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斯克战役(原创)第一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19:33:52
钢铁的碰撞
——第二次世界大战库尔斯克战役全景纪实

文/shenhai110  协力/曲磊、孔洋


序 言         序 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德战场的战斗不仅规模罕见。而且战况极其惨烈,人员伤亡极为惨重。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下达了“巴巴罗萨”行动命令后,138个师的德军和轴心国部队攻入苏联国土,开始了人类历史上空前惨烈的大厮杀。
在这些大大小小的战役,如同斯大林格勒战役一样,库尔斯克战役至今仍深深地烙在人们的记忆中。
1943年7月5日爆发的,库尔斯克战役居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会战之列。拥有当时最现代化技术兵器和最优秀作战部队的苏德双方,共投入约230多万部队,各型坦克、自行火炮和装甲车约5300辆、作战飞机约4800架;各种火炮、迫击炮、火箭炮约33000门;进行了一场空前绝后的大厮杀。
作这机械化战争中最雄壮的一幕,库尔斯克战役中的金属大撞击,最充分地展示了“战争钢铁力量”。
这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伤亡最多的一次现代化坦克大会战,是对“机械化战争就是打钢铁”这句的最好印证。
值此为纪念,库尔斯克战役65周年。本刊收集国外有关,库尔斯克战役的最新资料,精心整理,编辑而成。
本文以库尔斯克战的客观进程和时间顺序为线索,用纪实的笔法以全景扫描的方式展现了苏德战场及其库尔斯克会战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也首次披露了苏德双方最高统帅部决策的内幕、情报战、战争进程、最新伤亡统计……
为广大读者朋友重温那场库尔斯克战役,那场惊心动魄的生死大厮杀……

第一章 突出部的形成
    库尔斯克位于苏联首都莫斯科南部约330公里,是俄罗斯平原上土斯克河和谢伊姆河的汇流处。
当时这个人口只有12万人的小城,遍布果树、麦田和甜菜,自11世纪以来,就一直是这一地区的中心。由于库尔斯克地下埋藏了大量的磁矿,致使地面上的各种罗盘的指示乱七八糟,因此尽管风景毫无独特之处,却以“库尔斯克磁场效应”远近闻名,吸引了大量的地质学家前来勘测……
当然,这一次吸引全世界目光的却并非“库尔斯克磁场效应”。而是库尔斯克突出部了。
因为这里不久将要上演一场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也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伤亡最大的坦克大决战——库尔斯克战役。
1943年春夏之交的几个月里,库尔斯克对于苏德两军来讲,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地方了。
由于位于东部战线巨大突出部里的战略据点——库尔斯克突出部成了德军最后反攻的攻击目标,这场战役的成败,几乎可以决定德军自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失败以来,一蹶不振的命运。
如果说苏军在莫斯科成功的击退了德军的闪击战,那么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惨败未尝不是德军失败的象征,而库尔斯克是德军自己选的战场,在这场战役中,德军不但攻势受阻,之后更是一泻行千里、溃不成军。
而对苏军而言,最重要的是,库尔斯克战役证明了自己除了具备在冬季大规模作战的能力外,夏季作战同样也能得心应手,虽然在此之前,夏季一向被视作德军胜利的季节。
另一方面,由于苏军过高估计了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的影响,终于导致了库尔斯克突出部的失守。
