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甲狂飙——库尔斯克战役194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2:30:05


前言

当被问及“究竟哪一场战役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为恢弘的(陆上)战役?”时,在西方,除了军事历史方面的研究学者会选择“库尔斯克”外,对于这场1943年7月爆发于东线——苏德战场的滂沱战役,恐怕没几个人能够答得上来。

当然,有人可能会把这一“殊荣”授予斯大林格勒战役,毕竟,从它于1942年8月开始算起,双方一直厮杀到了1943年2月,最后,以德国陆军第6集团军被苏联红军包围,进而被全歼为标志,书写出了整个战役华章的最高潮部分。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联在整个大战中无可争议的一场完胜,为此,克里母林宫还专门鸣钟庆祝。不过,尽管德国陆军在斯大林格勒遭受到了空前的惨败,但它还是逐渐恢复了元气,并且,在经过极为残酷的战斗后,德军居然于1943年3月15日重新夺回了哈尔科夫市。打这以后,东线战事又慢慢归于平寂,但在这一段相对较长的“和平时期”内,双方也没闲着,上上下下都在厉兵秣马,为随后到来的德国夏季攻势,以及将于库尔斯克突出部爆发的那场空前大战而作着前期准备工作。

德军进攻库尔斯克计划代号为“城堡”【译注:经过综合考量,我个人建议最好还是不要译成希腊那个“卫城”】,其酝酿与拟定前前后后持续了三个月的时间。而战役本身却只进行了两个星期,不过,别看时间短,双方却争分夺秒地围绕着这一主题大打出手,无论是地面的装甲狂飙还是空中的死缠烂打,其规模和残酷可以说是前所未有。此役中,面对着希铁勒精锐的装甲部队的突击,东线战场上的苏联红军并没有落荒而逃【译注:原作者应该是从大方向来讲的吧】,这也是开战以来的头一遭。相反,最后的结局是德国人成了溃败的一方——被苏军击退至第聂伯河一线。[/p]

(待续)


前言

当被问及“究竟哪一场战役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为恢弘的(陆上)战役?”时,在西方,除了军事历史方面的研究学者会选择“库尔斯克”外,对于这场1943年7月爆发于东线——苏德战场的滂沱战役,恐怕没几个人能够答得上来。

当然,有人可能会把这一“殊荣”授予斯大林格勒战役,毕竟,从它于1942年8月开始算起,双方一直厮杀到了1943年2月,最后,以德国陆军第6集团军被苏联红军包围,进而被全歼为标志,书写出了整个战役华章的最高潮部分。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联在整个大战中无可争议的一场完胜,为此,克里母林宫还专门鸣钟庆祝。不过,尽管德国陆军在斯大林格勒遭受到了空前的惨败,但它还是逐渐恢复了元气,并且,在经过极为残酷的战斗后,德军居然于1943年3月15日重新夺回了哈尔科夫市。打这以后,东线战事又慢慢归于平寂,但在这一段相对较长的“和平时期”内,双方也没闲着,上上下下都在厉兵秣马,为随后到来的德国夏季攻势,以及将于库尔斯克突出部爆发的那场空前大战而作着前期准备工作。

德军进攻库尔斯克计划代号为“城堡”【译注:经过综合考量,我个人建议最好还是不要译成希腊那个“卫城”】,其酝酿与拟定前前后后持续了三个月的时间。而战役本身却只进行了两个星期,不过,别看时间短,双方却争分夺秒地围绕着这一主题大打出手,无论是地面的装甲狂飙还是空中的死缠烂打,其规模和残酷可以说是前所未有。此役中,面对着希铁勒精锐的装甲部队的突击,东线战场上的苏联红军并没有落荒而逃【译注:原作者应该是从大方向来讲的吧】,这也是开战以来的头一遭。相反,最后的结局是德国人成了溃败的一方——被苏军击退至第聂伯河一线。[/p]
(待续)

书在何处?
这是什么?预告?推荐?介绍?还是炫耀?
以国外最新资料写就的这场战役的新著得下半年才能上市,难道国内也搞同步了?
此役中,面对着希铁勒精锐的装甲部队的突击,东线战场上的苏联红军并没有落荒而逃【译注:原作者应该是从大方向来讲的吧】

——————————————

哈尔科夫,也不能算是落荒而逃吧,基本上一溃千里的,只有东线初期才有吧。
呵呵,“待续”,弱弱地问一声楼主,莫非这前沿是你翻译的?
是连载吗?
???????????????????
是要出专辑吗
要出书了?


