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三年困难时期四川粮食危机的客观因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1:43:09
凤凰网资讯 > 历史 > 中国现代史 > 正文2010年12月18日 09:33 四川党史党建网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 ... 17_0.shtml1959-1961年,四川粮食连续三年大幅度减产,城乡水肿病流行,出现大范围人口非正常死亡。造成严重粮食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自然灾害的影响也是不能忽略的因素。

四川解放以后,在党的领导下,打破了几千年的土地私有制度,进行土地改革。紧接着又进行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生产关系的变革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粮食产量逐年提高。这就形成了从1951年起连续六年粮食总产量逐年增加的好形势。这在科学技术难以准确预测气候,中国的农业科学技术还处于相当落后的时代,能够做到这一点,在中外历史上实属罕见。

就气候而言,古人得出“三丰两歉”之说是长期以来生产经验的总结,直到现在还有相当多的历史阶段仍然表现出这一规律。然而1951-1956年粮食总产量(以亿斤为单位计)分别是:307.6、328.4、358.1、380.6、392.1和431.2,每年增长幅度(%)分别是:6.0、6.9、9.0、6.3、3.0和10.0,六年平均增幅度为6.8%。这一成绩的取得,主要是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需要所产生的效应。从气候来看,这六年中1952年和1955年全省农业受灾面积均由一般年份的400至700万亩扩大为1000万亩,并不是风调雨顺的特好年景。在播种面积并无突出变化的前提下,粮食总产连年增长主要依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六年的单位面积产量是1950年亩产210斤,1956年亩产266斤,每年增产11斤,增幅达到26.7%,年均递增4%。这种稳定提高的趋势是历史罕见的。

“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连续六年农业丰收和粮食增产,使全党尤其是党的主要领导人在认识上产生了错觉,指导思想上滋长了骄傲情绪,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对形势作出了不切实际的估计,经济发展战略由协调、稳定发展,逐步走向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从1957年底开始,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为主要特点的左倾思想逐步形成与显露,丢掉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苦干实干的优良传统。有的领导干部对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缺乏客观冷静的分析,对当时大部分农民还未越过“温饱线”,有的地区仍然过着“红苕半年粮”“玉米为主粮”的日子的客观现实并未全面、深刻了解,错误地认为粮食的增产似乎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四川的粮食生产已经过关,粮食产量仍然将大步地攀升。事实上,自然灾害的周期性活动,使得粮食生产波动的形成带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必然性,粮食生产连续增长几年后,总是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粮食增长率降到一个相对较低水平,甚至出现粮食产量绝对值下降的情况。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联合国减灾科技委员会报告中所描述的中国:“这是一个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大陆地震的频度和强度居世界之首;台风登陆的频率平均每年高达7次;从有人类记录以来,旱涝灾害、山地灾害、海岸带灾害每年都在中国发生。而四川也是自然灾害频发的省份。”

1959-1961年,我国农业遭受了特大的自然灾害。全国16亿多亩的耕地,在1959年有6亿亩受灾,在1960年又有9亿亩即全部耕地的一半以上受灾,其中灾情特别严重的有3亿亩至4亿亩。这样的灾害是百年未有的,尤其是灾害主要集中在主要产粮区河南、山东、四川、安徽、湖北、湖南、黑龙江等省区的旱灾,占全国受灾面积的82.9%,而且各种灾害交替出现,对粮食生长影响十分严重。从1959年起,四川农业连续三年遇到比较严重的自然灾害,受灾面积最大时达到80个县。

1959年9月2日,《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坚决反对右倾思想、增产节约粮食、胜利度过灾荒的指示》中提到“……继续同旱灾搏斗,力求做到重灾区保产,轻灾区增产,无灾区大大增产,这是我省农村当前的主要战斗任务。”1960年7月18日,《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大力节约粮食防备灾荒的指示》中提到:“由于去年严重的灾荒造成很大的困难,今年部分地区长期少雨,有的甚至一直未下透雨,最近一些地区又降雨过多过猛、洪涝成灾。”从这些原始文件中可以看到,1959年以来四川各地普遍受灾,粮食生产面临严峻挑战。1960年9月6日,《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党全民动员,大抓粮食增产节约,战胜灾荒,保障城乡人民供应的紧急指示》具体地记录了当时受灾的状况:“首先是涪陵、万县、重庆市的一部或大部分地区,从七月中旬直到现在,始终未下过透雨,许多农作物生长不好,甚至旱死,而且有的地区已经发现有社员向外地逃荒的现象。宜宾、达县、南充等一部分地区,也有秋旱的情况。估计今年全省受灾的县约有四十来个,受到旱洪和风雹灾害的面积,大约有两千万到三千万亩,受灾人口大约有一千五百万人以上。”数据说明,当时四川的情况相当严峻,在广大农民普遍靠天吃饭的年代,恶劣天气状况极大地影响了1959-1961年的粮食产量。

