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纪录: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9:19:13
60年前的9月2日,在泊于东京湾的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上,日本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政府签字投降——历时14年,中华民族以伤亡3500万人的巨大代价,最终赢得了近代反侵略历史上第一次全面胜利。

  正如毛泽东 所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

  战争史上的奇观

  美国著名记者哈里逊·福尔曼,这样描写过抗战时期的一个中国地区:“围困日本人的一个常用方法,便是在据点附近安放成百上千个地雷……”“地道由许多人工洞口连通起来,形成一串竖直或倒置的U字形,在里边自卫是容易的,只要有一根垒球棒就够了。”

  福尔曼记述的,是1944年晋绥边区的抗战。晋绥军区司令员吕正操告诉福尔曼,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当地军民已用这种战术摧毁了128个日军据点。

  “刚说完,我们的同志来报告,又有两个据点被摧毁。”回忆当年接受中外记者采访的一幕,百岁上将吕正操说,“敌后军民神奇的战术和巨大的战果,使最初还有些怀疑的福尔曼最终完全信服。”

  与同一时期的欧洲战场、太平洋战场上正在进行的钢铁吨位和火药量的决战相比,在中国这个东方反法西斯主战场上进行的种种战斗,的确令福尔曼等人一度难以理解。因为,1937年,日本钢产量580万吨,中国仅为4万吨;日本生产飞机1580架、坦克330辆,中国为零。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落后的国家,就是这样一支以步枪、手榴弹为主要作战武器的步兵部队,与强大的日本陆、海、空军对抗了整整14年。美国历史学家易劳逸评论说:“与仅仅抵抗德国6个星期便崩溃的法国和一直从美国得到大量援助的英国相比,中国的抵抗乃是决心和自立的奇迹。”

  被称为“最长的一日”的诺曼底登陆,盟军伤亡一万人。而在中国战场,这样惨烈的战役战斗处处皆是。淞沪会战最激烈阶段,中国军队每天要消耗一个师。

  战争的惨烈程度令参加过会战的王楚英老人至今心悸:“每小时的死伤数以千计,主力各师补充兵员达四五次之多,原有下级军官和士兵伤亡达三分之二,旅团长伤亡半数以上。”

  路透社评价说:华军在沪抵抗日军攻击之战绩,实为历史中最英勇光荣的一页。英国《泰晤士报》战地记者发出的报道认为,中国军队前所未有的英勇抵抗,已使中国堪称军事国家的荣誉。

  面对日军的猖狂进攻,上海、南京、太原、武汉相继失陷,国民政府不得不迁都重庆。但同时,中国军民的浴血奋战,也使得日军消耗越来越大,战线越拉越长。中国战场,让日军陷入了无法自拔的地步。

  这一点,早被远在陕北的毛泽东 所料到。

  “他要我预先设想到日本将会赢得所有重大的战斗,占领了主要城市和交通线,而在战争初期,就摧毁了国民党的精锐部队。”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回忆,还在1936年6月,“七七事变”前12个月,毛泽东 就曾这样告诉他,“继后产生的是一个持久斗争的局面,在这个局面中,红军游击队将起主要的作用。”

  全面侵华之初,日军并未将共产党所领导的队伍视为对手——这支刚刚经历过长征的部队,人数不足4万,不少士兵还没有一支步枪。

  “第一仗,我们就给了日本人一个下马威。”当年吹响平型关战斗进攻号的司号员强勇回忆,“激战一天,歼敌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马车200余辆,缴获的呢子大衣,足够一一五师每人一件。”

  夜袭阳明堡、设伏雁门关、血战黄土岭……国防大学教授徐焰说,这些战斗之所以著名,其意义并不在于战果的丰硕,而在于八路军官兵所展示的高超战术素养和纯熟凶狠的战斗作风。

  “那时,‘老鬼子’都知道,戴斗笠的八路不好惹。”84岁的夏精才,当年是一二0师的一名普通士兵。他说:“我们多半刚走完长征,习惯打仗就像习惯饿肚子一样,因为红军中多数是南方人,有戴斗笠的习惯,没想到竟被日本人作为特征记下来了。”

  真正令日军震惊的还在后面。

  到1937年11月上旬,当整个华北地区的正面抗战以失利告终的时候,毛泽东 做出了被历史证明最为英明的决定:到敌人后方去!

