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三国及其悲剧英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7:57:18


“史诗”一词源于古希腊语,意为“字、叙述、故事”。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在谈及史诗的过程中,并没有严格定义这一文学体裁,此后黑格尔曾经对其的特征表述为:史诗是人类早期诗歌发展的最初阶段,通过英雄事迹来表现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生活和精神,一般以战争为题材。到了现代,在西方语文中史诗一词具有更为广泛的含义,它不再是仅来源于上古,而是泛指叙事类文学中以诗歌和散文形式的叙事作品。
现在一般认为,史诗分为“原生史诗”、“文学史诗”以及惯称、誉称为史诗的文学作品。
原生史诗指以历史或神话传说为背景,歌颂英雄、人、神,包含一定幻想和神奇色彩,表现时代的民族风貌和精神,以口耳相传的形式、经过民间流传累积而成的长篇叙事诗。例如“荷马史诗”的《伊利亚特》、《奥德赛》等。
文学史诗是指由个人创作的从内容到形式都模仿原生史诗的叙事诗,例如古罗马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
在此基础上,因理解和习惯的关系,把史诗的概念更推而广之,把有影响的、再现一定历史面貌的、规模宏伟的优秀叙事作品(如长篇小说)也称为史诗或者史诗式的作品。例如《战争与和平》。
所以,现在我们所讲的史诗,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要结合语境来综合判断。
对照以上表述,《三国演义》具备上述三类史诗的一些重要特征,可以说,它既是一部小说,又是一部史诗。
《三国演义》的史诗性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在成书之前,其中的大部分故事和传说已经在民间世代口耳相传了几个世纪,之后经文人整理成《三国志平话》、《三国志通俗演义》、毛本《三国志演义》,直至署名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这是一个逐渐被收集编写成文学巨著的过程,这一过程与荷马史诗的成书十分相似,是其能够称之为史诗的必要条件。
二、和西方史诗一样,《三国演义》将主要篇幅用来写战争,以英雄人物、英雄事迹、英雄精神为主要表现内容,使用大量篇幅描绘英雄的成长活动历程和心理状态,突出反映了民间的英雄崇拜情结。这也是史诗的特征之一。
三、《三国演义》以历史为背景,表现了时代的民族风貌和精神。《三国》有着更为丰富的精神蕴含,这是在其漫长的成书过程中逐渐形成,正如何满子先生曾经说过的那样:“(《三国演义》)凝聚着晋唐以来社会广大群众的历史观、伦理观和价值观,反映着社会各阶层意识的折衷”。这亦是其“史诗性质”的表现。
四、包含一定幻想和神秘色彩。《三国演义》不是史书而是文学作品,经过了艺术加工,有根据神话传说虚构的成份。例如《三国演义》中从张角修行《太平要术》在战场上呼风唤雨,到于吉符水治病祈风祷雨,再到左慈以法力戏弄曹操、关云长死后受点化皈依成神,以及诸葛亮祭风攘星,都是具有神秘或神话色彩的反映。
五、《三国演义》中浓墨重彩的部分是在歌颂悲剧英雄,充分地表现出它特有的史诗品质。
从结局上看,三国演义本身就是一个悲剧剧本。重点描写主要英雄人物无论其遭到何种挫折和压力,仍是失意不失志,百折不挠,为了自己的理想,以意志力执着进取。例如诸葛亮,为信念而与命运抗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许多英雄人物最终都倒在了奋争前行的道路上,没有达成澄清宇内、天下大统的宏愿,因而没有大团圆的结局。从《三国演义》中可以看出,国人并没有 “为胜者唱赞歌”的传统,相反,更崇尚的是那些壮志未酬的悲剧英雄。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成千古奇功的班超、陈汤并不太为人知,而辛弃疾、史可法、岳飞却能广为流传。
除以上之外,《三国演义》与《荷马史诗》的相同之处还有很多。例如特洛伊战争与中国三国时期的战争,都是有其实际历史背景的(特洛伊战争的真实性已成为主流史观),都是诸候众多,群英汇集的时期,都表达出敬神悯人的哲学思想,都抛却了完全的世俗化和功利化等等。
综合上述各点,《三国演义》当然地具备史诗性,虽然不属于严格意义的“原生史诗”,但从广义上说也应该属于史诗之列。而且与《荷马史诗》不同的是,在这部中国式的史诗中,凝聚贯穿了以仁勇智信、礼义忠孝思想为核心的道德观、价值观、伦理观,同时作者也试图通过对道家思想的理解,释读出“天道深远、人力无为”的理念,表现出史诗才具有的包容性和概括力,而正是因为《三国演义》依托丰富的文明积淀,才会产生如此的精神内涵,所才比《荷马史诗》更为深刻和具备现实启迪意义。《三国演义》着力歌颂仁勇智信之士,歌颂的是永恒的价值观,相比西方的实用主义,我觉得要高出不少。仁者为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史诗要比西方的要更为厚重、深刻。
当然,这也并不代表《三国演义》一切完美无缺,更不代表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东西要照单全收,学习吸收其中的精髓,扬弃其中的糟粕,也不一味排斥东、西方先进的文化和思想,才是我们当前要做的事情,而不是只有膜拜供奉西方神话这一条途径。

