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说说卢象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18:22:34
明朝末年,处在风雨飘摇中的明朝廷受到了关内的民变造反武装和关外满清军的双重猛烈冲击,最终使得大明王朝的历史在延续了277年之后,以崇祯皇帝在煤山的自缢划上了一个惨烈的休止符。
当然,以崇祯皇帝为首的明朝君臣们,也并不是心甘情愿的接受这种命运的安排,也试图力挽狂澜,在这个过程中,也涌现出了一些能征惯战之将,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卢象昇就是其中之一。
卢象昇字建斗,江南宜兴人氏,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进士,曾任户部主事、大名知府、大名广平三府兵备道等职,卢象昇的过人之处在于,作为掌握实际掌握朝政运行的庞大明朝文官集团的一员,他却善于骑射而又娴熟将略,头脑冷静而又勇气过人,为人正直而又忠君敬上,这样的“多面手”,在明末崇祯一朝,从党争残酷,宦官弄政,朝廷上下到处充斥奸邪无能之辈的大环境中看去,的确可称得上是“鹤立鸡群”了!
历史上所记载的卢象昇在官军与造反武装的较量中的首次出场,是在崇祯七年(1634年)四月由河北大名道调任湖北郧阳府治,归当时的五省总督陈奇瑜调派,清剿造反武装,然而,由于陈奇瑜一意主张招抚,轻敌大意,导致在陕南车箱峡陷入绝境的李自成部以诈降计脱身,第二年,进入河南、安徽,接着焚毁了凤阳的明祖陵,在这种情况下,崇祯在震惊之余被迫下罪己诏,同时加强对造反武装的围剿,卢象昇随即于崇祯八年八月被提升为总理直隶、河南、山东、四川、湖广五省巡抚,与当时明庭的另一干将洪承畴协同征剿。
此时,造反武装已经多达数十股之多,少则万余,多则数万,到处流动,四面开花,使得卢象昇深感力不从心,难言完胜,一度向崇祯皇帝推辞不就,但崇祯感到其人才难得,再三挽留催促,卢象昇只得遵命上任,赶赴沙场。
此前,洪承畴的部队已经被造反武装拖的筋疲力尽,洪承畴已经接连损失了他手下两员骁将曹文诏与艾万年,这种情况下,作为五省总理的卢象昇就得承担起阻击造反武装和扭转官军颓势的重任。
卢象昇责无旁贷,他首先阻击了出潼关进入他的管辖地界的高迎祥部,在河南汝阳与高部连续激战两日,取得大胜,初步扭转了因为官军前时受挫而士气低落的情况。
暂时的胜利并未能让他有所放松,卢象昇清楚,他的战绩并未让造反武装“伤筋动骨”,可这就这些成果已经让他疲惫不堪,每次战前,卢象昇都临阵慷慨洒泪,军中断粮三日,他带头水浆不入口,他这种与士卒同甘共苦的作风虽然振奋了士气,赢得了属下的爱戴,但他清楚这是不可能长久的,这点在他写给崇祯皇帝的奏疏中写得很清楚:“虽连胜,但极艰苦,因为敌马我步,敌众我寡,合则十余万,分亦有数万,其中闯王(高迎祥)又第一称强,谁能当者?臣与督臣(洪承畴)只有剿法别无堵法,只有战法别无守法,守则老师匮财,堵则画疆拥毒,非剿荡大局。然而大局必须兵饷全筹,尽督理专力。”
卢象昇的奏疏清楚的揭示了明军围剿的困境:兵力不足,装备不良,军饷无济,拼死力战却疲于奔命,难以从根本上扭转被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局面。
牢骚归牢骚,作为臣子的卢象昇还得继续征剿,凭着他自己的勇气,卢象昇在皖、豫两省境内狂追造反武装,先是在安徽滁州境内击毙了造反武装的首领摇天动,接着追击高迎祥于豫省七顶山,再次实施攻击,经此一战,高迎祥的精锐骑兵损失殆尽。
虽然卢象昇在追击中连胜造反武装,但他却无法得到同僚的强力支援,他曾经派人告知湖广巡抚王梦尹、郧阳府治宋祖舜,务必拦截造反武装于汉水之北,但二人拒不从命,使得造反武装得以从容渡过汉水,进入郧阳,摆脱了卢象昇的追击。
这时,兵部尚书张凤翼提出一个方案:河南、郧阳、湖广、四川四省巡抚合力构筑包围圈,卢象昇、洪承畴二人入山围剿,务求全歼。崇祯皇帝批准了这一方案,并严令二人五月内荡平造反武装。
对于这一方案,深知军情实际卢象昇不禁暗暗叫苦,他在给崇祯皇帝的奏疏中指出:“豫楚边界大山绵亘,密箐深林、马不能进,我兵攀木逾崖、日行三四十里、车驴不能运粮,只能每人背米两斗随兵而走,十日粮尽,千兵入山需千人运粮,万兵入山需万人运粮,过期则兵夫同归于尽……”
在另一份奏疏中,他又吐露:“钦限五月荡平,目今转盼将过,事势既处极难,时日尤虞易逝,不能计日扫除,上慰圣明宵旰,我皇上即以大罪加臣,臣以何辞之有?”