“城堡”行动是德国在东线所发动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攻势。如果说,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战场的心理优势已经从德军一方转到了苏军一方的话,那么,库尔斯克战役的结束,就再也清楚不过地表明,苏联红军不仅掌握了东线战场的主动权——并且再也没有丧失过,而且,他们还在物资装备上取得了不可逆转的优势,更要命的是,红军的这种优势还在进一步增大中。可反观此时的德国机动部队,他们再也不能利用其在战术上所拥有的灵活性来平衡和缩小与苏军之间所形成的这种差距。经历过1943年夏及初秋的沉重打击后,德军的实力从来也没有恢复到原有的水平!

       当年,“城堡”行动计划那冗长而又让人心烦的出炉过程,把希铁勒和斯大林这对冤家的神经都紧绷到了极致。但是,这段过程却吊起了我的胃口,使得我萌生出一个念头:想对这两个战争巨头在这场大战中所展出的不同指挥方式,以及他们本人究竟是如何影响和左右了这场战役的最终结局等诸多问题作一全面和详实的分析。整个“城堡”计划的形成及战役本身,都被置于到当时的实际境况中进行了考量,而这种实际情况正是由战略层面上的各种疑难杂症所构成的,其实,也就是希铁勒和斯大林在1943年春及初夏所面临着的那些棘手问题。对于希铁勒来说,那些难题将会对德军随后夏季攻势的规划和制定带来破坏性的影响。而在夏季攻势实施的这几个月里,希铁勒最终失去了对事态进展的掌控和把握。对于德国来说,战争剩下的那些日子,就只会是艰苦卓绝的防御战了,更让人丧气的是,这些防御战注定会以失败而收场。
      
     最后要说的是,我写本书的目的,并不是仅仅想给大伙提供一幅反映某一场战役的全景画后就完事儿了,而是还要讲一讲在东线处于最紧要的关头之际,当时整个东线战局的情况,以及在交战双方阵营里,上至高级军官,下至普通一兵对这一阶段战事的看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没有哪一个战区会比东线打得更为激烈和更具毁灭性,同时,也没有哪个地方的战斗会比东线进行得更为艰巨。我希望,通过《装甲狂飙》这本书,给读者朋友们提供一扇能够洞察关于东线战争规模及惨烈程度的窗口,同时,也使大家对这场战争所进行的广袤地区的地势和地貌情况能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在着手写本书的准备阶段,我得到了来自众多人士的帮助。在此,我要向帝国战争博物馆所属圆顶图书馆的馆员们表示感谢,并且要特别鸣谢特里•查曼先生和詹姆士•泰勒先生,他俩给了我不少的协助,也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宝贵意见。本人也非常感谢陆军少校肯特 A. 拉森,因为,在本书所出现的内容中,无论是关于1943年7月12日普罗霍罗夫卡村那场战斗的“新鲜”材料,还是德国第4装甲集团军在整个“城堡”战役期间的装甲力量变化图表,都承蒙肯特先生的无私帮助,正是他慷慨地让我分享了他自己的研究成果,才成就了书中的上述内容。当然,在此也要向詹姆士•卢卡斯先生【译注:奇怪?一看到这个姓我怎么老想到梦工厂,还有张柏芝的那个儿子呢?进而又联想到陈老师,哈哈哈,罪过,罪过。】表示感谢,他同意我在本书中引用他所著的《帝国师:党卫军第2师的军事任务》一书中的相关章节,同时,也要感谢J.J. Fedorowicz大度,同意我从著作《老虎:一种传奇武器的历史1942-45年》一书中引用了一段文字。
                                                                                                                                                (待续)