有人会问,这样说来,难道其他历史演义都可以被广义的称作史诗了吗?
个人认为其他一些演义与《三国》之间还是有本质区别。马克思说过:荷马史诗“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三国》正是如此的一个范本,而那些个演义则不是。一来内容、深度存在差距。例如《三国演义》是以英雄悲剧般的奋斗历程为线索贯穿全文的史诗型巨作,那些演义对于英雄人物的悲剧色彩、对其实践的经历和心路历程贯穿全文的刻画描写并不深刻。二来其他演义的成书多在《三国》的刊本流行之后,难免有所模仿,得其皮毛但未获其精髓,且其成书更多是出自特定文人手笔,与《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有所不同。
相比其他一些演义,《三国》对主要人物的悲剧英雄特质的刻画入木三分,应属于史诗作品的重要条件之一。例如:三国里的主角之一刘备就是一位悲剧英雄。
现实的观点——贤臣择主而仕、良禽择木而栖,但是刘备,偏偏要与命运抗争,他的人生理想通过桃园结义誓言表达出来就是“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也就是仁、忠、义。从全书各章节的描述来看,围绕着这三点,要把他塑造成一个忠君、重义、爱民之人。
一个忠字已经注定了他要选择悲剧的人生。在三顾茅庐之时,遇隐士高人,当得知刘备寻士访贤,目的是要“求安邦定国之策”时,劝他说:“公以定乱为主,虽是仁心,但自古以来,治乱无常……由治入乱之时,未可猝定也。将军欲斡旋天地,补缀乾坤,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岂不‘闻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乎?”,实际上已经从天道和命数的角度告诫他:这样走下去是死路一条。但是刘备呢,这个时候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他说:“先生所言,诚为高见。但备身为汉胄,合当匡扶汉室,何敢委之数与命?”这是作为悲剧英雄的刘备敢于逆天而行,从自己的道德座标出发,为达成心中的信念,以意志力做出的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选择。对比《荷马史诗》里的一些英雄人物,对神的安排唯唯诺诺,敬服得五体投地,是否强上很多?当然并不是说希腊神话和史诗中没有敢于向命运挑战的人物,但多是被动的、从属的、非主流的。
而刘备个人悲剧的另一方面,却主要是因为一个“义”字。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发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而关羽遇害后,刘备义字当头,要举全国之兵为关羽复仇,出师之前,请来的世外高人李意,当着刘备的面,预言刘备必然军败身死,然而刘备不听,毅然绝然地向命运挑战,率军伐吴,注定了一个经典的悲剧结局。
刘备,选择“人性”,“逆天”行事,注定失败的一条路,虽历经百折而不挠,在仁、忠、义的框架下,与命运做决死斗争,这难道不是经典的反映人性的悲剧剧本吗?