显然,卢象昇内心流露出一种力不从心的无奈。
可是君命难违,从崇祯九年三月初五到十五日,卢象昇昼夜指挥部下进山围剿,以至于两眼浮肿,一身萎顿,也不敢调摄片刻。
当时的河南巡抚陈必谦借口山区不宜骑兵作战、粮食困难等原因,明确拒绝卢象昇入豫作战,洪承畴此时也向卢象昇借兵入陕,卢象昇因而暂时停止了围剿。
就在这时,北方的满洲军突然于六月底突破喜峰口,入关袭扰,朝廷大臣一致推举卢象昇如卫京师,统一指挥各路勤王大军,崇祯准奏,并下谕旨:“卢象昇仍以兵部左侍郎兼督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督宣大山西等地地方军务兼理粮饷,写敕与他,着星速到任料理,不得延迟。”
崇祯九年十月初一,卢象昇抵居庸关任职。
卢象昇就这样调离了能让他大展拳脚的的中原,对此《明史》评论到:“贼遂大逞”“不可服制”。指出卢象昇的离去减轻了对造反武装的军事压力,局面更加困难,还是比较公允的。
卢象昇在宣大总督的位置上,一直呆到崇祯十一年九月,在清军再次入关的警报中,迎来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程!
崇祯十一年九月,清太宗皇太极命睿亲王多尔衮、贝勒岳托联络蒙古,分兵两路,突破长城关隘墙子岭、中协青山口,大举南下,明朝蓟辽总督兵部侍郎吴阿衡懈于防范,却在危急时刻为镇守太监邓希诏举办祝寿宴会,喝的大醉,结果糊里糊涂死于乱军之中。
清军很快进抵密云,京师宣布戒严。
作为宣大总督的卢象昇被崇祯皇帝赐予尚方宝剑,负责总督天下援兵保卫京师。
作为正在服丧期的卢象昇自五月接到父亲去世的讣告之后,曾五次上疏乞求奔丧,但都被崇祯回绝,这次更被崇祯委以重任,他感激涕零,披麻戴孝穿草鞋走马上任。
卢象昇再次临危受命,驰聘疆场,可是这一回,他却遇到了一个致命的麻烦,他与枢辅杨嗣昌、监军太监高起潜关系不睦,这一点对战局与他个人的命运都带来的巨大影响。
十月初四日,崇祯召见卢象昇,问计于他,卢象昇极力主战,反对主和,当然这是针对杨嗣昌的,崇祯应允,接着又问御敌方略,卢象昇答道:“敌之所忌着着宜防,逼陵寝以震人心,可虑;趣神京以撼根本,可虑;分出畿南剽掠旁郡,扼我粮道,可虑。在这种情况下防御甚难:若厚集兵力防备,则寡发而多失;若分兵四应,则散而无功;若兵少则不备,且易生乱。”
危难之中,卢象昇的头脑是清楚的,他对崇祯的陈述也是符合战场实际的,这说明他心中已经有了应对之策。
召对之后,崇祯决定犒赏卢象昇所部,命其出兵迎敌。
卢象昇为了遏制清军的势头,决定组织敢死队,准备在十月十五日夜间偷袭清军营垒,为此,他严令各路将士拼死一战,刀必见血,人必带伤,马必喘汗,违令者斩。
但随军监军太监高起潜却不以为然,他不仅反对夜袭,还故意将夜袭指挥官总兵陈国威借故调走,结果卢象昇发动夜袭的先头部队初战获胜之后,后续援兵因陈部调走而在孙堠失利,以致于功亏一篑。
孙堠失利让卢象昇对杨嗣昌、高起潜更加不满,所以他一听说崇祯再次将他和高起潜集中于通州作战时,他就认为是杨嗣昌在捣鬼,杨嗣昌亲自前往卢象昇大营解释,结果由于误解较深,反而不欢而散。
当然,此时卢象昇自己也麻烦缠身,由于孙堠失利,清军得以在他分管的战区内大肆抢掠,消息传来,崇祯大怒,下谕旨将他革职听勘,杨嗣昌虽然与卢象昇误会很深,但他和卢象昇同样感到了战败不堪设想的后果,因此再三请求让卢象昇戴罪立功,崇祯勉强收回了成命。
卢象昇遭受代罪立功的处分,心灰意冷,又为缺乏粮饷难以进兵而担忧,却又遭到崇祯的严厉谴责:“前日敢战之言沽名欺众!”这样,卢象昇也就没有了退路。
