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时代的起点——黄埔不再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2:21:50
1924年6月16日,在广州市东郊,位于珠江中的黄埔岛上,正在进行一场对中国历史有着至关重要影响的开学典礼。
上午9时30分,一个大人物登上了主席台作开学演说。他,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此时,孙中山已是身患重疴,来日无多。昔日器宇飞扬的神采已大半消退,身体的虚弱使他显得勉力支撑。然而,孙中山的这次演说很长,讲了有一个多小时。此后,直到逝世,有“孙大炮”之称的他再也没有进行过这样长时间的演说。
孙中山说,民国革命胜利已经有13年了,可中国还是军阀割据,人民生活在被压迫的困苦之中。看看中国的邻居俄国,比中国的革命要晚了6年,可是已经彻底成功了。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比起来,要更为艰难困苦,为什么反倒比中国成功得快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俄国从一开始就组织了革命的军队,以武装斗争的形式打倒了反革命的军队。反观中国,一直没有建立一支革命的军队,因此就无法动摇官僚军阀的基础。没有革命的军队,中国的革命就永远不可能成功。因此,今日建立军官学校,就是要为将来建立一支真正的革命军队打基础。
孙中山说,在此前的革命中所依靠的军队,都是军阀的私人军队,并没有受到过革命的教育,不知道什么是理想和信仰,只知道升官发财,是不可能真心拥护革命的。所以,革命每到重要关头,这些人就会以自私自利之心取代革命的口号,掉转枪口以为军阀的走卒,而革命也就不可避免地遭到挫折。在今后,就是要建立一支以主义和信仰为支撑的革命军队,他们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救国救民,实行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在先前的辛亥革命中,革命党人就是以很少的人数和武器而打胜了占优势的清兵。所以,革命的胜利,不在于人多人少,而在于有没有革命志气。
最后,孙中山告诫说,革命是不寻常的事业,必然艰苦卓绝,有升官发财之心者请莫入此门。革命的目标首先是要打倒北洋军阀,所以一定会有牺牲。革命党的精神,就是不怕死的精神,每一个革命者,都要有必死的信念。有了这种精神,一百个人可以打一万个人,有一支一万人的革命军,就可以打倒军阀,取得革命的胜利。
在一阵热烈的掌声和震天动地的口号声中,孙中山的演说结束。从这一天开始,中国民主革命的面貌变得焕然一新。一所小小的军官学校,从小到大,不断成长,终于开花结果,发展成了一支强大的国民革命军,横扫北洋军阀,实现了孙中山统一中国的革命理想。这所军官学校,就是名垂历史的黄埔军校。
孙中山的一生,都在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做着艰苦卓绝的斗争。他早年信仰欧美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政制,并为此组织了革命的政党,也就是几度更名后的中国国民党。为推翻腐朽的满清王朝,孙中山先后组织了10次武装起义,屡仆屡起,愈挫愈奋。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本意从此投身于中国的实业建设,他曾豪情满怀地说:要在10年内建设10万公里铁路!不想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竟要在中国复辟帝制。孙中山只好发动二次革命,以重建民主共和。
袁世凯灭亡后,中国又陷入了北洋军阀的割据之中。孙中山在南方连续组织了两次护法运动,期望着进行北伐,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可是,因为孙中山依靠的武装力量都是地方军阀部队,他们阳奉阴违,只是打着孙中山的旗号以扩充实力,竟而叛变,使得北伐功败垂成。特别是在1922年6月,孙中山的学生,他一手栽培的粤军将领陈炯明叛变,炮轰孙中山的临时大总统府,几乎使他葬身火海。这次失败,是孙中山几十年革命生涯中,对他打击最大的一次。孙中山伤心欲绝,心力交瘁。他开始认真反省革命往事,对未来之路做着苦苦的思考。
1922年8月,孙中山回到上海。此时,他已看出了欧美的资产阶级国家其实并不真心支持中国革命。他们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在中国寻求代理人。他们并不需要中国变成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而是希望中国永远成为他们的附庸。这些国家,是真正的列宁所说的帝国主义。那么,还能依靠谁呢?
