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F-3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00:21:40
对比文章:wenku.baidu.com/view/a4d54cd8ad51f01dc281f1b0.html(刊载于《航空世界》)

重新认识F-35
      
      美国F一35是未来将大规模装备的第四代战机,是其2l世纪上半期最重要的战机项目之一。可以说该机从诞生以来就一直是全球瞩目的焦点,同时,关于其设计理念和特点也一直存在着很多的争议。毕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信息时代,隐身技术在军事方面的应用也渐趋成熟,世界航空装备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期。F一35就是吹响这一变革的最嘹亮的号角,引起争议是很正常的。古人说:温故而知新。那么从过去历代喷气式战机的发展中是否能找到F一35未来发展的轨迹呢?笔者认为,不妨把上世纪几种典型的战机拿来对比一下,从中也许能理清其发展思想的脉络。

      新一代的F-16?
      如果说类比的话,那么现在大部分人都会首先联想到F一16“战隼”。F一35在表面上是F一22的低端搭配,就如当年F一15与F一16形成高低搭配一样,这也是很多人对“闪电”Ⅱ的最初印象。也正因为如此,F一35在机动性上不会特别出彩(相对于人们心目中最新一代战机的标准而言),使它还没完全开展试飞就已遭受很多非议。毕竟,这是新一代战斗机,连“台风”这样强劲的作战平台也只能被称为三代半,人们对最新锐的四代机——F一35的要求自然不会低。但我们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F一35与F一16在空中力量体系中的基本定位有着根本性的不同。用F一16的作战使用概念去类比F一35会产生很大的偏差,不利于对未来美国空中作战体系做客观的分析和研究。
      我们先来看F一16。该机产生于美国冷战最吃紧的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当时美国一方面在越战中耗费了巨大的资源,战争费用的膨胀成了朝野上下抨击的重点;另一方面,苏联在战略核武器上咄咄逼人的扩张态势,迫使美国不得不在核军备上保持高投入。而美国自身呢,起始于70年代初期的石油危机与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西方世界,美元与黄金脱钩标志着其独霸西方金融体系时代的结束。可以说当时的美国是内忧外患,颇有焦头烂额之感,军费资源相当紧张。科技的发展使各种作战平台的价格都在飞涨,1945年时一架P51“野马”战斗机单价5万美元,相当于美国当时GDP的四百万分之一;而到了80年代中期,一架F一15战斗机单价3000万美元,相当于美国当时GDP的十万分之一,相对价格已经跃升了四十倍。有评论就说,如果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一年的军费可能只够买一架飞机。
      在这种局面下,美国内部在采用哪种武器系统方面开始出现不同的声音,是采购和装备大批量的简单低端武器,还是少量的高端复杂武器系统。显然,这是个在实战检验之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事情。幸好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得相对准确的作战模拟成为可能。当时美军对未来空战进行了大量模拟,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在双方飞机数量较少的情况下,技术性能高的飞机将取得较高交换比;而当双方投入的飞机增大到一定数量后,单机性能对交换比的影响就比较小了。也就是说,一架F一15或F一14对一架米格一23的空战交换比可能高达7或者10,但30架F一15与30架米格一23在体系支持下的大机群空战中,交换比很可能只高出百分之几十。
      那么,美国将要面对的军事形势是怎样的呢?当时世界上的最强武力集中在中欧,冷战时期双方时刻准备的就是应付发生在中欧战场上成千上万飞机、坦克的大决战。很显然,单纯装备一种昂贵复杂的主力战机是不划算的。一种性能类似于F—15的轻型廉价战斗机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选择。可以想象,这样的搭配将能够更好地应对高中低各种烈度战争,既可以在中小规模空中作战中取得明显优势,又可以经得起大规模战争的消耗。因此,我们会发现F一15与F一16的性能比较接近。如果说鼓吹能量空战的“战机黑手党”没能在F—15身上尽情施展的话,那他们对格斗性能的极端追求在F一16身上则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F一15号称“没有一磅重量是为了对地攻击”,中低空空战机动性是其拿手绝活。F一16又何尝不是,其在中低空的机动性、敏捷性上比起F一15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由其基本定位来的。早期F一16甚至不能发射中距弹,更接近一种昼间格斗战斗机。换句话说,F一16能干的,F一15基本都能干,“鹰”的影子可以基本笼罩“战隼”。当然,后来美国空军还是给F一16装上了更完善的航电,并越来越多地让它执行对地任务。这牵涉到美国内部比较复杂的军费分配、作战体系结构矛盾的调整以及国际局势的变迁等多种因素。
      回过头来看“闪电”Ⅱ。F一35产生于美国战略条件最为宽松的时期,当华约集团崩溃后,美国判断从90年代起的20年内是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可以从容布局,为应对未来新的大国崛起做好准备。美国军费虽然因为冷战结束而遭到很大削减,但是外部军事压力很小,可以通过压缩军队规模来平衡质与量之间的矛盾。因此,美国军事科技的发展基本没受太大影响。而20世纪80~90年代多项关键性技术的突破给军事领域带来巨大冲击,信息、隐身等技术的成熟与发展使得军事转型成为新时期各国军界关注的焦点。在这个大背景下,美军的各个军种都在筹划着未来自身的体系架构与角色。于是,F一35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F一22的低端补充,其任务区域显然与后者重叠不多。F一35能做的和要做的,大部分是F一22不会去作也往往做不如F一35好的。再考虑到F一35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三军通用战机,不像F—16那样只属于空军,那么完全可以说该机是一个肩负着把美国几大军种乃至盟国一揽子带入隐身和网络中心战时代重任的新型作战平台。从这个意义上讲,F一35和F一22在美军装备体系中的地位几乎同等重要,并无高低之分。甚至在一些美国国防部高官的眼里,前者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还要高于后者。
      所以我们会发现,F一35在航电先进性和设备完备性上超越了美国和盟国现役的所有战机,达到当代的巅峰,可以说是足斤足两的主力战机,而决不只是F一22的“廉价影子”。而F—16刚出来时最多只能说其航电采用的技术水准不低,但在功能强大和设备完善上相对当时的F一14、F一15、“狂风”、甚至“幻影”2000都处于一定的劣势。
      在这里笔者列举一些细节,就会发现很多有趣的地方:F一16拥有三代战机里最好的座舱视野,这对于一架对地攻击机其实并不是必须的。可美国人后来确实主要拿F一16丢炸弹,“战隼”的空战战绩反而由来自荷兰的飞行员取得。可以说F一16在盟国才是干自己该干的活。而F一35呢,很明显,它在未来要做的工作早已设计好,绝不含糊——在美国国内,“闪电”Ⅱ将是绝对的对地打击主力,如果有更多的对空作战需求,美国人直接生产更多的F一22将是更方便、高效的选择。所以美国人对其空战能力的提升并不很热心。F一16的座舱视野比F一15要好,F一35的座舱视野则不如F一22,这可以算是一个肩负使命的外在表现吧。当然,到了盟国手中,F一35将第一次使它们踏入隐身空战的时代,为其空战能力带来质的提高,估计把各种先进空空导弹等整合到“闪电”Ⅱ身上将是这些JSF计划伙伴国更热心的项目。
      看透了这些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F一35在迅速超过原先设定的价格水准后,并没有对美国军方造成太大刺激;为什么美国空军吵着要F一22,而美国国会与国防部却坚决支持F-35。因为F-35不止是属于空军,它是属于国防部未来国防体系整体规划的一部分。为了保证整个计划的顺利进行,所有的资源不能都放在空军最钟爱的F一22上。或许可以这么看,如果说F-22是新的“超级F一15”的话,F一35却不是“超级F-16”,而是“联合隐身作战平台”。它带来的是一种不能随便类比的新的体系概念。

