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中日关系有第三条道路可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4:36:37
<P>中日关系应有第三条路可走,即对日本保守政治家既斗争又争取﹔加强专家交流,解决历史观问题﹔在民间,以略带强制性的机制推动双方往来,尤需重视新一代的交流。</P>
<P>中日关系错综复杂,近年尤其在两国民间产生情绪化反弹。但另一方面,中日理性处理双边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中国方面来说,如果将去年出台的“对日新思维”和“外交革命”理论视为对中日关系改善的一种有益探索,那么在对日强硬路线和新思维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可能更具有实际操作性。</P>
<P>  这条“道路”的内涵是﹕既不搁置或回避历史,也不将历史问题视为双方关系的主要障碍,而是注重拓展中日间的共同利益﹔针对双方在历史观上的分歧,尝试建立政府和民间的理性对话管道,通过交流了解对方的历史观,求得共识,并逐步修正自身历史观中一些片面的成分。</P>
<P>  将中日共同利益作为首要拓展的对象,乃基于对冷战后东亚地区战略安全和经济形势的客观分析﹕中日在潜在战略冲突和持续经济整合之间的平衡,将决定两国关系未来的定位﹔从好的方面说,持续经济整合可能淡化、推迟乃至最终消除两国间潜在的战略冲突。</P>
<P>  “第三条道路”的提出,也基于对日本社会现状和各阶层情况的基本评估。可以肯定的是,日本社会虽然近年在战争历史问题上有严重右滑的倾向,但模糊历史观和战后近六十年形成的和平主义倾向同时占主导地位,这是日本社会有别于德国的一个独特现象。战后日本基本形成了民主政治的框架,国民虽然思想保守,但在多年民主与和平思想的熏陶下,基本上还是会避免极端的选择,因此极端民族主义思潮的市场极其有限。</P>
<P>  日本首相小泉是一个基本没有外交经验和国际视野的政治家,思想保守,但与右翼极端分子还是有所区别。在中日关系上,他经常做出一些前后矛盾的举动,看得出明显是出于国内政治的需要。</P>
<P>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日本绝大部分国民的模糊历史观,与极端右翼分子故意抹杀历史的立场有着本质区别。前者源于战后日本对历史梳理的不彻底,以及面对中国崛起的威胁更进一步为情绪所左右。因此,在历史问题上,有必要将日本极端右翼分子、保守政治家和大多数国民的模糊历史观三者加以区分。</P>
<P>  日本普通国民是中日关系赖以发展的基本土壤,其模糊历史观是可以通过双方民间理性交流而逐渐改变的﹔保守政治家(如首相小泉)与极端右翼分子还是有所区别,因此是可以争取的对象﹔真正需要孤立的是少数极端右翼民族主义分子。只有正确区分上述三类不同的人,将大多数日本国民作为信任、依赖的对象,日本社会的理性、健康力量才会有进一步成长的空间。</P>
<P>  “第三条道路”的具体操作,可从政治层面、专家层面和民间三个不同的切入口展开。首先,在政治层面,须采取对日本保守政治家既斗争又争取的策略。必须承认,小泉以首相身份参拜靖国神社,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但小泉本人从本质上则并非反华的极端右翼分子,而是一个一切从内政需求出发的机会主义政治家。因此,中方有必要通过各种渠道传达信息,要求小泉应立即停止以任何方式参拜靖国神社,即便得罪遗属会和“票田”(即基本票源)也在所不惜,以显示一个民主社会政治家应有的良知和道德勇气﹔而中国官方则须淡化在历史问题上对日本的公开指责。</P>
<P>  其次,专家层面的交流是中日解决历史观问题的重要起始和关键。由于中日在历史观上的巨大分歧,因此为避免民间情绪的冲撞,历史观的交流应先由专家层面展开为宜。具体说来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成立中日教科书国际联合撰写小组,由中、日、韩、新加坡、美等国历史学家共同参与,从而带进不同的历史观及其切磋、修正﹔二、开发二战历史问题国际共同研究项目,并向两国民众定期公布研究结果,以此扩展两国民众的视野,逐步调整或丰富其原有历史观。</P>
<P>  与此同时,双方媒体都须以理性的态度,减少关于对方国家的负面甚至充满敌意的报道,营造或至少恢复八十年代中日关系的氛围。中方媒体尤其须平衡报道日本社会,避免以偏概全,而日本媒体则有必要加强对日本文化和民族性格中消极成分的评论,以此启发日本国民对自身局限的反思。</P>
<P>  最后,在民间层面,中日之间有必要部分仿照六十年代法德《爱丽舍条约》附件的做法,以略带强制性的机制推动双方人民,尤其是青年之间的往来。当两国青年消弭了各自心中的仇恨或误解,彼此的好感甚至爱的力量必然冲破原有狭隘历史观的藩篱,真正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P>