正在此时,苏俄驻华大使越飞前来拜访孙中山。越飞是个老布尔什维克,此行正是奉列宁之命,以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前来帮助孙中山进行革命。孙中山和列宁可以说是神交已久,他对这位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十分钦佩。和越飞交谈之下,孙中山苦苦思索的许多问题迎刃而解。越飞强调了建立一支革命武装的重要性,建议孙中山先从建立培养革命军官的学校起步。孙中山以前一直信奉欧美的政治体制,也就是军队国家化,并不干预政治。可是,革命以来遭到的诸多挫折,无不因为手中没有一支真正的革命军队。在中国这样军阀割据的国家,这个问题就显得更为重要。孙中山深信,他终于找到了真心帮助中国革命的朋友。
在越飞的引见下,著名的中国共产党人李大钊拜会了孙中山。李大钊为人热情质朴,目光远大,他是中国共产党内力主国共合作的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二人交谈之下,顿觉相见恨晚,秉烛夜谈直至天亮。孙中山有一个很有名的外号,叫“孙大炮”。这是军阀们给他起的,意思是说孙中山手里没兵,拿嘴皮子当大炮来轰人。此次他更是毫不掩饰,将胸中的块垒尽倒而出。李大钊详尽地解答了孙中山提出的问题,并将共产党人的理想与目标坦诚相告。此后的一段时间内,孙中山和李大钊终日长谈不休,中国历史就在这时有了一个新的开始。
1923年11月,孙中山决心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改组中国国民党,并吸收中国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在当时,中国国民党有数十万党员,是中国第一大政党。而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不过几千人,双方实力相差极为悬殊。孙中山的这个决定,遭到了党内许多大佬的反对。但他坚信只有和中国共产党及其身后的共产国际合作,才能走出一条革命的新路来。孙中山力排众议,实现了其革命生涯中最大的一次转变。
1924年1月,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他当年提出的三民主义,加入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随后,孙中山正式下令筹办军官学校。
军官学校的全称叫作“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校址选在广州东郊的黄埔岛上。黄埔岛并不大,面积只有约6平方公里。从这里坐船到广州市区,要2个多小时,交通并不方便。之所以选在这里,一是因为远离市区,环境幽静,可以埋头苦读;二是因为这里较为安全,不会轻易被军阀部队包围吃掉;三是在岛上有一批旧的房舍,可以翻修作为校舍,能省一大笔钱。正是在这里,诞生了一所对中国现代历史有着极为重要影响的军校,从这里走出的教官学生,日后有很多成为了中国现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后来,人们一律把这所军校称为黄埔军校,至于其本来的名称,倒是很少有人提及了。
孙中山本来是想自己亲任黄埔军校的校长,可是因为身体及精力的原因,便改派蒋介石为校长。蒋介石时年37岁,在效忠孙中山的粤军中任参谋长。蒋介石曾在日本读过军事进修学校,回国后在军队中搞了十几年,打过仗,算得上是能文能武的人物。更重要的是,在陈炯明叛变时,蒋介石曾亲赴孙中山所乘的“永丰舰”,不顾危险护卫多日,因而深得孙中山的信任。
蒋介石开始时也没太把这个职务当回事,有一段时间还不想就任。当时被任命军校党代表的是廖仲恺,此人可以说是孙中山第二,胸襟很大,能够忍辱负重。他力劝蒋介石来上任,并做了很多前期准备工作。在军校的筹办过程中,有许多重量级的人物加入其中。如周恩来、邓演达、叶剑英、聂荣臻、何应钦、戴季陶、陈立夫、张治中、李济深、顾祝同、陈诚等。这些在现代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在当时却不过都是初出茅庐。1924年6月16日,在广州市东郊,位于珠江中的黄埔岛上,正在进行一场对中国历史有着至关重要影响的开学典礼。
上午9时30分,一个大人物登上了主席台作开学演说。他,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此时,孙中山已是身患重疴,来日无多。昔日器宇飞扬的神采已大半消退,身体的虚弱使他显得勉力支撑。然而,孙中山的这次演说很长,讲了有一个多小时。此后,直到逝世,有“孙大炮”之称的他再也没有进行过这样长时间的演说。
孙中山说,民国革命胜利已经有13年了,可中国还是军阀割据,人民生活在被压迫的困苦之中。看看中国的邻居俄国,比中国的革命要晚了6年,可是已经彻底成功了。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比起来,要更为艰难困苦,为什么反倒比中国成功得快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俄国从一开始就组织了革命的军队,以武装斗争的形式打倒了反革命的军队。反观中国,一直没有建立一支革命的军队,因此就无法动摇官僚军阀的基础。没有革命的军队,中国的革命就永远不可能成功。因此,今日建立军官学校,就是要为将来建立一支真正的革命军队打基础。
孙中山说,在此前的革命中所依靠的军队,都是军阀的私人军队,并没有受到过革命的教育,不知道什么是理想和信仰,只知道升官发财,是不可能真心拥护革命的。所以,革命每到重要关头,这些人就会以自私自利之心取代革命的口号,掉转枪口以为军阀的走卒,而革命也就不可避免地遭到挫折。在今后,就是要建立一支以主义和信仰为支撑的革命军队,他们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救国救民,实行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在先前的辛亥革命中,革命党人就是以很少的人数和武器而打胜了占优势的清兵。所以,革命的胜利,不在于人多人少,而在于有没有革命志气。
最后,孙中山告诫说,革命是不寻常的事业,必然艰苦卓绝,有升官发财之心者请莫入此门。革命的目标首先是要打倒北洋军阀,所以一定会有牺牲。革命党的精神,就是不怕死的精神,每一个革命者,都要有必死的信念。有了这种精神,一百个人可以打一万个人,有一支一万人的革命军,就可以打倒军阀,取得革命的胜利。
在一阵热烈的掌声和震天动地的口号声中,孙中山的演说结束。从这一天开始,中国民主革命的面貌变得焕然一新。一所小小的军官学校,从小到大,不断成长,终于开花结果,发展成了一支强大的国民革命军,横扫北洋军阀,实现了孙中山统一中国的革命理想。这所军官学校,就是名垂历史的黄埔军校。
孙中山的一生,都在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做着艰苦卓绝的斗争。他早年信仰欧美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政制,并为此组织了革命的政党,也就是几度更名后的中国国民党。为推翻腐朽的满清王朝,孙中山先后组织了10次武装起义,屡仆屡起,愈挫愈奋。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本意从此投身于中国的实业建设,他曾豪情满怀地说:要在10年内建设10万公里铁路!不想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竟要在中国复辟帝制。孙中山只好发动二次革命,以重建民主共和。
袁世凯灭亡后,中国又陷入了北洋军阀的割据之中。孙中山在南方连续组织了两次护法运动,期望着进行北伐,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可是,因为孙中山依靠的武装力量都是地方军阀部队,他们阳奉阴违,只是打着孙中山的旗号以扩充实力,竟而叛变,使得北伐功败垂成。特别是在1922年6月,孙中山的学生,他一手栽培的粤军将领陈炯明叛变,炮轰孙中山的临时大总统府,几乎使他葬身火海。这次失败,是孙中山几十年革命生涯中,对他打击最大的一次。孙中山伤心欲绝,心力交瘁。他开始认真反省革命往事,对未来之路做着苦苦的思考。
1922年8月,孙中山回到上海。此时,他已看出了欧美的资产阶级国家其实并不真心支持中国革命。他们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在中国寻求代理人。他们并不需要中国变成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而是希望中国永远成为他们的附庸。这些国家,是真正的列宁所说的帝国主义。那么,还能依靠谁呢?