当时除了斯大林决策失误外,此次大捷的缔造者朱可夫元帅,也恰巧不在西南战区。[朱可夫载元帅此时正在西北方面军视察战备。编者注]
而留在当地指挥官和一向出言谨慎的参谋部的情报人员竟不约而同的乐观地认为,他们能在冬季会战的剩余时间内,成功的进攻残余的德军。并在春天融雪季节之前,把德军整个赶出东乌克兰地区。
奉命支援1942年10月,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周围的德军20个师和2个罗马尼亚师,也在1942年12月22日遭到了苏军的反击,被击退了60多公里。
这时德军的颓势已经很明显了,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在这场僵持不下的战斗中,德军虽然牵制了苏军的很大一部分兵力,但同时也延缓了德军在高加索山区的撤退行动,加上饥寒交迫和弹药缺乏,更使德军损失惨重,他们的当务之急就是防止南部战线的崩溃,将损失降到最低的程度。
而对于初尝胜利的苏军最高统帅部〔STAVKA〕而言,他们只需派出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和顿河方面军共计7个军,就足以围剿斯大林格勒的德军了,再让南部地区的苏军出面扰乱德军,趁机收复顿巴茨盆地,以摆脱德军对高加索以南油田的威胁。
如果这个计划能够成功的话,它的实质意义将超过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的意义。并让苏军自1941年秋季战败以来,重新站立在第聂伯河西岸。
苏军最高统帅部〔STAVKA〕计划以4个方面军计;沃罗涅日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北高加索方面军和南方方面军,同时发起进攻。
并由北方的两个方面军计;由戈利科夫中将指挥的沃罗涅日方面军、瓦杜丁大将[请插入瓦杜丁大将个人简介,编者注]指挥的西南方面军负责实施。
戈利科夫中将指挥的沃罗涅日方面军辖下共有5个军;计4个步兵军和1个坦克军。
而瓦杜丁大将则拥有方面军机械化军。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由于苏军损失惨重,只得进行改编。苏军的编制要比德军同级别的作战单位小一级,作战部队人数只相当于德军同级单位的2/3,例如苏军1个装甲军只相当于德军一个满编装甲师的编制,略多一些。
苏军1个步兵军只相当于德军1个满编装甲师的编制略多一些。在二战期间,苏军除少数近卫军作战部队外,苏军装甲部队没有集团军编制,只有装甲军编制。编者注]
另外,每个方面军均有空军航空军掩护。共计54步兵师、10个坦克军之外,还包括了许多独立步兵旅、坦克旅、滑雪部队和骑兵旅。
他们的对手是顿河集团军群的北面部队.
[德军 B集团军群,先后在斯大林格勒和顿河上游遭到惨败,辖下的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全军覆灭,第2集团军被击败。意大利第8集团军被击溃和匈牙利第2集团军被全歼。
1943年2月,被希特勒下令撤消番号。司令部转为预备役,其所属部队分别划归“顿河”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指挥。编者注]
德军B集团军群辖下共19个师,计11个装甲师、1个装甲掷弹兵师和7个步兵师和一些装备简陋、士气低落的意大利、罗马尼亚和匈牙利部队,这些军队除了士气低落,各种军需品奇缺、无法适应苏联冬天的严寒天气外,和德军也无法和眭相处。       
在德军长达约260公里防线上,最脆弱的一环是兹米耶夫和库皮扬斯克的中间区域。为了使两个方面军主力得以接近该区域,苏军南方方面军奉命攻打罗斯托夫,以此来牵制住顿河地区的德军,使他们无法向前移动,去支援部署在兹米耶夫和库皮扬斯克之间战线的B集团军群。
德军的防线有许多弱点,而且突然遭到苏军的打击,一时阵脚大乱。而苏军的进攻速度太快了,一味的趁乱取胜。而且根本就没有考虑到,这么远的距离,已大大超出了后勤补给线。
