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烈火赠凤雏——顾璘和张居正的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7:58:04

作者:观弈书童


清代的蔡岷瞻评价明朝的皇帝和宰辅时这么说:“明只一帝,太祖高皇帝是也;明只一相,张居正是也。”明朝老朱家的皇帝大多非常荒唐:有迷恋御姐的,有喜欢木工的,也有数十年不上朝的。如此一个王朝居然也能延续276年之久,全赖明初设立的 “内阁制”。明朝内阁人才济济,皇帝只需分权予内阁,自己则是任由潇洒,无为而治。在众多阁臣之中,张居正的成就最为突出,被后世评为“有明一相”。很多史家认为在大明王朝276年的国祚中,最后的76年全赖张居正一人之力才得以延续。


张居正出生于1525年,当时的大明王朝在风风雨雨中走过了将近200年,已是千疮百孔,积弊丛生,政治腐败,国库亏空,边防废弛,土地兼并,流民四散。张居正在少年时便立志为国尽忠,扭转乾坤。成为首辅后,张居正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出台“考成法”,打击腐败,整顿吏治;推行“一条鞭法”,清丈田亩,殷实国库;重用戚继光和李成梁等名将,巩固国防,威慑边夷。


至张居正去世的1582年,大明王朝已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景象。同是这一年,隔海相望的东瀛岛国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代霸主织田信长因为家臣明智光秀的叛变,殒命于京都本能寺。信长的重臣丰臣秀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返回近畿,平定叛乱。随后秀吉逐渐取代信长的地位,完成了日本的统一。一个小小岛国并未满足秀吉的狼子野心。随后秀吉便开始筹划占领朝鲜,侵略明朝,甚至还妄想直达天竺。在张居正去世后的第十年,也就是1592年,日本倾全国之力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文禄庆长之役。朝鲜是明朝的藩属,也是日本侵略华夏的跳板。明朝自然不能坐视不理,于是出兵参战。经过数年鏖战,双方均损失惨重。1598年,敌酋秀吉殒命,日军被迫撤离朝鲜,明军惨胜。当时的明朝和日本,一个是风烛残年的百岁老翁,一个是血气方刚的热血青年。张居正鞠躬尽瘁,倾尽毕生心血,给这位百岁老翁打上了一针强心剂,所以老翁在与青年的搏斗中,也能应付自如。正是因为张居正给万历皇帝留下了丰厚的家底,所以明朝才能最终战胜日寇而延续至崇祯年间。由此看来,“明朝尾巴上的76年全赖张居正一人之力”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为过。


张居正之所以能有如此的成就,与他少年时的传奇经历密不可分。他自幼聪慧,两岁认字,十二岁便中了秀才,是时人眼中的神童。就连当时的湖广总督顾璘也对他“许以国士,呼为小友”,两人成了一对忘年之交。顾璘把13岁的张居正请到家里做客,以成人之礼盛情款待。顾璘还把自己的儿子叫了出来,指着张居正说:“这就是我经常给你们提起的江陵第一神童,以后一定会成为国之栋梁,将来你们去投靠他,可以成就一番大业。”13岁的张居正参加了当年的乡试,在考试前写了一篇名为《题竹》的诗作:“绿遍潇湘外,疏林玉露寒。凤毛丛劲节,直上尽头竿。”在此诗中,他把自己比作凤毛麟角,立志直上青云,成就一番功业。这首诗一方面体现了他的自信、霸气和抱负,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他在性格上过于自负和孤傲。一个13岁的少年便有如此的傲气,如果不经受一些挫折和考验,在一帆风顺中步入官场后,必然会目中无人,难以合群。作为乡试主考官的顾璘深知其中利害。虽然张居正的乡试成绩优异,但是为了给国家培养一个真正的栋梁之才,顾璘执意促成了张居正的落榜,以便他能从中汲取人生的经验教训。乡试结果公布后,顾璘亲口告诉张居正:“是我坚持不录取你。”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也没有多做解释。在如此巨大的人生挫折面前,一个心高气傲的13岁少年居然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冷静和理解力。他不但没有怨恨顾璘,反而非常感激顾璘的一片苦心,终生都把顾璘当成自己成长道路上的精神导师。在后来的回忆中,张居正说道:“我当时年龄还小,不知道将来会有怎样的发展,但是我知道顾巡抚是真正为我着想。在之后的这么多年中,我一直想报答他的恩情。”


