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在强5的基础上研制歼12,歼12就不会下马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22:43:14
强五是洪都研制的。
歼12是令人惋惜的,歼12的两大缺陷是火力和航程。

如果歼12的技术和设计思想用在强5上,或者说在强5的基础上研制歼12,那么双发的歼12就不会下马了。强五是洪都研制的。
歼12是令人惋惜的,歼12的两大缺陷是火力和航程。

如果歼12的技术和设计思想用在强5上,或者说在强5的基础上研制歼12,那么双发的歼12就不会下马了。
当年可能共军高估了涡喷六的性能,低估了自己的经济能力,结果搞出了个世界上最小的超音速战机
说是空中游击战的产物,发现后来不适应空战的发展就下马了
当时歼七也快成熟(歼七B),涡喷七也逐渐成熟,弹射座椅也搞定,再后来涡喷13也搞出来,就没必要搞歼12。回想共军真是糊涂账一堆,歼12,运10,歼七3,穿刺式的弹射座椅
歼12用来援外可以省不少钱。就是出来的太晚了。
强五是在歼六的基础上研制的,那么......
J-12就是要一架超轻型的机炮狗斗机,怎么拿强5改。
lqg1118 发表于 2011-11-29 22:41
说是空中游击战的产物,发现后来不适应空战的发展就下马了
恩,正解。其实根据形势和进度的发展,项目下马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好人卡擦屁股 发表于 2011-11-30 01:43
恩,正解。其实根据形势和进度的发展,项目下马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进度是我国自立研发飞机里很好的了,不但成功首飞,指标也基本达到了设计要求。
百臂巨人 发表于 2011-11-30 01:46
进度是我国自立研发飞机里很好的了,不但成功首飞,指标也基本达到了设计要求。
可是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啊。最后可惜了,常驻博物馆
drakan 发表于 2011-11-30 00:00
强五是在歼六的基础上研制的,那么......
那么李向阳就是尖头六爷:D
定位的错。。。。。
您老说的不就是歼6么...
强5上研制歼12就是。。。

歼6
楼主的几个帖子智商呈逐渐下跌趋势啊。
话说歼-12还真算是二代机里的极品角度战斗机。
强5上研制歼12就是。。。   歼6
两侧进气的歼六,机头可以装雷达,机翼翼型也不一样
gzgeek 发表于 2011-11-29 23:35
当时歼七也快成熟(歼七B),涡喷七也逐渐成熟,弹射座椅也搞定,再后来涡喷13也搞出来,就没必要搞歼12。回 ...
你看美国下马的机机比搞成的机机多多少倍。
话说12首飞都成功了,只不过当时越战已经结束,所谓的空中游击战已经无用武之地了~
当时思想的问题,所谓空中李向阳,空中游击战的结果


歼12如果能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整出来(跟歼6基本同期),或许能到国外捞一笔,哪怕当教练机也可以

歼12如果能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整出来(跟歼6基本同期),或许能到国外捞一笔,哪怕当教练机也可以
12设计上有点思路不清,30+23这种神奇的火力配置让人无比吐槽,去掉了可以安装雷达和远程测距器的进气锥更是直接把自己推向死路。。
强五是在歼六的基础上研制的,那么......
那个叫啥?
螺旋上升
现在的无人机算不算新一代的空中李向阳啊?
说不定进一步发展成为新一代空中游击战战术战法……


J-12803.jpg6.jpg

歼12的激波锥是后来去掉的,还是后来加上的.

J-12803.jpg6.jpg

歼12的激波锥是后来去掉的,还是后来加上的.
慢腾腾 发表于 2011-11-30 09:57
12设计上有点思路不清,30+23这种神奇的火力配置让人无比吐槽,去掉了可以安装雷达和远程测距器的进气锥更是 ...

火力是23+30炮+2导弹
发动机推力不够只能小机体、轻质量,雷达神马的只能去掉首先保证飞行.没有雷达虽然很糟糕,但性能差根式没活路,两害相加取其轻
空中李向阳的设计思路就是错的,啥时候了还玩儿空中游击战!!
也就是说,早期原型机是有激波锥的,后来为了减重去掉了.
yudeshen 发表于 2011-11-30 10:59
空中李向阳的设计思路就是错的,啥时候了还玩儿空中游击战!!
拿汉阳造的土八路不打游击战,和人家先进火力死拼?
ck7543 发表于 2011-11-30 10:45
歼12的激波锥是后来去掉的,还是后来加上的.
因为重量原因去掉了。