      新一代的F一111?
      很多人都注意到F一35是一种相当“肥胖”的飞机,如今空军基本型F一35A的空重已经超过13吨,纵向来看,当年F一15A试飞时也基本是这个水平。也就是说F一35已经与当年的双发标准重型机空重相当,而比当年的单发轻型战机F—16重了将近一倍。横向来看,欧洲新一代主力战机“台风”空重约11吨多,“阵风”不过10吨多一些。假如F一35作为F一16接班者而被称为轻型机的话,那“阵风”就要算小型机,我国“枭龙”只能叫微型机了。这显然是荒唐的,可以说F一35是世界上第一种单发重型战斗机。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知道在40年前,美国海军飞行员也曾经面对着一架停在甲板上的庞然大物摇头叹息,那是美国上一次海空通用战机尝试失败的结果一一F一111B。实际上,从基本设计理念来看,F一111与F一35的相似之处几乎不比F一16少:F一11l也是谋求成为一种海空军通用飞机,都追求完善的航电系统以及巨大的内部燃油载量,都不过分追求机动性能。当然,相似之处基本也就是这些,它们在战略理念上仍然有着巨大的差异。上世纪60年代,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为了节省经费,鼓吹多军种通用武器。但海空军显然对武器要求是不同的,空军需要以对地攻击为主的飞机,而海军需要远程巡逻与对空拦截能力更强的飞机。将这两种窘异的要求结合在一架飞机上可是不容易。从技术所提供的资源来看,当时设计人员对于可变后掠翼这样的新技术能带来多大效益仍然没有充分的经验,硬着头皮上马的结果就是这个被飞行员称为“土豚”飞机的肥胖与笨拙。最终,海军型被废弃,空军型则修成正果,成长为卓越的重型战斗轰炸机。
      F一111舰载型的失败有几方面因素,有一个是很多人不太注意的,那就是冷战高峰时期的巨大压力使得项目技术预研很不充分。后来F一14计划的成功既得益于海军得到独立发展飞机的许可,从而把设计要求修正得更加合理,也得益于之前F一111计划积累下的宝贵技术经验。那么现在美国人重新搞起了三军通用飞机,而且又是一个如此肥胖臃肿的大家伙。这到底是发展方向的再次失误还是技术发展的必然无奈?这或许是很多人的疑问。
      首先,F一35显然不是一个准备不足的试验品,其用到的隐身、气动、航电等相关技术都经过了长期成功的验证,不止是子系统,其整体技术方向在F一22上其实已经做了部分验证。它之所以是现在这个样子,是因为美国军方想让它是这个样子,事情并没失控。这和很多人臆测的恰恰相反。当然人们产生疑问也是自然的,因为当今航空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让美国轻而易举地研制出一种飞行性能超强的单座轻型战斗机——接近20吨级推力的先进涡扇发动机、二元或三维矢量推力技术、先进复合材料的制造和加工技术、各种验证机与世界最大规模的风洞群、最先进的计算机模拟技术等等,无不让其他国家的战斗机设计人员眼红心热。可最后美国佬拉出厂房的却是这样一头“肥猪”,“养鸡厂”变成了“养猪厂”,莫非美国人得了失心疯?
      事实并非如此。美国人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规则。如果不站在美国军方这个使用者的角度来看,就不能很好地理解F一35作为革命性飞机的重要意义。所以,我们先以一个设计者的身份看如何满足空军使用上的要求。
      首先,我们可以确认,想要一架全隐身战斗机的话,内置弹舱是必然要求。这会造成机身体积扩大,从而使空重与阻力的增大。其次,这架战斗机的机内载油必须要大。为什么呢,既然已经有了弹舱,为了控制重量和体型,应该减少油量才对。但是一架隐身战机如果机内载油少的话,将对其作战使用带来极大的制约。通过实战人们发现,空中加油和挂载副油箱都有先天的缺陷——依赖空中加油将对加油机队构成巨大的压力,美军在海湾战争期间为了维持每天2000架次的空袭规模,动用了几百架空中加油机,几乎已经达到使用极限。这些“空中乳牛”对于整场战役的胜利可以说绝对不可或缺的。更应清醒认识的是,拥有几百架大中型加油机的国家只有一个——美国。对于其他加油机数量远不到三位数甚至只是零星几架的国家来说,其加油机队所能支撑的空中作战规模是极其有限的。类似英国以“火神”突袭阿根廷斯坦利机场那样的特种远程作战还可以支持一下,对于长时间大规模的作战将是杯水车薪。而且,机内载油多、载油系数高的飞机也将从空中加油上获得更大的好处,带来更强的使用弹性。
      正因为如此,拥有700多架加油机、占世界加油机总数80%的美国也始终在追求作战飞机更大的机内载油量。F一35A空军型机内载油超过了8吨,要知道当年F一15A的这一数据也不过6吨出头。加大机翼面积的F一35C海军型现在所展现的巡逻飞行能力是非常惊人的。
      有人说不是还有副油箱吗?但对于隐身战机来说,外挂副油箱和弹药都将破坏其隐身特性,必须在敌境外一定距离就抛弃副油箱,机内载油不够的话仍然会影响对敌纵深目标的打击,这对一架飞机的隐身能力无疑是种浪费。而且面对瞬息万变的现代战场,这也必然造成作战使用上的诸多不便。
      我们再来看机载设备。对于隐身飞机,一些原本可以用吊舱解决的能力现在也最好整合进机体,比如F一35的光电和红外系统、分布式孔径系统等。此外,还要预留好充足的设备升级空间。毕竟航电设备升级是提升战斗力、保证战机不落伍的最重要手段。对于F一35这样长期主力战机来说,在服役几十年内可能需要搞很多次升级。作为参考,我们看看F一16,其后期改进在发动机推力上可以始终满足新的要求,但燃油不足只能增加保型油箱,设备空间不足就增加机背设备舱,一来二去已经面目全非。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盘点一下:两个内部大型弹舱、8吨以上的机内载油、全套内置航电及其相关设备,很明显,这个飞机怎么设计都小不了。于是,必然需要一种极强悍的发动机,不然飞行能力就堪忧了。而即使是推重比达到10的发动机,当推力从13吨跃进到18吨以上时,重量也还是净增长的。这么一来我们就会发现,13吨的空重指标对F一35来说一点也不奇怪。更何况,F一35还要兼顾海军型和陆战队型的作战性能要求,并尽力维持各型别生产通用性的要求。除此之外,还要兼顾生产成本、生产模式以及降低后勤保障要求。这种系统工程的难度已经是骇人听闻了。从现在情况来看,以洛·马为首的这个工业团队完成得还是很不错的。
      说点题外话,其它国家将来如果想设计一款全隐身战机时也这么算一下,就会知道:在发动机、材料技术、航电等技术进化到足够水准之前,别指望让飞机性能平衡收敛在一个可以接受的点上。如果想达F一35这样进一步在作战性能、通用型、成本等各方面全部平衡在一个高水平上,在可预见的时期内都是不可能的。但后来者仍然可以有所作为,以局部优势塑造自身的不对称战法。比如采取双发设计、减小机内载油从而提高推重比;只装备针对空战的航电设备;追求隐身性能的同时保持足够的高空高速性能而适当放弃高机动性能,以在防空作战中以合适战法对抗四代机;或是以隐身性能为核心,放弃格斗空中能力,以长程隐身对地打击能力形成威慑。在必要的情况下,在成本、可维护性甚至可靠性上都可以先作部分牺牲等等。总之,如F一22和F一35这样性能均衡,是以美国雄厚的科技和经济实力才可以达到,那看似平庸的外表下是傲视天下的实力。作为追赶者,则必须有自己的战略和战术构思,有选择、有重点地勾画下一代战机,才有可能实现自身军事体系的成功进化。
      说这里我们就可以看清楚了,F一35的沉重与F一111的沉重完全不同:F一111是由于其技术不成熟和思路不清晰造成的失控;而F一35则是在作战要求下基于技术与成本的主动平衡。
      美国F一35是未来将大规模装备的第四代战机,是其2l世纪上半期最重要的战机项目之一。可以说该机从诞生以来就一直是全球瞩目的焦点,同时,关于其设计理念和特点也一直存在着很多的争议。
      