《庄子》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鹓鶵就是凤凰。凤凰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成年的凤凰固然是高高在上,非醴泉不饮,但是当凤凰还是年幼的凤雏之时,它需要的不仅仅是醴泉的滋养,同时也需要烈火的考验。旁人的甜言蜜语正像这醴泉之水,人才的成长需要别人的称赞,以此树立信心。但是就像甜食吃多了会发胖一样,人才的自信也会随着别人的称赞而不断膨胀,继而发展成刚愎自用。挫折和考验正像那熊熊烈火,虽然会让人才感到痛苦,但是经过一番历练之后,便能消磨内心的孤傲,达成心理上的平衡。《道德经》中有一句非常深刻的话:“祸莫大于无敌。”做人最大的祸患就是认为自己天下第一,无人能及,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听不进忠告,无法发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最终走向性格上的极端,自取灭亡。别人扔过来的板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没有接受板砖的勇气。挨砖虽然很疼,但是板砖也能用来盖房,盖出人生的高楼。真正的凤雏饮得了醴泉,也耐得住烈火。只有经历了烈火的考验,凤雏才能得以涅槃,浴火重生,成为真正的凤凰。


常人以醴泉献鹓鶵,智者以烈火赠凤雏。顾璘是真正的智者,所以他知道张居正最需要的是烈火的考验;张居正则是真正的凤雏,所以他在13岁时便能体会到顾璘的一番苦心。在睿智的先贤面前,如笔者这般的凡夫俗子是何等渺小。笔者直到20岁时仍然只爱听别人的奉承之言,不喜欢朋友的逆耳忠言。先贤可以无师自通,如笔者这般的凡夫俗子只能通过不断学习先贤的典故来完善自己的人格。“读史使人明智。”读史不仅要钻研各种典故,更应该从中学习做人的道理,如此才能真正使人明智。


明末清初的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一书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师友以规过失为贤。”只要是稍有人缘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总会有各自的良师益友。他们总是会适时给予你关心和称赞,也经常会在你出现不足和缺陷时适时给予提醒和纠正。美国的富兰克林说过一句名言:“把自己的缺点告诉你的朋友是莫大的信任,把他的缺点告诉他是更大的信任。”朋友是真的把你当成朋友,所以才会把你的缺点指出来。如果你真的把对方当成朋友,就该心怀感激,而不是怀恨在心。赞誉是一种关心,纠正是另一种关心。能与你无话不说的朋友才是你最好的朋友。

作者:观弈书童


清代的蔡岷瞻评价明朝的皇帝和宰辅时这么说:“明只一帝,太祖高皇帝是也;明只一相,张居正是也。”明朝老朱家的皇帝大多非常荒唐:有迷恋御姐的,有喜欢木工的,也有数十年不上朝的。如此一个王朝居然也能延续276年之久,全赖明初设立的 “内阁制”。明朝内阁人才济济,皇帝只需分权予内阁,自己则是任由潇洒,无为而治。在众多阁臣之中,张居正的成就最为突出,被后世评为“有明一相”。很多史家认为在大明王朝276年的国祚中,最后的76年全赖张居正一人之力才得以延续。


张居正出生于1525年,当时的大明王朝在风风雨雨中走过了将近200年,已是千疮百孔,积弊丛生,政治腐败,国库亏空,边防废弛,土地兼并,流民四散。张居正在少年时便立志为国尽忠,扭转乾坤。成为首辅后,张居正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出台“考成法”,打击腐败,整顿吏治;推行“一条鞭法”,清丈田亩,殷实国库;重用戚继光和李成梁等名将,巩固国防,威慑边夷。