许多古老的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并构成其文明的软实力,这些文化经典并不全是采用原生史诗的形式,比如古希伯莱人的《圣经》,古印度的《吠陀》本集及《梵书》、《奥义书》等。但是它们都长期影响着这些民族的精神——包括信仰、道德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等,并因此成为民族文化的核心。中华民族从来不乏文化经典。虽然我们缺乏原生史诗,但我们的祖先却在特定的文化基础上创造了《诗》、《书》、《礼》、《易》、《春秋》以及《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典籍,以及象《三国演义》这样的中国式史诗,由于这些经典的影响,中国文化走上一条与世界备民族都不相同的发展道路,并将在此基础上,发挥“扬弃”精神,实现新时代的“克己复礼”和“文化复兴”。

“史诗”一词源于古希腊语,意为“字、叙述、故事”。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在谈及史诗的过程中,并没有严格定义这一文学体裁,此后黑格尔曾经对其的特征表述为:史诗是人类早期诗歌发展的最初阶段,通过英雄事迹来表现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生活和精神,一般以战争为题材。到了现代,在西方语文中史诗一词具有更为广泛的含义,它不再是仅来源于上古,而是泛指叙事类文学中以诗歌和散文形式的叙事作品。
现在一般认为,史诗分为“原生史诗”、“文学史诗”以及惯称、誉称为史诗的文学作品。
原生史诗指以历史或神话传说为背景,歌颂英雄、人、神,包含一定幻想和神奇色彩,表现时代的民族风貌和精神,以口耳相传的形式、经过民间流传累积而成的长篇叙事诗。例如“荷马史诗”的《伊利亚特》、《奥德赛》等。
文学史诗是指由个人创作的从内容到形式都模仿原生史诗的叙事诗,例如古罗马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
在此基础上,因理解和习惯的关系,把史诗的概念更推而广之,把有影响的、再现一定历史面貌的、规模宏伟的优秀叙事作品(如长篇小说)也称为史诗或者史诗式的作品。例如《战争与和平》。
所以,现在我们所讲的史诗,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要结合语境来综合判断。
对照以上表述,《三国演义》具备上述三类史诗的一些重要特征,可以说,它既是一部小说,又是一部史诗。
《三国演义》的史诗性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在成书之前,其中的大部分故事和传说已经在民间世代口耳相传了几个世纪,之后经文人整理成《三国志平话》、《三国志通俗演义》、毛本《三国志演义》,直至署名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这是一个逐渐被收集编写成文学巨著的过程,这一过程与荷马史诗的成书十分相似,是其能够称之为史诗的必要条件。
二、和西方史诗一样,《三国演义》将主要篇幅用来写战争,以英雄人物、英雄事迹、英雄精神为主要表现内容,使用大量篇幅描绘英雄的成长活动历程和心理状态,突出反映了民间的英雄崇拜情结。这也是史诗的特征之一。
三、《三国演义》以历史为背景,表现了时代的民族风貌和精神。《三国》有着更为丰富的精神蕴含,这是在其漫长的成书过程中逐渐形成,正如何满子先生曾经说过的那样:“(《三国演义》)凝聚着晋唐以来社会广大群众的历史观、伦理观和价值观,反映着社会各阶层意识的折衷”。这亦是其“史诗性质”的表现。
四、包含一定幻想和神秘色彩。《三国演义》不是史书而是文学作品,经过了艺术加工,有根据神话传说虚构的成份。例如《三国演义》中从张角修行《太平要术》在战场上呼风唤雨,到于吉符水治病祈风祷雨,再到左慈以法力戏弄曹操、关云长死后受点化皈依成神,以及诸葛亮祭风攘星,都是具有神秘或神话色彩的反映。
五、《三国演义》中浓墨重彩的部分是在歌颂悲剧英雄,充分地表现出它特有的史诗品质。
从结局上看,三国演义本身就是一个悲剧剧本。重点描写主要英雄人物无论其遭到何种挫折和压力,仍是失意不失志,百折不挠,为了自己的理想,以意志力执着进取。例如诸葛亮,为信念而与命运抗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许多英雄人物最终都倒在了奋争前行的道路上,没有达成澄清宇内、天下大统的宏愿,因而没有大团圆的结局。从《三国演义》中可以看出,国人并没有 “为胜者唱赞歌”的传统,相反,更崇尚的是那些壮志未酬的悲剧英雄。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成千古奇功的班超、陈汤并不太为人知,而辛弃疾、史可法、岳飞却能广为流传。
除以上之外,《三国演义》与《荷马史诗》的相同之处还有很多。例如特洛伊战争与中国三国时期的战争,都是有其实际历史背景的(特洛伊战争的真实性已成为主流史观),都是诸候众多,群英汇集的时期,都表达出敬神悯人的哲学思想,都抛却了完全的世俗化和功利化等等。
综合上述各点,《三国演义》当然地具备史诗性,虽然不属于严格意义的“原生史诗”,但从广义上说也应该属于史诗之列。而且与《荷马史诗》不同的是,在这部中国式的史诗中,凝聚贯穿了以仁勇智信、礼义忠孝思想为核心的道德观、价值观、伦理观,同时作者也试图通过对道家思想的理解,释读出“天道深远、人力无为”的理念,表现出史诗才具有的包容性和概括力,而正是因为《三国演义》依托丰富的文明积淀,才会产生如此的精神内涵,所才比《荷马史诗》更为深刻和具备现实启迪意义。《三国演义》着力歌颂仁勇智信之士,歌颂的是永恒的价值观,相比西方的实用主义,我觉得要高出不少。仁者为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史诗要比西方的要更为厚重、深刻。
当然,这也并不代表《三国演义》一切完美无缺,更不代表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东西要照单全收,学习吸收其中的精髓,扬弃其中的糟粕,也不一味排斥东、西方先进的文化和思想,才是我们当前要做的事情,而不是只有膜拜供奉西方神话这一条途径。