“城堡”行动是德国在东线所发动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攻势。如果说,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战场的心理优势已经从德军一方转到了苏军一方的话,那么,库尔斯克战役的结束,就再也清楚不过地表明,苏联红军不仅掌握了东线战场的主动权——并且再也没有丧失过,而且,他们还在物资装备上取得了不可逆转的优势,更要命的是,红军的这种优势还在进一步增大中。可反观此时的德国机动部队,他们再也不能利用其在战术上所拥有的灵活性来平衡和缩小与苏军之间所形成的这种差距。经历过1943年夏及初秋的沉重打击后,德军的实力从来也没有恢复到原有的水平!

       当年,“城堡”行动计划那冗长而又让人心烦的出炉过程,把希铁勒和斯大林这对冤家的神经都紧绷到了极致。但是,这段过程却吊起了我的胃口,使得我萌生出一个念头:想对这两个战争巨头在这场大战中所展出的不同指挥方式,以及他们本人究竟是如何影响和左右了这场战役的最终结局等诸多问题作一全面和详实的分析。整个“城堡”计划的形成及战役本身,都被置于到当时的实际境况中进行了考量,而这种实际情况正是由战略层面上的各种疑难杂症所构成的,其实,也就是希铁勒和斯大林在1943年春及初夏所面临着的那些棘手问题。对于希铁勒来说,那些难题将会对德军随后夏季攻势的规划和制定带来破坏性的影响。而在夏季攻势实施的这几个月里,希铁勒最终失去了对事态进展的掌控和把握。对于德国来说,战争剩下的那些日子,就只会是艰苦卓绝的防御战了,更让人丧气的是,这些防御战注定会以失败而收场。
      
     最后要说的是,我写本书的目的,并不是仅仅想给大伙提供一幅反映某一场战役的全景画后就完事儿了,而是还要讲一讲在东线处于最紧要的关头之际,当时整个东线战局的情况,以及在交战双方阵营里,上至高级军官,下至普通一兵对这一阶段战事的看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没有哪一个战区会比东线打得更为激烈和更具毁灭性,同时,也没有哪个地方的战斗会比东线进行得更为艰巨。我希望,通过《装甲狂飙》这本书,给读者朋友们提供一扇能够洞察关于东线战争规模及惨烈程度的窗口,同时,也使大家对这场战争所进行的广袤地区的地势和地貌情况能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在着手写本书的准备阶段,我得到了来自众多人士的帮助。在此,我要向帝国战争博物馆所属圆顶图书馆的馆员们表示感谢,并且要特别鸣谢特里•查曼先生和詹姆士•泰勒先生,他俩给了我不少的协助,也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宝贵意见。本人也非常感谢陆军少校肯特 A. 拉森,因为,在本书所出现的内容中,无论是关于1943年7月12日普罗霍罗夫卡村那场战斗的“新鲜”材料,还是德国第4装甲集团军在整个“城堡”战役期间的装甲力量变化图表,都承蒙肯特先生的无私帮助,正是他慷慨地让我分享了他自己的研究成果,才成就了书中的上述内容。当然,在此也要向詹姆士•卢卡斯先生【译注:奇怪?一看到这个姓我怎么老想到梦工厂,还有张柏芝的那个儿子呢?进而又联想到陈老师,哈哈哈,罪过,罪过。】表示感谢,他同意我在本书中引用他所著的《帝国师:党卫军第2师的军事任务》一书中的相关章节,同时,也要感谢J.J. Fedorowicz大度,同意我从著作《老虎:一种传奇武器的历史1942-45年》一书中引用了一段文字。
                                                                                                                                                (待续)
“您认为有多少人真会知道库尔斯克这个小地方的确切位置呢?对于世人(全世界)来说,我们能否占领库尔斯克,完全是件无关紧要的事儿……,为什么我们今年全年都要老想着在东线不断地进攻呢?”希铁勒答道:“是啊,你说得对。我一想到这场进攻,连自己的心窝都揪得慌。”我回应道:“如果是那样的话,你对这一棘手难题的反应其实很正常啊。那干脆就别打算了!”
——1943年5月10日,海因茨•古德里安将军与阿道夫•希铁勒的谈话
                                                                           第一章
                                                                          南线危机
     希铁勒:“俄国人完蛋了。”,1942年7月。

