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能打的二战将帅(就一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8:25:54
刚出了个最名不副实的二战将帅,现在出个最能打的二战将帅,欢迎投票因为这些家伙都挺能打的,我们本着优中选优的原则,只选一个,谢谢了,各位.刚出了个最名不副实的二战将帅,现在出个最能打的二战将帅,欢迎投票因为这些家伙都挺能打的,我们本着优中选优的原则,只选一个,谢谢了,各位.
不用我说噻!胜利的象征————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

[em02][em02][em02]
当然是曼思坦因
<P>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强于曼思坦因 </P><P>

</P>[em01][em01][em01]
<B>以下是引用<I>时刻准备着的手术刀</I>在2004-8-27 23:51:00的发言:</B>

<P>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强于曼思坦因 </P>
<P>

</P>[em01][em01][em01]

<P>哈尔科夫这个词知道吗?</P>
知道的,但是谁能无过呢?
<B>以下是引用<I>时刻准备着的手术刀</I>在2004-8-28的发言:</B>
知道的,但是谁能无过呢?

<P>老朱还不是仗着人多</P>
一名医术高超的医师,在他的成长路程中,必定经历多位患者的不治身亡。但是,他必须吸取教训和经验,才能逐步提高。同理,朱可夫也是需要这样的经历。
可是打仗就是你有你的打法,我有我的。那你怎么不说德军在初期的人员素质和战术高于苏军呢?而且,德军的将帅平均水平高于苏军吧!
<B>以下是引用<I>时刻准备着的手术刀</I>在2004-8-28 0:05:00的发言:</B>
可是打仗就是你有你的打法,我有我的。那你怎么不说德军在初期的人员素质和战术高于苏军呢?而且,德军的将帅平均水平高于苏军吧!

<P>可老朱的失误不比老曼多吗?</P>
<P>可老朱的失误不比老曼多吗?</P><P>
</P><P>我们是在选谁是更好的将帅,而不是在比失误。而且,在这方面他们的战功能说明一切。</P><P>是谁在莫斯科,在斯大林格勒指挥苏联红军挡住了德军的铮铮铁骑。又是谁在库而思克指挥苏联红军把德军东线有生力量消耗过半,又是谁指挥苏联红军展开反击,把战线推到了“敌国”境内?</P>
而且我们都不应该只看到双方在有利时期的战果。这都是和当时两国的战略战术,国际政治,军事环境西西相关的。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次日,苏联成立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朱可夫成为7名成员之一。7月29日,朱可夫建议斯大林放弃基辅,全力保卫莫斯科。斯大林答道:“真是胡说八道,基辅怎能放弃给敌人?”朱可夫忍不住反驳:“如果你认为我这个总参谋长只会胡说八道,这里也就用不着我了,我请求解出我的职务把我派往前线。”一阵争执之后,斯大林决定解出朱可夫的总参谋长职务,派他到前线担任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以后的战争进程显示了朱可夫的洞见,如果当时斯大林采纳他的建议,就不会造成基辅战役中66万苏军被围歼的悲剧。几小时后朱可夫就动身去前线担任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他率领该方面军在叶尼亚地域成功地实施了卫国战争中的首次进攻战,粉碎了德军的先头部队。
  
  
  1941年9月,当列宁格勒被德军包围时,朱可夫被任名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员,率该方面军与波罗的海舰队协同作战,有力地阻止了德军的进攻,挫败了希特勒要将该城“从地球上抹掉”的企图。同年10月,首都莫斯科告急,朱可夫又被调回莫斯科,担任新的西方方面军司令员,全面负责莫斯科防御战的指挥。他着手在莫斯科近郊以西建立起坚强的防线,顶住了德第4集团军的正面强攻,使德军精疲力尽,锐气丧尽。当寒冬来临之际,苏军对疲惫不堪冻德半死的德军发起强大的反攻,迫使德军败退,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德军不得不改闪击战为持久战。
  
  
  1942年8月,斯大林任命朱可夫为最高副统帅,赶赴斯大林格勒前线督战。在分析了斯大林格勒的形势后,他先组织苏军积极防御使敌疲劳,然后会同华西列夫斯基制定了庞大的反攻计划,使斯大林格勒地域的30万德军被围歼。1943年1月18日,斯大林格勒会战后,朱可夫被授予元帅军衔。紧接着他又指挥了列宁格勒破围战和库尔斯克会战,取得了极大成功。
  
