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篡改唐史究竟想要隐瞒些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5:33:45
凤凰网资讯 > 历史 > 中国古代史 > 正文2010年11月25日 08:46 凤凰网历史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 ... /25/3224551_0.shtml
核心提示:由此可见,李世民继位后修改创业国史是没有疑问的事实,而他之所以要修改国史,首要目的就是掩盖“玄武门之变”的恶劣行径,让自己的继位显得光明正大,水到渠成,取得道统上的合法性。至于他还有没有其他目的,我们今天已经很难判断了。

本文摘自《千古之谜终结解读:历史密码III》 作者:文裁缝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皇帝,正是他开创了大唐盛世的局面,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繁荣的顶峰,由于他的文治武功,历朝历代都视之为圣明君主的代表。然而对于他取得皇位的过程,却有着各种各样的传说。在野史和民间传说中,李世民是通过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长兄李建成,逼迫父亲唐太祖李渊退位,才登上了皇位的,可谓心狠手辣、残忍暴虐。但在正史记载中,李世民在开创大唐的过程中劳苦功高,是推翻隋朝的主要策划和组织者,奠基登位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那么正史中的记载是否属实?李世民继位后有没有为维护自身地位而篡改国史呢?这就要从大唐的创立过程说起。

据史料记载,李渊共有四个儿子:长子建成,次子世民,三子元霸(早死),四子元吉。李渊家世显赫,威望颇高,隋炀帝对他十分猜忌,而李渊自然也明白,所以他韬光养晦、深藏不露,虽然早有异心,却一直按兵不动。此间由于朝廷横征暴敛,连年战乱,使得百姓民不聊生,到处都是农民起义,李渊趁机在乱世中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开始觊觎天下,但他性格老成持重,一直深藏不露。即便如此,隋炀帝还是派留守王威和高君雅暗中监视李渊,在朝廷耳目众多的情况下,李渊急需一个可靠的助手来帮助他。

温大雅所撰《大唐创业起居注》是关于李氏父子建立大唐的最早记载,而且他亲自参与了起兵反隋的晋阳起兵,其记载具有较高的真实性。据此书所述,当时李渊身边可以信任的只有二子世民,因为其他几个儿子都不在身边,所以他就将自己真实的内心想法告诉了李世民,李世民正值年轻勇武、血气方刚,自然是李渊最为得力的助手。

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底,李渊受命南下镇压起义军,北方突厥趁机攻取了太原留守管辖下的马邑(今山西朔县),隋炀帝大怒,派人囚禁了李渊。李渊非常恼火,便想起兵,但由于身边只有李世民一人,李建成和李元吉还在河东,力量分散,不是起兵的绝佳时机,因此只得忍住。然而由于突厥的猖狂,隋炀帝下令赦免李渊,让他留守太原,力阻突厥。一旦有了机会,李渊便不会轻易放过,他马上通知建成、元吉,让他们立即准备起兵,于是李建成在河东召集英杰之士,李世民在晋阳拉拢强兵能将,下大力气招揽人才,不久,建成、元吉和李渊的女婿柴绍陆续到达太原。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初,李渊在晋阳命令刘文静伪作了一份隋炀帝的敕书,在太原、雁门、马邑等郡征兵。二月,李渊又趁叛隋而起兵的刘武周南下汾阳宫(今山西宁武南)之机,以防备刘武周为名,下令募兵。与此同时,李渊向突厥始毕可汗称臣,取得了突厥的支持,亦解除了受突厥攻击的后顾之忧。在做好这种种准备之后,李渊终于起兵反隋。由于他准备充分,谋划精密,加上兵多将广,又个个骁勇善战,所以一路上势如破竹、威不可挡。他们很快攻破了西河城,进城后秋毫无犯,慰抚民众,恢复旧业,取得了老百姓的支持和信任。七月份,李渊以李元吉为镇北将军、太原留守,负责太原的一切事宜。李渊亲领三万人,誓师动兵,改易旗帜,开向关中,不到半年的时间便推翻了隋朝的统治。