      作战性能是否平庸?
      说到F一35的作战性能,往往要牵涉到未来战场的作战模式与战机定位问题。一直以来对F一35持否定态度的人往往会犯两个错误:
      一是过低估计了隐身性能在空中作战的作用。
      隐身技术是一个对空中作战有着划时代影响的技术跃进。早在二战,人们就已经发现,决定大部分空战结果的是对空情的把握和利用,先敌发现、先敌占位的往往就能克敌制胜。越战时据美军统计,一大半飞行员被击落时不知道自己正被攻击。信息感知能力,也就是对空情的掌握,其实是决定空战胜负的第一要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掌握了对方的数量、高度、速度、方向,乃至机型等,己方才能采用正确战术、掩藏自身弱点、抢占有利态势。敌机盘旋速度快了两度算什么,我机战术选择得当根本就不用和你兜圈子;敌机爬升率快了20米/秒算什么,我机已经占据有利高度和方向,敌机那点性能优势可能根本就无从用起就已经被我机抢先锁定并发射导弹击落。一句话,想办法用自己的导弹而不是飞机去和敌机比机动性才是制胜之道。
      进入20世纪70~80年代,超视距空战一步步占据主导地位,信息感知能力所具有的决定性意义丝毫没有减弱。在贝卡谷地之战中,以色列取得压倒性胜利的根本原因不是F一15或F一16对米格一23的性能优势(虽然这优势也是非常巨大的),而是叙利亚在前沿雷达和指挥系统被破坏、干扰的情况下,必须面对以E一2预警机为核心的以色列空战系统。说到底,盲眼的巨汉再强壮也打不过耳聪目明的小个子。而隐身能力最致命的影响,就是使交战双方对空情的掌握重新变得极度不对等。如果说现代航电系统是在增强自身信息感知能力的话,那隐身技术实质上是剥夺了对方的信息感知能力。
      有很多人在研究用战法来克制拥有隐身战机的一方,殊不知只有掌握了充分的敌情才有战法可言。在对方与自身掌握的战场信息有数量级差距时,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将开发和实践出更多更有效的战法,将自身战力优势进一步放大。战法的优势在隐身战机一方,这是无情的事实。而且在隐身能力上,必须抛弃掉某种形象但却是荒谬的联想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这种联想就是把隐身能力当作了哈里•波特的隐身斗篷,穿上就完全看不见。等到我们有了某种不为人知的技术窍门,就如同念了一个咒语,隐身斗篷失效了,我们和哈里•波特又站在一条起跑线上。这当然是个童话。
      隐身技术本质上是一套完整的工业及技术标准,从机身每一个斜面、每一条曲线,到每一个舱口盖、每一条缝隙,都经过严格的测试计算与折衷。方方面面、严格细致,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而一旦实现,就能实实在在带来巨大的战术优势。试想反隐身一方要用什么条件、多少代价去削弱这个优势?而且注意,只能是削弱而不可能彻底破除。而且雷达信号特征减小后,进行电子对抗的效果就将大大提高。在雷达信号低几个数量级的基础上,就算探测手段提高了,隐身目标也比较容易通过电子对抗系统上的进步继续保持不被发现、不被跟踪、不被锁定的能力,其对非隐身目标的作战优势仍将是巨大的。
      打个比方,如果要掩蔽一个0.3平方米的单兵电台,那么只需要抱来一捆干草就可以把它藏得严严实实;如果让你去掩蔽一台30平方米的“飞毛腿”导弹发射车呢?你运来十卡车的干草和树枝也很难掩藏得好。而事实上你这一大堆掩藏用的东西本身就可能会引起注意并被发现。隐身飞机的雷达反射截面积比普通飞机低几个数量级,在对方雷达屏幕上即使出现也只是微弱闪烁的信号,就好比在飞机上看那个0.3平方米的电台,一旦配以电子干扰,将极难被跟踪和锁定。而一架B一52呢,多架干扰飞机组成干扰走廊都不一定能保得住它。至于那些正在发展中的反隐身措施,还没有一个可以作为主战装备的,只能部分削减隐身战机的优势而已。比如米波雷达,最多也就是能够预警,防御战机上的雷达看不见还是不能对来袭的隐身飞机进行超视距作战。就算防御战机换装大功率主动相控阵雷达,可以在一定距离上发现隐身飞机,也很难锁定。因为隐身飞机的信号是闪烁和微弱的,就算防御战机的雷达某一个时刻将其锁定,导弹的雷达导引头仍然可能无法锁定。
      总之,隐身飞机具有巨大的战术优势,完全可以再配合适当的战术来实现先敌发现、先敌摧毁。这是决定性的。但有些人在讨论F一35时,却常常以一句“将来开发出反隐身技术后”就那么轻易抹掉了隐身技术的优势。显然“鸵鸟精神”是要不得的,连客观面对都做不到,那未来战场上又指望用什么来克敌制胜?
      因此,虽然F一35现在还在试飞、飞行性能还未完全展现,但笔者可以确信的是其空战能力将大大超出“台风”、“阵风”等三代半战机,更不要说其它三代机。各中原因就在于这些战机在空战所需信息的获取上与F一35有数量级的差距。所以,笔者认为“超级大黄蜂”甚至“台风”都有可能成为F一35服役的前过渡机型。
      再谈一点,美军为什么对隐身能力这么看重。因为美国在详细评估后认为:缺乏隐身能力的飞机在面对2l世纪以S-400、S-300、“爱国者”、“宙斯盾”、“紫苑”等新一代先进防空系统时,将不具备足够的生存性。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场趋势。随着技术进步,对一个目标已经几乎可以做到发现即摧毁。可以设想,在与技术先进的对手作战时执行对地打击任务,类似F-14D、F-18E/F或F-15E这样最顶尖的第三代战机面对当代主流先进防空体系时有多少生还的希望?不要只看到美军在海湾上空可以纵横驰骋、战损率低,那是因为当时美军是以领先至少一代的空中进攻体系去打击落后的防空体系。如果是面对同等水准、甚至是领先的防空体系呢?先不要说执行任务,自身的生存概率又能有多高?
      具备隐身能力的F一35完全可以与F一22、B一2等一起首先执行“踢开大门”的任务,以全隐身配置先发制人打击和摧毁对方指挥控制节点、防空阵地等。这些目标防护严密、坚固、数量少,很适合全隐身战机突击摧毁,然后再让身后的非隐身飞机蜂拥而入。防空火力减弱时,如果对火力投射密度有要求,F一35也可以外挂武器实施打击。
       第二个容易产生错误的因素,是机动性在当今空战中的影响被高估了。美军曾经做过深入研究,就是模拟推力矢量对空战胜负的影响。当两架战机只进行近距离格斗时,推力矢量对战果的影响很大,机动性提高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如果两机对头从超视距空战打起,那么推力矢量对空战的影响就小很多了,不再是主要因素。当把空战设定为预警机指挥下的机群空战时,推力矢量对空战结果的影响则微乎其微。其实美国GE和PW公司在90年代早期就已拥有成熟的三维推力矢量技术,并且可以为装备F一15、F一16的国家提供改装服务。早在1991年,美国就已经和以色列一起研究把当时的三维矢量喷管用于F一16的技术问题。但迄今却几乎没有国家这样做(除了印度这样的“另类”),根本原因就是在国防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把钱花在提升航电武器系统对战斗力的贡献,要比加装推力矢量提升机动性大得多。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必须要提一下,那就是一般飞机的性能数据都是在净构型或至多带两枚格斗空空导弹的情况下试飞出的数据。而对于F一35来说,其主要设备和武器都已经内置,实战任务载荷下的性能下降要远比一般作战飞机的要小。如果要比较F一35与米格一29的作战飞行能力,不妨让后者挂上导航/攻击吊舱、3具大型副油箱、两枚1000磅炸弹和两枚中距空空导弹,这样才算公平。对于F一35来说,这是其基本配置,而且全部内置,除了重量影响外,对其气动构型几乎没什么影响。而这对于普通三代战机影响就相当大了,原先能轻松飞两倍音速,此时往往连超过音速都作不到;能作9G机动的,可能连4G都困难。所以,尽管F一35的试飞还没结束,但我们也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即使与三代战机里最优秀的型号相比,F一35在任务载荷情况下的飞行性能也将毫不逊色。
      隐身时代的来临对世界军售市场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因为它带来了很多敏感问题,因而也使得原先传统军火进出口国之间的合作面对新的困难。第三代战机研制出来时美国在对外销售上是毫不犹豫的,连F一14“雄猫”这样当时绝对尖端的战机也可以第一时间出售给伊朗。而现在,就连80年代就问世的F—117、B一2等战机的关键技术细节仍然处于严格保密之中,F一22已经被美国国会立法禁止对外销售,哪怕是对最铁杆、最亲密的盟国——日本。在隐身技术上已经有所削弱的F一35同样在耗资巨大、进行专门防泄密设计后,依然在生产转让上小心翼翼,这在以前是没有过的。要知道战斗机和攻击机在美国历史上一直都是以普通技术的面目出现。与战略侦察机、战略轰炸机和截击机等不同,战斗机和攻击机对于盟国都是敞开出售。那么,为什么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关键就在于第三代战机的主要技术基础与第四代战机有着巨大的本质差异。
      第三代战机的技术本质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对称性技术体系,也就是说F一15的技战术优势是来自于其自身的高速度、高机动、载弹量、航程、雷达性能、座舱视野和人机界面等所能达到的性能。对方可以发现它,在这方面它和对手是对称的。对手如果想破解它的优势,也需要在速度、机动性等方面超越它。而隐身战机的优势是带有很强的协作性和非对称性,也就是说对方之所以会在对抗中落于下风,是因为无法发现它或很难发现它。那么,要破解掉其优势,首先不是自己飞行性能等要好过它,而在于能够先侦测到隐身飞机。如果得到了该种隐身飞机的技术资料,那么即使搞不出一个类似的机型,也可以对其构成巨大威胁。比如其吸波涂料的成分、吸波结构的性能、其对隐身效果有巨大影响的软件运作的情况,得到了这些资料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升部分现有装备的反隐身能力,非对称优势将被非对称的部分破解。而在以前,就算了解到F一15的垂直机动性有多好、是怎么得到的,苏联也只能苦干十多年研制出苏一27去与其对抗。
      再者,目前来看隐身技术处于优势地位,包括美国自己也无法完全防范拥有隐身技术的对手对自己造成伤害。比如朝鲜即使获得了50架最新的F一15E战机,也很难真的对美国构成打击,再不济美国也可以用数量优势压垮各种对手。但如果现在朝鲜拥有了50架F一117,那美国很多重要目标还真的难以完全避免被打击、摧毁。正是因为隐身技术的这种敏感性,美国采取了严格的出口管理政策,才出现目前这样的情况:英国与美国为了出售时的技术问题吵得不可开交、美国对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技术处理等等。要知道,美国与英国是连战略核导弹技术都可以共享的国家。
      但是,该出口的还是要出口。战机出口是绑定盟国、维持国际影响的重要手段,不可或缺,美国绝不会因噎废食。虽然技术屏障似乎使得美国对其盟国有点“见外”,但F一35最终仍将会是一个统合西方盟国空军的粘合剂。首先,隐身技术的开发、使用和升级都依赖一个非常庞大先进的工业技术体系,而这个完整体系现在只有美国可以提供。一旦购买了F一35,那么一方面你可能会很快喜欢和依赖上F一35的隐身战力;另一方面,来自美国的配件、升级和培训等等也将是不可或缺。其空中力量将首先围绕F一35重新整合,接着再围绕着美国空中力量重新整合。最终,F一35这种隐身信息作战平台将成为“铆钉”,将大部分西方空战力量“装配”起来。所以,美国即使不得不面对部分技术必然而缓慢得泄漏,也一定要尽可能地多拉盟国入伙。
      事实上我们可以发现,不止是空军体系,现在基本上美国的北约和非北约盟国都将“由海向陆”当作本国海军建设的指导原则之一。要说除了美、英、法海军具有越洋攻击能力以外,其它如荷兰等小国有什么必要造大型两栖舰呢,由什么海向什么陆呢?其实这就是追随美国全球战略的体现。他们的海军战略不能以独立武装力量的视角来评判,必要时,他们的驱护舰只与两栖舰与补给舰都将纳入美国的远征特混舰队。陆上部队也一样,美国盟国圈子里对于快速反应部队的建设,也与全球反恐战争的布局有着密切关系。如波兰、德国等中欧国家几乎没有任何现实的外在危险,武装部队的重点不再是保家卫国的装甲部队的重型火力,而是快反部队、特种部队,讲究的是远程兵力投送能力。
      返回头再看,我们会发现从这个意义上讲,F一35也是不可替代的:F一22太强悍,美国在若千年后将简化版的机型卖给日本这样温顺盟友部无法取得通过国会的同意,更不可能大肆扩敞。如果将来再没有一个低端的隐身战机去顶替F一16、F/A一18去占领盟国市场、整合盟国武力,那对美国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对比文章:wenku.baidu.com/view/a4d54cd8ad51f01dc281f1b0.html(刊载于《航空世界》)

重新认识F-35
      
      美国F一35是未来将大规模装备的第四代战机,是其2l世纪上半期最重要的战机项目之一。可以说该机从诞生以来就一直是全球瞩目的焦点,同时,关于其设计理念和特点也一直存在着很多的争议。毕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信息时代,隐身技术在军事方面的应用也渐趋成熟,世界航空装备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期。F一35就是吹响这一变革的最嘹亮的号角,引起争议是很正常的。古人说:温故而知新。那么从过去历代喷气式战机的发展中是否能找到F一35未来发展的轨迹呢?笔者认为,不妨把上世纪几种典型的战机拿来对比一下,从中也许能理清其发展思想的脉络。