正在此时,苏俄驻华大使越飞前来拜访孙中山。越飞是个老布尔什维克,此行正是奉列宁之命,以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前来帮助孙中山进行革命。孙中山和列宁可以说是神交已久,他对这位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十分钦佩。和越飞交谈之下,孙中山苦苦思索的许多问题迎刃而解。越飞强调了建立一支革命武装的重要性,建议孙中山先从建立培养革命军官的学校起步。孙中山以前一直信奉欧美的政治体制,也就是军队国家化,并不干预政治。可是,革命以来遭到的诸多挫折,无不因为手中没有一支真正的革命军队。在中国这样军阀割据的国家,这个问题就显得更为重要。孙中山深信,他终于找到了真心帮助中国革命的朋友。
在越飞的引见下,著名的中国共产党人李大钊拜会了孙中山。李大钊为人热情质朴,目光远大,他是中国共产党内力主国共合作的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二人交谈之下,顿觉相见恨晚,秉烛夜谈直至天亮。孙中山有一个很有名的外号,叫“孙大炮”。这是军阀们给他起的,意思是说孙中山手里没兵,拿嘴皮子当大炮来轰人。此次他更是毫不掩饰,将胸中的块垒尽倒而出。李大钊详尽地解答了孙中山提出的问题,并将共产党人的理想与目标坦诚相告。此后的一段时间内,孙中山和李大钊终日长谈不休,中国历史就在这时有了一个新的开始。
1923年11月,孙中山决心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改组中国国民党,并吸收中国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在当时,中国国民党有数十万党员,是中国第一大政党。而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不过几千人,双方实力相差极为悬殊。孙中山的这个决定,遭到了党内许多大佬的反对。但他坚信只有和中国共产党及其身后的共产国际合作,才能走出一条革命的新路来。孙中山力排众议,实现了其革命生涯中最大的一次转变。
1924年1月,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他当年提出的三民主义,加入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随后,孙中山正式下令筹办军官学校。
军官学校的全称叫作“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校址选在广州东郊的黄埔岛上。黄埔岛并不大,面积只有约6平方公里。从这里坐船到广州市区,要2个多小时,交通并不方便。之所以选在这里,一是因为远离市区,环境幽静,可以埋头苦读;二是因为这里较为安全,不会轻易被军阀部队包围吃掉;三是在岛上有一批旧的房舍,可以翻修作为校舍,能省一大笔钱。正是在这里,诞生了一所对中国现代历史有着极为重要影响的军校,从这里走出的教官学生,日后有很多成为了中国现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后来,人们一律把这所军校称为黄埔军校,至于其本来的名称,倒是很少有人提及了。
孙中山本来是想自己亲任黄埔军校的校长,可是因为身体及精力的原因,便改派蒋介石为校长。蒋介石时年37岁,在效忠孙中山的粤军中任参谋长。蒋介石曾在日本读过军事进修学校,回国后在军队中搞了十几年,打过仗,算得上是能文能武的人物。更重要的是,在陈炯明叛变时,蒋介石曾亲赴孙中山所乘的“永丰舰”,不顾危险护卫多日,因而深得孙中山的信任。
蒋介石开始时也没太把这个职务当回事,有一段时间还不想就任。当时被任命军校党代表的是廖仲恺,此人可以说是孙中山第二,胸襟很大,能够忍辱负重。他力劝蒋介石来上任,并做了很多前期准备工作。在军校的筹办过程中,有许多重量级的人物加入其中。如周恩来、邓演达、叶剑英、聂荣臻、何应钦、戴季陶、陈立夫、张治中、李济深、顾祝同、陈诚等。这些在现代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在当时却不过都是初出茅庐。
黄埔的招生本来预计是324名,不想一开始就人满为患。不但各地的热血青年纷纷涌来,连许多已经有了军职的人也想进入军校。结果仅广州一地报名的人数就达到了上千人,全国各地的就更无法计数了。无奈之下,最后只好采取严格考试的办法,择优录取。在国民政府控制的广东,是公开设置考场;在北洋军阀占据的北方,则在共产党的组织下,进行了秘密考试。在此其间,包括孙中山在内的党国要人们,着实塞了不少条子,大开了一阵后门。最后,黄埔军校第一期共录取了635名学生,比预计的翻了一番。
黄埔军校的组织模式,是仿照苏联红军的。孙中山原来一直头痛,如何能使一支军队始终保持革命性,而不使其变质呢?欧美诸国的军队国家化原则,已证明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惟如此,在共产国际顾问鲍罗廷的建议下,孙中山确立了“以党治国,以党治军”的原则。在军队中,设置国民党的组织,使军队完全处于党的掌控之下,并以党的主义指挥全军,从而建立一支真正革命的“党军”。这一原则首先就体现在了黄埔军校的创办上。
黄埔军校的最高领导机构为军校特别党部,通过全校选举产生执行委员会和监察委员。执行委员会以负责全校所有的日常事务,临察委员则监督执行的效果和执行委员本人。所有委员均由全体教官学生选举产生,包括校长在内任何人不得有特权。在校党部下又设各区队的党小组和学生队分部,党小组长由各区队全体党员选举产生,学生队分部干部由各学生队全体学生选举产生。党小组只对军校上一级党组织负责,而不对任何非组织的个人负责。这种组织模式理论上说是很好的,可以体现出民主原则,保证了党组织的战斗力,杜绝了个人擅权。可惜的是,偏偏有人不遵守,你又拿他没办法。这个人就是蒋介石。