有人会问,这样说来,难道其他历史演义都可以被广义的称作史诗了吗?
个人认为其他一些演义与《三国》之间还是有本质区别。马克思说过:荷马史诗“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三国》正是如此的一个范本,而那些个演义则不是。一来内容、深度存在差距。例如《三国演义》是以英雄悲剧般的奋斗历程为线索贯穿全文的史诗型巨作,那些演义对于英雄人物的悲剧色彩、对其实践的经历和心路历程贯穿全文的刻画描写并不深刻。二来其他演义的成书多在《三国》的刊本流行之后,难免有所模仿,得其皮毛但未获其精髓,且其成书更多是出自特定文人手笔,与《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有所不同。
相比其他一些演义,《三国》对主要人物的悲剧英雄特质的刻画入木三分,应属于史诗作品的重要条件之一。例如:三国里的主角之一刘备就是一位悲剧英雄。
现实的观点——贤臣择主而仕、良禽择木而栖,但是刘备,偏偏要与命运抗争,他的人生理想通过桃园结义誓言表达出来就是“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也就是仁、忠、义。从全书各章节的描述来看,围绕着这三点,要把他塑造成一个忠君、重义、爱民之人。
一个忠字已经注定了他要选择悲剧的人生。在三顾茅庐之时,遇隐士高人,当得知刘备寻士访贤,目的是要“求安邦定国之策”时,劝他说:“公以定乱为主,虽是仁心,但自古以来,治乱无常……由治入乱之时,未可猝定也。将军欲斡旋天地,补缀乾坤,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岂不‘闻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乎?”,实际上已经从天道和命数的角度告诫他:这样走下去是死路一条。但是刘备呢,这个时候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他说:“先生所言,诚为高见。但备身为汉胄,合当匡扶汉室,何敢委之数与命?”这是作为悲剧英雄的刘备敢于逆天而行,从自己的道德座标出发,为达成心中的信念,以意志力做出的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选择。对比《荷马史诗》里的一些英雄人物,对神的安排唯唯诺诺,敬服得五体投地,是否强上很多?当然并不是说希腊神话和史诗中没有敢于向命运挑战的人物,但多是被动的、从属的、非主流的。
而刘备个人悲剧的另一方面,却主要是因为一个“义”字。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发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而关羽遇害后,刘备义字当头,要举全国之兵为关羽复仇,出师之前,请来的世外高人李意,当着刘备的面,预言刘备必然军败身死,然而刘备不听,毅然绝然地向命运挑战,率军伐吴,注定了一个经典的悲剧结局。
刘备,选择“人性”,“逆天”行事,注定失败的一条路,虽历经百折而不挠,在仁、忠、义的框架下,与命运做决死斗争,这难道不是经典的反映人性的悲剧剧本吗?