由此可见,太原起兵的全过程,包括此前数年的苦心经营,都是李渊一手操办的,他为大唐的建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唐王朝创立的主要功劳应该在他身上。而一直以来“阴结豪杰”、勇而有为的李世民,是李渊得力的助手,是积极的配角。然而在《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正史中,事实却发生了歪曲。

《旧唐书》记载,隋炀帝南巡江淮的时候,瓦岗寨农民起义正如火如荼,严重威胁到了隋朝的统治,李世民见有机可乘,便与刘文静密谋起兵,并做好一切策划和安排,待欲起事时才告诉父亲李渊。李渊闻之大惊,只是迫于当时紧急的形势,已经没有商量的余地,于是不得不勉强听从了李世民的安排,走上了起兵反叛的道路。《新唐书》、《资治通鉴》都沿用了这种说法,把太原起兵的首要功劳划到李世民身上,李渊则成了消极被动的角色,从而使李世民成为起兵反隋、开创大唐的首要人物。

之所以发生这样的矛盾,与李世民夺取帝位后重修史书有关。李世民通过玄武门政变,以次子的身份登上了皇位,而且杀死了亲生哥哥李建成,这无论如何是不合乎道统和伦理的。为掩盖这种残暴的行为,为自己的登基确立合法性,李世民决定设置史官,撰修国史,于是下令创立了宰相监修国史的制度,这就使史官很难做到秉笔直书,只能按统治者的意图撰写历史。李世民在位期间一再违例要求亲看国史和起居注,并为自己辩白道:“今欲自看国史者,盖有善事,固不须论,若有不善,亦欲以为鉴诫,使得自修改耳。”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在李世民一再要求下,“玄龄等遂删略国史为编年体,撰高祖、太宗实录各二十卷,表上之。”在李世民授意下,史官们把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动因写成“安社稷,利万民”的大义行为,从而严重歪曲了历史事实。

按照李世民的意图,贞观史臣在撰写《高祖实录》和《太宗实录》时,费尽笔墨铺陈李世民在武德年间的功劳,竭力抹杀太子建成的成绩,降低高祖李渊的作用,而且把太原起兵的密谋描绘为太宗的精心策划,而高祖则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这样,李世民便是开创李唐王业的首功之人,皇位本来就应该是他的,李渊退位后也就理应由他继承皇位,因此,李世民登上皇位便显得水到渠成了。

还有一种解释,认为李世民之所以要修改国史,抬高自己在太原起兵中的地位,贬低李渊的功劳,乃是出于当时的政治需要。他要求贞观史臣把太原起兵中李渊由主动起兵变为被动起兵,目的是为了把李渊描绘成一个忠臣的形象,从而符合儒家的道德要求:李渊是在隋炀帝要下令逮捕他,李世民、刘文静等又设下圈套逼得他走投无路的时候才不得不反的,而且在起兵时李渊还曾号称“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这样一来,李渊就成了大忠臣了。很明显,这种刻画有利于李世民维护统治。

而李世民之所以将起兵反叛事迹加到自己身上,乃是为了强化自己真命天子的形象,这与他要求史官们在撰写《太宗实录》时,极力渲染他出生时“二龙戏于馆门之外,前后三日才离去”的异象是一致的。他也要求史官们在记述太原起兵的过程中,竭力描写他的谋略过人和勇武善战,更进一步印证他是克明克哲、秉承天命的一代君主。

这种说法多基于心理和逻辑上的推测,没有太多的史实依据,权且可以当作一种另类的解读。由此可见,李世民继位后修改创业国史是没有疑问的事实,而他之所以要修改国史,首要目的就是掩盖“玄武门之变”的恶劣行径,让自己的继位显凤凰网资讯 > 历史 > 中国古代史 > 正文2010年11月25日 08:46 凤凰网历史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 ... /25/3224551_0.shtml
核心提示:由此可见,李世民继位后修改创业国史是没有疑问的事实,而他之所以要修改国史,首要目的就是掩盖“玄武门之变”的恶劣行径,让自己的继位显得光明正大,水到渠成,取得道统上的合法性。至于他还有没有其他目的,我们今天已经很难判断了。