  
<B>以下是引用<I>时刻准备着的手术刀</I>在2004-8-28 0:22:00的发言:</B>
&gt;


<P>我们是在选谁是更好的将帅,而不是在比失误。而且,在这方面他们的战功能说明一切。</P>
<P>是谁在莫斯科,在斯大林格勒指挥苏联红军挡住了德军的铮铮铁骑。又是谁在库而思克指挥苏联红军把德军东线有生力量消耗过半,又是谁指挥苏联红军展开反击,把战线推到了“敌国”境内?</P>

<P>哈尔科夫:德军的斯大林格勒,克里之战:老曼扛顶之作,塞瓦斯托波尔:不用我说了吧。库战中要不是老希撤军了,老朱想赢有那么容易吗?</P>
库尔斯克会战是一九四三年苏联红军与德国法西斯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地域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从战役规模而言,它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大的一次坦克战,而就其意义而言,正像希特勒本人在写给当时德军将领的一封信中所说的:“这次对苏战争的成败可能将取决于库尔斯克会战的结果。”        

<P>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苏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并将这场会战称为苏军最终战胜德国法西斯的重要里程碑。然而,一些史学家不久前根据最新解密的史料,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德军在那场会战中并非像从前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损失惨重,以至于元气大伤。相反,德军在战役后期依然保留下来了大批有生力量。这些专家认为,真正使德军最终丧失战略主动权而转入全线溃退的原因并不是德军在此次战役中的失利,而是希特勒由于缺乏自信而导致的指挥失误。</P>

<P>      两军对峙        </P>

<P>  在一九四二年七月至一九四三年二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损失惨重。为了挽回败局,振作士气,夺回战略主动,德军统帅部决定在苏德战场发动大规模夏季攻势。由于苏军在库尔斯克的突出部虎踞,给德军的防线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于是,希特勒决定拔掉这颗眼中钉、肉中刺。德军力图通过库尔斯克创造一个“德国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进而占领顿河、伏尔加河流域,攻占莫斯科,完成其一九四二年未竞之业。        </P>

<P>  为了取得战役的胜利,德军统帅部从一九四三年四月起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准备,并制订了代号为“堡垒”的作战计划。同年七月,德军在库尔斯克地区的南北两侧,即别尔哥罗德地段和奥廖尔区域,以“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为主,共集结了十七个装甲师、三个摩托化师和十八个步兵师,配有二千七百辆坦克、二千零五十架作战飞机,约一万门火炮和迫击炮,总兵力达九十余万人。此外,德军还大量装备了当时最为先进的武器——“虎”式、“豹”式坦克和“斐迪南”式强击火炮。“虎”式坦克装有八十八毫米的大口径火炮,火力十分猛烈,同时,由于其前装甲厚达一百毫米,具备较强的防护能力。显然,同苏军的T-34坦克相比,德军坦克占据了相当的优势。        </P>

<P>  德军的战略意图是摆出钳型攻势,从南北双方同时夹攻库尔斯克。在战区南线,由德军第四装甲师和肯布夫集团组成的南方集团军十六个师的兵力,在曼施泰因元帅的指挥下,由南向北进攻;在北线,克卢格元帅指挥中央集团军十五个师的兵力,由北向南进攻。此外,德军还准备了二十个师为战略预备部队。按照其作战计划,两支部队将在库尔斯克以东会合,完成合围。  </P>

