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官员和近代西方公务员选拔制度的三项比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2:41:28


17至18世纪,普鲁士弗里德里希国王颁布公务员考试聘用制度以来,形成的完善的官员或者公务员制度,实际上就是近代德国常常创造战后经济奇迹的根源。再看看沙俄、拿破仑的法国是怎样选拔官员,形成完善的公务员制度,就会明白这些国家近代如何强大起来的。国家的强盛,要依靠科技创新和教育,但更根本的,还是公务员选拔和任免制度
近代,这些西方国家对公务员,中国称官员的选拔和任免有如下三个特点:
首先,这些国家对公务员的自然科学素养要求很高,像彼得、拿破仑本人就非常热爱几何和工程技术,
身边就围了不少这样的专家,也是他们的核心幕僚和顾问。再者,他们对公务员的选拔,除了必须要求他们是大学毕业以外,而且必须在在多门学科总体取得好成绩,像历史、地理、哲学、法律、经济,
而且还要经过严格的口试及品能测试。其三,他们对公务员的要求和考核非常严格。原则上,公务员不允许兼职,同时按照能力及业绩分为多种等级。
相比之下,1. 自明中叶以来,明朝皇帝周围都是些什么人呢? 会堆青词的,会对对联的,歪曲事实的华丽词,奉承话说得中听,就会得到皇帝重用。其中虽不乏徐阶这样的良臣,可误国害民的严嵩、混淆崇祯视听的周延儒也不少吧? 这些人中庸、无建树之辈为多吧?
2.文官选拔,考核的不是官员的综合素质和普通文化素养。仅仅针对儒教经典的诠释和解读,辅以华丽对仗工整的华丽词藻和文采,便可担当辅国治民的要职,从务实角度,实属荒缪。有明一朝虽然能够出几个不受古人干扰,不钻古书字眼的明清醒人士,如张居正、熊廷弼、徐光启等人。他们这些清醒的能人的出现,并不是得益于儒家科举的选拔,而是因为他们多少还保存了一些常人质朴的求真务实精神。换到今天,这样的能人可以多如牛毛,并不稀罕。
3.明朝的官员除了张居正时代有绩效考核及相应升迁贬谪制度之外,其后的年代似乎变本加厉,与皇亲国戚勾结侵夺百姓财产不说,对办实事的大臣也是恶语中伤,那言官诋毁的水平也是科举选拔出来的。
综上,晚明的核心政治舞台被东林党一伙占领之后,被来自白山黑水的质朴野蛮人打败,纯属文官选拔制度上的原因。而沙俄、欧洲大陆近代的崛起,也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官员、公务员选拔任免制度,也就是国运盛衰的根源

17至18世纪,普鲁士弗里德里希国王颁布公务员考试聘用制度以来,形成的完善的官员或者公务员制度,实际上就是近代德国常常创造战后经济奇迹的根源。再看看沙俄、拿破仑的法国是怎样选拔官员,形成完善的公务员制度,就会明白这些国家近代如何强大起来的。国家的强盛,要依靠科技创新和教育,但更根本的,还是公务员选拔和任免制度
近代,这些西方国家对公务员,中国称官员的选拔和任免有如下三个特点:
首先,这些国家对公务员的自然科学素养要求很高,像彼得、拿破仑本人就非常热爱几何和工程技术,
身边就围了不少这样的专家,也是他们的核心幕僚和顾问。再者,他们对公务员的选拔,除了必须要求他们是大学毕业以外,而且必须在在多门学科总体取得好成绩,像历史、地理、哲学、法律、经济,
而且还要经过严格的口试及品能测试。其三,他们对公务员的要求和考核非常严格。原则上,公务员不允许兼职,同时按照能力及业绩分为多种等级。
相比之下,1. 自明中叶以来,明朝皇帝周围都是些什么人呢? 会堆青词的,会对对联的,歪曲事实的华丽词,奉承话说得中听,就会得到皇帝重用。其中虽不乏徐阶这样的良臣,可误国害民的严嵩、混淆崇祯视听的周延儒也不少吧? 这些人中庸、无建树之辈为多吧?
2.文官选拔,考核的不是官员的综合素质和普通文化素养。仅仅针对儒教经典的诠释和解读,辅以华丽对仗工整的华丽词藻和文采,便可担当辅国治民的要职,从务实角度,实属荒缪。有明一朝虽然能够出几个不受古人干扰,不钻古书字眼的明清醒人士,如张居正、熊廷弼、徐光启等人。他们这些清醒的能人的出现,并不是得益于儒家科举的选拔,而是因为他们多少还保存了一些常人质朴的求真务实精神。换到今天,这样的能人可以多如牛毛,并不稀罕。
3.明朝的官员除了张居正时代有绩效考核及相应升迁贬谪制度之外,其后的年代似乎变本加厉,与皇亲国戚勾结侵夺百姓财产不说,对办实事的大臣也是恶语中伤,那言官诋毁的水平也是科举选拔出来的。
综上,晚明的核心政治舞台被东林党一伙占领之后,被来自白山黑水的质朴野蛮人打败,纯属文官选拔制度上的原因。而沙俄、欧洲大陆近代的崛起,也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官员、公务员选拔任免制度,也就是国运盛衰的根源
不知道你有多了解明朝,你知道明朝官员需要知道那些知识吗?我需要资料,而不是无端的评论。
451666552 发表于 2011-1-16 23:50