尽管在1959-1961年省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防御自然灾害,但行动迟缓,严重的后果不可避免。1962年4月李井泉在省委扩大会议上总结道:“在一个时期对工作的成绩有自满情绪,对自然灾害带来的破坏性和严重后果,对自然灾害给予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上带来的破坏性,特别是灾情的影响要持续反映到第二年、第三年的严重后果估计不足,因而在克服自然灾害所采取的办法上,也不够及时有力。”

参考书目:

《增粮兴蜀—当代四川粮食工作概述》,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编。

《300年来大灾一半在中国,抗灾史贯穿五千年》,腾讯网2008年5月25日。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四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坚决反对右倾思想、增产节约粮食、胜利度过灾荒的指示》,省委办公厅印发,1959年9月2日,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藏。

《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大力节约粮食防备灾荒的指示》,1960年7月18日,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藏。

《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党全民动员,大抓粮食增产节约,战胜灾荒,保障城乡人民供应的紧急指示》,1960年9月6日,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藏。

《关于健全党的生活,加强党的团结的问题》,1962年4月12日,中共四川省委文件,总号(62)83号,四川省档案馆藏。凤凰网资讯 > 历史 > 中国现代史 > 正文2010年12月18日 09:33 四川党史党建网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 ... 17_0.shtml1959-1961年,四川粮食连续三年大幅度减产,城乡水肿病流行,出现大范围人口非正常死亡。造成严重粮食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自然灾害的影响也是不能忽略的因素。

四川解放以后,在党的领导下,打破了几千年的土地私有制度,进行土地改革。紧接着又进行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生产关系的变革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粮食产量逐年提高。这就形成了从1951年起连续六年粮食总产量逐年增加的好形势。这在科学技术难以准确预测气候,中国的农业科学技术还处于相当落后的时代,能够做到这一点,在中外历史上实属罕见。

就气候而言,古人得出“三丰两歉”之说是长期以来生产经验的总结,直到现在还有相当多的历史阶段仍然表现出这一规律。然而1951-1956年粮食总产量(以亿斤为单位计)分别是:307.6、328.4、358.1、380.6、392.1和431.2,每年增长幅度(%)分别是:6.0、6.9、9.0、6.3、3.0和10.0,六年平均增幅度为6.8%。这一成绩的取得,主要是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需要所产生的效应。从气候来看,这六年中1952年和1955年全省农业受灾面积均由一般年份的400至700万亩扩大为1000万亩,并不是风调雨顺的特好年景。在播种面积并无突出变化的前提下,粮食总产连年增长主要依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六年的单位面积产量是1950年亩产210斤,1956年亩产266斤,每年增产11斤,增幅达到26.7%,年均递增4%。这种稳定提高的趋势是历史罕见的。

“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连续六年农业丰收和粮食增产,使全党尤其是党的主要领导人在认识上产生了错觉,指导思想上滋长了骄傲情绪,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对形势作出了不切实际的估计,经济发展战略由协调、稳定发展,逐步走向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从1957年底开始,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为主要特点的左倾思想逐步形成与显露,丢掉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苦干实干的优良传统。有的领导干部对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缺乏客观冷静的分析,对当时大部分农民还未越过“温饱线”,有的地区仍然过着“红苕半年粮”“玉米为主粮”的日子的客观现实并未全面、深刻了解,错误地认为粮食的增产似乎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四川的粮食生产已经过关,粮食产量仍然将大步地攀升。事实上,自然灾害的周期性活动,使得粮食生产波动的形成带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必然性,粮食生产连续增长几年后,总是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粮食增长率降到一个相对较低水平,甚至出现粮食产量绝对值下降的情况。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联合国减灾科技委员会报告中所描述的中国:“这是一个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大陆地震的频度和强度居世界之首;台风登陆的频率平均每年高达7次;从有人类记录以来,旱涝灾害、山地灾害、海岸带灾害每年都在中国发生。而四川也是自然灾害频发的省份。”

1959-1961年,我国农业遭受了特大的自然灾害。全国16亿多亩的耕地,在1959年有6亿亩受灾,在1960年又有9亿亩即全部耕地的一半以上受灾,其中灾情特别严重的有3亿亩至4亿亩。这样的灾害是百年未有的,尤其是灾害主要集中在主要产粮区河南、山东、四川、安徽、湖北、湖南、黑龙江等省区的旱灾,占全国受灾面积的82.9%,而且各种灾害交替出现,对粮食生长影响十分严重。从1959年起,四川农业连续三年遇到比较严重的自然灾害,受灾面积最大时达到80个县。