蒋介石为人极为专权,信奉的是独裁,民主不过是拿来玩玩的手段。在军校的第一次选举中,他和4名学生一起被选为执行委员,执行委员会又选蒋为监察委员,并不失其校长的面子。可是,蒋介石恼怒共产党员被选上来的太多了。随后,他以执行委员和监察委员的名义,直接下文指定各学生区队的党小组长,并要求党小组长每周直接向他汇报工作情况。这就违反了黄埔军校的组织原则,从而引起了一场风波。
浙江籍的学生,共产党员宣侠父直接上书蒋介石,批评他违反了孙中山的治党原则,长此以往,党组织就会变成个人的工具。蒋介石读罢大怒,立即要求宣侠父写悔过书,否则就要开除他。蒋介石很狡猾,他避开了这一重大政治原则问题,而纠缠于宣侠父目无师长,必须悔过。宣侠父人如其名,是个硬骨头,他愤然离开了黄埔军校。这一事件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太多注意,而实际上正是在这时,蒋介石迈出了其把持黄埔军校,以至最终把持了国民党的脚步。
在转过年来的第二届选举中,经全校投票,蒋介石竟然落选,这令他大为羞恼,遂闭门不出。好脾气的廖仲恺几度登门相劝,最后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的身份,指定蒋介石担任军校特别党部的监察委员,才算是了结此事。此后,蒋介石注意在选举前拉票,总算是没再次落选。1926年后,蒋介石羽翼逐渐丰满,便借口自己已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不再参加军校的选举。
正是因为蒋介石有意不遵行孙中山的治党原则,而国民党中又无人加以制衡,就连廖仲恺也没能重视这个问题,其后日久,蒋介石终于把持了军权,从而挟制党权,最终将国民党变成了蒋家军。
在黄埔的历史中,有一个人是绝不能不提的,他就是周恩来。周恩来进入黄埔是在1924年10月,他刚从欧洲留学归来,时年26岁。黄埔军校仿照苏联红军的模式,建立了政治部。这在当时的中国,是个新鲜事物。第一任政治部主任是吴稚晖,不过他不想和共产党人共事,几天就辞职了;第二任是戴季陶,也没干几天;第三任是邵元冲,他把这个职务当成了官做,弄得政治部死气沉沉;第四任,换成了周恩来。
周恩来上任后,立即着手开展政治部的工作。在短短的几个月中,周恩来将政治部的各个组织机构全部建立了起来,担负起了全校的政治学习、训练及宣传任务;周恩来还制定了军校的政治教育计划,开设了政治课,系统地向全校学生讲授政治理论和传播革命思想;周恩来建立了“中共黄埔特别支部”,积极地从学生中发展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进步分子,将共产党的思想在军校中广为传播;周恩来还亲自推动建立了军校中进步的青年组织“青年军人联合会”,从而团结了广大师生。在周恩来的努力下,黄埔军校的政治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师生官佐普遍受到了基本的政治教育,明白了中国为何而衰弱,要向何种势力作战。此后,以黄埔学生为骨干建立的黄埔军,在政治素质上高出国内所有军队一筹,终于成为了一支所向披靡的力量。
周恩来不但聪明机警,才干超群,而且思虑周到,待人坦诚而热情,人际关系极好,所办各事无有不成。在风云诡异,国共合作波折不断的大革命时期,周恩来出色地协调了各种势力为革命的共同目标而努力,因而成为了时代的风云人物。
周恩来的聪明才智和高尚品格使他赢得了全校师生的尊敬和信赖,甚至连蒋介石也对他敬畏不已,几次三番想网罗至麾下,却终未能得逞。日后,很多国民党要人都叹息说,如果周恩来能辅佐蒋介石,那国民党肯定能得天下。
廖仲恺在当时被黄埔学生们满怀尊敬地称为“黄埔之母”。是他,在军校草创初期,经费十分紧张,以至学生们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下,忍辱负重,多次去向广东当地的军阀借钱,从而使黄埔军校度过了最初的难关。廖仲恺非常支持蒋介石的工作。因为蒋爱面子,好发脾气,人缘并不好,所以许多事情只有依靠廖仲恺出面解决。廖仲恺慈祥热情,不摆架子,学生们有了困难去找他,基本上是有求必应。然而廖仲恺又是个坚定的国民党左派,在孙中山逝世后,一直极力维护着国共合作的大局。因此,他成了国民党右派的眼中钉。1925年8月20日上午,廖仲恺在广州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被刺身亡。
另一个著名的国民党左派人物是邓演达。他是保定军校出身,曾做过孙中山的卫士。邓演达在军校任教育长之职。他操令严格,严于律己,坦诚待人,因而深得学生们的尊敬。右派人士则骂他为“黄埔四凶”之首。另三凶是恽代英、高语罕、张治中。孙中山和廖仲恺逝世后,邓演达坚持三大政策,成为了国民党左派的首领。蒋介石叛变革命后,邓演达转入地下,积极联络黄埔学生,准备发动反对蒋介石的起义。因事机不密,起义失败,邓演达也被逮捕。当时国民党军中的黄埔学生联名请求释放他们的教育长,这令以黄埔家长自居的蒋介石极为惊恐。他不能容忍还有一个人成为黄埔学生们的领袖,便于1931年夏将邓演达秘密杀害。
在黄埔创校初期,戴季陶、何应钦、顾祝同、刘峙、陈立夫、王柏龄、钱大钧等人都是应蒋介石之邀而来的,而这些人后来也都成了国民党的重要人物。值得一提的是陈诚。陈诚此人我们都知道是蒋介石的铁杆嫡系,后来还成了蒋的继承人,台湾的中华民国副总统。最初的陈诚可不是这样,并没有生就一副富贵相。陈诚是体育师范毕业,先前的理想不过是当个小学教师。后来教师没当成,便去考了保定军校,读了炮兵专业。毕业后适逢邓演达来母校招人参加革命,陈诚便跟着来了广东。黄埔建立后,陈诚去当了一名上尉特别官佐。干了一段时间,陈诚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产生了真正的兴趣,开始了刻苦研读。一日陈诚出去办事,后半夜才回来,并无睡意,便拿起《三民主义建国方略》看了起来。说来也巧,蒋介石正好出来夜巡,发现了这个苦读主义的部下。经询问,二人又是浙江同乡,蒋介石更是欢喜。从此,陈诚便青云直上,年纪轻轻就做到了上将,并一直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
