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需要什么样的战略轰炸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6:47:17
21世纪为什么还需要战略轰炸机? 21世纪新研制的战略轰炸机会是什么模样?作为我国资深军用航空专家的朱宝鎏先生在本文中作出了自己的推断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战略轰炸机对盟军的最后胜利起过很大作用。二战以后,战略轰炸机逐渐消亡。 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 新研制远程轰炸机的国家只有美国和原苏联,机型共三种,即美国B-1、B-2和原苏联的图-160。
   B-1和图-160是变后掠翼飞机,起飞重量分别为216吨和275吨,最大载弹量20吨以上,航程分别为12000千米(B-lB型)和12300千米。B-1B生产型在1984年10月首飞, 最大速度只有1.25马赫,图-160在1981年12月首飞, 最大速度可达2.0马赫。最新的B-2型1989年7月首飞,是亚音速的飞翼式隐身轰炸机,航程11600千米(载弹17吨),起飞重量181吨。
   美国目前一共有190架重型轰炸机,三种机型, 其中B-52H 76架、B-1B 93架(美国会已要求减到60架)和B-2 21架。美军方计划在2040年前基本保持这种状况,根据原来准备同时打两场局部战争的方针,美空军认为保持130架可用的重型轰炸机是最低需求。为此,飞机数量应在170架以上。而现在实际上"作战可用"的飞机只有112架,因为有的专用于训练,有的已达不到作战要求。
   事实上,战略轰炸机在20世纪后期美国参与的大小局部战争中无不用作空中攻击主力,尤其是B-52。而B-1B和 B-2则在1999年攻击南斯拉夫时使用。轰炸我使馆的飞机则是B-2。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经济受重创的条件下仍逐步恢复图-160的数量,接收了乌克兰的8架抵债图-160,2000年5月又新生产了一架交付军方,21世纪初保持15架的实力。另一机型 图-95, 不包括海军型图-142等还有70架左右,由此可见,美、俄两国军方都认为,战略轰炸机还是十分有用的武器。而在21世纪前20年左右, 其他国家都没有这类武器,或者有而不能用,例如乌克兰,已逐步将苏联瓦解时分到的战略轰炸机出售或销毁。
  为什么还需要战略轰炸机?
  一个国家是否需要远程轰炸机是根据三个方面决定的。一是军事需要,二是经济能力,三是科研、生产技术水平。美国总统小布什2001年1月上台后,军事上采取强硬姿态,对克林顿政府的军事战略做了重大调整。虽然2001年发生了"9.11"恐怖袭击事件,美国国防部9月30日向国会提交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一份战略规划文件)表明,美国冷战后确立的全球战略仍然是谋求建立单极世界秩序,追求超级霸权的绝对安全;美国军事战略的实质是针对未来所有可能的对手,保持全球霸权地位。但现在首先是着眼于对付"恐怖主义威胁",确保本土安全。
   由于美国自认为它的国家安全利益遍布全世界,而21世纪的世界充满着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所以美国要争取绝对的军事优势,以全面的威慑力量来遏制潜在敌人。而战略轰炸机在这方面的作用已经得到充分肯定。2002年美国攻打阿富汗塔利班的作战中,B-52仍是空中打击的主力,同时新的轰炸机部分预研及探索性工作已在进行,美军方计划在2014年左右提出新轰炸机具体要求。
   目前存在争议的主要问题是,战略地地导弹和战略轰炸机孰重孰轻,以及未来战略轰炸机应采取何种技术方案等。
  战略地地导弹和战略轰炸机只择其一或兼而有之?