至张居正去世的1582年,大明王朝已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景象。同是这一年,隔海相望的东瀛岛国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代霸主织田信长因为家臣明智光秀的叛变,殒命于京都本能寺。信长的重臣丰臣秀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返回近畿,平定叛乱。随后秀吉逐渐取代信长的地位,完成了日本的统一。一个小小岛国并未满足秀吉的狼子野心。随后秀吉便开始筹划占领朝鲜,侵略明朝,甚至还妄想直达天竺。在张居正去世后的第十年,也就是1592年,日本倾全国之力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文禄庆长之役。朝鲜是明朝的藩属,也是日本侵略华夏的跳板。明朝自然不能坐视不理,于是出兵参战。经过数年鏖战,双方均损失惨重。1598年,敌酋秀吉殒命,日军被迫撤离朝鲜,明军惨胜。当时的明朝和日本,一个是风烛残年的百岁老翁,一个是血气方刚的热血青年。张居正鞠躬尽瘁,倾尽毕生心血,给这位百岁老翁打上了一针强心剂,所以老翁在与青年的搏斗中,也能应付自如。正是因为张居正给万历皇帝留下了丰厚的家底,所以明朝才能最终战胜日寇而延续至崇祯年间。由此看来,“明朝尾巴上的76年全赖张居正一人之力”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为过。


张居正之所以能有如此的成就,与他少年时的传奇经历密不可分。他自幼聪慧,两岁认字,十二岁便中了秀才,是时人眼中的神童。就连当时的湖广总督顾璘也对他“许以国士,呼为小友”,两人成了一对忘年之交。顾璘把13岁的张居正请到家里做客,以成人之礼盛情款待。顾璘还把自己的儿子叫了出来,指着张居正说:“这就是我经常给你们提起的江陵第一神童,以后一定会成为国之栋梁,将来你们去投靠他,可以成就一番大业。”13岁的张居正参加了当年的乡试,在考试前写了一篇名为《题竹》的诗作:“绿遍潇湘外,疏林玉露寒。凤毛丛劲节,直上尽头竿。”在此诗中,他把自己比作凤毛麟角,立志直上青云,成就一番功业。这首诗一方面体现了他的自信、霸气和抱负,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他在性格上过于自负和孤傲。一个13岁的少年便有如此的傲气,如果不经受一些挫折和考验,在一帆风顺中步入官场后,必然会目中无人,难以合群。作为乡试主考官的顾璘深知其中利害。虽然张居正的乡试成绩优异,但是为了给国家培养一个真正的栋梁之才,顾璘执意促成了张居正的落榜,以便他能从中汲取人生的经验教训。乡试结果公布后,顾璘亲口告诉张居正:“是我坚持不录取你。”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也没有多做解释。在如此巨大的人生挫折面前,一个心高气傲的13岁少年居然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冷静和理解力。他不但没有怨恨顾璘,反而非常感激顾璘的一片苦心,终生都把顾璘当成自己成长道路上的精神导师。在后来的回忆中,张居正说道:“我当时年龄还小,不知道将来会有怎样的发展,但是我知道顾巡抚是真正为我着想。在之后的这么多年中,我一直想报答他的恩情。”


《庄子》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鹓鶵就是凤凰。凤凰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成年的凤凰固然是高高在上,非醴泉不饮,但是当凤凰还是年幼的凤雏之时,它需要的不仅仅是醴泉的滋养,同时也需要烈火的考验。旁人的甜言蜜语正像这醴泉之水,人才的成长需要别人的称赞,以此树立信心。但是就像甜食吃多了会发胖一样,人才的自信也会随着别人的称赞而不断膨胀,继而发展成刚愎自用。挫折和考验正像那熊熊烈火,虽然会让人才感到痛苦,但是经过一番历练之后,便能消磨内心的孤傲,达成心理上的平衡。《道德经》中有一句非常深刻的话:“祸莫大于无敌。”做人最大的祸患就是认为自己天下第一,无人能及,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听不进忠告,无法发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最终走向性格上的极端,自取灭亡。别人扔过来的板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没有接受板砖的勇气。挨砖虽然很疼,但是板砖也能用来盖房,盖出人生的高楼。真正的凤雏饮得了醴泉,也耐得住烈火。只有经历了烈火的考验,凤雏才能得以涅槃,浴火重生,成为真正的凤凰。