本文摘自《千古之谜终结解读:历史密码III》 作者:文裁缝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皇帝,正是他开创了大唐盛世的局面,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繁荣的顶峰,由于他的文治武功,历朝历代都视之为圣明君主的代表。然而对于他取得皇位的过程,却有着各种各样的传说。在野史和民间传说中,李世民是通过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长兄李建成,逼迫父亲唐太祖李渊退位,才登上了皇位的,可谓心狠手辣、残忍暴虐。但在正史记载中,李世民在开创大唐的过程中劳苦功高,是推翻隋朝的主要策划和组织者,奠基登位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那么正史中的记载是否属实?李世民继位后有没有为维护自身地位而篡改国史呢?这就要从大唐的创立过程说起。

据史料记载,李渊共有四个儿子:长子建成,次子世民,三子元霸(早死),四子元吉。李渊家世显赫,威望颇高,隋炀帝对他十分猜忌,而李渊自然也明白,所以他韬光养晦、深藏不露,虽然早有异心,却一直按兵不动。此间由于朝廷横征暴敛,连年战乱,使得百姓民不聊生,到处都是农民起义,李渊趁机在乱世中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开始觊觎天下,但他性格老成持重,一直深藏不露。即便如此,隋炀帝还是派留守王威和高君雅暗中监视李渊,在朝廷耳目众多的情况下,李渊急需一个可靠的助手来帮助他。

温大雅所撰《大唐创业起居注》是关于李氏父子建立大唐的最早记载,而且他亲自参与了起兵反隋的晋阳起兵,其记载具有较高的真实性。据此书所述,当时李渊身边可以信任的只有二子世民,因为其他几个儿子都不在身边,所以他就将自己真实的内心想法告诉了李世民,李世民正值年轻勇武、血气方刚,自然是李渊最为得力的助手。

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底,李渊受命南下镇压起义军,北方突厥趁机攻取了太原留守管辖下的马邑(今山西朔县),隋炀帝大怒,派人囚禁了李渊。李渊非常恼火,便想起兵,但由于身边只有李世民一人,李建成和李元吉还在河东,力量分散,不是起兵的绝佳时机,因此只得忍住。然而由于突厥的猖狂,隋炀帝下令赦免李渊,让他留守太原,力阻突厥。一旦有了机会,李渊便不会轻易放过,他马上通知建成、元吉,让他们立即准备起兵,于是李建成在河东召集英杰之士,李世民在晋阳拉拢强兵能将,下大力气招揽人才,不久,建成、元吉和李渊的女婿柴绍陆续到达太原。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初,李渊在晋阳命令刘文静伪作了一份隋炀帝的敕书,在太原、雁门、马邑等郡征兵。二月,李渊又趁叛隋而起兵的刘武周南下汾阳宫(今山西宁武南)之机,以防备刘武周为名,下令募兵。与此同时,李渊向突厥始毕可汗称臣,取得了突厥的支持,亦解除了受突厥攻击的后顾之忧。在做好这种种准备之后,李渊终于起兵反隋。由于他准备充分,谋划精密,加上兵多将广,又个个骁勇善战,所以一路上势如破竹、威不可挡。他们很快攻破了西河城,进城后秋毫无犯,慰抚民众,恢复旧业,取得了老百姓的支持和信任。七月份,李渊以李元吉为镇北将军、太原留守,负责太原的一切事宜。李渊亲领三万人,誓师动兵,改易旗帜,开向关中,不到半年的时间便推翻了隋朝的统治。