  战略轰炸机在此是指作战半径达4000千米~5000千米以上的轰炸机,即从美国本土出发可攻击地球上任一地方的目标(必要时可空中加油),所以它与战斗轰炸机并不矛盾,也不存在竞争。后者的作战半径一般在3000千米以下。至于在具体作战条件下各机型用来攻击什么目标并无限制。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东南亚战场的作战表明,美国轰炸越南北方战略目标时多用战斗轰炸机F-105,而配合越南南方作战,轰炸一些战术目标却使用B-52。因为越南北方防空火力很强,用B-52将会遭到重大损失,而用从泰国起飞的F-105经过空中加油去袭击越南北方,飞机的损失少得多。只是到战争后期,1972年12月18~29日,美空军连续轰炸越南河内老百姓居民区,大量杀伤平民百姓,企图摧毁越南人民继续作战的决心时才出动B-52。这一战役共出动各种作战飞机1783架次,B-52为663架次,结果越方公布B-52被击落34架(美方承认15架,不包括返航后破损严重不能再用的飞机),损失率高达5.1%(按美方数字为2.3%),都超过一般公认的可承受损失值,即2%。所以远程轰炸机是否一定用于攻击战略目标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直到现在,战略轰炸机的最大难题是如何突防,而战略地地导弹则很难拦截。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还只是在论证预研阶段,是否有效很值得怀疑。这方面战略地地导弹优点明显。
   但是,美国估计21世纪的战争是"不对称战争"。用战略轰炸机去进行大面积破坏,打击对方士气,毁损小国的经济基础,杀伤老百姓,战略轰炸机当然是最佳首选。尤其是现在有了上千千米射程的空地巡航导弹和精确滑翔炸弹(高空投放射程可达60千米),这些武器平均概率误差只有二三十米,精度肯定比战略地地导弹好得多。而且战略轰炸机如攻击中距离目标能挂载多达15~20吨精确制导武器,其摧毁能力可想而知,而且不需要通过目标区上空,打 "不对称战争"时安全上也就有一定保证。
   在任务灵活性上,地地导弹就比轰炸机差多了。轰炸机可以中途更改计划甚至取消任务。而地地导弹一旦发射出去即使发现有误也无法挽救了。至于经济问题,两者很难比较。研制战略轰炸机很费钱。美国研制B-lB(B-lA只有4架)轰炸机100架,前后共10多年,耗资(含科研费和改进费)368亿美元;隐身轰炸机B-2(共21架),耗时13年,耗资400多亿美元;但轰炸机可用20年以上(B-52H最"后"一架在1962年出厂,计划要用到2037年,使用寿命达75年! 初步估计,不算预研及发展新轰炸机费用,只是维护B-52与B-1,到2037年就需要耗资2200亿美元;在这期间,现有的三种轰炸机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进工作才能满足现代战争的需要,这笔费用不包括在上述费用之内。
   新轰炸机的研制费,不包括采购费将不少于350亿美元,如研制成功,计划在2037年后使用。但每架的价格不会比B-2少。而战略地地导弹是一次使用的武器,每枚比一架轰炸机便宜不少,但平时也要保管维修费用,可使用年代则短得多。其效费比(累积摧毁面积与费用之比)估计要比轰炸机低。一般来说如果不用核弹头,用昂贵的火箭把几百千克炸药送到几千千米之外企图摧毁一个或一些目标显然是不划算的。
   从美国现在的战略观点看,战略导弹将与轰炸机并存而不会是只选其一。今后美国的战略威慑力量将由旧"三位一体"变为新"三位一体"。事实表明,美国庞大的核武库并没能阻止敌人实施"9.11"恐怖袭击。为此必须实行进攻与防御并重的新威慑战略。旧"三位一体"威慑力量由战略弹道导弹、潜射弹道导弹和战略轰炸机组成;"新三位一体"战略威慑力量则有了很大的扩展,由进攻性打击系统(核和非核两种)、防御系统(主动和被动两种)以及灵活反应基础设施三大部分组成,并通过指挥、控制、情报和规划系统将它们密切结合在一起。而战略轰炸机和地地导弹都是"进攻性打击系统" 和"主动防御系统"中的重要一环。美国为了对付未来所有可能的对手,将使用不同的武器,对不同的对象,实施不同级别的威慑。所以有人称这种威慑战略为"全谱"威慑战略。各类武器都具备,美国在军事力量的运用上就有了更灵活的选择。
   当然不少国家根据本身军事态势,科研、生产技术水平和国力,选择只发展地地导弹,不发展战略轰炸机也是十分正常的,例如印度和巴基斯坦等。更多的国家两者都不要,因为发展或采购、维持一支战略轰炸机部队的绝对费用不是一般国家所能承担的。
  未来战略轰炸机是有人或无人驾驶的航天器或航空器?
