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坦克一览(更新在第5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12:01:38
新中国的主战坦克是伴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部队发展的步伐成长起来的。解放军装甲兵部队诞生于解放战争时期。当时的坦克主要是从日本军队和国民党部队缴获来的日式和美式坦克,规模较小。1950年9月1日,装甲兵被批准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个独立兵种。我国的第一种国产主战坦克是于1959年装备部队的59式坦克。在国庆10周年阅兵,这种坦克曾驶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的检阅。
(一) 59式主战坦克系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1-30 1:24:39编辑过]
新中国的主战坦克是伴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部队发展的步伐成长起来的。解放军装甲兵部队诞生于解放战争时期。当时的坦克主要是从日本军队和国民党部队缴获来的日式和美式坦克,规模较小。1950年9月1日,装甲兵被批准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个独立兵种。我国的第一种国产主战坦克是于1959年装备部队的59式坦克。在国庆10周年阅兵,这种坦克曾驶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的检阅。
(一) 59式主战坦克系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1-30 1:24:39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1-28 0:11:38编辑过]
第2張圖首見哦
以下是引用mild7在2003-11-28 2:12:00的发言:
第2張圖首見哦

解放军画报去年的照片
第二张图我至少见过有2,3年了,记得最早知道WARMUD的图库的时候,里面就有这么一张图。。。。。

59式主战坦克(现役)
    1958年12月,中国试制出第一辆坦克,并于1959年装备部队,命名为59式中型坦克,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坦克的历史。该坦克是仿照苏联T一54A中型坦克制造的,首批生产的33辆59式中型坦克参加了1959年国庆阅兵式。
  中国于五十年代引进前苏联T-54A坦克生产技术研制生产了59式中型坦克。从58年生产出第一辆,59年定型生产开始,经过30多年改造和完善,衍生出其改进型系列,在其用途的扩展中又研制出几种变型车,形成了以59式坦克为基型车的一个车族。59式坦克在诞生的年月,其水平与当时服役的如美国M48、日本61式等坦克比较,在火力、机动、防护三大性能方面还是比较先进的。从防护和机动性方面分析,也优于英国的逊邱伦坦克。59式坦克战斗全重36吨,乘员4人,采用前苏联式传统的圆炮塔式结构和总体布置方式。整车总体结构分三大部分,即驾驶舱、战斗舱和动力传动舱。驾驶舱位于整车的左前侧,战斗舱位于驾驶员座椅后方的坦克中部位置,动力传动舱位于坦克的后部,发动机横置,用隔板与战斗舱隔开。
  该车装甲防护以结构防护为主,车体用轧制装甲钢焊接而成,具有一定的倾角,车体前倾斜装甲板厚约100毫米。装甲炮塔为不等厚截面的铸造件和轧制钢板焊接而成,其前部装甲厚约220毫米,外廓呈流线形,具有良好的防弹能力。火炮为一门100毫米线膛坦克炮,在身管前端装有抽气装置,可发射穿甲弹、破甲弹和榴弹,弹药基数为34发。辅助武器有一挺12.7毫米高平两用机枪(枪弹500发)、一挺7.62毫米并列机枪(枪弹3000发)和一挺由驾驶员*纵的7.62毫米航向机枪。火炮的直射距离为1070米,最大射程为16千米,高低射界为-5°~+18°,战斗射速为7发/分,装有液压式单向(高低向)稳定器,借助瞄准镜分划测距,炮长通过瞄准镜和火炮控制系统的*纵台完成对目标的瞄准和射击。乘员靠昼间光学仪器向外观察,驾驶员可用红外夜视仪进行夜间驾驶。该坦克采用12150L柴油机作动力装置,为V型69度夹角,12缸,强制水冷压力循环润滑、四冲程直滑、四冲程直喷式柴油机。额定功率520马力,额定转速每分钟2000转。有空气起动和电起动两种起动方式,并备有冬季起动的加温系统。
  59式坦克的传动装置和*纵装置为机械式,采用直齿轮式传动箱、摩擦式离合器和固定轴式变速箱,变速箱两侧各有一个二级行星式转向机、带式制动器和单对直齿轮式侧减速器。行动部分采用扭杆式独立悬挂装置,每侧各有5个双轮缘大直径负重轮,1个诱导轮和1个主动轮,在第一、五负重轮处装有叶片式液力减振器等。履带为单销式金属履带。该坦克的通信设备为A-220型或A-220A型调频电台,频率范围A-220型为20~22.375兆周,A-220A型为20~27.175兆周,最大通信距离16公里。该车配有灭火装置,由半自动灭火系统和手提式灭火瓶组成。在坦克的尾部还有产生烟幕伪装用的两个烟幕筒,一般只在临战状态才安装使用。59式坦克先后经过几次改进,研制出59-1式、59-2式和59-2A式坦克。
技术参数:
乘 员:4人    
战斗全重:36吨
车 长:6.04米   
车 宽:3.27米
车 高:2.59米           
火炮口径:100毫米
高射机枪:12.7毫米        
弹药基数:炮弹:34发 7.62毫米弹:3500发 12.7毫米弹:200发
发动机型式:柴油机         
发动机功率:520马力
最大速度:50公里/小时        
最大行程:430公里
发动机:1台12缸V型水冷柴油机,采用五速机械式变速箱。
储油箱:960升
火炮:100毫米线膛炮,有效射程700~1200米
测距:使用激光测距仪,测距范围300~3000米,精度±10米

59-1(WZ12OA)式中型坦克(现役)

1979年进行了改进设计,于1984年设计定型,主要是在59式中型坦克的基础上进行了19项改进:安装了73式激光测距仪和自动装表火控系统、操纵系统中增装转向液压助力系统、热电偶传感器的自动灭火装置、车体屏蔽裙板、伪装天线、机油失压报警装置和便于开启的安全门等。经过改进的该坦克在火炮首发命中率、防护能力、机动性、降低乘员疲劳程度、使用方便性等方面较59式中型坦克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并为后来老产品的改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已装备中国部队。
随着技术的发展,59式和59-1式中型坦克所安装的100mm线膛炮可发射钨头穿甲弹、破甲弹和榴弹。钨头穿甲弹初速为1435m/s,穿甲威力有很大提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1-29 0:35:43编辑过]