这时清军兵分三路,一路由涞水攻易州,一路由新城攻雄县,一路由定兴攻安肃,赶到保定的卢象昇命主将分兵出击,并派人到真定高起潜处请求支援,但高起潜非但不领情,反而领军向临清移动,卢象昇见援军无望,皇上严责,自知前途渺茫,决意以死明志。
战前,卢象昇出帐向北拜谒,对五千将士说: “吾与尔辈同受国恩,患不得死,勿患不得生”.接着,他又涕泪纵横地对前来送行的父老乡亲们说: “自我与流寇交战数十百次,从未败绩,今食尽力穷,死在旦夕,不再徒劳父老了!”群众号泣雷动,各自拿出斗升粮食送给军队做口粮.
崇祯十一年十二月十一日, 卢象昇率部赶到钜鹿县贾庄,被清军包围, 据史书记载: “卢象昇麾兵激战,从早晨战至下午,炮穷矢尽,他身中四箭又受三处刀伤,还呼号督战不停,从马上跌下阵亡,年仅三十九岁.总兵虎大威、杨国柱弃总督不顾,突围而逃,全军覆没。”
战后,明朝兵部请旨抚恤卢象昇的奏疏指出:“(卢象昇)以守备而奉旨督兵堵剿,慷慨自任……一腔忠愤,亦知众寡不敌,惟期一死以报朝廷……而慷慨殉国,可与日月争光”。
身前饱受同僚冷遇和皇帝责难而决意以死明志的卢象昇九泉下若有知,是否能够瞑目?
卢象昇的死无疑是壮烈的,但这并不能掩盖明朝军事上的虚弱,在这场历时半年之久的清军入塞袭扰,以掠夺人口物资为目的的战争中,明军没有打过一场漂亮的歼灭战,一味尾随跟踪,不敢正面迎击。而清军深入两千里,破七十余城池,驰骋纵横如入无人之境。
就是卢象昇壮烈战死的这一战,在《满文老档》之类的清方史书中,也无明确记载,所以这一战对战争进程本身的影响简直可以用忽略不计的形容。
这对决心以死报国的卢象昇来说,的确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黑色幽默!

结语
作为一名文官,卢象昇却能文能武,骁勇善战,为人刚直,忠君忧国,这当然是他的长处和值得后人赞叹的优点,但在明末朝廷政治昏暗,党争残酷的情况下,卢象昇胸无城府,不善权谋的缺点也就成了他个人性格上的致命伤,这一点在他抵御入塞清军过程中体现的非常清楚,大敌当前,他作为宣大总督,却不能很好得处理好与枢辅杨嗣昌、监军太监高起潜的个人关系,反而心存误会,导致危难时刻得不到必要的支援,以致于战死疆场。
当然作为作为明军最高统帅的崇祯皇帝,也难辞其咎,太监干政本来弊端多多,崇祯皇帝在铲除魏忠贤的过程中当然也深有体会,然而,他却并未因此罢手,反而变本加厉的重用宦官,宦官不知兵,不懂兵,却任意干涉指挥,造成的后果自然是非常严重的,监军太监高起潜不了解军事,却掣肘主张正确应对之策的卢象昇,其后又借故撤兵不救,直接导致卢象昇兵败身亡,联系到蓟辽总督兵部侍郎吴阿衡为镇守太监邓希诏举办祝寿宴会而导致贻误军机,漏放清军入塞,再明显不过的凸现了崇祯皇帝重用太监的举措失当!明朝末年,处在风雨飘摇中的明朝廷受到了关内的民变造反武装和关外满清军的双重猛烈冲击,最终使得大明王朝的历史在延续了277年之后,以崇祯皇帝在煤山的自缢划上了一个惨烈的休止符。
当然,以崇祯皇帝为首的明朝君臣们,也并不是心甘情愿的接受这种命运的安排,也试图力挽狂澜,在这个过程中,也涌现出了一些能征惯战之将,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卢象昇就是其中之一。
卢象昇字建斗,江南宜兴人氏,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进士,曾任户部主事、大名知府、大名广平三府兵备道等职,卢象昇的过人之处在于,作为掌握实际掌握朝政运行的庞大明朝文官集团的一员,他却善于骑射而又娴熟将略,头脑冷静而又勇气过人,为人正直而又忠君敬上,这样的“多面手”,在明末崇祯一朝,从党争残酷,宦官弄政,朝廷上下到处充斥奸邪无能之辈的大环境中看去,的确可称得上是“鹤立鸡群”了!