  可以想象,下一代的战略轰炸机不会再是现用的类型。B-1、B-2以及图-95、 图-160的前途可能与B-52相似,不断改进设备和武器,"用烂用完"为止。从现在无人攻击机和 "智能电脑"的发展趋势看,到2030年以后,新轰炸机不应该再是有人驾驶的了。因为这种飞机并不需要临时去寻找目标或追逐新发现的移动目标。
   至于轰炸机的使用高度和速度也应该有一个重大飞跃。在大气层飞行可以利用 "吸气"动力装置, 例如冲压式发动机,它比火箭发动机 "效率"高得多,燃烧所用氧气取自大气。而火箭燃烧用的氧气是自备的,优点是可在大气层外无氧气环境中工作,适合航天器上使用。但在大气层飞行时不利用大气中的氧气反而靠自带,那是 "自找额外负担"。
   所以理想的未来战略轰炸机出航时应该能在大气层外"翱翔",不用动力,靠惯性飞行,由于空气阻力极小,速度可以很快(M数10左右)。飞一段距离(可以几百千米)才下降到大气层,启动发动机增速又 "冲"出大气层外,再恢复惯性飞行状态。这样的跳跃前进方式,有点象用瓦片"打水漂",特别适合远程飞行,很省油。
   但最初的增速和上升到足够高度仍然需要一个或一组强大的火箭动力。而为了适应着陆要求也还要有特殊的"吸气"动力装置。现在航天飞机无动力滑翔着陆方式对作战飞机来说保险系数太低(或者说控制和环境条件要求太高),恐怕不大合适。
   美国正在进行的X-43等试验机就是为了研究高超音速飞行所需动力装置和有关的气动力问题。这种动力装置称作"超音速燃烧冲压发动机"(SCRAMJET)。
   在美国,用氢作燃料的这种发动机已初步研制成功。但用氢作燃料使用不便,危险性也大。正在研究的是用航空煤油JP-7作燃料。这种煤油挥发性很差,闪点很高,高空飞行时不易产生油路气塞,挥发损失也少,已用于高空高速侦察机SR-71上。但用于"超音速燃烧冲压发动机"上必须先将JP-7在高温高压下"裂化"后才能使用。"裂化"过程同时也是燃料冷却发动机进行热交换的过程。这项研究工作正由美空军、NASA和普惠公司合作进行。 2001年6月2日X-43第一次上天拟进行发动机起动试验,结果因火箭与飞机连接故障(一说为X-43控制系统意外偏转翼面)而失败,但研制和试验仍将继续下去。
   俄罗斯在SCRAMJET发动机方面也不落后,据俄《共青团真理报》2001年5月8日报道,1991年11月俄已进行过这种发动机的空中工作试验。苏联瓦解后,在法国和美国投资帮助下,俄罗斯先后在1992、1995、1997和1998年进行了空中起动和发动机工作稳定性试验。发射火箭采用俄罗斯SA-5导弹的动力装置,最后一次, SCRAMJET发动机工作时间达77秒,燃料是液态氢。但要将这种发动机发展为轰炸机用的动力装置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可以认为,下一代战略轰炸机既非飞机也不是航天器,而是具有多种动力装置的无人驾驶高超音速飞行器。但现在离提出新战略轰炸机的正式战术技术要求还有十年以上的时间,世界形势变化太快,谁知道到时军事大国又会怎样想?21世纪为什么还需要战略轰炸机? 21世纪新研制的战略轰炸机会是什么模样?作为我国资深军用航空专家的朱宝鎏先生在本文中作出了自己的推断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战略轰炸机对盟军的最后胜利起过很大作用。二战以后,战略轰炸机逐渐消亡。 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 新研制远程轰炸机的国家只有美国和原苏联,机型共三种,即美国B-1、B-2和原苏联的图-160。
