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观察:黑丝带隐身设计细节推测【原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0:26:08


黑丝尚未付费,周末闲极无聊,于是不揣浅陋,仅就眼下所能看到的图,从业余层面上推测一下CF(611所)对于其隐身设计细节的考虑,欢迎高人、新手拍砖。

说明:此处不考虑对米波、分米波的隐身问题。假定入射的波长远小于物体(如X波段)时,符合镜面(光学)反射规律。

一、菱形机首、整体座舱:大概除了眼神党义愤填膺一针见血指出是山寨MD的之外,对于其RCS应该无话可说。

图1
1103192036f0ab19efdcd673cd.jpg

黑丝尚未付费,周末闲极无聊,于是不揣浅陋,仅就眼下所能看到的图,从业余层面上推测一下CF(611所)对于其隐身设计细节的考虑,欢迎高人、新手拍砖。

说明:此处不考虑对米波、分米波的隐身问题。假定入射的波长远小于物体(如X波段)时,符合镜面(光学)反射规律。

一、菱形机首、整体座舱:大概除了眼神党义愤填膺一针见血指出是山寨MD的之外,对于其RCS应该无话可说。

图1
1103192036f0ab19efdcd673cd.jpg


二、进气道:DSI消除了对于前向RCS影响最大的附面层隔板。

这里有三个问题

一是与F-22相比。有人认为F-22的加莱特进气道的双后掠唇口已经设计得够完美,以至于可以不必考虑其RCS因素了,但是不要忘记它还有附面层夹缝!就图2来看,虽然经过了仔细设计,但是不是真的做到了可以完全等效于“没有这个缝隙”?谨慎的提法似乎应该是:假设其整个前向RCS为0.01,那么这个夹缝的影响大概恰恰是其中主要因素,只是经过精心处理,被控制在不超过要求的范围内了(图2)。

图2  F-22的进气道附面层夹缝内部结构比较复杂(更清晰照片见87楼wangyiw 提供的两张图)
附面层.jpg

二是为什么F-35用了DSI进气道,它的RCS就不如22低?这个问题还要请高人来解答。俺大致猜测是:
1、成本决定了其他隐身措施(如涂料)等要求低些;
2、对地攻击要求安装光学探测装置等突出物,对外形有影响;
3、机身整体不如22平滑……。
不知哪些因素是主要的?抑或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图3)

图3  F-35的突出部位比较多
2010_CF01_FW_Paint_08_1267828237_4394.jpg


三是黑丝的进气道唇口,从已有图片看,没有垂直于机头方向的线条,但是与22的加莱特唇口比,似乎略有不明朗之处(图4)。

图4 黑丝进气道:唇口略带后掠
黑丝进气道.jpg

至于有大佬质疑“鼓包会漫射电磁波”,俺看要明确两点:一是对于X波段而言,这个远大于波长的物体不存在“漫射”问题;二是pinjun 大佬曾“科普”过,类似纺锤体或椭圆体的东东,对于前向射来的电波而言是RCS最小的形状。

二、进气道:DSI消除了对于前向RCS影响最大的附面层隔板。

这里有三个问题

一是与F-22相比。有人认为F-22的加莱特进气道的双后掠唇口已经设计得够完美,以至于可以不必考虑其RCS因素了,但是不要忘记它还有附面层夹缝!就图2来看,虽然经过了仔细设计,但是不是真的做到了可以完全等效于“没有这个缝隙”?谨慎的提法似乎应该是:假设其整个前向RCS为0.01,那么这个夹缝的影响大概恰恰是其中主要因素,只是经过精心处理,被控制在不超过要求的范围内了(图2)。

图2  F-22的进气道附面层夹缝内部结构比较复杂(更清晰照片见87楼wangyiw 提供的两张图)
附面层.jpg

二是为什么F-35用了DSI进气道,它的RCS就不如22低?这个问题还要请高人来解答。俺大致猜测是:
1、成本决定了其他隐身措施(如涂料)等要求低些;
2、对地攻击要求安装光学探测装置等突出物,对外形有影响;
3、机身整体不如22平滑……。
不知哪些因素是主要的?抑或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图3)

