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烈火赠凤雏——顾璘和张居正的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6 16:27:01

作者:观弈书童


清代的蔡岷瞻评价明朝的皇帝和宰辅时这么说:“明只一帝,太祖高皇帝是也;明只一相,张居正是也。”明朝老朱家的皇帝大多非常荒唐:有迷恋御姐的,有喜欢木工的,也有数十年不上朝的。如此一个王朝居然也能延续276年之久,全赖明初设立的 “内阁制”。明朝内阁人才济济,皇帝只需分权予内阁,自己则是任由潇洒,无为而治。在众多阁臣之中,张居正的成就最为突出,被后世评为“有明一相”。很多史家认为在大明王朝276年的国祚中,最后的76年全赖张居正一人之力才得以延续。


张居正出生于1525年,当时的大明王朝在风风雨雨中走过了将近200年,已是千疮百孔,积弊丛生,政治腐败,国库亏空,边防废弛,土地兼并,流民四散。张居正在少年时便立志为国尽忠,扭转乾坤。成为首辅后,张居正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出台“考成法”,打击腐败,整顿吏治;推行“一条鞭法”,清丈田亩,殷实国库;重用戚继光和李成梁等名将,巩固国防,威慑边夷。


至张居正去世的1582年,大明王朝已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景象。同是这一年,隔海相望的东瀛岛国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代霸主织田信长因为家臣明智光秀的叛变,殒命于京都本能寺。信长的重臣丰臣秀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返回近畿,平定叛乱。随后秀吉逐渐取代信长的地位,完成了日本的统一。一个小小岛国并未满足秀吉的狼子野心。随后秀吉便开始筹划占领朝鲜,侵略明朝,甚至还妄想直达天竺。在张居正去世后的第十年,也就是1592年,日本倾全国之力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文禄庆长之役。朝鲜是明朝的藩属,也是日本侵略华夏的跳板。明朝自然不能坐视不理,于是出兵参战。经过数年鏖战,双方均损失惨重。1598年,敌酋秀吉殒命,日军被迫撤离朝鲜,明军惨胜。当时的明朝和日本,一个是风烛残年的百岁老翁,一个是血气方刚的热血青年。张居正鞠躬尽瘁,倾尽毕生心血,给这位百岁老翁打上了一针强心剂,所以老翁在与青年的搏斗中,也能应付自如。正是因为张居正给万历皇帝留下了丰厚的家底,所以明朝才能最终战胜日寇而延续至崇祯年间。由此看来,“明朝尾巴上的76年全赖张居正一人之力”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为过。


张居正之所以能有如此的成就,与他少年时的传奇经历密不可分。他自幼聪慧,两岁认字,十二岁便中了秀才,是时人眼中的神童。就连当时的湖广总督顾璘也对他“许以国士,呼为小友”,两人成了一对忘年之交。顾璘把13岁的张居正请到家里做客,以成人之礼盛情款待。顾璘还把自己的儿子叫了出来,指着张居正说:“这就是我经常给你们提起的江陵第一神童,以后一定会成为国之栋梁,将来你们去投靠他,可以成就一番大业。”13岁的张居正参加了当年的乡试,在考试前写了一篇名为《题竹》的诗作:“绿遍潇湘外,疏林玉露寒。凤毛丛劲节,直上尽头竿。”在此诗中,他把自己比作凤毛麟角,立志直上青云,成就一番功业。这首诗一方面体现了他的自信、霸气和抱负,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他在性格上过于自负和孤傲。一个13岁的少年便有如此的傲气,如果不经受一些挫折和考验,在一帆风顺中步入官场后,必然会目中无人,难以合群。作为乡试主考官的顾璘深知其中利害。虽然张居正的乡试成绩优异,但是为了给国家培养一个真正的栋梁之才,顾璘执意促成了张居正的落榜,以便他能从中汲取人生的经验教训。乡试结果公布后,顾璘亲口告诉张居正:“是我坚持不录取你。”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也没有多做解释。在如此巨大的人生挫折面前,一个心高气傲的13岁少年居然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冷静和理解力。他不但没有怨恨顾璘,反而非常感激顾璘的一片苦心,终生都把顾璘当成自己成长道路上的精神导师。在后来的回忆中,张居正说道:“我当时年龄还小,不知道将来会有怎样的发展,但是我知道顾巡抚是真正为我着想。在之后的这么多年中,我一直想报答他的恩情。”