在黄埔军校的政治教官中,有很多共产党人。如恽代英、萧楚女、熊雄、孙炳文、聂荣臻、高语罕等,陈毅在这里做过书记员。作为农民运动的著名领导人,毛泽东和彭湃也去黄埔讲过课。还有一个人不能不提,这就是叶剑英。叶剑英当时还不是共产党员,作为粤军中年轻有为的参谋长,还担负着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之职,叶剑英有着极为光明的前途。可是叶剑英偏偏放弃了国民党中的前程,而是信仰了共产主义。在大革命失败后,在最危险的时刻,叶剑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另外,后来的文学大家矛盾、郭沫若、成仿吾也曾在黄埔做过教官,都曾经穿过大马靴,甩过正步。
黄埔的每期学生学制并不长,大约半年时间左右。课程是按照苏联军校设置的,武器枪械则大部分由苏联无偿支援。在20年代初期,苏联共产党还是在列宁领导之下,有着很强的国际主义精神,对中国革命的支援是相当无私的。
黄埔第一期学生还没毕业就参加了战斗,因为1924年10月广州发生了商团叛乱。学生军一出世就打了个漂亮仗,一举平定了商团叛乱。从这一仗开始,黄埔异军突起,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
1924年11月9日,黄埔第一期学生毕业。随即,以黄埔学生为骨干,吸收了长江沿岸各省大批工人和农民组成了黄埔教导团,分为一团和二团。几个月后,这两个团又扩编为黄埔一师和二师。又过了几个月,两个师又扩编为一个军,这就是蒋介石赖以起家的“天下第一军”。蒋介石亲自任军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北伐开始前,蒋介石搞了整理党务案,强迫周恩来及所有共产党员退出第一军。从此以后,第一军就成了蒋介石的私人军队,成为了蒋介石嫡系中央军的“千军之源”。
黄埔军出师后很重要的战役,就是1925年1月至11月间的先后两次东征。经过这两次东征,黄埔军打垮了粤系军阀陈炯明、桂系军阀刘震寰和滇系军阀杨希闵,彻底统一了广东,巩固了革命的根据地。第一次东征开始后不久,北方发生了直奉大战。直系将领冯玉祥乘机发动“北京政变”,推翻了直系军阀政府,然后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孙中山此时已病在不治,但仍毅然北上。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从此,国共合作的大好局面就笼罩上了一层阴云。
在黄埔军校的成长过程中,从资金到武器,苏联政府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蒋介石在羽翼未丰时,也把联俄联共喊得山响。到了1926年后,蒋介石已经牢牢掌握了黄埔军,也就坐稳了南方革命政府的实际老大地位,他的反共面目便越来越暴露了。3月20日,蒋介石发动了“中山舰事件”,逮捕共产党员,扣押苏联顾问。因为中国共产党中央的反应软弱,蒋介石更加有恃无恐。他又发起了“整理党务案”,将共产党人从国民党组织和军队中撵了出去。中国共产党又忍下了。1926年7月,以北洋军阀为目标的北伐正式开始,蒋介石亲任北伐军总司令。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广大共产党人和共青团员不怕牺牲,冲锋在前,北伐军连战连捷,相继攻克了包括武汉、南京、上海在内的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给了直系和皖系军阀以毁灭性的打击。1927年4月12日,在得到了大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的支持后,蒋介石彻底撕下了革命的面具,开始凶残地屠杀共产党人。4月15日,广州也开始反共,国民党右派大规模捕杀黄埔军校中的共产党人。7月15日,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也下令“清党”,向共产党人抡起了屠刀。至此,国共合作终于破裂,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另起武装,奋起反抗。
在从1924年6月至1927年底的时间里,黄埔军校共培养了六期学生,毕业生人数达8107人,是正宗的黄埔时期。其中第一期最好,是老大哥,占据了军队中最高的位置。在讲究资历的国民党军队中,黄埔一期就是个金字招牌,黄埔学生中最早做到上将的,全是一期的。而第二、第三期,虽然比第一期毕业晚不了多长时间,在升官速度上却怎么也赶不上第一期。不过第二期也创造了黄埔之最:总共600多名学员中竟产生了325名将军,号称“黄金二期”。第四期运气非常好,正赶上黄埔军扩大时期,毕业学生也占据了相当好的位置。运气最差的是第五期和第六期了,毕业时正值战事激烈和蒋介石反共清党,很多学生牺牲在战场上,更多的人则被逮捕杀害了。其中第六期入学时4400人,经过了广州的“4。15”反共大屠杀,毕业时只剩下了718人。另外,黄埔还在武汉办了分校,也培养了一些学生。1927年后,黄埔军校改名为中央军校,后又改为陆军大学,又培养了17期毕业生,共约25000多人,成为了蒋介石军队的支柱力量。非常可惜的是,在黄埔时期,因为中国共产党中央的错误,没有重视掌握独立的武装力量。到蒋介石叛变革命时,中国共产党人手中只有一支叶挺独立团,因而无法发起反击。
黄埔军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日后有很多成为了国共两党军队的重要将领,在战场上刀兵相见,演出了一场兄弟阋墙。
下面将黄埔军校历期毕业生中的著名人物作一简述,以永怀历史之念。
黄埔一期