      1940年7月19日,阿道夫•希铁勒在柏林的克罗尔歌剧院召集德意志帝国国会开会,以亲自出席和见证授予十二位将军以陆军元帅军衔的庄严仪式。在他那番洋洋洒洒的冗长发言快要完结之际,面对台下那帮洗耳恭听、惟命是从的傀儡代表们,希铁勒说了这样一段话:“在这一刻,我深刻感觉到自己肩上所承担的神圣责任,那就是再一次向大英帝国及其它(敌对)地区发出呼吁———回到理智和常识的轨道中来吧。我认为自己有能力、有条件发出这样的恳请,当然,我这样做,倒并不是说好像我就成了一名只知道摇尾乞怜,博人欢心的战败者,相反,凭着理性发出和平呼声的恰恰是作为胜利者的我!我认为,这场战争没有理由再打下去了。”


但战争车轮的滚动并不是以人的口号为转移,而是继续无情地碾压了下去,最终,希铁勒面对是极为庞大的敌手,这个阵营所拥有的实力要远远大过(战争初期)英国一个国家的实力。1943年1月30日,希铁勒单独将德国陆军第6集团军司令官弗雷德里希•保卢斯上将提升为陆军元帅,而这一次的授衔“仪式”,与上次于1940年7月在柏林那种受万众瞩目,充满了胜利氛围的仪式比起来,可以说有着天壤之别,因为此时的第6集团军正被苏联红军紧紧地包围在伏尔加河流域的斯大林格勒城里【译注:该城最早应该是称为察里津吧,后来领袖用了他的名字,苏联解体后,现已改名为“伏尔加格勒”。】

但战争车轮的滚动并不是以人的口号为转移,而是继续无情地碾压了下去,最终,希铁勒面对是极为庞大的敌手,这个阵营所拥有的实力要远远大过(战争初期)英国一个国家的实力。1943年1月30日,希铁勒单独将德国陆军第6集团军司令官弗雷德里希•保卢斯上将提升为陆军元帅,而这一次的授衔“仪式”,与上次于1940年7月在柏林那种受万众瞩目,充满了胜利氛围的仪式比起来,可以说有着天壤之别,因为此时的第6集团军正被苏联红军紧紧地包围在伏尔加河流域的斯大林格勒城里【译注:该城最早应该是称为察里津吧,后来领袖用了他的名字,苏联解体后,现已改名为“伏尔加格勒”。】
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位德国陆军元帅在战争中向敌人投降过。希铁勒之所以要做那样的“火线提拔”,实际上是将一把自杀的手枪递交到了保卢斯手中。不过,这位新任元帅在接过了这把“枪”后,并没有扣动板机。1月31日,苏联红军一名叫作费多尔•米哈伊罗维奇•叶尔琴科中尉的年轻坦克中尉跨入了保卢斯的司令部【译注:当时,叶尔琴科发现老保全身穿戴整齐地躺在地下室行军床上,这名年轻人对德国司令官说了句“好了,一切都结束了。”保元帅当即给他点了点头。南圈的问题解决了,但北圈的德军仍在拖拉机厂和红十月工厂坚守。】,其地点位于一座已成为一片废墟的百货大楼中。就这样,保卢斯元帅束手就擒。与此同时,另外15位将军也向苏军投降。二天后,城北区域里最后一批仍在负隅顽抗的德军部队才放下了武器。
请问,是不是要出书了呢?
2月6日,英国记者亚历山大•沃思驱车进入到斯大林格勒城内。当时的气温低达摄氏零下30度。他偶然瞅到,在一座苏德双方于去年9月曾进行过激烈巷战,从而几易其手的广场的角落里,有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东西:

