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越唐古拉上百次 临退老兵仍坚守边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8:32:55
http://mil.cnr.cn/zgjd/201011/t20101108_507287418.html

在恶劣环境中执勤的青藏兵站部汽车部队1.jpg

青藏兵站部官兵们抢修被洪水冲毁的输油管线2.jpg

中广网西藏11月8日消息(通讯员王先锋 曹国栋)又到一年退伍时,在总后青藏兵站部服役12年的三位老兵就要和洒满他们痕迹的“生命禁区”说再见了。12年,他们把青春留在了青藏线上、把奉献的精神传递给了战友、把对部队的眷恋印在了心里……
  标杆士官贺鹏 100余次翻越唐古拉山驻守西藏边关
  贺鹏,某汽车团上士、代理排长。12年来,先后100余次翻越海拔5200多米的唐古拉山,累计行车20多万公里无事故,在青藏线汽车部队树起了一个“爱车、守纪、安全、节约的标杆”。
  2003年,贺鹏与战友们一起执行进藏物资运输任务,而西藏羊八井至拉萨路段改造,过往车辆只能绕行走便道。车队行驶至贡嘎河时,时值雪水融化,河水暴涨,车队只能涉水而过。紧急关头,作为支委成员的贺鹏叫响“跟我来,向我看齐!”榜样的力量无穷尽,党员骨干纷纷跳进齐腰的雪水中,试水探路,指挥车辆通过。突然,行驶在前面的车陷入淤泥,眼看河水就要溢入车厢,情况危急。“上!”贺鹏和战友们冲上前用肩扛手推,硬是把车辆推上岸。就这样,贺鹏在刺骨的雪水里浸泡了1个多小时,脚冻僵了,手冻坏了,却没有叫苦退缩过,指挥着车辆安全通过雪水淤泥地段,完好无损地将物资运送到西藏边关。
  今年4月下旬的一天,又一次出发上线执勤。车辆行驶至海拔5200多米的唐古拉山路段时,突遇狂风暴雪,气温骤降,柏油路上的积雪迅速结成了坚冰,军车挂着防滑链仍举步维艰。贺鹏和战友们下车步行探路、铲雪开道,冒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忍饥挨饿,顽强拼搏,连续奋战2多个小时,车辆才安全通过冰雪路段。
  贺鹏正是凭借着过硬的技术和良好的素质,多次在执勤训练、抢险救灾等应急保障任务中化险为夷。12年来,他先后2次荣立三等功,1次荣立二等功,2008被解放军四总部表彰为全军“十佳红旗车驾驶员”,并树为“全军红旗车驾驶员标兵”。在今年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中,他作为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被请上讲台。一个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诠释了一名高原战士热爱祖国、扎根高原、忠诚使命、赤诚奉献的价值追求。  


位于海拔4650米的五道梁兵站3.jpg

韦兆峰作为模范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向官兵作报告4.jpg

优秀伙头军韦兆峰 能做60种副食管好战友火食
  韦兆峰,山东微山人,五道梁兵站主食班上士班长,瘦弱的他让人很难让人将他与山东人联系起来。
  五道梁是青藏线最苦的地方,海拔4600多米,氧气含量不到平原地区的50%,虽然不是青藏线海拔最高的,却是高原反应最严重的地方,人在这里躺着都感到万分难受。兵站依山坡而建,以前取水要到公路对面的河里。夏天还好,冬天则要砸冰化水,一砸就是两米多深。
  韦兆峰来到兵站已十二年了,他忘却了已是多少次去凿冰运水了,对于从小不知什么是苦的他来说,取水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高原的冬天,蓄水池冻得像石头一样,挖掘艰难。在海拔4000米以上干砸冰这样的体力劳动,官兵们的体能消耗可想而知。狂啸的风使他干一会就得停下来喘口气,镐头不断溅起的冰花扑向他,不到几分钟,整个人就成了一座活动的冰雕,但他和战友们依然坚持。砸冰取水的过程常常就是这种情况,对于他们来说,真的早已习惯了。
  在采访过程中,笔者注意到他不时舔舔干裂的嘴唇,下嘴唇上的一条裂痕甚是明显。这条裂痕是他刚上高原形成的,已经整整伴随了他十二载的军旅生涯,总是好了又裂,反反复复。他憨憨的说,这是高原送给他的特殊礼物。“年轻时高原反应不大,现在呆久了,反应也大了,头痛欲裂”已经三十岁的他平静地说。每次休假从内地回来,头疼半个月才能适应,整晚整晚的睡不着在床上“烙烧饼”。 千琢璞为玉,百炼铁成钢,现在的他已成长为兵站的骨干,连续八年担任主副食班班长、菜班班长。兵站教导员介绍说:“韦兆峰光副食就能做60多种,还是兵站招牌菜‘特色风味火锅’的创始人呢。”
  问他想不想退伍回家照顾家人,他说在高原当兵感觉很自豪,只要部队需要,就继续为部队做事。朴实无华的言语,折射出一个老兵对这片热土的眷恋。