    欢迎拍砖、愿闻其详
Q6 发表于 2011-1-16 23:54


    一千多个县,几百个府,地方中央十几万官员。你举的这些例子,你不认为很武断?…
六部直接秉承皇帝意旨办事。洪武十五年,仿宋朝制度,设殿阁 大学士 ,当时设有华盖殿、武英殿、 文渊阁 、东阁、文华殿等大学士之名,后称为“内阁”。开始设立时,大学士之职掌“侍左右,备顾问”,秩为正五品。成祖时,大学士开始参预机务,仁宗时,阁臣之权渐重。到世宗嘉靖时,改华盖殿为中极殿,谨身殿为建极殿,大臣之阁衔随之变动。大学士的班次列在六部 尚书 之上,成为事实上的宰相,首席大学士称为“首辅”,权力极重。(相权可以制约皇权。)
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下设四司:明清为 文选清吏司 、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司的长官为郎中,副长官为员外郎,其属官有主事,令史, 书令史 等。文选清吏司掌考文职之品级及开列、考授、 拣选 、升调、办理 月选 。验封司掌封爵、世职、恩荫、难荫、请封、捐封等事务。稽勋司掌文 职官 员守制、终养、办理官员之出继 、入籍、复名 复姓 等事。 考功 司掌文职官之处分及议叙,办理京察、大计。吏部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个 清吏司 (文选、验封、稽勋、考功),每司各有郎中一人, 员外郎 一人,主事一人等官。吏部职权特重,为六部之首。户部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十三清吏司(浙江、 江西 、湖广、陕西、 广东 、山东、福建、 河南 、山西、 四川 、广西、贵州、 云南 ),各司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也许在你的眼睛里吏部是打酱油的。)设御史台,洪武十三年改为督察院,有左右御史、左右副 都御使 、左右佥都御使等官。又设 十三道 监察御史(一百一十人)。都御使是“纠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十三道监察御史的职责是“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在内两京刷卷,巡视京营,监临乡、会试及武举,巡视光禄,巡视仓场,巡视内库、 皇城 、五城,轮值 登闻鼓 。外巡按,清军,提督学校,茶马,巡漕,巡关,攒运,印马,屯田。师行则监军纪功”。巡按称为“代天子巡狩”。官虽不高(正七品),出外巡查时权力却很大。设 通政使司 ,有通政使、 左右通政 、左右参议等官,掌管“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监督机构,权力类似于纪检部门)。
大理寺 ,有卿、左右少卿、左右寺丞等官,掌“审谳,平反刑狱之政令”。与刑部、督察院合称“ 三法司 ”,重大案件由“三法司”会审。(司法。)