<P>  面对德军的强大兵力,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以牙还牙,倾全力与敌人对抗。苏军的战略部署是:由罗科索夫斯基大将率领中央方面军六个集团军防守北线;巴什钦大将率领沃罗涅什方面军六个集团军防守南线;以草原方面军为战略预备队。苏军投入的总兵力为一百三十三万六千人,配备三千六百辆坦克和强击火炮,两万门大炮和三千一百三十架飞机,总指挥由朱可夫元帅担任。</P><P>  一九四三年七月,双方完成了战略集结,二百万大军对垒,一场血腥厮杀一触即发。也就在这时,苏军从捕获的战俘口中得知,德军将在七月五日拂晓开始进攻。于是,苏军最高统帅部当机立断,决定先下手为强。        </P>
<P>  一九四三年七月五日凌晨二时,库尔斯克会战以苏军的大规模炮击而宣告开始。面对这一形势,德军决定改突袭为强攻,以坦克为先锋,大量步兵紧随其后。各路进攻的坦克排成楔型,以每平方公里一百辆的密度实施冲击。与此同时,一百二十架德国轰炸机在战斗机的掩护下对苏军阵地展开了疯狂的轰炸。        </P>
<P>  坚守在第一道防线的苏军同德军展开了敌众我寡的激烈战斗,他们凭借坦克、反坦克炮,以及装满汽油的燃烧瓶给德军以迎头痛击。一时间,整个战场上硝烟弥漫,火光冲天。炮弹的呼啸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自动武器的射击声,坦克马达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惊心动魄。        </P>
<P>  经过两天激战,苏德两军均遭到重创。到七月六日傍晚,南北两方面的德军均突破了苏军的第一道防线。然而,在随后几天的战斗中,尽管德军连续发动猛烈进攻,仍未达到完成对苏军进行合围的目的。七月十一日,德军南线司令官曼施泰因制订了新的作战计划,决定于十二日在南线对苏军发起新的攻势。至此,库尔斯克会战进入了关键的第二阶段,这也正是目前众多二战史学家们存在争议的一个阶段。        </P>
<P>  为了取得第二阶段战役的胜利,曼施泰因将德党卫装甲军和第四十八装甲军等主力部队投入了战斗。德党卫装甲军是德军的一支精锐摩托化装甲部队,由希特勒近卫师〔又译警卫元首师〕、“帝国”装甲师和“骷髅”装甲师等三支装甲师组成,是曼施泰因手中的一张王牌。        </P>
<P>  七月十二日,以党卫装甲军为核心的德军在普罗赫洛夫卡附近同赶来增援的苏草原方面军的第五坦克近卫集团军和第五近卫集团军展开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坦克遭遇战。这一天,苏军出动约八百五十辆坦克,德军则投入了约六百五十辆坦克,双方在十五平方公里的战场上进行了一场坦克“肉搏战”。        </P>
<P>  这场战斗是二次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坦克战。在几乎所有有关苏德战场东线战役的文献史料中,人们都可以很容易地找到“普罗霍洛夫卡战役”的记载。这些文献有关一九四三年七月十二日那场战斗的记载通常是这样的:当时,德军党卫装甲军的三个师齐头并进,“虎”式重型坦克在前,五号坦克在后,以每平方公里一百五十辆坦克的密度向苏军展开了冲锋。尽管虎式坦克攻击力极强,但其行驶速度每小时不过二十公里,加之德军战线狭长,五百至七百辆德军坦克拥挤在一起,难以发挥优势。苏军抓住这一机会,决定以快制慢。战斗一开始,苏军坦克就开足马力冲入敌阵,利用其T—34坦克的灵活性,以近战消灭“虎”式坦克。这一大胆的战略令德军始料不及,顿时阵脚大乱。最终,在一片混乱中,德党卫装甲军遭到重创,在尸横遍野的战场上扔下了大约四百辆东倒西歪的坦克残骸,其中包括七十至一百辆“虎”式坦克。这次战斗彻底摧毁了德党卫装甲军的战斗力,完全扭转了库尔斯克南线战局,使南线德军的进攻计划以失败告终。</P>然而,根据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档案馆的一份有关德党卫装甲军的秘密文件,一些专家认为,以前对这场战斗的描述并不准确。这份资料显示,首先,德党卫装甲军并非像史料所记载的那样拥有七百余辆坦克,即使是在战役开始之前,党卫装甲军也不过只有二百一十一辆具备完全战斗力的坦克。其次,在十二日的战斗中,党卫装甲军也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损失惨重。根据一份德军一九四三年七月十三日的内部统计,党卫装甲军在这场战斗后尚有一百六十三辆可以战斗的坦克,仅仅损失了四十八辆。这同苏军第五装甲军的损失比起来要小得多。另据一九八四年的一本苏第五坦克集团军二战史记载,该军在十二日的战斗后仅需要大修的坦克就有四百辆之多。尽管书中并没有记载苏军损失的坦克数量,但这一数字已足以证明,苏军在这场战斗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一些苏联时期的原始材料中甚至有这样的文字:“第五坦克集团军在这次遭遇战中损失约六百五十辆坦克,由于无法恢复攻击能力,已将剩余坦克编入步兵连队。”        
<P>  根据这些解密的材料,史学家们对那场发生在五十五年前的战斗进行了重新描述:、        </P>
<P>  七月十二日凌晨,德党卫装甲军希特勒近卫师的阵地附近传来一阵震耳欲聋的坦克马达轰鸣声,这表明,正有一支苏军装甲部队向这里进发。早晨五点钟左右,数百辆苏军坦克出现在阵地前沿,这些坦克多为苏T-34坦克和T-70坦克,分成四十至五十组铺天盖地向德军阵地冲来,坦克上还运载着步兵。见此情景,德军立即投入了战斗。顿时,火炮、穿甲弹在双方阵地中爆炸,硝烟笼罩了整个大地。战斗一开始,苏军T-34坦克就径直杀向敌阵。然而,T-34坦克的七十六毫米口径火炮在远距离无法击中德军坦克,因此,大量苏军坦克在接近敌人之前就已经被德“虎”式坦克击毁。战斗结束后,战场上苏军坦克的残骸数以百计,苏一八一坦克团在战斗中全体阵亡。如果当时的情景的确如此,那么有关东线作战的历史应该重新撰写,七月十二日的战斗也将不像传统观点所认为的是整个战役的分水岭,更不是德军南线全部撤退的根本原因。事实上,十二日的战斗后,德军依然拥有较强的作战实力,并在以后几天的战斗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包围了苏军的几个步兵阵地,占领了一些极有战略价值的高地。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德军最终在南线放弃进攻,全军撤退的呢?专家们认为,导致德军溃败的原因恰恰是希特勒本人。        </P>
<P>  一九四三年,二次大战进入了关键的转折阶段。七月初,就在苏德战场上的战役进行到白热化的时候,由蒙哥马利指挥的英国第八集团军和巴顿将军指挥的美国第七集团军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大举登陆。接到这个消息后,希特勒坐立不安,他决定放弃苏德战场的会战,将军队撤出以保存实力,为防御做准备。        </P>
<P>  德军南线指挥官曼施泰因对希特勒的决定大为不满,他认为如果坚持到底,德军将有可能包围苏第五坦克近卫集团军主力,并最终占领战略要地普罗霍洛夫卡。然而,刚愎自用的希特勒并没有采用曼施泰因的建议,而是将党卫装甲军等主力部队调离了普罗霍洛夫卡地区。七月十七日至十八日,这些部队正式撤出了战场。此后,德党卫装甲军希特勒近卫师被调往意大利。德军撤退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失去了战斗力,而是由于希特勒丧失了继续同苏联红军作战的勇气和信心。随着希特勒这一决定的做出,德军在东线战场上最后一次争取战略主动的机会也就随之灰飞烟灭了。       </P>
<P>  史学家们指出,最新披露的档案使人们对发生在半个多世纪前的那场战役有了更为准确的认识,但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德国法西斯在二次大战中注定失败的命运。历时五十余天的库尔斯克会战最终于一九四三年八月二十三日以苏军的最后胜利而宣告结束。这场会战后,苏军完全掌握了战略主动权,转入了战略进攻。斯大林在评价这一来之不易的胜利时说:“苏军在库尔斯克会战的胜利标志着德国法西斯已经处于覆灭的边缘。”
      </P>
<B>以下是引用<I>时刻准备着的手术刀</I>在2004-8-28 0:22:00的发言:</B>
&gt;