……信件、地图、书籍,还有德国小孩及德国中年妇女的照片,照片中的女人站在一座好像横跨过莱茵河的桥梁上,脸上还充盈着自信满满的傻笑,另外有一本绿色封皮的天主教祈祷书,书名叫作《军人的心灵保障》,现场还有一封叫鲁迪的小孩写的信:“现在,你们已经拿下了伟大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这场征伐该死的布尔什维克的战争很快就要结束。德国万岁!”
不一会儿,在采访完叶尔琴科中尉后,沃思再次回到寂静而又破碎的大街上,只见街面上四处杂乱无章地散布着早已被冻僵的尸体,还有军马的骨骸,至于马肉,早已被饥饿难耐的德国士兵割去充作了肉食。在一座损毁严重的红军营房院子里,他路过了一座“巨大而又恐怖的污水池,幸好冻住了。(否则,连同尸水和大便,那气味够呛。)”接着,沃思瞧见了一个正蹲在另外一座污水池上的人的身影:

那人急急忙忙地拉起他的短衬裤,然后又摇摇晃晃地蜷缩着往一个地下室的门走去。但在我俩擦肩而过时,我朝他脸上瞥了一眼,这才发现,那张脸上写满了痛苦和白痴状的木然表情。……这人恐怕离死已不远了。而在他走进的那座地下室里,还有另外200名奄奄一息,气若游丝的德国战俘正饱受着饥饿和伤痛的折磨,看起来,同样也快完了。“我们目前还没时间去处理他们,”随行的一名俄国人说道,“我估计嘛,明天他们就会被移走。”
而在院子远端的另外一个污水池旁,则躺着12具德国人的尸体,他们面容焦黄、体态消瘦且身体形状已呈蜡状。在进入这座实质上的“停尸房”后,沃思无法正视眼前的一切:“有什么用?我们又能为他们做什么呢?”
不明白啊……
斯大林格勒包围圈中,东线德军共损失了20个师,人员损失则超过200,000。而在迈入战俘营的108,000名俘虏中,最后仅有5000人活到了战后!在包围圈外,还另有6个德国师——其中两个是德国空军野战师——也被消灭。而在斯大林格勒前线和德军并肩作战的盟友中,意大利人、匈牙利人以及罗马尼亚人,则损失掉了4个集团军,共计450,000人,更为重要的是,与他们一同消逝的,还有在东线战役进行初期,当这些盟国加入到对苏战争行列之中时,所拥有的那份渴望建功立业的昂扬激情。

【译注:德国那些小兄弟们的损失,一说有49.44万人,当然,与本书的说法出入不太大。据罗马尼亚领导人安东内斯库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罗马尼亚军队损失人数为15.8万余人,匈牙利方面说自己的第2集团军在此次战役中,光是阵亡官兵就达8万人。而在落入苏军手中的德军俘虏中,据沃尔什所著《地狱熔炉》一书的数据,有90%以上的士兵死亡,50%以上的下级军官死亡,高级军官的死亡率只有5%,毕竟,打仗不是拍大片,战争确实太残酷了。本书前面提到的英国记者,亚历山大•沃思说他访问斯大林格勒时,看德军士兵严重营养不良,高级军官的气色则非常好,当然,保卢斯除外,这令他感到很惊奇。沃思看到的应该是实情,保卢斯怎么会气色好呢?到了1944年2月,苍老的保大帅听到自己儿子在意大利安齐奥阵亡的消息后,更加苍老了。顺便提一下,1943年3月,德军重建了第6集团军,但此6集非彼6集,读者朋友在阅读中要注意这一细节。

至于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总体损失,从老铁统帅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建立的那个时间算起,伤亡人数为110万,其中战死48.6万人。】
回旅版主及各位朋友,本文是连载。译出来,供各位闲暇之余看着玩玩而已。