该型坦克于1984年设计定型,是在研制二代坦克的同时,在59式和59-l式中型坦克的基础上改装而成的。主要改进项目为3项国外引进项目,即在59式中型坦克上安装了具有自紧身管的79式105毫米线膛坦克炮、能有效防止二次效应的自动灭火抑爆系统、VRC-8000型电台和VIC-I型车内通话器,保留了59-1式中型坦克上若干成熟的改进项目,这就是新设计和研制的59-2式中型坦克。
105mm线膛炮能在2000m的距离上击穿150mm/30°的均质钢装甲板,大大增强了火炮威力。自动灭火抑爆系统大大提高了坦克的生存力。采用新的通信设备,通信距离也成倍增加。该坦克于1981年设计,1984年设计定型,1982~1985年生产,已装备中国部队。
该坦克的105mm线膛炮配有配用了新型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破甲弹和碎甲弹,弹药基数为38发;安装了激光测距仪和自动装表火控系统;采用了液压助力转向操纵装置和粉末冶金刹车瓦制动带;车外两侧安装了裙板。
经过改进的59-1、59-2式中型坦克均能安装挂胶履带板,改善了坦克在公路上的行驶能力。
59-2A式中型坦克(装备情况不详)

1984年底中国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等单位开始研制59-2A式中型坦克。1985年10月制出1辆初样车,该坦克于1988年设计定型,是在上述几种型号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安装了带有轻型热护套的8lA式105毫米线膛坦克炮、安装ST双向自动装表简易火控系统、炮长微光夜视瞄准镜、车长微光夜视仪、驾驶员微光夜视仪,装备1部CWT-167B型坦克电台和1套CYY一168型车内通话器等、车首挂装复合装甲、自动灭火抑爆装置和自动灭火装置,同时采用热烟幕和烟幕弹发射器、液压助力操纵装置以及工程作业装置等。试验表明,该坦克的火力及机动性较59式坦克有了明显提高,防护力、机动性和使用性能也有较大提高,工作可靠性好,对原59式坦克的工艺继承性强、成本低。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1-29 0:34:39编辑过]

1、反应式装甲板。2、空气标本采样窗。3、同轴7.62机枪窗。4、105mm线膛炮。5、车长视界。6、炮长视界。7、瞄准观测视界


该车是我军国产制式第一代主战坦克的最新改进型,战斗全重37吨,火炮口径105毫米,采用长身管的83A式105毫米线膛坦克炮,穿甲威力,在2000米距离上发射86式翼稳弹时,穿甲能力480毫米:发射93式加长翼稳弹时,穿甲能力接近540毫米; 发射贫铀翼稳弹时,穿甲能力已接近600毫米均制钢板水平.所以单从火力水平,已与日本90式坦克不相上下 .该炮还能发射我国研制的105毫米口径炮射导弹,该导弹最大射程5.2公里,最大破甲深度700毫米,辅助武器:54式12.7毫米高射机枪一挺,[备弹500发];59式7.62毫米并列机枪,航向机枪各一挺[备弹3000发]; 炮弹基数40发;简洁实用的火控系统:该车采用光点注入式火控系统及集成式双向稳定炮瞄系统,二代光点;夜战能力,装有一种简单型热像仪,夜间或复杂仓象条件下,对坦克目标观察距离达2000米,具备了在昼/夜间于静止/短停状态下对运动目标射击能力;坦克防护能力:炮塔520毫米[带FY双防装甲]车体490毫米[带FY双防装甲],车内装有高效自动灭火/抑爆装置,可在10毫秒内熄灭火灾;乘员4人,出于改造成本考虑,该坦克还用老式59坦老动力系统.驾驶员配备微光夜视仪或红外线夜视仪,核生化防护系统有集体三防装置,有烟幕弹发射。
ztz59-改120毫米炮式主战坦克(外贸)


该改进型59式坦克,目前主要用于军贸出口,但将来也有可能用于列装我军装甲部队,必经?120毫米坦克炮的威力,要比105亳米坦克炮的威力大.120毫米坦克炮采用50倍口径滑膛身管,身管内膛镀铬,提高了火炮在身管寿命期内弹道性能的稳定性,使火炮在身管寿命终了前始终保持弹道性能不变,射击精度不变。而且由于身管内膛镀铬,也方便了火炮的维护保养,提高了防腐性能。  
120毫米坦克炮主要由滑膛身管、横楔式炮尾和炮闩、筒型摇架、节制杆式反后坐装置、身管热护套等部件组成。火炮全重2 600千克。其结构特点是简单紧凑、工作可靠、使用操作方便。120毫米坦克炮外形与59式100毫米坦克炮及83式105毫米坦克炮相近,质量相当,与炮塔等部件的接口尺寸相同,但具有更大的威力。
   120毫米坦克炮配备了钨合金脱壳穿甲弹,弹丸初速1 680米/秒,穿甲弹千米立靶密集度为0.25米×0.25米,可在2 000米距离穿透550毫米均质装甲靶板。该炮也可发射北约标准的120毫米口径的各种弹药,如DM系列钨合金脱壳穿甲弹和多用途弹等。弹药的装填方式为人工装填。该坦克改型后乘员还是4人,战斗全重为36.5吨,原59式坦克的战斗全重是36吨。120毫米坦克炮的高低射界为-5‘~+18‘,方向射界为360‘,射速为6-8发/分,弹药基数3()发,只比原59式坦克少-t 4发。静对静时,2 000米距离上对固定的2.3米x2.3米坦克靶的首发命中率大于50%;静对动时,在2()00米足巨离上对横向运动目标(速度为20-30千米/小时,2.3米x4.6米坦克侧面靶)的首发命中率大于55%。辅助武器和机动性等方面与59式坦克相同。 改进后的59式坦克样车保持了原59式坦克的外形,机动性也与原59式坦克相当。但是由于将100毫米火炮更换为120毫米火炮,并用双向机械简易火控系统和双向炮控系统代替了简易瞄准系统和单向炮控系统,因此改装后59式坦克的火力威力及火力机动性大大提高,可在2 000米距离击穿世界上现役的大部分第三代主战坦克,并具有较高的首发命中率,同时坦克的整车综合性能也得到大幅度提高。
  改进后的59式坦克的乘员还是4人,战斗全重为36.5吨,原59式坦克的战斗全重是36吨。120毫米坦克炮的高低射界为-5°~+18°,方向射界为360°,射速为6~8发/分,弹药基数30发,只比原59式坦克少了4发。静对静时,在2 000米距离上对固定的2.3米×2.3米坦克靶的首发命中率大于50%;静对动时,在2 000米距离上对横向运动目标(速度为20~30千米/小时,2.3米×4.6米坦克侧面靶)的首发命中率大于55%。辅助武器和机动性等方面与59式坦克相同。  
  样车没有安装更好的火控系统和夜视器材等设备,但该样车上具备安装这些设备的条件,可根据需求进行改装。样车是在59式坦克的基础上改进的,而且改动量较小,因此改进成本很低,具有很高的效费比。
69式主战坦克