欢迎拍砖、愿闻其详
Q6 发表于 2011-1-16 23:54



    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昭告天下:“自今年八月始,特设科举。务取经明行修、博通古今、名实相称者。朕将亲策于廷,第其高下而任之以官。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毋得与官。”(《明史》卷七十,《选举制》二)乡试。出场试经义一道,《四书》义二道;二场,论一道;三场,策一道。发榜后十天,还对被录取者进行以骑马、射箭、书法、算术、律令为内容的考试。国子学是中央一级的学校,建于南京鸡鸣山下,不久改成国子监。国子监设祭酒一人(总领监务),司业二人(分掌六堂,主持教务)。下面分设监丞(管训导),典簿(管总务),典籍(管图书),典馔(管食物),博士(负责分经授课),助教、学正、学录(分别负责管理六堂事务)。在国子监学习的学生统称监生,举人入监的称举监,生员入监的称贡监,官僚子弟入监的称荫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
    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朱棣在北京设立国子监,永乐十八年(1420)迁都北京,称原来的国子监为南京国子监。这就是明史上的南监和北监。
    明代的国子监分为六堂,分别以率性、修道、诚信、正意、崇志、光业命名。学习内容乐乐儒家的经典《四书》、《五经》之外,还有刘向的《说苑》、律令、书法、数学、《御制大诰》等。每月试经、书义各一道,诏、诰、表、策、论、判中选二道,每天习二百余字。监生们的工课,由各班斋长负责监督。(你是不是认为天天读四书五经呢?算数,天文,地理,兵法,法律等,这些都是必修的,只是侧重于经典而已。)
欢迎拍砖、愿闻其详
Q6 发表于 2011-1-16 23:54



    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昭告天下:“自今年八月始,特设科举。务取经明行修、博通古今、名实相称者。朕将亲策于廷,第其高下而任之以官。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毋得与官。”(《明史》卷七十,《选举制》二)乡试。出场试经义一道,《四书》义二道;二场,论一道;三场,策一道。发榜后十天,还对被录取者进行以骑马、射箭、书法、算术、律令为内容的考试。国子学是中央一级的学校,建于南京鸡鸣山下,不久改成国子监。国子监设祭酒一人(总领监务),司业二人(分掌六堂,主持教务)。下面分设监丞(管训导),典簿(管总务),典籍(管图书),典馔(管食物),博士(负责分经授课),助教、学正、学录(分别负责管理六堂事务)。在国子监学习的学生统称监生,举人入监的称举监,生员入监的称贡监,官僚子弟入监的称荫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
    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朱棣在北京设立国子监,永乐十八年(1420)迁都北京,称原来的国子监为南京国子监。这就是明史上的南监和北监。
    明代的国子监分为六堂,分别以率性、修道、诚信、正意、崇志、光业命名。学习内容乐乐儒家的经典《四书》、《五经》之外,还有刘向的《说苑》、律令、书法、数学、《御制大诰》等。每月试经、书义各一道,诏、诰、表、策、论、判中选二道,每天习二百余字。监生们的工课,由各班斋长负责监督。(你是不是认为天天读四书五经呢?算数,天文,地理,兵法,法律等,这些都是必修的,只是侧重于经典而已。)


明朝会试第一场:默写经典,第二场:各种公文的书写,比如诏书以及上下级,同级之间的公文来往,第三场:就各种经典提问,都是问答题。
殿试为策论:就当时的时事提问,写出分析以及解决方案。大概相当于公务员考试的申论。
我个人觉得,这种考试其实相当的科学。要说起来,和现在的公务员考试相当的类似。


从上所说的以及LZ的举例,可见LZ不但对明朝的官员制度选拔一无所知,而且逻辑混乱,所举的例子和论点浑身都不搭界。

建议回家多读点书再来。

明朝会试第一场:默写经典,第二场:各种公文的书写,比如诏书以及上下级,同级之间的公文来往,第三场:就各种经典提问,都是问答题。
殿试为策论:就当时的时事提问,写出分析以及解决方案。大概相当于公务员考试的申论。
我个人觉得,这种考试其实相当的科学。要说起来,和现在的公务员考试相当的类似。


从上所说的以及LZ的举例,可见LZ不但对明朝的官员制度选拔一无所知,而且逻辑混乱,所举的例子和论点浑身都不搭界。

建议回家多读点书再来。
如果LZ需要资料,我可以上传明朝进士考试的考卷原题。
xrayner 发表于 2011-1-17 00:31


    我觉得楼主对明朝根本就不了解,看了几篇网贴,就敢黑明了!最起码也得把明史啃完吧?
真的,LZ说的那些东西我想批判都无从说起,因为从头到尾都是既没逻辑又没常识,简直无从批起。浑身都是窟窿,打补丁都没法打。
而且,写作水平也太差了,前言不搭后语。举例都和自己的论点完全没关系的。
有明一朝虽然能够出几个不受古人干扰,不钻古书字眼的明清醒人士,如张居正、熊廷弼、徐光启等人。他们这些清醒的能人的出现,并不是得益于儒家科举的选拔,而是因为他们多少还保存了一些常人质朴的求真务实精神——这句话是LZ做梦做出来写的吧?请举例说明张,熊,徐是如何不受古人干扰的,是如何不钻古人字眼的,是如何求真务实的,为何他们考了科举但是不得益于儒家制度的选拔?