戈利科夫中将和瓦杜丁大将辖下的主力,自1942年11月19日的斯大林格勒大反攻以来,即马不停蹄的四处征战。虽然节节胜利,但连续几个星期的作战,早已超过了部队作战的极限,及需休整、补充人员、弹药、武器装备等。
但1943年1月至3月,天气已逐渐转暧,温度回升,道路泥泞不堪,将严重阻碍攻势的开展。将有好几个星期动弹不得,无法机动作战。所以,苏军决定迅速展开攻势,趁德军阵脚大乱之际,赶在积雪融化前尽可能的夺回德军占据的领土。
依照这个指示,作战计划如下:“由沃罗涅日方面军攻打据守在奥斯特罗戈日斯克到洛索什战线上的匈牙利第2集团军和意大利第8集团军,收复领土,并占领利斯基周边的铁路、桥梁、道路和交通枢纽。
以便进至库尔斯克,然后再次发动进攻,击退据守在顿巴茨地区德军B集团军群。”
苏军西南方面军,则负责歼灭顿河中游南岸的罗马尼亚第3军,在斯瓦托沃建立据点。并南下至马流波尔,截断德军从高加索山脉和库班河的撤退路线。
苏军南方方面军和北高加索方面军,先联合进攻夺取罗斯托夫。然后再沿着亚速海沿岸西进,将德军顿河集团军群逼到瓦杜丁大将埋伏的地域,企图一举歼灭。
单从这项作战计划上来看,是有一定风险的,除了后勤补给问题外,还有一点就是戈利克夫中将的作战重点是前进至哈尔克夫附近。
而瓦杜丁大将的部队,却是向西南方向前进,如果一切顺利的话,那么这两支主力部队将因为相隔的距离太远,中间出现空隙在防线上会出现一个巨大的漏洞,而给了德军以可趁之机;加上苏最高统帅部[STAVKA]又计划在2月中旬,将集中兵力向北进攻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已无法再抽出兵力予以增援。
1943年1月13日,戈利科夫中将率领的沃罗涅日方面军从顿河上流的东岸开始反攻。在短短的15天内,相继击溃了匈牙利第2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俘虏了约80000多名轴心国部队和大量作战装备和物资,并突破了正面约150公里长的防线,向西推进约100多公里。
而沃罗涅日方面军的先头部队已经深入德军B集团军群的西南部。
与此同时,沃罗涅日方面军继续向北迂回,在德军后方分兵两路进攻,左翼部队向西北方向进攻,直取库尔斯克;右翼部队向北方的卡斯托尔诺耶进攻。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员波波夫中将,编者注]的2个师则向南快速推进和戈利科夫上将[戈利科夫于1943年1月19日被晋升为上将军衔,编者注]指挥的沃罗涅日方面军遥相呼应,准备联手包围德军B集团军群,争取全部予以歼灭。
瓦杜丁大将指挥的西南方面军,则向轴心国部队的罗马尼亚第3军发动了猛烈进攻,战斗进行的很顺利,罗马尼亚的部队很快就投降了。
1943年1月底,瓦杜丁大将指挥的西南部方面军,已经推进至沃尔昌斯克与伏罗希洛夫格格勒之间的防线并遵照苏军最高统帅部(STAVKA)的命令,准备随时进攻德军顿河集团军群。
德军顿河集团军群司令为冯•曼施坦因陆军元帅,这位德军中最能干、最有才华的陆军元帅,曾在1940年因拟订 “黄色”作战计划,也称“曼施坦因”作战计划而闻名,其后短短的40多天的时间攻陷法国;并在1942年夏率领第11集团军攻占了苏军重兵据守的战略据点———塞瓦斯图波尔要塞,而名声大噪。
后奉命救授斯大林格勒被包围的德军第6集团军,后因多种原因未能成功,但其高超的指挥素养和一流的军政素质也被同僚所敬重……
而此时,冯•曼因坦因元帅敏锐的觉察到,要想在苏军猛烈的炮火下攻击下安全脱身,只有实施机动防御,等苏军超过了补给线之后,再对那些陷入孤立无援的苏军进行截击。
但是要想达到上述目的,德军必须先行撤退,再实施反击,并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战术。
但这种战术,从1941年9月莫斯科战役和罗斯托夫的失利以来,一直被希特勒所怀疑,并持否定的态度。
为了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执行作战计划,曼施坦因元帅做了被希特勒撤职的最坏打算,电告三军统帅部[OKH]:除非在一定限期内收到特别命令,否则他将行使自行定夺的权力。
按照曼施坦因元帅的计划,先将部队撤至米斯河防线,在顿巴茨地区进行集结,同时调遣法国境内的军队移师乌克兰,预计在一周内完成整个部队调防迁移行动。部队完成集结后,再从东、北两个方向发动反击,夺回失守的哈尔科夫。