图3  F-35的突出部位比较多
2010_CF01_FW_Paint_08_1267828237_4394.jpg


三是黑丝的进气道唇口,从已有图片看,没有垂直于机头方向的线条,但是与22的加莱特唇口比,似乎略有不明朗之处(图4)。

图4 黑丝进气道:唇口略带后掠
黑丝进气道.jpg

至于有大佬质疑“鼓包会漫射电磁波”,俺看要明确两点:一是对于X波段而言,这个远大于波长的物体不存在“漫射”问题;二是pinjun 大佬曾“科普”过,类似纺锤体或椭圆体的东东,对于前向射来的电波而言是RCS最小的形状。


三、鸭翼:这是黑丝最为质疑者诟病的部分。但是,所谓“鸭翼影响隐身”,其实是在未做任何处理的前提下说的。而相对于主翼,鸭翼由于没有内部的复杂结构制约,因此可以有许多有效的处理方法,使得其对于整个飞机的RCS的影响下降到就像F-22的附面层夹缝一样。在80、90年代,这可能是个问题,但时至今日,相信应该都有了解决方法,国内外对此其实也是有许多研究的。例如国内就有李启鹏、王和平等《鸭翼电磁散射特性分析与RCS减缩方法研究》,和李宏信、沈海军《隐身结构机翼RCS分析与优化设计》,主要措施有四:

1、优化前缘后掠角度和展长(图5)。其实在整个RCS中,各个翼面前缘是主要反射源之一。但是,以“突出物”而论,所有翼面都没有主翼突出吧?那么,既然主翼(加上长长的前缘机动襟翼)放在那里,RCS都可以号称小到0.01,因此似乎没有理由认定比它小得多的鸭翼,其RCS就肯定比主翼还要大。

图5 较大后掠角度+较小的展长不会带来多大RCS
头像.jpg

2、优化飞控,使飞机在巡航或突防状态下鸭翼的偏转仅带来较小RCS影响(图6“另一方面”和图7第1-3行红线处)。
图6
1101241439e5567c4b8860be42.jpg

3、涂敷吸波涂料(图7)。可以降低RCS约5-10dB。
图7
11012414418e7ed959de551ee8.jpg

4、也是最给力的:干脆将鸭翼设计成隐身(吸波)结构!(优化效果见图8红框,可见此时即便鸭翼偏转,对于RCS的影响也极小)
图8


PS:引用上述论文并非想证明黑丝是否就是采用了这样的措施,只是说明处理鸭翼RCS的方法很多而已。

三、鸭翼:这是黑丝最为质疑者诟病的部分。但是,所谓“鸭翼影响隐身”,其实是在未做任何处理的前提下说的。而相对于主翼,鸭翼由于没有内部的复杂结构制约,因此可以有许多有效的处理方法,使得其对于整个飞机的RCS的影响下降到就像F-22的附面层夹缝一样。在80、90年代,这可能是个问题,但时至今日,相信应该都有了解决方法,国内外对此其实也是有许多研究的。例如国内就有李启鹏、王和平等《鸭翼电磁散射特性分析与RCS减缩方法研究》,和李宏信、沈海军《隐身结构机翼RCS分析与优化设计》,主要措施有四:

1、优化前缘后掠角度和展长(图5)。其实在整个RCS中,各个翼面前缘是主要反射源之一。但是,以“突出物”而论,所有翼面都没有主翼突出吧?那么,既然主翼(加上长长的前缘机动襟翼)放在那里,RCS都可以号称小到0.01,因此似乎没有理由认定比它小得多的鸭翼,其RCS就肯定比主翼还要大。

图5 较大后掠角度+较小的展长不会带来多大RCS
头像.jpg

2、优化飞控,使飞机在巡航或突防状态下鸭翼的偏转仅带来较小RCS影响(图6“另一方面”和图7第1-3行红线处)。
图6
1101241439e5567c4b8860be42.jpg