常人以醴泉献鹓鶵,智者以烈火赠凤雏。顾璘是真正的智者,所以他知道张居正最需要的是烈火的考验;张居正则是真正的凤雏,所以他在13岁时便能体会到顾璘的一番苦心。在睿智的先贤面前,如笔者这般的凡夫俗子是何等渺小。笔者直到20岁时仍然只爱听别人的奉承之言,不喜欢朋友的逆耳忠言。先贤可以无师自通,如笔者这般的凡夫俗子只能通过不断学习先贤的典故来完善自己的人格。“读史使人明智。”读史不仅要钻研各种典故,更应该从中学习做人的道理,如此才能真正使人明智。


明末清初的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一书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师友以规过失为贤。”只要是稍有人缘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总会有各自的良师益友。他们总是会适时给予你关心和称赞,也经常会在你出现不足和缺陷时适时给予提醒和纠正。美国的富兰克林说过一句名言:“把自己的缺点告诉你的朋友是莫大的信任,把他的缺点告诉他是更大的信任。”朋友是真的把你当成朋友,所以才会把你的缺点指出来。如果你真的把对方当成朋友,就该心怀感激,而不是怀恨在心。赞誉是一种关心,纠正是另一种关心。能与你无话不说的朋友才是你最好的朋友。

沙发!
好帖帮顶!
我写张裕的时候,就是讲个故事发发感慨,此贴也似如此。莫不是童版值此辞旧迎新之际,心怀无比感激地被他真正的朋友给数落了一顿!
文章写的不错的。
我以为版主的文章是不能跟帖的。原来也能跟啊?
17322 发表于 2011-2-8 20:31


    为什么版主的帖子不能跟帖?这是哪个论坛的规定,我倒是第一回听说
张居正是优秀的宰辅,却不是合格的老师。
明亡于万历,万历对张居正的反攻倒算有满朝既得利益受损者对张居正的反弹,也有万历对张严苛教育的反弹,尤其是满口仁义简朴的老师家里,竟然是堂堂珍宝,室室佳人。榜样的轰然倒地对于处于反叛期的年轻人,打击是很大的。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少年老成的。教不严,师之过。教太严,师之错。
SeaBrown 发表于 2011-2-8 20:35


    大叔说得非常在理,我非常赞同海瑞对张居正的评价:工于谋国,拙于谋身
观弈书童 发表于 2011-2-8 20:38

不要叫偶大叔了,偶不当帅哥没几年!
SeaBrown 发表于 2011-2-8 20:53


    大叔是显老了,那就叫兄台好了,显得年轻多了
这年头能如有能规过失的朋友和师长,一定要倍加珍惜,毕竟灌糖水的好友很多,更多的人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土鳖不是屎壳郎 发表于 2011-2-8 21:07


    没错,这样的师长非常令人尊敬
爽吧,爽吧。
能爽就行,反正超大的小金币也不能换酒喝。
怎么样,不光有令人敬佩的师长,还有令人敬佩的军长喽{:jian:}
我还真不知道版主是只做管理的,还是做什么的?  我从来不上各种网站,都不知道那是些什么人,什么背景?2月2日看电视刚知道了这么个网站,上来不到一周,感觉也是小混混多些,没有多少严肃氛围,很可能不适合我们老年人。
17322 发表于 2011-2-8 23:30


    小混混也好,大混混也好,您老人家怎么看是您的自由。网络就是这么个样子,年轻人居多,所以大多都是年轻气盛,言语犀利。上网时间长了,您老就习以为常了
我对明代内阁制很有兴趣。假设没有满清的干扰,明代有否可能发展出君主立宪制?或者说,明代内阁制离君主立宪还有多远?