69式分为69-Ⅰ和69-Ⅱ。69-Ⅰ采用了100毫米滑膛炮,下面介绍的就是69-Ⅰ主战坦克。69-Ⅰ式的100毫米滑膛炮并不很成功,这是因为当时所使用的发射药的火药残渣的留膛使火炮经常需要擦拭,部队不欢迎。而且射击精度明显不如采用100毫米线膛炮的69-Ⅱ,所以中国军队当时决定主战坦克的火炮以线膛炮为主。在80年代初期69-Ⅰ仅为军方生产了150辆。全被部队退回。

    69式坦克是在59式坦克基础上自行改进设计的中型坦克,1963年下达战技指标,1964年完成设计,1965年生产出样车,1974年设计定型。
  车上安装了100mm滑膛炮、426kW(580马力)发动机、双向稳定器及红外夜视夜瞄装置等。该坦克在火力和机动性以及夜间作战性能方面比59式坦克均有所提高。
  结构特点
  一、总体布置 该坦克的车体和炮塔与59式中型坦克基本相同。 车体由轧制钢板焊接而成,驾驶舱在车体前方左侧,车体中段是战斗舱,其上有炮塔,车体后部为动力-传动舱,发动机横向布置。炮塔为铸造件。车内有4名乘员,驾驶员位于车内左前方,便于向前观察;车长位于火炮的左后侧,炮长位置在车长位置的前下方;装填手位置在火炮的右侧。 车内携带炮弹44发,2个弹架油箱内装弹19发,发动机隔板前中组弹架装弹12发,左侧装甲板固定2发,右侧装甲板固定4发,炮塔右壁固定2发,炮塔尾部固定5发。 安全门设在驾驶椅后侧。
  二、武器系统 该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00mm滑膛炮,身管长5450mm,身管中段有抽气装置,驻退机和复进机并列布置在火炮上方,可以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破甲弹和榴弹。脱壳穿速为1490m/s,火炮最大射速为7发/min。 辅助武器有1挺在炮塔顶部安装的12.7mm高射机枪、1挺在火炮右侧同轴安装的7.62mm并列机枪和1挺在驾驶员右前方安装的7.62mm前机枪。 该坦克的火控系统包括激光测距仪、炮长夜间瞄准镜、车长昼夜观察指挥镜和1969年式100mm滑膛坦克炮炮长瞄准镜。激光测距仪的测距范围为300~5000m,测距精度±10m,重复频率7次/min。炮长夜间瞄准镜为主动红外式,放大倍率为7×,视界为6°,视距(发现目标)800m,红外灯功率为500W。车长昼夜观察镜放大倍率昼间为5×,夜间为6×,视界昼间为12°,夜间为8°,夜间视距400m,红外灯功率为200W。其他观瞄装置与59式中型坦克相同。 该坦克安装了双向稳定器,稳定精度高低向±1密位,水平向±3密位,瞄准速度高低向0.07~4.5°/s,水平向0.09~15°/s。
  三、推进系统 该坦克采用V型12缸水冷柴油机,标定功率426kW(580马力),标定转速2000r/min,最大扭矩2453±98N·m,最大扭矩转速1300~1400r/min,最低稳定转速不大于500r/min。燃油消耗率不大于238g/kW·h(175g/马力·h),机油消耗量不大于8.16g/kW·h(6g/马力·h),冷却系和润滑系采用管带式散热器,燃料系统采用弹架油箱,总容量为935L。 传动装置采用固定轴式变速箱,有5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并采用多片干式离合器、二级行星式转向机和单对外啮合直齿轮侧减速器。 行动装置采用扭杆悬挂装置,每侧有5个钢制负重轮,在左、右侧第一和第五负重轮位置各装1个液压减振器。采用单销式金属履带板,每侧91块。
  四、防护系统 该坦克的装甲防护与59式相同,采用均质钢装甲,铸造炮塔,车内携带半自动型灭火瓶3个,手提灭火器1个,车上装有电点火烟幕筒2个。 该坦克的通信设备包括1部A-220A型电台和1套A-221A型车内通话器,车内装有1台6kW的GFT 6000型硅整流发电机。
  型号演变和变型车 在该坦克底盘基础上先后发展了69-Ⅱ式主战坦克、69-ⅡB式指挥坦克、69-ⅡC式指挥坦克、69-ⅡC1式指挥坦克以及69-3(79式)主战坦克和653式中型坦克抢救车。
69-Ⅱ主战坦克(外贸)
出口伊拉克的69-Ⅱ主战坦克

