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札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2:29:19
秦始皇

无论如何,讲中国皇帝的故事,一定是要从秦始皇开始的。本来,想用“嬴政”作为题目的,但是,无意中翻书一本,才发现,嬴政这个习以为常、妇孺皆知的称呼,原来是错误的。开篇讲秦始皇,首先就说说秦始皇的名字吧。
在《史记》中,司马迁是这样写道的:
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於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
我们现在说某人姓什么,某人姓氏是什么,是一个意思。而在秦汉之前的时代,姓和氏是不一样的。
顾炎武在其著作《原姓篇》中写道: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姓,表示的是一个人的血缘,用来区别婚姻,同姓不婚;而氏是用来表示一个人的地位,用来区别贵贱,分嫡庶的。正所谓“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姓所以别婚姻”。
作为秦国的国君,秦的国姓是嬴,这点没有疑问。但是,当时的贵族男子,都是称氏,而没有称姓的。因为氏才能体现出自己的地位高低,而姓是没有这个作用的。因而,在那个时代,秦王、秦皇政是不会被人称做嬴政的,而是被叫做赵政,因为赵是他的氏。
我们当代人所谓的姓,其实在前人看来,都是氏。战国后期,姓和氏的区别因为社会剧烈变革,贵族和平民的差异逐渐消磨而开始变淡,开始逐渐弥合而统一。

说完了秦始皇的姓名,再来说说他的身世吧。有人说秦始皇其实是吕不韦的儿子,这种说法,自古有之。现在我们再去寻找所谓的历史真相,恐怕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了,这只能变成一桩历史悬案。不过,无论秦始皇到底是吕不韦的儿子,抑或者是子楚的儿子,这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就是那个扫灭六国,一统天下,做了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的秦始皇。无论他是赵政也好,还是吕政也好,他就是他,和他父亲是谁没有太多关系,至少,在评价和评论秦始皇的时候,不该去探问他的父亲是谁。

秦始皇,秦王政刚刚即位的时候,秦国的局势还是不稳的。
“晋阳反,元年,将军蒙骜击定之。……八年,王弟长安君成蟜将军击赵,反,死屯留,军吏皆斩死,迁其民於临洮。将军壁死,卒屯留、蒲惣反,戮其尸。……长信侯毐作乱……”看来,“王年少,初即位,委国事大臣”不管是在那个时代,对于政权来说,都是一个需要谨慎警惕的时期。当秦始皇平定了嫪毐的叛乱,并因此事而罪及了吕不韦后,他亲政了,此后,秦国的内乱没有了。

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於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然候星气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讳谀,不敢端言其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於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贪於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於是乃亡去。始皇闻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市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於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後。益发谪徙边。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於上郡。
这就是史上著名的“坑儒”。秦始皇坑儒肯定是残忍的,肯定是不妥的。不过,相对于后世的那些几百位皇帝来说,这个罪过却被无限放大,被无限上纲了。况且,秦始皇一开始对待儒生还是不错的。之所以要杀儒生,导火索是儒生自己。
“卢生说始皇曰:“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於神。真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爇,陵云气,与天地久长。今上治天下,未能恬倓。原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於是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锺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
这个姓卢的儒生,自己想讨好秦始皇,说了一番假话,临头了拿不出仙药来,没有办法,要杀头了,脚下一抹烟,跑了。这才惹怒了秦始皇。要说那些被坑杀的儒生冤不冤?确实冤,但是,至少一半的责任该卢生他们付,不能全部怪罪到秦始皇身上。按说,儒家的祖师爷孔子曾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孔子自己是不谈鬼神之事的,而卢生他倒是自己跃跃欲试去寻仙药,恐怕就是个江湖方士,而并非什么儒生。同时,在看看那些被留下来的儒生们,“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一个个争相告发别人以其能自己活命,仁在哪里?义在何方?礼在何处?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悦。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
说完了坑儒,再看看焚书。用消灭的方法来控制思想,禁锢思想,独裁者皆然。书烧了,没有了,人们看不到了,接触不到了,也就不会去受到影响了。焚书所烧掉的不光是几本书,而是思想的自由,是思想的氛围。但,相对于那些搞文化形象工程。为自己贴金,大肆删改图书的君王来说,秦始皇反倒是烧得更好些。没有思想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得到那些被阉割的、篡改的、修饰的伪思想。后世的皇帝,更喜欢做后一种事情。