   B-1和图-160是变后掠翼飞机,起飞重量分别为216吨和275吨,最大载弹量20吨以上,航程分别为12000千米(B-lB型)和12300千米。B-1B生产型在1984年10月首飞, 最大速度只有1.25马赫,图-160在1981年12月首飞, 最大速度可达2.0马赫。最新的B-2型1989年7月首飞,是亚音速的飞翼式隐身轰炸机,航程11600千米(载弹17吨),起飞重量181吨。
   美国目前一共有190架重型轰炸机,三种机型, 其中B-52H 76架、B-1B 93架(美国会已要求减到60架)和B-2 21架。美军方计划在2040年前基本保持这种状况,根据原来准备同时打两场局部战争的方针,美空军认为保持130架可用的重型轰炸机是最低需求。为此,飞机数量应在170架以上。而现在实际上"作战可用"的飞机只有112架,因为有的专用于训练,有的已达不到作战要求。
   事实上,战略轰炸机在20世纪后期美国参与的大小局部战争中无不用作空中攻击主力,尤其是B-52。而B-1B和 B-2则在1999年攻击南斯拉夫时使用。轰炸我使馆的飞机则是B-2。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经济受重创的条件下仍逐步恢复图-160的数量,接收了乌克兰的8架抵债图-160,2000年5月又新生产了一架交付军方,21世纪初保持15架的实力。另一机型 图-95, 不包括海军型图-142等还有70架左右,由此可见,美、俄两国军方都认为,战略轰炸机还是十分有用的武器。而在21世纪前20年左右, 其他国家都没有这类武器,或者有而不能用,例如乌克兰,已逐步将苏联瓦解时分到的战略轰炸机出售或销毁。
  为什么还需要战略轰炸机?
  一个国家是否需要远程轰炸机是根据三个方面决定的。一是军事需要,二是经济能力,三是科研、生产技术水平。美国总统小布什2001年1月上台后,军事上采取强硬姿态,对克林顿政府的军事战略做了重大调整。虽然2001年发生了"9.11"恐怖袭击事件,美国国防部9月30日向国会提交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一份战略规划文件)表明,美国冷战后确立的全球战略仍然是谋求建立单极世界秩序,追求超级霸权的绝对安全;美国军事战略的实质是针对未来所有可能的对手,保持全球霸权地位。但现在首先是着眼于对付"恐怖主义威胁",确保本土安全。
   由于美国自认为它的国家安全利益遍布全世界,而21世纪的世界充满着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所以美国要争取绝对的军事优势,以全面的威慑力量来遏制潜在敌人。而战略轰炸机在这方面的作用已经得到充分肯定。2002年美国攻打阿富汗塔利班的作战中,B-52仍是空中打击的主力,同时新的轰炸机部分预研及探索性工作已在进行,美军方计划在2014年左右提出新轰炸机具体要求。
   目前存在争议的主要问题是,战略地地导弹和战略轰炸机孰重孰轻,以及未来战略轰炸机应采取何种技术方案等。
  战略地地导弹和战略轰炸机只择其一或兼而有之?