王维军和战友们一起检测输油设备5.jpg

青藏兵站部官兵为过往汽车兵包饺子6.jpg

全能士兵王维军 12年换6岗排除设备故障500多次
  王维军,某泵站上士代理排长,兼职司泵工,有“全能士兵”之称。入伍以来,他先后改换过警卫排战士、新兵教练、司泵工、仪表工、锅炉工、发电工等六个不同专业岗位,七次担任新兵班长。但他都能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无论在哪个岗位,都是顶尖的专业技术骨干。
  司泵工、仪表工、发电工都是技术很强的工种,要把泵站仪表维护好,把柴油机伺候好,得有过硬的本领。白天跟老同志在实践中学,夜晚埋头向书本请教,3个专业的等级证书见证了他勤奋钻研的足迹。特别是在司泵专业中,更是全团的专业能手,油库司泵、离心泵、容积泵等有关泵的故障,他都能手到病除,在部团组织的军事比武中从来“不差奖”。每当排除故障后,别人夸奖他时,他总说道:“其实这些问题大家一检查都能发现,我只不过碍于情面给大家帮忙,没想到倒让我占了便宜”。憨憨的话语,让战友们在喊一声“老王”的同时,包含了更多的敬重和佩服。
  没有豪言壮语,王维军他只坚守着一个信念:诚实做人,扎实做事。为了干好工作,他是始终冲在前、干在前,条件再差工作标准绝不降低。部队每年输油执勤,从接混油头到分输油料,从检查设备到维护保养,不放过任何一个环节,不遗漏任何一个死角。十二年来,先后参加巡线80多趟,排除设备故障500余次,保障了油料输送任务顺利完成。除了本职工作,爱管闲事的他还承包了泵站取水泵的维护任务,保障战友们能用上水。
  军人就意味着奉献,而高原军人,注定要比常人做出更大的牺牲。2005年6月,团队组织航煤输送,王维军接到家人电话:父亲身患肺癌,家人希望他回家看看。“你父亲得的是癌症,这次见不上面,以后恐怕……”家人的语气沉重而迫切。王维军想了半天后说:“我是技术骨干,现在连队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等执行完这次任务,我就立即请假回家。”
  就这样,王维军错过了最后一次与父亲见面的机会。自古忠孝难两全,等他完成任务匆忙请假回到家里时,父亲已经告别了人世,望着村头那一抔新土,他唯有长跪不起。
  长期在高原特殊的环境中工作,使他患上了心脏供血不足、高原性关节炎等疾病,头发一撮一撮的往下掉。做一个有用的人、做一个负责任的人,10余年来,他默默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坚守着、诠释着、履行着军人“责任重于泰山”的神圣使命。
  与官兵们相伴的不是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而是孤寂缺氧的雪域高原,他们平凡的犹如小草一样微不足道。然而为了西藏的物资保障、为了油料输送、为了通信畅通,一代代青藏线官兵将“青春”化作最坚强的支撑,牢牢守护通向圣城拉萨的生命之路。http://mil.cnr.cn/zgjd/201011/t20101108_507287418.html