换到今天,这样的能人可以多如牛毛,并不稀罕。——我还真没看到几个可以和张居正相比的政治家,和徐光启相比的科学家,更不要说多于牛毛。
晚明的核心政治舞台被东林党一伙占领之后,被来自白山黑水的质朴野蛮人打败,纯属文官选拔制度上的原因。————————无知到极点,懒得说了。
连明朝灭亡在谁手里都不知道,就来乱喷。
呵呵,楼主在网上不知道哪个不着调的论坛找出这样一篇水贴本来是来反驳我的,却被楼上几位拍得鼻青脸肿,我倒是现在才看到;P

http://lt.cjdby.net/thread-1052208-1-1.html
风君子 发表于 2011-1-17 08:05


    +1
z制者用给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使自己更为凶暴“。
未命名.JPG
《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 .二十一节.中华帝国
孟德斯鸠的话一点都不假,满清入关以后,就将明朝的这套枷锁发挥到极致,用科举禁锢汉人的思想到了极致,对汉人大兴文字狱不说,同样入仕做官,满人则可享有不读圣贤书就进入权力核心的特权。入关以后的200年,就是中原文化创造力最黑暗的200年。即使以后来的清朝为例,你说说继承明朝的文官选拔体系,值得推崇的地方在哪里?
    德国人韦伯的批评没有孟德斯鸠那么尖锐,但也看到了这种文官体系”不能让国家机器精确运转”的实质。未命名2.JPG
<儒教与道教〉节选

西方近代以来,他们如果没有认识到东方的这些弊端,就不会走出一条不同的新路子。像你这样还关着门意Y他们还推崇,确实有些让人贻笑大方。
451666552 发表于 2011-1-17 00:28


    你说了这么多,最重要的八股文怎么没有提一个字啊?


明代科举制度之特色如下:
考试规定以八股文取士,有一定之格式及字数限制。考试内容须以朱熹学说为立论依据,所作文章须彷宋经义。明代对出身翰林之进士极为重视,非翰林不能进入内阁。
明代科举制度对政治、社会、学术之影响:

明代设科取士,对政治造成下列影响:

1.        政治方面:明代规定进士入翰林院才能出任大官,造成科场有品流之分,进士及第为清流,秀才举人为浊品,难以升迁。浊流自形卑下,鑽营谋私,致吏治败坏。
2.        社会方面:士子为搏取功名,终日鑽研八股,对修身立人及天下事务一无所知;考生只能代圣人立言,难以发表己见,终致民智蔽塞
3.        学术方面:科举试题出自四书五经,考生文章须倣宋代经义,立论以朱熹学说为依据,规限士子思想,窒碍学术研究,影响日后人文科学及自然科学之发展。

总言之,明清以八股取士,规限士人的思想,妨碍学术的发展,产生了禁锢人才的反效果,故明末清初儒顾炎武评曰:「八股之害有甚于焚书」不无道理。

明代科举制度之特色如下:
考试规定以八股文取士,有一定之格式及字数限制。考试内容须以朱熹学说为立论依据,所作文章须彷宋经义。明代对出身翰林之进士极为重视,非翰林不能进入内阁。
明代科举制度对政治、社会、学术之影响:

明代设科取士,对政治造成下列影响:

1.        政治方面:明代规定进士入翰林院才能出任大官,造成科场有品流之分,进士及第为清流,秀才举人为浊品,难以升迁。浊流自形卑下,鑽营谋私,致吏治败坏。
2.        社会方面:士子为搏取功名,终日鑽研八股,对修身立人及天下事务一无所知;考生只能代圣人立言,难以发表己见,终致民智蔽塞
3.        学术方面:科举试题出自四书五经,考生文章须倣宋代经义,立论以朱熹学说为依据,规限士子思想,窒碍学术研究,影响日后人文科学及自然科学之发展。

总言之,明清以八股取士,规限士人的思想,妨碍学术的发展,产生了禁锢人才的反效果,故明末清初儒顾炎武评曰:「八股之害有甚于焚书」不无道理。
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治的工具,同时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