      新一代的F-16?
      如果说类比的话,那么现在大部分人都会首先联想到F一16“战隼”。F一35在表面上是F一22的低端搭配,就如当年F一15与F一16形成高低搭配一样,这也是很多人对“闪电”Ⅱ的最初印象。也正因为如此,F一35在机动性上不会特别出彩(相对于人们心目中最新一代战机的标准而言),使它还没完全开展试飞就已遭受很多非议。毕竟,这是新一代战斗机,连“台风”这样强劲的作战平台也只能被称为三代半,人们对最新锐的四代机——F一35的要求自然不会低。但我们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F一35与F一16在空中力量体系中的基本定位有着根本性的不同。用F一16的作战使用概念去类比F一35会产生很大的偏差,不利于对未来美国空中作战体系做客观的分析和研究。
      我们先来看F一16。该机产生于美国冷战最吃紧的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当时美国一方面在越战中耗费了巨大的资源,战争费用的膨胀成了朝野上下抨击的重点;另一方面,苏联在战略核武器上咄咄逼人的扩张态势,迫使美国不得不在核军备上保持高投入。而美国自身呢,起始于70年代初期的石油危机与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西方世界,美元与黄金脱钩标志着其独霸西方金融体系时代的结束。可以说当时的美国是内忧外患,颇有焦头烂额之感,军费资源相当紧张。科技的发展使各种作战平台的价格都在飞涨,1945年时一架P51“野马”战斗机单价5万美元,相当于美国当时GDP的四百万分之一;而到了80年代中期,一架F一15战斗机单价3000万美元,相当于美国当时GDP的十万分之一,相对价格已经跃升了四十倍。有评论就说,如果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一年的军费可能只够买一架飞机。
      在这种局面下,美国内部在采用哪种武器系统方面开始出现不同的声音,是采购和装备大批量的简单低端武器,还是少量的高端复杂武器系统。显然,这是个在实战检验之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事情。幸好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得相对准确的作战模拟成为可能。当时美军对未来空战进行了大量模拟,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在双方飞机数量较少的情况下,技术性能高的飞机将取得较高交换比;而当双方投入的飞机增大到一定数量后,单机性能对交换比的影响就比较小了。也就是说,一架F一15或F一14对一架米格一23的空战交换比可能高达7或者10,但30架F一15与30架米格一23在体系支持下的大机群空战中,交换比很可能只高出百分之几十。
      那么,美国将要面对的军事形势是怎样的呢?当时世界上的最强武力集中在中欧,冷战时期双方时刻准备的就是应付发生在中欧战场上成千上万飞机、坦克的大决战。很显然,单纯装备一种昂贵复杂的主力战机是不划算的。一种性能类似于F—15的轻型廉价战斗机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选择。可以想象,这样的搭配将能够更好地应对高中低各种烈度战争,既可以在中小规模空中作战中取得明显优势,又可以经得起大规模战争的消耗。因此,我们会发现F一15与F一16的性能比较接近。如果说鼓吹能量空战的“战机黑手党”没能在F—15身上尽情施展的话,那他们对格斗性能的极端追求在F一16身上则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F一15号称“没有一磅重量是为了对地攻击”,中低空空战机动性是其拿手绝活。F一16又何尝不是,其在中低空的机动性、敏捷性上比起F一15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由其基本定位来的。早期F一16甚至不能发射中距弹,更接近一种昼间格斗战斗机。换句话说,F一16能干的,F一15基本都能干,“鹰”的影子可以基本笼罩“战隼”。当然,后来美国空军还是给F一16装上了更完善的航电,并越来越多地让它执行对地任务。这牵涉到美国内部比较复杂的军费分配、作战体系结构矛盾的调整以及国际局势的变迁等多种因素。
      回过头来看“闪电”Ⅱ。F一35产生于美国战略条件最为宽松的时期,当华约集团崩溃后,美国判断从90年代起的20年内是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可以从容布局,为应对未来新的大国崛起做好准备。美国军费虽然因为冷战结束而遭到很大削减,但是外部军事压力很小,可以通过压缩军队规模来平衡质与量之间的矛盾。因此,美国军事科技的发展基本没受太大影响。而20世纪80~90年代多项关键性技术的突破给军事领域带来巨大冲击,信息、隐身等技术的成熟与发展使得军事转型成为新时期各国军界关注的焦点。在这个大背景下,美军的各个军种都在筹划着未来自身的体系架构与角色。于是,F一35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F一22的低端补充,其任务区域显然与后者重叠不多。F一35能做的和要做的,大部分是F一22不会去作也往往做不如F一35好的。再考虑到F一35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三军通用战机,不像F—16那样只属于空军,那么完全可以说该机是一个肩负着把美国几大军种乃至盟国一揽子带入隐身和网络中心战时代重任的新型作战平台。从这个意义上讲,F一35和F一22在美军装备体系中的地位几乎同等重要,并无高低之分。甚至在一些美国国防部高官的眼里,前者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还要高于后者。
      所以我们会发现,F一35在航电先进性和设备完备性上超越了美国和盟国现役的所有战机,达到当代的巅峰,可以说是足斤足两的主力战机,而决不只是F一22的“廉价影子”。而F—16刚出来时最多只能说其航电采用的技术水准不低,但在功能强大和设备完善上相对当时的F一14、F一15、“狂风”、甚至“幻影”2000都处于一定的劣势。
      在这里笔者列举一些细节,就会发现很多有趣的地方:F一16拥有三代战机里最好的座舱视野,这对于一架对地攻击机其实并不是必须的。可美国人后来确实主要拿F一16丢炸弹,“战隼”的空战战绩反而由来自荷兰的飞行员取得。可以说F一16在盟国才是干自己该干的活。而F一35呢,很明显,它在未来要做的工作早已设计好,绝不含糊——在美国国内,“闪电”Ⅱ将是绝对的对地打击主力,如果有更多的对空作战需求,美国人直接生产更多的F一22将是更方便、高效的选择。所以美国人对其空战能力的提升并不很热心。F一16的座舱视野比F一15要好,F一35的座舱视野则不如F一22,这可以算是一个肩负使命的外在表现吧。当然,到了盟国手中,F一35将第一次使它们踏入隐身空战的时代,为其空战能力带来质的提高,估计把各种先进空空导弹等整合到“闪电”Ⅱ身上将是这些JSF计划伙伴国更热心的项目。
      看透了这些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F一35在迅速超过原先设定的价格水准后,并没有对美国军方造成太大刺激;为什么美国空军吵着要F一22,而美国国会与国防部却坚决支持F-35。因为F-35不止是属于空军,它是属于国防部未来国防体系整体规划的一部分。为了保证整个计划的顺利进行,所有的资源不能都放在空军最钟爱的F一22上。或许可以这么看,如果说F-22是新的“超级F一15”的话,F一35却不是“超级F-16”,而是“联合隐身作战平台”。它带来的是一种不能随便类比的新的体系概念。

      新一代的F一111?
      很多人都注意到F一35是一种相当“肥胖”的飞机,如今空军基本型F一35A的空重已经超过13吨,纵向来看,当年F一15A试飞时也基本是这个水平。也就是说F一35已经与当年的双发标准重型机空重相当,而比当年的单发轻型战机F—16重了将近一倍。横向来看,欧洲新一代主力战机“台风”空重约11吨多,“阵风”不过10吨多一些。假如F一35作为F一16接班者而被称为轻型机的话,那“阵风”就要算小型机,我国“枭龙”只能叫微型机了。这显然是荒唐的,可以说F一35是世界上第一种单发重型战斗机。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知道在40年前,美国海军飞行员也曾经面对着一架停在甲板上的庞然大物摇头叹息,那是美国上一次海空通用战机尝试失败的结果一一F一111B。实际上,从基本设计理念来看,F一111与F一35的相似之处几乎不比F一16少:F一11l也是谋求成为一种海空军通用飞机,都追求完善的航电系统以及巨大的内部燃油载量,都不过分追求机动性能。当然,相似之处基本也就是这些,它们在战略理念上仍然有着巨大的差异。上世纪60年代,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为了节省经费,鼓吹多军种通用武器。但海空军显然对武器要求是不同的,空军需要以对地攻击为主的飞机,而海军需要远程巡逻与对空拦截能力更强的飞机。将这两种窘异的要求结合在一架飞机上可是不容易。从技术所提供的资源来看,当时设计人员对于可变后掠翼这样的新技术能带来多大效益仍然没有充分的经验,硬着头皮上马的结果就是这个被飞行员称为“土豚”飞机的肥胖与笨拙。最终,海军型被废弃,空军型则修成正果,成长为卓越的重型战斗轰炸机。
      F一111舰载型的失败有几方面因素,有一个是很多人不太注意的,那就是冷战高峰时期的巨大压力使得项目技术预研很不充分。后来F一14计划的成功既得益于海军得到独立发展飞机的许可,从而把设计要求修正得更加合理,也得益于之前F一111计划积累下的宝贵技术经验。那么现在美国人重新搞起了三军通用飞机,而且又是一个如此肥胖臃肿的大家伙。这到底是发展方向的再次失误还是技术发展的必然无奈?这或许是很多人的疑问。
      首先,F一35显然不是一个准备不足的试验品,其用到的隐身、气动、航电等相关技术都经过了长期成功的验证,不止是子系统,其整体技术方向在F一22上其实已经做了部分验证。它之所以是现在这个样子,是因为美国军方想让它是这个样子,事情并没失控。这和很多人臆测的恰恰相反。当然人们产生疑问也是自然的,因为当今航空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让美国轻而易举地研制出一种飞行性能超强的单座轻型战斗机——接近20吨级推力的先进涡扇发动机、二元或三维矢量推力技术、先进复合材料的制造和加工技术、各种验证机与世界最大规模的风洞群、最先进的计算机模拟技术等等,无不让其他国家的战斗机设计人员眼红心热。可最后美国佬拉出厂房的却是这样一头“肥猪”,“养鸡厂”变成了“养猪厂”,莫非美国人得了失心疯?
      事实并非如此。美国人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规则。如果不站在美国军方这个使用者的角度来看,就不能很好地理解F一35作为革命性飞机的重要意义。所以,我们先以一个设计者的身份看如何满足空军使用上的要求。
      首先,我们可以确认,想要一架全隐身战斗机的话,内置弹舱是必然要求。这会造成机身体积扩大,从而使空重与阻力的增大。其次,这架战斗机的机内载油必须要大。为什么呢,既然已经有了弹舱,为了控制重量和体型,应该减少油量才对。但是一架隐身战机如果机内载油少的话,将对其作战使用带来极大的制约。通过实战人们发现,空中加油和挂载副油箱都有先天的缺陷——依赖空中加油将对加油机队构成巨大的压力,美军在海湾战争期间为了维持每天2000架次的空袭规模,动用了几百架空中加油机,几乎已经达到使用极限。这些“空中乳牛”对于整场战役的胜利可以说绝对不可或缺的。更应清醒认识的是,拥有几百架大中型加油机的国家只有一个——美国。对于其他加油机数量远不到三位数甚至只是零星几架的国家来说,其加油机队所能支撑的空中作战规模是极其有限的。类似英国以“火神”突袭阿根廷斯坦利机场那样的特种远程作战还可以支持一下,对于长时间大规模的作战将是杯水车薪。而且,机内载油多、载油系数高的飞机也将从空中加油上获得更大的好处,带来更强的使用弹性。
      正因为如此,拥有700多架加油机、占世界加油机总数80%的美国也始终在追求作战飞机更大的机内载油量。F一35A空军型机内载油超过了8吨,要知道当年F一15A的这一数据也不过6吨出头。加大机翼面积的F一35C海军型现在所展现的巡逻飞行能力是非常惊人的。
      有人说不是还有副油箱吗?但对于隐身战机来说,外挂副油箱和弹药都将破坏其隐身特性,必须在敌境外一定距离就抛弃副油箱,机内载油不够的话仍然会影响对敌纵深目标的打击,这对一架飞机的隐身能力无疑是种浪费。而且面对瞬息万变的现代战场,这也必然造成作战使用上的诸多不便。
      我们再来看机载设备。对于隐身飞机,一些原本可以用吊舱解决的能力现在也最好整合进机体,比如F一35的光电和红外系统、分布式孔径系统等。此外,还要预留好充足的设备升级空间。毕竟航电设备升级是提升战斗力、保证战机不落伍的最重要手段。对于F一35这样长期主力战机来说,在服役几十年内可能需要搞很多次升级。作为参考,我们看看F一16,其后期改进在发动机推力上可以始终满足新的要求,但燃油不足只能增加保型油箱,设备空间不足就增加机背设备舱,一来二去已经面目全非。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盘点一下:两个内部大型弹舱、8吨以上的机内载油、全套内置航电及其相关设备,很明显,这个飞机怎么设计都小不了。于是,必然需要一种极强悍的发动机,不然飞行能力就堪忧了。而即使是推重比达到10的发动机,当推力从13吨跃进到18吨以上时,重量也还是净增长的。这么一来我们就会发现,13吨的空重指标对F一35来说一点也不奇怪。更何况,F一35还要兼顾海军型和陆战队型的作战性能要求,并尽力维持各型别生产通用性的要求。除此之外,还要兼顾生产成本、生产模式以及降低后勤保障要求。这种系统工程的难度已经是骇人听闻了。从现在情况来看,以洛·马为首的这个工业团队完成得还是很不错的。
      说点题外话,其它国家将来如果想设计一款全隐身战机时也这么算一下,就会知道:在发动机、材料技术、航电等技术进化到足够水准之前,别指望让飞机性能平衡收敛在一个可以接受的点上。如果想达F一35这样进一步在作战性能、通用型、成本等各方面全部平衡在一个高水平上,在可预见的时期内都是不可能的。但后来者仍然可以有所作为,以局部优势塑造自身的不对称战法。比如采取双发设计、减小机内载油从而提高推重比;只装备针对空战的航电设备;追求隐身性能的同时保持足够的高空高速性能而适当放弃高机动性能,以在防空作战中以合适战法对抗四代机;或是以隐身性能为核心,放弃格斗空中能力,以长程隐身对地打击能力形成威慑。在必要的情况下,在成本、可维护性甚至可靠性上都可以先作部分牺牲等等。总之,如F一22和F一35这样性能均衡,是以美国雄厚的科技和经济实力才可以达到,那看似平庸的外表下是傲视天下的实力。作为追赶者,则必须有自己的战略和战术构思,有选择、有重点地勾画下一代战机,才有可能实现自身军事体系的成功进化。
      说这里我们就可以看清楚了,F一35的沉重与F一111的沉重完全不同:F一111是由于其技术不成熟和思路不清晰造成的失控;而F一35则是在作战要求下基于技术与成本的主动平衡。
      美国F一35是未来将大规模装备的第四代战机,是其2l世纪上半期最重要的战机项目之一。可以说该机从诞生以来就一直是全球瞩目的焦点,同时,关于其设计理念和特点也一直存在着很多的争议。
      