由此可见,太原起兵的全过程,包括此前数年的苦心经营,都是李渊一手操办的,他为大唐的建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唐王朝创立的主要功劳应该在他身上。而一直以来“阴结豪杰”、勇而有为的李世民,是李渊得力的助手,是积极的配角。然而在《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正史中,事实却发生了歪曲。

《旧唐书》记载,隋炀帝南巡江淮的时候,瓦岗寨农民起义正如火如荼,严重威胁到了隋朝的统治,李世民见有机可乘,便与刘文静密谋起兵,并做好一切策划和安排,待欲起事时才告诉父亲李渊。李渊闻之大惊,只是迫于当时紧急的形势,已经没有商量的余地,于是不得不勉强听从了李世民的安排,走上了起兵反叛的道路。《新唐书》、《资治通鉴》都沿用了这种说法,把太原起兵的首要功劳划到李世民身上,李渊则成了消极被动的角色,从而使李世民成为起兵反隋、开创大唐的首要人物。

之所以发生这样的矛盾,与李世民夺取帝位后重修史书有关。李世民通过玄武门政变,以次子的身份登上了皇位,而且杀死了亲生哥哥李建成,这无论如何是不合乎道统和伦理的。为掩盖这种残暴的行为,为自己的登基确立合法性,李世民决定设置史官,撰修国史,于是下令创立了宰相监修国史的制度,这就使史官很难做到秉笔直书,只能按统治者的意图撰写历史。李世民在位期间一再违例要求亲看国史和起居注,并为自己辩白道:“今欲自看国史者,盖有善事,固不须论,若有不善,亦欲以为鉴诫,使得自修改耳。”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在李世民一再要求下,“玄龄等遂删略国史为编年体,撰高祖、太宗实录各二十卷,表上之。”在李世民授意下,史官们把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动因写成“安社稷,利万民”的大义行为,从而严重歪曲了历史事实。

按照李世民的意图,贞观史臣在撰写《高祖实录》和《太宗实录》时,费尽笔墨铺陈李世民在武德年间的功劳,竭力抹杀太子建成的成绩,降低高祖李渊的作用,而且把太原起兵的密谋描绘为太宗的精心策划,而高祖则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这样,李世民便是开创李唐王业的首功之人,皇位本来就应该是他的,李渊退位后也就理应由他继承皇位,因此,李世民登上皇位便显得水到渠成了。

还有一种解释,认为李世民之所以要修改国史,抬高自己在太原起兵中的地位,贬低李渊的功劳,乃是出于当时的政治需要。他要求贞观史臣把太原起兵中李渊由主动起兵变为被动起兵,目的是为了把李渊描绘成一个忠臣的形象,从而符合儒家的道德要求:李渊是在隋炀帝要下令逮捕他,李世民、刘文静等又设下圈套逼得他走投无路的时候才不得不反的,而且在起兵时李渊还曾号称“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这样一来,李渊就成了大忠臣了。很明显,这种刻画有利于李世民维护统治。

而李世民之所以将起兵反叛事迹加到自己身上,乃是为了强化自己真命天子的形象,这与他要求史官们在撰写《太宗实录》时,极力渲染他出生时“二龙戏于馆门之外,前后三日才离去”的异象是一致的。他也要求史官们在记述太原起兵的过程中,竭力描写他的谋略过人和勇武善战,更进一步印证他是克明克哲、秉承天命的一代君主。

这种说法多基于心理和逻辑上的推测,没有太多的史实依据,权且可以当作一种另类的解读。由此可见,李世民继位后修改创业国史是没有疑问的事实,而他之所以要修改国史,首要目的就是掩盖“玄武门之变”的恶劣行径,让自己的继位显
李渊共有四个儿子:长子建成,次子世民,三子元霸(早死),四子元吉。