该坦克是在69-Ⅰ式中型坦克基础上改进而成的,1981年完成设计,1982年投入批量生产。 该坦克的主要改进项目有安装了100mm线膛炮,配备有钨头穿甲弹、破甲弹、榴弹,所用炮弹与苏联T-55坦克炮弹通用,还增加了旋转稳定超速脱壳穿甲弹。安装了自动装表简易火控系统,该系统包括TLRLA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测距仪(作用距离300~3000米)、BCLA弹道计算机、TGSA坦克炮瞄准镜和双向稳定器四个部分组成。手动自动装表功能并存,转换方便。自动装表时,弹道计算机根据激光测距机所测得距离和选定弹种,自动解算出火炮射角,控制步进电机,通过传动机构自动装定表尺,同时火炮通过稳定器实现自动俯仰。该系统还可对炮膛磨损、药温、气温变化及弹丸初速的变化进行综合修正。对瞄准镜装表的机械空回,通过调零开关进行补偿。行星侧减速器,主离合器操纵与转向操纵设有液压助力装置,有效地减轻了乘员的劳动强度。自动灭火系统,车上增设了全套三防系统以及自动灭火系统,采用集体和个人相结合的保护设施,具有通过原子爆炸区和生物、化学毒剂沾染区的能力。热烟幕施放装置;安装了889型电台和与之配用的车内通话器,最大通信距离为25公里;橡胶侧屏蔽裙板,侧裙板的上面采用铰接,便于保养时接触履带和悬挂。发动机机油失压报警装置、摩托小时计、快速开启的安全门等。
   后期生产的69-Ⅱ主战坦克还有一些新的改进,包括激光测距与瞄准镜二合一的新型瞄准镜,在炮塔两侧前部安装了抛射式烟幕发射器,在炮塔的外部周围有栅栏式屏蔽。 该坦克所装的激光测距仪的性能与69式坦克相同,自动装表简易火控系统的弹道解算器解算距离范围为300~3000m(机枪弹为300~800m),解算弹种为穿甲弹和脱壳穿甲弹。破甲弹、榴弹和并列机枪弹的解算精度为不大于0.05密位,解算时间不大于1s。带步进电机的坦克炮瞄准镜倍率为3.5×/7×、视界相应为18°/9°、装表方式为自动和手动,自动装表精度不大于0.2密位。 该坦克的变速箱上装有液压助力泵和AK-150空气压缩机,风扇传动作了调整,提高了冷却风扇的转速。主离合器和转向机增加了摩擦片,侧减速器采行星式传动。 该坦克热烟幕装置的有效遮蔽长度为200m,烟幕持续时间为2~4min,施放装置连续工作时间为10min,燃油平均消耗量为10L/min。 该坦克的三防装置以自动控制密闭的战斗乘员舱和过滤通风建立超压的集体防护为主,以乘员个人防护器材为辆。该坦克两侧装有8mm厚夹布橡胶板的屏蔽裙板。 该坦克自动灭火器灭火方式为全自动和半自动,感受火警时间为3~5s,灭火瓶数量3个,灭火时间使用1瓶为10~15s,使用3瓶为30~35s。
至1987年为止,中国向伊朗、伊拉克出口了2000辆69-Ⅱ,还出口到泰国和巴基斯坦,成为80年代后期中国主战坦克出口的主要产品。

69-2AP:
69-2的外贸型号,出口巴基斯坦。换装105毫米线膛坦克炮。
79(69-Ⅲ)式主战坦克(服役)