      作战性能是否平庸?
      说到F一35的作战性能,往往要牵涉到未来战场的作战模式与战机定位问题。一直以来对F一35持否定态度的人往往会犯两个错误:
      一是过低估计了隐身性能在空中作战的作用。
      隐身技术是一个对空中作战有着划时代影响的技术跃进。早在二战,人们就已经发现,决定大部分空战结果的是对空情的把握和利用,先敌发现、先敌占位的往往就能克敌制胜。越战时据美军统计,一大半飞行员被击落时不知道自己正被攻击。信息感知能力,也就是对空情的掌握,其实是决定空战胜负的第一要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掌握了对方的数量、高度、速度、方向,乃至机型等,己方才能采用正确战术、掩藏自身弱点、抢占有利态势。敌机盘旋速度快了两度算什么,我机战术选择得当根本就不用和你兜圈子;敌机爬升率快了20米/秒算什么,我机已经占据有利高度和方向,敌机那点性能优势可能根本就无从用起就已经被我机抢先锁定并发射导弹击落。一句话,想办法用自己的导弹而不是飞机去和敌机比机动性才是制胜之道。
      进入20世纪70~80年代,超视距空战一步步占据主导地位,信息感知能力所具有的决定性意义丝毫没有减弱。在贝卡谷地之战中,以色列取得压倒性胜利的根本原因不是F一15或F一16对米格一23的性能优势(虽然这优势也是非常巨大的),而是叙利亚在前沿雷达和指挥系统被破坏、干扰的情况下,必须面对以E一2预警机为核心的以色列空战系统。说到底,盲眼的巨汉再强壮也打不过耳聪目明的小个子。而隐身能力最致命的影响,就是使交战双方对空情的掌握重新变得极度不对等。如果说现代航电系统是在增强自身信息感知能力的话,那隐身技术实质上是剥夺了对方的信息感知能力。
      有很多人在研究用战法来克制拥有隐身战机的一方,殊不知只有掌握了充分的敌情才有战法可言。在对方与自身掌握的战场信息有数量级差距时,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将开发和实践出更多更有效的战法,将自身战力优势进一步放大。战法的优势在隐身战机一方,这是无情的事实。而且在隐身能力上,必须抛弃掉某种形象但却是荒谬的联想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这种联想就是把隐身能力当作了哈里•波特的隐身斗篷,穿上就完全看不见。等到我们有了某种不为人知的技术窍门,就如同念了一个咒语,隐身斗篷失效了,我们和哈里•波特又站在一条起跑线上。这当然是个童话。
      隐身技术本质上是一套完整的工业及技术标准,从机身每一个斜面、每一条曲线,到每一个舱口盖、每一条缝隙,都经过严格的测试计算与折衷。方方面面、严格细致,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而一旦实现,就能实实在在带来巨大的战术优势。试想反隐身一方要用什么条件、多少代价去削弱这个优势?而且注意,只能是削弱而不可能彻底破除。而且雷达信号特征减小后,进行电子对抗的效果就将大大提高。在雷达信号低几个数量级的基础上,就算探测手段提高了,隐身目标也比较容易通过电子对抗系统上的进步继续保持不被发现、不被跟踪、不被锁定的能力,其对非隐身目标的作战优势仍将是巨大的。
      打个比方,如果要掩蔽一个0.3平方米的单兵电台,那么只需要抱来一捆干草就可以把它藏得严严实实;如果让你去掩蔽一台30平方米的“飞毛腿”导弹发射车呢?你运来十卡车的干草和树枝也很难掩藏得好。而事实上你这一大堆掩藏用的东西本身就可能会引起注意并被发现。隐身飞机的雷达反射截面积比普通飞机低几个数量级,在对方雷达屏幕上即使出现也只是微弱闪烁的信号,就好比在飞机上看那个0.3平方米的电台,一旦配以电子干扰,将极难被跟踪和锁定。而一架B一52呢,多架干扰飞机组成干扰走廊都不一定能保得住它。至于那些正在发展中的反隐身措施,还没有一个可以作为主战装备的,只能部分削减隐身战机的优势而已。比如米波雷达,最多也就是能够预警,防御战机上的雷达看不见还是不能对来袭的隐身飞机进行超视距作战。就算防御战机换装大功率主动相控阵雷达,可以在一定距离上发现隐身飞机,也很难锁定。因为隐身飞机的信号是闪烁和微弱的,就算防御战机的雷达某一个时刻将其锁定,导弹的雷达导引头仍然可能无法锁定。
      总之,隐身飞机具有巨大的战术优势,完全可以再配合适当的战术来实现先敌发现、先敌摧毁。这是决定性的。但有些人在讨论F一35时,却常常以一句“将来开发出反隐身技术后”就那么轻易抹掉了隐身技术的优势。显然“鸵鸟精神”是要不得的,连客观面对都做不到,那未来战场上又指望用什么来克敌制胜?
      因此,虽然F一35现在还在试飞、飞行性能还未完全展现,但笔者可以确信的是其空战能力将大大超出“台风”、“阵风”等三代半战机,更不要说其它三代机。各中原因就在于这些战机在空战所需信息的获取上与F一35有数量级的差距。所以,笔者认为“超级大黄蜂”甚至“台风”都有可能成为F一35服役的前过渡机型。
      再谈一点,美军为什么对隐身能力这么看重。因为美国在详细评估后认为:缺乏隐身能力的飞机在面对2l世纪以S-400、S-300、“爱国者”、“宙斯盾”、“紫苑”等新一代先进防空系统时,将不具备足够的生存性。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场趋势。随着技术进步,对一个目标已经几乎可以做到发现即摧毁。可以设想,在与技术先进的对手作战时执行对地打击任务,类似F-14D、F-18E/F或F-15E这样最顶尖的第三代战机面对当代主流先进防空体系时有多少生还的希望?不要只看到美军在海湾上空可以纵横驰骋、战损率低,那是因为当时美军是以领先至少一代的空中进攻体系去打击落后的防空体系。如果是面对同等水准、甚至是领先的防空体系呢?先不要说执行任务,自身的生存概率又能有多高?
      具备隐身能力的F一35完全可以与F一22、B一2等一起首先执行“踢开大门”的任务,以全隐身配置先发制人打击和摧毁对方指挥控制节点、防空阵地等。这些目标防护严密、坚固、数量少,很适合全隐身战机突击摧毁,然后再让身后的非隐身飞机蜂拥而入。防空火力减弱时,如果对火力投射密度有要求,F一35也可以外挂武器实施打击。
       第二个容易产生错误的因素,是机动性在当今空战中的影响被高估了。美军曾经做过深入研究,就是模拟推力矢量对空战胜负的影响。当两架战机只进行近距离格斗时,推力矢量对战果的影响很大,机动性提高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如果两机对头从超视距空战打起,那么推力矢量对空战的影响就小很多了,不再是主要因素。当把空战设定为预警机指挥下的机群空战时,推力矢量对空战结果的影响则微乎其微。其实美国GE和PW公司在90年代早期就已拥有成熟的三维推力矢量技术,并且可以为装备F一15、F一16的国家提供改装服务。早在1991年,美国就已经和以色列一起研究把当时的三维矢量喷管用于F一16的技术问题。但迄今却几乎没有国家这样做(除了印度这样的“另类”),根本原因就是在国防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把钱花在提升航电武器系统对战斗力的贡献,要比加装推力矢量提升机动性大得多。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必须要提一下,那就是一般飞机的性能数据都是在净构型或至多带两枚格斗空空导弹的情况下试飞出的数据。而对于F一35来说,其主要设备和武器都已经内置,实战任务载荷下的性能下降要远比一般作战飞机的要小。如果要比较F一35与米格一29的作战飞行能力,不妨让后者挂上导航/攻击吊舱、3具大型副油箱、两枚1000磅炸弹和两枚中距空空导弹,这样才算公平。对于F一35来说,这是其基本配置,而且全部内置,除了重量影响外,对其气动构型几乎没什么影响。而这对于普通三代战机影响就相当大了,原先能轻松飞两倍音速,此时往往连超过音速都作不到;能作9G机动的,可能连4G都困难。所以,尽管F一35的试飞还没结束,但我们也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即使与三代战机里最优秀的型号相比,F一35在任务载荷情况下的飞行性能也将毫不逊色。
      隐身时代的来临对世界军售市场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因为它带来了很多敏感问题,因而也使得原先传统军火进出口国之间的合作面对新的困难。第三代战机研制出来时美国在对外销售上是毫不犹豫的,连F一14“雄猫”这样当时绝对尖端的战机也可以第一时间出售给伊朗。而现在,就连80年代就问世的F—117、B一2等战机的关键技术细节仍然处于严格保密之中,F一22已经被美国国会立法禁止对外销售,哪怕是对最铁杆、最亲密的盟国——日本。在隐身技术上已经有所削弱的F一35同样在耗资巨大、进行专门防泄密设计后,依然在生产转让上小心翼翼,这在以前是没有过的。要知道战斗机和攻击机在美国历史上一直都是以普通技术的面目出现。与战略侦察机、战略轰炸机和截击机等不同,战斗机和攻击机对于盟国都是敞开出售。那么,为什么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关键就在于第三代战机的主要技术基础与第四代战机有着巨大的本质差异。
      第三代战机的技术本质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对称性技术体系,也就是说F一15的技战术优势是来自于其自身的高速度、高机动、载弹量、航程、雷达性能、座舱视野和人机界面等所能达到的性能。对方可以发现它,在这方面它和对手是对称的。对手如果想破解它的优势,也需要在速度、机动性等方面超越它。而隐身战机的优势是带有很强的协作性和非对称性,也就是说对方之所以会在对抗中落于下风,是因为无法发现它或很难发现它。那么,要破解掉其优势,首先不是自己飞行性能等要好过它,而在于能够先侦测到隐身飞机。如果得到了该种隐身飞机的技术资料,那么即使搞不出一个类似的机型,也可以对其构成巨大威胁。比如其吸波涂料的成分、吸波结构的性能、其对隐身效果有巨大影响的软件运作的情况,得到了这些资料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升部分现有装备的反隐身能力,非对称优势将被非对称的部分破解。而在以前,就算了解到F一15的垂直机动性有多好、是怎么得到的,苏联也只能苦干十多年研制出苏一27去与其对抗。
      再者,目前来看隐身技术处于优势地位,包括美国自己也无法完全防范拥有隐身技术的对手对自己造成伤害。比如朝鲜即使获得了50架最新的F一15E战机,也很难真的对美国构成打击,再不济美国也可以用数量优势压垮各种对手。但如果现在朝鲜拥有了50架F一117,那美国很多重要目标还真的难以完全避免被打击、摧毁。正是因为隐身技术的这种敏感性,美国采取了严格的出口管理政策,才出现目前这样的情况:英国与美国为了出售时的技术问题吵得不可开交、美国对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技术处理等等。要知道,美国与英国是连战略核导弹技术都可以共享的国家。
      但是,该出口的还是要出口。战机出口是绑定盟国、维持国际影响的重要手段,不可或缺,美国绝不会因噎废食。虽然技术屏障似乎使得美国对其盟国有点“见外”,但F一35最终仍将会是一个统合西方盟国空军的粘合剂。首先,隐身技术的开发、使用和升级都依赖一个非常庞大先进的工业技术体系,而这个完整体系现在只有美国可以提供。一旦购买了F一35,那么一方面你可能会很快喜欢和依赖上F一35的隐身战力;另一方面,来自美国的配件、升级和培训等等也将是不可或缺。其空中力量将首先围绕F一35重新整合,接着再围绕着美国空中力量重新整合。最终,F一35这种隐身信息作战平台将成为“铆钉”,将大部分西方空战力量“装配”起来。所以,美国即使不得不面对部分技术必然而缓慢得泄漏,也一定要尽可能地多拉盟国入伙。
      事实上我们可以发现,不止是空军体系,现在基本上美国的北约和非北约盟国都将“由海向陆”当作本国海军建设的指导原则之一。要说除了美、英、法海军具有越洋攻击能力以外,其它如荷兰等小国有什么必要造大型两栖舰呢,由什么海向什么陆呢?其实这就是追随美国全球战略的体现。他们的海军战略不能以独立武装力量的视角来评判,必要时,他们的驱护舰只与两栖舰与补给舰都将纳入美国的远征特混舰队。陆上部队也一样,美国盟国圈子里对于快速反应部队的建设,也与全球反恐战争的布局有着密切关系。如波兰、德国等中欧国家几乎没有任何现实的外在危险,武装部队的重点不再是保家卫国的装甲部队的重型火力,而是快反部队、特种部队,讲究的是远程兵力投送能力。
      返回头再看,我们会发现从这个意义上讲,F一35也是不可替代的:F一22太强悍,美国在若千年后将简化版的机型卖给日本这样温顺盟友部无法取得通过国会的同意,更不可能大肆扩敞。如果将来再没有一个低端的隐身战机去顶替F一16、F/A一18去占领盟国市场、整合盟国武力,那对美国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其他飞机在机身上途上标志证明自己击坠了多少敌机 唯独F35在机身上纹上各国国旗证明自己蒙翻了多少国家



