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一个关于核弹原理的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01:48:14
<br /><br />原子弹的爆炸是通过裂变材料达到临界体积而爆炸。在临界之前核材料自身衰变发射的中子能被材料吸收,因而链式反应的快中子这一必要条件不具备,临界之后材料无法完全吸收中子,导致剩余快中子的产生而爆炸。一般铀弹是将多个铀块炸成一块,导致铀块总表面积大减,吸收的中子能力降低而达到临界。钚弹则是一层炸药裹着钚球,然后几乎同时引爆外围的这层炸药,使钚球压缩,减少表面积而达到临界。由于即使是可以使表面积最大化的球状,随着核材料质量的增加,球体表面积的增加也不能跟上质量增加的速度,到了某一质量不用爆炸等外力材料都会自发的爆炸,故而单枚原子弹有当量上限。我理解的对吗?所有错误,还请指教我这个菜鸟。<br /><br />原子弹的爆炸是通过裂变材料达到临界体积而爆炸。在临界之前核材料自身衰变发射的中子能被材料吸收,因而链式反应的快中子这一必要条件不具备,临界之后材料无法完全吸收中子,导致剩余快中子的产生而爆炸。一般铀弹是将多个铀块炸成一块,导致铀块总表面积大减,吸收的中子能力降低而达到临界。钚弹则是一层炸药裹着钚球,然后几乎同时引爆外围的这层炸药,使钚球压缩,减少表面积而达到临界。由于即使是可以使表面积最大化的球状,随着核材料质量的增加,球体表面积的增加也不能跟上质量增加的速度,到了某一质量不用爆炸等外力材料都会自发的爆炸,故而单枚原子弹有当量上限。我理解的对吗?所有错误,还请指教我这个菜鸟。
liwei960067495 发表于 2011-3-3 00:04

纯裂变弹爆炸当量的上限是由系统解体前(保持超临界状态)发生的链式反应代数决定的,代数越多,核装料的利用率越高,爆炸当量越大。一旦解体,链式反应就结束了,就没有能量释放了。
感谢解惑
澄清几个地方。“在临界之前核材料自身衰变发射的中子能被材料吸收”,“临界之后材料无法完全吸收中子”。正好说反了。
微观上某个原子核发生核反应的条件是中子正好打到这个原子核。如果中子正好能打中原子核的特别多,能反应的原子核就多,也能释放出更多的次级中子,就有可能发生链式反应从而临界。所以临界的时候吸收的中子比起没临界来更多。
原子弹就那么十几几十厘米的直径,原子弹中心的中子源放的中子向各个方向直线飞出来。在这短短的十几厘米上没有碰到原子核就飞走了,这个中子对于核反应来说就浪费了。临界之前好比是扫射1000米外的靶,根本打不着;内爆式临界相当于把靶给你拉近到10米以外,你不可能再打不着了。所以前面一个说法,那些中子就是直线飞走了,而不是被吸收了。
临界和表面积缩小没有直接关系,而是和原子核平均距离缩小有直接关系,然后原子核排得更密导致表面积缩小。
本来的问题,原子弹是否当量有上限。就是考虑往上堆裂变材料会不会导致哪怕不用内爆压缩,正常状态下中心中子源放出的中子都有相当高的几率碰上原子核,从而引发反应。如果裂变材料的密度一定的话,确实是有上限。
不过如果能用某种手段降低正常状态下裂变材料的原子核数密度,相当于让中子要打的靶更远更分散,则可以回避这个上限。可能的手段是核材料的装药形状不是球形而是某种稀奇古怪的形状,从而让很多核装药相对远离中子源,或者更合理的核材料做成混合物之类的。但是这样的原子弹要引爆达到临界的时候技术上会非常非常困难,实际的利用率肯定不会很高,而且由于还有威力更大的氢弹从而实际上没有必要


‘临界’是跟中子在飞出核材料之前,同其他原子核发生反应的几率有关。如果核材料体积小,中子在核材料中飞行路程也会很短,大量中子还没有反应就飞出核材料了。撞击原子核的中子比例不多,新生中子的数目无法超过逃逸中子的。链式反应无法扩大,这样就可以认为它未达到临界。