在研制初期,79式中型坦克被称为69-Ⅲ式中型坦克,是在59-Ⅱ和69-ⅡA式中型坦克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其底盘主要采用了69-ⅡA的设计,安装了105毫米线膛坦克炮、自动灭火抑爆装置以及微光夜视夜瞄装置等。1984年10月1日,69-Ⅲ式坦克顺利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壮了国威和军威。1986年初,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69-Ⅲ式坦克正式命名为1979年式中型坦克,简称79式中型坦克。
79式中型坦克战斗全重37.2吨,炮向前时(带附加油箱)车长9.2米,车宽(带裙板)3.3米,车高(至炮塔顶)2.5米。乘员4人,最大速度为50千米/小时,带附加油箱时最大行程580-600千米。
该坦克车体前部左侧为驾驶室,装有操纵装置、观察装置、检测仪表等。车体中部为战斗室,顶部装有炮塔。炮塔由装甲钢铸造而成,炮塔内有3名乘员,车长在火炮左侧,炮长位于火炮左侧、车长的前下方,装填手在火炮右侧。炮塔低矮,流线型好。炮塔内空间较小。该车应用了人机工程合理布置火控部件,操作方便。战斗室采用了旋转底板,炮塔座圈和方向机也进行了改进。车体中部安装有弹架和三防装置的滤毒罐。车体后部为动力传动室,发动机横置。
在外形上,79式坦克与59式坦克的不同之处在于,79式坦克车体两侧装有侧裙板,且有便于乘员登车的踏孔。59式坦克则没有这些。59式坦克装有伪装灯和大灯两个,79式坦克前部的伪装灯和大灯每侧两个,炮塔顶部还有一个激光测距仪。
79式坦克安装了1门105毫米线膛坦克炮。在炮塔顶部装填手窗口座圈上安装有1挺12.7毫米高射机枪,可打击低空飞行的敌机。在火炮右侧安装有l挺7.62毫米并列机枪。在驾驶员右侧安装有1挺7.62毫米航向机枪,可打击敌近距离地面目标。
与59式坦克、69-Ⅱ式坦克的最大差别是在火炮上。69-Ⅱ坦克的炮膛抽烟装置在炮口处,而79式坦克的炮膛抽烟装置移到了身管中部偏后的位置。最引人注目的是79式坦克身管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火炮热护套,远远看去,显得杀气腾腾。
79式坦克主炮的身管热护套由薄铝板、硅橡胶带及卡箍等组成,可以有效减少由于身管受日照弯曲而引起的弹丸散布,提高了火炮的射击精度。为了提高校炮精度,火炮还备有105毫米炮口校炮镜。该火炮不仅射击精度高,而且威力大,身管寿命长,更换身管方便。其配用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破甲弹和碎甲弹可以适用于不同目标。其中,钨合金弹芯脱壳穿甲弹能够在常规距离上击穿厚度较大的均质或复合装甲o
79式坦克的火控和观察、瞄准装置主要由弹道计算机组及观察、瞄准仪器两部分组成,整个系统反应时间不超过10秒。弹道计算机是弹道计算机组的主要组成部分,能迅速处理来自各控制装置和传感器的所有数据,并计算出火炮瞄准所需的高低和方位补偿角。此外,弹道计算机组还包括环境数据输入装置、装填手控制盒、倾斜角传感器、角速度和角位移传感器、炮解算器及温度补偿装置、稳定器开关装置等,可以修正引力、偏流、身管磨损、火炮跳角、弹种、视差、环境温度、海拔高度、药温、横风、目标距离、目标运动速度、耳轴倾斜角等参数的影响,“静对静”射击时可在千余米距离上达到80%以上的首发命中率。
79式坦克的观察瞄准仪器种类齐全,主要有炮长潜望式瞄准镜、车长昼夜指挥仪、驾驶员夜视仪等。其中,昼夜指挥仪和驾驶员夜视仪均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有了它们,79式坦克就可以在不开灯的情况下,在夜间进行行驶和射击,大大提高了坦克本身的夜战能力和生存能力。
79式坦克采用了比59式坦克功率更大的主动力装置。该坦克的柴油动力装置采用水冷方式,12缸、V型、四冲程,在2000转/分时,可发出426千瓦(580马力)的最大功率。除主动力装置不同外,79式坦克的传动装置也比59式坦克更为先进,增加了液压助力操纵装置,从而大大减轻了驾驶员的体力消耗。
尽管79式坦克的车体、炮塔基本上与59式坦克相同,但79式坦克的防护系统比59式坦克更进一步。其车体采用钢装甲板焊接而成,车首上装甲板与水平面成30°夹角,车首下装甲板与水平面成35°夹角,跳弹能力较好。为了加强侧面防护力,79式坦克车体两侧增装了夹布橡胶屏蔽裙板,从而有效地提高了防御单兵火箭对坦克侧部袭击的能力,也能有效地防止或消弱破甲弹的攻击。
灭火装置和三防装置是车内主要的特殊防护系统。79式坦克安装了带滤毒罐和增压风扇的三防系统,其中包括自动控制密闭的战斗乘员室,过滤通风建立超压的集体防护,以及乘员个人防护器材等。可防护冲击波、热气流、空气放射性沾染、化学毒剂和生物战剂等,提高了坦克通过原子爆炸区和生物化学毒剂污染区的防护能力,保障乘员不受到伤害,提高了乘员的战斗力。因此,79式坦克是我国第一个装有半自动、超压、集体防护三防系统的战斗坦克。此外,79式坦克还装有热烟幕系统。坦克外表面涂敷了三色迷彩涂料,提高了坦克伪装隐蔽能力。
79式坦克还在战斗室安装了自动灭火抑爆装置。当破甲弹穿透装甲后,该装置的光学探测器能在10毫秒内探测出金属射流发出的光,并能在60-80毫秒内实现灭火、抑爆。该系统灵敏度高,能防止误报警,还具有手动操作的功能,在断电后的两小时内,使用紧急开关仍能正常启动系统工作。该系统分布在炮塔内,实验证明它具有良好的抑爆功能,可有效地抑制住乘员室内的“二次杀伤效应”对车辆和乘员的伤害,从而提高了坦克的生存力。
79式坦克的战斗室增装灭火抑爆装置,动力室采用自动灭火装置,增强了灭火的快速性,提高了坦克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这也是现代坦克的一个重要特征。
此外,79式坦克还利用向发动机排气管中喷射柴油的办法,形成浓厚的热烟幕来达到隐身的目的,效果极为显著。
79式坦克的电台也是专门研制的。它采用了电子抗干扰技术和防侦听的加密装置,保密性好,可靠性高,波道较多,通信距离远,便于分级指挥、组网。其电源装置与69-Ⅱ式坦克基本相同,是一种比59式坦克额定功率高一倍的硅整流式发电机,其蓄电池电容量也大大增加。
79-Ⅱ式坦克(研究)

79式坦克研制成功后,科研人员与部队指战员一道,想方设法改进其战斗技术性能,很快就研制出79-Ⅱ式中型坦克。与79式坦克相比,79-Ⅱ增加了火控系统热像仪,增加了炮控系统电液复合式双向稳定器,以及车长超越射击装置,并在炮塔前部两侧焊装了烟幕弹发射器支架,在炮塔周围增装了栅栏式屏蔽。
80式主战坦克(研究)
80式是我军为替代69式而研制的二代坦克。名字是张爱萍1980年11月在方案论证会上定的,该坦克到1988年正式定型,故又叫88式,“所以80式指得就是88式。”80式主战坦克与现役的88式主战坦克外观上的主要区别是烟幕弹发射器为一排四具,而88式主战坦克烟幕弹发射器为两排配置,每排两具。