其他飞机在机身上途上标志证明自己击坠了多少敌机 唯独F35在机身上纹上各国国旗证明自己蒙翻了多少国家
几分钟前在知远看到这个文章
一鸡多吃,亏MD想出来的馊主意,把任务稍微分解一下造出专用机,早就可以服役了。
F-35的发动机真是神器,能把这么大一个肥猪变飞猪!
有道理
写的不错
A构型的问题基本不大  C和B构型的减重还很难讲  对于动力和机动性还是继续观望为好
逆天的发动机,F135实在是太逆天了。

简直到了发动机决定战略战术的程度了。
不仅是武器内置,以往外挂的各种设备都要内置,而且内油还必须大,这样看来五代机真的不存在轻型化的可能了。。。

法国的五代机计划似乎没有看到。如果法国要发展自己的五代机,估计引擎也会是大瓶颈
laoyilulu 发表于 2011-1-31 14:49
馊主意?三军通用你知道要省多少军费啊
我认为F35服役以后将拥有F117的隐身能力和对地攻击能力,F15的空战能力,F16的机动性,F15E的对地攻击能力(加外挂)。现在关键是造价和进度,造价前段时间听说是降到了6500万美元,如果是这个价格,F35将极具性价比。
道理個蛋……
同意啊。本来的参数就是满负荷的参数,不像3代机,很多参数都是“净”参数。即使是狗斗,估计都不会差过石榴。
这篇文章几年前就看到了   现在再看就是在瞎扯淡
6500万美元,F-16现在也不止这个价吧,外卖价格会更高
trident_chen 发表于 2011-1-31 16:23
现在的定价,最便宜的型号都要1.1亿不带发动机
dlssl 发表于 2011-1-31 16:17

你就瞎扯淡吧,F16的机动性就是遥远的梦想    F15E的载弹量看着F35在泪奔

至于隐形,隐形飞机要更加隐形的难度已经远远高于反隐形继续发展的难度了

F35的隐形相对于F22都有数量级上的差异   F22的隐形水平还达不到F117这种完全放弃机动做隐形的境界   到了2020年也许各种小国仍然拿F35没办法   但是以几大流氓的水平那时候F35能有多隐形就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F35拖去隐形的外衣以后,你们懂的
F135是狠,但是那些YY光靠F135就能把这肥到失调的飞机变成高机动的人还是省省吧

看看球电那可怜的两小翅膀……特别是B型
如果把F-22比作台风,那么F-35更接近于阵风,没有那么好的机动数据但有着更好的航电系统更注重多功能。
理论上台风应该比阵风强得多
但实际军演的表现,阵风反而要明显好于台风,当然,也存在法国急于推销阵风而欧洲四国想比较低调的可能性。
F117是美国人发展的第一代隐形飞机,当时还不能计算连续曲面的RCS值,所以设计成了那样,而F35是美国人发展的第三代、第四款隐形战机,此时的美国人早就可以计算连续曲面的RCS值了,它的隐身性能不可能低于第一代隐形飞机。

F35的外形设计是建立在当今最先进的气动研究与理论的基础上的,再加上大推力的发动机,它的机动性不会低于F16.