回复 14# redoct
君主立宪制形式上是资产阶级为强迫封建君主让出基本两权(立法权和行政权)而为其保留世袭的元首形象和部分行政权力做出的妥协产物。本质上还是以阶级革命为基础的。
永历设立内阁之初无非是不想向他爹那么劳累,不用丞相事必躬亲而成立的一个秘书处或者叫参谋部。内阁只有票拟权(建议),而皇帝的最终批示叫披红。到了明朝中后期因为皇帝怠政,连披红都懒得做,司礼监(负责按照皇帝指示精神代为披红的太监部门)便成了皇帝限制内阁的工具。张居正以前,严嵩是最有名的首辅了。实际上,如果不是后世对海瑞的演义中需要一个奸臣而刻意丑化严嵩的话,严嵩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实在是一个不会为后世所知的人物。严嵩虽居首辅之位15载,能为民间所非的也只有“巧为迎合,结诸阉人”而已,至于权倾朝野蓄意谋反,那是根本连影都没有的事儿(不过他那个儿子真不是什么好东西)。嘉靖帝虽然从不上朝,可论起玩弄起皇权的本领来却能在中国历代皇帝里排得上号的,那时候的内阁,只是他的传话筒和拐杖而已。而后来的张居正之所以能以首辅身份独霸朝政说到底还是皇宫有太后撑腰,司礼监有冯保帮忙,加上皇上幼小,才能做到政令通达。所以再到了后来,身为太监的魏忠贤只要讨好了那个木匠皇帝和他乳娘,便可以真的权倾天下,内阁也就成了个摆设。再后来,崇祯皇帝觉着自己足够英明神武,足够精力无限,便跟他太祖老子一个样的不要内阁,不要丞相,甚至不要太监,凡事事无巨细一律自己一勺烩,结果好好一个大明王朝直被烩了七荤八素呜呼哀哉。
所以说,明朝的内阁制实际上跟清朝中后期的军机处一样,是封建君主加强或者维护其独裁制度的工具。而君主立宪制下的议会或者内阁是相对民主的资产阶级剥夺或者分散君主独裁的工具。两者具有本质上的不同。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从专制走向民主的唯一途径就是革命。任何抱有独裁者情愿还政于民的幻想都是不切实际的。

回复 14# redoct
君主立宪制形式上是资产阶级为强迫封建君主让出基本两权(立法权和行政权)而为其保留世袭的元首形象和部分行政权力做出的妥协产物。本质上还是以阶级革命为基础的。
永历设立内阁之初无非是不想向他爹那么劳累,不用丞相事必躬亲而成立的一个秘书处或者叫参谋部。内阁只有票拟权(建议),而皇帝的最终批示叫披红。到了明朝中后期因为皇帝怠政,连披红都懒得做,司礼监(负责按照皇帝指示精神代为披红的太监部门)便成了皇帝限制内阁的工具。张居正以前,严嵩是最有名的首辅了。实际上,如果不是后世对海瑞的演义中需要一个奸臣而刻意丑化严嵩的话,严嵩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实在是一个不会为后世所知的人物。严嵩虽居首辅之位15载,能为民间所非的也只有“巧为迎合,结诸阉人”而已,至于权倾朝野蓄意谋反,那是根本连影都没有的事儿(不过他那个儿子真不是什么好东西)。嘉靖帝虽然从不上朝,可论起玩弄起皇权的本领来却能在中国历代皇帝里排得上号的,那时候的内阁,只是他的传话筒和拐杖而已。而后来的张居正之所以能以首辅身份独霸朝政说到底还是皇宫有太后撑腰,司礼监有冯保帮忙,加上皇上幼小,才能做到政令通达。所以再到了后来,身为太监的魏忠贤只要讨好了那个木匠皇帝和他乳娘,便可以真的权倾天下,内阁也就成了个摆设。再后来,崇祯皇帝觉着自己足够英明神武,足够精力无限,便跟他太祖老子一个样的不要内阁,不要丞相,甚至不要太监,凡事事无巨细一律自己一勺烩,结果好好一个大明王朝直被烩了七荤八素呜呼哀哉。
所以说,明朝的内阁制实际上跟清朝中后期的军机处一样,是封建君主加强或者维护其独裁制度的工具。而君主立宪制下的议会或者内阁是相对民主的资产阶级剥夺或者分散君主独裁的工具。两者具有本质上的不同。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从专制走向民主的唯一途径就是革命。任何抱有独裁者情愿还政于民的幻想都是不切实际的。
回复 15# 胜利之鹰007