连明朝灭亡在谁手里都不知道,就来乱喷。
xrayner 发表于 2011-1-17 00:49


明朝灭在谁手里,崇祯最清楚。不是李闯,也不是满鞑子,就是他身边的一帮大臣。
“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连明朝灭亡在谁手里都不知道,就来乱喷。
xrayner 发表于 2011-1-17 00:49


明朝灭在谁手里,崇祯最清楚。不是李闯,也不是满鞑子,就是他身边的一帮大臣。
“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xrayner 发表于 2011-1-17 00:39

慢慢来,不久你就会明白主贴的含义了。
其实很多人都不想拍你……明亡于大臣?笑话!就是历史大家也不敢轻易的给某朝灭亡下定义吧?楼主认为你看的比我们远还是智商上有优越感?法国是有优秀的官员选拔制度啊!于是有了路易十四国王上了断头台,有了拿破伦的滑铁卢,有了色当,有了巴黎公社的一群起义者,有了贝当政府……于是我得出了法国政府倒台是因为这届政府的文官选拔制度落后,这才是根本原因…
Q6 发表于 2011-1-17 22:50


    这次考试不及格都是老师的错,真的。
Q6 发表于 2011-1-17 22:14


    龙洞山人叙《西厢》(1),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2),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于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3)。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4),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5),又变而为传奇(6),变而为院本(7),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8),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什么六经(9),更说什么《语》、《孟》乎(10)!
  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后学不察,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决定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云耳。医药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11),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呜呼!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 [1] 
回复 19# Q6


    可能你不知道作者是谁,也给你一起贴上吧。李贽(1527~1602)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不应会试。历共城知县、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安知府。旋弃官,寄寓黄安、麻城。在麻城讲学时,从者数千人,中杂妇女,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被诬,下狱,自刎死。李贽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等。
中文名: 李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晋江(今福建泉州)
出生日期: 1527年10月26日
逝世日期: 1602年3月16日
职业: 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
Q6 发表于 2011-1-17 20:46


    西方人的评价堪比圣旨,受教了。
Q6 发表于 2011-1-17 20:46


    西方人的评价堪比圣旨,受教了。
Q6 发表于 2011-1-17 21:20
回复 17# Q6


    给你摘一段:说起清代八股文,可以说早已是臭名远扬的了。历史上的争议不说,从本世纪初或上世纪末,就已被人骂臭了。直到近年报纸上,还有人写文骂它,可以说是骂了已一个多世纪。但这中间却有—些区别,即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痛骂八股文的,大多是清末的维新派,或民族革命分子,这些人也都是受八股文教育出身的,有的甚至是科举考试两榜出身,进士翰林,他们愤列强之侵凌,痛朝政之腐败,或呼变法维新,或呼排满革命,八股时文、科举制度,被攻击痛骂,均首当其冲。接着清政府废八股、停科举、兴学堂,种种措施,虽未能挽救清朝的灭亡,却也使中国教育制度向前迈进了一步。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民族革命继之反帝反封建,自然八股余孽,仍在痛骂之列。《反对党八股》,更使“八股”之名,形如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了。这样最早在本世纪初骂八股的人,还知道八股是什么样子。后来到本世纪前期,受过八股教育的就越来越少,只模糊地把八股当成是腐朽空洞的代名词了。因而有《反对党八股》的名文出现。时至今日,本世纪末,连活了一百一十岁的前清秀才苏局仙老人也于去年去世了,就是说实际接触过八股文、受过八股文教育的人一个也没有了。对八股文有些模糊印象的人,也十分稀少了。对这一历史事实,在毫无所知的情况下,仍然一再重复维新时期、辛亥、五四时代的论调去骂它,而又不知所骂者为何物,岂非滑稽。极“左”思潮,对史学观点的影响,长期以来,是十分严重的。万恶的封建社会、万恶的旧社会,反正一边倒,予以臭骂就是了。常常以此代替较为科学客观的分析认识,对已经逝去的历史事物,自然无所谓,反正逝者如斯夫,过去的总是过去了。遗憾的是对于现在和未来,那就造成了许多模糊和错误的历史认识,或使人陷于习惯盲从的思维状态,这是十分遗憾的。
  八股文这一经历明清两代,延续了五百年的惟一教育、考试专用文体,五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无一不是这一教育制度训练出来的人。在漫长历史时代中的那些名人,那些学者,那些志士仁人,今天尚均予以肯定。而培养他们的却是腐朽不堪,空洞无物的八股文教育,这又该如何解释呢?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历史矛盾现象。如果用简单化的谩骂予以否定,自然十分容易,但如果反问一句,如何解释这一矛盾,那该怎么说呢?不能解释八股文教育的作用,就无法理解这五百年中各种人材的成长过程;不理解这些人物,又如何能较清楚地理解这五百年来的历史,尤其是与本世纪衔接着的这段历史?难道这真是一笔糊涂帐吗?为此我感到有必要客观地以现在观点认识一下这个矛盾。如果是个谜,也应该试着解一解,猜一猜。不该满足于糊涂状态,跟着世纪初的人盲目地乱骂。为此我试着写了这本小书。题目似乎是腐朽的,而自认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严肃的课题。
451666552 发表于 2011-1-17 23:41