3、涂敷吸波涂料(图7)。可以降低RCS约5-10dB。
图7
11012414418e7ed959de551ee8.jpg

4、也是最给力的:干脆将鸭翼设计成隐身(吸波)结构!(优化效果见图8红框,可见此时即便鸭翼偏转,对于RCS的影响也极小)
图8


PS:引用上述论文并非想证明黑丝是否就是采用了这样的措施,只是说明处理鸭翼RCS的方法很多而已。


除此之外,鸭翼与进气道(机身)结合处可能借鉴了F-22前缘襟翼接缝的设计,而且俺觉得黑丝的鸭翼还相当注意对转轴的“隐藏”,一是转轴处有朝向机身的“凹陷”;二是前面还有一个小三角边条起正向的遮挡作用(图9)。

图9 借鉴了F-22前缘襟翼接缝的设计(见图右下角);转轴处(2个红箭头处)有朝向机身的“凹陷”;前面还有一个小三角边条起正向的遮挡作用
转轴.jpg

——如果确实采取了上述多项措施,俺觉得鸭翼对于前向RCS的影响,应该没有理由比F-22的附面层夹缝更大。

除此之外,鸭翼与进气道(机身)结合处可能借鉴了F-22前缘襟翼接缝的设计,而且俺觉得黑丝的鸭翼还相当注意对转轴的“隐藏”,一是转轴处有朝向机身的“凹陷”;二是前面还有一个小三角边条起正向的遮挡作用(图9)。

图9 借鉴了F-22前缘襟翼接缝的设计(见图右下角);转轴处(2个红箭头处)有朝向机身的“凹陷”;前面还有一个小三角边条起正向的遮挡作用
转轴.jpg

——如果确实采取了上述多项措施,俺觉得鸭翼对于前向RCS的影响,应该没有理由比F-22的附面层夹缝更大。


四、机身:黑丝总体平滑,除了符合高速飞行的细长比外,基本没有影响RCS的不必要的凹凸不平。侧向基本是一个倾斜而完整的整体,机腹则是现有四代中最干净的。可以说,就整个机身的大部分而言,黑丝是目前四代机中设计得最理想的。至少和T-50F-35相比,其机身在低阻和隐身方面有明显优势。

图10  T-50波浪起伏的机腹
T50机腹.jpg

图11 F-35也并非省油的灯
头像.jpg

图12 对比一下黑丝光洁的肚皮和侧面,高下立判
机身.jpg

四、机身:黑丝总体平滑,除了符合高速飞行的细长比外,基本没有影响RCS的不必要的凹凸不平。侧向基本是一个倾斜而完整的整体,机腹则是现有四代中最干净的。可以说,就整个机身的大部分而言,黑丝是目前四代机中设计得最理想的。至少和T-50F-35相比,其机身在低阻和隐身方面有明显优势。

图10  T-50波浪起伏的机腹
T50机腹.jpg

图11 F-35也并非省油的灯
头像.jpg

图12 对比一下黑丝光洁的肚皮和侧面,高下立判
机身.jpg


五,尾翼、尾撑和腹鳍:这是另一个引起争论的焦点。

首先,外倾全动垂尾的角度与机身下侧方倾斜角度一致,符合侧向隐身要求。至于有人担心其转轴的强度,应该说从二代机起就大量采用了全动平尾,无论是超音速还是大坡度盘旋,从来没听说这个转轴出过问题。值得一提的是,与鸭翼一样,对垂尾转轴也采用了类似的隐身措施(图13)。

图13 全动垂尾
尾部c5.jpg

其次,看似并不起眼的尾撑,却精心做了菱形的隐身处理,可见611对于隐身的细节“抠”到了怎样的程度。而且由图14可见:尾撑与垂尾、腹鳍之间没有90度夹角,并无任何所谓“角反射器”效应(图14)。