<P>  来源:亚洲周刊</P><P>中日关系应有第三条路可走,即对日本保守政治家既斗争又争取﹔加强专家交流,解决历史观问题﹔在民间,以略带强制性的机制推动双方往来,尤需重视新一代的交流。</P>
<P>中日关系错综复杂,近年尤其在两国民间产生情绪化反弹。但另一方面,中日理性处理双边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中国方面来说,如果将去年出台的“对日新思维”和“外交革命”理论视为对中日关系改善的一种有益探索,那么在对日强硬路线和新思维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可能更具有实际操作性。</P>
<P>  这条“道路”的内涵是﹕既不搁置或回避历史,也不将历史问题视为双方关系的主要障碍,而是注重拓展中日间的共同利益﹔针对双方在历史观上的分歧,尝试建立政府和民间的理性对话管道,通过交流了解对方的历史观,求得共识,并逐步修正自身历史观中一些片面的成分。</P>
<P>  将中日共同利益作为首要拓展的对象,乃基于对冷战后东亚地区战略安全和经济形势的客观分析﹕中日在潜在战略冲突和持续经济整合之间的平衡,将决定两国关系未来的定位﹔从好的方面说,持续经济整合可能淡化、推迟乃至最终消除两国间潜在的战略冲突。</P>
<P>  “第三条道路”的提出,也基于对日本社会现状和各阶层情况的基本评估。可以肯定的是,日本社会虽然近年在战争历史问题上有严重右滑的倾向,但模糊历史观和战后近六十年形成的和平主义倾向同时占主导地位,这是日本社会有别于德国的一个独特现象。战后日本基本形成了民主政治的框架,国民虽然思想保守,但在多年民主与和平思想的熏陶下,基本上还是会避免极端的选择,因此极端民族主义思潮的市场极其有限。</P>
<P>  日本首相小泉是一个基本没有外交经验和国际视野的政治家,思想保守,但与右翼极端分子还是有所区别。在中日关系上,他经常做出一些前后矛盾的举动,看得出明显是出于国内政治的需要。</P>
<P>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日本绝大部分国民的模糊历史观,与极端右翼分子故意抹杀历史的立场有着本质区别。前者源于战后日本对历史梳理的不彻底,以及面对中国崛起的威胁更进一步为情绪所左右。因此,在历史问题上,有必要将日本极端右翼分子、保守政治家和大多数国民的模糊历史观三者加以区分。</P>
<P>  日本普通国民是中日关系赖以发展的基本土壤,其模糊历史观是可以通过双方民间理性交流而逐渐改变的﹔保守政治家(如首相小泉)与极端右翼分子还是有所区别,因此是可以争取的对象﹔真正需要孤立的是少数极端右翼民族主义分子。只有正确区分上述三类不同的人,将大多数日本国民作为信任、依赖的对象,日本社会的理性、健康力量才会有进一步成长的空间。</P>
<P>  “第三条道路”的具体操作,可从政治层面、专家层面和民间三个不同的切入口展开。首先,在政治层面,须采取对日本保守政治家既斗争又争取的策略。必须承认,小泉以首相身份参拜靖国神社,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但小泉本人从本质上则并非反华的极端右翼分子,而是一个一切从内政需求出发的机会主义政治家。因此,中方有必要通过各种渠道传达信息,要求小泉应立即停止以任何方式参拜靖国神社,即便得罪遗属会和“票田”(即基本票源)也在所不惜,以显示一个民主社会政治家应有的良知和道德勇气﹔而中国官方则须淡化在历史问题上对日本的公开指责。</P>
<P>  其次,专家层面的交流是中日解决历史观问题的重要起始和关键。由于中日在历史观上的巨大分歧,因此为避免民间情绪的冲撞,历史观的交流应先由专家层面展开为宜。具体说来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成立中日教科书国际联合撰写小组,由中、日、韩、新加坡、美等国历史学家共同参与,从而带进不同的历史观及其切磋、修正﹔二、开发二战历史问题国际共同研究项目,并向两国民众定期公布研究结果,以此扩展两国民众的视野,逐步调整或丰富其原有历史观。</P>
<P>  与此同时,双方媒体都须以理性的态度,减少关于对方国家的负面甚至充满敌意的报道,营造或至少恢复八十年代中日关系的氛围。中方媒体尤其须平衡报道日本社会,避免以偏概全,而日本媒体则有必要加强对日本文化和民族性格中消极成分的评论,以此启发日本国民对自身局限的反思。</P>
<P>  最后,在民间层面,中日之间有必要部分仿照六十年代法德《爱丽舍条约》附件的做法,以略带强制性的机制推动双方人民,尤其是青年之间的往来。当两国青年消弭了各自心中的仇恨或误解,彼此的好感甚至爱的力量必然冲破原有狭隘历史观的藩篱,真正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P>
<P>  来源:亚洲周刊</P>
转贴,不代表我的观点,我认为中国和日本就一条路可走,就是灭掉小日本,寸草不留。
<P>写这篇文章的人脑子进水了...</P><P>嘿嘿,不是说楼主你哈...</P>
好长…………………………………………
写这文章的人有个妄想的前提:中国和日本的领导人都按他指定的路走.
慢走不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