放屁吧
我记得三子叫玄霸。这篇文章太文学化了,当成小说看吧。
但凡只用《大唐创业起居注》来证明李二改史的人都忽略了温也在拍李渊的马屁。

至于说你要这帮人认识像汉王李元昌等人,难度很大。
李渊有22个儿子
李渊正妻所生的嫡子有四个,其他的为庶子。
mcw 发表于 2010-11-25 20:27

这么说就对了
说"据史料记载,李渊共有四个儿子"  就不知道在想什么
wxever 发表于 2010-11-25 09:36


   

这话有问题了。

这些史书都是北宋年间编写的。难道唐太宗还能决定北宋文人的笔墨。
凤凰网的历史版,有时候觉得很扯淡。
因为某人杀光了兄弟,还抢了兄弟的老婆(事实上很可能还有老爹的小老婆),这和大草原上的野人已经没有任何区别,好说不好听啊,所以得改改。。。。。。
唐朝基本没有文字狱,那个时代文人还是很看重自己写下的东西的
cqx7711cqx7711 发表于 2010-11-27 00:23
他都改了,你是怎么知道的啊?
太宗对于杀自己兄弟,抢皇位,老婆的事情估计没咋改,倒是晋阳起兵那段,挺玄乎...
太宗对于自己亲手射杀大哥的行为没有丝毫掩盖吧,即使有隐瞒也应该是玄武门事变囚父逼宫的行为
就像明成祖朱棣所说的,“此朕家事耳!”,外人不要自讨没趣的管闲事!!
回复 12# hkg36
嘿嘿,这是男人都会做的啊!
哦,收到,原来靠猜也是可以的.
coolhihi 发表于 2010-11-28 10:27

+1


李世民杀兄弟,抢皇位这事太大了,不好改,他要为他的行为找理由,要美化自己,贬低对手,而这个东西的改动要简单一点。

李世民杀兄弟,抢皇位这事太大了,不好改,他要为他的行为找理由,要美化自己,贬低对手,而这个东西的改动要简单一点。
f14z 发表于 2010-12-12 12:59

有没有可能 那关键的几次战役不是秦王领着自己那班兄弟打的 而是后来编的
zhepro 发表于 2010-12-13 14:11

这个可能性很低。天下士人之所以最终接受李世民政变的结果,十分重要的一点是其当时远超诸兄弟的功绩、人望,  自觉地认可他是最佳的继承人选。李世民敢于发动政变,很大程度上出于对世人这种心态的把握,而他的功绩人望无疑是靠他在关键战役中体现出来的卓越才能挣来的。
如果这些都是编的,李世民的政治能量充其量不过和李元吉相当,不会出现太子齐王与秦王的二元之争。太子深感到秦王的政治能量,才会和齐王联合对抗秦王,不是恰恰说明李世民在立国战争中的卓越表现给了他征服人心、对抗东宫的底气吗?
玄武门之变的过程其实也有相当大的篡改。其实李世民是先控制了李渊之后,才在玄武门设伏的。当时他的最坏打算就是伏击失败的话,先干掉李渊,然后矫诏杀李建成。
把老爸和三省长官全都弄到小舟上去钓鱼摆明就是想一锅端,反正这几个人一被干掉,李建成除了王府私兵连调兵平叛都不可能了。
但是李建成带兵确实很厉害
唐初在紧急情况下只有三省长官是可以调兵入宫平乱的,那现在被李世民一锅端了后,李建成根本就丧失了平乱的法理程序基础,你看2王死后其亲信只能调动王府私兵反击就可以知道政府军当时完全都没动,因为最高军事长官都被李世民控制了。
能不能请从22#开始到25#的各位证明一下自己的观点?
世界军事有一期讲到玄武门之变,可以看看。
hkg36 发表于 2010-12-15 12:51
附议
不知道世界军事里的那篇文章是如何论证骁骑和豹骑等军在自己的地盘上执行任务也需要三省最高长官批准的?
胡扯反正没有代价。要证明,请穿越