  战略轰炸机在此是指作战半径达4000千米~5000千米以上的轰炸机,即从美国本土出发可攻击地球上任一地方的目标(必要时可空中加油),所以它与战斗轰炸机并不矛盾,也不存在竞争。后者的作战半径一般在3000千米以下。至于在具体作战条件下各机型用来攻击什么目标并无限制。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东南亚战场的作战表明,美国轰炸越南北方战略目标时多用战斗轰炸机F-105,而配合越南南方作战,轰炸一些战术目标却使用B-52。因为越南北方防空火力很强,用B-52将会遭到重大损失,而用从泰国起飞的F-105经过空中加油去袭击越南北方,飞机的损失少得多。只是到战争后期,1972年12月18~29日,美空军连续轰炸越南河内老百姓居民区,大量杀伤平民百姓,企图摧毁越南人民继续作战的决心时才出动B-52。这一战役共出动各种作战飞机1783架次,B-52为663架次,结果越方公布B-52被击落34架(美方承认15架,不包括返航后破损严重不能再用的飞机),损失率高达5.1%(按美方数字为2.3%),都超过一般公认的可承受损失值,即2%。所以远程轰炸机是否一定用于攻击战略目标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直到现在,战略轰炸机的最大难题是如何突防,而战略地地导弹则很难拦截。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还只是在论证预研阶段,是否有效很值得怀疑。这方面战略地地导弹优点明显。
   但是,美国估计21世纪的战争是"不对称战争"。用战略轰炸机去进行大面积破坏,打击对方士气,毁损小国的经济基础,杀伤老百姓,战略轰炸机当然是最佳首选。尤其是现在有了上千千米射程的空地巡航导弹和精确滑翔炸弹(高空投放射程可达60千米),这些武器平均概率误差只有二三十米,精度肯定比战略地地导弹好得多。而且战略轰炸机如攻击中距离目标能挂载多达15~20吨精确制导武器,其摧毁能力可想而知,而且不需要通过目标区上空,打 "不对称战争"时安全上也就有一定保证。
   在任务灵活性上,地地导弹就比轰炸机差多了。轰炸机可以中途更改计划甚至取消任务。而地地导弹一旦发射出去即使发现有误也无法挽救了。至于经济问题,两者很难比较。研制战略轰炸机很费钱。美国研制B-lB(B-lA只有4架)轰炸机100架,前后共10多年,耗资(含科研费和改进费)368亿美元;隐身轰炸机B-2(共21架),耗时13年,耗资400多亿美元;但轰炸机可用20年以上(B-52H最"后"一架在1962年出厂,计划要用到2037年,使用寿命达75年! 初步估计,不算预研及发展新轰炸机费用,只是维护B-52与B-1,到2037年就需要耗资2200亿美元;在这期间,现有的三种轰炸机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进工作才能满足现代战争的需要,这笔费用不包括在上述费用之内。
   新轰炸机的研制费,不包括采购费将不少于350亿美元,如研制成功,计划在2037年后使用。但每架的价格不会比B-2少。而战略地地导弹是一次使用的武器,每枚比一架轰炸机便宜不少,但平时也要保管维修费用,可使用年代则短得多。其效费比(累积摧毁面积与费用之比)估计要比轰炸机低。一般来说如果不用核弹头,用昂贵的火箭把几百千克炸药送到几千千米之外企图摧毁一个或一些目标显然是不划算的。
   从美国现在的战略观点看,战略导弹将与轰炸机并存而不会是只选其一。今后美国的战略威慑力量将由旧"三位一体"变为新"三位一体"。事实表明,美国庞大的核武库并没能阻止敌人实施"9.11"恐怖袭击。为此必须实行进攻与防御并重的新威慑战略。旧"三位一体"威慑力量由战略弹道导弹、潜射弹道导弹和战略轰炸机组成;"新三位一体"战略威慑力量则有了很大的扩展,由进攻性打击系统(核和非核两种)、防御系统(主动和被动两种)以及灵活反应基础设施三大部分组成,并通过指挥、控制、情报和规划系统将它们密切结合在一起。而战略轰炸机和地地导弹都是"进攻性打击系统" 和"主动防御系统"中的重要一环。美国为了对付未来所有可能的对手,将使用不同的武器,对不同的对象,实施不同级别的威慑。所以有人称这种威慑战略为"全谱"威慑战略。各类武器都具备,美国在军事力量的运用上就有了更灵活的选择。
   当然不少国家根据本身军事态势,科研、生产技术水平和国力,选择只发展地地导弹,不发展战略轰炸机也是十分正常的,例如印度和巴基斯坦等。更多的国家两者都不要,因为发展或采购、维持一支战略轰炸机部队的绝对费用不是一般国家所能承担的。
  未来战略轰炸机是有人或无人驾驶的航天器或航空器?
