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者感慨:中国教训了整个一代印度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1:31:39
众所周知,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印关系曾有一段蜜月期,也就是所谓的"巴依 巴依"的时代。从印方的角度来说,以国土 人口经济条件而论,印度在前英属殖民地中处于领头羊的位置,而这又进一步把印度推到了第三世界国家"盟主"位置,当然,按照当时的概念,准确的说是不结盟运动组织的首脑国家,不结盟组织在当时是独立于美英两大阵营的第三股力量,这使得印度人在头脑中形成了一个影响:印度已经是世界第三了。


  出于进一步壮大不结盟组织扩张自身影响力的考虑,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印度对中国相对采取了比较有好的态度,1955年尼赫鲁总理邀请周恩来总理参加万隆会议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有好仅仅是"相对"的,这一期间印度从未停止对这争议区领土的蚕食,至少在1954年至1959年间,我边防不对与印度情报部门控制的巡逻队曾有数次小规模交火,规模最大的一次爆发于1959年10月。印方巡逻队被我方击毙9人,其余悉数被擒(这次时间的影响是,1959年之后,作为权利斗争的结果,这一地区的巡逻任务被印度军方接管)。

  从心态上而论,当时印度对中国始终抱有一种"俯视"态度,即认为中国仅仅是不结盟组织中的一员,是被领导者。这一方面源于印度人不切实际的优越感,另一方面也源自1840年以来中国国运的颓势--在印度人看来,二次世界大战中国人都是靠美英等国才从日本人手里解放出来的。而从实际国力来看,早在1928年前,国联就把印度列为世界8大工业国行列。而建国之初,中国在经济上的各项软硬件都处于一穷二白的状态,令笔者无法理解的是,此前的朝鲜战争在震撼整个西方世界的同时,似乎对印度人并未有太多触动,印度的领导集体更像象牙塔中的产物。

  19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战同样可以看作是这一心态下的产物。冲突由印方首先挑起,而战争对他们而言却是始料未及的--印度政府认为只要自己在边境上不断增兵,中国人就会被吓跑,对于大规模交火并没有做太多的准备,更遑论后期自己会处于挨打状态。简单来说,印度人从一开始就把胜利的希望寄托于对手的软弱上,仅从这种心态看,战场一边倒的态势就是在正常不过的。

  在中国解放军的战史中,1962年这场自卫反击战并非是一场值得大书特书的战争,毕竟,这支不对曾面对过太多比这还要凶险得多的战事,甚至这场战争的进程都显得平淡无奇,但正是这场"平淡"的战争,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印度的发展轨迹--按照美国著名的南亚学者斯蒂芬。科恩教授的说法:印度在中印边境战中遭受了"耻辱的失败",这"教训了整个一代印度人。。。。。从那时起,印度在心理上已经成了军事化国家"。

  1962年对印反击战之于印度,其影响类似于甲午战争之中国,最大的伤害都在于世人眼里一个"大国"被打回了原行,甲午战争之后,中国虚弱表露无疑,于是列强瓜分接踵而至。1962年一战同样如此,"堂堂世界第三" "亚非拉的领袖"竟然被中国揍的魂飞魄散,领导人不得不像美苏等国寻求援助,尼赫鲁曾亲自致信肯尼迪求援,新德里的政要和富商们甚至做了迁都的打算,一直到中国高姿态的开始撤军,印度都还没组织起反击,此战使得印度的国际政治资本和影响力一落千丈,在第三世界国家中的威信受到重创,于是在无意之间,中国成了1947年独立以来对印度"伤害"最大的国家,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在印度人的心目中成了战争贩子的形象。

  因此,印度民族主义者对中国的敌视其实不亚于日本右翼势力,印度媒体鲜见对中国的真实客观的宣传,在很多印度人眼里,中国人就留着山羊胡子 戴着竹斗笠 露出一脸阴险笑容的中国农夫的落后国家。

  除去心理,从经济方面算账,我们会发现结果仍旧是对印度不利的。如果以"战争与经济之间是否建立一套正循环体系"为依据来审视中国政府当时的决策,那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和随之而来的无法消除的民族仇恨,于国民经济发展,省去了一个大包袱:坚决打击,一张打出了相对40年的稳定,使得经济建设免去了许多干扰,这都是战争所带来的红利,就是所谓的"战争--经济"正循环。反观印度,1962年这一战对于实际控制土地面积基本无损,但为了一个次要利益,却给自己制造了一个强大的对手,进而影响了巴基斯坦尼泊尔 孟加拉 缅甸一直到斯里兰卡一系列方向,为国家带来沉重的军事开支,这不是正循环,而是一个死循环。
http://news.creaders.net/headlin ... d=997196&dcid=3众所周知,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印关系曾有一段蜜月期,也就是所谓的"巴依 巴依"的时代。从印方的角度来说,以国土 人口经济条件而论,印度在前英属殖民地中处于领头羊的位置,而这又进一步把印度推到了第三世界国家"盟主"位置,当然,按照当时的概念,准确的说是不结盟运动组织的首脑国家,不结盟组织在当时是独立于美英两大阵营的第三股力量,这使得印度人在头脑中形成了一个影响:印度已经是世界第三了。


  出于进一步壮大不结盟组织扩张自身影响力的考虑,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印度对中国相对采取了比较有好的态度,1955年尼赫鲁总理邀请周恩来总理参加万隆会议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有好仅仅是"相对"的,这一期间印度从未停止对这争议区领土的蚕食,至少在1954年至1959年间,我边防不对与印度情报部门控制的巡逻队曾有数次小规模交火,规模最大的一次爆发于1959年10月。印方巡逻队被我方击毙9人,其余悉数被擒(这次时间的影响是,1959年之后,作为权利斗争的结果,这一地区的巡逻任务被印度军方接管)。