<P>我们是在选谁是更好的将帅,而不是在比失误。而且,在这方面他们的战功能说明一切。</P>
<P>是谁在莫斯科,在斯大林格勒指挥苏联红军挡住了德军的铮铮铁骑。又是谁在库而思克指挥苏联红军把德军东线有生力量消耗过半,又是谁指挥苏联红军展开反击,把战线推到了“敌国”境内?</P>

<P>莫斯科,在斯大林格勒中,苏联人死的不比德军多吗,还不是仗者人多,还有天气的帮忙,好像打莫斯科时,老古的坦克群。。。。。。。。。。。。。。。。。</P>
<B>以下是引用<I>龙式坦克</I>在2004-8-28 0:31:00的发言:</B>
&gt;
<P>莫斯科,在斯大林格勒中,苏联人死的不比德军多吗,还不是仗者人多,还有天气的帮忙,好像打莫斯科时,老古的坦克群。。。。。。。。。。。。。。。。。</P>

<P>谁告诉你战争胜负是看伤亡数字的?  </P>
<B>以下是引用<I>时刻准备着的手术刀</I>在2004-8-28 0:31:00的发言:</B>
库尔斯克会战是一九四三年苏联红军与德国法西斯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地域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从战役规模而言,它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大的一次坦克战,而就其意义而言,正像希特勒本人在写给当时德军将领的一封信中所说的:“这次对苏战争的成败可能将取决于库尔斯克会战的结果。”        