80式主战坦克是中国继59式、69式坦克以后的第二代新型主战坦克,其火力、机动、防护性能比第一代坦克有大幅度提高。该坦克的主要特点是采用涡轮增压大功率发动机、新型105mm线膛炮、光点注入式火控系统、微光夜视、摩擦式减振器、不等刚度扭杆悬挂、大行程小直径负重轮及披挂式复合装甲等。该坦克从1974年着手新部件的研制,1980年开始整车研制,1981~1987年共研制样车12辆,累计行驶里程近100000km,其中包括国家定型试验累计50000km以上,经历了严寒、湿热、高原、沙漠等各种环境条件下的严格考核。试验证明该坦克具有强大的火力、灵活的机动性和坚固的防护力,完全能够适应现代战争的使用要求。
结构特点
一、总体布置
该坦克在总体布置上仍然采用了传统的布置形式,坦克前部为驾驶舱,中部为战斗舱,后部为动力传动舱。驾驶舱位于车辆的左前侧,驾驶员盲区较小,便于观察。在驾驶舱内安装有供驾驶员驾驶车辆用的*纵装置、观察装置、检测装置、指示装置以及驾驶椅。*纵装置有油门*纵装置、机油泵起动按钮、起动电机起动按钮、空气瓶开关、燃油系统放气开关、手摇柴油泵等。这些装置及开关根据人机工程要求得到合理的布局,使得*作方便、舒适。观察装置在驾驶员的前方,布置有观察镜。在气候合适的白天行军或训练时,可以打开驾驶窗盖将驾驶椅调到较高位置上开窗驾驶。当有风沙或寒冷阴雨时,可把档风罩装上。当投入战斗需关窗驾驶时,白天可利用安装在驾驶员前部的2个84式坦克观察镜观察,夜间可更换为微光驾驶仪。检测装置有发动机油温表、水温表、油压表、排气温度表、液压油油压表、电流表、电压表、摩托小时计、时钟、航向仪、发动机转速表和里程表等。指示装置有炮位指示灯、空气滤清器阻力指示器、油量指示器、防原子自动报警剂量仪等。驾驶椅为前后、高低有级可调式,靠背也可根据驾驶员的需要前后调节,这样可满足开窗、闭窗以及不同身材驾驶员的需要。除上述装置外,驾驶舱内还放置有三防保护面具、饮水壶、电路保护装置等。在驾驶舱右侧安装有前组油箱、弹架油箱、蓄电池室及弹药等。战斗舱位于坦克的中部,它包括了车体中段和炮塔体构成的全部空间。在战斗舱内主要安装有武器系统(包括主要武器、弹药、火控系统、辅助武器)、通信设备及灭火抑爆系统等。车工位于炮塔左侧可360°旋转的指挥塔下方,炮长位于车长前下方,装填手位于炮塔的右侧。动力传动舱位于坦克后部,舱内主要安装有推进系统,主要部件有发动机、弹性联轴节、传动箱、主离合器、变速箱、行星转向机、制动器及侧传动。这些部件均布置在动力传动舱前部和下部,传动装置上面是动力装置的冷却系统。各大部件是分别安装后通过联接装置构成一体的,这种组装形式有利于维修保养。一般情况下通过可掀起的油、水散热器,乘员可以接近各大部件,以便进行检查和维修。为了更换部件,可将动力传动舱上顶甲板拆下。动力装置进气系统中的空气滤清器位于发动机榆出端的右侧翼子板上。常温或高温下通过顶盖上的时气口进气,天气寒冷时,可以通过动力舱内进气。只需打开空气滤清器上方顶盖即可方便地进行维修保养。
二、武器系统
1.主要武器
主要武器是1门83式105mm线膛炮,俯仰范围为-5°~+18°,可360°旋转,在身管上装有的热护套可保护身乏因受热不均而变形弯曲,有利于提高射击精度。该炮身管采用了可由防盾口向前抽出的结构,这对战时抢修具有重要意义。该炮全重1950kg,身管采用自紧工艺,可发射中国制造的弹药,也可发射北约标准的105mm坦克炮弹。
2.弹药
该炮配备的弹药有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APFSDS)、破甲弹(HEAT)和碎甲弹(HESH),初速分别为1455、1173.5和731.5m/s,最大射程分别为6000、8200和9500m,千米立靶精度分别为0.2m×0.2m、0.23m×0.23m和0.2m×0.2m。射速为7发/min。炮弹安置为前组油箱弹架19发,中组弹架18发,右侧甲板4发,左侧甲板1发,炮塔内2发,总共44发。
3.辅助武器
在装填手门上安装1挺12.7mm高射机枪,弹药为500发,射速70发/min,初速825m/s,有效射程1600m,表尺射程3300m。在火炮右侧同轴安装1挺7.62mm并列机枪,弹药基数为2250发,分9箱配置在坦克内外,射速350发/min,初速865m/s,有效射程1000m。
4.火控系统
火控系统主要由带光点注入的炮长瞄准镜、激光测距仪、火控计算机及控制面板、光点电源、光点驱动器、目标角速度传感器和炮耳轴倾斜传感器以及双向复合控制稳定器等部件组成。观瞄仪器包括炮长夜间微光瞄准镜、车长指挥观察镜、炮上固定式潜望镜、装填手用潜望镜各1具。此外还装有供车长周视观察的4个固定式观察镜。该火控系统的工作程序是:当炮长发现目标后,利用*纵台使光点注入式炮长瞄准镜中的分划大箭头对准目标中心(即第一次瞄准)。当大箭头压住目标中心时,按下测距按钮并对目标进行跟踪,约跟踪2s左右松开测距按钮,即发射激光进行测距,炮长瞄准镜视场中便出现目标距离数字指示和代表提前量的光点;与此同时火炮也自动赋予提高量。待火炮稳定后,利用*纵台使视场中的光点压向目标中心(即精瞄),一旦对准目标中心,炮长便可进行射击。该系统由于计算机修正了影响射击精度的诸因素,因此可以获得较高的射击命中率。在战斗条件下,在1750m距离内(目标面积2.3m×2.3m)静止对运动目标和在1850m距离内(目标面积2.3m ×2.3m)静止对固定目标射击,首发命中率都不低于50%。系统反应时间为静对静不大于7s,静对动不大于10s。光点注入式瞄准镜为单目望远式,有7×和3.5×两个放大倍率,视场分别为9°和18°,测距范围为200~8000m,测距精度±10m。来自激光测距仪、高低角速度传感器、方位角速度传感器和炮耳轴倾斜传感器的数据自动输入计算机,气温、药温、横风、初速降和综合修正等参数由人工输入计算机,射击距离也可由人工输入。计算机解算距离为200~3000m,解算精度为±0.1密位。炮控系统具有手动或机动两种*作方式,高低向和水平向稳定器均采用复合控制。因此稳定精度较高,低速性能好。水平向稳定精度±2.5密位,高低向稳定精度±1密位。高低向瞄准速度为0.05°~4.5°/s,水平向瞄准速度为0.7°~20°/s,车长超越调炮速度为0.09°~20°/s。
三、推进系统
发动机为12150ZL型V型12缸水冷废气涡轮增压柴油机,标定功率537kW(730马力),标定转速2000r/min,燃油消耗率为238g/kW·h(175g/马力·h)。传动装置中的传动箱为直齿轮式,变速箱为机械固定轴式,有5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转向机构为二级行星式,侧传动为单对直齿轮减速器,制动器为带式。主离合器和转向机的*纵为机械液压助力式,这咱机构可保证一旦液压系统失灵能够立即转换成机械*纵。行动装置采用不等刚性扭杆加摩擦减振器的复合式悬挂,每侧有6个负笪轮,3个托边轮。采用单销式金属履带,也可配备挂胶式履带。
四、防护系统
车体由轧制钢板焊接而成,首上甲板与水平面夹角设计成22°,增大了甲板的水平厚度。可在首上甲板上披挂复合装甲,以加强正面防护能力。车体两侧增加了屏蔽裙板,能有效地防穿甲弹和破甲弹的攻击。炮塔为铸造件,外形低矮,流线形好,正面装甲防护力较强,在炮塔四周增加了栅栏屏蔽,增大了防破甲弹的能力。炮塔外部装有76mm烟幕弹发射器2×4具,抛射距离为100m,齐射时能形成弧度为120°、正面总长度为120~150m的烟幕,烟幕持续时间可达2min。坦克外表涂有防红外迷彩漆,内部还装有三防装置和灭火抑爆系统,所有这些都把坦克的防护能力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
五、其他设备
车内安装有功率为6kW的三相交流硅整流式发电机和4个6-TKA-180型低温起动型蓄电池。里备有全套潜渡装置,包括密封进排气窗用的布盖、进气筒、排气单向阀、航向仪、排水泵及呼吸救生器等。潜水前单车准备时间为20~30min,潜水深5m,潜水距离600m,潜渡后可立即投入战斗。
型号演变和变型车
该坦克是中国第二代主战坦克的基型车,设计时就充分考虑了将耿来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可能性,因此在设计定型之后,又研制了一系列新的车型,如80-1主战坦克、80-Ⅱ主战坦克等,使80式主战坦克成为一个车族。
80-1主战坦克(研究)