《庄子》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鹓鶵就是凤凰。凤凰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成年的凤凰固然是高高在上,非醴泉不饮,但是当凤凰还是年幼的凤雏之时,它需要的不仅仅是醴泉的滋养,同时也需要烈火的考验。旁人的甜言蜜语正像这醴泉之水,人才的成长需要别人的称赞,以此树立信心。但是就像甜食吃多了会发胖一样,人才的自信也会随着别人的称赞而不断膨胀,继而发展成刚愎自用。挫折和考验正像那熊熊烈火,虽然会让人才感到痛苦,但是经过一番历练之后,便能消磨内心的孤傲,达成心理上的平衡。《道德经》中有一句非常深刻的话:“祸莫大于无敌。”做人最大的祸患就是认为自己天下第一,无人能及,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听不进忠告,无法发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最终走向性格上的极端,自取灭亡。别人扔过来的板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没有接受板砖的勇气。挨砖虽然很疼,但是板砖也能用来盖房,盖出人生的高楼。真正的凤雏饮得了醴泉,也耐得住烈火。只有经历了烈火的考验,凤雏才能得以涅槃,浴火重生,成为真正的凤凰。


常人以醴泉献鹓鶵,智者以烈火赠凤雏。顾璘是真正的智者,所以他知道张居正最需要的是烈火的考验;张居正则是真正的凤雏,所以他在13岁时便能体会到顾璘的一番苦心。在睿智的先贤面前,如笔者这般的凡夫俗子是何等渺小。笔者直到20岁时仍然只爱听别人的奉承之言,不喜欢朋友的逆耳忠言。先贤可以无师自通,如笔者这般的凡夫俗子只能通过不断学习先贤的典故来完善自己的人格。“读史使人明智。”读史不仅要钻研各种典故,更应该从中学习做人的道理,如此才能真正使人明智。


明末清初的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一书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师友以规过失为贤。”只要是稍有人缘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总会有各自的良师益友。他们总是会适时给予你关心和称赞,也经常会在你出现不足和缺陷时适时给予提醒和纠正。美国的富兰克林说过一句名言:“把自己的缺点告诉你的朋友是莫大的信任,把他的缺点告诉他是更大的信任。”朋友是真的把你当成朋友,所以才会把你的缺点指出来。如果你真的把对方当成朋友,就该心怀感激,而不是怀恨在心。赞誉是一种关心,纠正是另一种关心。能与你无话不说的朋友才是你最好的朋友。

作者:观弈书童


清代的蔡岷瞻评价明朝的皇帝和宰辅时这么说:“明只一帝,太祖高皇帝是也;明只一相,张居正是也。”明朝老朱家的皇帝大多非常荒唐:有迷恋御姐的,有喜欢木工的,也有数十年不上朝的。如此一个王朝居然也能延续276年之久,全赖明初设立的 “内阁制”。明朝内阁人才济济,皇帝只需分权予内阁,自己则是任由潇洒,无为而治。在众多阁臣之中,张居正的成就最为突出,被后世评为“有明一相”。很多史家认为在大明王朝276年的国祚中,最后的76年全赖张居正一人之力才得以延续。


张居正出生于1525年,当时的大明王朝在风风雨雨中走过了将近200年,已是千疮百孔,积弊丛生,政治腐败,国库亏空,边防废弛,土地兼并,流民四散。张居正在少年时便立志为国尽忠,扭转乾坤。成为首辅后,张居正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出台“考成法”,打击腐败,整顿吏治;推行“一条鞭法”,清丈田亩,殷实国库;重用戚继光和李成梁等名将,巩固国防,威慑边夷。


至张居正去世的1582年,大明王朝已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景象。同是这一年,隔海相望的东瀛岛国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代霸主织田信长因为家臣明智光秀的叛变,殒命于京都本能寺。信长的重臣丰臣秀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返回近畿,平定叛乱。随后秀吉逐渐取代信长的地位,完成了日本的统一。一个小小岛国并未满足秀吉的狼子野心。随后秀吉便开始筹划占领朝鲜,侵略明朝,甚至还妄想直达天竺。在张居正去世后的第十年,也就是1592年,日本倾全国之力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文禄庆长之役。朝鲜是明朝的藩属,也是日本侵略华夏的跳板。明朝自然不能坐视不理,于是出兵参战。经过数年鏖战,双方均损失惨重。1598年,敌酋秀吉殒命,日军被迫撤离朝鲜,明军惨胜。当时的明朝和日本,一个是风烛残年的百岁老翁,一个是血气方刚的热血青年。张居正鞠躬尽瘁,倾尽毕生心血,给这位百岁老翁打上了一针强心剂,所以老翁在与青年的搏斗中,也能应付自如。正是因为张居正给万历皇帝留下了丰厚的家底,所以明朝才能最终战胜日寇而延续至崇祯年间。由此看来,“明朝尾巴上的76年全赖张居正一人之力”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为过。