历史上所记载的卢象昇在官军与造反武装的较量中的首次出场,是在崇祯七年(1634年)四月由河北大名道调任湖北郧阳府治,归当时的五省总督陈奇瑜调派,清剿造反武装,然而,由于陈奇瑜一意主张招抚,轻敌大意,导致在陕南车箱峡陷入绝境的李自成部以诈降计脱身,第二年,进入河南、安徽,接着焚毁了凤阳的明祖陵,在这种情况下,崇祯在震惊之余被迫下罪己诏,同时加强对造反武装的围剿,卢象昇随即于崇祯八年八月被提升为总理直隶、河南、山东、四川、湖广五省巡抚,与当时明庭的另一干将洪承畴协同征剿。
此时,造反武装已经多达数十股之多,少则万余,多则数万,到处流动,四面开花,使得卢象昇深感力不从心,难言完胜,一度向崇祯皇帝推辞不就,但崇祯感到其人才难得,再三挽留催促,卢象昇只得遵命上任,赶赴沙场。
此前,洪承畴的部队已经被造反武装拖的筋疲力尽,洪承畴已经接连损失了他手下两员骁将曹文诏与艾万年,这种情况下,作为五省总理的卢象昇就得承担起阻击造反武装和扭转官军颓势的重任。
卢象昇责无旁贷,他首先阻击了出潼关进入他的管辖地界的高迎祥部,在河南汝阳与高部连续激战两日,取得大胜,初步扭转了因为官军前时受挫而士气低落的情况。
暂时的胜利并未能让他有所放松,卢象昇清楚,他的战绩并未让造反武装“伤筋动骨”,可这就这些成果已经让他疲惫不堪,每次战前,卢象昇都临阵慷慨洒泪,军中断粮三日,他带头水浆不入口,他这种与士卒同甘共苦的作风虽然振奋了士气,赢得了属下的爱戴,但他清楚这是不可能长久的,这点在他写给崇祯皇帝的奏疏中写得很清楚:“虽连胜,但极艰苦,因为敌马我步,敌众我寡,合则十余万,分亦有数万,其中闯王(高迎祥)又第一称强,谁能当者?臣与督臣(洪承畴)只有剿法别无堵法,只有战法别无守法,守则老师匮财,堵则画疆拥毒,非剿荡大局。然而大局必须兵饷全筹,尽督理专力。”
卢象昇的奏疏清楚的揭示了明军围剿的困境:兵力不足,装备不良,军饷无济,拼死力战却疲于奔命,难以从根本上扭转被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局面。
牢骚归牢骚,作为臣子的卢象昇还得继续征剿,凭着他自己的勇气,卢象昇在皖、豫两省境内狂追造反武装,先是在安徽滁州境内击毙了造反武装的首领摇天动,接着追击高迎祥于豫省七顶山,再次实施攻击,经此一战,高迎祥的精锐骑兵损失殆尽。
虽然卢象昇在追击中连胜造反武装,但他却无法得到同僚的强力支援,他曾经派人告知湖广巡抚王梦尹、郧阳府治宋祖舜,务必拦截造反武装于汉水之北,但二人拒不从命,使得造反武装得以从容渡过汉水,进入郧阳,摆脱了卢象昇的追击。
这时,兵部尚书张凤翼提出一个方案:河南、郧阳、湖广、四川四省巡抚合力构筑包围圈,卢象昇、洪承畴二人入山围剿,务求全歼。崇祯皇帝批准了这一方案,并严令二人五月内荡平造反武装。
对于这一方案,深知军情实际卢象昇不禁暗暗叫苦,他在给崇祯皇帝的奏疏中指出:“豫楚边界大山绵亘,密箐深林、马不能进,我兵攀木逾崖、日行三四十里、车驴不能运粮,只能每人背米两斗随兵而走,十日粮尽,千兵入山需千人运粮,万兵入山需万人运粮,过期则兵夫同归于尽……”
在另一份奏疏中,他又吐露:“钦限五月荡平,目今转盼将过,事势既处极难,时日尤虞易逝,不能计日扫除,上慰圣明宵旰,我皇上即以大罪加臣,臣以何辞之有?”