王尔琢,湖南石门人。参加了南昌起义,天兴圩整编时部队仅剩的几位主官之一,和朱德和陈毅一起拉着队伍上了井冈山,任红四军参谋长兼28团团长,是仅次于毛泽东、朱德、陈毅的红军第四号人物。1929年被叛徒杀害,死后林彪继任28团团长。
左权,湖南醴陵人。红军时期任红1军团参谋长,后又代理军团长。八路军时期任八路军副参谋长,曾协助彭德怀指挥著名的“百团大战”。1942年5月25日,日军对晋东南根据地实行“铁壁合围”。在掩护八路军总部突围的战斗中,左权中弹牺牲。
邓文仪,湖南醴陵人。蒋介石手下特务组织“复兴社”中的著名人物,被称为“十三太保”之一。此公极为长寿,几乎活到了21世纪。1990年曾访问北京,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时的同学邓小平进行了著名的“双邓会”,为海峡两岸统一而奔走呼号。
刘戡,湖南桃源人。任国民党整编29军军长,曾在进攻陕北时紧追毛泽东率领的中共中央。1948年的宜川战役中,被彭德怀的西北野战军击毙。
刘畴西,湖南长沙人。红10军团军团长,1935年初被国民党军队合围于江西怀玉山区,和方志敏一起被俘。不久被杀害于南昌。
许继慎,安徽六安人。是黄埔一期生中的著名共产党人。后前往鄂豫皖苏区任红1军军长。作战勇敢,有谋略,好仗义执言。1931年11月在“白雀园大肃反”中被张国焘杀害。
关麟征,陕西雩县人。在抗日战争中曾屡建功勋,后任国民党陆军总司令及中央军校校长之职。解放战争后期,脱离蒋介石政权,隐居出家。
杜聿明,陕西米脂人。黄埔一期生中最著名的国民党将领。曾指挥过抗战中著名的昆仑关大战,击毙号称“钢军”的日军第12旅团长中村正雄。后任中国驻缅甸远征军总指挥,出国作战。解放战争时先后在东北和华东与解放军作战。1949年初在淮海战役中被华东野战军俘虏。1959年获得特赦。其女婿即为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
李之龙,湖北沔阳人。黄埔一期生中的著名共产党人。毕业后任广东革命政府海军局代理局长,官衔和蒋介石一样大。1926年3月20日,在“中山舰事件”中被拘押。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他逃亡海外。1928年2月,他回国参加革命,不幸在广州被捕,不久遭到杀害。据说蒋介石得知李被捕后,曾打电报给李济深要求将之解往南京。然而,晚了。
李默庵,湖南长沙人。早年为共产党人,后来成了第一个声明退出共产党的黄埔学生。在国民党军中逐渐成为了著名将领,有“又文又武”之称。蒋介石政权失败后他移居海外。
宋希濂,湖南湘阴人。早年共产党员,后加入国民党。在国民党军中一直做到了中将兵团司令,是蒋介石的嫡系将领。1949年在四川被刘伯承的第二野战军俘获。1959年被特赦。
陈赓,湖南湘乡人。黄埔一期中的著名共产党人,是“黄埔三杰”之一。为人热情,急公好义。在第二次东征中,曾救过蒋介石的命。红军时期,担任过红四方面军12师长和红一方面军1师师长。八路军时,任129师386旅旅长。解放战争时,任中原野战军4纵司令员,全军整编后任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司令员。1951年入朝任志愿军代理司令员,指挥志愿军与美军作战。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创建了著名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1961年因心脏病突发病逝于上海。
陈明仁,湖南醴陵人。抗战中与日军英勇作战,解放战争时曾与林彪的东北民主联军血战四平,一直做到国民党中将兵团司令。1949年率部起义,使湖南和平解放。1955年被授予解放军上将军衔。
范汉杰,广东大埔人。解放战争时任国民党陆军副总司令在华东作战,后调东北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1948年10月在辽沈战役锦州攻坚战中被俘。
周士弟,广东乐会人。在黄埔时就被同学们誉为“猛将”,曾任叶挺独立团参谋长。南昌起义时任11军25师师长,起义失败后回上海向中央报告,其间有过一段时间脱党。1934年回到中央苏区,参加了长征。后任红二方面军参谋长、八路军120师参谋长、晋绥军区副司令,解放战争时任华北军区18兵团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郑洞国,湖南石门人。早年加入共产党,后加入国民党。抗战中英勇作战,任中国驻缅甸远征军副总指挥。解放战争中与林彪大战东北,1948年在长春率部向解放军投诚。
胡宗南,浙江孝丰人。蒋介石的铁杆嫡系,曾统领其起家部队第1军,一直做到陆军上将。以围剿红四方面军起家,曾尾追徐向前所部,从鄂豫皖一直追到陕西,在那里坐大,号称“西北王”。解放战争时曾与彭德怀大战陕北,不过战绩着实不佳,可以说大败亏输。后跑到台湾,郁郁而终。
赵自选,湖南浏阳人。著名共产党人,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入黄埔。大革命失败后,参加广州起义。后任广东省委驻东江军事特派员。1928年5月在战斗中牺牲。
侯镜如,河南永城人。早年共产党员,曾参加南昌起义。后脱党,加入国民党,直做到中将兵团司令。1948年指挥东进兵团与东北野战军大战于塔山。后脱离蒋介石政权,回归大陆。
宣侠父,浙江诸暨人。共产党人,著名事迹上面已述。抗战时任八路军高级参议,负责与国民党方面交涉。蒋介石对他极其痛恨,命令军统特务在西安将宣侠父暗杀。
贺衷寒,湖南岳阳人。国民党右派,“黄埔三杰”之一。在宣传组织方面极有才华,也因此被蒋介石所忌,终生未得军权。
徐向前,山西五台人。中共著名军事家,历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八路军129师副师长,华北军区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副主席,文革后任国防部长。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黄维,江西贵溪人。国民党中将兵团司令。1948年在淮海战役中被中原野战军俘虏。1978年获特赦。