图14 菱形尾撑
复件 尾部c5.jpg

再次就是腹鳍了,这是又一个引起争论的设计。

有人认为,T-50也是全动垂尾,为何就没有用腹鳍来保持方向的安定性呢?所以认为这个腹鳍其实是可以拿掉的。但俺觉得,就大攻角和超音速方向安定性而言,当然是有腹鳍为好,哪怕T-50也是一样。只是毛子大概觉得够了,而TG的要求也许更高而已(这些是否属于“追求过分”?可以讨论)。还有人认为可以起到遮挡尾喷管的作用,这个,俺倒觉得未必。

问题主要是其对于隐身究竟有多大影响?对此俺觉得:

1、腹鳍是做了角度处理的,前向有后掠,对RCS应该没大影响。而侧面有倾角,与另一侧机身、垂尾倾斜角度相同,所以应该也符合通常所谓隐身要求。(图15)

2、况且,这个东东并没有什么活动机件,完全可以使用整体的透波材料(例如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做成,强度、绝缘性俱佳,又不是神马高科技,所以,俺们就不必皱着眉头大费心思啦。

图15 腹鳍的倾斜角度与另一侧机身、垂尾相关
倾斜.jpg

五,尾翼、尾撑和腹鳍:这是另一个引起争论的焦点。

首先,外倾全动垂尾的角度与机身下侧方倾斜角度一致,符合侧向隐身要求。至于有人担心其转轴的强度,应该说从二代机起就大量采用了全动平尾,无论是超音速还是大坡度盘旋,从来没听说这个转轴出过问题。值得一提的是,与鸭翼一样,对垂尾转轴也采用了类似的隐身措施(图13)。

图13 全动垂尾
尾部c5.jpg

其次,看似并不起眼的尾撑,却精心做了菱形的隐身处理,可见611对于隐身的细节“抠”到了怎样的程度。而且由图14可见:尾撑与垂尾、腹鳍之间没有90度夹角,并无任何所谓“角反射器”效应(图14)。

图14 菱形尾撑
复件 尾部c5.jpg

再次就是腹鳍了,这是又一个引起争论的设计。

有人认为,T-50也是全动垂尾,为何就没有用腹鳍来保持方向的安定性呢?所以认为这个腹鳍其实是可以拿掉的。但俺觉得,就大攻角和超音速方向安定性而言,当然是有腹鳍为好,哪怕T-50也是一样。只是毛子大概觉得够了,而TG的要求也许更高而已(这些是否属于“追求过分”?可以讨论)。还有人认为可以起到遮挡尾喷管的作用,这个,俺倒觉得未必。

问题主要是其对于隐身究竟有多大影响?对此俺觉得:

1、腹鳍是做了角度处理的,前向有后掠,对RCS应该没大影响。而侧面有倾角,与另一侧机身、垂尾倾斜角度相同,所以应该也符合通常所谓隐身要求。(图15)

2、况且,这个东东并没有什么活动机件,完全可以使用整体的透波材料(例如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做成,强度、绝缘性俱佳,又不是神马高科技,所以,俺们就不必皱着眉头大费心思啦。

图15 腹鳍的倾斜角度与另一侧机身、垂尾相关
倾斜.jpg


六、喷管:这是黑丝最不确定的设计。至少现在这个东东,不如F-35,仅相当于毛五。

黑丝后续改进还要观察,如果能够像F-35一样在喷口鱼鳞片上做一圈锯齿,那么侧后方的RCS将进一步改善。(图16)

图16 鱼鳞片也做成锯齿状
1103171347924fced60338089b.jpg

当然,如果被对手咬到了接近6点钟位置,那么哪怕F-22都没有什么低RCS可言——涡轮叶片和加力燃烧室历历在目(图17):

图17  接近6点钟方向看猛禽:PP内部花花肠子



七、起落架舱盖锯齿等:事无巨细,一一处理到位。(感谢TSQ网友提醒新加,图18、19、20)