<P>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苏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并将这场会战称为苏军最终战胜德国法西斯的重要里程碑。然而,一些史学家不久前根据最新解密的史料,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德军在那场会战中并非像从前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损失惨重,以至于元气大伤。相反,德军在战役后期依然保留下来了大批有生力量。这些专家认为,真正使德军最终丧失战略主动权而转入全线溃退的原因并不是德军在此次战役中的失利,而是希特勒由于缺乏自信而导致的指挥失误。</P>
<P>      两军对峙        </P>
<P>  在一九四二年七月至一九四三年二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损失惨重。为了挽回败局,振作士气,夺回战略主动,德军统帅部决定在苏德战场发动大规模夏季攻势。由于苏军在库尔斯克的突出部虎踞,给德军的防线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于是,希特勒决定拔掉这颗眼中钉、肉中刺。德军力图通过库尔斯克创造一个“德国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进而占领顿河、伏尔加河流域,攻占莫斯科,完成其一九四二年未竞之业。        </P>
<P>  为了取得战役的胜利,德军统帅部从一九四三年四月起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准备,并制订了代号为“堡垒”的作战计划。同年七月,德军在库尔斯克地区的南北两侧,即别尔哥罗德地段和奥廖尔区域,以“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为主,共集结了十七个装甲师、三个摩托化师和十八个步兵师,配有二千七百辆坦克、二千零五十架作战飞机,约一万门火炮和迫击炮,总兵力达九十余万人。此外,德军还大量装备了当时最为先进的武器——“虎”式、“豹”式坦克和“斐迪南”式强击火炮。“虎”式坦克装有八十八毫米的大口径火炮,火力十分猛烈,同时,由于其前装甲厚达一百毫米,具备较强的防护能力。显然,同苏军的T-34坦克相比,德军坦克占据了相当的优势。        </P>
<P>  德军的战略意图是摆出钳型攻势,从南北双方同时夹攻库尔斯克。在战区南线,由德军第四装甲师和肯布夫集团组成的南方集团军十六个师的兵力,在曼施泰因元帅的指挥下,由南向北进攻;在北线,克卢格元帅指挥中央集团军十五个师的兵力,由北向南进攻。此外,德军还准备了二十个师为战略预备部队。按照其作战计划,两支部队将在库尔斯克以东会合,完成合围。  </P>
<P>  面对德军的强大兵力,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以牙还牙,倾全力与敌人对抗。苏军的战略部署是:由罗科索夫斯基大将率领中央方面军六个集团军防守北线;巴什钦大将率领沃罗涅什方面军六个集团军防守南线;以草原方面军为战略预备队。苏军投入的总兵力为一百三十三万六千人,配备三千六百辆坦克和强击火炮,两万门大炮和三千一百三十架飞机,总指挥由朱可夫元帅担任。</P>
<P>  一九四三年七月,双方完成了战略集结,二百万大军对垒,一场血腥厮杀一触即发。也就在这时,苏军从捕获的战俘口中得知,德军将在七月五日拂晓开始进攻。于是,苏军最高统帅部当机立断,决定先下手为强。        </P>
<P>  一九四三年七月五日凌晨二时,库尔斯克会战以苏军的大规模炮击而宣告开始。面对这一形势,德军决定改突袭为强攻,以坦克为先锋,大量步兵紧随其后。各路进攻的坦克排成楔型,以每平方公里一百辆的密度实施冲击。与此同时,一百二十架德国轰炸机在战斗机的掩护下对苏军阵地展开了疯狂的轰炸。        </P>
<P>  坚守在第一道防线的苏军同德军展开了敌众我寡的激烈战斗,他们凭借坦克、反坦克炮,以及装满汽油的燃烧瓶给德军以迎头痛击。一时间,整个战场上硝烟弥漫,火光冲天。炮弹的呼啸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自动武器的射击声,坦克马达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惊心动魄。        </P>
<P>  经过两天激战,苏德两军均遭到重创。到七月六日傍晚,南北两方面的德军均突破了苏军的第一道防线。然而,在随后几天的战斗中,尽管德军连续发动猛烈进攻,仍未达到完成对苏军进行合围的目的。七月十一日,德军南线司令官曼施泰因制订了新的作战计划,决定于十二日在南线对苏军发起新的攻势。至此,库尔斯克会战进入了关键的第二阶段,这也正是目前众多二战史学家们存在争议的一个阶段。        </P>
<P>  为了取得第二阶段战役的胜利,曼施泰因将德党卫装甲军和第四十八装甲军等主力部队投入了战斗。德党卫装甲军是德军的一支精锐摩托化装甲部队,由希特勒近卫师〔又译警卫元首师〕、“帝国”装甲师和“骷髅”装甲师等三支装甲师组成,是曼施泰因手中的一张王牌。        </P>
<P>  七月十二日,以党卫装甲军为核心的德军在普罗赫洛夫卡附近同赶来增援的苏草原方面军的第五坦克近卫集团军和第五近卫集团军展开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坦克遭遇战。这一天,苏军出动约八百五十辆坦克,德军则投入了约六百五十辆坦克,双方在十五平方公里的战场上进行了一场坦克“肉搏战”。        </P>
<P>  这场战斗是二次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坦克战。在几乎所有有关苏德战场东线战役的文献史料中,人们都可以很容易地找到“普罗霍洛夫卡战役”的记载。这些文献有关一九四三年七月十二日那场战斗的记载通常是这样的:当时,德军党卫装甲军的三个师齐头并进,“虎”式重型坦克在前,五号坦克在后,以每平方公里一百五十辆坦克的密度向苏军展开了冲锋。尽管虎式坦克攻击力极强,但其行驶速度每小时不过二十公里,加之德军战线狭长,五百至七百辆德军坦克拥挤在一起,难以发挥优势。苏军抓住这一机会,决定以快制慢。战斗一开始,苏军坦克就开足马力冲入敌阵,利用其T—34坦克的灵活性,以近战消灭“虎”式坦克。这一大胆的战略令德军始料不及,顿时阵脚大乱。最终,在一片混乱中,德党卫装甲军遭到重创,在尸横遍野的战场上扔下了大约四百辆东倒西歪的坦克残骸,其中包括七十至一百辆“虎”式坦克。这次战斗彻底摧毁了德党卫装甲军的战斗力,完全扭转了库尔斯克南线战局,使南线德军的进攻计划以失败告终。</P>然而,根据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档案馆的一份有关德党卫装甲军的秘密文件,一些专家认为,以前对这场战斗的描述并不准确。这份资料显示,首先,德党卫装甲军并非像史料所记载的那样拥有七百余辆坦克,即使是在战役开始之前,党卫装甲军也不过只有二百一十一辆具备完全战斗力的坦克。其次,在十二日的战斗中,党卫装甲军也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损失惨重。根据一份德军一九四三年七月十三日的内部统计,党卫装甲军在这场战斗后尚有一百六十三辆可以战斗的坦克,仅仅损失了四十八辆。这同苏军第五装甲军的损失比起来要小得多。另据一九八四年的一本苏第五坦克集团军二战史记载,该军在十二日的战斗后仅需要大修的坦克就有四百辆之多。尽管书中并没有记载苏军损失的坦克数量,但这一数字已足以证明,苏军在这场战斗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一些苏联时期的原始材料中甚至有这样的文字:“第五坦克集团军在这次遭遇战中损失约六百五十辆坦克,由于无法恢复攻击能力,已将剩余坦克编入步兵连队。”        