黄鳌,湖南醴陵人。黄埔一期生中的著名共产党人。是井冈山红4军的参谋长,1929年在湖南石门县牺牲。
蒋先云,湖南新田人。著名共产党人,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黄埔,毕业时又是第一名,是“黄埔三杰”之首。蒋介石费尽心机想将他收为己用,却未能如愿。1927年在二次北伐时牺牲于河南临颍。
蔡申熙,湖南醴陵人。红四方面军著名将领,鄂豫皖苏区军委副主席,红25军军长。1932年在西征途中牺牲。
黄埔二期
卢德铭,四川自贡人。曾千里迢迢,冲破层层险阻投考黄埔。后任秋收起义部队总指挥,是毛泽东的坚定支持者。在部队转移途中,遇敌袭击,为掩护同志而牺牲。
余洒度,湖南平江人。曾参加秋收起义,是红军的第一个师长。后脱党,加入国民党,做到少将。1934年被查出走私和贩毒,蒋介石电令将其枪毙。
邱清泉,浙江永嘉人。外号“德国将军”,是国民党军第一个战车团的指挥官,长期指挥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第5军,直做到国民党中将兵团司令,1949年在淮海战役中被华东野战军击毙。
周逸群,湖北蒲圻人。著名共产党人,曾协助贺龙发动南昌起义,任红2军团政委,是湘鄂西苏区的创始人之一。1931年在洪湖地区遭敌突袭牺牲。
郑介民,广东文昌人。在共产党人的指引下投考黄埔,后又大杀共产党人,成为国民党特务组织“军统”局局长。
黄埔三期
王耀武,山东泰安人。在打红军和日军时为国民党立下了汗马功劳,因而职位超过了许多黄埔一期生,成为三期生中的异数。1948年,在济南战役中被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俘虏。
方先觉,安徽萧县人。曾指挥过抗日战争中著名的衡阳保卫战。后任至国民党中将司令官。
朱云卿,广东梅县人。红军著名将领,曾任红一方面军参谋长。1933年在因病在苏区住院时被国民党特务暗害。
吴光浩,湖北黄陂人。著名红军将领,黄麻起义副总指挥,后为总指挥。亲手创立了红四方面军第一支部队。1929年在河南光山牺牲。后由徐向前接替其职务。
戴安澜,安徽无为人。国民党第5军200师师长,1942年5月26日在缅甸与日军作战时牺牲。
黄埔四期
叶镛,四川乐至人。参加过广州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4师师长,坚持东江革命根据地的武装斗争。1928年6月因病被俘,8月在广州英勇牺牲。
伍中豪,湖南耒阳人。著名红军将领,红一军团第12军军长,与林彪、彭德怀、黄公略并称为毛泽东麾下“四骁将”。1930年遇民团袭击牺牲。
刘志丹,陕西保安人。陕北红军和苏区的创始人之一,1936年在红军东征中牺牲。
李弥,云南腾冲人。解放战争时与华东野战军鏖战山东中原,临朐之战击退粟裕,后升至国民党中将兵团司令,一生与共产党做对。
张灵甫,陕西长安人。曾与日军英勇作战,残废了一条腿。后任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整编74师师长,1947年在孟良崮战役中被华东野战军击毙。
林彪,湖北黄冈人。中共著名军事家。红军时任红1军团军团长,八路军时任115师师长,解放战争时任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指挥军队从长白山一直打到海南岛。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文化大革命中成为党和国家的二号领导人。1971年9月13日摔死在蒙古温都尔汗。
胡琏,陕西华县人。任国民党中将兵团司令,到台湾后升至上将。长期指挥国军五大主力之一整编的11师与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作战。曾在南麻战役、沙土集战役中击退了粟裕亲自指挥的围攻。淮海战役时为第12兵团副司令,在双堆集血战中被中原野战军全歼,本人化装逃脱。1949年10月,指挥国民党军队全歼了渡海攻击金门的三野10兵团3个团,是其一生中最辉煌的战绩。
段德昌,湖南南县人。红军著名将领,洪湖苏区和红2军团的创始人之一。1933年在洪湖肃反中被错杀。建国后被批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号烈士。
洪水,越南河内人。解放军中唯一的外籍将军。红军时参加中国革命,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曾中生,湖南资兴人。红军著名将领,红四方面军和鄂豫皖苏区的创始人之一。在肃反中被长期关押,1935年遭张国焘杀害。
谢晋元,广东蕉岭人。国民党第88师524团团长。淞沪抗战时率800壮士坚守四行仓库,一时震动全国。1942年被日军收买的叛徒杀害。
黄埔五期
许光达,湖南长沙人。红二方面军将领,抗战后赴苏联学习军事。解放战争时任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司令员。后任解放军装甲兵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宋时轮,湖南醴陵人。红军时任陕北28军军长。八路军时第4纵队司令员。解放战争时任华野10纵司令员、第三野战军第9兵团司令员。抗美援朝时曾与美军大战长津湖。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张宗逊,陕西渭南人。红军时任红一方面军红3军团第4师师长,八路军时120师385旅旅长,解放战争时第一野战军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赵尚志,辽宁朝阳人。著名抗日英雄,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副总指挥。1941年被日军诱捕杀害。