而在苏军看来,一切都在按计划进行,但苏军所不知道的是,自己已逐渐陷入了曼施坦因元帅精心设置的陷井中。
曼施坦因元帅成功的撤退,不仅迷惑了苏军沃罗涅日方面军,而且连希特勒,对他的计划也持怀疑的态度。
1943年2月17日,希特勒乘专机来到了,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扎波罗结[顿河集团军群于1943年2月12日被改编为南方集团军群,编者注]
在希特勒踏进指挥部之前,曼施坦因元帅就已经注意到了,这位元首的脸上,密布着阴云以及压抑不住的怒火。
果然,希特勒用他那特有的沙哑嗓音开口了:“曼施坦因元帅,我想问一下我对你这次计划的支持是否令你满意呢?”希特勒的口中充满着不满。
曼施坦因元帅还没有来得及解释,希特勒的声音骤然提高了许多:“你要求增援,我便从法国抽调了十几个师,这些师已经陆续抵达,为什么你现在除了撤退还是按兵不动呢?我要求你们马上行动!”希特勒搬出他的口头禅,要求曼施坦因元帅立刻发动进攻,收复哈尔科夫。
对于希特勒的责问,曼施坦因元帅早有准备。这位对最坏的结果做了充分思想准备的元帅,并不俱怕希特勒的淫威,也许他比希特勒在这件事情上更加清楚,更加明白目前德国的艰难处境,自从斯大林格勒战役失败以来,德军目前实在没有实力,使他可以冒然牺牲了。
“元首”曼施坦因元帅缓缓的开了口:“我想我还是再次向您汇报一遍我的计划吧。”曼施坦因元帅领着希特勒来到一张铺满作战地图的大桌子面前:“以我们目前兵力和战斗力情况,我们要做的是,以撤退来拉长俄国军队的补给线,在俄国的补给线拉长以后。我们将以精锐的武装党卫军第1装甲军为主力,首先击破苏联的西南方面军,然后再向北转,击溃沃罗涅日方面军。
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让苏军相信我们已经没有还手之力,溃不成军了。在完成我们的部队集结之前,我们必须放弃,一些甚至是更重要的地方。”
“必须放弃”曼施坦因再次强调说。“目前,我们的武装党卫军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师和国防军‘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已经拖住了俄国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尽管我们部队伤亡很大,但我们已做了艰苦的努力。
在此之前,我已经组织了南北两个集团对俄军的西南方面军发动反击。您是知道的(指希特勒本人,编者注),北集团由武装党卫军第2‘帝国’装甲师和武装党卫军第3‘骷髅’装甲师组成,南集团则由第48装甲军负责承担。”
听到这里希特勒面露一丝喜悦,面部的表情也稍微舒展开了些。
“为了达到这个目地,俄国军队必须先占领第涅伯河上游的渡口,这时正是由南北两个方向夹击俄军的最佳战机。
但是这些作战行动必须要在春季之前完成,因为春季融雪季节气温回升,道路泥泞,不利于装甲部队机动作战”。
“目前,俄国军队正追截我们,并沿着后方海岸一路南下。
另外,据我们的情报,俄国军队由于连续作战,武器装备损失严重,兵力疲惫,来不及休整,并且已经超出了补给线,给养短缺。”曼施坦因元帅继续汇报说:“我们只要首先击破西南方面军,再向北转,对沃罗涅日方面军发动进攻,到时收复哈尔克夫指日可待。
还有一个好消息,在我们进攻西南方面军时,俄国最高统帅部下令;把沃罗涅日方面军的左翼的第3坦克军和第69军转交给了西南方面军。
对我们而言,俄国军队这样做不仅无法挽救西南方面军,而且还大大缓解了我们击败沃罗涅日方面军的压力。”
希特勒终于被曼施坦因元帅说服了,他的作战计划得到了希特勒的批准,希特勒似乎从斯大林格勒失败中阴影里走了出来,他在扎波罗结,继续呆了两天,了解了详细计划后,心满意足的乘专机返回了拉斯登堡。
钢铁的碰撞
——第二次世界大战库尔斯克战役全景纪实

文/shenhai110  协力/曲磊、孔洋