图18 黑丝起落架舱盖的锯齿


图19 可能还采用了“整体壁板”工艺,俺曾有转帖探讨(这个与隐身关系不太大,就是铆钉可能少些,且强度大、重量轻)


图20 围绕喷口有两圈锯齿(箭头处)
复件 头像.jpg

六、喷管:这是黑丝最不确定的设计。至少现在这个东东,不如F-35,仅相当于毛五。

黑丝后续改进还要观察,如果能够像F-35一样在喷口鱼鳞片上做一圈锯齿,那么侧后方的RCS将进一步改善。(图16)

图16 鱼鳞片也做成锯齿状
1103171347924fced60338089b.jpg

当然,如果被对手咬到了接近6点钟位置,那么哪怕F-22都没有什么低RCS可言——涡轮叶片和加力燃烧室历历在目(图17):

图17  接近6点钟方向看猛禽:PP内部花花肠子



七、起落架舱盖锯齿等:事无巨细,一一处理到位。(感谢TSQ网友提醒新加,图18、19、20)

图18 黑丝起落架舱盖的锯齿


图19 可能还采用了“整体壁板”工艺,俺曾有转帖探讨(这个与隐身关系不太大,就是铆钉可能少些,且强度大、重量轻)


图20 围绕喷口有两圈锯齿(箭头处)
复件 头像.jpg


结论——对黑丝的隐身性能总体乐观,尚有改进空间。

尚需向MD学习之处:

尾喷口



襟翼、平尾转动轴等形成的缝隙处的处理(用类似柔性蒙皮封住缝隙)




结论——对黑丝的隐身性能总体乐观,尚有改进空间。

尚需向MD学习之处:

尾喷口



襟翼、平尾转动轴等形成的缝隙处的处理(用类似柔性蒙皮封住缝隙)


非常不错的技术分析文章,支持一下。
顶一下,最近在核版块打酱油看热闹居多,空版的文章看的少了,嘿嘿~~
mark。慢慢看!
分析的有理,与俺的想法很接近。
楼主高手啊!
ellickdai 发表于 2011-3-19 20:58
错啦,完全业余,所见无非皮毛而已!


楼主同学对于后机身比较HKC,我个人觉得后机身还会有改变。不过看得出J20在隐身上并不是粗枝大叶的,很多小的细节都可以看得出整架飞机对隐身的追求,至于说和F22和F35比如何,我个人比较BKC,毕竟咱们隐身飞机这是第一架,很多工程经验正在积累,如果正向危险区域能达到F35的水平我觉得就很好了。期待完整版的J20!

楼主同学对于后机身比较HKC,我个人觉得后机身还会有改变。不过看得出J20在隐身上并不是粗枝大叶的,很多小的细节都可以看得出整架飞机对隐身的追求,至于说和F22和F35比如何,我个人比较BKC,毕竟咱们隐身飞机这是第一架,很多工程经验正在积累,如果正向危险区域能达到F35的水平我觉得就很好了。期待完整版的J20!
不过偶个人还是认为黑丝的尾部的RCS比较悲剧
相当不错。T50机复凸起的会不会跟翼刀作用类似?
确实相当业余,照你这么解释就不好说明为什么F35隐身性能远不如F22。

确实相当业余,照你这么解释就不好说明为什么F35隐身性能远不如F22。
李鹤帅 发表于 2011-3-19 21:15

俺在2楼试着推测了一下(三方面因素),似乎主要与其对地功能的要求和成本有关?

见图3: F-35的突出部位比较多(此图为35C),与F-22、黑丝肚皮不能比。
确实相当业余,照你这么解释就不好说明为什么F35隐身性能远不如F22。
李鹤帅 发表于 2011-3-19 21:15

俺在2楼试着推测了一下(三方面因素),似乎主要与其对地功能的要求和成本有关?