F35的翼下有6个外挂架,全机总共可以挂载12枚中距空空导弹和2枚近距空空导弹,挂载量还是十分惊人的。

我认为F35服役以后将拥有F117的隐身能力和对地攻击能力,F15的空战能力,F16的机动性,F15E的对地攻击能力( ...
dlssl 发表于 2011-1-31 16:17

大哥,我都未必敢学你那样说:D

这样说吧,就拿ctol来说,前向低探测的水平应该接近F-117,如果重量再减一减(当然也就意味其他性能要减一减),AF不考虑F-135-PW-100的维护成本及高维护性的话,那空站标准的推重比可望接近F-15C,而F-16那样的敏捷性应该都可以吧(轻喷),尽管胖了点,如果执行的任务可以不考虑匿踪可以外挂,那F-15E那样的载弹量和航程估计都可以有一点点可能。至于性价比吗.......:L

说真的,我不怀疑它能满足USAF的要求,但可惜它是拉了很多盟友进来的,能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就真的难说了
我认为F35服役以后将拥有F117的隐身能力和对地攻击能力,F15的空战能力,F16的机动性,F15E的对地攻击能力( ...
dlssl 发表于 2011-1-31 16:17

大哥,我都未必敢学你那样说:D

这样说吧,就拿ctol来说,前向低探测的水平应该接近F-117,如果重量再减一减(当然也就意味其他性能要减一减),AF不考虑F-135-PW-100的维护成本及高维护性的话,那空站标准的推重比可望接近F-15C,而F-16那样的敏捷性应该都可以吧(轻喷),尽管胖了点,如果执行的任务可以不考虑匿踪可以外挂,那F-15E那样的载弹量和航程估计都可以有一点点可能。至于性价比吗.......:L

说真的,我不怀疑它能满足USAF的要求,但可惜它是拉了很多盟友进来的,能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就真的难说了
手头上刚好有这么段资料,姑且看看,权当抛砖引玉吧,不过这资料很凌乱,而我又是个特懒的人,各位有怪摸怪:L

================================================================

F-35部分
2006年9月份出爐的聯打閃電機相關文件,根據文件記載,各次型聯打機的空重/內載燃料籌載數據分別如下:

F-35A:13,170公斤/8,382公斤

F-35B:14,588公斤/6,352公斤

F-35C:14,548公斤/9,111公斤


不過根據聯打機計畫執行官Maj“Digger”Davis於2007年10月30日所公佈的報告顯示,當減重計畫大功告成之後,正式量產型聯打機空重/內載燃料籌載數據分別預定如下:

F-35A:12,095公斤/8,304公斤

F-35B:13,470公斤/6,078公斤

F-35C:13,606公斤/8,685公斤
基本性能諸元(F-35A CTOL空軍型):
基本空重:13,170公斤/12,095公斤(減重後)
內載燃料:8,304公斤
外掛彈量:13,000磅級以上(約5,900公斤以上)
最大起飛重量:大於50,000磅級 (22,700公斤)
戰機全長:15.20公尺
戰機翼展:10.70公尺
主翼面積:42.70平方公尺
高空飛行極速:1.6馬赫以上
打擊半徑:大於600海浬/1,100公里(內載燃油與內掛2000磅級LGB OR JDAM與AIM-120各兩發)

在看完上述資料記載之後,個人心中出現一個疑惑:F-35的飛行阻力,是否不尋常的高~在內裝高達8,382公斤的燃油之下,其在標準內載武裝(AIM-120*2 + 2000Ib JDAM or LGB)時的打擊半徑居然只號稱大於1,100公里級。

以Rafale戰機為例,依照法國佬過去說法記載,其打擊行動半徑為:

1. 低空穿透打擊:1100km(油箱3具,計4300L燃油,MICA AAM*4,500Ib炸彈*12)

2. 使用兩具1150L適型油箱(CFT)+ 三具總計5700L的副油箱,兩枚SCALP-EG陸攻巡航飛彈以及兩枚米卡空對空飛彈的構型下,打擊半徑據估計將可達1830公里左右。

在第一個狀況下,疾風戰機的燃油攜行總量約為8,140公斤,比F-35A還略少一點(而且就在下所知,以副油箱所攜帶的燃油因為副油箱的飛行阻力之故,要換算為有效內載燃油量的話還得先打個七五至八五折,所以此時疾風戰機的有效內載燃油量應該是7,300至7,650公斤左右)可是卻能在多出這麼多外掛酬載重量與外掛酬載衍生阻力的狀況下,擁有與全部內掛,而且還是單發設計(理論上單發設計的戰機應該會較雙發設計者在飛行阻力和耗油上多些優勢才對)的F-35A約略相當的打擊半徑!!

如果這不是老美蓄意隱瞞F-35真實能耐,或是老法對疾風戰機性能嚴重灌水的話,不知是否意味著F-35在作戰飛行包絡線中的機身阻力非同小可,進而造成其在飛行相同距離,但無論掛載量還是掛載阻力都明顯較少的狀況下反而有更高的油耗........

假設上述狀況為真的話,那F-35的空戰飛行性能就更值得教人憂慮了,真正攸關戰機能量空戰飛行性能的關鍵指標:剩餘功率的優劣高低取決於戰機的重量,推力,以及阻力,F-35已經在前兩項明顯輸人,而如果再考慮機身阻力的話,依照上述情形看來,似乎是會更加雪上加霜的拉大差距........

莫非這就是為了匿蹤打擊所必備的犧牲??要能它機所不能,把兩千多公斤的武裝酬載硬塞在中型戰機的肚內,只好以飛阻大增為代價,而在這樣的狀況下卻又要有匿蹤長程打擊能力,只好再塞進非比尋常的大量內載燃油來在克服大飛阻所帶來的高油耗之餘,還能保有足夠腿長,但此舉又無寧是讓戰機的飛阻問題火上加油..........

如此一來對台灣而言,除了考慮F-35的空優飛行性能外,可能還有令一點值得介意:從帳面性能數字看來,F-35A的腿是很長沒錯,但似乎這是以不成比例的大量內載燃油換來的,對於戰時燃料庫存很可能不足的國家空軍來說呢,其是否真得能夠腿長只怕就是未必未必了........
聯打機專題報導:

1. 日前出廠亮相的AA-1 CTOL原型機將會是空前絕後的一架~其是唯一一架在聯打機重新設計/減重計畫生效前生產的史前機。

2. 在軟體系統方面,AA-1 CTOL原型機將會擁有100萬lines of code,等到全面發展完成後,全功能量產型閃電二世戰機將會擁有600萬lines of code。


3. 世界各國空軍預定採購數量與開始成軍時間:

美國海陸:340架F-35B,預定自2012年起開始成軍。

美國空軍:1,763架F-35A,預定自2013年起開始成軍。

美國海航:340架F-35C,預定自2015年起開始成軍。

英國海空:138架F-35B,預定自2015年起開始交機成軍~不過英國方面估計根據目前計畫進度,英國版F-35B恐怕要直到2018年左右方能進入IOC階段,2020年以後才能達到FOC。

澳洲空軍:100架F-35,可能混搭A型機與B型機,預定自2014年起開始交機成軍。

以色列空軍:確認採購25架F-35A,外加50架可能採購選擇權,預定自2012年起開始交機成軍~以色列空軍是第一個正式下單採購聯打機的國外客戶。

義大利海空:109架F-35A與22架F-35B,預定自2014年起開始交機成軍。

荷蘭空軍:85架F-35A,外加15架可能採購選擇權,預定自2016年起開始交機成軍~不過由於聯打機計畫進度嚴重推遲再加上成本造價飛漲,荷蘭方面目前也在考慮其他替代方案(F-16E,GRIPEN NG,EF-2000,RAFALE)的可能性。

土耳其空軍:100架F-35A,預定自2014年起開始交機成軍。

挪威空軍:48架F-35A,預定自2015年起開始交機成軍,目前正和EF-2000與GRIPEN NG競標中。

丹麥空軍:48架F-35A,預定自2016年起開始交機成軍,目前正和EF-2000,GRIPEN NG與F/A-18E競標中。

加拿大空軍:60架F-35A,預定自2017年起開始交機成軍。


4. 光滑平整無Gap的體表,是匿蹤戰機的基本需求,聯打機在蒙皮鋪設的精度上要求誤差最高不得超過10 thou(0.25 mm),比F-22的要求還高(20 thou / 0.5 mm)。

5. 至於匿蹤塗層的塗裝精度要求之高更是不在話下,其完全得靠超高精度自動塗裝設施執行,無法靠人力執行(先前Billsweetman先生有一篇聯打機專文也提到這是聯打機匿蹤科技在外銷時所會面臨的重大難題之一:老美幾無可能將此高精度自動塗裝設施科技外傳,因此盟邦所擁有的聯打機若不是無法使用這項科技,便是得動不動就把戰機送回美國補妝,費時花力耗曼尼........)~聯打機所採用的匿蹤塗層之密度極高,塗裝時只要不小心多塗厚1 thou(0.025 mm),一整架飛機塗下來便足以增加400磅的呆重.........

法茵堡航展軍機消息動態:
LM聲稱拜匿蹤科技之賜,聯打機在執行空戰任務時的效能將四倍於現役傳統戰機,至於在執行對地打擊任務時的效能更將高達現役傳統戰機的八倍,而操作與後勤支援費用則可望減少80%。
美軍自用聯打閃電機生產計畫與最新成本估算:

1. 預定量產2,443架戰機(1,763架F-35A,320架F-35B,以及360架F-35C)。


2. F-35聯打閃電機近未來預定初期低量生產計畫:

時間/累積產量/累積生產投資
2007年:2架,9億美金
2008年:14架,37億美金
2009年:30架,74億美金
2010年:60架,135億美金
2011年:103架,204億美金
2012年:185架,310億美金
2013年:275架,419億美金

根據2007年的修正計畫,老美預定在2013年結束前將投資419億美金並生產275架聯打閃電機(先前的計畫是在2013年結束前投資493億美金並生產424架聯打閃電機)。


3. 美方先前計畫自用聯打閃電機的生產作業將於2027年完成,在全量生產期間每年將投資約140億美金生產160架自用聯打閃電機;不過目前已修正為生產作業延長至2034年,在全量生產期間每年生產115架自用機。


4. 五角大廈歷年對外公佈聯打閃電機計畫成本變化:

2007年4月9日:在生產作業確定延長至2034年之後,聯打機計畫的預計成本從2006年6月底預估的2764億5,890萬美金,至2006年12月底時大幅提高為2998億2410多萬美金,僅半年間成本漲幅便高達8.5%。

2008年4月7日:在原料預計成本下跌以及對escalation indices和support成本加以修正抑制後,聯打機計畫的預計成本在2007年12月底時為2988億4280多萬美金,比起前一年降低0.3%。
5. 然而根據GAO於2008年3月11日公佈的F-35聯打機計畫年度報告顯示:

a. 整個計畫的總成本極可能須再調高380億美金。

b. 計畫的發展進度很可能得再推遲12至27個月。

c. 美軍2458架聯打閃電機的總採購成本預定將超過3000億美金,之後在役期間的維修與操作成本總合則預估將高達6500多億美金,使聯打閃電機計畫的最終總成本將可望直逼一兆美金大關。


6. 2008年F-22與F-35計畫預算開支一覽:
2006年11月號/2007年1月號/2007年3月號IDRs, Billsweetman有關聯打機計畫的相關報導截錄:

1. F-35A:內掛兩枚2,000磅級JDAM與AIM-120C/D,只靠內載燃料時的打擊半徑(1,100公里)約是同樣只用內載燃料時的F-16戰隼之兩倍半,也比使用1,400公升副油箱加上同樣籌載的戰隼長,但比使用2,270公升級副油箱與CFTS的F-16E/I短腿。