序 言         序 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德战场的战斗不仅规模罕见。而且战况极其惨烈,人员伤亡极为惨重。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下达了“巴巴罗萨”行动命令后,138个师的德军和轴心国部队攻入苏联国土,开始了人类历史上空前惨烈的大厮杀。
在这些大大小小的战役,如同斯大林格勒战役一样,库尔斯克战役至今仍深深地烙在人们的记忆中。
1943年7月5日爆发的,库尔斯克战役居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会战之列。拥有当时最现代化技术兵器和最优秀作战部队的苏德双方,共投入约230多万部队,各型坦克、自行火炮和装甲车约5300辆、作战飞机约4800架;各种火炮、迫击炮、火箭炮约33000门;进行了一场空前绝后的大厮杀。
作这机械化战争中最雄壮的一幕,库尔斯克战役中的金属大撞击,最充分地展示了“战争钢铁力量”。
这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伤亡最多的一次现代化坦克大会战,是对“机械化战争就是打钢铁”这句的最好印证。
值此为纪念,库尔斯克战役65周年。本刊收集国外有关,库尔斯克战役的最新资料,精心整理,编辑而成。
本文以库尔斯克战的客观进程和时间顺序为线索,用纪实的笔法以全景扫描的方式展现了苏德战场及其库尔斯克会战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也首次披露了苏德双方最高统帅部决策的内幕、情报战、战争进程、最新伤亡统计……
为广大读者朋友重温那场库尔斯克战役,那场惊心动魄的生死大厮杀……

第一章 突出部的形成
    库尔斯克位于苏联首都莫斯科南部约330公里,是俄罗斯平原上土斯克河和谢伊姆河的汇流处。
当时这个人口只有12万人的小城,遍布果树、麦田和甜菜,自11世纪以来,就一直是这一地区的中心。由于库尔斯克地下埋藏了大量的磁矿,致使地面上的各种罗盘的指示乱七八糟,因此尽管风景毫无独特之处,却以“库尔斯克磁场效应”远近闻名,吸引了大量的地质学家前来勘测……
当然,这一次吸引全世界目光的却并非“库尔斯克磁场效应”。而是库尔斯克突出部了。
因为这里不久将要上演一场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也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伤亡最大的坦克大决战——库尔斯克战役。
1943年春夏之交的几个月里,库尔斯克对于苏德两军来讲,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地方了。
由于位于东部战线巨大突出部里的战略据点——库尔斯克突出部成了德军最后反攻的攻击目标,这场战役的成败,几乎可以决定德军自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失败以来,一蹶不振的命运。
如果说苏军在莫斯科成功的击退了德军的闪击战,那么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惨败未尝不是德军失败的象征,而库尔斯克是德军自己选的战场,在这场战役中,德军不但攻势受阻,之后更是一泻行千里、溃不成军。
而对苏军而言,最重要的是,库尔斯克战役证明了自己除了具备在冬季大规模作战的能力外,夏季作战同样也能得心应手,虽然在此之前,夏季一向被视作德军胜利的季节。
另一方面,由于苏军过高估计了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的影响,终于导致了库尔斯克突出部的失守。
当时除了斯大林决策失误外,此次大捷的缔造者朱可夫元帅,也恰巧不在西南战区。[朱可夫载元帅此时正在西北方面军视察战备。编者注]
而留在当地指挥官和一向出言谨慎的参谋部的情报人员竟不约而同的乐观地认为,他们能在冬季会战的剩余时间内,成功的进攻残余的德军。并在春天融雪季节之前,把德军整个赶出东乌克兰地区。
奉命支援1942年10月,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周围的德军20个师和2个罗马尼亚师,也在1942年12月22日遭到了苏军的反击,被击退了60多公里。