另外,超大似乎这几天一直不太正常。担心坚持得下去否,我这才开始,还准备继续译下去呢。
1943年2月3日,从希铁勒的总部,经德国国防军最高统帅部(OKW)的渠道发布了一项武装部队公告,其字里行间中,充斥着华丽的溢美之词,把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损失惨烈的战斗描绘成一场熠熠生辉的英雄般的史诗剧。它是这样开头的:

(斜体)斯大林格勒战役已经结束。我们英勇的第6集团军的将士们切实履行了自己‘战至生命最后一刻’的军人誓言,在保卢斯元帅的杰出指挥下,面对着拥有压倒性优势的敌军和恶劣的天气及地理环境,他们渐渐损失殆尽。而对于敌军两次送来的附有(优惠)条件的投降书,战士们也是嗤之以鼻。在一面飘扬于斯大林格勒城中最高处废墟上的卍字旗下,第6集团军的官兵们与敌人展开了最后的决战!
(超大登陆遇到困难,我们这些小人物就以发帖作支持吧)

不过,官方公告却没有反映出希铁勒的真实感受。此前,他曾满怀信心地期待着:新晋升的陆军元帅要么自杀,要么站在全军的最前面冲锋,从而带着荣光死去。在2月1日的午夜简报会上,他骂道:

(斜体字)当你想到,即便是一名有着足够自尊的女士,仅因为某人说了几句带侮辱性的话,就转身离去,并将自己反锁在房间中,一枪就把自己给崩了时,我对一名宁愿选择做阶下囚,却害怕自杀的堂堂军人的敬意顿时荡然无存。……我闹不明白,像保卢斯这样的男人,为什么就不去死呢。正是这个在光荣时刻来临之际,却没有脾气做出像一个柔软女子那样选择的男人,抹杀掉了由成千上万的士兵、普通军官和将军们所展现出来的英雄气概……他本可以放下疑虑,在获得永生的同时,成为流芳百世的民族英雄,但他最后却选择了去莫斯科。
                                                                                          (待续)


说到莫斯科,此时的约瑟夫•斯大林倒是可以弹奏出欢快的曲调。1943年1月25日,斯大林发布了伟大卫国战争期间的第一道贺电,他向南部战线的指挥官和部队表示了个人感谢,并用鼓舞人心的新口号来激励部队继续奋战:“前进!打败德国占领军,并将他们逐出我国。”一个月后的2月23日,斯大林格勒的英雄们获得了授勋。112名官兵被授予了苏联英雄勋章;48名将军被授予了苏沃洛夫勋章和库图佐夫勋章,另有10,000多枚勋章被授予了红军的各级官兵,还有700,000人获得了“保卫斯大林格勒”战役奖章。

希铁勒对第6集团军的覆灭作了反思,从自己那要求德军在斯大林格勒坚守到最后一个人的偏执中,居然得出了一个近乎于病态的“满意结论”。2月4日,从莱茵哈德•格伦上校所收集到的情报来判断,由于参加了斯大林格勒战役,此时,苏军107个师、旅,13个坦克团元气大伤。如果这些部队早一个月,即希铁勒接到并拒绝了苏联提出的有条件投降倡议之际而投入进战斗的话,面对着苏军从1943年1月中旬所发起的新攻势,德军从奥廖尔到罗斯托夫的整个南线将会全部崩溃。

说到莫斯科,此时的约瑟夫•斯大林倒是可以弹奏出欢快的曲调。1943年1月25日,斯大林发布了伟大卫国战争期间的第一道贺电,他向南部战线的指挥官和部队表示了个人感谢,并用鼓舞人心的新口号来激励部队继续奋战:“前进!打败德国占领军,并将他们逐出我国。”一个月后的2月23日,斯大林格勒的英雄们获得了授勋。112名官兵被授予了苏联英雄勋章;48名将军被授予了苏沃洛夫勋章和库图佐夫勋章,另有10,000多枚勋章被授予了红军的各级官兵,还有700,000人获得了“保卫斯大林格勒”战役奖章。