陶铸,湖南祁阳人。第四野战军政治部主任。解放后长期在广东主持工作,后任国务院副总理,文化大革命中被打倒迫害至死。
潘忠汝,湖北黄陂人。鄂豫皖苏区创始人之一,黄麻起义总指挥,1929年牺牲。
黄埔六期及高级班
廖耀湘,湖南邵阳人。官至国民党第9兵团司令官,长期指挥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新6军。1948年在辽沈战役中被东北野战军俘虏。
戴笠,浙江江山人。著名国民党特务,“军统”创始人。杀人如麻,号称中国的“贝利亚”。1946年3月在南京戴山附近飞机失事身亡。
黄公略,湖南湘乡人。著名红军将领,红一军团第3军军长,毛泽东的爱将。1931年在第三次反“围剿”作战中牺牲。
曾泽生,云南永善人。国民党滇系第60军军长。1948年在长春起义。1950年率军入朝参战,第四次战役时与联合国军血战汉江两岸。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黄埔分校学员
王良,四川綦江人。著名红军将领,红一军团第4军军长。1932年在打土围子时遇冷枪牺牲。
毛人凤,浙江江山人。军统大特务,戴笠的继承人。到台湾后任国防部情报局局长。
邓萍,四川富顺人。著名红军将领,红三军团参谋长。1935年在攻打娄山关战斗中遇冷枪牺牲。
张子清,湖南益阳人。著名红军将领,红4军第11师师长,毛泽东的得力战将。1929年在战斗中负伤,后久治不愈身亡。
罗瑞卿,四川南充人。历任红一方面军政治保卫局局长,抗日军政大学副校长,华北军区第2兵团政委。建国后任公安部部长,解放军总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周维炯,河南商城人。著名红军将领,鄂豫皖苏区红1军第3师师长。1931年在“白雀园大肃反”被错杀。
胡筠,湖南平江人。黄埔女生队学员。平江暴动苏维埃政府主席,当时彭德怀也是他手下的委员。后任红5军第1纵队党代表。1931年在苏区肃反中被错杀。
赵一曼,四川宜宾人。黄埔女生队学员,著名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团第2团政委。1940年在战斗中负伤被俘,英勇牺牲。
游曦,四川人。黄埔女生队学员,1928年12月参加广州起义,在战斗中英勇拒敌,壮烈牺牲,年仅19岁。
程子华,山西解县人。红军时任红25军军长、红15军团政委。八路军时任晋察冀军区副政委和代理司令员。解放战争时任冀察热辽军区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13兵团司令员。建国后转入经济部门工作,1955年没有授予军衔,殊为可惜。
除了以上的著名战将外,二期中出过文学家聂绀弩,六期中出过诗人臧克家,都算是黄埔的佳话。
1984年6月,北京举行了庆祝黄埔军校建校60周年纪念大会,海内外许多黄埔校友都赶回来参加。此次大会上,“黄埔军校同学会”正式成立,健在的黄埔校友纷纷加入其中,如徐向前、聂荣臻、侯镜如、郑洞国、宋希濂、李默庵、程子华、黄维等人。2004年,又举行了一次黄埔军校建校庆祝大会,前述的黄埔校友已全部逝世了。到会的是一些期数较小的校友,人数也越来越少。往来八十年矣,黄埔风云去,黄埔不再来。愿海峡两岸的黄埔校友再度聚首之日,就是中华民族重归统一之时。
黄埔军校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好像一个旧址,现在改成夜总会了
国家统一后,应该重开黄埔军校
那得看他利用的是什么货色!

蔡锷、陈炯明这种人不过一个军阀而以,被吹捧到天上。

在黄埔初建时期,国共合作的军队主要面对的就是蔡锷时代占据广西全部广东西部中部的滇军,以及陈炯明占据广东东部的军队。
又看到有人讨论黄埔军校,想起了祖父的一点事情。
祖父在去世前一个月(那时身体健康,毫无疾病预兆),突然想起写点回忆录。原来祖父和伯父两人当年曾同时考入黄埔军校,具体是9还是10期已经记不得了。但是在校一段时间后祖父觉得不适应军队生活,同时作为家里的长子还是回家继续经商。伯父继续学成毕业,后在国军后勤部门工作最后去了台湾,中校军衔退役。
虽然短短数月的军校生活让祖父、伯父都养成了良好的锻炼身体习惯。祖父一直到85岁去世都保持健康的身体。伯父目前92岁高龄,虽然进过 2次荣总抢救,但是仍旧挂念找个时机回大陆探亲,同时提出要最后去中山陵拜谒中山先生一次。
乌良海 发表于 2010-6-30 19:58


    蔡锷这种人不过一个军阀而已?蔡锷在护法战争推翻袁世凯之后就去世了,这样说不妥吧?要说滇系军阀那也是陆荣廷吧?
被吹神了吧 很奇怪26年北伐灭吴与孙的成果是全歼对手军队 28年北伐到中原大战同样的情况黄埔军仅仅击溃对手不能把人家打成光杆司令 差别太大了 我在想是不是苏联军事顾问的因素 27年没破裂之前人家苏联可以提供先进的战法有代差的战术思想轻松秒掉敌手 27年之后人都回国了大队长再统率黄埔军北伐只能是打成击溃战 敌手的主力未见损失
风君子 发表于 2010-7-21 15:14


唉,陆荣廷一开始就是省级军阀头目么?他的老板是谁?干过什么事?查一查.

你就会知道,那就是蔡锷!

蔡锷此人在辛亥那一年可是让人极为不齿的.

贵州方面起义,前往湖北支援革命,蔡锷此人率滇军突袭贵州,号称支援革命,但是以占地盘为目的,大打出手剥夺了贵州政府\驻军的职权,更为人不齿的是还活埋了几百号战俘.

正因为这个原因,虽然二次革命的时候很多地方实权人物不爽袁世凯称帝,但是也不大愿意和蔡锷为伍,所以所谓的二次革命搞成了温吞水.
阅读完毕
红四方面军四大军事家,一期一下就出了三个:许继慎、徐向前、蔡申熙。
较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