这时德军的颓势已经很明显了,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在这场僵持不下的战斗中,德军虽然牵制了苏军的很大一部分兵力,但同时也延缓了德军在高加索山区的撤退行动,加上饥寒交迫和弹药缺乏,更使德军损失惨重,他们的当务之急就是防止南部战线的崩溃,将损失降到最低的程度。
而对于初尝胜利的苏军最高统帅部〔STAVKA〕而言,他们只需派出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和顿河方面军共计7个军,就足以围剿斯大林格勒的德军了,再让南部地区的苏军出面扰乱德军,趁机收复顿巴茨盆地,以摆脱德军对高加索以南油田的威胁。
如果这个计划能够成功的话,它的实质意义将超过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的意义。并让苏军自1941年秋季战败以来,重新站立在第聂伯河西岸。
苏军最高统帅部〔STAVKA〕计划以4个方面军计;沃罗涅日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北高加索方面军和南方方面军,同时发起进攻。
并由北方的两个方面军计;由戈利科夫中将指挥的沃罗涅日方面军、瓦杜丁大将[请插入瓦杜丁大将个人简介,编者注]指挥的西南方面军负责实施。
戈利科夫中将指挥的沃罗涅日方面军辖下共有5个军;计4个步兵军和1个坦克军。
而瓦杜丁大将则拥有方面军机械化军。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由于苏军损失惨重,只得进行改编。苏军的编制要比德军同级别的作战单位小一级,作战部队人数只相当于德军同级单位的2/3,例如苏军1个装甲军只相当于德军一个满编装甲师的编制,略多一些。
苏军1个步兵军只相当于德军1个满编装甲师的编制略多一些。在二战期间,苏军除少数近卫军作战部队外,苏军装甲部队没有集团军编制,只有装甲军编制。编者注]
另外,每个方面军均有空军航空军掩护。共计54步兵师、10个坦克军之外,还包括了许多独立步兵旅、坦克旅、滑雪部队和骑兵旅。
他们的对手是顿河集团军群的北面部队.
[德军 B集团军群,先后在斯大林格勒和顿河上游遭到惨败,辖下的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全军覆灭,第2集团军被击败。意大利第8集团军被击溃和匈牙利第2集团军被全歼。
1943年2月,被希特勒下令撤消番号。司令部转为预备役,其所属部队分别划归“顿河”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指挥。编者注]
德军B集团军群辖下共19个师,计11个装甲师、1个装甲掷弹兵师和7个步兵师和一些装备简陋、士气低落的意大利、罗马尼亚和匈牙利部队,这些军队除了士气低落,各种军需品奇缺、无法适应苏联冬天的严寒天气外,和德军也无法和眭相处。       
在德军长达约260公里防线上,最脆弱的一环是兹米耶夫和库皮扬斯克的中间区域。为了使两个方面军主力得以接近该区域,苏军南方方面军奉命攻打罗斯托夫,以此来牵制住顿河地区的德军,使他们无法向前移动,去支援部署在兹米耶夫和库皮扬斯克之间战线的B集团军群。
德军的防线有许多弱点,而且突然遭到苏军的打击,一时阵脚大乱。而苏军的进攻速度太快了,一味的趁乱取胜。而且根本就没有考虑到,这么远的距离,已大大超出了后勤补给线。
戈利科夫中将和瓦杜丁大将辖下的主力,自1942年11月19日的斯大林格勒大反攻以来,即马不停蹄的四处征战。虽然节节胜利,但连续几个星期的作战,早已超过了部队作战的极限,及需休整、补充人员、弹药、武器装备等。
但1943年1月至3月,天气已逐渐转暧,温度回升,道路泥泞不堪,将严重阻碍攻势的开展。将有好几个星期动弹不得,无法机动作战。所以,苏军决定迅速展开攻势,趁德军阵脚大乱之际,赶在积雪融化前尽可能的夺回德军占据的领土。
依照这个指示,作战计划如下:“由沃罗涅日方面军攻打据守在奥斯特罗戈日斯克到洛索什战线上的匈牙利第2集团军和意大利第8集团军,收复领土,并占领利斯基周边的铁路、桥梁、道路和交通枢纽。