    继续,谢谢。
451666552 发表于 2011-1-17 23:32


    圣旨谈不上,追根溯源才重要,东方西方的都一样。
Q6 发表于 2011-1-17 22:04

    民智不开啊!徐光启是典型。吕坤、陈献章、吴与弼、胡居仁、娄谅、湛若水、王艮、李贽、何心隐、王畿、聂豹、 罗洪先、 黄宗会、刘宗周、张履祥、陈确、薛瑄、黄宗羲、王夫之、顾宪成……以你的论点,这些家伙都是‘对修身立人及天下事务一无所知;考生只能代圣人立言,难以发表己见。’
回复 30# Q6


    《清代八股文》作者是邓云乡,自己看。还要喂到嘴里?
451666552 发表于 2011-1-17 23:22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与欧洲列强之间的战争,
和一小撮蛮族的军事冒险,打垮一个西学东渐中的庞大帝国,
没有可比性。
Q6 发表于 2011-1-17 23:58


    一个统治东北和蒙古,有几十万军队,有自己的典章制度的政权是一小搓蛮族?
Q6 发表于 2011-1-17 23:58


    一个统一不久的普鲁士打败欧洲第一强国法兰西帝国,没有可比性?还是一个才复兴十年不到的德意志打败欧洲第一陆军强国法兰西共和国,才有可比性?
(你是不是认为天天读四书五经呢?算数,天文,地理,兵法,法律等,这些都是必修的,只是侧重于经典而已。)”吗?
451666552 发表于 2011-1-18 00:06

普鲁士打败欧洲第一强国法兰西帝国,就是我1楼第一段话的结果。
Q6 发表于 2011-1-17 23:53

    那怎么不引用教科书上讲的科举制度打破了门阀制度?靠八股取士的朝代居然还能写出天工开物?全民愚昧怎么有个叫本草纲目的东东?农政全书是干啥玩意的?方以志那厮就没写物理小识吧?贴点吧: 李时珍《本草纲目》(1578年);
  朱载堉《律学新说》(1584年);
  潘季驯《河防一览》(1590年);
  程大位《算法统宗》(1592年);
  屠本畯《闽中海错疏》(1596年);
  徐光启《农政全书》(1633年);
  宋应星《天工开物》(1637年);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1640年);
  吴有性《瘟疫论》(1642年)。综上:由你的观点得出,这些家伙不学八股,不然怎么不是愚昧的呢?再来翻译本:《测量法义》 利马窦和徐光启,1607年
  《表度说》 熊三拔,1611年
  《泰西水法》 熊三拔和徐光启,1612年
  《几何原本》 利马窦和徐光启,1613年
  《同文算指》 利马窦和李之藻,1613年
  《乾坤体义》 利马窦,1614年
  《圆容较义》利马窦和李之藻,1614年
  《天问略》 阳马诺,1615年
  《职外方纪》 艾儒略,1623年
  《远镜说》 汤若望,1626年
  《寰有诠》傅泛际和李之藻,1628年
  《名理探》 傅泛际和李之藻,1631年
  《奇器图说》 邓玉函和王徵,1634年
  《主制群征》 汤若望,1636年
  《寰宇始末》 王丰肃,1637年
  《五纬历指》 罗雅谷,1637年
  《性学粗述》 艾儒略,1637年
  《建筑十书》 古罗马建筑学家维特鲁维
  《数学札记》 荷兰数学家军事工程学家西蒙
Q6 发表于 2011-1-18 00:12


    现在当官的有多少懂怎样使用武器的?法国的文官对打仗很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