秦始皇在出巡途中死了,然后赵高和李斯串通一气,让胡亥即位,而令皇长子扶苏自杀。这就埋下了秦二世而亡的种子。大体上,任何一本历史书都是这样书写这段历史的。我倒是觉得,扶苏未必就是皇位的天然继承者,胡亥可能才是秦始皇所青睐的。其一,秦始皇这次出巡,胡亥是带在身边的。而长子扶苏此时则在北方当监军。一般说来,作为储君的都是要呆着国都或者是身边的。“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少子胡亥爱慕请从,上许之。”这里,很明显,原本胡亥是不在出巡之列的,那么他就是监守国都了。因而,从一般的制度传统上看,胡亥作为储君的可能性更大些。第二,在史记中,长子扶苏并没有太子的名头,他仅仅是长子。就连是不是嫡长子都没有交代清楚。按照当时的嫡长子继承制,扶苏是不是铁定的继承者都是未知的。第三,“高受诏教习胡亥,使学以法事数年矣”,这就说明,秦始皇是在有意识地培养胡亥。第四,据说秦始皇在死前有一份遗诏,是给长子扶苏的。按照遗诏的意思,就是要他回来即位的。那么遗诏是怎么写的呢?“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这简单的话语能说明秦始皇是要扶苏来继承大统么?当然,按照常理推测,叫自己的长子从外地赶回来参加甚至主持葬礼,有传位的意思在里面。但是,毕竟没有在里面明确说立扶苏为太子,也没有说叫扶苏来即位。另外,在诏书中,明确要求扶苏不要带兵回来。我想是不是秦始皇在害怕扶苏带兵呢?他怕这样的事情出现,无非是害怕出现骨肉相残的事情发生。假如扶苏就是皇储,就是继承人,而且这点是明确的,那么何必要强调不要带兵回来呢?“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祕之,不发丧。”假如扶苏就是公认的继承人,那么李斯为什么要“诸公子及天下有变”呢?何况二公子胡亥就在身旁,天下如何有变呢?所以,恐怕就是害怕扶苏和蒙恬的北守的军队又变。所以才不发丧,而是要等到回到咸阳才发丧。司马迁对于秦始皇死后赵高怂恿李斯立胡亥的场景着力很多,描写得绘声绘色。但是,这样的描写可以作为真的事实吗?我看未必。毕竟,第一,秦始皇死的时候,也就只有几个人知道而已。“独子胡亥、丞相李斯、赵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始皇崩,馀群臣皆莫知也。”,那么司马迁如何能身临其境呢?其次,赵高与李斯言语的时候恐怕也就是他们两以及天地在场了。而赵高以及李斯两人是不会自己把这些幕后的勾当暴露出来的,那么这些细致的描写和语言又是如何出来的呢?司马迁是如何知道的呢?人人属心长子扶苏,不过是因为二世胡亥实在是恶贯满盈,而扶苏的名声好,秦末起义之时还有人打着他的旗号。所以,扶苏未必就是真的储君。胡亥也未必就一定是篡位的。

秦始皇一生中,有两个重要的宦官,就是太监对他影响很大。其一,和太后私通的嫪毐。其二,就是赵高了。一个嫪毐惹出了始皇帝的家丑,但是也要看到,当其平定了嫪毐的叛乱后,因故而将吕不韦免职,这也是他自己亲政的开端。而信用赵高,也埋下了秦覆没的种子。真是成也宦官,败也宦官。秦始皇

无论如何,讲中国皇帝的故事,一定是要从秦始皇开始的。本来,想用“嬴政”作为题目的,但是,无意中翻书一本,才发现,嬴政这个习以为常、妇孺皆知的称呼,原来是错误的。开篇讲秦始皇,首先就说说秦始皇的名字吧。
在《史记》中,司马迁是这样写道的:
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於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
我们现在说某人姓什么,某人姓氏是什么,是一个意思。而在秦汉之前的时代,姓和氏是不一样的。
顾炎武在其著作《原姓篇》中写道: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姓,表示的是一个人的血缘,用来区别婚姻,同姓不婚;而氏是用来表示一个人的地位,用来区别贵贱,分嫡庶的。正所谓“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姓所以别婚姻”。
作为秦国的国君,秦的国姓是嬴,这点没有疑问。但是,当时的贵族男子,都是称氏,而没有称姓的。因为氏才能体现出自己的地位高低,而姓是没有这个作用的。因而,在那个时代,秦王、秦皇政是不会被人称做嬴政的,而是被叫做赵政,因为赵是他的氏。
我们当代人所谓的姓,其实在前人看来,都是氏。战国后期,姓和氏的区别因为社会剧烈变革,贵族和平民的差异逐渐消磨而开始变淡,开始逐渐弥合而统一。

