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查出鲜蘑菇9成漂白 工商局称不具科学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20:21:49
http://www.chinanews.com.cn/life/2010/11-30/2688625.shtml

小学生查出鲜蘑菇9成漂白 工商局称不具科学性
2010年11月30日 07:05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近日,北京西城阜外一小六年级学生张皓,对市场上的鲜蘑菇调查发现,市场上的鲜蘑菇超九成都被荧光增白剂污染。专家称,增白剂被人体过量吸收,会成为潜在的致癌因素。

  北京市工商局相关人士称,张皓的实验及调查结果“不具科学性”。

  张皓是西城区青少年科技馆“科学探究班”的学员,“鲜蘑菇是否被荧光增白剂污染”的实验,是在中国农业大学的微生物实验室做的,并由校外专家、中国农业大学微生物实验室高瑞芳博士指导,实验使用的方法是“暗室中紫外线条件照射观察荧光”。

  西城区青少年科技馆老师刘建华介绍,听说一些不法商贩为了卖相好看、延长保质期,使用荧光增白剂来浸泡食用菌的行为,张皓从不同的零售和批发市场,选择了不同产地的十六种消费者常吃的食用菌样品,其中包括口蘑、金针菇、白灵菇、平菇、香菇、草菇、花菇、双孢菇、木耳等,样品中还有两份标注“有机”的,以及两份干蘑菇。

  经过调查后,张皓出具了一份调查研究报告,该报告称,暗室实验检测结果表明,除一份“有机金针菇”样品和两份干蘑菇没有检出荧光增白剂外,其他所有样品都检出含有荧光增白剂,荧光增白剂主要残留在菌伞边缘和菌柄根部。报告证明,93%的鲜蘑菇都被荧光增白剂污染了,而干蘑菇样品中没有水分,保质期长,不需要用荧光增白剂保鲜,所以,荧光增白剂残留量几乎为零。

  北京市工商局相关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张皓的实验及调查结果“不具科学性”。

  ■ 追访

  “木耳也被增白剂浸泡”

  高瑞芳博士称该调查“可信度100%”

  对于张皓同学调查的可信度,中国农业大学微生物实验室高瑞芳博士表示,该调查可信度100%。

  高瑞芳博士称,不光是蘑菇,他们还对木耳进行了调查,发现木耳也使用增白剂浸泡过。根据资料显示,荧光增白剂是一类精细化工产品,严禁在食品加工中使用。它被人体吸收后,会影响神经系统,大大削弱人体免疫力,加重肝脏负担,同时还可导致细胞畸变。过量接触,会成为潜在的致癌因素。

  ■ 提示

  买蘑菇要“看、摸、闻”

  张皓同学总结了一些购买蘑菇的技巧。首先看颜色:含荧光增白剂的食用菌,表面白亮,有水洗的感觉,在阳光下可产生紫色荧光,损伤部位颜色变化不明显;不含荧光增白剂的,菇面白色或稍微带黄,损伤处颜色深黄。其次摸蘑菇表面:含有荧光增白剂的,表面滑爽、手感好,有湿润感;不含荧光增白剂的菇面发涩,表面沾有泥巴,摸上去比较粗糙、干燥。闻气味:购买时要选择没有发酸发臭的蘑菇。(记者杜丁)http://www.chinanews.com.cn/life/2010/11-30/2688625.shtml

小学生查出鲜蘑菇9成漂白 工商局称不具科学性
2010年11月30日 07:05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近日,北京西城阜外一小六年级学生张皓,对市场上的鲜蘑菇调查发现,市场上的鲜蘑菇超九成都被荧光增白剂污染。专家称,增白剂被人体过量吸收,会成为潜在的致癌因素。

  北京市工商局相关人士称,张皓的实验及调查结果“不具科学性”。

  张皓是西城区青少年科技馆“科学探究班”的学员,“鲜蘑菇是否被荧光增白剂污染”的实验,是在中国农业大学的微生物实验室做的,并由校外专家、中国农业大学微生物实验室高瑞芳博士指导,实验使用的方法是“暗室中紫外线条件照射观察荧光”。

  西城区青少年科技馆老师刘建华介绍,听说一些不法商贩为了卖相好看、延长保质期,使用荧光增白剂来浸泡食用菌的行为,张皓从不同的零售和批发市场,选择了不同产地的十六种消费者常吃的食用菌样品,其中包括口蘑、金针菇、白灵菇、平菇、香菇、草菇、花菇、双孢菇、木耳等,样品中还有两份标注“有机”的,以及两份干蘑菇。

  经过调查后,张皓出具了一份调查研究报告,该报告称,暗室实验检测结果表明,除一份“有机金针菇”样品和两份干蘑菇没有检出荧光增白剂外,其他所有样品都检出含有荧光增白剂,荧光增白剂主要残留在菌伞边缘和菌柄根部。报告证明,93%的鲜蘑菇都被荧光增白剂污染了,而干蘑菇样品中没有水分,保质期长,不需要用荧光增白剂保鲜,所以,荧光增白剂残留量几乎为零。

  北京市工商局相关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张皓的实验及调查结果“不具科学性”。

  ■ 追访

  “木耳也被增白剂浸泡”

  高瑞芳博士称该调查“可信度100%”