见图3: F-35的突出部位比较多(此图为35C),与F-22、黑丝肚皮不能比。
yawen 发表于 2011-3-19 21:14
翼刀的作用是阻止后掠翼的气流涌向翼尖造成失速,和腹部的东东应该不是一回事吧。
貌似黑丝的喷口上也是有锯齿设计的
如果改进到矩形喷口就完美了

如果改进到矩形喷口就完美了
aslkit 发表于 2011-3-19 21:31

但这样就比较难做到三维矢量了。

貌似黑丝的喷口上也是有锯齿设计的
saodong 发表于 2011-3-19 21:29

好像只有围绕喷口有两圈锯齿,喷口本身没有。
如果改进到矩形喷口就完美了
aslkit 发表于 2011-3-19 21:31

但这样就比较难做到三维矢量了。

貌似黑丝的喷口上也是有锯齿设计的
saodong 发表于 2011-3-19 21:29

好像只有围绕喷口有两圈锯齿,喷口本身没有。
非常不错的技术分析文章


后机身处理反正现在肯定是F22最好了,到现在为止,F35和F22的正面RCS都是我们军迷在胡扯,不过我们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F35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美帝面对毛子和中国的四代依然选择F35和研制新型低成本轰炸机,F22传说中的能力貌似没有被认可不是么?美帝空军根本不缺少空对面的火力,所以就光说F22制空太强对地太差,我觉得这是个伪命题。从现实的情况判断,我觉得我们不应该高看了F22而小看了F35,我的个人观点。应为180+的F22和几千架的F35的比例太不可失意了,而作为高低搭配的典型,F15和F16的差距并没有这么悬殊。也许是我想多了。

后机身处理反正现在肯定是F22最好了,到现在为止,F35和F22的正面RCS都是我们军迷在胡扯,不过我们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F35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美帝面对毛子和中国的四代依然选择F35和研制新型低成本轰炸机,F22传说中的能力貌似没有被认可不是么?美帝空军根本不缺少空对面的火力,所以就光说F22制空太强对地太差,我觉得这是个伪命题。从现实的情况判断,我觉得我们不应该高看了F22而小看了F35,我的个人观点。应为180+的F22和几千架的F35的比例太不可失意了,而作为高低搭配的典型,F15和F16的差距并没有这么悬殊。也许是我想多了。
楼主观点和我比较一致,我对丝带的隐身性能比较HKC,包括后向
我也觉得奇怪,为什么黑丝的喷口和机身相接处有锯齿,但最末端却没有锯齿
二元喷口也是可以做成三维矢量的。
青之六 发表于 2011-3-19 21:55
受教!
回复 20# 海客


    比如说吧,同样是突出物,鸭翼、作动筒、垂直安定面与ISRT、不平整的机腹对隐身的影响谁大谁小?F22的附面层隔道对隐身不利,歼20的进气道唇口不符合平行法则对隐身也不利,怎样评价其影响?

楼主观点和我比较一致,我对丝带的隐身性能比较HKC,包括后向
ddsdm 发表于 2011-3-19 21:51

俺觉得后向现在还不能太HKC。

当然是指侧后。接近6点钟位置时,哪怕F-22都不隐身啦。(见7楼图)
楼主观点和我比较一致,我对丝带的隐身性能比较HKC,包括后向
ddsdm 发表于 2011-3-19 21:51

俺觉得后向现在还不能太HKC。

当然是指侧后。接近6点钟位置时,哪怕F-22都不隐身啦。(见7楼图)
EliyaSylphid 发表于 2011-3-19 21:54


    外面的套好改,但是里面的不好改。
绝大部分同意楼猪的观点,有二点似乎可以再改进:首先是属喷口、其次是腹鳍,改了,稳身绝对超过35,超过22也不是没有可能。
恩。准专业水准了。

回复  海客
    比如说吧,同样是突出物,鸭翼、作动筒、垂直安定面与ISRT、不平整的机腹对隐身的影响谁大谁小?F22的附面层隔道对隐身不利,歼20的进气道唇口不符合平行法则对隐身也不利,怎样评价其影响?...
李鹤帅 发表于 2011-3-19 21:57