我倒觉得给12换上两门23-3加斯特航炮穿越到越战那个导弹还不算靠谱的时代去,绝对是比米格-17/19还让人头疼的角度战斗机。。。
我爱小飞机 发表于 2011-11-30 10:50
火力是23+30炮+2导弹
发动机推力不够只能小机体、轻质量,雷达神马的只能去掉首先保证飞行.没有雷达虽 ...
从后勤角度来说,23+30就不如2门23或2门30,从战斗来说,2种弹道性能不同的航炮混装严重影响射击的准确度,从而大幅度降低实际的火力。事实上采用歼五甲的3门23-1炮效果远远超过12这种混装的配置,作为火炮战斗机这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没有激波锥,只靠进气隔板内测距器的性能满足不了空空弹的使用要求,也影响战斗力的发挥。即便是当时只有霹雳2的时候,测距器也需要至少3~5千米的测距范围,这样才能有效的打击有尾炮的重轰。

不管飞行性能多好,最后起效果的依旧是武器,这种设计不敢恭维。
ck7543 发表于 2011-11-30 10:45
歼12的激波锥是后来去掉的,还是后来加上的.
后来去掉的,因为设计经验不足,进气锥反而影响进气。

yankee 发表于 2011-11-30 11:02
因为重量原因去掉了。

我倒觉得给12换上两门23-3加斯特航炮穿越到越战那个导弹还不算靠谱的时代去,绝 ...


直接解体了,2门23-3.。。。。。,后坐力很恐怖。其实考虑打战轰,装2门30-1就可以了。
yankee 发表于 2011-11-30 11:02
因为重量原因去掉了。

我倒觉得给12换上两门23-3加斯特航炮穿越到越战那个导弹还不算靠谱的时代去,绝 ...


直接解体了,2门23-3.。。。。。,后坐力很恐怖。其实考虑打战轰,装2门30-1就可以了。


J12不就是战机黑手党的思想在中国技术条件下的产物么

F16是先进理念 J12就是思想落后

J12不就是战机黑手党的思想在中国技术条件下的产物么

F16是先进理念 J12就是思想落后


1968 年 4 月,我国空军提出了研制“小歼”(即后来的 歼-12)的计划,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关于“小歼”的设计思想,曾有“适应人民战争需要,开展空中游击战”的提法,但其本意是要搞出一种高度机动灵活、短距起降、维护简单、造价低廉的小型战斗机,问题的提出是与国际航空技术的动向相吻合的,但解决问题的方法却与众不同。

  那时,世界上的新型战斗机正朝着体积大、设备全、技术复杂的方向发展,而我国采取的确是一种朴实的作法------通过缩小机体,减轻起飞重量来有效地提高飞机的机动性能。就当时我国的技术储备情况而言,这可能最为现实的一条途径。

  研制“小歼”的任务在 1968 年的“8 25”会议上下达给南昌飞机制造厂,第二年 3 月正式命名为 歼-12。

  南昌飞机制造厂从 1968 年 7 月开始方案设计,8 月总体方案获上级部门批准。随后,以 1 年零 5 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详细设计、主要风洞试验、强度试验和系统模拟试验。原型机于 1969 年 12 月 26 日首次试飞成功。

  1973年 9 月 10 日,歼-12 飞机向中央首长做了精彩的汇报表演,被叶剑英元帅赞誉为“空中李向阳”(李向阳是电影《平原游击队》主人公游击队长的名字)。这一绰号道出了 歼-12 飞机机动灵活的飞行特点。

  后来,南昌飞机厂针对试飞中发现的问题,对 歼-12 作了 10 项重大修改,如采用降低飞行阻力的面积率修形、减小机翼上反角等,并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实验。1975 年 7 月 1 日,再次试飞成功。

  1978 年 2 月,因调整装备体制而决定停止研制。除一架做破坏性强度试验的原型机外,共生产了 5 架经过试飞的整机。

歼-12 的不足正是由于追求机体小、重量轻所引起的。它的机内燃油储量为 1250 千克,可带两个 400 升的副油箱,最大航程可达 1385 公里,但仍属于短航程类型飞机。

  歼-12 的机载武器是 1 门 23 毫米机炮,备弹 120 发;1门30毫米机炮,备弹80发;另外,可挂 2 枚红外制导的空对空导弹。就其飞行重量而论,火力不算很弱,但是该机采用了机头进气形式,对增装先进设备不利。若改为两侧进气设计,加装先进的火控系统。则重量和阻力都要增加,其原有的优点也将削弱。

 歼-12 战斗机的研制周期很短,不可能做更多的空气动力实验和采取较多的先进气动措施,如最初设计有的机翼前缘开缝和后缘双开缝翼,后来都从简取消了,改为只设后缘富勒襟翼。所以,这种飞机在气动外形方面还是大有潜力可挖的。
歼-12 的真正弱点是电子火控设备过于简单和陈旧,使其潜在的战斗力不能充分发挥,如能换装小型化的电子火控设备,增装小而轻的导航设备和全向警戒雷达,加上外挂小型空对空格斗导弹,则其战斗力将大大提高。歼-12 本身特有的短土跑道上起降性能,适合作为岛基飞机使用。