核材料质量逐步增大,那么意味着中子在材料中的飞行距离加长,逃逸前掠过的原子核更多,撞击反应的可能性更大。随着反应几率的提高,在某个点,新生中子的数量将高于逃逸中子的,这将导致反应总量指数性增加,迅速爆棚,这就是达到临界了。

利用爆轰波压缩核材料,中子逃逸路径上的原子核数目是不会少的,但是由于压缩,密度却比原来密的多。路径左右原子核间距减少,中子的飞行中撞车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反应几率因此提高,密到一定程度,也就达到临界了。

如果在核材料外加一层中子反射层,将逃出中子反射回去,也能减少临界质量。甚至有一款反应堆就是利用这个方式操控的。

另外,衰变不好产生中子。不过有的核材料有一定自发裂变几率(钚〉铀),自然界里也有本底中子通量,不过还是人工中子源要可靠一些吧。

原子弹有威力上限是一件很容易理解的事情,钚芯太大,不用炸药就自己开花了。即便是多个分离核材料向心会聚。量太多的话也会导致提前发火,浪费材料。

好好想想办法,超大威力原子弹也未必肯定做不了。但付出的技术代价、成本代价、体积代价很大,只怕没有实用意义和价值。其实何必呢,如果控制系统过关的话,可以使用一捆原子弹嘛,没必要作成一个大的。这个难度也不低,因为某个先爆一点,它释放的中子就会对其他的弹弹有影响。到底系统精度要达到多少,要看中子释放曲线和速度了。当然实际上我们有更好的东西,氢弹。

‘临界’是跟中子在飞出核材料之前,同其他原子核发生反应的几率有关。如果核材料体积小,中子在核材料中飞行路程也会很短,大量中子还没有反应就飞出核材料了。撞击原子核的中子比例不多,新生中子的数目无法超过逃逸中子的。链式反应无法扩大,这样就可以认为它未达到临界。

核材料质量逐步增大,那么意味着中子在材料中的飞行距离加长,逃逸前掠过的原子核更多,撞击反应的可能性更大。随着反应几率的提高,在某个点,新生中子的数量将高于逃逸中子的,这将导致反应总量指数性增加,迅速爆棚,这就是达到临界了。

利用爆轰波压缩核材料,中子逃逸路径上的原子核数目是不会少的,但是由于压缩,密度却比原来密的多。路径左右原子核间距减少,中子的飞行中撞车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反应几率因此提高,密到一定程度,也就达到临界了。

如果在核材料外加一层中子反射层,将逃出中子反射回去,也能减少临界质量。甚至有一款反应堆就是利用这个方式操控的。

另外,衰变不好产生中子。不过有的核材料有一定自发裂变几率(钚〉铀),自然界里也有本底中子通量,不过还是人工中子源要可靠一些吧。

原子弹有威力上限是一件很容易理解的事情,钚芯太大,不用炸药就自己开花了。即便是多个分离核材料向心会聚。量太多的话也会导致提前发火,浪费材料。

好好想想办法,超大威力原子弹也未必肯定做不了。但付出的技术代价、成本代价、体积代价很大,只怕没有实用意义和价值。其实何必呢,如果控制系统过关的话,可以使用一捆原子弹嘛,没必要作成一个大的。这个难度也不低,因为某个先爆一点,它释放的中子就会对其他的弹弹有影响。到底系统精度要达到多少,要看中子释放曲线和速度了。当然实际上我们有更好的东西,氢弹。
那么中子源的位置呢,球形的中心or侧面?中子源是爆炸前进入那个位置呢还是装配时就在那里呢?
回复 6# wxx160
一直固定在球形中心
huor 发表于 2011-3-7 15:47
回复 8# acoustics
有什么不可以的吗
回复 9# huor
LZ大概是陷入一个误区了,没理解原子弹的起爆与否其实就是控制中子撞击原子核的重复概率,而不是中子的数量。
中子源,平时是不启动的,在起爆前启动,一般也不放在核材料中间。
在网上搜搜M82的结构图,就可以看出来。
回复 7# huor


    我记得当年有张卡迪尔汗的照片,中子源分布在球面上?
现在都用中子弹
最基本的原子弹构型还是
原子弹结构.jpg
中子源在球面上我觉得是没有道理的
W82是中子弹,这里说的中子源是原子弹起爆时所必需的,不是W82的作为主要杀伤手段的快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