说完了秦始皇的姓名,再来说说他的身世吧。有人说秦始皇其实是吕不韦的儿子,这种说法,自古有之。现在我们再去寻找所谓的历史真相,恐怕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了,这只能变成一桩历史悬案。不过,无论秦始皇到底是吕不韦的儿子,抑或者是子楚的儿子,这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就是那个扫灭六国,一统天下,做了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的秦始皇。无论他是赵政也好,还是吕政也好,他就是他,和他父亲是谁没有太多关系,至少,在评价和评论秦始皇的时候,不该去探问他的父亲是谁。

秦始皇,秦王政刚刚即位的时候,秦国的局势还是不稳的。
“晋阳反,元年,将军蒙骜击定之。……八年,王弟长安君成蟜将军击赵,反,死屯留,军吏皆斩死,迁其民於临洮。将军壁死,卒屯留、蒲惣反,戮其尸。……长信侯毐作乱……”看来,“王年少,初即位,委国事大臣”不管是在那个时代,对于政权来说,都是一个需要谨慎警惕的时期。当秦始皇平定了嫪毐的叛乱,并因此事而罪及了吕不韦后,他亲政了,此后,秦国的内乱没有了。

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於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然候星气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讳谀,不敢端言其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於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贪於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於是乃亡去。始皇闻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市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於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後。益发谪徙边。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於上郡。
这就是史上著名的“坑儒”。秦始皇坑儒肯定是残忍的,肯定是不妥的。不过,相对于后世的那些几百位皇帝来说,这个罪过却被无限放大,被无限上纲了。况且,秦始皇一开始对待儒生还是不错的。之所以要杀儒生,导火索是儒生自己。
“卢生说始皇曰:“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於神。真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爇,陵云气,与天地久长。今上治天下,未能恬倓。原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於是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锺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
这个姓卢的儒生,自己想讨好秦始皇,说了一番假话,临头了拿不出仙药来,没有办法,要杀头了,脚下一抹烟,跑了。这才惹怒了秦始皇。要说那些被坑杀的儒生冤不冤?确实冤,但是,至少一半的责任该卢生他们付,不能全部怪罪到秦始皇身上。按说,儒家的祖师爷孔子曾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孔子自己是不谈鬼神之事的,而卢生他倒是自己跃跃欲试去寻仙药,恐怕就是个江湖方士,而并非什么儒生。同时,在看看那些被留下来的儒生们,“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一个个争相告发别人以其能自己活命,仁在哪里?义在何方?礼在何处?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悦。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
说完了坑儒,再看看焚书。用消灭的方法来控制思想,禁锢思想,独裁者皆然。书烧了,没有了,人们看不到了,接触不到了,也就不会去受到影响了。焚书所烧掉的不光是几本书,而是思想的自由,是思想的氛围。但,相对于那些搞文化形象工程。为自己贴金,大肆删改图书的君王来说,秦始皇反倒是烧得更好些。没有思想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得到那些被阉割的、篡改的、修饰的伪思想。后世的皇帝,更喜欢做后一种事情。

秦始皇在出巡途中死了,然后赵高和李斯串通一气,让胡亥即位,而令皇长子扶苏自杀。这就埋下了秦二世而亡的种子。大体上,任何一本历史书都是这样书写这段历史的。我倒是觉得,扶苏未必就是皇位的天然继承者,胡亥可能才是秦始皇所青睐的。其一,秦始皇这次出巡,胡亥是带在身边的。而长子扶苏此时则在北方当监军。一般说来,作为储君的都是要呆着国都或者是身边的。“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少子胡亥爱慕请从,上许之。”这里,很明显,原本胡亥是不在出巡之列的,那么他就是监守国都了。因而,从一般的制度传统上看,胡亥作为储君的可能性更大些。第二,在史记中,长子扶苏并没有太子的名头,他仅仅是长子。就连是不是嫡长子都没有交代清楚。按照当时的嫡长子继承制,扶苏是不是铁定的继承者都是未知的。第三,“高受诏教习胡亥,使学以法事数年矣”,这就说明,秦始皇是在有意识地培养胡亥。第四,据说秦始皇在死前有一份遗诏,是给长子扶苏的。按照遗诏的意思,就是要他回来即位的。那么遗诏是怎么写的呢?“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这简单的话语能说明秦始皇是要扶苏来继承大统么?当然,按照常理推测,叫自己的长子从外地赶回来参加甚至主持葬礼,有传位的意思在里面。但是,毕竟没有在里面明确说立扶苏为太子,也没有说叫扶苏来即位。另外,在诏书中,明确要求扶苏不要带兵回来。我想是不是秦始皇在害怕扶苏带兵呢?他怕这样的事情出现,无非是害怕出现骨肉相残的事情发生。假如扶苏就是皇储,就是继承人,而且这点是明确的,那么何必要强调不要带兵回来呢?“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祕之,不发丧。”假如扶苏就是公认的继承人,那么李斯为什么要“诸公子及天下有变”呢?何况二公子胡亥就在身旁,天下如何有变呢?所以,恐怕就是害怕扶苏和蒙恬的北守的军队又变。所以才不发丧,而是要等到回到咸阳才发丧。司马迁对于秦始皇死后赵高怂恿李斯立胡亥的场景着力很多,描写得绘声绘色。但是,这样的描写可以作为真的事实吗?我看未必。毕竟,第一,秦始皇死的时候,也就只有几个人知道而已。“独子胡亥、丞相李斯、赵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始皇崩,馀群臣皆莫知也。”,那么司马迁如何能身临其境呢?其次,赵高与李斯言语的时候恐怕也就是他们两以及天地在场了。而赵高以及李斯两人是不会自己把这些幕后的勾当暴露出来的,那么这些细致的描写和语言又是如何出来的呢?司马迁是如何知道的呢?人人属心长子扶苏,不过是因为二世胡亥实在是恶贯满盈,而扶苏的名声好,秦末起义之时还有人打着他的旗号。所以,扶苏未必就是真的储君。胡亥也未必就一定是篡位的。