35的突出物见2楼(图3)和5楼(图11),无遮无拦,与黑丝的作动筒相比不遑多让;而黑丝的作动筒大小,与F-22、T-50的作动筒相比只有数量级的区别,似乎不必特意拿出来说的。

问题就是鸭翼。俺的认识是:其实在整个RCS中,各个翼面前缘是主要反射源之一。但是,以“突出物”而论,所有翼面都没有主翼突出吧?那么,既然主翼放在那里,加上长长的前缘机动襟翼,RCS都可以小到0.001,因此似乎没有理由认定比它小得多的鸭翼,其RCS就肯定比主翼还要大。(关于翼面的后掠与展长对RCS的影响,见3楼图5:展长与RCS成正比。)

因此俺觉得大家把鸭翼“突出”的问题夸张了。就鸭翼而言,只要后掠且前缘不是浑圆的,就不会比主翼的RCS更大。加上鸭翼的RCS还有各种有效的处理方法(见3楼)。至于与机身的接缝、转轴,俺前面都说过了(见4楼),欢迎指正。

黑丝的进气道唇口俺在前面也说道过了,虽然也有后掠,但确实“交代”得没有加莱特那么清晰,整个还要观察。
回复  海客
    比如说吧,同样是突出物,鸭翼、作动筒、垂直安定面与ISRT、不平整的机腹对隐身的影响谁大谁小?F22的附面层隔道对隐身不利,歼20的进气道唇口不符合平行法则对隐身也不利,怎样评价其影响?...
李鹤帅 发表于 2011-3-19 21:57

35的突出物见2楼(图3)和5楼(图11),无遮无拦,与黑丝的作动筒相比不遑多让;而黑丝的作动筒大小,与F-22、T-50的作动筒相比只有数量级的区别,似乎不必特意拿出来说的。

问题就是鸭翼。俺的认识是:其实在整个RCS中,各个翼面前缘是主要反射源之一。但是,以“突出物”而论,所有翼面都没有主翼突出吧?那么,既然主翼放在那里,加上长长的前缘机动襟翼,RCS都可以小到0.001,因此似乎没有理由认定比它小得多的鸭翼,其RCS就肯定比主翼还要大。(关于翼面的后掠与展长对RCS的影响,见3楼图5:展长与RCS成正比。)

因此俺觉得大家把鸭翼“突出”的问题夸张了。就鸭翼而言,只要后掠且前缘不是浑圆的,就不会比主翼的RCS更大。加上鸭翼的RCS还有各种有效的处理方法(见3楼)。至于与机身的接缝、转轴,俺前面都说过了(见4楼),欢迎指正。

黑丝的进气道唇口俺在前面也说道过了,虽然也有后掠,但确实“交代”得没有加莱特那么清晰,整个还要观察。
AbanDoneeR 发表于 2011-3-19 21:11


    楼主可是蜀黍级别的哦。隐身设计当中本来就是细节决定成败的,凭外形能降10dB的话另外20dB就都在细节上呢。

绝大部分同意楼猪的观点,有二点似乎可以再改进:首先是属喷口、其次是腹鳍,改了,稳身绝对超过35,超过22 ...
ymx654321 发表于 2011-3-19 22:00

嘿嘿,本蜀黍其实并不很胖……:D
绝大部分同意楼猪的观点,有二点似乎可以再改进:首先是属喷口、其次是腹鳍,改了,稳身绝对超过35,超过22 ...
ymx654321 发表于 2011-3-19 22:00

嘿嘿,本蜀黍其实并不很胖……:D
嘿嘿 好 楼主用科学道理证明了我对j20的偏爱
俺认为J-20死扣各个细节。连些不起眼的地方都不放过。所以隐身能力应该很好。起码正面没有问题。如果整体都不行抠这些细节真没有多大作用。
后面俺也不担心。突防用隐身前面和侧面够了。等到目视空战了后面隐身做的好也没有用。而且如果能够超巡的话即使从后面被发现了也不用太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