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建设的主体非得是空军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1:45:12
看了龙腾日月的文章,对围绕空军为主体展开空天一体信息化建设的观点,我认为是错误的。这种观点不仅无助于解决体制、编制的现实问题,还把信息化能带来的最佳能力给抹杀了。
虽然从信息收集、信息传递来说天基、空基平台的效能是最高的,但这并不是他们作为主体的理由。信息化要解决的并不只是信息的收集和传递,最核心的还是对信息的处理。我们能知道敌人在哪里、在干吗?友邻在哪里、能干吗固然很重要,不过我们怎么干才是关键。所以信息化发展的最高阶段必然会集中到一个问题上,谁来决策、怎么决策?
从历史上看,“决策”经历了集中、下放、再集中、再下放的一个发展过程,“决策”也在发展中不断地细分成了战略决策、战役决策、战术决策。德国的总参谋部代表了决策过程集中化的典范,我军的总前委可以认为是决策分层次和决策下放的典范。从决策的角度去分析战争的话,可以说决策机制是导致胜败的关键因素。胜利的一方往往较好地解决了决策层级间协调和控制的问题,像小胡子、花生米那样什么都管的都失败了!
决策过程正是对各种信息的综合处理,信息收集上来相对容易,但是怎么判别信息,运用信息才是关键中的关键。以前信息收集手段不多,实效性差,决策人的经验、直觉在决策过程起到的影响就大。现在,随着信息收集、传递手段的现代化,使得信息判别能力越来越强,也就使得决策依据越来越丰富,决策过程更容易量化,决策风险更容易控制,但即使是这样,还是不能最终替代决策人的地位!

因此,信息化的主体是谁,不应该是某个部门、某个军兵种,而应该是各个层级的决策机关和决策人。说白一点就是我军信息化的主体就是三个层级的决策机关:作为战略决策机关的中央军委;常设或临时的战役决策机关如战区司令部、联合司令部等;战术决策机关如合成营指挥部、战斗群指挥部等。
每个层级的决策机关掌握的信息等级、信息内容肯定是不一样的,但是都要能准确、及时地告诉决策者敌人在哪里、在干吗、想干吗?同时知道自己人都在哪里,都在干吗?决策者依据这些信息,参考决策模型作出最终决策。本文重点讨论战术决策以及战术层次的信息化问题。

空军、总装、二炮所掌握的空基、天基平台无疑是最高效的信息收集、传递手段,他们在战术信息化中的重要地位是无可置疑的。但是他们的信息不能有效地融合,信息化将毫无意义。数据链在战术信息化中的重要地位在于解决了信息互通的难题,使得地面分队、战机、舰船等单位都能无障碍地交换信息,但是这些信息如何融合还要靠战术信息系统如美军的FCBC、CEC这些系统。就美军而言,现阶段生成实时战术综合态势已经驾轻就熟了,我军在这个环节上与美军相比,可能在信息来源的数量和质量上有不足。

决策链的下一个环节是决策过程,其中除了决策者的主观因素外,各种辅助决策工具和决策模式的丰富体现了信息化的水平。常见的目标威胁等级排序、火力打击优先级排序、火力打击效果预测等在各种影视剧中也已经屡见不鲜了。从美军来看,目前主要采用联合指挥部的方式来实施战术决策,大家都在一个大厅里,借助强大的空基、天基信息手段,指挥官们等效于身处前沿指挥位置。这说明了美军空基、天基信息平台的巨大优势,同时又反衬出其对手在信息化上的巨大落差。不过美军并没有止步于此,目前美军正在阿帕奇上试验一种设备,它能将地面单兵的位置信息转换成战术态势信息并投影到飞行员的眼前,也就是说飞行员看到哪里,就能看到那儿有没有敌人或友军,这将有助于飞行员更快地作出战术决策。这个例子代表了战术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向决策者提供更直观地、更准确的、更新的态势信息。

决策完成之后就是决策的执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打击命令与目标信息传递给有关单位,并自动与火控系统交联。这环节上无疑空军最具优势,在未来的战斗中无疑是主要的打击力量,但这并不是空军就是信息化建设主体的理由,只能说是建立信息化打击手段费效比最佳的手段。