在恶劣环境中执勤的青藏兵站部汽车部队1.jpg

青藏兵站部官兵们抢修被洪水冲毁的输油管线2.jpg

中广网西藏11月8日消息(通讯员王先锋 曹国栋)又到一年退伍时,在总后青藏兵站部服役12年的三位老兵就要和洒满他们痕迹的“生命禁区”说再见了。12年,他们把青春留在了青藏线上、把奉献的精神传递给了战友、把对部队的眷恋印在了心里……
  标杆士官贺鹏 100余次翻越唐古拉山驻守西藏边关
  贺鹏,某汽车团上士、代理排长。12年来,先后100余次翻越海拔5200多米的唐古拉山,累计行车20多万公里无事故,在青藏线汽车部队树起了一个“爱车、守纪、安全、节约的标杆”。
  2003年,贺鹏与战友们一起执行进藏物资运输任务,而西藏羊八井至拉萨路段改造,过往车辆只能绕行走便道。车队行驶至贡嘎河时,时值雪水融化,河水暴涨,车队只能涉水而过。紧急关头,作为支委成员的贺鹏叫响“跟我来,向我看齐!”榜样的力量无穷尽,党员骨干纷纷跳进齐腰的雪水中,试水探路,指挥车辆通过。突然,行驶在前面的车陷入淤泥,眼看河水就要溢入车厢,情况危急。“上!”贺鹏和战友们冲上前用肩扛手推,硬是把车辆推上岸。就这样,贺鹏在刺骨的雪水里浸泡了1个多小时,脚冻僵了,手冻坏了,却没有叫苦退缩过,指挥着车辆安全通过雪水淤泥地段,完好无损地将物资运送到西藏边关。
  今年4月下旬的一天,又一次出发上线执勤。车辆行驶至海拔5200多米的唐古拉山路段时,突遇狂风暴雪,气温骤降,柏油路上的积雪迅速结成了坚冰,军车挂着防滑链仍举步维艰。贺鹏和战友们下车步行探路、铲雪开道,冒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忍饥挨饿,顽强拼搏,连续奋战2多个小时,车辆才安全通过冰雪路段。
  贺鹏正是凭借着过硬的技术和良好的素质,多次在执勤训练、抢险救灾等应急保障任务中化险为夷。12年来,他先后2次荣立三等功,1次荣立二等功,2008被解放军四总部表彰为全军“十佳红旗车驾驶员”,并树为“全军红旗车驾驶员标兵”。在今年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中,他作为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被请上讲台。一个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诠释了一名高原战士热爱祖国、扎根高原、忠诚使命、赤诚奉献的价值追求。  


位于海拔4650米的五道梁兵站3.jpg

韦兆峰作为模范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向官兵作报告4.jpg

优秀伙头军韦兆峰 能做60种副食管好战友火食
  韦兆峰,山东微山人,五道梁兵站主食班上士班长,瘦弱的他让人很难让人将他与山东人联系起来。
  五道梁是青藏线最苦的地方,海拔4600多米,氧气含量不到平原地区的50%,虽然不是青藏线海拔最高的,却是高原反应最严重的地方,人在这里躺着都感到万分难受。兵站依山坡而建,以前取水要到公路对面的河里。夏天还好,冬天则要砸冰化水,一砸就是两米多深。
  韦兆峰来到兵站已十二年了,他忘却了已是多少次去凿冰运水了,对于从小不知什么是苦的他来说,取水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高原的冬天,蓄水池冻得像石头一样,挖掘艰难。在海拔4000米以上干砸冰这样的体力劳动,官兵们的体能消耗可想而知。狂啸的风使他干一会就得停下来喘口气,镐头不断溅起的冰花扑向他,不到几分钟,整个人就成了一座活动的冰雕,但他和战友们依然坚持。砸冰取水的过程常常就是这种情况,对于他们来说,真的早已习惯了。
  在采访过程中,笔者注意到他不时舔舔干裂的嘴唇,下嘴唇上的一条裂痕甚是明显。这条裂痕是他刚上高原形成的,已经整整伴随了他十二载的军旅生涯,总是好了又裂,反反复复。他憨憨的说,这是高原送给他的特殊礼物。“年轻时高原反应不大,现在呆久了,反应也大了,头痛欲裂”已经三十岁的他平静地说。每次休假从内地回来,头疼半个月才能适应,整晚整晚的睡不着在床上“烙烧饼”。 千琢璞为玉,百炼铁成钢,现在的他已成长为兵站的骨干,连续八年担任主副食班班长、菜班班长。兵站教导员介绍说:“韦兆峰光副食就能做60多种,还是兵站招牌菜‘特色风味火锅’的创始人呢。”
  问他想不想退伍回家照顾家人,他说在高原当兵感觉很自豪,只要部队需要,就继续为部队做事。朴实无华的言语,折射出一个老兵对这片热土的眷恋。

