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中叶以后吏治急速转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7:55:50
近读钱穆先生《国史大纲》,谈到明朝制度之时,对明朝吏治,评价很高,有“故洪武以来,吏治澄清者百余年。”之语。并有注解:“其时地方官每因部民乞留而留任,且有加擢者。牧守称职,增秩或至二品,监司入为卿贰者比比。又常特简廷臣出守,有尚书出为布政使,而侍郎为参政者。又常由大臣荐举,又时遣大臣考察黜陟。府、州、县官廉能正直者,必遣行人赍敕往劳,增秩赐金。仁、宣之际犹然。又重惩贪吏。故明之吏治,且驾唐、宋而上之,几有两汉之风。英、武之际,虽内外多故,而民心无土崩之虞,由吏鲜贪残故也。惟英宗天顺以后,巡抚之寄渐专,监司、牧守不得自展布,乃成重内轻外之势。
      但在之前论述明朝党争之时,又写道“又按:黑暗政权之普通象征,厥为贿赂。王振时,每朝觐官来见,以金为率,千金者始得醉饱而出。稗史类编。振籍没时,金银六十余库,玉盘百,珊瑚六、七尺者二十余株。振传。李广殁后,孝宗得其赂籍,文武大臣馈黄、白米各千百石,盖隐语,黄者金,白者银也。广传。刘谨时,天下三司官入觐,例索千金,甚有至四、五千金者。蒋钦传。稗史则谓:“布政史须纳二万金”。科、道出使归,亦例有重贿。许天锡传。谨败后,籍没之数,大玉带八十束,黄金二百五十万两,银五千万余两,它珍宝无算。据王鏊笔记。瑾窃柄不过六、七年耳。其后钱宁籍没时,亦黄金十余万两,白金三千箱,玉带二千五百束。宁传。魏忠贤史不载其籍没之数,其富当更胜于瑾也。顾不必宦官为然。严嵩为相二十年,籍没时黄金三万余两,白金二百余万两,它珍宝不可数计。嵩传。又稗史载:“严世蕃与其妻窖金于地,每百万两一窖,凡十数窖。”当时文武迁擢, 但问贿之多寡.扬继盛疏。吏、兵二部持本就嵩填注。董传策疏。边臣失事纳赇,无功可赏,有罪不诛。文武大臣赠谥迟速予夺,一视赂之厚薄。周冕疏。虽州县小吏,亦以货取。沈链疏。户部发边饷,朝出度支门,暮入嵩府。输边者四,馈嵩者六。边镇使人伺嵩门下,未馈其父子,先馈其家人。家人严年已逾数十万。张翀疏。政府帑藏不足支诸边一年之费,而嵩所积可支数年。王宗茂疏。水陆舟车载还其乡,月无虚日。董传策疏。又徐学诗疏谓:“都城有警,密运财南还,大车数十乘,楼船十余艘。”嵩本籍袁州,乃广置良田美宅於南京、扬州,无虑数十所。邹应龙疏。其后陈演罢相,以资多不能行,遂为闯贼所得。贿随权集,贪黩黑暗,谄媚趋附,胥可于此见之。然则又何怪于党祸之兴与流寇之起也!”