希铁勒对第6集团军的覆灭作了反思,从自己那要求德军在斯大林格勒坚守到最后一个人的偏执中,居然得出了一个近乎于病态的“满意结论”。2月4日,从莱茵哈德•格伦上校所收集到的情报来判断,由于参加了斯大林格勒战役,此时,苏军107个师、旅,13个坦克团元气大伤。如果这些部队早一个月,即希铁勒接到并拒绝了苏联提出的有条件投降倡议之际而投入进战斗的话,面对着苏军从1943年1月中旬所发起的新攻势,德军从奥廖尔到罗斯托夫的整个南线将会全部崩溃。
【原注:当时,格伦上校(后晋升为德国将军)是一名情报军官,负责掌控德国陆军最高司令部东线外军处俄国情报科的工作。战后,格伦(华丽转身,)和美国情报机关合作,继续从事着他的老本行——对苏谍报工作。】

【译注:格伦本人说斯陶芬贝格等人于1942年与他接触过关于暗杀希铁勒的事儿,他起的作用较少。44年事情失败后,他没被清算。由于情况的失误,他本以为自己在军中已经差不多了,可44年,还是被提升成了德国陆军准将。战后,他甚至还为美国人挖出了隐藏在美国战略情报局内,一帮美国共 产 党秘密党员。】
多谢兄弟,辛苦了!
踌躇满志的格伦
换了军衔的格伦
自信满满的格伦


小格都露脸了,保大帅当然也要出来。

小格都露脸了,保大帅当然也要出来。
斯大林深信,红军已经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因而他拟定好了一系列令人惊叹的攻势计划,准备沿着整个东线全面铺开。按计划,南部战区要达成的任务就是要将德国人打出乌克兰,这个地区在整个苏联联盟体系中,处于俄罗斯联邦共和国之后,为第二重要位置的成员单位(加盟共和国),承担这一任务的是布良斯克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西方南面军和方南面军。

真奇怪,发上来,文字之间的顺序有的还有变化?[:a5:]
此时的苏联领导人信心爆棚,认为通过此举,可以在乌克兰一家伙就吃掉75个德国师。以前也有过这样的斯大林式战略计划,但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1942年1月,当德军从莫斯科全线撤退时,猴急的斯大林并没有听从下面指挥官的建议,而是命令发起从北起拉多加湖,南至黑海的整个东线大反攻,但由于红军的兵力分布过于稀疏,再加上经过1941年12月的激战后,实力已大为减弱,因此根本就无法保持住开始时的那股子势头。而德国人则对部队作了重新集结和布署,他们的抵抗也变得愈发强劲起来,1942年3月,在春季解冻所带来的“泥浴”中,苏军的大攻势嘎然而止,随即也就不了了之了。

书在何处?
能出的话,一定买一本。
本来计划看完世界杯后,8月底或者最迟9月份边译边上帖子的办法把这书搞完。但世界杯一看完,好像人也懒了,激情也没了[:a6:]。再则好像这个论坛对以前的战史好像也不是太感兴趣,楼上两位兄弟把这个帖子翻出来了,我也想再继续译下去。初步计划是9月底比较闲的时候争取大量译出来吧,最好是全部译完。

我的计划是把原书的地图全部也画出来,当然,这个要看具体时间合不合适了。
这是什么?是出书?还是讨论书?不明白LZ用意何在?
楼主译书是自娱自乐,还是准被出版。
寂寞开膛手 发表于 2010-8-13 09:46
原书是?
高高的个子,冷峻的外表,外加一副显眼的鹰钩鼻。曼斯坦因属于那种纳粹上台以前的普鲁士“纯”军官阶层,希铁勒对于这帮人有着一种近乎于病态的仇视。然而,在曼斯坦因沉着镇静和不冷不热的外表背后,是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