2. F-35B:內掛兩枚1,000磅級JDAM與AIM-120C/D,只靠內載燃料時的打擊半徑(830公里)約是同樣只用內載燃料時的AV-8B之1.8倍,約和使用1,400公升副油箱的戰隼差不多,但是對地武裝籌載只有其1/2重,且無機炮配備。

3. F-35C:內掛兩枚2,000磅級JDAM與AIM-120C/D,只靠內載燃料時的打擊半徑(1,300公里)約是同樣只用內載燃料時的F/A-18C/D的兩倍以上,美國海航預計其作戰打擊效能將比超級蟲提高35%以上。

4. 目前F-135發動機的最大後推約為190千牛頓/43,000磅級,為當今世上推力最強的戰機發動機,不過為了配合世上最肥的單發戰機不斷地”減重有成”,普惠集團仍訂定下了兩階段推力升級計畫,預定將在2014-2015(推力預計提升至45,000至45,500磅級間)與2021-2022(推力預計提升至47,000至47,500磅級間)年間執行。

5. MBDA正在研究將流星BVRAAM整合於聯打機內載彈艙之內,並極力鼓吹英國皇家海航將其納入英規F-35B的Block 4階段武裝配備選單中;根據目前計畫,聯打機專用流星彈將具有可折疊尾翼,並且能掛載於聯打機彈艙的炸彈派龍上,使F-35最多能內掛四枚流星BVRAAM。

6. 至於在老美方面,AIM-120D仍將繼續沿用AIM-120C5/C7所使用的火箭發動機,至於新一代增程BVRAAM計畫無論是AIM-120脈衝火箭 or 衝壓推進衍生型也好,研議中的JDRADM多用途彈也罷,都似乎不是在至少2020年之前可以落實之事。

7. 老美仍未對外銷版F-35能否和美軍自用F-35具備同級匿蹤性能有任何保證,而從最近澳大利亞所爭取到的一項承諾顯示,包括英國在內的所有外銷版聯打機可能都無法擁有與美軍自用者同級的匿蹤性能~美方對澳方作出如下保證:”貴方所將獲得F-35構型在匿蹤性能上,將會和”英國版”聯打機完全相同..........”
Aviationweek網站專文,Billsweetman談F-35B:

首架F-35B量產機於2007年12月18日正式出廠亮相,一名老美軍方長官在出廠典禮致辭時標榜F-35B:?結合了F/A-18的速度與機動性,AV-8B的前進部署能力,F-22A的匿蹤性能,以及無與倫比的現代先進航電科技,可說是截至目前為止,人類在軍事航空科技領域上的最高成就........?

然而Billsweetman先生卻有些不同的意見觀點:?偉大的航空工藝奇蹟,誠然如此;但是有這個必要性與價值嗎????
F-35試飛官談聯打閃電機試飛心得之一:

其中有一段文字內容可以對聯打機的續航力略窺一二:”當時聯打機以比滿載量低約3,500磅的內載燃料量起飛,在空中飛行測試一個半鐘頭之後,落地時還剩下約4,000磅的燃料。”

F-35A的滿載燃料酬載為8,382公斤,扣除7,500磅後,表示在次音速飛行狀況下(截至目前,AA-1聯打機尚未突破音障過),聯打機能以4,980公斤左右的燃料續航一個半鐘頭~換言之理論上其以所有內載燃料所能獲得的次音速續航力當約為兩個半小時左右。

若以平均時速五百節來算的話,則聯打機在這段時間所能獲得的航程約為2,300公里。

F-35試飛員談聯打閃電機試飛心得之二:

1. 聯打機的電戰系統擁有被動定位追蹤識別與鎖定目標發動攻擊的能力。

2. 聯打機上擁有兩套紅外線光電感測系統,Distributed Aperture System(DAS)能將分佈於機身的六具紅外線攝影機所傳來的即時影像統合處理之後投射到飛行員的頭盔顯示器上,讓飛行員能夠穿過座艙機體與自己身體看到戰機360度週遭全天球空域範圍的即時紅外線光電影像,並且可作為飛彈近迫警告系統之用;Electro-optical targeting system (EOTS)則用於長程追蹤識別與標定地面目標之用。

3. 資料鏈系統方面亦將部署兩套:低階的LINK-16用於和自家與盟國友邦超過上百種有LINK-16配備的海空載具溝通,高階的 Multifunction Advanced Data-Link(MADL)則用於匿蹤戰機(F-22A,F-35,B-2A等等)間的匿蹤高速資訊傳輸與交流。

4. 在武器匿蹤內掛方面,試飛官表示未來F-35將能攜帶八枚以上的SDBs,而在AIM-120的內掛攜行量上,目前聯打機最多能內掛四枚,且正在研究將其進一步提升為內掛六至八枚的可能性。

5. 在次音速領域飛行加速性能以及過載盤旋性能方面,F-35的表現並不下於空機無外掛的F-16C Block50,且近似猛禽戰機。

6. 靠著先進強力的飛控系統,聯打機在低速機動操控品質與高攻角超機動性能上的表現其實不惶多讓於有向量推力配備的猛禽戰機,只是在反應速度上不如能量推重強得多的後者。

7. 三種次型聯打機的機動性能概述:
* F-35A:正常過載上限+9.0G,加速性能最佳。
* F-35B:正常過載上限+7.0G,前進部署能力最佳。
* F-35C:正常過載上限+7.5G,整體盤旋性能最佳。

8. 在超音速飛行作戰性能上,試飛員認為只有猛禽戰機才稱得上超凡入聖,真正能明顯壓倒聯打機;其它傳統四代戰機如F-15雖然有著很漂亮的帳面極速性能,但是實際上的飛行操作極少能超過1.2 ~ 1.3馬赫。

9. F-35A的內載燃料酬載不下於大得多的F-22A。

10. F-35存在的最大價值與目的:壓制俄製新一代長程防空飛彈系統(如SA-20)~對於傳統四代戰機如F-16而言,此舉形同自殺。
F-35試飛員談聯打閃電機試飛心得之三:

聯打機於2008年11月13日的試飛中首度突破音障,在全副內裝(2,450 kg內掛武裝酬載)的情況下,於三萬英呎高度達到1.05馬赫飛行時速。

洛馬預定將在未來的飛試中,將全副內裝聯打機的飛行包絡線上限拓展至1.6馬赫:在燃料總酬載近八噸,還掛載著兩枚2,000磅級JDAM與兩枚AIM-120的構型下,能有這樣的飛行時速是可稱得上是當世無雙~即使是猛禽親臨,由於其彈艙無法內掛2,000磅級彈藥,因此在同樣的構型下所能達到的安全飛行極速恐怕也得瞠乎其後。

洛馬集團與美國國防部因應外界針對聯打機空戰性能的質疑,於2008年9月19日所作出的澄清與回應摘要:

1. 澳國媒體日前聲稱所謂在夏威夷空軍基地進行的電腦模擬軍演中,F-35在狗戰中慘遭Su-35修理一事完全是子虛烏有~該場電腦模擬兵推根本沒有進行空戰模擬對抗。

2. 負責主持聯打機計畫的美國空軍高階將領則更進一步指稱:?根據美國空軍的標準電腦空戰模型模擬分析顯示,F-35的綜合空對空作戰性能優勢至少是目前在國際市場上行銷最佳四代機種(暗指Su-35與歐洲雙風)的四倍以上......?
隐身性能的加入使得F35的对空作战能力飞速增长,已经超过了普通三代机的改型以及三代半战机。
战斗机黑手党发来警告:F-35这胖子与F-16没一毛关系
f35主要还是注重多功能性,所以一些性能有所下降
F35背负的东西太多了,性能要求太多,又要满足各个国家的不同需求,还要比三代机好,又不能太大太重,结果......就出现了悲剧
球电神论再出江湖。。
小小大星球 发表于 2011-1-31 16:09
现在问题是这个大麻烦到底有没有达到省军费的目的,这项目超支拖延的……
F-35就是新一代的A-7,一种机动性接近战斗机水平的攻击机,但由于没有其他的换代选择,手头宽松点的各盟国只能免为其难的买来作防空战斗机用,反正未来天朝和毛子也没有什么可能打到自己家门口。倒是MD精明,利用北约的幌子,把这些攻击机包装成战斗机卖出去,再忽悠小弟们一起去中东和阿富汗对地打击,花欧洲的钱和人帮自己打反恐战争。所以只有鬼子和啊三这样的“前线”地区要哭爹喊娘的要买T-50、F-22这样真正的四代制空战斗机。
dlssl 发表于 2011-1-31 16:54
嘴炮谁不会   等肥电CTOL把那计划中的一吨赘肉都减掉再来说也不迟嘛
未定名 发表于 2011-1-31 18:38
不说别的,光是三种机型超过百分之70的零件通用在F-35庞大的数量和服役时间里省下的费用都将让所谓超支的费用相形见绌,更何况如果用2-3种不同的新机型代替F-35所花的研制费用不一定少
邪恶的芋头 发表于 2011-1-31 18:50


    我说的是事实,以及基于事实基础上的推测。F117的设计相当于小学生用固定公式计算梯形、正方形的面积,F35相当于大学生用微积分计算曲面的面积。J20不知道正处于什么阶段。
当年米国军费只有三亿?这么夸张……
小小大星球 发表于 2011-1-31 16:09
少打点仗,神马军费都是浮云。
F16那段现在看很扯谈。。。。。。
F16的出现远比文章说的要复杂。。。。。当然F35也是如此。。。。。

说F35如何不行还是为时尚早呢。。。。。。毕竟是隐身设计和高端航电外加超牛逼的发动机
认同文章中的一个观点:
与其说F35像F16,还不如说更像F111。
他们的共同点是,希望运用某一项最新技术,研制出全能战机。

老美对F35的高期望,建立在装备有代差的不对称战争 前提下。
而对于其他用户,如果没有信息优势、先进弹药等诸多保障,F35的优势很难发挥。

把宝全压在一种全新概念武器上风险确实很大。
如果赢了名利双收,输了大不了从头再来。
一句话: 美国输的起
散香 发表于 2011-1-31 14:46


    +1{:hao:}
别的倒不是大问题。关键这隐身…让人头忒疼,想想没来由的被120干翻…
太长了,就不细看了,反正也不会有什么新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