      前后看起来,似乎有些矛盾。明朝吏治,从澄清转向污浊,似乎只是一瞬间,制度还是原来的制度。难道仅仅因为几个权臣和宦官,就败坏如此?望各位大虾答疑解惑。近读钱穆先生《国史大纲》,谈到明朝制度之时,对明朝吏治,评价很高,有“故洪武以来,吏治澄清者百余年。”之语。并有注解:“其时地方官每因部民乞留而留任,且有加擢者。牧守称职,增秩或至二品,监司入为卿贰者比比。又常特简廷臣出守,有尚书出为布政使,而侍郎为参政者。又常由大臣荐举,又时遣大臣考察黜陟。府、州、县官廉能正直者,必遣行人赍敕往劳,增秩赐金。仁、宣之际犹然。又重惩贪吏。故明之吏治,且驾唐、宋而上之,几有两汉之风。英、武之际,虽内外多故,而民心无土崩之虞,由吏鲜贪残故也。惟英宗天顺以后,巡抚之寄渐专,监司、牧守不得自展布,乃成重内轻外之势。
      但在之前论述明朝党争之时,又写道“又按:黑暗政权之普通象征,厥为贿赂。王振时,每朝觐官来见,以金为率,千金者始得醉饱而出。稗史类编。振籍没时,金银六十余库,玉盘百,珊瑚六、七尺者二十余株。振传。李广殁后,孝宗得其赂籍,文武大臣馈黄、白米各千百石,盖隐语,黄者金,白者银也。广传。刘谨时,天下三司官入觐,例索千金,甚有至四、五千金者。蒋钦传。稗史则谓:“布政史须纳二万金”。科、道出使归,亦例有重贿。许天锡传。谨败后,籍没之数,大玉带八十束,黄金二百五十万两,银五千万余两,它珍宝无算。据王鏊笔记。瑾窃柄不过六、七年耳。其后钱宁籍没时,亦黄金十余万两,白金三千箱,玉带二千五百束。宁传。魏忠贤史不载其籍没之数,其富当更胜于瑾也。顾不必宦官为然。严嵩为相二十年,籍没时黄金三万余两,白金二百余万两,它珍宝不可数计。嵩传。又稗史载:“严世蕃与其妻窖金于地,每百万两一窖,凡十数窖。”当时文武迁擢, 但问贿之多寡.扬继盛疏。吏、兵二部持本就嵩填注。董传策疏。边臣失事纳赇,无功可赏,有罪不诛。文武大臣赠谥迟速予夺,一视赂之厚薄。周冕疏。虽州县小吏,亦以货取。沈链疏。户部发边饷,朝出度支门,暮入嵩府。输边者四,馈嵩者六。边镇使人伺嵩门下,未馈其父子,先馈其家人。家人严年已逾数十万。张翀疏。政府帑藏不足支诸边一年之费,而嵩所积可支数年。王宗茂疏。水陆舟车载还其乡,月无虚日。董传策疏。又徐学诗疏谓:“都城有警,密运财南还,大车数十乘,楼船十余艘。”嵩本籍袁州,乃广置良田美宅於南京、扬州,无虑数十所。邹应龙疏。其后陈演罢相,以资多不能行,遂为闯贼所得。贿随权集,贪黩黑暗,谄媚趋附,胥可于此见之。然则又何怪于党祸之兴与流寇之起也!”
      前后看起来,似乎有些矛盾。明朝吏治,从澄清转向污浊,似乎只是一瞬间,制度还是原来的制度。难道仅仅因为几个权臣和宦官,就败坏如此?望各位大虾答疑解惑。
安定下来后~地方上宗族势力逐步稳定~乡绅结成了一群呼风唤雨的地头蛇~