<P>  根据这些解密的材料,史学家们对那场发生在五十五年前的战斗进行了重新描述:、        </P>
<P>  七月十二日凌晨,德党卫装甲军希特勒近卫师的阵地附近传来一阵震耳欲聋的坦克马达轰鸣声,这表明,正有一支苏军装甲部队向这里进发。早晨五点钟左右,数百辆苏军坦克出现在阵地前沿,这些坦克多为苏T-34坦克和T-70坦克,分成四十至五十组铺天盖地向德军阵地冲来,坦克上还运载着步兵。见此情景,德军立即投入了战斗。顿时,火炮、穿甲弹在双方阵地中爆炸,硝烟笼罩了整个大地。战斗一开始,苏军T-34坦克就径直杀向敌阵。然而,T-34坦克的七十六毫米口径火炮在远距离无法击中德军坦克,因此,大量苏军坦克在接近敌人之前就已经被德“虎”式坦克击毁。战斗结束后,战场上苏军坦克的残骸数以百计,苏一八一坦克团在战斗中全体阵亡。如果当时的情景的确如此,那么有关东线作战的历史应该重新撰写,七月十二日的战斗也将不像传统观点所认为的是整个战役的分水岭,更不是德军南线全部撤退的根本原因。事实上,十二日的战斗后,德军依然拥有较强的作战实力,并在以后几天的战斗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包围了苏军的几个步兵阵地,占领了一些极有战略价值的高地。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德军最终在南线放弃进攻,全军撤退的呢?专家们认为,导致德军溃败的原因恰恰是希特勒本人。        </P>
<P>  一九四三年,二次大战进入了关键的转折阶段。七月初,就在苏德战场上的战役进行到白热化的时候,由蒙哥马利指挥的英国第八集团军和巴顿将军指挥的美国第七集团军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大举登陆。接到这个消息后,希特勒坐立不安,他决定放弃苏德战场的会战,将军队撤出以保存实力,为防御做准备。        </P>
<P>  德军南线指挥官曼施泰因对希特勒的决定大为不满,他认为如果坚持到底,德军将有可能包围苏第五坦克近卫集团军主力,并最终占领战略要地普罗霍洛夫卡。然而,刚愎自用的希特勒并没有采用曼施泰因的建议,而是将党卫装甲军等主力部队调离了普罗霍洛夫卡地区。七月十七日至十八日,这些部队正式撤出了战场。此后,德党卫装甲军希特勒近卫师被调往意大利。德军撤退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失去了战斗力,而是由于希特勒丧失了继续同苏联红军作战的勇气和信心。随着希特勒这一决定的做出,德军在东线战场上最后一次争取战略主动的机会也就随之灰飞烟灭了。       </P>
<P>  史学家们指出,最新披露的档案使人们对发生在半个多世纪前的那场战役有了更为准确的认识,但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德国法西斯在二次大战中注定失败的命运。历时五十余天的库尔斯克会战最终于一九四三年八月二十三日以苏军的最后胜利而宣告结束。这场会战后,苏军完全掌握了战略主动权,转入了战略进攻。斯大林在评价这一来之不易的胜利时说:“苏军在库尔斯克会战的胜利标志着德国法西斯已经处于覆灭的边缘。”
      </P>