  对于张皓同学调查的可信度,中国农业大学微生物实验室高瑞芳博士表示,该调查可信度100%。

  高瑞芳博士称,不光是蘑菇,他们还对木耳进行了调查,发现木耳也使用增白剂浸泡过。根据资料显示,荧光增白剂是一类精细化工产品,严禁在食品加工中使用。它被人体吸收后,会影响神经系统,大大削弱人体免疫力,加重肝脏负担,同时还可导致细胞畸变。过量接触,会成为潜在的致癌因素。

  ■ 提示

  买蘑菇要“看、摸、闻”

  张皓同学总结了一些购买蘑菇的技巧。首先看颜色:含荧光增白剂的食用菌,表面白亮,有水洗的感觉,在阳光下可产生紫色荧光,损伤部位颜色变化不明显;不含荧光增白剂的,菇面白色或稍微带黄,损伤处颜色深黄。其次摸蘑菇表面:含有荧光增白剂的,表面滑爽、手感好,有湿润感;不含荧光增白剂的菇面发涩,表面沾有泥巴,摸上去比较粗糙、干燥。闻气味:购买时要选择没有发酸发臭的蘑菇。(记者杜丁)
个人认为中国食品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尸位素餐的垃圾太多,只知道搞钱。
很多的真菌都有自发荧光的特性,只不过大多数在白天人眼难以察觉。

增白剂有很多种,为什么在实验前这位博士就这么肯定小贩都会用荧光增白剂呢?而且试验结果还似乎证明了不但绝大多数蘑菇都被增白,用的还就是荧光增白剂。

我也觉得国内食品安全问题很严重,但是这个实验方法是不是有点太儿戏了?
回复 3# xbill


    实验使用的方法是“暗室中紫外线条件照射观察荧光”。
-----这个检测方法做起来应该很简单的吧....
我忘了 发表于 2010-11-30 08:27


    同样是可见光,怎么区分自发荧光和紫外线激发荧光?
    自发荧光产生的化学物质不会在紫外线激发下发出荧光?
回复 5# xbill

个人不懂,想来也是工商局称不具科学性的理由之一吧
这个实验,作为科学实验,缺乏一个最基本的要素,就是参照组。
必须有同类的,未被增白的蘑菇进行对照,未被增白的在紫外线照射下没有发出荧光,而市场上买来的发出了荧光,这才能证明两个样本是有区别的。

一个博士,教小孩子,却连最起码的科学实验原则都忘了,这是科普还是误人子弟?
工商是个尴尬地位
说起来权力一把 其实什么也干不了
拿这个红盾 没有法律细则和实验室支持 如何查质量

工商 质检 卫生 食药管理局之间职能重叠 打架
这个…………蘑菇不一定都是白的吧………………
刚听中国之声说某局已经发话"检测不科学"
bizon 发表于 2010-11-30 08:34

说错了,在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中,工商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加强,现在予包装食品的流通环节都归工商管了
不具法理性,不能作为证据上法庭。
其中包括口蘑、金针菇、白灵菇、平菇、香菇、草菇、花菇、双孢菇、木耳等,样品中还有两份标注“有机”的,以及两份干蘑菇。
--------------------
平菇,香菇、花菇、木耳,这几种漂白了干嘛?行为艺术?
如果蘑菇被蜗牛爬过也会有荧光的
回复 11# jumin


    总觉管食品的部门很多,但是各管一段,根本就没起什么作用。
工商办事接触的多,从来没听过他有什么实验室,如何检查?

质量监督局也是,除了办机构代码证时收钱 就是喜欢到处查锅炉罚款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顶着个食品的帽子 其实更多的是管药品 没有管什么食品

卫生监督所发执照,大点的地方他还来一下,看看CAD的图纸,消毒池 隔离间什么的图纸上有 实际上建不建又是另外一回事啦,一般的小餐馆子就管的比较松,所谓的卫生 全凭消费者的眼睛看 桌子擦得干净点,工作服白点 就一般认为还可以

:dizzy:
  本身自发光的蘑菇一大把,光用紫外灯照照就说有荧光剂当然不合理了。
NobleRed 发表于 2010-11-30 08:13

在这个伟大的国度 很多时候所谓的管理就是收钱
食品问题太多了,可是卫生监督所级别低,根本管不住。

工商缺乏专业知识,管不了。

质监只管大的,三鹿之类还管不好。

食品药品挂个牌子,其实什么都不管。

食品安全的监管,充分反映现在监管体系之混乱。
回复 18# 光荣的寒假党


    :handshake
结论只能是“九成有荧光”,至于荧光的成因嘛,另说。

我们老家有一种“牛肝菌”的珍稀菌类,村民特意在夜间上山去找的,用电筒一照,黄得反光呢(当地叫“黄覃”)!
可信度百分之百,这么有把握本身就让人生疑。
就是亲子鉴定,也只敢说具有血缘关系的几率是99.99……%,从来没见过一份报告称具有血缘关系的概率是100%的。
才九成?居然还有不漂白的?感动中。
尼米兹 发表于 2010-11-30 16:46

他现在是骑虎难下了
毕竟现在什么都敢得罪的人基本找不到了
敢说一点“也可能是其他原因导致”之类的话,就会立即被贴上服软的标签,不仅将面临小学生泪眼汪汪的眼睛,也将面临百万网友的一致声讨
小学生这么给力,有希望!{: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