精品回复,只是你把“嘉靖”打成了“嘉庆”,一下子穿越了。
回复 16# SeaBrown
多谢多谢!一时手抖了哈哈。已改过。
明朝的内阁看起来好像和君主立宪有些类似

但是实际上也不是一种东西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改变的话 想上层发生质的变化 是很困难的 或者说很勉强的

回复  胜利之鹰007


精品回复,只是你把“嘉靖”打成了“嘉庆”,一下子穿越了。
SeaBrown 发表于 2011-2-9 16:27


还有“永乐”打成了“永历”

另外楼主的笔法和排版都不错,帮顶
回复  胜利之鹰007


精品回复,只是你把“嘉靖”打成了“嘉庆”,一下子穿越了。
SeaBrown 发表于 2011-2-9 16:27


还有“永乐”打成了“永历”

另外楼主的笔法和排版都不错,帮顶

沙发!
好帖帮顶!
我写张裕的时候,就是讲个故事发发感慨,此贴也似如此。莫不是童 ...
SeaBrown 发表于 2011-2-8 20:25



    被识破啦。此人不仅是我的朋友,也是我的长辈和领导

    ps:上次的回复被我自己误删了?看不见了
沙发!
好帖帮顶!
我写张裕的时候,就是讲个故事发发感慨,此贴也似如此。莫不是童 ...
SeaBrown 发表于 2011-2-8 20:25



    被识破啦。此人不仅是我的朋友,也是我的长辈和领导

    ps:上次的回复被我自己误删了?看不见了
回复 20# 观弈书童

我还以为是系统出问题了,以前的回复又出现了

回复  redoct
君主立宪制形式上是资产阶级为强迫封建君主让出基本两权(立法权和行政权)而为其保留世袭的 ...
胜利之鹰007 发表于 2011-2-9 15:54



    这位朋友说得很有道理,奢望封建时代的专制统治者主动放权完全是幻想,就像清末的康有为一样迂腐。

ps:网络上有错别字很正常,只要作者自己多复核几次,其他朋友们多检查几次,错别字自然就少了。只要意思说得在理,大家都能看得明白,就是优秀的回复。欢迎朋友常来历史区交流
回复  redoct
君主立宪制形式上是资产阶级为强迫封建君主让出基本两权(立法权和行政权)而为其保留世袭的 ...
胜利之鹰007 发表于 2011-2-9 15:54



    这位朋友说得很有道理,奢望封建时代的专制统治者主动放权完全是幻想,就像清末的康有为一样迂腐。

ps:网络上有错别字很正常,只要作者自己多复核几次,其他朋友们多检查几次,错别字自然就少了。只要意思说得在理,大家都能看得明白,就是优秀的回复。欢迎朋友常来历史区交流
顶一个

永乐设立内阁之初无非是不想向他爹那么劳累,不用丞相事必躬亲而成立的一个秘书处或者叫参谋部。内阁只有票拟权(建议),而皇帝的最终批示叫披红。到了明朝中后期因为皇帝怠政,连披红都懒得做,司礼监(负责按照皇帝指示精神代为披红的太监部门)便成了皇帝限制内阁的工具。张居正以前,严嵩是最有名的首辅了。实际上,如果不是后世对海瑞的演义中需要一个奸臣而刻意丑化严嵩的话,严嵩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实在是一个不会为后世所知的人物。严嵩虽居首辅之位15载,能为民间所非的也只有“巧为迎合,结诸阉人”而已,至于权倾朝野蓄意谋反,那是根本连影都没有的事儿(不过他那个儿子真不是什么好东西)。嘉庆帝虽然从不上朝,可论起玩弄起皇权的本领来却能在中国历代皇帝里排得上号的,那时候的内阁,只是他的传话筒和拐杖而已。而后来的张居正之所以能以首辅身份独霸朝政说到底还是皇宫有太后撑腰,司礼监有冯保帮忙,加上皇上幼小,才能做到政令通达。所以再到了后来,身为太监的魏忠贤只要讨好了那个木匠皇帝和他乳娘,便可以真的权倾天下,内阁也就成了个摆设。再后来,崇祯皇帝觉着自己足够英明神武,足够精力无限,便跟他太祖老子一个样的不要内阁,不要丞相,甚至不要太监,凡事事无巨细一律自己一勺烩,结果好好一个大明王朝直被烩了七荤八素呜呼哀哉。
所以说,明朝的内阁制实际上跟清朝中后期的军机处一样,是封建君主加强或者维护其独裁制度的工具。