显然,卢象昇内心流露出一种力不从心的无奈。
可是君命难违,从崇祯九年三月初五到十五日,卢象昇昼夜指挥部下进山围剿,以至于两眼浮肿,一身萎顿,也不敢调摄片刻。
当时的河南巡抚陈必谦借口山区不宜骑兵作战、粮食困难等原因,明确拒绝卢象昇入豫作战,洪承畴此时也向卢象昇借兵入陕,卢象昇因而暂时停止了围剿。
就在这时,北方的满洲军突然于六月底突破喜峰口,入关袭扰,朝廷大臣一致推举卢象昇如卫京师,统一指挥各路勤王大军,崇祯准奏,并下谕旨:“卢象昇仍以兵部左侍郎兼督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督宣大山西等地地方军务兼理粮饷,写敕与他,着星速到任料理,不得延迟。”
崇祯九年十月初一,卢象昇抵居庸关任职。
卢象昇就这样调离了能让他大展拳脚的的中原,对此《明史》评论到:“贼遂大逞”“不可服制”。指出卢象昇的离去减轻了对造反武装的军事压力,局面更加困难,还是比较公允的。
卢象昇在宣大总督的位置上,一直呆到崇祯十一年九月,在清军再次入关的警报中,迎来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程!
崇祯十一年九月,清太宗皇太极命睿亲王多尔衮、贝勒岳托联络蒙古,分兵两路,突破长城关隘墙子岭、中协青山口,大举南下,明朝蓟辽总督兵部侍郎吴阿衡懈于防范,却在危急时刻为镇守太监邓希诏举办祝寿宴会,喝的大醉,结果糊里糊涂死于乱军之中。
清军很快进抵密云,京师宣布戒严。
作为宣大总督的卢象昇被崇祯皇帝赐予尚方宝剑,负责总督天下援兵保卫京师。
作为正在服丧期的卢象昇自五月接到父亲去世的讣告之后,曾五次上疏乞求奔丧,但都被崇祯回绝,这次更被崇祯委以重任,他感激涕零,披麻戴孝穿草鞋走马上任。
卢象昇再次临危受命,驰聘疆场,可是这一回,他却遇到了一个致命的麻烦,他与枢辅杨嗣昌、监军太监高起潜关系不睦,这一点对战局与他个人的命运都带来的巨大影响。
十月初四日,崇祯召见卢象昇,问计于他,卢象昇极力主战,反对主和,当然这是针对杨嗣昌的,崇祯应允,接着又问御敌方略,卢象昇答道:“敌之所忌着着宜防,逼陵寝以震人心,可虑;趣神京以撼根本,可虑;分出畿南剽掠旁郡,扼我粮道,可虑。在这种情况下防御甚难:若厚集兵力防备,则寡发而多失;若分兵四应,则散而无功;若兵少则不备,且易生乱。”
危难之中,卢象昇的头脑是清楚的,他对崇祯的陈述也是符合战场实际的,这说明他心中已经有了应对之策。
召对之后,崇祯决定犒赏卢象昇所部,命其出兵迎敌。
卢象昇为了遏制清军的势头,决定组织敢死队,准备在十月十五日夜间偷袭清军营垒,为此,他严令各路将士拼死一战,刀必见血,人必带伤,马必喘汗,违令者斩。
但随军监军太监高起潜却不以为然,他不仅反对夜袭,还故意将夜袭指挥官总兵陈国威借故调走,结果卢象昇发动夜袭的先头部队初战获胜之后,后续援兵因陈部调走而在孙堠失利,以致于功亏一篑。
孙堠失利让卢象昇对杨嗣昌、高起潜更加不满,所以他一听说崇祯再次将他和高起潜集中于通州作战时,他就认为是杨嗣昌在捣鬼,杨嗣昌亲自前往卢象昇大营解释,结果由于误解较深,反而不欢而散。
当然,此时卢象昇自己也麻烦缠身,由于孙堠失利,清军得以在他分管的战区内大肆抢掠,消息传来,崇祯大怒,下谕旨将他革职听勘,杨嗣昌虽然与卢象昇误会很深,但他和卢象昇同样感到了战败不堪设想的后果,因此再三请求让卢象昇戴罪立功,崇祯勉强收回了成命。
卢象昇遭受代罪立功的处分,心灰意冷,又为缺乏粮饷难以进兵而担忧,却又遭到崇祯的严厉谴责:“前日敢战之言沽名欺众!”这样,卢象昇也就没有了退路。
这时清军兵分三路,一路由涞水攻易州,一路由新城攻雄县,一路由定兴攻安肃,赶到保定的卢象昇命主将分兵出击,并派人到真定高起潜处请求支援,但高起潜非但不领情,反而领军向临清移动,卢象昇见援军无望,皇上严责,自知前途渺茫,决意以死明志。
战前,卢象昇出帐向北拜谒,对五千将士说: “吾与尔辈同受国恩,患不得死,勿患不得生”.接着,他又涕泪纵横地对前来送行的父老乡亲们说: “自我与流寇交战数十百次,从未败绩,今食尽力穷,死在旦夕,不再徒劳父老了!”群众号泣雷动,各自拿出斗升粮食送给军队做口粮.