<P>发这个干啥啊,以为我是二战初级啊,库战中老曼打的不好吗?</P>
元首可以继续选择打下去,那么德国当时有限的精锐部队已经经不起苏军的长期消耗了。但是,苏联方面则可以继续他们的国家动员,因为苏联的在动员了的后的战争能量是德国比不起的。
<B>以下是引用<I>龙式坦克</I>在2004-8-28 0:33:00的发言:</B>


<P>发这个干啥啊,以为我是二战初级啊,库战中老曼打的不好吗?</P>


本来就很不好~~~~
<B>以下是引用<I>北大路花火</I>在2004-8-28 0:33:00的发言:</B>
&gt;
<P>谁告诉你战争胜负是看伤亡数字的?  </P>

<P>靠以少胜多才是真正军事天才,靠以多胜少能算吗,老曼和老朱那个是以少胜多和以多胜少你应该知道吧</P>
<B>以下是引用<I>时刻准备着的手术刀</I>在2004-8-28 0:35:00的发言:</B>
    元首可以继续选择打下去,那么德国当时有限的精锐部队已经经不起苏军的长期消耗了。但是,苏联方面则可以继续他们的国家动员,因为苏联的在动员了的后的战争能量是德国比不起的。

<P>但元首还是撤了啊</P>
<B>以下是引用<I>时刻准备着的手术刀</I>在2004-8-28 0:35:00的发言:</B>
    元首可以继续选择打下去,那么德国当时有限的精锐部队已经经不起苏军的长期消耗了。但是,苏联方面则可以继续他们的国家动员,因为苏联的在动员了的后的战争能量是德国比不起的。

<P>如果不撤军,库战也许就是哈尔科夫</P>
<B>以下是引用<I>北大路花火</I>在2004-8-28 0:35:00的发言:</B>
&gt;

本来就很不好~~~~

<P>高手,我没话说了</P>
<P> 那老朱他在苏联最危机的关头把仗打到那分上,还叫差了。</P><P> 纵然有天气等等因数,但是要是换了个人。还指不定被德国人给打到西伯利亚去了呢?</P>
<B>以下是引用<I>龙式坦克</I>在2004-8-28 0:35:00的发言:</B>
&gt;
<P>靠以少胜多才是真正军事天才,靠以多胜少能算吗,老曼和老朱那个是以少胜多和以多胜少你应该知道吧</P>
呵呵~~~既然有数量优势,为什么不利用呢?  不懂得利用自身优势的将军就是BC.所谓军事天才,往往也是经常犯低级错误的爱好者.
<B>以下是引用<I>龙式坦克</I>在2004-8-28 0:37:00的发言:</B>