还有一个~社会发展了~~~商品经济发达~旧有的制度被冲击得支离破碎~

明朝财政破产~~无力对吏治进行大的整顿~
说明未成年人或者心智发育不完整者当皇帝是绝对不可以滴,不过在封建继续制度下,这个问题很难避免。。。
说明未成年人或者心智发育不完整者当皇帝是绝对不可以滴,不过在封建继续制度下,这个问题很难避免。。。
明朝皇帝中后期几十年不上朝,也有关系吧
中国朝代中期吏治变坏是一个周期律了...原因很多了.比如富2代啦,皇帝能力下降啦之类的
APM179 发表于 2009-8-30 15:30
周期律似乎也不一定完全靠谱。蒙元时期,吏治从来就没好过,但元朝自灭宋后也坚持了90年。
我是觉得吏治偏向“术”,全靠个人掌握。明朝的问题是“制”不好,碰到皇帝能力不是特强的,立刻就不能维持,连翻本的机会都没有。
008love 发表于 2009-8-30 16:45
元朝是个两头长中间短的时代,第一个皇帝和最后一个皇帝在位时间最长.

而且元朝统治时期也短.元朝的吏治不是清廉与否的问题了,而是典章混乱的问题
明是制度问题,元是体制问题?
明朝后期官员缺乏,尤其基层官员,地方权利不少被乡绅大族掌握,国家收一成的税,再经过那些人的层层盘剥,老百姓就苦了
雪千寻 发表于 2009-8-30 18:37
我怎么看雪老大你说都是一个意思呢?{:3_78:}
雪千寻 发表于 2009-8-30 18:37


哈哈哈~~说的太精辟了~!
其实认真说起来~~

明朝中后期吏治的混乱~~和皇帝无关~~~

管你皇帝能力高低如何~~把握吏治走向的地方宗族势力都会沿着既有轨道运行下去~

基层的事~~县太爷尚且求得求人~天子居庙堂之上又怎能掌控~?

吏皂们~~就是朝廷的代理人~~朝廷得寄生在他们的供养下才能维系~

他们就是上帝~~~是掌握国家命运的主~

皇帝只能为这些主们统治天下提供合理外衣来换取零食而已~

双方利益均沾~就能天下太平~

如果动了主们的蛋糕~~~那这个奴才就要滚蛋了~

崇祯到是轻轻的碰了一下~下场是啥样~??

奴才皇帝怎能触怒于主们~??

请注意~主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是主们~
其实中国这么大,所谓吏治好的时候也就那么回事,地方上剥削欺压小民的事情在盛世也多不胜举
APM179 发表于 2009-8-30 23:23


所以盛世多在乱世后~

当时的吏治清明~~不是因为中央政府管的好~

而是经历了大的战乱之后~地方豪强势力没那么拽了~~~~~```

同理~~到了中后期~

1方面~社会安定发展后~他们的势力逐步扩大~盘根错节~横霸一方~~不过大多数吏皂和盛世时比也都差不多~~~~

另一个方面~~~经过商品经济的发展后~~脱离了宗族势力的百姓逐步增多~~和代表地方豪强势力的基层吏皂们的矛盾日益凸现~~~~~~所以看起来显得吏治混乱~其实这才是吏治混乱的主要原因~~~
深弹爆轰 发表于 2009-8-30 17:54

非常同意
明朝真的是体制问题
明末满清之所以能够轻松拿下全国
与地主阶级抛弃明王朝有关
但之后满清能够有一段时间的大治
跟满清王朝蛮不讲理的作风压倒了地主阶级有关
Suriel 发表于 2009-8-30 23:56

差不多吧,所以说本朝历史教科书总说王朝衰落起于土地兼并还真有那么点意思:D
再看到一个论述,说明明朝制度是责任重而待遇低。
“明官吏制禄之薄,亦前代所未有。最高正一品月俸八十七石,最下从九品月俸五石。洪武时,钱、钞兼给。钱一千、钞一贯,抵米—石。永乐以还,米、钞兼支。其折钞者,每米一 石,给钞十贯。嗣钞价日*,初犹增钞随高下捐益,成化中,以十贯焉为例。时钞法久不行,新钞一贯,时估不过十钱。旧钞—贯,仅一、二钱。十贯钞折俸一石,实得数十钱。又准钞二百贯,折布一匹,匹布价仅值二、三百钱;而折米二十石,是石米仅值十四、五钱。久之,又定布一匹折银三钱。又干役、职田皆废,官吏恃俸,绝不足自活,势必至于贪墨。”