崇祯十一年十二月十一日, 卢象昇率部赶到钜鹿县贾庄,被清军包围, 据史书记载: “卢象昇麾兵激战,从早晨战至下午,炮穷矢尽,他身中四箭又受三处刀伤,还呼号督战不停,从马上跌下阵亡,年仅三十九岁.总兵虎大威、杨国柱弃总督不顾,突围而逃,全军覆没。”
战后,明朝兵部请旨抚恤卢象昇的奏疏指出:“(卢象昇)以守备而奉旨督兵堵剿,慷慨自任……一腔忠愤,亦知众寡不敌,惟期一死以报朝廷……而慷慨殉国,可与日月争光”。
身前饱受同僚冷遇和皇帝责难而决意以死明志的卢象昇九泉下若有知,是否能够瞑目?
卢象昇的死无疑是壮烈的,但这并不能掩盖明朝军事上的虚弱,在这场历时半年之久的清军入塞袭扰,以掠夺人口物资为目的的战争中,明军没有打过一场漂亮的歼灭战,一味尾随跟踪,不敢正面迎击。而清军深入两千里,破七十余城池,驰骋纵横如入无人之境。
就是卢象昇壮烈战死的这一战,在《满文老档》之类的清方史书中,也无明确记载,所以这一战对战争进程本身的影响简直可以用忽略不计的形容。
这对决心以死报国的卢象昇来说,的确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黑色幽默!

结语
作为一名文官,卢象昇却能文能武,骁勇善战,为人刚直,忠君忧国,这当然是他的长处和值得后人赞叹的优点,但在明末朝廷政治昏暗,党争残酷的情况下,卢象昇胸无城府,不善权谋的缺点也就成了他个人性格上的致命伤,这一点在他抵御入塞清军过程中体现的非常清楚,大敌当前,他作为宣大总督,却不能很好得处理好与枢辅杨嗣昌、监军太监高起潜的个人关系,反而心存误会,导致危难时刻得不到必要的支援,以致于战死疆场。
当然作为作为明军最高统帅的崇祯皇帝,也难辞其咎,太监干政本来弊端多多,崇祯皇帝在铲除魏忠贤的过程中当然也深有体会,然而,他却并未因此罢手,反而变本加厉的重用宦官,宦官不知兵,不懂兵,却任意干涉指挥,造成的后果自然是非常严重的,监军太监高起潜不了解军事,却掣肘主张正确应对之策的卢象昇,其后又借故撤兵不救,直接导致卢象昇兵败身亡,联系到蓟辽总督兵部侍郎吴阿衡为镇守太监邓希诏举办祝寿宴会而导致贻误军机,漏放清军入塞,再明显不过的凸现了崇祯皇帝重用太监的举措失当!
查了一下,的确是杨嗣昌将原本由卢象昇统帅两万宣大劲旅交给陈新甲统领,只给卢象昇留五千老弱残兵..



卢象昇在贾庄与清军鏖战之时,太监高起潜统帅关宁铁骑数万在鸡泽,距离贾庄不到五十里,卢象昇遣人求援,但高起潜却置之不理,坐视卢象昇全军覆没......
崇祯的镀金“劳臣”二字匾额是写给他的还是给孙的?记得好象是给他的
以前看姚雪垠的长篇小说《李自成》就为卢象昇很不平
风君子 发表于 2010-7-16 15:33


    姚雪垠的《李自成》中对明朝官吏都朴实鞭挞的,对李自成都是歌颂的,唯独对卢象升推崇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