空天一体是信息化网络建设的主体和必然结果,但是不是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不断地提高决策的效率和效果。看了龙腾日月的文章,对围绕空军为主体展开空天一体信息化建设的观点,我认为是错误的。这种观点不仅无助于解决体制、编制的现实问题,还把信息化能带来的最佳能力给抹杀了。
虽然从信息收集、信息传递来说天基、空基平台的效能是最高的,但这并不是他们作为主体的理由。信息化要解决的并不只是信息的收集和传递,最核心的还是对信息的处理。我们能知道敌人在哪里、在干吗?友邻在哪里、能干吗固然很重要,不过我们怎么干才是关键。所以信息化发展的最高阶段必然会集中到一个问题上,谁来决策、怎么决策?
从历史上看,“决策”经历了集中、下放、再集中、再下放的一个发展过程,“决策”也在发展中不断地细分成了战略决策、战役决策、战术决策。德国的总参谋部代表了决策过程集中化的典范,我军的总前委可以认为是决策分层次和决策下放的典范。从决策的角度去分析战争的话,可以说决策机制是导致胜败的关键因素。胜利的一方往往较好地解决了决策层级间协调和控制的问题,像小胡子、花生米那样什么都管的都失败了!
决策过程正是对各种信息的综合处理,信息收集上来相对容易,但是怎么判别信息,运用信息才是关键中的关键。以前信息收集手段不多,实效性差,决策人的经验、直觉在决策过程起到的影响就大。现在,随着信息收集、传递手段的现代化,使得信息判别能力越来越强,也就使得决策依据越来越丰富,决策过程更容易量化,决策风险更容易控制,但即使是这样,还是不能最终替代决策人的地位!

因此,信息化的主体是谁,不应该是某个部门、某个军兵种,而应该是各个层级的决策机关和决策人。说白一点就是我军信息化的主体就是三个层级的决策机关:作为战略决策机关的中央军委;常设或临时的战役决策机关如战区司令部、联合司令部等;战术决策机关如合成营指挥部、战斗群指挥部等。
每个层级的决策机关掌握的信息等级、信息内容肯定是不一样的,但是都要能准确、及时地告诉决策者敌人在哪里、在干吗、想干吗?同时知道自己人都在哪里,都在干吗?决策者依据这些信息,参考决策模型作出最终决策。本文重点讨论战术决策以及战术层次的信息化问题。

空军、总装、二炮所掌握的空基、天基平台无疑是最高效的信息收集、传递手段,他们在战术信息化中的重要地位是无可置疑的。但是他们的信息不能有效地融合,信息化将毫无意义。数据链在战术信息化中的重要地位在于解决了信息互通的难题,使得地面分队、战机、舰船等单位都能无障碍地交换信息,但是这些信息如何融合还要靠战术信息系统如美军的FCBC、CEC这些系统。就美军而言,现阶段生成实时战术综合态势已经驾轻就熟了,我军在这个环节上与美军相比,可能在信息来源的数量和质量上有不足。

决策链的下一个环节是决策过程,其中除了决策者的主观因素外,各种辅助决策工具和决策模式的丰富体现了信息化的水平。常见的目标威胁等级排序、火力打击优先级排序、火力打击效果预测等在各种影视剧中也已经屡见不鲜了。从美军来看,目前主要采用联合指挥部的方式来实施战术决策,大家都在一个大厅里,借助强大的空基、天基信息手段,指挥官们等效于身处前沿指挥位置。这说明了美军空基、天基信息平台的巨大优势,同时又反衬出其对手在信息化上的巨大落差。不过美军并没有止步于此,目前美军正在阿帕奇上试验一种设备,它能将地面单兵的位置信息转换成战术态势信息并投影到飞行员的眼前,也就是说飞行员看到哪里,就能看到那儿有没有敌人或友军,这将有助于飞行员更快地作出战术决策。这个例子代表了战术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向决策者提供更直观地、更准确的、更新的态势信息。

决策完成之后就是决策的执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打击命令与目标信息传递给有关单位,并自动与火控系统交联。这环节上无疑空军最具优势,在未来的战斗中无疑是主要的打击力量,但这并不是空军就是信息化建设主体的理由,只能说是建立信息化打击手段费效比最佳的手段。

空天一体是信息化网络建设的主体和必然结果,但是不是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不断地提高决策的效率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