以便进至库尔斯克,然后再次发动进攻,击退据守在顿巴茨地区德军B集团军群。”
苏军西南方面军,则负责歼灭顿河中游南岸的罗马尼亚第3军,在斯瓦托沃建立据点。并南下至马流波尔,截断德军从高加索山脉和库班河的撤退路线。
苏军南方方面军和北高加索方面军,先联合进攻夺取罗斯托夫。然后再沿着亚速海沿岸西进,将德军顿河集团军群逼到瓦杜丁大将埋伏的地域,企图一举歼灭。
单从这项作战计划上来看,是有一定风险的,除了后勤补给问题外,还有一点就是戈利克夫中将的作战重点是前进至哈尔克夫附近。
而瓦杜丁大将的部队,却是向西南方向前进,如果一切顺利的话,那么这两支主力部队将因为相隔的距离太远,中间出现空隙在防线上会出现一个巨大的漏洞,而给了德军以可趁之机;加上苏最高统帅部[STAVKA]又计划在2月中旬,将集中兵力向北进攻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已无法再抽出兵力予以增援。
1943年1月13日,戈利科夫中将率领的沃罗涅日方面军从顿河上流的东岸开始反攻。在短短的15天内,相继击溃了匈牙利第2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俘虏了约80000多名轴心国部队和大量作战装备和物资,并突破了正面约150公里长的防线,向西推进约100多公里。
而沃罗涅日方面军的先头部队已经深入德军B集团军群的西南部。
与此同时,沃罗涅日方面军继续向北迂回,在德军后方分兵两路进攻,左翼部队向西北方向进攻,直取库尔斯克;右翼部队向北方的卡斯托尔诺耶进攻。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员波波夫中将,编者注]的2个师则向南快速推进和戈利科夫上将[戈利科夫于1943年1月19日被晋升为上将军衔,编者注]指挥的沃罗涅日方面军遥相呼应,准备联手包围德军B集团军群,争取全部予以歼灭。
瓦杜丁大将指挥的西南方面军,则向轴心国部队的罗马尼亚第3军发动了猛烈进攻,战斗进行的很顺利,罗马尼亚的部队很快就投降了。
1943年1月底,瓦杜丁大将指挥的西南部方面军,已经推进至沃尔昌斯克与伏罗希洛夫格格勒之间的防线并遵照苏军最高统帅部(STAVKA)的命令,准备随时进攻德军顿河集团军群。
德军顿河集团军群司令为冯•曼施坦因陆军元帅,这位德军中最能干、最有才华的陆军元帅,曾在1940年因拟订 “黄色”作战计划,也称“曼施坦因”作战计划而闻名,其后短短的40多天的时间攻陷法国;并在1942年夏率领第11集团军攻占了苏军重兵据守的战略据点———塞瓦斯图波尔要塞,而名声大噪。
后奉命救授斯大林格勒被包围的德军第6集团军,后因多种原因未能成功,但其高超的指挥素养和一流的军政素质也被同僚所敬重……
而此时,冯•曼因坦因元帅敏锐的觉察到,要想在苏军猛烈的炮火下攻击下安全脱身,只有实施机动防御,等苏军超过了补给线之后,再对那些陷入孤立无援的苏军进行截击。
但是要想达到上述目的,德军必须先行撤退,再实施反击,并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战术。
但这种战术,从1941年9月莫斯科战役和罗斯托夫的失利以来,一直被希特勒所怀疑,并持否定的态度。
为了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执行作战计划,曼施坦因元帅做了被希特勒撤职的最坏打算,电告三军统帅部[OKH]:除非在一定限期内收到特别命令,否则他将行使自行定夺的权力。
按照曼施坦因元帅的计划,先将部队撤至米斯河防线,在顿巴茨地区进行集结,同时调遣法国境内的军队移师乌克兰,预计在一周内完成整个部队调防迁移行动。部队完成集结后,再从东、北两个方向发动反击,夺回失守的哈尔科夫。
而在苏军看来,一切都在按计划进行,但苏军所不知道的是,自己已逐渐陷入了曼施坦因元帅精心设置的陷井中。
曼施坦因元帅成功的撤退,不仅迷惑了苏军沃罗涅日方面军,而且连希特勒,对他的计划也持怀疑的态度。
1943年2月17日,希特勒乘专机来到了,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扎波罗结[顿河集团军群于1943年2月12日被改编为南方集团军群,编者注]