  可以想象,下一代的战略轰炸机不会再是现用的类型。B-1、B-2以及图-95、 图-160的前途可能与B-52相似,不断改进设备和武器,"用烂用完"为止。从现在无人攻击机和 "智能电脑"的发展趋势看,到2030年以后,新轰炸机不应该再是有人驾驶的了。因为这种飞机并不需要临时去寻找目标或追逐新发现的移动目标。
   至于轰炸机的使用高度和速度也应该有一个重大飞跃。在大气层飞行可以利用 "吸气"动力装置, 例如冲压式发动机,它比火箭发动机 "效率"高得多,燃烧所用氧气取自大气。而火箭燃烧用的氧气是自备的,优点是可在大气层外无氧气环境中工作,适合航天器上使用。但在大气层飞行时不利用大气中的氧气反而靠自带,那是 "自找额外负担"。
   所以理想的未来战略轰炸机出航时应该能在大气层外"翱翔",不用动力,靠惯性飞行,由于空气阻力极小,速度可以很快(M数10左右)。飞一段距离(可以几百千米)才下降到大气层,启动发动机增速又 "冲"出大气层外,再恢复惯性飞行状态。这样的跳跃前进方式,有点象用瓦片"打水漂",特别适合远程飞行,很省油。
   但最初的增速和上升到足够高度仍然需要一个或一组强大的火箭动力。而为了适应着陆要求也还要有特殊的"吸气"动力装置。现在航天飞机无动力滑翔着陆方式对作战飞机来说保险系数太低(或者说控制和环境条件要求太高),恐怕不大合适。
   美国正在进行的X-43等试验机就是为了研究高超音速飞行所需动力装置和有关的气动力问题。这种动力装置称作"超音速燃烧冲压发动机"(SCRAMJET)。
   在美国,用氢作燃料的这种发动机已初步研制成功。但用氢作燃料使用不便,危险性也大。正在研究的是用航空煤油JP-7作燃料。这种煤油挥发性很差,闪点很高,高空飞行时不易产生油路气塞,挥发损失也少,已用于高空高速侦察机SR-71上。但用于"超音速燃烧冲压发动机"上必须先将JP-7在高温高压下"裂化"后才能使用。"裂化"过程同时也是燃料冷却发动机进行热交换的过程。这项研究工作正由美空军、NASA和普惠公司合作进行。 2001年6月2日X-43第一次上天拟进行发动机起动试验,结果因火箭与飞机连接故障(一说为X-43控制系统意外偏转翼面)而失败,但研制和试验仍将继续下去。
   俄罗斯在SCRAMJET发动机方面也不落后,据俄《共青团真理报》2001年5月8日报道,1991年11月俄已进行过这种发动机的空中工作试验。苏联瓦解后,在法国和美国投资帮助下,俄罗斯先后在1992、1995、1997和1998年进行了空中起动和发动机工作稳定性试验。发射火箭采用俄罗斯SA-5导弹的动力装置,最后一次, SCRAMJET发动机工作时间达77秒,燃料是液态氢。但要将这种发动机发展为轰炸机用的动力装置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可以认为,下一代战略轰炸机既非飞机也不是航天器,而是具有多种动力装置的无人驾驶高超音速飞行器。但现在离提出新战略轰炸机的正式战术技术要求还有十年以上的时间,世界形势变化太快,谁知道到时军事大国又会怎样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