王维军和战友们一起检测输油设备5.jpg

青藏兵站部官兵为过往汽车兵包饺子6.jpg

全能士兵王维军 12年换6岗排除设备故障500多次
  王维军,某泵站上士代理排长,兼职司泵工,有“全能士兵”之称。入伍以来,他先后改换过警卫排战士、新兵教练、司泵工、仪表工、锅炉工、发电工等六个不同专业岗位,七次担任新兵班长。但他都能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无论在哪个岗位,都是顶尖的专业技术骨干。
  司泵工、仪表工、发电工都是技术很强的工种,要把泵站仪表维护好,把柴油机伺候好,得有过硬的本领。白天跟老同志在实践中学,夜晚埋头向书本请教,3个专业的等级证书见证了他勤奋钻研的足迹。特别是在司泵专业中,更是全团的专业能手,油库司泵、离心泵、容积泵等有关泵的故障,他都能手到病除,在部团组织的军事比武中从来“不差奖”。每当排除故障后,别人夸奖他时,他总说道:“其实这些问题大家一检查都能发现,我只不过碍于情面给大家帮忙,没想到倒让我占了便宜”。憨憨的话语,让战友们在喊一声“老王”的同时,包含了更多的敬重和佩服。
  没有豪言壮语,王维军他只坚守着一个信念:诚实做人,扎实做事。为了干好工作,他是始终冲在前、干在前,条件再差工作标准绝不降低。部队每年输油执勤,从接混油头到分输油料,从检查设备到维护保养,不放过任何一个环节,不遗漏任何一个死角。十二年来,先后参加巡线80多趟,排除设备故障500余次,保障了油料输送任务顺利完成。除了本职工作,爱管闲事的他还承包了泵站取水泵的维护任务,保障战友们能用上水。
  军人就意味着奉献,而高原军人,注定要比常人做出更大的牺牲。2005年6月,团队组织航煤输送,王维军接到家人电话:父亲身患肺癌,家人希望他回家看看。“你父亲得的是癌症,这次见不上面,以后恐怕……”家人的语气沉重而迫切。王维军想了半天后说:“我是技术骨干,现在连队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等执行完这次任务,我就立即请假回家。”
  就这样,王维军错过了最后一次与父亲见面的机会。自古忠孝难两全,等他完成任务匆忙请假回到家里时,父亲已经告别了人世,望着村头那一抔新土,他唯有长跪不起。
  长期在高原特殊的环境中工作,使他患上了心脏供血不足、高原性关节炎等疾病,头发一撮一撮的往下掉。做一个有用的人、做一个负责任的人,10余年来,他默默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坚守着、诠释着、履行着军人“责任重于泰山”的神圣使命。
  与官兵们相伴的不是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而是孤寂缺氧的雪域高原,他们平凡的犹如小草一样微不足道。然而为了西藏的物资保障、为了油料输送、为了通信畅通,一代代青藏线官兵将“青春”化作最坚强的支撑,牢牢守护通向圣城拉萨的生命之路。
[:a15:][:a14:]
扎西德勒!
艰苦奋斗精神代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