该坦克保留了80式主战坦克的推进系统和防护系统,主要改进了火控系统、观瞄装置和三防装置。
在火控系统中将80式的光点注入式简易火控系统改成了潜望式微扰动简易火控系统。它的主要特点是把昼夜瞄准和测距三者合为一体,使得坦克在昼夜均能使用该系统对静止或运动目标进行射击;具有较完备的自检能力,能及时显示系统出现的故障;瞄准线与火炮轴线采用电同步,传递精度高。
观瞄系统中夜视夜瞄镜均由一代微光改为二代微光。
三防装置除保留80式主战坦克个体防护装置外,还增加了增压风扇、滤毒罐等集体三防装置。
80-Ⅱ主战坦克(外贸)

80-Ⅱ式主战坦克继承了80式主战坦克的基本结构,主要改进了观瞄系统,增设了较多的特种设备,改进后车重略有增加,为38.5吨。其主要改进部分有:
将80式的炮塔后部屏蔽栅栏改为圆周式炮塔栅栏,不仅增大了防破甲弹能力,还可放置蓬布及各种随车物品。
把80式的以电起动为主改为以空气起动为主,为此在变速箱上安装了空气压缩机,用以对高压空气系统不断充气,保证发动机空气起动系统可靠工作。在驾驶员潜望镜处增装了吹洗装置。在野外条件下,驾驶员的观察镜往往会被尘、泥遮盖,以致失去观察能力。因此在驾驶员观察镜处增设了吹洗装置,保证了镜面的清晰度并为维修保养提供了方便。有利于观察。
增加了热烟幕装置,在车体右侧有两个环形排气孔,将柴油喷入排气孔可施放热烟幕。使得该车具备2套烟幕系统,必要时可同时或分别施放热烟幕和抛射烟幕罐,提高车辆的隐蔽生存能力。其中热烟幕的有效长度为200米,烟幕持续时间为2~4分钟,施放系统工作时间可达10分钟,燃油消耗量为10升/分钟。
用集体三防装置取代了原来的个体防护装置。该装置由自动关闭机、防原子自动报警剂量仪、防化学毒气自动报警器、增压风扇、滤毒罐和继电控制盒等组成。该装置在接受到γ射线或毒剂后,能自动、快速报警,并自动关闭各个孔洞进行密封,输入的空气被滤清并在战斗舱形成超压,有效地保护车内乘员免受原子、化学和毒气的侵袭。
观瞄系统的夜视夜瞄镜均采用二代微光管,提高了夜间观瞄能力。通信设备采用了带保密机的VRC-83型电台和配套的车内通话器。在乘员处增装了橡胶叶片风扇,既安全又凉爽,提高了乘员的工作舒适性。
坦克在沙层中根本不能倾斜行驶,稍不注意履带就脱落。80-2好容易跑完全程,客户认为性能不错,但发动机拆开需要4个半小时,装上又需要4小时,而法国佬拆装只需半小时到1小时。
80-Ⅱ式主战坦克87年曾到国外表演,80-2对抗法国AMX-32。结果80-Ⅱ式主战坦克坦克在沙层中根本不能倾斜行驶,稍不注意履带就脱落。80-Ⅱ好容易跑完全程,客户认为性能不错,但发动机拆开需要4个半小时,装上又需要4小时,而法国佬拆装只需半小时到1小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1-29 1:33:06编辑过]