许多古老的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并构成其文明的软实力,这些文化经典并不全是采用原生史诗的形式,比如古希伯莱人的《圣经》,古印度的《吠陀》本集及《梵书》、《奥义书》等。但是它们都长期影响着这些民族的精神——包括信仰、道德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等,并因此成为民族文化的核心。中华民族从来不乏文化经典。虽然我们缺乏原生史诗,但我们的祖先却在特定的文化基础上创造了《诗》、《书》、《礼》、《易》、《春秋》以及《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典籍,以及象《三国演义》这样的中国式史诗,由于这些经典的影响,中国文化走上一条与世界备民族都不相同的发展道路,并将在此基础上,发挥“扬弃”精神,实现新时代的“克己复礼”和“文化复兴”。
老不读三国,少不读水浒,为什么都这么说呢?楼主来一起讨论吧

手动顶起
《三国演义》里的刘备诚然如楼主所说有悲剧英雄的意味,《三国志》中的刘备则不尽然。但中国人普遍接受“刘皇叔”的形象,这就是“史诗”比“史实”更具有魅力和历史生命力的表现了
回复 2# 古猛龙
谢谢。说实话,我也一直不能完全理解为什么“老不看三国”。可能有人认为认为人岁数一大,经历多了,思虑更成熟,如果读了三国,结合以前的经历,心有感触,可能会生出怨恨或变得对他人不厚道吧。不过个人认为这也说不通。也希望高人能指点一二。

《三国演义》里的刘备诚然如楼主所说有悲剧英雄的意味,《三国志》中的刘备则不尽然。但中国人普遍接受“刘 ...
autoliu 发表于 2011-3-31 21:41

谢谢。《三国志》中的刘备性格上较为坚定刚强,事迹与演义虽有出入,但总体差别还不算太离谱,也应是一位悲剧英雄吧。
《三国演义》里的刘备诚然如楼主所说有悲剧英雄的意味,《三国志》中的刘备则不尽然。但中国人普遍接受“刘 ...
autoliu 发表于 2011-3-31 21:41

谢谢。《三国志》中的刘备性格上较为坚定刚强,事迹与演义虽有出入,但总体差别还不算太离谱,也应是一位悲剧英雄吧。
天水夸英俊,凉州产异才;
系从尚父出,术奉武侯来;
大胆应无惧,雄心誓不回;
成都身死日,汉将有余哀……


回复 6# 雪千寻
好诗!
记得俺初读三国,读到关羽走麦城,难受地休息了一阵子,读到白帝城托孤,又失落了几天,接着读到五丈原,真痛苦地不想再看了,不过缓了些日子还是坚持继续,但读到姜维自杀被人取胆,后面的一回实实在在读不下去了。然后两年之内没再看《三国》,两年之后每次重读《三国》,最多认真看到姜维与魏军的几次交锋。
所以严格地说,俺没有完整地读过一次《三国》。
姜维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更是杯具的一生。而《三国》这部悲剧巨作的落幕正是以姜维的自刎作为最终收场的。
最后所有的英雄全死光了,让人想起北欧神话中“诸神的黄昏”。
感谢您的提示。

回复 6# 雪千寻
好诗!
记得俺初读三国,读到关羽走麦城,难受地休息了一阵子,读到白帝城托孤,又失落了几天,接着读到五丈原,真痛苦地不想再看了,不过缓了些日子还是坚持继续,但读到姜维自杀被人取胆,后面的一回实实在在读不下去了。然后两年之内没再看《三国》,两年之后每次重读《三国》,最多认真看到姜维与魏军的几次交锋。
所以严格地说,俺没有完整地读过一次《三国》。
姜维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更是杯具的一生。而《三国》这部悲剧巨作的落幕正是以姜维的自刎作为最终收场的。
最后所有的英雄全死光了,让人想起北欧神话中“诸神的黄昏”。
感谢您的提示。
讨虏校尉 发表于 2011-4-1 11:48

三国里有谋略;水浒里有豪情。老年人读三国容易阴险;青年人读水浒容易造反。
其实水浒里也有谋略,宋江阴险超过曹操。
西游是本佛教的普及读本,红楼是本老夫看不懂的书。
SeaBrown 发表于 2011-4-1 18:29
到位!
不过老人阴险又会如何呢?对于阴险的老人自己而言不见得有什么直接的损害,但对他人、对社会秩序可能有所破坏,所以被维护统治集团利益的、倡导愚民政策的文人吹鼓手们列为非主流了?
姜维的将略比邓艾还是有差距的。伯约对上别的对手赢面很大,但对上邓艾就比较悲剧,战术谋划常被其看破。说到三国悲剧英雄,邓士载绝对是其中一位。
伯约奇计,
三士授首。
钟会可鄙,
士载何冤!
少不读三国!勾起一段伤心的回忆。怀念兄长。
SeaBrown 发表于 2011-4-1 18:29
哦哦,有点意思啊这个
怎么说,我一直觉得陆逊算是一个悲剧。