  当年11月8日,共产党开辟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诞生。

  “敌后战场的开辟,使日军两面受敌,处境一落千丈。”军事科学院研究员罗焕章认为,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二战场都是扭转战局的决定性因素。中国战场的特殊就在于,从战争之初,就让敌人同时面对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这,也正是中国的反法西斯战争能历14年而不败,使日军深陷而不能自拔的战略前提。而在欧洲战场,第二战场一直到1944年才开辟。

  至1938年底,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已基本完成战略展开,依托根据地的游击战不时奏捷。腹背受敌——日本“迅速解决支那事变”的企图完全落空,不得不如毛泽东 所料进入持久战。

  “非常危险,非常艰难,非常不易。”谈起敌后抗战,吕正操将军接连用了三个“非常”。他回忆:“每天晚上都要行军百十里,最多时一天打过5仗。仅在1942年的‘五一反扫荡’中,冀中部队就作战272次,虽然取得了击毙击伤日伪军11000多人的战果,但部队却付出了近万人的损失,被杀害、抓走的群众达五六万人。”

  吕正操本人,也曾被日军死死围困,最后是乘着敌人打出照明弹的瞬间,迎着华北驻屯军司令冈村宁次指挥的“扫荡”部队正面冲锋,趁敌人一时惊呆的机会突出重围的。

  在高高的山冈上,在密密的丛林中,在遍地的青纱帐、芦苇荡里,八路军、新四军锤炼出了一整套令日寇闻风丧胆的战法:麻雀战、袭扰战、地道战、地雷战……这些神奇的战法,不仅是日本,也是世界上任何一本军事条令中此前所不曾有过的。虽然,敌后抗日军民没有铁甲战车,但整个大地都成了抗日军民的装甲和伪装。日军惊呼:“皇军大大的去,八路小小的有;皇军小小的去,八路大大的有!”

  正如福尔曼在评价华北军民地雷战时所说的:“……其重要性并不在于这些原始武器的效果优良,而是在于它清楚地反映出人民的作战精神。一个人有相当大的勇气,才能面对敌人可怕的现代化武器想出这些‘微不足道’的抵抗方法。”

  正是这些原本“微不足道”的战术,使中国敌后抗日军民在武器装备处于绝对劣势的条件下,越战越精,越战越强,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这是世界战争史上从未有过的奇观。

  中华民族的壮举

  “我抡起大刀,用刀背用力往左磕鬼子的刺刀,然后借着回力从后往前抡了一圈,再向前一刺,使劲儿一拧,鬼子一声惨叫,死了。”

  88岁的马玉槐,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与日军肉搏的情景。

  这一幕,发生在卢沟桥抗战——在这次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的战斗中,马玉槐所在的第29军将士奋起抗敌,拉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

  事变次日,中国共产党发出通电:“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中国的出路。”

  9天之后,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60年前的9月2日,在泊于东京湾的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上,日本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政府签字投降——历时14年,中华民族以伤亡3500万人的巨大代价,最终赢得了近代反侵略历史上第一次全面胜利。

  正如毛泽东 所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

  战争史上的奇观

  美国著名记者哈里逊·福尔曼,这样描写过抗战时期的一个中国地区:“围困日本人的一个常用方法,便是在据点附近安放成百上千个地雷……”“地道由许多人工洞口连通起来,形成一串竖直或倒置的U字形,在里边自卫是容易的,只要有一根垒球棒就够了。”

  福尔曼记述的,是1944年晋绥边区的抗战。晋绥军区司令员吕正操告诉福尔曼,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当地军民已用这种战术摧毁了128个日军据点。

  “刚说完,我们的同志来报告,又有两个据点被摧毁。”回忆当年接受中外记者采访的一幕,百岁上将吕正操说,“敌后军民神奇的战术和巨大的战果,使最初还有些怀疑的福尔曼最终完全信服。”

  与同一时期的欧洲战场、太平洋战场上正在进行的钢铁吨位和火药量的决战相比,在中国这个东方反法西斯主战场上进行的种种战斗,的确令福尔曼等人一度难以理解。因为,1937年,日本钢产量580万吨,中国仅为4万吨;日本生产飞机1580架、坦克330辆,中国为零。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落后的国家,就是这样一支以步枪、手榴弹为主要作战武器的步兵部队,与强大的日本陆、海、空军对抗了整整14年。美国历史学家易劳逸评论说:“与仅仅抵抗德国6个星期便崩溃的法国和一直从美国得到大量援助的英国相比,中国的抵抗乃是决心和自立的奇迹。”

  被称为“最长的一日”的诺曼底登陆,盟军伤亡一万人。而在中国战场,这样惨烈的战役战斗处处皆是。淞沪会战最激烈阶段,中国军队每天要消耗一个师。

  战争的惨烈程度令参加过会战的王楚英老人至今心悸:“每小时的死伤数以千计,主力各师补充兵员达四五次之多,原有下级军官和士兵伤亡达三分之二,旅团长伤亡半数以上。”

  路透社评价说:华军在沪抵抗日军攻击之战绩,实为历史中最英勇光荣的一页。英国《泰晤士报》战地记者发出的报道认为,中国军队前所未有的英勇抵抗,已使中国堪称军事国家的荣誉。