张居正之所以能有如此的成就,与他少年时的传奇经历密不可分。他自幼聪慧,两岁认字,十二岁便中了秀才,是时人眼中的神童。就连当时的湖广总督顾璘也对他“许以国士,呼为小友”,两人成了一对忘年之交。顾璘把13岁的张居正请到家里做客,以成人之礼盛情款待。顾璘还把自己的儿子叫了出来,指着张居正说:“这就是我经常给你们提起的江陵第一神童,以后一定会成为国之栋梁,将来你们去投靠他,可以成就一番大业。”13岁的张居正参加了当年的乡试,在考试前写了一篇名为《题竹》的诗作:“绿遍潇湘外,疏林玉露寒。凤毛丛劲节,直上尽头竿。”在此诗中,他把自己比作凤毛麟角,立志直上青云,成就一番功业。这首诗一方面体现了他的自信、霸气和抱负,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他在性格上过于自负和孤傲。一个13岁的少年便有如此的傲气,如果不经受一些挫折和考验,在一帆风顺中步入官场后,必然会目中无人,难以合群。作为乡试主考官的顾璘深知其中利害。虽然张居正的乡试成绩优异,但是为了给国家培养一个真正的栋梁之才,顾璘执意促成了张居正的落榜,以便他能从中汲取人生的经验教训。乡试结果公布后,顾璘亲口告诉张居正:“是我坚持不录取你。”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也没有多做解释。在如此巨大的人生挫折面前,一个心高气傲的13岁少年居然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冷静和理解力。他不但没有怨恨顾璘,反而非常感激顾璘的一片苦心,终生都把顾璘当成自己成长道路上的精神导师。在后来的回忆中,张居正说道:“我当时年龄还小,不知道将来会有怎样的发展,但是我知道顾巡抚是真正为我着想。在之后的这么多年中,我一直想报答他的恩情。”


《庄子》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鹓鶵就是凤凰。凤凰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成年的凤凰固然是高高在上,非醴泉不饮,但是当凤凰还是年幼的凤雏之时,它需要的不仅仅是醴泉的滋养,同时也需要烈火的考验。旁人的甜言蜜语正像这醴泉之水,人才的成长需要别人的称赞,以此树立信心。但是就像甜食吃多了会发胖一样,人才的自信也会随着别人的称赞而不断膨胀,继而发展成刚愎自用。挫折和考验正像那熊熊烈火,虽然会让人才感到痛苦,但是经过一番历练之后,便能消磨内心的孤傲,达成心理上的平衡。《道德经》中有一句非常深刻的话:“祸莫大于无敌。”做人最大的祸患就是认为自己天下第一,无人能及,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听不进忠告,无法发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最终走向性格上的极端,自取灭亡。别人扔过来的板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没有接受板砖的勇气。挨砖虽然很疼,但是板砖也能用来盖房,盖出人生的高楼。真正的凤雏饮得了醴泉,也耐得住烈火。只有经历了烈火的考验,凤雏才能得以涅槃,浴火重生,成为真正的凤凰。


常人以醴泉献鹓鶵,智者以烈火赠凤雏。顾璘是真正的智者,所以他知道张居正最需要的是烈火的考验;张居正则是真正的凤雏,所以他在13岁时便能体会到顾璘的一番苦心。在睿智的先贤面前,如笔者这般的凡夫俗子是何等渺小。笔者直到20岁时仍然只爱听别人的奉承之言,不喜欢朋友的逆耳忠言。先贤可以无师自通,如笔者这般的凡夫俗子只能通过不断学习先贤的典故来完善自己的人格。“读史使人明智。”读史不仅要钻研各种典故,更应该从中学习做人的道理,如此才能真正使人明智。


明末清初的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一书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师友以规过失为贤。”只要是稍有人缘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总会有各自的良师益友。他们总是会适时给予你关心和称赞,也经常会在你出现不足和缺陷时适时给予提醒和纠正。美国的富兰克林说过一句名言:“把自己的缺点告诉你的朋友是莫大的信任,把他的缺点告诉他是更大的信任。”朋友是真的把你当成朋友,所以才会把你的缺点指出来。如果你真的把对方当成朋友,就该心怀感激,而不是怀恨在心。赞誉是一种关心,纠正是另一种关心。能与你无话不说的朋友才是你最好的朋友。

楼主好文!
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