对比一下,唐初依品制俸,官一品月俸钱三十缗,职田禄米不过千斛.开元时一品月俸至二十六千.天宝数倍于开元,大历又数倍于天宝,而建中又倍于大历.大历中,权臣月俸至九千缗.元载为相,厚增外官俸,刺史月给或至千缗.至常衮为相,乃加京官俸,岁约十五万缗,又加诸道观察使,都团练使,副使以下料钱,使上下有序.李泌为相,又增百官及畿内官月俸.至会昌,三师至二百万,三公百六十万,侍中百五十万,中书令,两省侍郎,两仆射百四十万,尚书,御史大夫百万,节度使三十万,上州刺史至八万.
宋朝,真宗咸平四年杨亿上疏,极论当时吏俸之薄。谓:“左右仆射乃百僚之师长,月俸所入,不及军中千夫之帅,豈稽古之意?”其后乃逐有增益。兹举宰相、枢密使言之,有正俸,钱月三百千。使相、节度使月四百千。有禄粟,月一百石。使相月二百石,节度使一百五十石。有职钱,有从人衣粮,七十人。使相、节度使百人。又有冬春服,各绫二十疋、绢三十疋、冬棉一百斤。此外复有茶酒厨料、薪蒿)炭监、饲马刍粟、米面羊口各项。此等尽是陋规,盖大半沿自五代而不能革。至外官有公用钱,自二万贯以下。有职田,四十顷以下。有茶汤钱,无职田者如使臣之属,给之。又有添给。外任官不得挈家属赴任者,许分添给钱贍家。
当时称“恩逮于百官,惟恐不足;财取于万民,不留其余”。可以想见宋朝优待官吏之情态。
官吏俸禄既厚,而又有祠禄,为退职之恩礼。
  真宗置玉清昭应宫使,以王旦为之。后旦以病致仕,命以太尉领玉清昭应宫使,给宰相半俸。祠禄自此始。其后日渐增多。宋朝优礼士大夫,极少贬斥,诛戮更属绝无。王安石乃以祠禄处异己,著令宫观无限员数,又听从便居住。要之为吃闲俸而已。
又时有额外恩赏。
  此盖亦始于武臣。如雷有终平蜀,特给廉镇公用钱岁二千贯。既殁,宿负千万,官为偿之。戴兴为定国军节度使,赐银万两,岁加给钱千万。王汉忠出知襄州,常俸外增岁给钱二百万。自此波及文臣,若李符、为三司使,赐银三千两。李沆、宋湜、王化基、初入为右补阙,各赐钱三百万。湜知制诰,又易银五百两,钱五十万。杨徽之、迁侍御使,赐钱三十万。魏廷武、为转运使,赐钱五十万。宋摶为国子博士,赐钱三十万。等,而宰执大臣更不得不优渥。故李沆病,赐银五千两,王旦、冯拯、王钦若之卒,皆赐银五千两。仁宗崩,遗赐大臣各直百余万。司马光率同列上言辞赏,不许。
复有恩荫。兵卒武人既三年得一次郊赉,自然文臣不应向隅,于是每逢郊天,即推恩封荫。文臣仍得郊赐。故事宰臣枢密使银帛四千疋两,执政官三千,三司使千,此下递减有差。庆历二年,节冗费,执政以上各减一千,三司使减三百,余亦递减,遂为定制。
  曹彬卒,官其亲族、门客、亲校十余人。李继隆卒,官其子,又录其门下二十余人。雷有终卒,官其子八人。则加荫亦从武臣始。

荫子荫孙,乃至于荫其亲,荫大功亲,甚至荫及异性亲,乃至门客。总之是朝廷恩意,没有子孙近亲,便只有鬻卖朝恩,把异姓门客来充数。金安节疏:“致仕遗表恩泽,不宜奏异姓亲,使得高赀为市。”
甚至甫莅位即得荫。故范仲淹请在职满三年始得荫。甫荫即给俸,故阎日新疏,请自二十以上始给。甫荫即服章。故李会奏云:“尚从竹马之游,已造荷囊之列。”孙沔亦云:未离襁褓,已结搢绅。”甚至未应娶妻,已得任子。亦李会语。
一岁郊天,任子可得四千人。十年之后,即须万二千员。赵思诚疏。
任学士以上官经二十年,即一家兄弟子孙可出京官二十人,仍接次升朝。范仲淹疏。
此种优待条件,亦是逐步成立。