  面对日军的猖狂进攻,上海、南京、太原、武汉相继失陷,国民政府不得不迁都重庆。但同时,中国军民的浴血奋战,也使得日军消耗越来越大,战线越拉越长。中国战场,让日军陷入了无法自拔的地步。

  这一点,早被远在陕北的毛泽东 所料到。

  “他要我预先设想到日本将会赢得所有重大的战斗,占领了主要城市和交通线,而在战争初期,就摧毁了国民党的精锐部队。”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回忆,还在1936年6月,“七七事变”前12个月,毛泽东 就曾这样告诉他,“继后产生的是一个持久斗争的局面,在这个局面中,红军游击队将起主要的作用。”

  全面侵华之初,日军并未将共产党所领导的队伍视为对手——这支刚刚经历过长征的部队,人数不足4万,不少士兵还没有一支步枪。

  “第一仗,我们就给了日本人一个下马威。”当年吹响平型关战斗进攻号的司号员强勇回忆,“激战一天,歼敌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马车200余辆,缴获的呢子大衣,足够一一五师每人一件。”

  夜袭阳明堡、设伏雁门关、血战黄土岭……国防大学教授徐焰说,这些战斗之所以著名,其意义并不在于战果的丰硕,而在于八路军官兵所展示的高超战术素养和纯熟凶狠的战斗作风。

  “那时,‘老鬼子’都知道,戴斗笠的八路不好惹。”84岁的夏精才,当年是一二0师的一名普通士兵。他说:“我们多半刚走完长征,习惯打仗就像习惯饿肚子一样,因为红军中多数是南方人,有戴斗笠的习惯,没想到竟被日本人作为特征记下来了。”

  真正令日军震惊的还在后面。

  到1937年11月上旬,当整个华北地区的正面抗战以失利告终的时候,毛泽东 做出了被历史证明最为英明的决定:到敌人后方去!

  当年11月8日,共产党开辟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诞生。

  “敌后战场的开辟,使日军两面受敌,处境一落千丈。”军事科学院研究员罗焕章认为,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二战场都是扭转战局的决定性因素。中国战场的特殊就在于,从战争之初,就让敌人同时面对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这,也正是中国的反法西斯战争能历14年而不败,使日军深陷而不能自拔的战略前提。而在欧洲战场,第二战场一直到1944年才开辟。

  至1938年底,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已基本完成战略展开,依托根据地的游击战不时奏捷。腹背受敌——日本“迅速解决支那事变”的企图完全落空,不得不如毛泽东 所料进入持久战。

  “非常危险,非常艰难,非常不易。”谈起敌后抗战,吕正操将军接连用了三个“非常”。他回忆:“每天晚上都要行军百十里,最多时一天打过5仗。仅在1942年的‘五一反扫荡’中,冀中部队就作战272次,虽然取得了击毙击伤日伪军11000多人的战果,但部队却付出了近万人的损失,被杀害、抓走的群众达五六万人。”

  吕正操本人,也曾被日军死死围困,最后是乘着敌人打出照明弹的瞬间,迎着华北驻屯军司令冈村宁次指挥的“扫荡”部队正面冲锋,趁敌人一时惊呆的机会突出重围的。

  在高高的山冈上,在密密的丛林中,在遍地的青纱帐、芦苇荡里,八路军、新四军锤炼出了一整套令日寇闻风丧胆的战法:麻雀战、袭扰战、地道战、地雷战……这些神奇的战法,不仅是日本,也是世界上任何一本军事条令中此前所不曾有过的。虽然,敌后抗日军民没有铁甲战车,但整个大地都成了抗日军民的装甲和伪装。日军惊呼:“皇军大大的去,八路小小的有;皇军小小的去,八路大大的有!”

  正如福尔曼在评价华北军民地雷战时所说的:“……其重要性并不在于这些原始武器的效果优良,而是在于它清楚地反映出人民的作战精神。一个人有相当大的勇气,才能面对敌人可怕的现代化武器想出这些‘微不足道’的抵抗方法。”

  正是这些原本“微不足道”的战术,使中国敌后抗日军民在武器装备处于绝对劣势的条件下,越战越精,越战越强,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这是世界战争史上从未有过的奇观。

  中华民族的壮举

  “我抡起大刀,用刀背用力往左磕鬼子的刺刀,然后借着回力从后往前抡了一圈,再向前一刺,使劲儿一拧,鬼子一声惨叫,死了。”

  88岁的马玉槐,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与日军肉搏的情景。

  这一幕,发生在卢沟桥抗战——在这次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的战斗中,马玉槐所在的第29军将士奋起抗敌,拉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

  事变次日,中国共产党发出通电:“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中国的出路。”

  9天之后,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3 2:03:50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