1959年9月2日,《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坚决反对右倾思想、增产节约粮食、胜利度过灾荒的指示》中提到“……继续同旱灾搏斗,力求做到重灾区保产,轻灾区增产,无灾区大大增产,这是我省农村当前的主要战斗任务。”1960年7月18日,《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大力节约粮食防备灾荒的指示》中提到:“由于去年严重的灾荒造成很大的困难,今年部分地区长期少雨,有的甚至一直未下透雨,最近一些地区又降雨过多过猛、洪涝成灾。”从这些原始文件中可以看到,1959年以来四川各地普遍受灾,粮食生产面临严峻挑战。1960年9月6日,《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党全民动员,大抓粮食增产节约,战胜灾荒,保障城乡人民供应的紧急指示》具体地记录了当时受灾的状况:“首先是涪陵、万县、重庆市的一部或大部分地区,从七月中旬直到现在,始终未下过透雨,许多农作物生长不好,甚至旱死,而且有的地区已经发现有社员向外地逃荒的现象。宜宾、达县、南充等一部分地区,也有秋旱的情况。估计今年全省受灾的县约有四十来个,受到旱洪和风雹灾害的面积,大约有两千万到三千万亩,受灾人口大约有一千五百万人以上。”数据说明,当时四川的情况相当严峻,在广大农民普遍靠天吃饭的年代,恶劣天气状况极大地影响了1959-1961年的粮食产量。

尽管在1959-1961年省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防御自然灾害,但行动迟缓,严重的后果不可避免。1962年4月李井泉在省委扩大会议上总结道:“在一个时期对工作的成绩有自满情绪,对自然灾害带来的破坏性和严重后果,对自然灾害给予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上带来的破坏性,特别是灾情的影响要持续反映到第二年、第三年的严重后果估计不足,因而在克服自然灾害所采取的办法上,也不够及时有力。”

参考书目:

《增粮兴蜀—当代四川粮食工作概述》,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编。

《300年来大灾一半在中国,抗灾史贯穿五千年》,腾讯网2008年5月25日。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四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坚决反对右倾思想、增产节约粮食、胜利度过灾荒的指示》,省委办公厅印发,1959年9月2日,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藏。

《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大力节约粮食防备灾荒的指示》,1960年7月18日,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藏。

《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党全民动员,大抓粮食增产节约,战胜灾荒,保障城乡人民供应的紧急指示》,1960年9月6日,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藏。

《关于健全党的生活,加强党的团结的问题》,1962年4月12日,中共四川省委文件,总号(62)83号,四川省档案馆藏。
李井泉早转变政策的话,起玛人可以少死很多
客观因素是有的,包括中央调粮等
但关键是领导
天灾和人祸,天灾三分,人祸七分,这不是俺说的,是某领导自个说的
是哪个给李某吴某平反的?
这个问题,大家去看“墓碑”吧!
f22 发表于 2010-12-19 19:42

怎么是凡这类帖子里都少不了你小F呢?

这个问题,大家去看“墓碑”吧!
bigbeer_911 发表于 2010-12-23 08:14


看过了,很心痛!不过杨继绳搜集黑材料的功夫可真够足的,搜集了几千份文件,他写墓碑我看不是反思历史,而是另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要这种书一方面要,对受难者表示哀悼,一方面要对李井泉等欺上瞒下表示谴责(历史著作已经审判李井泉等丧尽天良的行为了),但是同时要对杨继绳花这么多时间搜集黑材料的初衷表示高度警惕。
这个问题,大家去看“墓碑”吧!
bigbeer_911 发表于 2010-12-23 08:14


看过了,很心痛!不过杨继绳搜集黑材料的功夫可真够足的,搜集了几千份文件,他写墓碑我看不是反思历史,而是另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要这种书一方面要,对受难者表示哀悼,一方面要对李井泉等欺上瞒下表示谴责(历史著作已经审判李井泉等丧尽天良的行为了),但是同时要对杨继绳花这么多时间搜集黑材料的初衷表示高度警惕。
得了吧,天府之国,没粮食还能找到野菜。人家黄土高原上的灾民才真正苦呢,连树皮都没得吃。
憨厚的小毛奇 发表于 2010-12-23 10:17 因为我是右派:victory:
主要的原因是高征购,你可以去看看那几年国际粮食市场的价格变化状况及出口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