队的装备,不应高估步战浮渡或是空运的必要性
具体到BMP-3,为了保证浮渡能力而被迫动力后置载员舱别扭无比,装甲无法防御西方任何一种20mm以上的机关炮,代价还不够惨重么。幸好TG还没这么极端。
我国宁可选bmp3这样进攻能力强,机动能力强的,事实也是这样。
zhemg 发表于 2011-4-13 12:20

事实是BMP-3的炮塔是当时唯一有能力获得的合适步战主武器系统,而TG在发动机上一直比较憋屈
作为重装甲部队的装备,不应高估步战浮渡或是空运的必要性
具体到BMP-3,为了保证浮渡能力而被迫动力后置载员舱别扭无比,装甲无法防御西方任何一种20mm以上的机关炮,代价还不够惨重么。幸好TG还没这么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