天水夸英俊,凉州产异才;
系从尚父出,术奉武侯来;
大胆应无惧,雄心誓不回;
成都身死日,汉将有余哀 ...
雪千寻 发表于 2011-4-1 15:21


严肃的咳嗽。
雪MM,这里是原创区,你这一楼是转载,贴错地方了。
我给你做个榜样,贴原创。


马越檀溪的后面是一声长叹
视天下英雄如无物的眼眸一瞥过后
竟是一场杀身大祸
卑弱的身躯扛起天尽头的梦想
在一个只有曹刘的终极世界里
一次次的落荒而逃
命运无情地筛选英雄
在那些日子   
所有的人都变得璀璨
只有他默默忍受平凡
终于赤壁连天的烈火燃起
但谁知道那火在他心里烧了多少年




这可是我95年自己淫过的湿,那时还是帅哥一枚。
乃个千寻老猫看完,可要回帖哟。
不然自己去宁古塔或者伊犁。
天水夸英俊,凉州产异才;
系从尚父出,术奉武侯来;
大胆应无惧,雄心誓不回;
成都身死日,汉将有余哀 ...
雪千寻 发表于 2011-4-1 15:21


严肃的咳嗽。
雪MM,这里是原创区,你这一楼是转载,贴错地方了。
我给你做个榜样,贴原创。


马越檀溪的后面是一声长叹
视天下英雄如无物的眼眸一瞥过后
竟是一场杀身大祸
卑弱的身躯扛起天尽头的梦想
在一个只有曹刘的终极世界里
一次次的落荒而逃
命运无情地筛选英雄
在那些日子   
所有的人都变得璀璨
只有他默默忍受平凡
终于赤壁连天的烈火燃起
但谁知道那火在他心里烧了多少年




这可是我95年自己淫过的湿,那时还是帅哥一枚。
乃个千寻老猫看完,可要回帖哟。
不然自己去宁古塔或者伊犁。


刘备确实是一个很悲剧的英雄,其一生都在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不息,最后桃园三结义的结局催人泪下。
罗贯中的对人物的刻画真的很到位,读完三国,仿佛一个个英雄名将,都在眼前鲜活起来。

电视剧版的结束曲就非常的好,曲好词更好。

暗淡了刀光剑影,
远去了鼓角争鸣.
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湮没了荒城古道,
荒芜了烽火边城.
岁月啊,
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兴亡谁人定碍…
盛衰岂无凭碍…
一夜风云散哪……
变幻了时空.
聚散皆是缘碍…
离合总关情碍…
担当生前事碍…
何计身后评.
长江有意化作泪,
长江有情起歌声.
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
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刘备确实是一个很悲剧的英雄,其一生都在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不息,最后桃园三结义的结局催人泪下。
罗贯中的对人物的刻画真的很到位,读完三国,仿佛一个个英雄名将,都在眼前鲜活起来。

电视剧版的结束曲就非常的好,曲好词更好。

暗淡了刀光剑影,
远去了鼓角争鸣.
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湮没了荒城古道,
荒芜了烽火边城.
岁月啊,
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兴亡谁人定碍…
盛衰岂无凭碍…
一夜风云散哪……
变幻了时空.
聚散皆是缘碍…
离合总关情碍…
担当生前事碍…
何计身后评.
长江有意化作泪,
长江有情起歌声.
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
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讨虏校尉 发表于 2011-4-1 11:48


   

偶的个人理解:

少不看水浒:因为水浒总体而言走的是暴力路线;

老不看三国:还记得三国演义卷首那阙词吗?白发渔翁江渚边,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已经看穿(看空)世事了,还去争什么呢?
讨虏校尉 发表于 2011-4-1 18:15


   
俺中学时看三国演义,基本看到刘备取汉中,觉得那是全书最高潮的部分;至于白帝之后,就觉得很消沉了。
SeaBrown 发表于 2011-4-2 08:04


   