写得确实不错。帮你补充些相关内容,以便使主帖更丰满些。
内阁制是强化皇权的工具之一,有其沿袭千年的思想渊源,从重用外戚、太监监军、后妃干政到军机处基本上是同一个思路,就是权力内敛。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制约以宰相为首的文官集团。
张居正生荣死败,与其说是“不善谋身”,倒不如说是违背了内阁制设立的最基本原则和方向——制衡、权力内收。海瑞的说法不能说不对,但我们也不能要求他站在今天的历史高度来评判时人,尤其他自己本身就是局中人之一。
永乐设立内阁之初无非是不想向他爹那么劳累,不用丞相事必躬亲而成立的一个秘书处或者叫参谋部。内阁只有票拟权(建议),而皇帝的最终批示叫披红。到了明朝中后期因为皇帝怠政,连披红都懒得做,司礼监(负责按照皇帝指示精神代为披红的太监部门)便成了皇帝限制内阁的工具。张居正以前,严嵩是最有名的首辅了。实际上,如果不是后世对海瑞的演义中需要一个奸臣而刻意丑化严嵩的话,严嵩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实在是一个不会为后世所知的人物。严嵩虽居首辅之位15载,能为民间所非的也只有“巧为迎合,结诸阉人”而已,至于权倾朝野蓄意谋反,那是根本连影都没有的事儿(不过他那个儿子真不是什么好东西)。嘉庆帝虽然从不上朝,可论起玩弄起皇权的本领来却能在中国历代皇帝里排得上号的,那时候的内阁,只是他的传话筒和拐杖而已。而后来的张居正之所以能以首辅身份独霸朝政说到底还是皇宫有太后撑腰,司礼监有冯保帮忙,加上皇上幼小,才能做到政令通达。所以再到了后来,身为太监的魏忠贤只要讨好了那个木匠皇帝和他乳娘,便可以真的权倾天下,内阁也就成了个摆设。再后来,崇祯皇帝觉着自己足够英明神武,足够精力无限,便跟他太祖老子一个样的不要内阁,不要丞相,甚至不要太监,凡事事无巨细一律自己一勺烩,结果好好一个大明王朝直被烩了七荤八素呜呼哀哉。
所以说,明朝的内阁制实际上跟清朝中后期的军机处一样,是封建君主加强或者维护其独裁制度的工具。

写得确实不错。帮你补充些相关内容,以便使主帖更丰满些。
内阁制是强化皇权的工具之一,有其沿袭千年的思想渊源,从重用外戚、太监监军、后妃干政到军机处基本上是同一个思路,就是权力内敛。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制约以宰相为首的文官集团。
张居正生荣死败,与其说是“不善谋身”,倒不如说是违背了内阁制设立的最基本原则和方向——制衡、权力内收。海瑞的说法不能说不对,但我们也不能要求他站在今天的历史高度来评判时人,尤其他自己本身就是局中人之一。
林苑竹 发表于 2011-3-5 23:43


    老林所言极是,张居正晚年居功自傲,独断专权,违背了内阁制的基本原则,这是他死后遭遇万历皇帝清算的重要原因
师友以规过失为贤,真是一句发人深省的至理名言
虽然是去年的帖子,现在看来还是值得回味。能有一两个耿直的朋友也是一种财富
看了感触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