<P>如果不撤军,库战也许就是哈尔科夫</P>


您除了假设~~您还会什么??
库战前期老朱的防御工作做的充分,他就是想消耗德国装甲力量,然后再投入己方的装甲力量。但是,德国装甲兵的素质和刚刚赶上的“元首的动物园“让苏联人吃够了苦头。也大大的降低了苏军的进攻。而元首的意志也发生了动摇,并且我也没说老曼打的不好。
<P>
呵呵~~~既然有数量优势,为什么不利用呢?  不懂得利用自身优势的将军就是BC.所谓军事天才,往往也是经常犯低级错误的爱好者.
</P><P> 就是,那德国人在开战初期的突然宣战,闪电战,空中优势,那些高素质的装甲兵的优势他利用了吗?</P><P> 况且在库战之时,苏军的作战素质仍然还达不到德军的水平。但是,库战之后就开始了革命性的变化。</P>
<P>但元首还是撤了啊</P><P>
</P><P>那他为什么撤呢?</P>
<B>以下是引用<I>时刻准备着的手术刀</I>在2004-8-28 0:39:00的发言:</B>

<P>那老朱他在苏联最危机的关头把仗打到那分上,还叫差了。</P>
<P>纵然有天气等等因数,但是要是换了个人。还指不定被德国人给打到西伯利亚去了呢?</P>

<P>最危机的关头?别忘了苏联的后方还有源源不断不后援了,如果不是这样,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保不保的住还是未知数了</P>
<B>以下是引用<I>北大路花火</I>在2004-8-28 0:40:00的发言:</B>
&gt;呵呵~~~既然有数量优势,为什么不利用呢?  不懂得利用自身优势的将军就是BC.所谓军事天才,往往也是经常犯低级错误的爱好者.

<P>可相比起来,老曼和老朱谁更胜谁一筹了?</P>
<B>以下是引用<I>北大路花火</I>在2004-8-28 0:42:00的发言:</B>
&gt;

您除了假设~~您还会什么??

<P>我上次出的那几道题给你作,你好像还没作吧</P>
<B>以下是引用<I>时刻准备着的手术刀</I>在2004-8-28 0:45:00的发言:</B>
库战前期老朱的防御工作做的充分,他就是想消耗德国装甲力量,然后再投入己方的装甲力量。但是,德国装甲兵的素质和刚刚赶上的“元首的动物园“让苏联人吃够了苦头。也大大的降低了苏军的进攻。而元首的意志也发生了动摇,并且我也没说老曼打的不好。

<P>可你的帮手说了老曼打的不好,还加了个很字,老朱那道纵深防御就是针对德军的闪点战的,它如果不是看到这种战术在斯战和莫斯科那会尔的表现,它恐怕全部会用人海了,老朱如果不用那招,你还以为会用那招啊</P>
一将功成万骨枯,千古不变的道理.顺便问一下,为什么没有太平洋战场的?
<B>以下是引用<I>时刻准备着的手术刀</I>在2004-8-28 0:49:00的发言:</B>



<P>就是,那德国人在开战初期的突然宣战,闪电战,空中优势,那些高素质的装甲兵的优势他利用了吗?</P>
<P>况且在库战之时,苏军的作战素质仍然还达不到德军的水平。但是,库战之后就开始了革命性的变化。</P>

<P>法国人也没用啊,你这能证明什么啊,哦我知道了,这就证明老曼比老朱强,老朱连闪电战都不会玩,谢谢你提醒了我这点啊</P>
<B>以下是引用<I>时刻准备着的手术刀</I>在2004-8-28 0:50:00的发言:</B>
&gt;


<P>那他为什么撤呢?</P>

<P>还不是担心后方,还不是盟军搞的</P>
隆美尔是靠运气和勇敢,再加一些小智慧,曼施坦因是靠灵活的军事才能,蒙哥玛利和朱可夫是靠质量惨淡/数量可观的人员和坦克,但总的来说,还是曼施坦因吧![em07]
<B>以下是引用<I>愤史清帆</I>在2004-8-28 12:40:00的发言:</B>
隆美尔是靠运气和勇敢,再加一些小智慧,曼施坦因是靠灵活的军事才能,蒙哥玛利和朱可夫是靠质量惨淡/数量可观的人员和坦克,但总的来说,还是曼施坦因吧![em07]

<P>至理名言啊,特别是说曼施坦因好的那句</P>
有兄弟撑腰,小子站着也不嫌腰疼了[em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