能不能请从22#开始到25#的各位证明一下自己的观点?
hkg36 发表于 2010-12-15 12:51


有看过一篇对玄武门之变的具体分析,具体数据我不大记的了。作者论证的结论就是 那场伏击李世民的800私兵也全部参与了。两个方面论证了上述论点。
一,事发的玄武门离李渊所处的湖的距离不远。唐朝皇帝侍卫定制从李渊就开始了,大概是500-800人,而且所选侍卫是精锐中的精锐。布防的时候,整个玄武门所处的宫廷都应有布防。李世民和从骑数十人在宫中奔驰击杀太子和齐王,动静如此之大,李渊的侍卫不可能不侦之,并上报或制止。但是史书里却没有李渊侍卫反应的这个关键之处,整个唐皇的侍卫团集体失声或失踪了。秦王的渗透功夫虽然厉害,但是渗透入并控制整个侍卫团,完全不可能。史书里对这块也没有相关的记载。那么当时伏击击杀这么大动静的发生只可能有两种个前提:一,李渊同意了这次伏击。所以,他的侍卫团保持了沉默。二,李渊没法不同意这次伏击,因为他的侍卫团被人控制或全被杀了。平心而论,看李渊对三个儿子的态度,第二种前提的可能性比较大点吧。 控制和击杀数百人的侍卫团,秦王哪里来的军力?玄武门的驻军没有参与整个事变,虽然有一两个被渗透的将领参与了玄武门的防御。答案只可能是秦王自己的私兵,史书上记载的那800私兵。秦王在玄武门那几个将领的帮助下,把整个私兵主力全带进了玄武门,不仅控制了玄武门,同时也控制了李渊和他色侍卫团。
二,事发之后,当太子和齐王的私兵鼓噪往攻秦王府的时候,在場的秦王府将士大惧。为何大惧?原因很简单私兵主力全在玄武门参与事变。而且这800人的军力和史书所描写的情形非常贴近:能在玄武门抵抗,但是抵抗的又非常吃力。主力全参与了伏击,秦王府内空虚,当对方转而攻打秦王府时,众人无法相救,不大惧才怪。
一个伏击,在玄武门之变中用了800人左右的军力,不单单是为了杀太子和齐王吧,也是为了控制或击杀他老爸那百人侍卫团。至于当时唐皇的侍卫团是被控制,还是被杀,史书好像没记载,下场那真只有天晓的了。
史书上记载 太子和齐王来到临湖殿,注意这个地名:临湖殿。 临湖临湖,靠着湖啊。老头子就在边上啊。太子齐王到了这里觉的气氛不对,何为气氛不对?往日熟悉的李渊侍卫团不见踪影,只有一个杀气腾腾的弟弟带着几个手下在前面等他。太子拨马回跑。他的第一反应居然不是立刻去见父皇。恐怕当时的气氛和李世民那架势,使他立刻产生了这样的想法:不妙,他已经杀了父皇的感觉了吧。
其实,想想,在6月3日的深夜或6月4日凌晨,秦王带着心腹和主力静悄悄地进入玄武门开始准备。不知道在那个时刻他是怎么想的,有没有手心出汗,心跳加速,腿脚发软。呵呵,见笑了,吾等小民估计就是这样的反应。6月4日一天伏击了两次,先李渊,然后太子建成。大局已定。

中国皇帝都自我标榜最孝的,以孝治天下的。那样的结局,他不可能在史书大书特书,我其实想先干掉老爸的,如果他不听话或者伏击太子失败了。当然史书里一些矛盾之处和细节描写还是暴露出了那些无法常理解释的现象。所以才有了后人的这种推论。

以上,我也是偶读到资料,但是个人仔细想想,还有道理的。有不当之处,请各位大大指正。谢谢。
能不能请从22#开始到25#的各位证明一下自己的观点?
hkg36 发表于 2010-12-15 12:51