读到这四句,很有感觉。

乃中学时的大作?很不错啊,有介甫、叔大之才气。
俺就没看完三国演义
倒是后来喜欢上了三国志
大道无形 发表于 2011-4-2 10:49

三国志其实也有很搞笑的东东,譬如简雍同学……
布衣鲜卑 发表于 2011-4-2 10:35


95年,老夫已经上班鸟。
我怎么记得是:少不看三国,老不看水浒??
蓝莲花 发表于 2011-4-2 13:32
应该是少不看金瓶梅吧   
土鳖不是屎壳郎 发表于 2011-4-1 21:58
明公何出此言?能否相告其详?
布衣鲜卑 发表于 2011-4-2 10:27
看穿世事,与世无争,有何不妥?这为什么就是老不看三国的理由呢?
雪千寻 发表于 2011-4-2 11:52
斑竹手里有刀,所以一定会杀人。
冰特凉 发表于 2011-4-2 09:55
此曲大妙。观将军之头像,老夫不由得滚鞍下马,道旁纳拜:将军莫非孟起乎?
回复 14# SeaBrown
公之大才,胜某百倍。
不过这句“所以的人都变得璀璨”,是不是其中的以字应解为“有”字?
回复 24# 讨虏校尉


    家中故事,上高中时二哥还强烈反对我看三国。
讨虏校尉 发表于 2011-4-2 18:13


  微软拼音
四大小说里,我认真从头到尾读过的只有《三国演义》而且读了不止一遍。
kutoo 发表于 2011-4-2 19:40

三国演义无论如何至少证明了一点,浅显的文言其实未必比白话要难理解……
雪千寻 发表于 2011-4-2 23:06


乃露怯喽
三国演义是白话文,聊斋才是文言文嘞。
好像,三国演义还是白话小说的始祖嘞。
白话文不是五四后才有,我也反对将白话分为古白话和今白话。
因为,白话也是有生命的,他要成长不是。
三国里的语言有文绉绉较为费解的,鲁迅的文章里不是也有吗?
雪千寻 发表于 2011-4-3 00:06

就笔者个人来讲,与文言还是白话没太大关系,看《三国》只是个人对这类历史题材感兴趣罢了,全文言的《史记》我也读了好几遍。
讨虏校尉 发表于 2011-4-2 18:09


   不敢, 同拜!头像正是西凉锦马超。你写的帖子很好,大赞!
其实好多人都觉得刘备是个爱哭伪君子,得天下手段不正经。
其实,大谬。刘备以一织席贩履之辈,而最终成就大业,三分天下有其一,何等的英雄豪杰。
雪千寻 发表于 2011-4-2 23:06
其实在通读了三国志之后,我惊奇的发现,如果把罗贯中抄的三国志(包括寿志裴注)内容去掉,剩下的基本都是大白话了

当然是元明时期的市井白话
老不读三国,是因为《三国》是一本很给力的书。《三国》这本书里面,满是阴谋诡计,满是政治黑手腕。这样的书,最好是有冲劲有奋斗进取心的年轻人去看去学,而老年人看这种书,看了也只能感叹自己年岁以过青壮年,有心也无力奋斗拼搏人生了。
   少不读水浒,是因为《水浒》是一本不适合青年人看的书。《水浒》这本书的层次太低了,满是些流氓、土匪、山大王、开黑店的、劫道的........下三烂的人物描写。《水浒》这本书里,是根本没有一个真正值得去学习和研究的英雄人物的。看这本书,是学不到好东西的,只能把小孩子小青年们给带坏给学坏。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是我唯一通篇读过,且读过数遍的.
老不读三国,少不读水浒
看三国基本是看完赤壁就没再看下去了,我觉得整部书最精彩的只有三国定鼎之前的群雄逐鹿那一部分,基本上赤壁之后就沉闷乏味了

谈到水浒也说说一两句,水浒里面很多描写太不注意人性了,就好象现在的未成年人,整天上网玩的那种非常血腥暴力的游戏,在游戏里杀戮多了也就不觉得死个人算什么,结果一遇到什么矛盾之类就立马往极端方向发展,结果弄出了一桩桩成年人都觉得不敢想象的血案而当事人还懵懂不知其严重性,所以说少不读水浒并非没有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