秦始皇一生中,有两个重要的宦官,就是太监对他影响很大。其一,和太后私通的嫪毐。其二,就是赵高了。一个嫪毐惹出了始皇帝的家丑,但是也要看到,当其平定了嫪毐的叛乱后,因故而将吕不韦免职,这也是他自己亲政的开端。而信用赵高,也埋下了秦覆没的种子。真是成也宦官,败也宦官。
秦始皇最后要求扶苏继位是比较明显的迹象,而且当年打发扶苏去边境带兵也是一种培养而非贬斥。如果扶苏继位,秦朝估计不会那么早灭亡。

秦始皇在位时虽然暴政,但没有达到爆发点,秦二世的变本加厉是秦王朝灭亡的原因。
赞同之,扶苏的执政理念和始皇帝本人的差异太大了。
sepstar 发表于 2010-8-25 12:51


    你可以讲讲秦三世吗
宇文泰 发表于 2010-8-25 14:37


没有三世,
子婴是秦王,不是帝~~
早先玩过秦殇,这款国产精品的单机游戏
确实让人感慨万千
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太子扶苏
游戏从始皇驾崩,赵高派人赐死扶苏开始
到刘邦建立汉权结束
加上中国风的音乐和画面,以及里面的人文情怀
绝对是国内单机游戏中难得的上品之作
纵然这么多年过去了
我觉得依然没有一款作品超越了秦殇
可惜现在从网络上下载的秦殇,没有背景音乐
可惜啊
嬴政为何曾以“赵”姓,这其实可能和秦赵王族共源有关。秦赵王族都可以追溯到一个始祖--“蜚廉”,其后裔“造父”,是赵国王族的直系先祖,另一个孙子“女防”,是秦国王族的直系祖先,这一支嬴姓族人“以造父之宠,皆蒙赵城,姓赵氏”,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秦始皇出生时以赵为姓的原因。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确功盖千秋!但后人对秦始皇的一生并没有准确的认识!其实秦始皇算不上一位出色的皇帝!具体表现在接班人问题上!当然任何人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所以我们不能去过分苛求一个历史人物的作为!
楼上也太吹毛求疵了吧!!
楼主分析得仔细,学习了。
国务顾问 发表于 2010-8-25 13:36
我倒觉得,秦始皇时期是否在实行暴政还要存疑。

首先,秦始皇时代虽然有反抗行为,但当时已经是后期了。而没记错的话,陈胜吴广起义发生在二世元年,虽然南北征伐修长城建宫殿等严重消耗了国力,导致民不聊生,但是我觉得还是始皇陵最终成为了起义的导火索。

其次,直至秦朝灭亡,大规模起义都没在关中地区发生过。而后来成事的刘邦项羽都是楚国人,楚国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显然不能跟黄河流域各国相比,故此楚地反抗秦朝暴政的人数较多也是可以想到的。当然存在秦国以战养战转嫁国内危机的因素,但是书同文车同轨之后地域差异应当不至于有这么大,一边到处造反,一边关起门来过日子。
先陈胜吴广是刑徒,后刘邦项羽在苏北
这些和经济因数联系不大吧,
个人觉得这多是民风范畴~~~~
如果扶苏继位,秦朝估计不会那么早灭亡,我们现在估计也不叫汉人~叫秦人
sepstar 发表于 2010-8-25 12:51


秦不因一人而立,亦不因一人而亡。
秦的勃兴与骤亡,其实是历史进程中的进两步退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