有看过一篇对玄武门之变的具体分析,具体数据我不大记的了。作者论证的结论就是 那场伏击李世民的800私兵也全部参与了。两个方面论证了上述论点。
一,事发的玄武门离李渊所处的湖的距离不远。唐朝皇帝侍卫定制从李渊就开始了,大概是500-800人,而且所选侍卫是精锐中的精锐。布防的时候,整个玄武门所处的宫廷都应有布防。李世民和从骑数十人在宫中奔驰击杀太子和齐王,动静如此之大,李渊的侍卫不可能不侦之,并上报或制止。但是史书里却没有李渊侍卫反应的这个关键之处,整个唐皇的侍卫团集体失声或失踪了。秦王的渗透功夫虽然厉害,但是渗透入并控制整个侍卫团,完全不可能。史书里对这块也没有相关的记载。那么当时伏击击杀这么大动静的发生只可能有两种个前提:一,李渊同意了这次伏击。所以,他的侍卫团保持了沉默。二,李渊没法不同意这次伏击,因为他的侍卫团被人控制或全被杀了。平心而论,看李渊对三个儿子的态度,第二种前提的可能性比较大点吧。 控制和击杀数百人的侍卫团,秦王哪里来的军力?玄武门的驻军没有参与整个事变,虽然有一两个被渗透的将领参与了玄武门的防御。答案只可能是秦王自己的私兵,史书上记载的那800私兵。秦王在玄武门那几个将领的帮助下,把整个私兵主力全带进了玄武门,不仅控制了玄武门,同时也控制了李渊和他色侍卫团。
二,事发之后,当太子和齐王的私兵鼓噪往攻秦王府的时候,在場的秦王府将士大惧。为何大惧?原因很简单私兵主力全在玄武门参与事变。而且这800人的军力和史书所描写的情形非常贴近:能在玄武门抵抗,但是抵抗的又非常吃力。主力全参与了伏击,秦王府内空虚,当对方转而攻打秦王府时,众人无法相救,不大惧才怪。
一个伏击,在玄武门之变中用了800人左右的军力,不单单是为了杀太子和齐王吧,也是为了控制或击杀他老爸那百人侍卫团。至于当时唐皇的侍卫团是被控制,还是被杀,史书好像没记载,下场那真只有天晓的了。
史书上记载 太子和齐王来到临湖殿,注意这个地名:临湖殿。 临湖临湖,靠着湖啊。老头子就在边上啊。太子齐王到了这里觉的气氛不对,何为气氛不对?往日熟悉的李渊侍卫团不见踪影,只有一个杀气腾腾的弟弟带着几个手下在前面等他。太子拨马回跑。他的第一反应居然不是立刻去见父皇。恐怕当时的气氛和李世民那架势,使他立刻产生了这样的想法:不妙,他已经杀了父皇的感觉了吧。
其实,想想,在6月3日的深夜或6月4日凌晨,秦王带着心腹和主力静悄悄地进入玄武门开始准备。不知道在那个时刻他是怎么想的,有没有手心出汗,心跳加速,腿脚发软。呵呵,见笑了,吾等小民估计就是这样的反应。6月4日一天伏击了两次,先李渊,然后太子建成。大局已定。

中国皇帝都自我标榜最孝的,以孝治天下的。那样的结局,他不可能在史书大书特书,我其实想先干掉老爸的,如果他不听话或者伏击太子失败了。当然史书里一些矛盾之处和细节描写还是暴露出了那些无法常理解释的现象。所以才有了后人的这种推论。

以上,我也是偶读到资料,但是个人仔细想想,还有道理的。有不当之处,请各位大大指正。谢谢。


第一,如果李世民的王府卫队想要进入宫城干什么事情,必然要突破骁骑和豹骑的防卫圈,而骁骑和豹骑的规模显然不是数百人这个概念。初唐,护卫宫城的各种兵力加起来有数万人,单凭一个秦王府卫队就能绑架皇帝是不可能的。

第二,李世民杀建成、元吉那不过是一会的功夫,杀2个人,最多还有几个侍卫,能有多大动静?更何况玄武门周围都是李世民的人。

第三,玄武门的驻军当然参加了事变,常何在玄武门事变中的角色不需要再论证了吧?