  诞节之恩,起于至道。郊禋之恩,起于祥符。致仕之恩,滥于明道。遗表之恩,繁于真宗。又嘉祐推恩数十人,治平二百人,熙宁六年乃至四、五百人。政和六年,郊恩奏补一千四百六十人。又按:唐制郊祀行庆止进勋阶,五代肆赦便迁官秩,宋亦因之。真宗后以有谏者而罢,遂定三年磨勘法,则依然是朝三暮四也。
按上面的叙述,则又有一个问题。待遇如此之低,明朝吏治何以能澄清百余年,难道仅仅因为剥皮实草?
国家重新富强后,社会财富增加,如何分配就是大问题,有权有位之人自然要多捞,问题就不断积累,莫说明朝,本朝开国到现在才60年,吏治也就那么回事了。
朱元璋的砍刀太小,镇不住那帮贪官。。。。。。。。
lich_jin 发表于 2009-9-3 09:14
还是不要讨论本朝为好,小则封贴,大则跨省。
现在吏治要比前几朝强多了,当然,时代发展了,也不能简单对比了:D
雪千寻 发表于 2009-8-30 18:37
元不是体制问题,它是根本就没有体制
元朝是军人统治,三天两头兵变杀财政部长、总理、总统。
细瓷蜥蜴 发表于 2009-9-4 10:47
理财的也有不少是被自己砍了的,死于忽必烈刀下的貌似就不少
吏治变坏的浅层次原因就是公公们越来越强势
特别是九千岁引发了崩塌,基本组织和用人被破坏

人事部长被各种白条推荐逼得没办法,设计了一个抽签制度来制抵,却给自已换来了一世骂名。
殿前都检点 发表于 2009-9-4 18:48
到九千岁那时已是积重难返,不得不亡了。明朝吏治腐败和宦官专权事实上是互相促进的,不能说全是宦官的事。
008love 发表于 2009-9-4 21:46
这样谈历史等于废话
谁不知道啊

中国有太多善于总结高屋建藕的人,整天说一些废话。

一个生产关系必然,大家啥也不用说了。
殿前都检点 发表于 2009-9-5 00:56
按钱穆的说法,明室政治的支撑点,上面靠有英明能独裁的君主,下面靠有比较清廉肯负责的官僚。逮至君主不能独裁,则变成宦官擅权。官僚不能负责,则变成官僚膨胀。于是政治教育破产之后,兵制、田赋等相继崩溃,以致经济崩溃。积此数蠹,民穷财尽。于是明代便非亡不可。
钱穆的观点是屁股决定脑袋~~~~~~~~~~~~~~

很多都是错得没边~
他的话不看具体问题的话还行,一涉及具体问题嘛.................:D
中国sunyan 发表于 2009-9-5 11:39


说白了~他就是先设定自己的观点~

然后再从史料里挑选符合的材料往上堆``````

要是找不到就拿一堆空话来维护自己的观点~~~~~~~
嘿,还来劲了,说个没完!
钱穆都被你们贬得一钱不值!你谁呀?
人还是要有点自知之明吧。
嘿,还来劲了,说个没完!
钱穆都被你们贬得一钱不值!你谁呀?
人还是要有点自知之明吧。


小弟不才,未能看出钱穆先生观点错在哪里。还请34楼、35楼略加说明。

小弟不才,未能看出钱穆先生观点错在哪里。还请34楼、35楼略加说明。
中国古代政治就是地主联合专政,皇帝只是作为全国最大的地主,成为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和平年代经济发展,土地兼并加剧,地方实力加强,皇帝自然难与之抗衡,这时的吏治,只有靠自律了
殿前都检点 发表于 2009-9-5 14:53
钱穆怎么了?他是神啊?他的笑话海了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