1968 年 4 月,我国空军提出了研制“小歼”(即后来的 歼-12)的计划,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关于“小歼”的设计思想,曾有“适应人民战争需要,开展空中游击战”的提法,但其本意是要搞出一种高度机动灵活、短距起降、维护简单、造价低廉的小型战斗机,问题的提出是与国际航空技术的动向相吻合的,但解决问题的方法却与众不同。

  那时,世界上的新型战斗机正朝着体积大、设备全、技术复杂的方向发展,而我国采取的确是一种朴实的作法------通过缩小机体,减轻起飞重量来有效地提高飞机的机动性能。就当时我国的技术储备情况而言,这可能最为现实的一条途径。

  研制“小歼”的任务在 1968 年的“8 25”会议上下达给南昌飞机制造厂,第二年 3 月正式命名为 歼-12。

  南昌飞机制造厂从 1968 年 7 月开始方案设计,8 月总体方案获上级部门批准。随后,以 1 年零 5 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详细设计、主要风洞试验、强度试验和系统模拟试验。原型机于 1969 年 12 月 26 日首次试飞成功。

  1973年 9 月 10 日,歼-12 飞机向中央首长做了精彩的汇报表演,被叶剑英元帅赞誉为“空中李向阳”(李向阳是电影《平原游击队》主人公游击队长的名字)。这一绰号道出了 歼-12 飞机机动灵活的飞行特点。

  后来,南昌飞机厂针对试飞中发现的问题,对 歼-12 作了 10 项重大修改,如采用降低飞行阻力的面积率修形、减小机翼上反角等,并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实验。1975 年 7 月 1 日,再次试飞成功。

  1978 年 2 月,因调整装备体制而决定停止研制。除一架做破坏性强度试验的原型机外,共生产了 5 架经过试飞的整机。

歼-12 的不足正是由于追求机体小、重量轻所引起的。它的机内燃油储量为 1250 千克,可带两个 400 升的副油箱,最大航程可达 1385 公里,但仍属于短航程类型飞机。

  歼-12 的机载武器是 1 门 23 毫米机炮,备弹 120 发;1门30毫米机炮,备弹80发;另外,可挂 2 枚红外制导的空对空导弹。就其飞行重量而论,火力不算很弱,但是该机采用了机头进气形式,对增装先进设备不利。若改为两侧进气设计,加装先进的火控系统。则重量和阻力都要增加,其原有的优点也将削弱。

 歼-12 战斗机的研制周期很短,不可能做更多的空气动力实验和采取较多的先进气动措施,如最初设计有的机翼前缘开缝和后缘双开缝翼,后来都从简取消了,改为只设后缘富勒襟翼。所以,这种飞机在气动外形方面还是大有潜力可挖的。
歼-12 的真正弱点是电子火控设备过于简单和陈旧,使其潜在的战斗力不能充分发挥,如能换装小型化的电子火控设备,增装小而轻的导航设备和全向警戒雷达,加上外挂小型空对空格斗导弹,则其战斗力将大大提高。歼-12 本身特有的短土跑道上起降性能,适合作为岛基飞机使用。
追风逐日 发表于 2011-11-30 08:24
两侧进气的歼六,机头可以装雷达,机翼翼型也不一样
呵呵,那个叫做强5.

另外,请关注一下兔子什么时候才有能用的雷达。
慢腾腾 发表于 2011-11-30 11:09
从后勤角度来说,23+30就不如2门23或2门30,从战斗来说,2种弹道性能不同的航炮混装严重影响射击的准确度 ...
当年这么设计确实难以理解。

空军在朝鲜战场上已经被米格-15坑爹的弹道组合坑过无数次了,怎么还会在12上这么搞。。。

呵呵,其实我觉得要是可以的话,一门23-3就刚刚好啦。
70年8086放话让上海造飞机,三机部本来要这个给上海造,结果人要造大飞机。;P
歼12的激波锥是固定锥,还是可调锥。
问题是歼-12不见得能有空间装下三门炮
本来最早是两门30炮,为减重才将一们30炮换成23炮,要不是为了维持必要的杀伤力,还想换成2门23炮呢
红外导弹,没有雷达也能凑活,当时测距器测距太短,飞行员肉眼看得都比那东西远。为了减重测距器都省了,何况还要加装1门炮?

本来设计就是权衡取舍的结果,23+30炮至少空军认为闭门23炮好
强五的机动性还是不错的,李向阳的设计思想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