第四,太子不需要依靠什么私兵,太子本来就有资格统领十率,人家是正经正规军,兵力远远高于李世民的卫队,空虚的秦王府当然害怕了。

PS:突然想到要说当时其它禁军的反应,在东宫和齐王府的军队攻打玄武门的时候,真出了大动静的时候,北门屯营的部队投入了战斗,他们不知道建成、元吉已经被杀,他们将上报给李渊这个信息,而如果单凭这个消息,那么只能得出太子谋反的结论。

第一,如果李世民的王府卫队想要进入宫城干什么事情,必然要突破骁骑和豹骑的防卫圈,而骁骑和豹骑的规模显然不是数百人这个概念。初唐,护卫宫城的各种兵力加起来有数万人,单凭一个秦王府卫队就能绑架皇帝是不可能的。

第二,李世民杀建成、元吉那不过是一会的功夫,杀2个人,最多还有几个侍卫,能有多大动静?更何况玄武门周围都是李世民的人。

第三,玄武门的驻军当然参加了事变,常何在玄武门事变中的角色不需要再论证了吧?


第四,太子不需要依靠什么私兵,太子本来就有资格统领十率,人家是正经正规军,兵力远远高于李世民的卫队,空虚的秦王府当然害怕了。

PS:突然想到要说当时其它禁军的反应,在东宫和齐王府的军队攻打玄武门的时候,真出了大动静的时候,北门屯营的部队投入了战斗,他们不知道建成、元吉已经被杀,他们将上报给李渊这个信息,而如果单凭这个消息,那么只能得出太子谋反的结论。
回复 22# 帝陨
话说有个叫《贞观之治》的电视剧也是这么说的
玄武门之变的细节肯定被掩盖了很多。
别的不说,现存的写法中,有一个细节是李渊带着大臣们等儿子不到然后去划船的时候,尉迟敬德全副武装地冲过来报告说xxxx。这里疑点很多,尉迟全副武装冲过来事先还没有任何人通报,警卫都干什么吃的?


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上大惊

第一,没说通报不通报的事情。如果通报了,史书一般也不会记载这些琐碎小事。
第二,如果没通报,固然会“上大惊”,通报了就不会“上大惊”吗?显然还是会。

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上大惊

第一,没说通报不通报的事情。如果通报了,史书一般也不会记载这些琐碎小事。
第二,如果没通报,固然会“上大惊”,通报了就不会“上大惊”吗?显然还是会。
就是啊,兄弟们闹得这么欢,长安的卫戍军像死了一样,就是一堆私兵在哪里斗
这么糟糕的事情发生之前李渊一点都不知道?长安的守军事前没有接到过皇上的什么指示吗?就那么傻傻的打酱油,是不是因为皇上被李世明控制了所以军队一点都不能动。


北门屯营的人可不是私兵,可大多数人知道有人叛乱了,就是不愿动。如果事前李世民就控制了李渊,完全可以矫诏控制他们,能控制他们不动,难道就不能控制他们去打李建成?

就是没有事先下诏,那些人的职责就是防守宫城,现在有人来攻,是什么原因造成他们观望?说他们受了李世民的影响倒不如受了李建成的影响更说得通。

北门屯营的人可不是私兵,可大多数人知道有人叛乱了,就是不愿动。如果事前李世民就控制了李渊,完全可以矫诏控制他们,能控制他们不动,难道就不能控制他们去打李建成?

就是没有事先下诏,那些人的职责就是防守宫城,现在有人来攻,是什么原因造成他们观望?说他们受了李世民的影响倒不如受了李建成的影响更说得通。
不过有一个事实是没法篡改的,那就是玄武门事变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