WZ1224试验坦克,车尾部正上方是安装的测试仪器;车尾右侧的方形物体是临时安装的机油热交换器;车首前部是临时安装的配重铁,以代替复合装甲。

我国早期研制的wz1224二代坦克。安装120毫米火炮,发动机功率为950~1 000马力。原理样车采用了西德汽车用8v331柴油发动机。发动机辅助系统采用板翅式环形水散热器,风扇驱动采用液力耦合器调速机构,动力装置采用纵置发动机,可以整体吊装。传动部分采用固定轴式液力机械变速箱、二级行星转向机构,液压助力*纵。行动部分采用小直径钢质负重轮,高强度扭力轴,摩擦式减震器,双销耳挂胶,可更换着地胶块的履带板。wz1224样车炮塔由特种钢板焊接而成,炮塔前部加有可更换式复合甲板,增强了正面防护能力,还可根据发展变更复合甲板,是一个很好的方案。炮塔内部宽敞,有较好的人机工效。炮塔后部有尾舱,用以安装17发自动装弹机。(
WZ1224样车炮塔由特种钢板焊接而成,炮塔前部加有可更换式复合甲板,增强了正面防护能力,还可根据发展变更复合甲板,是一个很好的方案。炮塔内部宽敞,有较好的人机工效。炮塔后部有尾舱,用以安装17发自动装弹机。但由于自动装弹机未研制成功,再加上当时设计的主导思想仍是以半球形铸造炮塔为主,因而该方案未能进一步发展。
1979年底,该试验车完成了近200摩托小时的试验,通过了1557千米试车。经过夏季试车及1981年冬季试车,证明WZ1224试验车的8V331发动机性能良好,这就为使用新型发动机提供了依据。但8V331发动机是民用发动机,重量太大,因此得改为军用机型。通过试验考核后,发现与8V331发动机相匹配的冷却系统的环形散热器消耗功率太大。传动系统虽然满足了整车性能要求,但仍属于机械传动,不符合发展液力综合传动的设想要求。行动部分可靠性虽好,但减震性能又不如液压减震器。
通过对样车WZ1224的综合性能进行评估、研制与试验,样车WZ1224完成了其历史使命,研制工作也进入了二代坦克的初样车设计阶段。
WZ1226二代坦克(研究)
WZ1226和WZ1226F2样车外形相同,车体长度和战斗全重较WZ1224样车有较大增加,炮向前时,全车长达9.9米以上,战斗全重为45吨。两车主要区别是动力室。WZ1226装的是8V165型发动机,WZ1226F2装的是12V150型发动机,功率均为736千瓦(1 000马力)。两种样车的动力传动装置纵置,并可整体吊装,给使用保养带来了很大方便。两种样车均安装了液力机械综合变速箱。该变速箱具有4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操纵轻便,换档冲击小,加速和转向性能好。
冷却系统采用了温控转速可调的轴流式风扇和平板散热器,以及油水热交换器。悬挂装置采用了扭杆弹簧和液气缸筒复合悬挂,减振性能好。
行动系统采用了六对中等直径负重轮和挂胶履带,在提高车辆通行性和行走系统寿命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样车WZ1226和WZ1226F2均安装了120毫米滑膛炮,并配有穿甲弹、破甲弹和榴弹。火控系统包括带有多种修正量的弹道计算机和昼/夜/激光测距三合一潜望式瞄准镜。弹药采用半可燃药筒、半自动装弹装置。车体带复合装甲,铸造炮塔。
经过1981~1982年的研制及试验工作,整车大部分性能已接近设计目标,但在可靠性与可维修性上仍存在较多问题。主要是传动部分的综合液力变速箱体积大、空间浪费大,自动换档工作不可靠,其它一些部件寿命低。
由于当时这是国内首次进行大型复杂部件的研制,出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当时我们工业基础还较薄弱,也需要有一个攻关的过程,因此WZ1226及WZ1226F2随后转入了部件攻关阶段。
在采用许多新技术的条件下,这些样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一次研制成功的业绩。这一阶段部件研究工作呈现出百花盛开的局面,使技术发展和技术储备有了新的实践和积累。一些大部件的科研试验取得了成果,其中有些部件已经在80式等坦克上得到了应用。
1981年,80式坦克被定为二代主战坦克,因此,上述几种试验车便成为后来的三代主战坦克前期预研样车,在中国坦克发展史上留下了它的足迹。
风暴1(85-1)中型坦克(外贸)
1980年某坦克制造厂为外贸需要研制的坦克样车,风暴1号中型坦克样车采用全新的焊接炮塔,炮塔内安装有加长身管的105毫米线膛炮及指挥仪式稳像火控系统,该炮配备的弹药有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APFSDS)、破甲弹(HEAT)和碎甲弹(HESH),战斗射速7发/分。炮塔正面装有复合装甲,后部带尾舱。车内有4名乘员,驾驶员位于车内左前方,车长、炮长和驾驶员均配有微光夜视仪,夜战能力较强。发 动 机为1台730马力涡轮增压柴油机,最大行程500公里。
风暴2(85-2)中型坦克(外贸)

85-Ⅱ式主战坦克是以85-1式主战坦克为基础改进而成的。该坦克战斗全重39.5吨,弹药基数为48发。
传动装置方面,更换了新的传动装置,采用了新型液压换挡的行星式变速箱,并将转向操纵机构的操纵杆改为方向盘,操纵轻便灵活。
装备了新型的稳像式火控系统,从而使坦克具有了行进间射击运动目标的能力。该ISFCS-212型稳像式火控系统采用瞄准线独立稳定原理,由独立稳定测距瞄准镜、数字式弹道计算机、复合双向稳定器、控制盒及侧倾斜、横风、炮塔角速度等传感器等组成,并设置允许射击门。从发现目标到击中目标约需6秒钟。
火炮的身管加长,火炮威力进一步提高。发射的长杆式尾翼稳定高密度合金穿甲弹能击穿1000米距离上北约三层重型靶或150毫米/65度均质靶;发射的空心装药破甲弹可穿透178毫米/60度均质靶;碎甲弹可使50~60毫米厚的均质装甲内表面产生5公斤重的崩落碎片;榴弹的杀伤半径大于20米。
发动机功率加大为800马力,发动机辅助系统也作了相应的改进。
90年5月风暴2到国外试验考核。当时风暴2有两种变速箱,其中一种一到国外就出故障,最后只有3档一个档能开。另一种总算还可以跑,但总爱出故障,只得连夜赶修。
当时巴基斯坦看中了风暴2,要求在风暴2基础上再改,于是催生出85-2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