在希特勒踏进指挥部之前,曼施坦因元帅就已经注意到了,这位元首的脸上,密布着阴云以及压抑不住的怒火。
果然,希特勒用他那特有的沙哑嗓音开口了:“曼施坦因元帅,我想问一下我对你这次计划的支持是否令你满意呢?”希特勒的口中充满着不满。
曼施坦因元帅还没有来得及解释,希特勒的声音骤然提高了许多:“你要求增援,我便从法国抽调了十几个师,这些师已经陆续抵达,为什么你现在除了撤退还是按兵不动呢?我要求你们马上行动!”希特勒搬出他的口头禅,要求曼施坦因元帅立刻发动进攻,收复哈尔科夫。
对于希特勒的责问,曼施坦因元帅早有准备。这位对最坏的结果做了充分思想准备的元帅,并不俱怕希特勒的淫威,也许他比希特勒在这件事情上更加清楚,更加明白目前德国的艰难处境,自从斯大林格勒战役失败以来,德军目前实在没有实力,使他可以冒然牺牲了。
“元首”曼施坦因元帅缓缓的开了口:“我想我还是再次向您汇报一遍我的计划吧。”曼施坦因元帅领着希特勒来到一张铺满作战地图的大桌子面前:“以我们目前兵力和战斗力情况,我们要做的是,以撤退来拉长俄国军队的补给线,在俄国的补给线拉长以后。我们将以精锐的武装党卫军第1装甲军为主力,首先击破苏联的西南方面军,然后再向北转,击溃沃罗涅日方面军。
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让苏军相信我们已经没有还手之力,溃不成军了。在完成我们的部队集结之前,我们必须放弃,一些甚至是更重要的地方。”
“必须放弃”曼施坦因再次强调说。“目前,我们的武装党卫军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师和国防军‘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已经拖住了俄国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尽管我们部队伤亡很大,但我们已做了艰苦的努力。
在此之前,我已经组织了南北两个集团对俄军的西南方面军发动反击。您是知道的(指希特勒本人,编者注),北集团由武装党卫军第2‘帝国’装甲师和武装党卫军第3‘骷髅’装甲师组成,南集团则由第48装甲军负责承担。”
听到这里希特勒面露一丝喜悦,面部的表情也稍微舒展开了些。
“为了达到这个目地,俄国军队必须先占领第涅伯河上游的渡口,这时正是由南北两个方向夹击俄军的最佳战机。
但是这些作战行动必须要在春季之前完成,因为春季融雪季节气温回升,道路泥泞,不利于装甲部队机动作战”。
“目前,俄国军队正追截我们,并沿着后方海岸一路南下。
另外,据我们的情报,俄国军队由于连续作战,武器装备损失严重,兵力疲惫,来不及休整,并且已经超出了补给线,给养短缺。”曼施坦因元帅继续汇报说:“我们只要首先击破西南方面军,再向北转,对沃罗涅日方面军发动进攻,到时收复哈尔克夫指日可待。
还有一个好消息,在我们进攻西南方面军时,俄国最高统帅部下令;把沃罗涅日方面军的左翼的第3坦克军和第69军转交给了西南方面军。
对我们而言,俄国军队这样做不仅无法挽救西南方面军,而且还大大缓解了我们击败沃罗涅日方面军的压力。”
希特勒终于被曼施坦因元帅说服了,他的作战计划得到了希特勒的批准,希特勒似乎从斯大林格勒失败中阴影里走了出来,他在扎波罗结,继续呆了两天,了解了详细计划后,心满意足的乘专机返回了拉斯登堡。
晕,就这一段,没有下文了??
继续!!!
最近玩英雄连,东线mod,刚在地图上用德军和苏军在斯大林杀了一盘,
明天更新!
这场战役苏军大胜,个人兵器上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苏军的坦克创新的采用了倾斜装甲,一个小小的创新,直接使 t34的防护能力超过虎式,当然只是正面。而机动性能,重量不用增加。
       一直不明白德国人怎么就想不到用倾斜装甲,倾斜装甲首先就是提高了装甲的厚度。子弹从正面90°脚能击穿一本书,从侧面就难的多。而且容易打滑。
这么简单的道理德国人怎么没想到呢?
楼主继续呀。
这场战役苏军大胜,个人兵器上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苏军的坦克创新的采用了倾斜装甲,一个小小的创新,直接 ...
T34达不到虎式的防护水平…