  从心态上而论,当时印度对中国始终抱有一种"俯视"态度,即认为中国仅仅是不结盟组织中的一员,是被领导者。这一方面源于印度人不切实际的优越感,另一方面也源自1840年以来中国国运的颓势--在印度人看来,二次世界大战中国人都是靠美英等国才从日本人手里解放出来的。而从实际国力来看,早在1928年前,国联就把印度列为世界8大工业国行列。而建国之初,中国在经济上的各项软硬件都处于一穷二白的状态,令笔者无法理解的是,此前的朝鲜战争在震撼整个西方世界的同时,似乎对印度人并未有太多触动,印度的领导集体更像象牙塔中的产物。

  19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战同样可以看作是这一心态下的产物。冲突由印方首先挑起,而战争对他们而言却是始料未及的--印度政府认为只要自己在边境上不断增兵,中国人就会被吓跑,对于大规模交火并没有做太多的准备,更遑论后期自己会处于挨打状态。简单来说,印度人从一开始就把胜利的希望寄托于对手的软弱上,仅从这种心态看,战场一边倒的态势就是在正常不过的。

  在中国解放军的战史中,1962年这场自卫反击战并非是一场值得大书特书的战争,毕竟,这支不对曾面对过太多比这还要凶险得多的战事,甚至这场战争的进程都显得平淡无奇,但正是这场"平淡"的战争,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印度的发展轨迹--按照美国著名的南亚学者斯蒂芬。科恩教授的说法:印度在中印边境战中遭受了"耻辱的失败",这"教训了整个一代印度人。。。。。从那时起,印度在心理上已经成了军事化国家"。

  1962年对印反击战之于印度,其影响类似于甲午战争之中国,最大的伤害都在于世人眼里一个"大国"被打回了原行,甲午战争之后,中国虚弱表露无疑,于是列强瓜分接踵而至。1962年一战同样如此,"堂堂世界第三" "亚非拉的领袖"竟然被中国揍的魂飞魄散,领导人不得不像美苏等国寻求援助,尼赫鲁曾亲自致信肯尼迪求援,新德里的政要和富商们甚至做了迁都的打算,一直到中国高姿态的开始撤军,印度都还没组织起反击,此战使得印度的国际政治资本和影响力一落千丈,在第三世界国家中的威信受到重创,于是在无意之间,中国成了1947年独立以来对印度"伤害"最大的国家,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在印度人的心目中成了战争贩子的形象。

  因此,印度民族主义者对中国的敌视其实不亚于日本右翼势力,印度媒体鲜见对中国的真实客观的宣传,在很多印度人眼里,中国人就留着山羊胡子 戴着竹斗笠 露出一脸阴险笑容的中国农夫的落后国家。

  除去心理,从经济方面算账,我们会发现结果仍旧是对印度不利的。如果以"战争与经济之间是否建立一套正循环体系"为依据来审视中国政府当时的决策,那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和随之而来的无法消除的民族仇恨,于国民经济发展,省去了一个大包袱:坚决打击,一张打出了相对40年的稳定,使得经济建设免去了许多干扰,这都是战争所带来的红利,就是所谓的"战争--经济"正循环。反观印度,1962年这一战对于实际控制土地面积基本无损,但为了一个次要利益,却给自己制造了一个强大的对手,进而影响了巴基斯坦尼泊尔 孟加拉 缅甸一直到斯里兰卡一系列方向,为国家带来沉重的军事开支,这不是正循环,而是一个死循环。
http://news.creaders.net/headlin ... d=997196&dcid=3
LTE-TDD 发表于 2010-7-22 02:11


    这就是“三哥”的由来?
对于“三哥”一说,我所知道的说法是:在英国殖民时代的香港有很多印度人当保安,门童,可能大部分是锡克人,所以即使很热的天气时也包着个大嘎哒在脑袋上顶着,且颜色多为红色,故香港人称其为“红头阿三”... 所以论坛上就这么叫开了, 红头好理解,但为什么是阿三, 我就不知道了{:yi:}
当时印度人参加英国的殖民地军队,然后在英国的殖民地当警察或者是驻军,英语中称警官/军官等为Sir,大家经常听到Yes,Sir的说法。南方人喜欢称在别人的名字前面加个“阿”字,这样喊起来就是阿sir,sir跟汉语中的三差不多的音,所以慢慢就成阿三。

对于“三哥”一说,我所知道的说法是:在英国殖民时代的香港有很多印度人当保安,门童,可能大部分是锡克人 ...
swsas 发表于 2010-7-22 03:51



    上海人叫小流氓为瘪三-----阿三,红头阿三就是这么衍生来的------有点像今天喜闻乐见的棒子,南棒子,男棒子,女棒子

  楼上的说法大概是给阿三听到后的经典解释,以后棒子听到我们叫他们棒子,我们也可以说,棒就是好棒的意思,子是尊称,比如老子,孔子---对了,孔子真的是你们棒子的祖先,一点没错
对于“三哥”一说,我所知道的说法是:在英国殖民时代的香港有很多印度人当保安,门童,可能大部分是锡克人 ...
swsas 发表于 2010-7-22 03:51



    上海人叫小流氓为瘪三-----阿三,红头阿三就是这么衍生来的------有点像今天喜闻乐见的棒子,南棒子,男棒子,女棒子

  楼上的说法大概是给阿三听到后的经典解释,以后棒子听到我们叫他们棒子,我们也可以说,棒就是好棒的意思,子是尊称,比如老子,孔子---对了,孔子真的是你们棒子的祖先,一点没错
LTE-TDD 发表于 2010-7-22 02:11

[:a9:] 这到底是谁写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